第5講 文言文簡答題-“檢索→加工”條理答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_第1頁
第5講 文言文簡答題-“檢索→加工”條理答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_第2頁
第5講 文言文簡答題-“檢索→加工”條理答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_第3頁
第5講 文言文簡答題-“檢索→加工”條理答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_第4頁
第5講 文言文簡答題-“檢索→加工”條理答2026年高三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5講文言文簡答題——“檢索→加工”條理答文言文簡答題,從設(shè)置意圖上看,改變了文言文教學(xué)重“言”輕“文”的弊端,有利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體現(xiàn)了學(xué)史明理、學(xué)史啟智的功用;從考查能力上看,由注重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接受能力的考查轉(zhuǎn)向側(cè)重對文本傳遞的各類信息的審視闡釋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說,既要準確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又要對其深層含意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CONTENTS目錄123考法一內(nèi)容理解概括題考法二文本分析鑒賞題課時跟蹤檢測NO.1考法一內(nèi)容理解概括題內(nèi)容理解概括是對表層文意的理解,主要包括概括人、事特點,篩選概括原因,概括方法、措施等。類型(一)特點概括1.有人評價吳越爭霸后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越王之“賢”在材料中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復(fù)悉國中士卒伐吳。會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問包胥曰:“吳可伐耶?”包胥曰:“夫吳,良國也,傳賢于諸侯。敢問君王之所戰(zhàn)者何?”越王曰:“在孤之側(cè)者,飲酒食肉未嘗不分;孤之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愿以此戰(zhàn)?!卑阍唬骸吧苿t善矣,未可以戰(zhàn)?!痹酵踉唬骸霸絿?,吾博愛以子之,忠惠以養(yǎng)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愿以此戰(zhàn)?!卑阍唬骸吧苿t善矣,未可以戰(zhàn)?!蓖踉唬骸鞍顕蟿t距楚,西則薄晉,北則望齊,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焉,未嘗敢絕。愿以此戰(zhàn)?!卑阍唬骸吧圃眨o以加斯矣,猶未可戰(zhàn)?!?節(jié)選自《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解析:在概括人物形象時,考生可以結(jié)合文本的行文思路確定答題區(qū)間。如本題要求分析越王之“賢”,申包胥的評價“善則善矣”可明確答案在越王與申包胥的對話之中。對應(yīng)原文分析“在孤之側(cè)者,飲酒食肉未嘗不分;孤之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根據(jù)“未嘗不分”可知,越王把食物分給身邊的人,與民同甘共苦;根據(jù)“飲食不致其味,聽樂不盡其聲”可知,越王不奢靡享樂,勤儉節(jié)約對應(yīng)原文分析“博愛以子之,忠惠以養(yǎng)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根據(jù)“博愛”“忠惠”“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可知,越王愛民如子,放寬刑罰,去除百姓憎惡的東西,贊揚百姓善意的行為“邦國南則距楚,西則薄晉,北則望齊,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焉”根據(jù)“奉幣、玉帛”可知,越王注重交好鄰國。越王與楚國、晉國、齊國都能保持良好的外交關(guān)系參考答案:①勤儉節(jié)約,與民同甘共苦。越王將食物分給身邊的人,飲食節(jié)儉,不貪圖享樂。②愛民如子,放寬刑罰。越王去除百姓憎惡的東西,贊揚百姓善意的行為。③交好鄰國。越王與楚國、晉國、齊國保持良好的外交關(guān)系。參考譯文: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調(diào)動國內(nèi)全部的士兵攻打吳國。正好碰上楚國派申包胥到越國聘問。越王就問申包胥說:“(我)可以攻打吳國嗎?”申包胥說:“那吳國,是個善良的國家啊,諸侯各國都傳頌著他們的賢名。冒昧地詢問一下,大王憑什么和他們作戰(zhàn)?”越王說:“在我身邊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時候從來沒有不分給他們的;我飲食不吃遍所有的味道,聽音樂不聽五音俱全的曲調(diào)。希望憑借這些去作戰(zhàn)。”申包胥說:“(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是還不可以靠它們?nèi)プ鲬?zhàn)?!痹酵跽f:“越國之內(nèi)的民眾,我以博大的愛心把他們當作子女來對待,以忠厚仁愛之心來供養(yǎng)他們;我修改法令,放寬刑罰;布施民眾追求的東西,去除民眾憎惡的東西;贊揚他們的善行,掩蓋他們的罪惡。希望憑借這些去作戰(zhàn)?!鄙臧阏f:“(這些做法)好倒是好,但是仍不可以靠它們?nèi)プ鲬?zhàn)?!痹酵跽f:“我越國南邊與楚國接壤(并和他們結(jié)交),西邊依附晉國,北邊則敬仰齊國,一年四季拿財物、禮品貢獻給他們,從未敢斷絕。希望憑借這些去作戰(zhàn)?!鄙臧阏f:“好?。]有什么能超過這個了,但是還不可以去作戰(zhàn)。”1.概括人物形象(行為)特點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點或行為特點,并不是現(xiàn)代文閱讀尤其是小說閱讀的專利,在文言文閱讀中,也屢見不鮮,其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現(xiàn)代文基本一致:策略指導(dǎo)(1)從文中直接找出詞語來概括。(2)從文中所寫的具體事件概括。(3)從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評價中概括。組織答案時,可使用人物形象特點詞,如誠實、勇敢、思維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語言要簡練。

