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探究與機制剖析_第1頁
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探究與機制剖析_第2頁
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探究與機制剖析_第3頁
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探究與機制剖析_第4頁
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探究與機制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探究與機制剖析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慢性蕁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皮膚科的常見疾病,在全球范圍內均呈現(xiàn)出較高的發(fā)病率。據(jù)統(tǒng)計,我國慢性蕁麻疹發(fā)病率約為1‰-3‰,這意味著每1000-3000人中就可能有1人受其困擾。其主要特征為皮膚反復出現(xiàn)風團和瘙癢,病程遷延,當發(fā)病時長超過6周便進入慢性階段。慢性蕁麻疹對患者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生活質量來看,患者常因皮膚瘙癢和反復出現(xiàn)的風團而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適,睡眠質量也會受到嚴重干擾。許多患者在夜間因瘙癢加劇而難以入睡,導致白天精神萎靡,無法集中精力工作或學習。長期患病還對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少患者因長期遭受疾病折磨,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進而影響日常的社交活動,使他們逐漸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回避社交場合,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慢性蕁麻疹的病因極為復雜,涉及多種因素,約3/4的患者難以明確具體病因。已知的誘發(fā)因素包括食物過敏,如魚、蝦、蟹、蛋類等;藥物因素,像青霉素、磺胺類、阿司匹林等;感染因素,涵蓋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感染;自身免疫異常,如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等疾病常與慢性蕁麻疹并存;精神因素,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可誘發(fā)或加重病情;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及壓力等刺激。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使得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也為臨床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目前,西醫(yī)治療慢性蕁麻疹主要依賴抗組胺藥物。這類藥物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癥狀,減輕瘙癢、使風團消退,縮短風團持續(xù)時間,但存在諸多局限性。部分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差,長期使用易出現(xiàn)嗜睡、口干、頭暈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停藥后病情容易復發(fā),難以達到根治的效果,這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中醫(yī)藥在治療慢性蕁麻疹方面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展現(xiàn)出顯著的優(yōu)勢。中醫(yī)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生與人體整體的氣血、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強調從整體觀念出發(fā),辨證論治,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中醫(yī)積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劑和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緩解癥狀,還能改善患者的體質,降低復發(fā)率。在中醫(yī)理論中,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對氣血的運行和調節(jié)起著關鍵作用。若肝的功能失調,疏泄失常,氣機不暢,可致氣血瘀滯;藏血不足,則血虛生風,均可引發(fā)慢性蕁麻疹。臨床上,許多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有情志不暢、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等肝經相關癥狀,這為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和臨床線索。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是基于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的一種創(chuàng)新治療思路。通過調節(jié)肝經的氣血、疏泄功能,可達到祛風止癢、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為慢性蕁麻疹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制,通過系統(tǒng)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為中醫(yī)治療慢性蕁麻疹提供更為科學、客觀的依據(jù),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醫(yī)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提高臨床治療水平,為廣大慢性蕁麻疹患者帶來福音。1.2研究目的與創(chuàng)新點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效果,具體涵蓋以下多個關鍵方面:其一,細致觀察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通過對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的量化評估,明確該療法在緩解風團、瘙癢等癥狀方面的實際作用,對比治療前后風團的大小、數(shù)量、發(fā)作頻率以及瘙癢的嚴重程度等指標,以客觀數(shù)據(jù)判斷治療效果。