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含答案)_第1頁
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含答案)_第2頁
云南省保山市騰沖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騰沖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試卷(100分,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學校、班級、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題,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道題的選項中,僅有一個正確答案。2021年4月29日11時22分,長征五號B新一代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將“天和”號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新時代的開啟。下圖展示了我國四大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的分布情況,請參閱此圖完成后續(xù)問題。1.德國柏林(52°31′N,13°2′E)的華人同步收看此新聞直播,其當地區(qū)時是(

)A.4月29日3時22分 B.4月29日18時22分C.4月29日4時22分 D.4月29日19時22分2.與文昌相比,酒泉在該日的表現為(

)A.白晝更長 B.正午太陽高度角更大 C.云量更少 D.受亞洲高壓影響更小3.文昌發(fā)射基地在執(zhí)行多數大型航天器發(fā)射任務方面具備顯著優(yōu)勢。①緯度低②晴天多③海運便利④技術先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海水稻(海稻)是耐鹽堿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其生長地是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里。中國可利用來種植海水稻的鹽堿地有2億多畝,按照未來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數百億公斤,多養(yǎng)活約2億人。2017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掛帥的“海水稻”項目將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和金口鎮(zhèn)海水稻稻作改良國家示范基地進行實地測產。根據材料,回答下題。4.目前,種植海水稻需要投入大量的(

)A.勞動力 B.農藥、化肥 C.淡水 D.機械設備5.下列哪些省區(qū)適宜推廣種植海水稻?A.海南、江蘇 B.青海、陜西 C.江西、福建 D.云南、廣西極地或高山冰川退縮區(qū)形成的冰川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場所。海螺溝冰川退縮區(qū)(29°34'N,102°59'E)位于貢嘎山東坡,青藏高原東南緣,在長達2km的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具有完整植被原生演替序列的區(qū)域。下圖為2017年繪制的海螺溝冰川退縮區(qū)不同原生演替階段樣地植被特征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貢嘎山東坡山麓地區(qū)所處的水平自然帶為(

)A.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亞寒帶針葉林帶7.相較于全球大多數冰川退縮區(qū)的植被演替,海螺溝植被演替從初始到形成成熟頂極群落的速度更快的原因是(

)。A.人類干擾更少 B.海拔更低C.光照更充足 D.水熱組合條件更好我國天然白樺林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qū)。北京喇叭溝門口有一片天然白樺林。下圖示意喇叭溝門在北京的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關于北京地帶性植被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多革質葉片 B.莖葉覆蓋白色絨毛C.樹葉為針狀 D.有明顯的季相變化9.喇叭溝門有天然白樺林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地理位置緯度

B.地理位置海陸

C.大氣環(huán)流模式

D.地形特征三葉草,喜溫暖、向陽,多生長在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達120cm。下圖示意北半球某風景區(qū)等高線和等潛水位線分布狀況。該景區(qū)內有一較大溪流發(fā)育,以雨水補給為主,并廣泛種植三葉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結合三葉草生長習性,該區(qū)域三葉草生長最為旺盛的地點可能是(

)A.第4位置

B.第3位置

C.第2位置

D.第1位置11.此季節(jié)圖示地區(qū)(

)A.受盛行西風影響 B.河流水補給地下水 C.河流挾帶泥沙較少 D.白晝越來越長某地理學習小組在廣東某山區(qū)開展一次“土壤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研學活動。他們挖出一土壤剖面,發(fā)現剖面呈紅色,腐殖質少,質地粘重(孔隙度低、通透性差),并測得土壤酸性較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野外對土壤進行觀察,最容易觀察的是(

)A.土壤顏色 B.土壤質地 C.土壤肥力 D.土壤剖面構造13.廣東等南方山區(qū)的紅壤呈紅色且有機質含量較低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生物學

B.氣候學

C.土壤母質

D.人類行為14.對于該地土壤酸性較強的特點,可采取的土壤改良措施是(

)A.施用復合肥料

B.排水土壤水分

C.增加土壤孔隙度

D.施加熟石灰讀“葉尼塞河和鄂畢河局部地區(qū)人口與城市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15.影響該區(qū)域人口分布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A.礦產 B.水源 C.經濟發(fā)展水平 D.氣候16.21世紀以來,該地區(qū)出現人口向北遷移的趨勢,主要原因是

)A.人口分布特征

B.資源開發(fā)

C.交通設施優(yōu)化

D.城市化進程第Ⅱ卷(綜合題,共52分)注意事項:請使用黑色碳素筆在答題卡指定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試題卷上的答案無效。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西寨,位于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是該地區(qū)頗受游客歡迎的旅游目的地。研究表明,該地區(qū)的地貌主要發(fā)育于以碳酸鹽巖為主的石灰?guī)r和白云巖之上。該區(qū)域土壤貧瘠,水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近年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顯著幫助眾多貧困群眾擺脫困境,邁向小康。(1)當地地貌類型為XX地貌,一種典型的地貌景觀是XX。(2)探討該地土壤貧瘠的自然成因。(3)該區(qū)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雖降水充沛,但地表水資源匱乏,試探討其原因。18.請閱讀圖文資料并完成相關題目。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用學到的“不同國家地理特征的形成條件與分析方法”,來研究島國新加坡的一些問題。下圖為同學們搜集的“新加坡重要工業(yè)區(qū)分布示意圖”,請你幫助他們解答研究中的一些困惑。(1)新加坡雖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但水資源缺乏。請說明其原因。(2)一些同學認為,新加坡長期重視環(huán)保,太陽能和風能發(fā)電應用廣泛。通過研究,大家認識到新加坡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相對匱乏。請闡述理由。(3)探討新加坡無石油資源卻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冶煉中心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圖中A處布局石化工業(yè)的合理性。19.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某科研所對我國東北某省M區(qū)域的濕地環(huán)境進行了考察研究??蒲腥藛T在對當地“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對當地氣候的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30年來該區(qū)域內7月平均降水總體趨勢在減少,7月日平均氣溫在升高,沼澤濕地的“冷濕”效應正在逐漸向“暖干”方向轉變。圈a示意研究區(qū)域,圖b為研究區(qū)域土地利用類型的面積變化。(1)據圖簡要說明該區(qū)域土地利用的變化。(2)推測30年前該地地表形成大面積沼澤濕地的氣候原因。(3)請?zhí)岢鰞蓷l協(xié)調區(qū)域環(huán)境與經濟發(fā)展的策略。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CAACACDDDC題號111213141516答案CABDDB17.(1)喀斯特/巖溶峰林、峰叢、孤峰、殘丘、溶洞、石鐘乳、石筍(寫一種即可)(2)該區(qū)域位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氣候濕熱,有機質分解迅速,生物循環(huán)活躍,土壤養(yǎng)分不易累積;降水豐富且集中,淋溶作用顯著;地形復雜,水土流失嚴重。(3)石灰?guī)r屬可溶性巖石,多裂隙,地表水易滲透。當地土層淺薄,植被稀疏,水源涵養(yǎng)能力弱;地形起伏大,地表水易流失。18.(1)①國土狹小,缺乏地表徑流(河流短小);②地勢低平,四周環(huán)海,陸地上儲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條件差;③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需水量大。(2)新加坡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因而,云量多、光照少,且近地面風力也小。(3)①地理位置優(yōu)越,海運交通便利;②原油進口和成品油出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