2.概括事物(事件)特點通常情況下,文本會全面介紹主要人物(傳主),主要包括該人物治學(xué)、為人、為官方面的情況。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內(nèi)容的情況,命題者會設(shè)置關(guān)于某事件、某事物特點的題目。這類題通常會有個特點,就是答案散落在文本中,沒有明顯的標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解答這類題要注意如下兩點:(1)要精細篩選、精細閱讀,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畫、篩選出來;再仔細閱讀,認真甄別,去掉無關(guān)信息,保留核心信息。(2)要注意判斷題干所暗示的答題角度和表述答案應(yīng)采用的表述方式。類型(二)原因概括2.請簡要概括葆申對楚文王施以鞭刑的原因。荊文王①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夢,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為葆,吉。今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王之罪當笞。”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齒于諸侯,愿請變更而無笞?!陛嵘暝唬骸俺汲邢韧踔?,不敢廢也。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令也。

臣寧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蓖踉唬骸熬粗Z。”引席,王伏。(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貴直論·直諫》,有刪改)[注]

①荊文王:楚文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解析:要重點分析此段中楚文王的行為舉止和葆申的話語。根據(jù)此段中的“荊文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夢,三月不反”“今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可知,楚文王沉溺于打獵;根據(jù)此段中的“得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可知,楚文王迷戀美色,荒廢朝政;根據(jù)此段中的“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廢也”可知,葆申對楚文王施以鞭刑也是因為受先王之命,不敢廢除。參考答案:①楚文王沉溺于打獵;②楚文王迷戀美色,荒廢朝政;③葆申受先王之命,不敢廢除。參考譯文:楚文王得到茹黃之狗和宛路之箭,就帶著它們到云夢澤打獵,三個月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縱情女色,一年不上朝聽政。葆申說:“先王占卜讓我做太葆這件事,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黃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獵三個月不回來;得到丹地的美女,縱情女色,一年不上朝聽政。您的罪應(yīng)該施以鞭刑?!背耐跽f:“我從離開襁褓起就位列諸侯,想請您換一種刑罰,不要鞭打我。”葆申說:“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廢棄。您不接受鞭刑,是讓我廢棄先王之命。我寧可獲罪于您,也不能獲罪于先王?!背耐跽f,“遵命。”于是葆申拉過席子,楚文王伏在上面。原因與結(jié)果是無法割裂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jié)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fā)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現(xiàn)象或結(jié)果要求考生結(jié)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可以出現(xiàn)在所有類型的文言文中,應(yīng)引起重視。解答這種據(jù)果索因的概括題,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策略指導(dǎo)(1)準確理解題干中表示結(jié)果的詞語的含義,有些“果”是直接從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個文言詞語,如不準確理解,幾乎無法找到原因。(2)表示原因的詞句有時集中在某一段中,這時只要提取即可;有時分散在全文中,這時就需要認真、全面、仔細地篩選。(3)據(jù)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個,有主觀、客觀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篩選排查,找足、找全原因。