其二,深入分析治療前后慢性蕁麻疹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IgE的變化情況。免疫球蛋白在人體免疫調節(jié)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檢測這些指標的變化,能夠揭示從肝經論治對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機制,例如IgE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觀察其在治療前后的變化,有助于了解該療法對過敏反應的影響。其三,密切關注治療前后慢性蕁麻疹患者T淋巴細胞轉化率的變化。T淋巴細胞在細胞免疫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其轉化率的改變反映了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狀態(tài),研究這一指標的變化,可進一步闡明從肝經論治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路徑。其四,對患者進行為期2個月的隨訪,密切觀察其復發(fā)情況,以此評估從肝經論治的遠期療效,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和優(yōu)化提供有力的實踐依據(jù)。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采用多維度評估方式,突破了以往單一的臨床癥狀評估模式,不僅關注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還深入分析免疫指標的變化以及遠期復發(fā)情況。這種多維度的評估方式,能夠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作用機制和臨床療效,為中醫(yī)治療慢性蕁麻疹提供更為科學、全面的理論和實踐支持。另一方面,依據(jù)中醫(yī)理論對慢性蕁麻疹從肝經進行獨特的分型治療,針對肝氣郁滯型、血虛風燥型、寒熱夾雜型、血瘀阻絡型等不同證型,分別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種分型論治的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色和優(yōu)勢,能夠更精準地針對不同病因和病機進行治療,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中醫(yī)治療慢性蕁麻疹開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慢性蕁麻疹與肝經關系的理論溯源2.1慢性蕁麻疹的中醫(yī)認識慢性蕁麻疹在中醫(yī)領域被歸屬于“癮疹”“風疹塊”“赤白游風”等范疇。其最早記載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提到:“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边@里的“隱軫”即為癮疹,指出少陰經氣異常與癮疹發(fā)病存在關聯(lián)。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風瘙隱軫候》對其癥狀進行了詳細描述:“風瘙隱軫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泵鞔_指出了癮疹是因人體正氣虧虛,風邪乘虛侵入,與氣血相互搏結,在皮膚之間往來流竄所致。中醫(yī)認為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涉及多個方面。外感風邪是重要病因之一,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shù)變,其性清揚開泄,極易侵襲人體肌表。當人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時,風邪乘虛而入,與氣血相搏,致使營衛(wèi)失調,發(fā)為癮疹。正如《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所言:“此證俗稱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臥露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北砻黠L邪侵襲與人體正氣虛弱、肌表不固密切相關。飲食不節(jié)也是引發(fā)慢性蕁麻疹的常見因素。過食辛辣、魚腥、油膩等食物,或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生,郁而化熱,濕熱蘊結于腸胃,熏蒸肌膚,從而引發(fā)癮疹?!端貑?生氣通天論》指出:“高粱之變,足生大丁?!毙晾庇湍伿澄镆鬃躺鷿駸?,阻滯氣血運行,進而誘發(fā)皮膚疾病,慢性蕁麻疹也包含其中。情志內傷同樣不容忽視。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抑郁、惱怒等不良情志,會導致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氣郁結,疏泄失常,可致氣血運行紊亂,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引發(fā)癮疹。如《靈樞?本神》所說:“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睆娬{了情志因素對肝臟及全身氣血、臟腑的影響。此外,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內在因素也與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密切相關。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若氣血虧虛,肌膚失于濡養(yǎng),風邪乘虛而入,可引發(fā)癮疹;肝腎同源,肝腎不足則精血虧虛,血虛生風,也可導致癮疹的發(fā)生。2.2肝的生理病理與慢性蕁麻疹的關聯(lián)2.2.1肝的生理功能在中醫(yī)理論體系中,肝主疏泄與主藏血是其最為關鍵的兩大生理功能,它們相輔相成,共同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的作用?!端貑?靈蘭秘典論》中記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睂⒏伪茸鲗④?,強調其在人體氣機調節(jié)中的重要地位。肝通過疏泄功能,推動氣的運行,使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等保持通暢。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功能得以正常發(fā)揮。正如《血證論》所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泵鞔_指出了肝主疏泄對脾胃運化功能的促進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在情志調節(jié)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情志活動與人體的氣機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從而對情志活動起到調節(jié)作用。