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02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與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單元突破卷(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1.東漢初期實行三公宰相制,又將屬于少府(專管皇室財政,兼管皇帝秘書、膳食事務)的尚書獨立出來,時稱尚書臺,實際直接對皇帝負責,終漢之世掌握國家實權。魏晉時期,尚書臺正式脫離少府,成為中央行政機構。尚書臺職能的變化反映出從東漢到魏晉時期(
)A.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得以緩和 B.該時期三省制度正式形成C.行政體制改革成效顯現
D.異構家國色彩凸顯【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到魏晉時期(中國)。依據所學,尚書臺原屬掌皇室財政,兼管皇帝秘書、膳食事務的少府,屬內朝官,到魏晉時期,尚書臺正式成為中央行政機構,演變?yōu)橥獬?,由內朝官變?yōu)橥獬伲覈悩嬌拭黠@,D項正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影響不大,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得以緩和,“緩和”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到尚書臺的變化,沒有反映出“三省”體制的全貌,排除B項;題干只是描述尚書臺的變化,不能類推國家行政制度改革的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2.自東漢起,西北邊疆的某些少數民族持續(xù)向內地遷移。西晉時期,內遷的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少數民族卷入了西晉內部沖突,并逐漸掌握了局勢。到南北朝時期,北方十六國中除前涼、北燕、西涼外,其余皆為少數民族所建。據此推知(
)A.少數民族完全掌控了中原局勢 B.戰(zhàn)爭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交融C.各民族間的民族隔閡逐漸消失 D.中原人民南遷導致北方社會動蕩【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選題。根據題干中的設問詞,此題為推斷題。根據本題提供的時間信息,準確的時空范圍為中國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根據材料,少數民族內遷后逐漸主導局勢并建立封建政權。據所學,少數民族政權的社會性質通常較為落后,因此受到漢族政權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少數民族建立了封建政權,并未說明其主導地位,排除A項。C項不符史實,民族間隔閡難以消除,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中原人民南遷導致北方社會動蕩,而是強調戰(zhàn)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排除D項。故選B項。3.錢穆在《國史大綱》里指出:“貴族世襲的封建制度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就被打破。然而東漢以來的士族門第到魏晉南北朝時,其地位幾已成為‘變相的封建,……它是從皇權政治而來,又依一定的條件向皇權政治轉化,向皇權政治回歸?!边@可用來說明當時(
)A.官僚政治體制的漸趨瓦解 B.以官舉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C.封建割據勢力的日益膨脹 D.門閥政治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的產物【答案】D【解析】本題為單選題。根據題干中的設問詞,此題屬于本質題。根據本題提供的時間信息,準確的時空背景為中國古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政治雖有世襲特征,但其產生于皇權衰落時期,并隨皇權強化而消亡,表明它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D項正確。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雖壟斷選官權,但官員任命最終仍由皇帝決定,且權力運作按規(guī)章制度進行,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與政治清明無關,排除B項。門閥士族僅壟斷部分政治特權,并非割據勢力,排除C項。故選D項。4.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出現了由莊園主雇傭佃戶墾殖的莊園農業(yè),由流民領袖率領流民或部曲主人統(tǒng)領部曲從事的流民部曲農業(yè),由背井離鄉(xiāng)、彼此有親緣或地緣關系的流民在人跡罕至、且能耕種之處從事的桃花源農業(yè),由國家組織兵員對國有土地進行的軍墾農業(yè)。這一局面的出現(
)A.加快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B.推動了江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C.動搖了門閥政治的基礎 D.實現了經濟重心的轉移【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選題。根據材料主題干中的設問詞,本題屬于推斷題。根據材料中的時間信息,可以確定準確的時間和地點。南北朝時期(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中提及了江南地區(qū)土地的開發(fā),涵蓋私人與國家組織兩種形式?;牡亻_墾推動了農業(yè)發(fā)展,進而促進了江南經濟的增長,因此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不同等級間的流動問題,排除A項。土地開墾由莊園主領導,增強了莊園地主的實力,穩(wěn)固了門閥統(tǒng)治的經濟基礎,排除C項。經濟重心轉移發(fā)生在南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呂思勉于《兩晉南北朝史》中提及:然而,人口流徙非一日可復原;東吳平定不久,五胡之亂再次爆發(fā),南北隔絕,僑置州郡縣增多。土斷之法在晉及南北朝時期未能完全施行,故九品中正之法得以沿襲不廢。據此,九品中正制的實施(