(4)在轉(zhuǎn)述概括文中帶“原因”的詞句時,一定要忠實于原文,尤其是原因表達得相對委婉、間接的詞句,應(yīng)注意轉(zhuǎn)換說法,以使其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題干要求。類型(三)措施概括3.簡要概括崇禎皇帝賑濟災(zāi)荒的具體措施。(崇禎)十三年五月,上以兩京及山東等各處告饑,命地方有司設(shè)法賑濟,招徠流徙,撫、按躬行州縣,定殿最以聞。截漕米萬石賑山東,免霍、泰、潛山七年以上逋稅之五,近年之三。七月,發(fā)帑金二萬,賑順天、保定。八月,發(fā)倉粟賑河?xùn)|饑民,帑金三萬賑真定、山東、河南饑民。九月,免汝州十年前田租,隴西五縣逋賦,折征江南絹、布等歲課。(節(jié)選自《明史紀事本末·崇禎治亂》,有刪改)解析:由“命地方有司設(shè)法賑濟,招徠流徙,撫、按躬行州縣,定殿最以聞”可知,要督促各地官吏來賑濟災(zāi)荒,安撫百姓。由“截漕米萬石賑山東,免霍、泰、潛山七年以上逋稅之五,近年之三”“免汝州十年前田租,隴西五縣逋賦,折征江南絹、布等歲課”可知,要減免相關(guān)地方的賦稅。由“發(fā)帑金二萬,賑順天、保定。八月,發(fā)倉粟賑河?xùn)|饑民,帑金三萬賑真定、山東、河南饑民”可知,要發(fā)放銀糧來賑濟百姓。參考答案:①督促官吏,安撫百姓;②減免賦稅;③發(fā)放銀糧,賑濟百姓。參考譯文:(崇禎)十三年五月,皇帝因為兩京及山東等各地發(fā)生饑荒,命令地方有關(guān)部門設(shè)法賑濟百姓,安頓流民,巡撫、巡按親自視察各州縣,評定災(zāi)情等級來上報朝廷。截留一萬石漕米賑濟山東,免除霍、泰、潛山拖欠七年以上的賦稅的一半,近些年拖欠的賦稅的三成。七月,發(fā)放二萬救災(zāi)金,賑濟順天、保定。八月,發(fā)放國庫糧食賑濟黃河以東的災(zāi)民,發(fā)放三萬救災(zāi)金賑濟真定、山東、河南的饑民。九月,免除了汝州十年前的田租、隴西五縣拖欠的賦稅,部分征收江南絹、布等物品作為當年的賦稅。1.作答這類題目,關(guān)鍵是要整體把握全文,迅速鎖定答題區(qū)間。2.注意標點符號。區(qū)間內(nèi)共有幾句話,根據(jù)句間關(guān)系,篩選主要措施。考生要通過閱讀文本,自己去感受、體會、把握和提煉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類型(四)情節(jié)概括4.根據(jù)文中內(nèi)容,簡述謝尚獲得傳國璽的經(jīng)過。大司馬桓溫欲有事中原,使尚(謝尚)率眾向壽春,進號安西將軍。初,苻健將張遇降尚,尚不能綏懷之。遇怒,據(jù)許昌叛。尚討之,為遇所敗,收付廷尉。時康獻皇后臨朝,即尚之甥也,特令降號為建威將軍。策略指導(dǎo)初,尚之行也,使建武將軍、濮陽太守戴施據(jù)枋頭。會冉閔之子智與其大將蔣干來附,復(fù)遣行人劉猗詣尚請救。施止猗,求傳國璽,猗歸,以告干。干謂尚已敗,慮不能救己,猶豫不許。施遣參軍何融率壯士百人入鄴,登三臺助戍,譎之曰:“今且可出璽付我。兇寇在外,道路梗澀,亦未敢送璽,當遣單使馳白。天子聞璽已在吾許,知卿等至誠,必遣重軍相救,并厚相餉。”干乃出璽付融,融赍璽馳還枋頭。尚遣振武將軍胡彬率騎三百迎璽,致諸京師。升平初,卒于歷陽,時年五十。謚曰簡。(節(jié)選自《晉書·謝尚傳》,有刪改)解析:本題考查概括主要情節(jié)的能力。答題時,應(yīng)明確題干具體要求,在文中認真篩選相關(guān)信息。注意與獲得傳國璽事件相關(guān)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要交代清楚,相關(guān)人物做了哪些事情,要敘述得準確簡明。參考答案:謝尚派戴施據(jù)守枋頭,冉智與蔣干前來歸附,并派劉猗到謝尚處請救兵。戴施向劉猗要傳國璽,劉猗回去將事情告訴蔣干,蔣干猶豫不決,沒有答應(yīng)。戴施派何融率領(lǐng)一百名壯士進入鄴城,登上三臺幫助防守,騙得蔣干的信任。蔣干交出傳國璽,謝尚派人迎接傳國璽并送至京師。參考譯文:大司馬桓溫打算北伐中原,讓謝尚率眾進兵壽春,進號為安西將軍。當初,苻健的部將張遇向謝尚投降,謝尚沒能安撫關(guān)切他。張遇惱怒,便占據(jù)許昌反叛。謝尚討伐張遇,被張遇打敗,被拘捕交給廷尉審理。當時康獻皇后攝政稱制,她是謝尚的外甥女,便特下詔令只將謝尚降職為建威將軍。當初,謝尚出征時,派建武將軍、濮陽太守戴施據(jù)守枋頭。適逢冉閔的兒子冉智與他的大將蔣干前來歸附,又派使者劉猗到謝尚處請救兵。戴施留住劉猗,向他索要傳國璽,劉猗回去后告訴蔣干。蔣干認為謝尚已被打敗,擔心他不能救自己,猶豫不決沒有答應(yīng)。戴施派遣參軍何融率領(lǐng)一百名壯士進入鄴城,登上三臺幫助防守,欺騙蔣干說:“現(xiàn)在可以把傳國璽交付給我了。強寇在城外,道路不通,也不敢運送傳國璽,應(yīng)當派使者單騎奔告朝廷。天子聽說傳國璽已在我處,知道足下等人的至誠之心,一定會派遣重兵來救援,并且還會有重賞?!笔Y干就拿出傳國璽交給何融,何融帶著傳國璽就奔回枋頭。謝尚派振武將軍胡彬率三百騎兵迎接傳國璽,送至京城。升平初年,(謝尚)在歷陽去世,終年五十歲。謚號為簡。情節(jié)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人物之間相互關(guān)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就文言文而言,解答此類題目,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準確厘清相關(guān)人物在不同時段(一般為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干的指向概括相關(guān)情節(jié)。策略指導(dǎo)考法二文本分析鑒賞題NO.2文本分析鑒賞題需要考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綜合分析作答??忌朴趯徸x題干,抓住問題關(guān)鍵詞,確定提問指向。雖然全國卷以往較少涉及,但隨著選文的變化及命題視野的拓展,分析鑒賞層級的考查也成為一種選擇。類型(一)分析觀點態(tài)度1.有人認為,柳宗元借《非國語·圍鼓》委婉批評了朝廷對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務(wù)為姑息”的政策。請結(jié)合文段談?wù)勀銓@一觀點的理解。中行穆子①帥師伐翟,圍鼓。鼓人或請以城畔,穆子不受,曰:“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狈窃唬撼侵隙鴼w己者有三,有逃暴而附德者,有力屈而愛死者,有反常以求利者。逃暴而附德者庥之,曰德能致之也;力屈而愛死者,與之以不死,曰力能加之也。皆受之。反常以求利者,德力無及焉,君子不受也。穆子曰:“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于我?!笔茄芍窍蛑咭??(節(jié)選自柳宗元《非國語·圍鼓》)[注]

