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復(fù)習(xí)講義:變速及平均速度問題(含解析)-六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_第1頁
小升初復(fù)習(xí)講義:變速及平均速度問題(含解析)-六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_第2頁
小升初復(fù)習(xí)講義:變速及平均速度問題(含解析)-六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_第3頁
小升初復(fù)習(xí)講義:變速及平均速度問題(含解析)-六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_第4頁
小升初復(fù)習(xí)講義:變速及平均速度問題(含解析)-六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小升初培優(yōu)講義變速及平均速度問題

第一部分典型例題

例題1: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如果把車速提高20%,則可提前到達(dá);如果以原來速度行駛100千米后,

再將速度提高30%,恰巧也可以提前同樣的時間到達(dá)。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360千米

【分析】思路一:假設(shè)提前的時間是1份,原定時間是1^20%+1=6份,行100千米后提速30%,如果

原速行需要1-30%+1=9份的時間,占總時間的9+6=!|,說明100千米占總路程的1—1!=],

331818

兩地相距100^-—=360千米。

18

思路二:如果100千米也提速30%來行,用和提速20%相同的時間,可以多行100x30%=30千米。兩次

的路程比就是(1+30%):(1+20%)=13:12,那么全程就是30;(13-12)xl2=360千米。

13

【詳解】方法一:1-20%+1=6;*30%+1=1;

13

100:(1——:6)

3

=100;』

18

=360(千米)

方法二:(1+30%):(1+20%)=13:12

100x30%;(13-12)X12

=30:1x12

=360(千米)

答:甲、乙兩地相距360千米。

【點睛】解答此類變速問題,既可以從時間方面來思考,也可以通過路程方面來思考,找出跟數(shù)量100千

米相關(guān)的分率信息是解題關(guān)鍵。

例題2:A、3兩人同時自甲地出發(fā)去乙地,A、B步行的速度分別為100米/分、120米/分,兩人騎車的速

度都是200米/分,A先騎車到途中某地下車把車放下,立即步行前進(jìn);8走到車處,立即騎車前進(jìn),當(dāng)超

過A一段路程后,把車放下,立即步行前進(jìn),兩人如此繼續(xù)交替用車,最后兩人同時到達(dá)乙地,那么A從

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鐘多少米?

1000

【答案】米

【詳解】在整個行程中,車是從甲地到乙地,恰好過了一個全程,所以A、8兩人步行的路程合起來也恰

好是一個全程.而A步行的路程加上A騎車的路程也是一個全程,所以A步行的路程等于8騎車的路程,A

騎車的路程等于B步行的路程.

設(shè)A步行x米,騎車>米,那么8步行>米,騎車x米.由于兩人同時到達(dá),故所用時間相同,得:

x,y_y,x

---1---=----1---可得x:y=2:3.

100200120200

不妨設(shè)A步行了200米,那么騎車的路程為300米,所以A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

1000

(米/分).

7

例題3:從甲地到乙地的公路,只有上坡路和下坡路,沒有平路.一輛汽車上坡時每小時行駛20千米,下

坡時每小時行駛35千米.車從甲地開往乙地需9時,從乙地到甲地需7工時.問:甲、乙兩地間的公路有

2

多少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須行駛多少千米的上坡路?

【答案】210千米,140千米

【詳解】解:從甲地到乙地的上坡路,就是從乙地到甲地的下坡路;從甲地到乙地下坡路,就是從乙地到

甲地的上坡路.設(shè)從甲地到乙地的上坡路為x千米,下坡路為y千米,依題意得

、工=9,①

2035

上+上=7工②

〔35202

①+②,得(x+嗚+\)=16.5

x+y=210

將y=210—x代入①式,得

x210—x八

——+---------=9

2035

解得x=140.

答:甲、乙兩地間的公路有21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須行駛140千米的上坡路.

例題4:有一座橋,過橋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

騎自行車過橋時,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別為4米/秒、6米/秒和8米/秒,求他過橋的平均速度.

【答案】5A米/秒

【詳解】要求平均速度必須知道總路程和總時間,在總路程未知的情況下,可以假設(shè)總路程,化未知為已

知.

解:假設(shè)上坡、平路、下坡的長度都是“1個單位”:那么上坡、平路、下坡所花時間依次為:-;-;1

468

所花的總時間為:^1+[1+耳1=1營3,總路程為:"1+1=3,所以他過橋的平均速度為:3+翥13=%72=5看7(米

/秒)

【點睛】本道題中假設(shè)的單位長度可以隨意,例如可以假設(shè)上坡、平路、下坡的長度為“24個單位“,因為

24是4、6、8的最小公倍數(shù),所以計算出來各段時間都是整數(shù),這樣更方便于計算.

例題5:小明從甲地到乙地,去時每小時走6千米,回時每小時走9千米,來回共用5小時,小明來回共走

了多少千米?