)A.表明士族門閥勢力強大 B.旨在預防地方割據重演C.受特殊社會環(huán)境深刻影響
D.促進官吏群體的儒家化趨勢【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人口遷移頻繁,原有的選官制度無法推行。而九品中正制深受特殊社會環(huán)境影響,在戰(zhàn)亂時期人士流移的條件下發(fā)展而來的,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C項正確;材料表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產生背景,并未體現士族門閥勢力強大,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的實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主旨并不是預防地方割據,排除B項;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深受特殊社會環(huán)境影響,未體現官吏群體的儒家化,排除D項。故選C項。6.華梅《中國服裝史》提到,魏晉南北朝北方服飾褲褶裲襠(如下圖),南方服飾長瘦飄逸。假如沒有魏晉南北朝的多樣性,單從“獨尊儒術”的漢代傳承下來,是難以出現大唐服飾的雍容而開放的。這反映了(
)A.漢唐服飾審美的一脈相承 B.唐朝服飾風格的雍容而開放C.民族交融滲透于社會生活 D.經濟繁榮促成了服飾多樣性【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魏晉到唐(中國)。褲褶和裲襠都是起源于少數民族的服裝,對唐代雍容而開放的服裝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影響漢族的服飾文化得益于民族交融,服飾又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體現民族交融滲透于社會生活,C項正確;據材料“單從……漢代傳承下來,是難以出現大唐服飾的雍容而開放的”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服飾審美并非僅僅承襲了漢代的漢服風格,還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服飾審美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魏晉南北朝服飾影響唐朝服飾,而非重點講唐朝服飾的特點。材料圖片內容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服飾,而非唐朝時期的服飾,排除B項;材料體現民族交融而非經濟繁榮影響服飾,排除D項。故選C項。7.唐代陸羽《茶經》記載了江北的蘄、黃、壽、江南的常、宣、歙諸多產茶州都,國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販賣茶葉。北方回鶻人入朝后“大趨名馬市茶而歸”。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馬交換茶葉。這些現象反映了(
)A.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B.茶葉成為外貿的大宗商品C.各地普遍盛行飲茶之風
D.民族貿易促進了國內市場活力【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唐朝。根據材料,唐朝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甚至是少數民族都開始飲茶,可見飲茶之風盛行于各地,C項正確;唐朝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材料中看不出時間,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外貿,也有和少數民族的經濟交流,排除B項;D項不是本質,排除D項。故選C項。8.白壽彝《中國通史》載,唐朝時高昌國(漢族人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國家,統(tǒng)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其風俗政令,與華夏略同”“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學校設置亦仿中原,“有毛詩、論語、孝經、歷代子史,集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其刑法、風俗、婚姻、喪葬與華夏大同”。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仿中原唐制建立了官制、律法和度量衡;南詔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學習漢族禮儀文化,并達到很高造詣。這些現象的出現(