①中行穆子:荀吳,荀偃之子,春秋后期晉國名將。解析:本題要求分析“柳宗元借《非國語·圍鼓》委婉批評了朝廷對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務(wù)為姑息’的政策”的觀點。作答本題,首先需要找到柳宗元關(guān)于“務(wù)為姑息”的觀點,然后結(jié)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具體分析柳宗元批評朝廷對藩鎮(zhèn)“務(wù)為姑息”的政策的理由。首先分析作者觀點。根據(jù)原文“反常以求利者,德力無及焉,君子不受也”可知,柳宗元指出,歸順者如果是為了求取利益,就堅決不能接受。然后結(jié)合時代背景分析,柳宗元所在的時代,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已經(jīng)形成,朝廷勢力衰微,各藩鎮(zhèn)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是為了從朝廷中獲取利益,以加強自己的割據(jù)勢力,而后又反過來對抗朝廷,因此柳宗元認為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是為了求取利益,堅決不能姑息。參考答案:①柳宗元指出,歸順者如果是為了求取利益,就堅決不能接受;②柳宗元認為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是為了求取利益,堅決不能姑息。參考譯文:中行穆子率領(lǐng)軍隊討伐翟,包圍了鼓城。鼓城里有的人請求獻城投降,穆子不接受,說:“獻城來投降的人,一定是想在我這里求取利益。擔負守城任務(wù)而懷二心,這是最奸猾的人?!?柳宗元)批判說:獻城投降來歸順自己的有三種情況,有逃避殘暴而歸附于有德的人,有喪失戰(zhàn)斗力而舍不得死的人,也有反復(fù)無常想求取利益的人。對于逃避殘暴而歸附于有德的人應(yīng)該獎勵他,這是德行感召的結(jié)果;對喪失戰(zhàn)斗力而舍不得死的人,應(yīng)該給以活路,這是武力震懾的結(jié)果。這兩種人都應(yīng)該接受。對反復(fù)無常想求取利益的人,德行和武力都對他不起作用,明智的人是不會接受的。穆子說:“獻城投降的,一定是想在我這里求取利益?!痹噯柲阍趺粗啦皇乔懊嫠f的兩種情況呢?分析觀點態(tài)度題,有的考查提煉作者觀點,有的考查概括作者情感傾向,有的考查探究寫作意圖等。但不論是哪種考法,歸根結(jié)底都是考查考生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胺治龈爬ㄗ髡咴谖闹械挠^點態(tài)度”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較高層次。評價觀點態(tài)度應(yīng)具備“四意識”:(1)精析題干的意識文言文簡答題題干中的關(guān)鍵詞明示了作答的角度和方向,而有的關(guān)鍵詞需根據(jù)文本信息斟酌方明其義。具備精析題干關(guān)鍵詞意識,可確保作答方向不跑偏。策略指導(dǎo)(2)轉(zhuǎn)化文本詞句的意識轉(zhuǎn)化文本詞句是對文言文的淺顯化處理,其包含兩方面:①理解文言詞句大意;②用自己的語言概述詞句意思。(3)準確定位觀點態(tài)度的意識在一般的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往往不會明確說出來,我們要通過文本對人物的描寫,文中人物的主次關(guān)系,文本對事件的敘述、詳略的安排等來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愛還是憎,作品的傾向是肯定還是否定,寫作意圖是歌頌贊揚還是鞭撻諷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xùn)還是獲得什么啟示。在議論文中,還要對論點、論據(jù)、論證進行分析,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時代,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觀點態(tài)度。(4)客觀、歷史的評判意識對古人的觀點態(tài)度,要客觀、歷史地評價,不能拋開歷史背景,強求于古人,不要拔高或貶低,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事實等。注意評價語的客觀性。類型(二)分析比較異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同是“勸諫”,但勸諫方式不同,請加以分析。材料一:相如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相如因上疏諫曰:“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nèi)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涂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fā)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節(jié)選自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有刪改)材料二: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立葉護可汗,未還,又令人多赍金帛,歷諸國市馬。魏征諫曰:“今發(fā)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立,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生深怨。