【答案】36千米

【詳解】解:設(shè)甲、乙兩地相距x千米,來回就走了2x千米,由題意可得:

x=18

2x=2xl8=36(千米)

第二部分知識精講

知識清單+方法技巧

一、變速變道問題屬于行程中的綜合題,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處理等多種處理問題等解題方法。

對于這種分段變速問題,利用算術(shù)方法、折線圖法和方程方法解題各有特點。

算術(shù)方法對于運動過程的把握非常細(xì)致,但必須一步一步來;

折線圖則顯得非常直觀,每一次相遇點的位置也易于確定;

方程的優(yōu)點在于無需考慮得非常仔細(xì),只需要知道變速點就可以列出等量關(guān)系式,把大量的推理過程

轉(zhuǎn)化成了計算.

行程問題常用的解題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據(jù)常用的行程問題的公式進(jìn)行求解,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其實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僅包括

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種變形形式;有時條件不是直接給出的,這就需要對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

知需要的條件;

⑵圖示法

在一些復(fù)雜的行程問題中,為了明確過程,常用示意圖作為輔助工具.示意圖包括線段圖和折線圖.圖

示法即畫出行程的大概過程,重點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點.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問題中,畫圖分析

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題方法;

⑶比例法

行程問題中有很多比例關(guān)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時,用比例法可求得具體數(shù)值.更重要的是,在一

些較復(fù)雜的題目中,有些條件(如路程、速度、時間等)往往是不確定的,在沒有具體數(shù)值的情況下,只能

用比例解題;

⑷分段法

在非勻速即分段變速的行程問題中,公式不能直接適用.這時通常把不勻速的運動分為勻速的幾段,

在每一段中用勻速問題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結(jié)果結(jié)合起來;

⑸方程法

在關(guān)系復(fù)雜、條件分散的題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難求解時,設(shè)條件關(guān)系最多的未知量為未知

數(shù),抓住重要的等量關(guān)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順利求解.

二、平均速度: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基本數(shù)量關(guān)系。

平均速度的基本關(guān)系式為:

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總時間=總路程+平均速度;

總路程=平均速度X總時間。

平均速度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1.分析人的運動問題,要養(yǎng)成畫圖的習(xí)慣。

2.運動包含幾個階段,就幾段分析。

3.設(shè)值法,對已知速度未知路程的題目,往往可以以速度的最小公倍數(shù)設(shè)路程,求解更容易。

平均速度需要注意:

1.平均速度一定是總路程小總時間,絕對不是多段速度的平均值

2.已知多段速度,一定先求各段時間;已知多段時間,可以直接求總時間

第三部分高頻真題

1.從家到學(xué)校有兩條一樣長的路,一條是平路,另一條的一半是上坡路,一半是下坡路.小明上學(xué)走兩條

路所用的時間一樣,如果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3;倍,那么上坡的速度是平路的多少倍.

2

2.甲、乙兩地相距10.5千米,某人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走5千米,從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時走3千米。求

他往返的平均速度?

3.有一座橋,過橋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騎自

行車過橋時,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別為4米/秒、6米/秒和8米/秒,求他過橋的平均速度.

4.一輛汽車從糧庫到糧店運糧,來回共用15小時,去時用的時間是回來的1.5倍,回來時比去時每小時快

12km,求兩地的距離.

5.甲、乙兩班進(jìn)行越野行軍比賽,甲班以4.5千米/時的速度走了路程的一半,又以5.5千米/時的速度

走完了另一半;乙班在比賽過程中,一半時間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進(jìn),另一半時間以5.5千米/時的速

度行進(jìn).問:甲、乙兩班誰將獲勝?

6.一輛摩托車從A地到B地共行駛了420km,用了5小時.途中一部分公路是水泥路,部分是普通公路,

已知摩托車在水泥公路上每小時行駛110km,在普通公路上每小時行駛60km,求摩托車在普通公路上行駛

了多少千米?

7.一輛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如果把車速減少10%,那么要比原定時間遲1小時到達(dá),如果以原速行駛180

千米,再把車速提高20%,那么可比原定時間早1小時到達(dá)。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千米?

8.小明從家到學(xué)校有兩條一樣長的路,一條是平路,另一條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小明上學(xué)走兩條

路所用的時間一樣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2倍,那么平路的速度是上坡的多少倍?

9.小芳放學(xué)回家,每分鐘行75米。原路去上學(xué),每分鐘比原來慢!,結(jié)果多用2分鐘。小芳家到學(xué)校有

多少米?

10.飛機(jī)以720千米/時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到達(dá)后立即以480千米/時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該飛機(jī)的平

均速度.

11.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fā)到300千米外的乙地去,在一開始的120千米內(nèi)平均速度為40千米/小時,要使這

輛車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為每小時50千米,那么剩下的路程應(yīng)該以什么速度行駛?