)A.加快了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進程 B.體現少數民族對邊疆地區(qū)積極開發(fā)C.得益于中原王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D.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答案】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唐朝時,高昌、吐蕃、南詔等少數民族政權都與唐朝存在密切交往,在文化上受到唐朝的明顯影響,結合所學,唐朝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融,C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排除A項;材料主旨為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的交往交流,并未強調少數民族促進邊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不能得出“開發(fā)邊疆”,排除B項;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促進了材料所述的文化交流,而非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政權的友好交往,排除D項。故選C項。9.《新唐書·兵志》記載:“大盜既滅,而武夫戰(zhàn)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jié)度使。由是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這反映出(
)A.藩鎮(zhèn)割據導致了安史之亂 B.君主專制權力日益弱化C.宦官專權激化了階級矛盾 D.唐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地方形成了藩鎮(zhèn)割據,武將干政,中央集權遭到削弱,D項正確;材料是安史之亂后,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權的下降,排除B項;材料是指地方武將形成的藩鎮(zhèn)割據,排除C項。故選D項。10.唐高祖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和諸州總管、刺史向朝廷舉薦人才。武則天長安二年曾一次授官“百余人”;長安三年,增“置員外郎二千余員”。唐中宗時期所謂“斜封官”多達“數千員”。在唐代的統(tǒng)治階層中,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貧寒之人)占21.5%。由此可見,唐代(
)①階層固化現象加劇。②科舉制度缺乏社會基礎支撐。③選官用人機制尚需完善
④門閥士族社會影響力大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代(中國)。題干所示為唐代統(tǒng)治階層出身占比情況“士族占66.2%,小姓占12.3%,寒素(家世貧寒之人)占21.5%”,說明門閥士族社會影響力大,④說法正確;武則天時期和唐中宗時期,皇帝親自授官,表明選官用人機制尚不夠完善,③說法正確,D正確;科舉制度加快了社會各階層間的流動,適應了廣大的庶族地主和平民的需要,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①②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B、C項。故選D項。11.下表所示為唐代的部分文教管理機構的情況,這反映了當時唐代政府(
)主管上級機構名機構職能機構來源尚書?。▽倭浚┒Y部發(fā)布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北周始設內侍省(屬九寺)太常寺負責具體的祭祀和樂舞秦九卿演變而來鴻臚寺接待賓客和有關喪葬儀制等等(五監(jiān))國子監(jiān)管理各級學校,為最高學府漢太學演變而來A.分權制衡的設計初衷 B.機構沿革的守舊僵化C.政務事務的大致分工 D.中央集權的家國同構【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由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文教管理領域,唐代尚書省重政務,“九寺五監(jiān)”重事務,體現出一定的分工,C項正確;材料中的機構有分權而無制衡,均統(tǒng)屬于皇權,排除A項;表格體現的是唐代的制度革新,而非因循守舊,“僵化”表述失當,排除B項;中央集權側重地方制度分析,而材料反映的顯然是中央機構的設置情況,更多體現的是皇帝集權范疇,排除D項。故選C項。12.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河朔三鎮(zhèn)也實施了兩稅法的征稅原則,保留了留州、留使、上供的稅收分割原則。建中三年,既誅李惟忠,下詔易、定、深、趙、常、冀節(jié)度,觀察管內百姓,除本道所用外者免除賦稅徭役。據此可知,兩稅法的推行(
)A.大大減輕了百姓的稅額負擔 B.利于延續(xù)唐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C.促使征稅標準發(fā)生根本轉變 D.以抑制藩鎮(zhèn)割據為首要目的【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兩稅法實施的背景是均田制、租庸調制崩潰,地方藩鎮(zhèn)割據猖獗,中央財政和集權受到威脅,材料表明兩稅法在河朔地區(qū)得到了實施。雖然這種實施是有限度和不完整的,但河朔三鎮(zhèn)至少在經濟形式上保持了與中央的統(tǒng)一、河朔三鎮(zhèn)與唐王朝中央的關系仍然屬于一般意義上的地方與中央關系的范疇。從這個角度來講,兩稅法在河朔地區(qū)的實施,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既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又對地方割據勢力有所約束的目的,利于延續(xù)唐朝的統(tǒng)治,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兩稅法下百姓所交稅額的減少,無法得出“大大減輕了百姓的稅額負擔”的結論,排除A項;兩稅法改變了漢、唐前期以來的征稅標準,這是對兩稅法影響的解讀,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兩稅法有征稅標準改革和中央地方財政分稅改革,說明兩稅法首要目的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其次暗含著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13.佛教傳入中國后,僧侶們將“達摩”譯為“道”,“涅槃”譯為“無為”。僧侶應尊崇父母,并倡導忠君愛國。佛寺的布局及閣樓、密檐、雕墻粉壁等建筑元素均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民族風格。懸空寺的“三教殿”位于最高處,正中供奉如來佛祖,其右手邊(南側)為老子,左手邊(北側)則為孔子。這反映出(