諸蕃聞之,且不重中國,但使彼國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兇行日五十,鸞輿在前,屬車在后,吾獨乘千里馬,將安之乎?’乃償其道里所費而返之。又光武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今陛下凡所施為,皆邈過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蘇則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菹驴v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節(jié)選自魏征《諫遣使市馬疏》,有刪改)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材料一,作者的說辭語氣委婉,情辭懇切,把抽象的說理同生動的敘事結(jié)合了起來,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者的意思雖然很簡單明白,但他卻說得極為委婉。為了勸皇帝不要打獵,作者先從皇帝親自打獵說起,然后說野獸中可能會有極其兇猛的,而皇帝猝不及防,就很有可能遇上危險,并把這種危險比作外族人襲擊皇帝的車駕,從而把打獵與國家的安危聯(lián)系了起來。接著,作者又從打獵的實際情況考慮,指出可能發(fā)生的其他危險。還以

“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等語諄諄進諫,希望皇帝看到打獵所隱藏的各種禍患,勸皇帝以身體和天下為重,不要再親自打獵。本文雖是進諫,但說理生動、懇切,有委婉動人的效果。材料二,魏征直言不諱地勸諫唐太宗,有理有據(jù)。結(jié)合“魏征諫曰:‘今發(fā)使以立可汗為名,可汗未定立,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市馬,不為專立可汗。可汗得立,則不甚懷恩;不得立,則生深怨。諸蕃聞之,且不重中國,但使彼國安寧,則諸國之馬,不求自至?!笨芍?,魏征先是明確地指出唐太宗不該買馬,這樣會讓西域少數(shù)民族不服;結(jié)合“昔漢文帝有獻千里馬者……陛下縱不能慕漢文之高行,可不畏蘇則之正言耶”可知,魏征接著又引述古代漢孝文帝、漢光武帝,以及蘇則勸諫魏文帝的故事進行勸諫。參考答案:材料一,語氣委婉,情辭懇切,把抽象的說理同生動的敘事結(jié)合了起來。先從皇帝親自打獵說起,接著還從打獵的實際情況考慮,指出可能發(fā)生的其他危險,又以“家累千金,坐不垂堂”等語諄諄進諫,從而勸皇帝以身體和天下為重,不要再親自打獵。材料二,魏征直言不諱地勸諫唐太宗,有理有據(jù)。魏征先是明確地指出唐太宗不該買馬,這樣會讓西域少數(shù)民族不服,接著又引述古代漢文帝、漢光武帝,以及蘇則勸諫魏文帝的故事進行勸諫。參考譯文:材料一:司馬相如跟隨皇帝到長楊一帶打獵,這時候天子正喜歡親自射擊狗熊和野豬,駕著車追擊野獸。司馬相如因而上書規(guī)勸說:“臣聽說,有些事物雖然同類但能力不同,所以(同是武士,)論力氣要數(shù)烏獲,論敏捷要算慶忌,論勇敢必定是孟賁和夏育。臣愚鈍,內(nèi)心以為人誠然有這種情況,野獸也應(yīng)該是這樣。如今陛下喜好涉足險境,射擊猛獸,萬一突然遇上異常兇猛的野獸,它們因無存身的地方而驚起,朝著陛下隨從車輛揚起的塵土猛撲過來,車子來不及調(diào)轉(zhuǎn)車轅,人也來不及施展武藝。(這時,)即使有烏獲、逢蒙的技藝也用不了,連枯木朽株都成了障礙了。這就像胡、越起兵于陛下的車駕之下,而羌、夷逼近車廂的橫木一樣,難道不危險嗎?即使預(yù)備周全而萬無一失,那種地方也不是身為天子者所應(yīng)該靠近的。再說,(縱然)派人先開路而后出行,車在大路中間奔馳,尚且不時會發(fā)生拉斷馬嚼子、滑出車鉤心的變故,更何況涉足于荒林草莽之中,馳騁于丘陵山野之上,眼前有獵取禽獸的快樂,而內(nèi)心卻沒有防備意外的警惕,這種情況下發(fā)生災(zāi)禍恐怕是很難避免的了。忽視天子的尊貴地位,不注意自身安全,喜歡奔馳在有萬分之一危險的道路上卻認為快樂,我私自以為陛下不應(yīng)該這樣做。大凡英明的人能在事情尚未萌發(fā)之前就早已預(yù)見,智慧的人能在危險尚未形成之時便設(shè)法避免,災(zāi)禍往往潛伏在隱微的地方,發(fā)生于人們疏忽大意的時候。所以俗話說:‘家有千金財,不坐屋檐下?!@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說明大道理。臣衷心希望陛下能留意明察這一點。”材料二: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葉護可汗,(使者)還沒有回來,太宗又令人攜帶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國去買馬,魏征勸諫說:“現(xiàn)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為名義的,然而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國去買馬,他們一定會認為我們的目的是買馬,而不是專程去封立可汗。(這樣,)可汗即使被封立了,他們也不會對陛下感恩;(如果)封立不成的話,還會產(chǎn)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國聽說這件事后,也會看不起我們中原。只要能使西域各國安定,那么各國的好馬用不著去買,就會自動送上門來。從前漢孝文帝時,有人進獻千里馬。文帝說:‘我巡幸時每天行進三十里,打仗時每天行進五十里,儀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車跟在我的后面,我單獨騎一匹千里馬,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給了獻馬人一些路費,讓他回去了。(又有)漢光武帝時,有人進獻千里馬和寶劍,光武帝讓千里馬拉裝載戰(zhàn)鼓的車,寶劍賜給手下的騎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為,遠遠超過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周武王,怎么在這件事情上的見識,還不如漢孝文帝、漢光武帝呢?