12.甲乙兩地相距1800千米,一架飛機(jī)從甲地飛往乙地,逆風(fēng)每小時飛行360千米,返回時順風(fēng),比去時

少用1小時,往返平均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

13.甲、乙兩人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甲乙兩人的速度比是4:5。相遇后,如果甲的速度

降低25%,乙的速度提高20%,然后沿原方向行駛,當(dāng)乙到達(dá)A地時,甲距離B地30km。那么A、B兩

地相距多少km?

14.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行駛了6小時,由乙地返回甲地每小時加快8千米,結(jié)果少用1小時.求甲、

乙兩地的距離.

15.小明上午九點上山,每小時3千米,在山頂休息1小時后開始下山,每小時4千米,下午一點半到達(dá)

山下,問他共走了多少千米.

16.一條路全長為30公里,分為上坡、平路和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長的比是1:2:3,某人走各段路程所

用的時間之比是4:5:6,已知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時3公里.問此人走完全程共用了多少時間?

17.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6小時后相遇于C點.如果甲車速度不變,乙車每

小時多行5千米,且兩車還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則相遇地點距C點12千米;如果乙車速度不

變,甲車每小時多行5千米,且兩車還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則相遇地點距C點16千米.求A,

B兩地距離.

18.大頭兒子的家距離學(xué)校3000米,小頭爸爸從家去學(xué)校接大頭兒子放學(xué),大頭兒子從學(xué)?;丶?,他們同

時出發(fā),小頭爸爸每分鐘比大頭兒子多走24米,50分鐘后兩人相遇,那么大頭兒子的速度是每分鐘走多少

米?

19.小明從甲地到乙地,去時每時走2千米,回來時每時走3千米,來回共用了5小時。小明去時用了多

長時間?

20.甲乙兩地相距6°千米,一輛汽車先用每小時12千米的速度行了一段路,然后速度提高;繼續(xù)行駛,

共用4.4小時到達(dá),請問這輛車出發(fā)幾小時后開始提速?

21.小葉子上學(xué)時騎車,回家時步行,路上共用50分鐘,如果往返都步行,則全程需要70分鐘,求往返都

騎車所需的時間是多少?

22.小強騎自行車去郊游.去時平均每小時行15千米,!■小時到達(dá).原路返回時只用了;小時,返回時平

3/

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3.一只螞蟻沿等邊三角形的三條邊開始爬行一周,在三條邊上的爬行速度分別為每分鐘50厘米、每分鐘

20厘米、每分鐘30厘米,它爬行一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數(shù)。)

24.李同學(xué)騎自行車上學(xué),因有急事從學(xué)校打的回家,來回途中共用1.5小時.如果來回都打的只需30分

鐘.求往返都騎自行車要用多長時間?

25.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0千米,返回時每小時行50千米,結(jié)果返回時比去時的時間少

48分鐘.求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

26.小明準(zhǔn)時從家出發(fā),以3.6千米/時的速度從家步行去學(xué)校,恰好提前5分鐘到校.某天,當(dāng)他走了1.2

千米,發(fā)現(xiàn)手表慢了10分鐘,因此立即跑步前進(jìn),到學(xué)校恰好準(zhǔn)時上課,后來算了一下,如果小明從家開

始就跑步,可以比一直步行早15分鐘到學(xué)校.那么他家離學(xué)校多少千米?小明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時多少千

米?

27.趙伯伯為了鍛煉身體,每天步行3小時,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最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設(shè)趙伯伯在

平路上每小時行4千米,上山每小時行3千米,下山每小時行6千米,在每天鍛煉中,他共行走多少千米?

28.冬冬家離學(xué)校3200m,有一次他以每分鐘200m的騎車速度去學(xué)校上課,騎幾分鐘后發(fā)現(xiàn)如果以這樣的

速度騎下去一定會遲到,他馬上改用每分鐘250m的速度前進(jìn),途中共用了15分鐘,準(zhǔn)時到達(dá)學(xué)校.問:

冬冬是在離學(xué)校多遠(yuǎn)的地方加速的?

29.小王每天用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騎車去學(xué)校,這一天由于逆風(fēng),開始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是每小時10

千米,那么剩下的路程應(yīng)該以怎樣的速度才能與平時到校所用的時間相同?

2

30.王師傅用3.2小時在家和工廠之間往返了一次,去時每小時25千米,返回時減速彳,求他家到工廠相

距多少千米?

31.某人上山速度為每小時8千米,下山的速度為每小時12千米,問此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2.有一座橋,過橋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騎電

動車過橋時,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別為11米/秒、22米/秒和33米/秒,求他過橋的平均速度.

33.汽車以72千米/時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到達(dá)后立即以48千米/時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該車的平均速度。

34.老李早上8:00從甲地出發(fā)去乙地,每小時行12千米,在乙地辦事用去1.5小時,為了趕在12:00回

家吃午飯,他把速度提高了請問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5.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去時的速度是36千米/時,用了4小時到達(dá)乙地,返回時用了3小時回到甲

地,返回時的速度是多少?

36.小明從甲地到乙地,去時每時走2千米,回來時每時走3千米,來回共用了15小時.小明去時用了多

長時間?