)A.佛教呈現本土化趨勢 B.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沖擊C.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社會動蕩急需儒學復興【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吸收儒道的內容,漸趨本土化,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現本土化趨勢,未體現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沖擊,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現本土化趨勢,材料沒有體現儒佛道相互吸收,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佛教呈現本土化趨勢,未涉及儒學復興,排除D項。故選A項。14.魏晉南北朝,我國繪畫藝術出現了新的發(fā)展,不僅出現了專職的文人畫家,繪畫技法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下圖是這一時期繪畫地理分布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①地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得益于獨特的地理條件B.②地繪畫藝術發(fā)展是佛教本土化完成的結果C.③地繪畫藝術的發(fā)展起源于經濟重心的南移。D.魏晉南北朝時的繪畫藝術總體上領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本題為單選題。根據題干中的設問詞判斷,此為正向題。根據本題的時間信息,可以確定準確的時空。魏晉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①是絲綢之路地區(qū),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繪畫藝術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A項正確。B項錯誤,因為佛教本土化完成于唐朝,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也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材料未與其他地區(qū)繪畫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我國繪畫藝術在此時期領先世界的結論。故選A項。15.唐穆宗時,詩人元稹作《白氏長慶集》序,稱白居易詩風行社會,“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并在《元稹集》注云:“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白居易)及予(元稹)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辈牧戏从程拼?/p>
)①民間逐漸推廣了雕版印刷術的應用。②活字印刷術彰顯了其獨特優(yōu)勢。③私家藏書因印刷術的出現而發(fā)展。④文化產品商品化現象日益明顯。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題干材料表明,唐穆宗時民間有人“繕寫模勒”(即仿照原樣雕刻、印刷)白居易、元稹的詩,并賣于市井(市肆)之中,或“以交酒茗”,這反映唐代雕版印刷術在民間的應用逐漸推廣,文化產品的商品化現象已日益顯現。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繕寫模勒”不屬于活字印刷術,況且這一技術要到北宋時出現,②不符合題意;“私家藏書隨著印刷術的出現而發(fā)展”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③不符合題意。因此,排除ACD項。故選B項。16.據統(tǒng)計,該表展示了漢至唐正史中關于羅馬的記載文字數量及其所占比例??梢酝茢啵绊懻分辛_馬文字占比的主要因素是(
)。A.正史成書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 B.拜占庭帝國實力的消長C.中原王朝的治國理政水平 D.所載王朝的大一統(tǒng)程度【答案】D【解析】本題為單選題。根據題干中的提問方式,此題為推斷題。根據本題的時間信息,準確的時空為:漢代至唐代的中國。《后漢書》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東漢和唐代的歷史,其中關于羅馬的記載在前者中較多,在后者中較少。鑒于東漢與唐代均為大一統(tǒng)王朝,對外影響力顯著。