還有,魏文帝想尋找西域的大珍珠,蘇則說:‘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天下,那(珍珠)不找也會自己送來,尋找得來的珍珠是不值得珍貴的?!菹戮退悴荒苎瞿綕h文帝高尚的德行,能不害怕蘇則正直的話嗎?”

太宗就下令停辦了這件事。比較異同屬于考法上的創(chuàng)新,它不僅僅集中在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上,更側(cè)重于考查考生的文學(xué)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在試題命制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開拓性、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解答比較異同題,首先要明確題目的指向性,即比較的內(nèi)容;然后帶著問題對文本進行快速閱讀,注意勾畫與題目相關(guān)的詞句;最后篩選、提取要點,分點分條組織答案。策略指導(dǎo)類型(三)鑒賞寫作技巧3.分析文中畫線處比喻論證的作用。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贝送接幸娪阱F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求其所以異者蔑①矣。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然后知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節(jié)選自王安石《材論》,有刪改)[注]

①蔑:不明。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論證方法的能力。作者以馬為喻,強調(diào)要在實踐中考察人才。在馬廄中,劣馬和好馬混雜在一起,它們飲水吃草、嘶鳴蹄咬并沒有多少不同,而等到讓它們拉車跑路時,好馬、劣馬就大不一樣了,好馬“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人才也是如此,平常情況下難見高下,必須經(jīng)由用事才能為人所知。故這一比喻不僅能夠引發(fā)讀者的直觀想象,還能以喻駁喻,起到針鋒相對的效果。參考答案:作者用騏驥與駑馬在進食、嘶鳴時沒有不同而在負重行路時高下立見的比喻,論證了人才必須經(jīng)由用事才能為人所知的道理。這一比喻不僅能夠引發(fā)讀者的直觀想象,還能以喻駁喻,起到針鋒相對的效果。參考譯文:世上目光短淺的人還說:“一個人如果身懷不凡的能力,就像錐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就能顯露出來。”這只是看到了錐子放在布袋里的情景,而一定沒有看到馬在馬棚里的情景。劣馬與良馬混雜相處,一樣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用嘴咬,它們的區(qū)別很不明顯。等到讓它們拉沉重的車子,走平坦的道路,(良馬)不用屢屢鞭策,不讓人費力地駕馭,韁繩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經(jīng)走完了,這樣才能知道良駒和劣馬的不同。古代的君主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不認為天下沒有人才,而是想盡辦法來尋找并且考察試用他們罷了。文言文閱讀的寫作技巧鑒賞與現(xiàn)代文基本相同,二者可以相互補充。解答文言文寫作技巧題的基本思路是:(1)審題干。題目一般會指明答題方向,如上面的題目,“分析文中畫線處比喻論證的作用”,已經(jīng)明確答題方向。如果沒有指明技巧,則需要自己判定作答。記敘類文言文和議論類文言文所用的技巧是不同的,前者側(cè)重記敘技巧,后者側(cè)重說理技巧。(2)明確答題區(qū)間,疏通文意,把握主旨。鑒賞文言文的寫作技巧,最先要過的其實還是翻譯關(guān)。讀懂全文、把握大意是鑒賞各種寫作技巧的根本,所以鑒賞文言文寫作技巧還是要在“讀懂”上下功夫。(3)組織答案,規(guī)范作答。策略指導(dǎo)課時跟蹤檢測NO.3“文言文簡答題”跟蹤檢測一、考點針對練1.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家富于財,躬處節(jié)儉,每以振施為務(wù)。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兄弟愧懼,更相推讓,卒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謙牽置涼處飼之,過于本主。望見盜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嘗執(zhí)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卞崃罘胖?。(節(jié)選自《隋書·李士謙傳》)李士謙對其家僮捉到的偷糧食的人是如何處理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參考答案:方式:李士謙對被其家僮捉到的偷糧食者加以安慰,并立即釋放了他。原因:他認為偷糧食是因為窮困所迫,道義上不能責備。參考譯文:李士謙字子約,是趙郡平棘人。他家里財富很多,對待自身很節(jié)儉,常常致力于救濟施舍。有兄弟間分財產(chǎn)不均,以致互相訴訟的,他聽說后,就拿出自己的財產(chǎn),補給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慚愧恐懼,相互推讓,終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別人的牛闖進他家田里,李士謙把它牽到陰涼處飼養(yǎng),比主人飼養(yǎng)得還好。望見有人偷割他家的莊稼,他就不出聲地躲開。他的家僮曾經(jīng)抓住偷他家糧食的人,他卻寬慰那人說:“窮困致使你這樣做,從道理上講不應(yīng)該責備你。”叫人馬上把他放了。2.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唐宣宗大中五年,龍集辛未,設(shè)科求賢,合天下士對策于大廷。臚傳以莫公宣卿為第一。公字仲節(jié),廣南封州人也。所生之鄉(xiāng)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長樂。厥考諱曰讓仁,雖不仕,亦有隱德。早年不祿,公母梁氏,恐公孤立無倚,改適。繼父亦莫氏,諱及芝,乃開建籍也。公隨母往,并而為昆仲者三。長曰莫儔,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繼父亦樂善好施,歲歉則出粟以周鄰里。嘗遣二兄習(xí)讀,公幼在側(cè),天性迥異,聞言即悟。