37.張師傅開車從甲地前往乙地購物,兩地相距264千米。汽車在上坡路、平路、下坡路的速度比為4:5:6,

并用;的時間走上坡路,;的時間走平路,;的時間走下坡路。他從乙地原路返回甲地時,由于車上載有貨

424

物,上坡路、平路的速度分別減少20%,10%,下坡路的速度增加20%,這樣比來時多用47分鐘。求汽車

去乙地時在平路上的速度。

38.一輛汽車從A地到B地計劃用6小時,以原速行一段路后汽車出現(xiàn)故障減速行駛,后來的速度比原來

2

減少了(,結(jié)果比計劃多用1小時到達(dá)。請問出發(fā)后幾小時減的。

39.甲從A地去B地,每小時行15千米。返回時速度提高:,結(jié)果少用3小時。請問A、B兩地的距離是

多少千米?

40.小明乘車去公園,每小時行45千米,需要3.6小時,如果速度提高;,可以提前多少小時到達(dá)?

41.張華和李冰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張華的速度是李冰的金,兩人分別到達(dá)B地與A地

O

后,立即返回各自的出發(fā)地。返回時,張華的速度比原來增加了(,李冰比原來增加了已知兩人第一次

相遇處距返回途中第二次相遇處35千米,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42.某司機(jī)開車從A城到B城.若按原定速度前進(jìn),則可準(zhǔn)時到達(dá).當(dāng)路程走了一半時,司機(jī)發(fā)現(xiàn)前一半

行程中,實際平均速度只達(dá)到原定速度的?.如果司機(jī)想準(zhǔn)時到達(dá)B城,那么在后一半的行程中,實際平

均速度與原定速度的比應(yīng)是多少?

參考答案:

1.2倍

4

【詳解】設(shè)從家到學(xué)校的路程為S,上學(xué)時間為T,那么平路上的速度為搟,那么下坡的速

度為3弓V,下坡時間為:W三十A弓S=T<,所以上坡所花的時間為:T-T1斗?T,所以上坡的速

2T22T333

度為:2Q^ITT=iasr-所以上坡速度是平路速度的;3倍.

2.3.75千米/小時

【分析】在應(yīng)用題里,已知幾個不相等的已知數(shù)及份數(shù),要求出總平均的數(shù)值,稱為求平均

數(shù)應(yīng)用題。本題要用來回的總路程除以來回用的總時間求解。

【詳解】10.5x2+(10.5+5+10.5+3)

=10.5x2+(2.1+3.5)

=10.5x2+5.6

=3.75(千米/小時)

答:他往返的平均速度3.75千米/小時。

【點睛】解平均數(shù)應(yīng)用題,要找準(zhǔn)總數(shù)量與總份數(shù)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

3.51米/秒

13

【詳解】假設(shè)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為24米,那么總時間為:24+4+24+6+24+8=13

7

(秒),過橋的平均速度為24x3+13=5^(米/秒).

4.216千米

【詳解】回來用時:15+(1+1.5)=6(小時)

去時用:15-6=9(小時)

12x6=72(千米)

設(shè)汽車速度為X,根據(jù)題意列方程:

9X=6X+72

X=24

兩地距離:6X+72

=6x24+72

=216(千米)

答案第1頁,共17頁

5.乙班

【詳解】解:由題意很容易得知:乙班的平均速度為5千米/小時.

設(shè)總路程為“1”個單位.

甲班前半段的所花時間為:1-4.5=1(單位?時/千米)

后半段所花的時間為::+5.5=:(單位?時/千米)

甲班所花的總時間為:1+=(單位?時/千米)

20

所以甲班的平均速度為:1:,=4.95(千米/小時)

所以乙班的平均速度高于甲班,乙班將獲勝.

6.156千米

【詳解】解:設(shè)摩托車在普通公路上行駛了x千米,則在水泥路上行駛了(420-x)千米.根

據(jù)題意列方程:

解得,x=156

答:摩托車在普通公路上行駛了156千米.

7.540千米

【分析】構(gòu)造均提前1小時的速度比和路程比相等的關(guān)系。

9

如果速度為原來的(1-10%)-(1-10%X2)=-,就會提前1小時。如果速度為原來的1

8

+20%=g,也提前1小時能多行180x20%=36千米。所以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是36+(g

9

―一-1)=540千米。

8

96

【詳解】(1-10%)-(1—10%義2)=—;1+20%=-

85

69

180x20%:(一-一—1)

58

—30—(---r——1)

58

=36x15

=540(千米)

答: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是540千米。

【點睛】此題為較復(fù)雜的變速問題,用假設(shè)法找路程和速度之間的關(guān)系。

答案第2頁,共17頁

8.g倍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運用代數(shù)思想解決時間問題的能力,將題中所給出的內(nèi)容通過代