南朝時期不是大一統(tǒng)狀態(tài),內部紛爭較多,國家實力不足,對外影響力比較小”可知,所載王朝的大一統(tǒng)程度影響正史中涉及羅馬文字的占比,D項正確;《后漢書》《宋書》成書時期都是南朝時期,成書時期環(huán)境相同,但兩部史書關于羅馬記載的文字占比卻大為不同,說明材料現象與成書時期的環(huán)境無必然關系,排除A項;中國南朝宋齊梁陳時期((420年-589年))正值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約483年-565年)在位,查士丁尼時期的拜占庭帝國比較強大,但《宋書》《梁書》關于羅馬記載的文字占比少,B項不能解釋材料現象,排除B項;東漢和唐朝后期國家政治、管理等也出現很大問題,而南朝劉宋前期國家治理的還不錯,故C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共4題,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蜿P中土沃物豐……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guī)??v有華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摘自【西晉】江統(tǒng)《徙戎論》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納漢臣崔宏的建議,自稱為黃帝后裔。拓跋氏的始祖可追溯至受封于北方地區(qū)的黃帝嫡系子孫。拓跋珪及其繼任的三位皇帝均親自前往或派遣使者至涿鹿黃帝廟進行祭祀活動。至孝文帝,又下詔:“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泵鎸﹃P于遷都的質疑,他說:“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遷于河南?!毙⑽牡壑鞒侄ㄐ兆鍟r,漢臣薛宗起建議不應以祖先曾經的居住地為確定門第等級的主要標準,他說:“陛下黃帝之胤,受封北土,豈可亦謂之胡邪!”——摘編自《魏書》(1)依據材料一,闡述作者對民族問題的觀點,并總結其論據。(6分)(2)結合材料一、二及所學,概述北魏在民族關系理念上的進步,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積極影響。(6分)【答案】(1)主張: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遠離中原。理由:儒家的傳統(tǒng)觀念;夷夏風俗習性不同;可以減輕對中原的危害。(2)發(fā)展:北魏自稱是黃帝的后裔,改姓元氏;并效仿黃帝遷都河南。作用:促進洛陽的繁盛;推動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促進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驹斀狻浚?)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晉時期(中國)。作者關于民族問題的主張根據材料一中的“內諸夏而外夷狄”、“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可以得出作者的民族觀是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該遠離中原。理由根據“《春秋》之義”、“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所害不廣”等信息可以得出儒家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夷夏風俗習性不同,以及可以減輕對中原的危害。(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北魏在民族關系理念上的發(fā)展根據“自謂黃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黃帝嫡孫”、“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得出北魏自稱是黃帝的后裔,改姓元氏;根據“黃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遷于河南”得出效仿黃帝遷都河南。進步作用綜合所學可知,主要是促進洛陽的繁盛;推動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促進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戰(zhàn)國實行的授田制“可以把所受之田作為世業(yè)傳之子孫后代”,授田皆來自國家,這是戰(zhàn)國時期的基本土地制度。在統(tǒng)一全國前后,秦的土地私有現象越來越多。漢承秦制,漢初的民田制度有大量土地繼承、買賣和贈送的規(guī)定,一直到東漢末年“大亂之后,民人分散,土業(yè)無主,皆為公田”,曹魏讓其軍隊和招募貧民、流民開始大規(guī)模屯田,蜀漢和東吳政權也都紛紛仿效。西晉對軍屯仍非常重視,東晉亦同樣如此。西晉八王之亂后,在國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北魏孝文帝實行了均田制,每戶的受田劃分為國有土地(露田)和私有土地(桑田),桑田數量相對較少,這種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可以說是戰(zhàn)國授田制的改版。以后,無論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還是隋朝和唐朝,都相繼推行了均田制,唐中期后便逐漸讓位于更有效率的土地私有制?!幾詴x文《秦漢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變》15至16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標志著歷史上首次以市場為導向的土地確權行動,將具有莊園共同體特征的混合土地所有制轉變?yōu)樗饺送恋禺a權,從根本上顛覆了中世紀的基礎。大農(富農)和鄉(xiāng)紳階層是圈地運動的主要發(fā)起者與推動者,通過貨幣贖買、產權交換及協(xié)商等手段,大農主導下的協(xié)議圈地廣泛革新了耕作方式。領主通過土地契約的時效性圈占土地,租約到期后可與佃戶協(xié)商續(xù)約或隨時收回。在契約之外,領主依據法庭認定進行圈地,即所謂的“法庭圈地”??傮w而言,這些行為均為經濟活動,通常在合法框架內進行,是圈地的主要方式。18世紀發(fā)展為“議會圈地”則是順理成章的結果。強制性非法圈地行為,盡管存在,但涉及強權和暴力、無視佃農土地權利的情況相對較少。圈地運動歷經數世紀,深刻影響社會變遷,促進了土地市場化與農民社會化。——摘編自侯建新《英國史上的農業(yè)變革:圈地運動與土地確權》基于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述戰(zhàn)國至隋朝土地所有制及其表現形式的演變歷程。