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時,人的情志舒暢,心情愉悅;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就會導致情志失調,出現(xiàn)情緒抑郁、焦慮、煩躁、易怒等癥狀。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素問?五臟生成》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鄙鷦拥孛枋隽烁尾匮纳磉^程。肝內貯藏一定量的血液,不僅能濡養(yǎng)肝臟自身,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還能根據(jù)人體的生理需要,調節(jié)各臟腑組織的血量分配。在人體處于安靜狀態(tài)時,部分血液回流貯藏于肝;當人體活動量增加時,肝又能將貯藏的血液釋放出來,輸布到全身,以滿足機體的需求。此外,肝還具有防止出血的作用,它能使血液在脈道內正常運行,不致溢出脈外,維持人體的正常血液循環(huán)。2.2.2肝的病理變化引發(fā)慢性蕁麻疹的機制當肝出現(xiàn)病理變化時,極易引發(fā)慢性蕁麻疹,其中肝郁氣滯、肝郁化火、肝血不足等病理變化是導致慢性蕁麻疹發(fā)病的重要因素。肝郁氣滯是臨床常見的病理狀態(tài),多由情志不舒、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因素引起。肝主疏泄,若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就會形成肝郁氣滯之證。氣滯則血行不暢,導致氣血瘀滯,肌膚失于濡養(yǎng),風邪乘虛而入,與氣血相搏結,從而引發(fā)慢性蕁麻疹?!鹅`樞?百病始生》中提到:“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鄙羁剃U述了情志內傷導致氣滯血瘀的病理過程,與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許多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有情志抑郁、脅肋脹痛、善太息等肝郁氣滯癥狀,這進一步印證了肝郁氣滯與慢性蕁麻疹的內在聯(lián)系。肝郁化火是在肝郁氣滯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病理變化。肝郁日久,氣郁化火,形成肝郁化火之證。肝火上炎,灼傷陰血,導致血虛生風,風盛則瘙癢,從而引發(fā)慢性蕁麻疹。《證治匯補?癢風》中記載:“血虛生風,皮膚瘙癢,不可放止?!泵鞔_指出了血虛生風與皮膚瘙癢的關系。肝郁化火的患者常伴有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大便干結等癥狀,這些癥狀與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相互影響,加重了病情。肝血不足也是引發(fā)慢性蕁麻疹的重要原因之一。肝主藏血,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肌膚,就會導致肌膚干燥、粗糙,毛發(fā)枯槁。血虛則生風,風邪侵襲肌膚,引發(fā)慢性蕁麻疹?!吨T病源候論?風瘙癢候》中說:“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睆娬{了血虛受風在皮膚瘙癢類疾病發(fā)病中的作用。肝血不足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有頭暈目眩、失眠多夢、月經量少、面色蒼白等癥狀,治療時需注重養(yǎng)血補血,以滋養(yǎng)肌膚,平息內風。2.3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理論依據(jù)從中醫(yī)理論的溯源來看,諸多古代醫(yī)籍中均有關于肝與皮膚病關系的論述,為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根基?!饵S帝內經》作為中醫(yī)理論的源頭,其中《素問?風論》提到:“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wèi)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膜而有瘍,衛(wèi)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彪m未直接提及肝與蕁麻疹的關系,但闡述了風邪致病與氣血運行的關聯(lián),而肝主疏泄,對氣血運行起著關鍵調節(jié)作用,為后世從肝經論治皮膚病奠定了基礎。明代《外科正宗》中記載:“夫風瘙癢者,乃血虛不能榮外,風虛客于肌表故也。或因沐浴出滕理,邪風所搏而成,遍身瘙癢,并無瘡疥,搔之不止?!泵鞔_指出血虛生風可導致皮膚瘙癢,而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則易生風,這與慢性蕁麻疹中因血虛風燥導致的皮膚瘙癢癥狀相契合,進一步說明了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合理性。清代《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也有相關論述:“風疹多由肺衛(wèi)弱,風邪乘虛客于肌,邪與衛(wèi)氣相搏結,發(fā)為癌疹癢無醫(yī)?!彪m強調了肺衛(wèi)虛弱在風疹發(fā)病中的作用,但肝與肺在氣機調節(jié)方面相互關聯(lián),肝主疏泄,調節(jié)氣機,若肝氣不暢,可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進而影響衛(wèi)氣的運行,導致風邪侵襲肌表,引發(fā)慢性蕁麻疹?,F(xiàn)代中醫(yī)理論在繼承古代醫(yī)籍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了肝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從氣血運行角度來看,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若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會導致血行瘀滯,肌膚失于濡養(yǎng),風邪乘虛而入,與氣血相搏結,發(fā)為慢性蕁麻疹。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慢性蕁麻疹患者存在血液流變學異常,表現(xiàn)為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等,這與中醫(yī)理論中肝郁氣滯導致血瘀的觀點相符,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緩解癥狀。從臟腑相關理論來看,肝與脾胃、肺、腎等臟腑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可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若肝氣郁結,橫逆犯脾,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生,郁而化熱,濕熱蘊結于肌膚,可引發(fā)慢性蕁麻疹。