數(shù)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解答此題。

【詳解】方法一:設(shè)路程為80,則上坡和下坡均是40。設(shè)走平路的速度是2,則下坡速度

是4。走下坡用時間40+4=10,走平路一共用時間80+2=40,所以走上坡時間是40-10=30,

走與上坡同樣距離的平路時用時間:40+2=20。因為速度與時間成反比,所以平路速度是

上坡速度的30+20=1.5(倍)。

方法二:因為距離和時間都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也相同,又因為上坡和下坡路各一半也相同,

1113132

設(shè)距離是1份,時間是1份,則下坡時間="2=;,上坡時間=1-廠“上坡速度=

則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倍)。

方法三:因為距離和時間都相同,所以l+2x路程+上坡速度+l+2x路程+2=路程-1,得上

坡速度=§,則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倍)。

方法四:設(shè)總路程為2S,平路速度為v,那么平路時間為2S+v,下坡時間為:S-2vo上坡

時間為:2S+v—S+2v。上坡速度就是:S+(2S+v—S+2v)=23v,則平路速度是上坡速度的

v+23V=1.5(倍)。

【點睛】本題解答的重點在于學(xué)生需要學(xué)會將題中所給出的已知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代數(shù)的形式。

9.600米

【分析】回家每分鐘行75x(1-1)=60(米),分別表示出上學(xué)、回家行1米需要的時間

求出它們的差,一共相差的時間除以行1米相差的時間就是全程。

【詳解】75x(1—[)=60(米);

2-(―--)

6075

=2x300

=600(米)

答:小芳家到學(xué)校一共600米。

【點睛】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表示單位時間內(nèi)行的路程即速度,有時也可以換個思路表示單

位距離所用的時間。也可嘗試用其他的方法來解答。

10.576千米/小時

答案第3頁,共17頁

【詳解】設(shè)兩地距離為:[720,480]=144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的時間為:1440+720=2

(小時),從乙地到甲地的時間為:1440+480=3(小時),所以該飛機(jī)的平均速度為:

1440x2+(2+3)=576(千米).

11.60千米/小時

【分析】根據(jù)題意,可知剩余路程為300—120=180(千米),這輛車路上花的總時間為300-50

=6(小時),前120千米已經(jīng)花了120+40=3(小時),所以剩下的180千米的路程只能在3

小時內(nèi)走完,再用剩下的路程除以3小時即可。

【詳解】300-120=180(千米);

300+50=6(小時);

180+(6-120-40)

=180+3

=60(千米/小時);

答:剩下的路程應(yīng)該以6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

【點睛】求出剩下的路程和還需要的時間是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

12.400千米

【詳解】1800+360=5(小時)5-1=4(小時)1800x2+(5+4)=400(千米)

13.90km

【詳解】相遇時,甲走了全程的4+(4+5)=會4乙走了全程的4=5

4222

當(dāng)乙到達(dá)A地時,乙走的時間是§+[5x(1+20%)]=云,甲走了全程4x(1-25%)*藥=§;

42

A、B兩地相距:30+(1----)=90(km)

答:A、B兩地相距90km。

14.240千米

【詳解】返回時間6-1=5小時,往返時間比=6:5;往返的速度比=5:6

8-(6-5)x5x6=240(千米)

15.6千米

【詳解】上午九點上山下午1點半下山,用時4.5小時,除去休息的一個小時,上山和下山

共用時3.5小時.上山速度3千米/小時,下山速度4千米/小時,若假設(shè)上下山距離為12千米

的話,則上山用時4小時,下山用時3小時,總用時應(yīng)為7小時,而實際用時3.5小時,則

答案第4頁,共17頁

實際路程應(yīng)為12+2=6千米

16.3卜時

4

【分析】因為已知此人走三段路程的時間之比,所以要求出此人走完全程的時間,只要根據(jù)

已知條件求出此人走上坡路所用的時間,從而只要求出此人上坡的速度和上坡的路程即

可.又知道全程30公里且上坡、平路和下坡三段路程比是1:2:3,從而求出上坡的路程.

【詳解】上坡路的路程為30x-------5(:公里)

1+2+3

走上坡路所用的時間為5?3?1:(小時j

44

上坡路所用時間與全程所用時間之比為一--?—

4+5+615

走完全程所用的時間為蘭=61H'叩

3153444'

答:此人走完全程共用6!小時.

4

17.420千米

【分析】先畫一張行程示意圖如下

1216

I--------F…丫一~-------------1

ADCEB

設(shè)乙加速后與甲相遇于D點,甲加速后與乙相遇于E點.同時出發(fā)后的相遇時間,是由速度

和決定的.不論甲加速,還是乙加速,它們的速度和比原來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論在D

點相遇,還是在E點相遇,所用時間是一樣的,這是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

下面的考慮重點轉(zhuǎn)向速度差.

在同樣的時間內(nèi),甲如果加速,就到E點,而不加速,只能到D點.這兩點距離是12+16

=28(千米),加速與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時.因此,在D點(或E點)相遇

所用時間是28+5=5.6(小時).