(4分)(2)結合材料一、二及所學,分析英國圈地運動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變化的不同特點。(6分)(3)結合材料與專業(yè)知識,簡要分析中英土地改革的啟示。(4分)【答案】(1)概述:土地所有制度: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土地制度從以國有為主轉變?yōu)橐运接袨橹?;隨后,自漢代至隋朝,又從私有制回歸到國有制。表現形式:戰(zhàn)國至秦漢從授田制為主到民田制為主,漢至隋再從民田制為主到屯田制、均田制為主。(2)特點:市場導向;私人推動,土地私有;圈地方式多樣;合法與非法結合,合法為主;主要推動者是大農一鄉(xiāng)紳;受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影響。(3)啟示:關注民生;依法治理;遵循客觀經濟規(guī)律;生產關系的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驹斀狻浚?)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古代(中國)。土地所有制:據材料一“戰(zhàn)國實行的授田制‘可以把所受之田作為世業(yè)傳之子孫后代’”、“秦的土地私有現象越來越多。漢承秦制,漢初的民田制度有大量土地繼承、買賣和贈送的規(guī)定”可知,戰(zhàn)國至秦漢由土地國有為主變成土地私有為主。據材料一“ 西晉八王之亂后,在國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北魏孝文帝實行了均田制”“無論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還是隋朝和唐朝,都相繼推行了均田制”漢至隋再從土地私有為主又變成土地國有為主。表現形式:據材料一“戰(zhàn)國實行的授田制‘可以把所受之田作為世業(yè)傳之子孫后代’”、“秦的土地私有現象越來越多。漢承秦制,漢初的民田制度有大量土地繼承、買賣和贈送的規(guī)定”可知,戰(zhàn)國至秦漢從授田制為主到民田制為主。據材料一“西晉八王之亂后,在國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北魏孝文帝實行了均田制”“無論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還是隋朝和唐朝,都相繼推行了均田制”可知,漢至隋再從民田制為主到屯田制、均田制為主。(2)本題為材料分析類題目。時空:近代(英國)。特點:據材料二,15、16世紀的英國圈地運動是歷史上首次市場導向的土地確權。該運動由私人推動,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大農和鄉(xiāng)紳階層為主要推動者。圈地方式多樣,包括貨幣贖買、產權交換、協(xié)商等大農主導下的協(xié)議圈地,以及領主利用土地契約和法庭認定進行圈地。通常在合法范圍內進行,18世紀發(fā)展為“議會圈地”。強制性非法圈地雖偶有發(fā)生,但占比不大,多為合法與非法并存,以合法為主。據材料二,圈地運動長期影響深遠,推動土地市場化和農民社會化,受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驅動。(3)本題屬于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古代中國與近代英國。材料一中的“授田制”、“屯田”、“均田制”與材料二的“圈地運動”,體現了對民生的關注;“授田制”、“均田制”與材料二中的“協(xié)定圈地、法庭認定圈地、議會圈地”的依法治理,遵循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從戰(zhàn)國到秦漢的土地私有制與16世紀英國圈地運動及資本主義發(fā)展,表明生產關系調整需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據朱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演變》整理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及評價,請對材料提出你的修改建議,并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答案】修改建議:在“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評品推薦,吏部授官”之間應添加“鄉(xiāng)舉里選,舉薦為官”;相對應的評價部分應添加“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3分)理由: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經歷了西周至春秋的官位世襲制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舉薦或按軍功授予官職,秦統(tǒng)一后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漢代以孝廉為依據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經中正官品評的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時期以考試成績?yōu)闃藴实牡目婆e制。所以,在“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評品推薦,吏部授官”之間應添加“鄉(xiāng)舉里選,舉薦為官”,這是漢代察舉制的內容;相對應的評價部分已添加“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這是察舉制的意義。(9分)【詳解】修改建議:根據材料圖示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及評價。