甫七歲,資識豁然,手不釋卷,過目輒成誦,時人目為神童。入郡庠,從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嚴于內(nèi)訓(xùn)。(節(jié)選自《莫孝肅公詩集序》)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聰明穎悟的內(nèi)在原因,也與其生活教育的環(huán)境因素密不可分。請聯(lián)系原文,簡要說明促進其成長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參考答案:①他的生父莫讓仁,雖沒做官,但也有隱德。②他的母親梁氏,擔心他孤苦無助,改嫁他人。③繼父樂善好施,周濟鄉(xiāng)鄰。④受教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嚴于內(nèi)訓(xùn)。(答出三點即可)參考譯文:唐宣宗大中五年,這一年是辛未年,賢者云集,(朝廷)開設(shè)科舉選拔賢才,匯集天下士子在朝廷對策應(yīng)試。臚傳以莫宣卿為第一名。莫公字仲節(jié),是廣南封州人。他出生的地方叫文德鄉(xiāng),居住的地方叫長樂里。他去世的父親叫莫讓仁,雖然沒進入仕途,也有隱德。莫讓仁早逝,莫公的母親梁氏擔心莫公孤獨無助,就改嫁(他人)。他的繼父也姓莫,叫莫及芝,籍貫是開建。莫公隨母親改嫁,兄弟排行共有三人。長子叫莫儔,次子叫莫群,莫公年齡最小,是他們的弟弟。他的繼父也樂善好施,莊稼歉收,他就捐出粟米來周濟鄰里。繼父曾經(jīng)命兩位哥哥溫習(xí)誦讀,莫公尚幼,在一旁伴讀,他天性聰慧,聽到的內(nèi)容當即就能領(lǐng)悟。剛滿七歲,他的天資見識就能豁然開通,讀書勤奮,過目就能成誦,當時的人把他當作神童。入學(xué)后,拜師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內(nèi)訓(xùn)尤其嚴格。3.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于謙,字廷益,錢塘人,舉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出按江西,雪冤囚數(shù)百。疏奏陜西諸處官校為民害,詔遣御史捕之。帝知謙可大任,乃手書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正統(tǒng)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積谷各數(shù)百萬。請以每歲三月,令府州縣報缺食下戶,隨分支給,俟秋成償官,而免其老疾及貧不能償者。州縣吏秩滿當遷,預(yù)備糧有未足,不聽離任。仍令風憲官以時稽察。”詔行之。河南近河處,時有沖決。謙令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有長,責以督率修繕。并令種樹鑿井,榆柳夾路,道無渴者。大同孤懸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別設(shè)御史治之。盡奪鎮(zhèn)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在官九年,遷左侍郎,食二品俸。于謙巡撫河南、山西,“威惠流行”,請列舉其“威”的表現(xiàn)。參考答案:①監(jiān)察縣吏,預(yù)備糧不足者,不得離任;②責令亭長監(jiān)督修繕堤壩;③把將領(lǐng)私墾田地全部收為官有;④太行山的盜賊因為于謙而不敢露面。參考譯文:于謙,字廷益,錢塘人,考中了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謙為御史。奏對的時候,他聲音洪亮,語言流暢,使皇帝很用心聽。顧佐任都御使,對下屬很嚴厲,只有對于謙客氣,認為他的才能勝過自己。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陜西各處官校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实壑烙谥t可以承擔重任,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后,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qū),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yīng)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正統(tǒng)六年,于謙上疏說:“現(xiàn)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shù)百萬谷物。請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谷物分發(fā)給他們,等秋收后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yīng)該提升時,儲存預(yù)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并命令監(jiān)察官員經(jīng)?;橐暡?。”(皇上)下詔令照此執(zhí)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漲水沖決堤岸。于謙下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shù)設(shè)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于是榆柳夾道,路上沒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于前往,奏請另設(shè)御史管理。把鎮(zhèn)守將領(lǐng)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jīng)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在職九年,升任左侍郎,領(lǐng)二品官的俸祿。4.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乾道四年,盜連起湖湘,棄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為國本,而貪吏迫使為盜。欲望陛下深思致盜之由,講求弭盜之術(shù),無徒恃平盜之兵。申飭州縣,以惠養(yǎng)元元為意,有違法貪冒者,使諸司各揚其職,無徒按舉小吏以應(yīng)故事,自為文過之地。”辛棄疾認為導(dǎo)致百姓為盜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樣的建議?