比C點相遇少用6-5.6=04(小時).

甲到達(dá)D,和到達(dá)C點速度是一樣的,少用0.4小時,少走12千米.據(jù)此可求出甲的速度.同

理可求乙的速度.A,B兩地距離即可得出.

【詳解】12+16=28(千米)

28+5=5.6(小時)

6-5.6=0.4(小時)

甲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時)

答案第5頁,共17頁

乙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時)

A到B距離是(30+40)x6=420(千米)

答:A,B兩地距離是420千米.

18.18米

【詳解】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速度和:3000+50=60(米/分鐘),小頭爸爸的速度:

(60+24)+2=42(米/分鐘),大頭兒子的速度:60-42=18(米/分鐘).

19.3小時

【詳解】因為路程=速度x時間,來回的路程是一樣的,速度不同導(dǎo)致所用的時間不同,同

時,速度與時間的乘積是不變的,因為去時的速度與回來時的速度之比為2:3,所以去時

的時間與回來時的時間比為3:2,把去時用的時間看作3份,那么回來時所用時間為2份,

它們的和為5,由和倍關(guān)系式,去時所用的時間為:

54-(2+3)x3

=5+5x3

=3(小時)

答:小明去時用了3小時。

20.2小時

【分析】思路一:假設(shè)法思想。

假設(shè)全程都以12x(1+1)=1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則能多行15x4.4—60=6千米,前面

一段路每小時少行12x;=3千米,說明前面一段路行了6+3=2小時,即出發(fā)后2小時提

速。

思路二:工程問題思想。

原速行駛行完全程需要60+12=5小時,提速后提前了5—44=0.6小時,后面一段路的時間

比原來少了1—1+(1+;)=1,原來行后面一段路的時間是0.6+1=3小時,那么前一段

路就是5—3=2小時,即出發(fā)后2小時提速的。

【詳解】方法一:12x(1+J)X4.4-60

4

=15x4.4—60

=6(千米)

6;(12x—)

4

答案第6頁,共17頁

=6:3

=2(小時)

方法二:60X2—4.4=0.6(小時)

1—1:(1+<)

4

=1,

5

——1.

5,

5—0.6+1=2(小時)

答:這輛車出發(fā)2小時后開始提速。

【點睛】對于行程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其它的思路方法來解題,多思考找準(zhǔn)數(shù)量關(guān)系,開拓

思維。

21.30分鐘

【詳解】一個單程步行比騎車多用70-50=20(分鐘),騎車單程(50-20)+2=15(分鐘),

往返騎車的時間15x2=30(分鐘).

模塊二、終(中)點問題

22.20千米

【詳解】15x|■4=20(千米)

23.29.0厘米/分鐘

【分析】三角形的三邊的長度是相等的,由于三邊的長度未知,可以設(shè)這個等邊三角形的邊

長是300米,再分別根據(jù)時間=路程+時間,得出螞蟻爬三邊的分別所需要的時間,相加得

出這只螞蟻爬行整個三角形的時間,最后平均速度=三角形三邊的總路程一三邊需要的總時

間。注意:最后結(jié)果保留1位小數(shù),只需要除到小數(shù)點第二位,再根據(jù)四舍五入得出結(jié)果即

可。

【詳解】設(shè)等邊三角形的邊長是300米。

300+50=6(分鐘)

300+20=15(分鐘)

300+30=10(分鐘)

300x34-(6+15+10)

=900-31

答案第7頁,共17頁

=29.0(厘米/分鐘)

答:它爬行一周的平均速度約為29.0厘米/分鐘。

24.2小時30分

【詳解】打的來回用30分鐘,那么回家=去學(xué)校=15分鐘;

騎自行車上學(xué)需要1.5小時-15分鐘1小時15分;

一來回就要2小時30分.

25.160千米

【分析】因為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又從乙地返回甲地,所走距離相同,所以時間比=速度的

反比.據(jù)此可得,去時所用時間:返回所用時間=50:40=5:4.去時所用時間為5份,返回所

用時間為4份.去時所用時間比返回所用時間進(jìn)多一份是48分鐘,進(jìn)而可得去時的時間為:

48x5=240分鐘=4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為:4x40=160千米

【詳解】去時所用時間:返回所用時間=50:40=5:4

去時所用時間:48x5=240(分鐘)=4(小時)

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4x40=160(千米)

26.他家離學(xué)校1.8千米,小明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時7.2千米.

【詳解】試題分析:設(shè)他家離學(xué)校的距離S千米,跑步速度為每小時V千米,根據(jù)題意,

列出等式:工一會W…①,2s*…②,據(jù)此,分別求出小明跑步

3.660V3.6V3.660

的速度、他家離學(xué)校的距離即可.

解:設(shè)他家離學(xué)校的距離S千米,跑步速度為每小時V千米,

袋再產(chǎn)盛崎??②

由①,可得三一二

3.6V-4,

由②,可得,Jc一二S5

3.6V12

由③④,可得身一,1.2=1

"V"4

解得V=7.2,

把V=7.2代入①,可得S=L8千米.