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主要有世官制、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由此可知,在“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評品推薦,吏部授官”之間缺失了察舉制,所以應添加“鄉(xiāng)舉里選,舉薦為官”;相對應的評價部分應添加“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理由: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先從時間和內容上敘述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fā)展歷程,然后明確在“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和“中正官依道德、才能,評品推薦,吏部授官”之間應添加“鄉(xiāng)舉里選,舉薦為官”,這是漢代察舉制的內容;相對應的評價部分已添加“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這是察舉制的意義。20.西域在漢唐時期扮演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劑”角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伴隨著悅耳的駝鈴聲與漫天黃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蔥等作物引入中國,其中葡萄和石榴的引種尤為顯著。葡萄最初由古埃及人栽培,隨后傳播至地中海區(qū)域?!妒酚洝分小捌咸选睂懽鳌捌烟铡?就是希臘文Botrus的音譯。當時,中國不僅引入了葡萄,還引進了葡萄釀酒技術。石榴起源于波斯,中亞、南亞和西亞地區(qū)均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古代波斯的阿娜希塔、希臘的赫拉以及印度的訶梨帝,皆以石榴為圣物,并均為生育女神?!幾岳钐m芳《地圖上的中國史》材料二
兩漢魏晉時期,中亞地區(qū)小國林立。隨著兩漢政府同匈奴戰(zhàn)爭的勝利,中原王朝的勢力和影響也逐漸滲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國與中原王朝關系趨于熱絡。南北朝時期,中原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西亞薩珊波斯在公元3世紀興起后,導致貴霜帝國逐漸衰落。隋唐時期,隨著中國國力強盛,與中亞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唐朝在中亞設立羈縻府州。中亞粟特地區(qū)正式出現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國家也頻繁與中原王朝發(fā)生聯(lián)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亞擴張,及唐王朝與阿拉伯的勢力在中亞交鋒,這種聯(lián)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無力西顧,逐漸喪失對中亞的控制?!幾詮垏鴦偂吨形魑幕P系通史》材料三(1)依據材料二,概述漢唐時期西域地區(qū)國家發(fā)展的特征。概述所學,闡述當時歐亞游牧部落大遷徙的歷史影響。(8分)(2)閱讀材料三,唐代對外交通線路在東西方交流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種稱呼。請結合所學知識,為唐代對外交通線擬定一個稱呼,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交流之路”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6分)【答案】(1)特點:由小國構成,彼此獨立;受中原王朝較大影響(或主要為間接統(tǒng)治);是大國間博弈的關鍵區(qū)域。(任意2點,4分)歷史影響:亞歐大陸的政治版圖發(fā)生變化,一批新興國家相繼崛起;區(qū)域文化在交流、交往與交融中不同程度發(fā)展;各民族在吸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推動自身文化的繁榮。(任意2點,4分)(2)稱呼:商貿交流之路、宗教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論證圍繞擬定稱呼,且言之成理的也可給分)【示例】商貿交流之路唐前期,東西貿易往來以陸路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據、戰(zhàn)亂等因素影響,海上貿易日益興盛,廣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關于融資租賃委托合同
- 2025財產抵押擔保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客運合同范本參考
- 2025裝飾工程合同附加協(xié)議
- 視頻監(jiān)控產品合同范本
- 2025租賃合同擔保的規(guī)定范文
- 舊料加工改造合同范本
- 軟件股權轉讓合同范本
- 保安超齡返聘合同范本
- 解除掛靠經營合同范本
- 婚內債務夫妻方承擔協(xié)議書
- 部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8單元省級獲獎大單元作業(yè)設計
- SMT-快速換線推進報告-.課件11
- 樓板下加鋼梁加固施工方案
- 斜坡腳手架搭設施工方案
- 建筑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
- 成人高等教育學士學位英語核心單詞+短語
- 《西方經濟學》(下冊)課程教案
- 費森CRRT設備操作流程-CVVH
- 智能漁業(yè)養(yǎng)殖系統(tǒng)開發(fā)合同
- LY/T 1828-2009黃連木栽培技術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