請簡要說明。參考答案:第一問:貪官污吏對老百姓的壓迫盤剝。第二問:①告誡各級官員要善待安撫百姓,不能一味靠軍隊對付老百姓;②各級官員要切實履職盡責,嚴懲貪贓違法者,不能文過飾非。參考譯文:乾道四年,盜賊接二連三在湖湘境內(nèi)作亂,被辛棄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而貪官污吏迫使他們?yōu)楸I。希望陛下深入思考產(chǎn)生盜賊的緣由,重視消弭盜賊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盜賊的軍隊。要告誡州縣,以惠民安撫平民百姓為本,有違法貪贓的官吏,讓各部門盡職盡責,不要只檢舉查辦小官吏來應(yīng)付成例,而自己想辦法為掩飾過失找借口。”5.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鄧騭欲棄涼州,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輔,并力北邊。乃會公卿集議,曰:“譬若衣裳敗壞,一以相補,猶有所完,若不如此,將兩無所保?!惫浣砸詾槿?。郎中虞詡言于太尉張禹曰:“大將軍之策不可。涼州士風壯猛,庶眾便習(xí)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jù)三輔為害者,以涼州在后故也。涼州士民所以持鋒執(zhí)銳,蒙矢石于行陳,而無反顧之心者,為臣屬于漢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棄之,民庶安土重還,必引領(lǐng)而怨曰‘中國棄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謀,豪雄相聚,席卷而東,則函谷以西、園陵舊京非復(fù)漢有也。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詡恐其疽瘡侵淫而無限極也!”禹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幾敗國事矣!”(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疽瘡侵淫而無限極也”這一比喻,如何形象地表達了虞詡的觀點?參考答案:瘡毒侵蝕肌體后就會不停地蔓延,與此類似,放棄涼州就會失去屏障,丟掉更多國土,形象地表明了虞詡堅決反對放棄涼州的觀點。參考譯文:鄧騭打算放棄涼州,讓邊疆各郡無法生存的百姓遷徙到京畿地區(qū)居住,然后集中力量應(yīng)對北方的邊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議,說:“這就好比是破舊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補另一件,還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話,就兩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認為很正確。郎中虞詡對太尉張禹說:“大將軍的計策不可行。涼州民風剽悍剛猛,百姓慣于從軍作戰(zhàn)。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占據(jù)三輔作亂,是因為涼州在他們背后啊。而涼州的百姓之所以手執(zhí)鋒利的兵器,在軍陣中冒著流矢飛石(沖鋒),而沒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們歸屬于漢朝。假如現(xiàn)在推開涼州而舍棄它,割讓出去而拋棄它,人民安于鄉(xiāng)土而不愿遷徙,必然伸長脖子遠望,怨恨說‘朝廷把我們丟給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強橫勇武之人聚集起來,席卷東進,那么函谷關(guān)以西、歷代帝陵和舊京長安將不再歸漢朝所有。倡議者用補破衣作比喻,認為還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擔心局勢正如毒瘡,會不斷侵蝕肉體而沒有止境!”張禹說:“我沒有考慮到這些,如果沒有你這番話,恐怕要壞了國家大事!”字母:_______解析:BEG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譯為“但是”,與“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xué)》)的“而”意義和用法相同。B.顯崇,“使……顯揚尊崇”,與《鴻門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用法不相同。C.疾,在文中是仇恨、憎恨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疾惡如仇”的“疾”意思相同。D.先,對去世的人的尊稱,與《項脊軒志》“先妣撫之甚厚”中的“先”意思相同?!探馕觯篈項,“意義和用法相同”錯誤?!拔釃L終日而思矣”意為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地思考,“而”是連詞,用在狀語和謂語之間,表示修飾關(guān)系,可不譯。B項,“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為“像鳥的翅膀一樣”,作“蔽”的狀語,故其用法為名詞作狀語。C項,“疾惡如仇”指痛恨壞人壞事像痛恨仇敵一樣,“疾”意為“痛恨,憎恨”。D項,“先妣撫之甚厚”中的“先妣”指去世的母親,“先”也表示對去世的人的尊稱。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阮籍做官只是為了獲取俸祿罷了,他之所以謀求步兵校尉一職,經(jīng)??v酒大醉,也有借此來回避世俗之事的意思。B.阮籍前往蘇門山,與蘇門生“談太古無為之道,及論五帝三王之義”,然而蘇門生從始至終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回應(yīng)。C.蘇軾聽說潤州甘露寺有諸葛亮、孫權(quán)等人的遺跡,于是有所感慨而賦詩,抒發(fā)了與阮籍登上廣武城類似的慨嘆。D.讀了李白《登廣武古戰(zhàn)場》詩后,蘇軾才知道李白對阮籍所說的話的理解和亡友史經(jīng)臣一樣,蘇軾認為他們的理解都是錯誤的。√解析:B項,“蘇門生從始至終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回應(yīng)”錯誤。由原文“籍乃對之長嘯,清韻響亮,蘇門生逌爾而笑。籍既降,蘇門生亦嘯,若鸞鳳之音焉”可知,“蘇門生亦嘯”是對阮籍長嘯的回應(yīng),故蘇門生最終是有回應(yīng)的。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