即他家離學(xué)校L8千米,小明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時7.2千米.

答:他家離學(xué)校L8千米,小明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時7.2千米.

答案第8頁,共17頁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行程問題中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guān)系:速度X時間=路程,路程一時間

=速度,路程+速度=時間,要熟練掌握.

27.12千米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運用代數(shù)思想解決時間問題的能力,將題中所給出的內(nèi)容通過代

數(shù)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解答此題。

【詳解】上山3千米/小時,平路4千米/小時,下山6千米/小時。假設(shè)平路與上下山距離相

等,均為12千米,則首先趙伯伯每天共行走12x4=48千米,

平路用時12x2;4=6小時,上山用時12+3=4小時,下山用時12+6=2小時,

共用時6+4+2=12小時,是實際3小時的4倍,則假設(shè)的48千米也應(yīng)為實際路程的4倍,

可見實際行走距離為48+4=12千米。

方法二:設(shè)趙伯伯每天走平路用“小時,上山用b小時,下山用c小時,因為上山和下山的

路程相同,所以36=6c,即Z?=2c。由題意知a+/?+c=3,所以a+2c+c=a+3c=3.因此,

趙伯伯每天鍛煉共行4〃+36+6c=4。+3x2c+6c=4a+12c=4(a+3c)=4x3=12(千米),

平均速度是12+3=4(千米/時)。

【點睛】本題解答的重點在于學(xué)生需要學(xué)會將題中所給出的已知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代數(shù)的形式。

28.離學(xué)校1000米處

【解析】略

29.20千米/小時

【詳解】由于要求大風(fēng)天和平時到校時間所用時間相同,在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平時的15

千米/小時相當(dāng)于平均速度.若能再把總路程“任我意”出來,在已知總距離和平均速度的情況

下,總時間是可求的,例如假設(shè)總路程是30千米,從而總時間為30+15=2小時.開始的三

分之一路程則為10千米,所用時間為10+10=1小時,可見剩下的20千米應(yīng)用時1小時,

從而其速度應(yīng)為20千米/小時.

30.30千米

T11Q

【分析】返回的速度是25x(1-1)=15千米/時,往返1千米需要上=六小時,

Q

現(xiàn)在用3.2小時可以往返3.2胃=30千米。

2

【詳解】25x(1-=15(千米);

答案第9頁,共17頁

=30(千米)

答:他家到工廠相距30千米。

【點睛】往返的路程是一樣的,知道總時間求出往、返1千米時間之和是解題關(guān)鍵。

31.9.6千米/小時

【詳解】方法一:用設(shè)數(shù)代入法,設(shè)從山腳至山頂路程為48千米,下山用時為(小時),共

用時6+4=10(小時),路程為48x2=96(千米),平均速度為96+10=9.6(千米/小時)

方法二:設(shè)路程為單位1,上山用時為:,下山用時為《,共用時:+±=1距離為1x2=2,

o12o1224

平均速度為2+三=9.6(千米/小時).

24

32.18米/秒

【詳解】假設(shè)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為66米,那么總時間

=6671+66+22+66+33=6+3+2=11(秒),過橋的平均速度=66x3+11=18(米/秒)

33.57.6千米/時

【分析】汽車的平均速度=汽車行駛的總路程一行駛的總時間;如果知道甲乙兩地之間的距

離,則汽車行駛的總時間就可以計算;不妨設(shè)甲乙兩地的距離為一個已知數(shù),因為時間=路

程+速度,所以甲乙兩地的路程可以設(shè)為72和48的最小公倍數(shù),這樣計算時間就好計算一

些;據(jù)此解答。

【詳解】72=2x2x2x3x3

48=2x2x2x2x3

72和48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2x2x2x3x3x2=144

把甲乙兩地的距離看作144千米,則汽車行駛的總路程=144x2=288(千米)

汽車行駛的總時間為:

(144+72)+(144-48)

=2+3

=5(小時)

汽車的平均速度:288+5=57.6(千米/時)

答:汽車的平均速度是57.6千米/時。

答案第10頁,共17頁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是掌握平均速度=路程+時間,特別注意兩點:一是汽車行駛的路

程為甲乙兩地來回的距離;二是為了計算時間時好計算一些,甲乙兩地的路程可以設(shè)為72

和48的最小公倍數(shù);當(dāng)然也可以把甲乙兩地的距離設(shè)為常用的量單位“1”,只是在計算時間

時比較不好計算一些。

34.18千米

【分析】根據(jù)題意先算出返回時的速度,因為往返的路程是相等的,總時間除以出往返1

千米用的時間之和,就是甲乙兩地的距離。

【詳解】返回速度是12x(1+1)=18千米/時,共用去4—1.5=2.5小時,則甲乙兩地之

間的距離是2.5+(2+1)=18千米。

1218

答:甲乙兩地相距18千米

【點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往返路程不變,用總時間除以往返1千米時間之和就是兩地的距

離。

35.48千米/時

【分析】用去時的速度乘時間求出兩地之間的距離,用兩地之間的距離除以返回的時間即可

求出返回的速度。

【詳解】36x4解

=144+3

=48(千米/時)

答:返回時的速度是48千米/時。

36.9小時

【詳解】假設(shè)總路程為6千米,那么去時用6+2=3(小時),回來用6+3=2(小時),來

回共用5小時,而題目中是15小時,是假設(shè)時間5小時的3倍,那么總路程就是6x3=18(千

米).所以,去時用了18+2=9(小時).

37.55千米/時

【分析】假設(shè)從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別為A、B、C三段,A上坡,B平路,C下坡,已知

用:的時間走上坡路,J的時間走平路,;的時間走下坡路,根據(jù)比的意義,可知從甲地到

424

乙地所用的時間比是::;:;,化簡后為1:2:1,假設(shè)三段的時間分別為1份、2份、1

424

份;返回時上坡變下坡,下坡變上坡,已知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比是4:5:6,則A、B、C

答案第11頁,共17頁

段的路程分別為(4x1)、(2x5),(6義1),根據(jù)百分?jǐn)?shù)乘法的意義,可知返回時A段的速度

為6x(1+20%),B段的速度為5x(1-10%),C段的速度為4x(1—20%)、再根據(jù)路程小

速度=時間,分別求出返回時A段的時間為,、B段的時間為斗、C段的時間為?,然后

998

用?+乎+^-1-2-1即可求出返回時比來時相差幾份,再用47分鐘除以相差的份數(shù),

899

即可求出每份時間是72分鐘,2份就是144分鐘,也就是2.4小時,根據(jù)題意可知,ABC

三段的路程比為(4x1):(2x5):(6x1),也就是2:5:3,通過按比分配可求得B段

的路程為132千米,然后根據(jù)速度=路程+時間,用132+2.4即可求出平路的速度。

【詳解】假設(shè)從甲地到乙地的路程分別為A、B、C三段,A上坡,B平路,C下坡,

從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時間比是:

4,2~,4

=(:x4):(gx2):(ix4)

424

=1:2:1

返回時A的時間:(4x1)-[6x(1+20%)]

=(4x1);[6x1.2]

=4:7.2

5

-

9-

返回時B的時間:(5x2):[5x(1-10%)]

=(5x2)引5x90%]

=10:4.5

=20

~~9

返回時C的時間:(6x1):[4x(1-20%)]

=(6x1);[4x80%]

=6:3.2

15

T

15?20?5?…

——I------F--1-2-1

899

4+T+Q—(1+2+1)

答案第12頁,共17頁

335

-4

~T2

47

72

從甲地到乙地時,A段所用時間:

…47

47:——

72

=4s7x——72

47

=72(分鐘)

B段所用時間:72x2=144(分鐘)

144分鐘=2.4小時

(4x1):(5x2):(6x1)

=4:10:6

=(4-2):(10+2):(6+2)

=2:5:3

B段路程:

264+(2+5+3)X5

=26470x5

=132(千米)

132+2.4=55(千米/時)

答:汽車去乙地時在平路上的速度時55千米/時。

【點睛】本題需要注意返回時速度的變化,且上坡變下坡,下坡變上坡。

38.4.5小時

11?1

【分析】計劃每小時行工,后來的速度變?yōu)?1-1),實際用的時間是6+1=7

66510

小時,假設(shè)7小時的速度都是正1,則行駛了全程的歷7,比實際少行駛?cè)痰?—m7=輸3,

除以計劃速度與實際速度之差就是故障前行駛的時間。

【詳解】:|x(1-21)=白1

O31U

(1-—X7)-)

10610

~16^15

=4.5(小時)

答案第13頁,共17頁

答:出發(fā)后4.5小時減的。

【點睛】此題用假設(shè)法找出假設(shè)和實際行駛的路程差,并明確路程相差的原因是解題關(guān)鍵。

39.270千米

【分析】思路一:盈虧問題思想

返回每小時多行15xt=3千米,返回每小時行15+3=18千米,如果繼續(xù)行3小時,可以

多行3x18=54千米,說明去的時間是54+3=18小時。

因此兩地之間的距離是15x18=270千米。

思路二:工程問題思想

去的時間看作單位1,返回的時間是1-(1+1)=3小時就相當(dāng)于1—,=!,則

5666

去用的時間是3+)=18小時。兩地之間的距離是15x18=270千米。

6

思路三:設(shè)數(shù)的思想

返回每小時行15x(1+1)=18千米,往返1千米少用±一上=工小時,現(xiàn)在少用3

5151890

小時,需要往返3:擊=270千米。

【詳解】方法一:[(15X1+15)X3]-3X15

=[18x3R3xl5

=18x15

=270(千米)

方法二:1—1:(1+()

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