在臨床治療中,對于伴有脾胃癥狀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常采用疏肝健脾、清熱利濕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肝與肺在氣機調節(jié)方面相互協(xié)調,若肝氣上逆,可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導致衛(wèi)氣不固,風邪侵襲肌表,引發(fā)慢性蕁麻疹。肝與腎同源,肝腎之間在生理上相互滋養(yǎng),病理上相互影響。若肝腎陰虛,虛熱內生,熱極生風,可導致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生。從免疫調節(jié)角度來看,現(xiàn)代研究表明,肝臟在人體免疫調節(jié)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肝的功能失調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引發(fā)或加重慢性蕁麻疹。有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種免疫指標異常,如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細胞因子分泌紊亂等,而通過調節(jié)肝經的氣血和功能,可改善這些免疫指標,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目的。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有著堅實的理論依據(jù),無論是古代醫(yī)籍的記載,還是現(xiàn)代中醫(yī)理論的研究,都充分證明了這一治療思路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為臨床治療慢性蕁麻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三、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設計3.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對象來源于[醫(yī)院名稱]皮膚科門診在[具體時間段]內收治的慢性蕁麻疹患者。該醫(yī)院皮膚科在皮膚病診治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較高的專業(yè)水平,擁有先進的診斷設備和專業(yè)的醫(yī)療團隊,能夠準確地對慢性蕁麻疹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病例來源。納入標準方面,患者需符合《中國慢性蕁麻疹診療指南(2023版)》中關于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即風團及(或)血管性水腫反復發(fā)作,病程超過6周,且每周發(fā)作至少2次;年齡在18-65歲之間,處于這個年齡段的患者身體機能相對穩(wěn)定,對藥物的耐受性和反應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能更好地反映治療效果,減少因年齡差異導致的干擾因素;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充分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過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受益,確?;颊呤窃谧灾鳌⒆栽傅幕A上參與研究,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排除標準如下,患有特殊類型蕁麻疹,如寒冷性蕁麻疹、膽堿能性蕁麻疹、物理性蕁麻疹等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因為這些特殊類型蕁麻疹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方法與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存在差異,若納入研究可能會干擾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由于這些疾病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和療效,同時藥物治療也可能對這些臟器功能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予以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考慮到藥物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潛在危害,為保障母嬰安全,不納入研究;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的患者,避免因過敏反應導致病情加重或出現(xiàn)其他不良反應,影響研究的進行和結果分析;近1個月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藥物的患者,需停藥足夠時間后再進行篩選,以排除這些藥物對研究結果的干擾。通過嚴格的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研究對象,能夠確保研究對象的同質性,減少混雜因素的影響,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和臨床應用價值。3.2研究方法3.2.1辨證分型本研究依據(jù)中醫(yī)理論,結合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將其從肝經辨證分為以下四種類型:肝氣郁滯型:風團反復出現(xiàn),疹癢劇烈,常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患者多伴有精神緊張、抑郁寡歡、心煩易怒等情緒癥狀,同時可能出現(xiàn)胸悶不舒、善太息、脅肋脹滿疼痛等軀體癥狀。女性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經前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癥狀。舌象表現(xiàn)為舌質紅,舌苔薄黃或薄白;脈象弦滑,提示氣機不暢,肝郁氣滯。血虛風燥型:風團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瘙癢感在午后及夜間明顯加劇。患者常伴有心煩意亂、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陰虛癥狀。由于陰血不足,肌膚失于濡養(yǎng),還可能出現(xiàn)皮膚干燥、脫屑等表現(xiàn)。舌象為舌紅少津,舌苔少或無苔;脈象細,反映了血虛津虧,血脈不充。寒熱夾雜型:風團顏色可紅可白,患者自覺瘙癢難耐,同時伴有惡寒(怕冷)與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的癥狀,還可能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結或溏稀不爽等寒熱錯雜的表現(xiàn)。舌象為舌苔黃白相間,提示體內既有熱象又有寒象;脈象弦數(shù)或弦滑,反映了肝郁化熱兼夾寒邪的病理狀態(tài)。血瘀阻絡型:風團顏色暗紅或紫紅,常見于腰圍、表帶壓迫等部位,這些部位氣血運行相對不暢,瘀血更容易阻滯?;颊呖赡馨橛忻嫔龌?,這是氣血瘀滯不能上榮于面的表現(xiàn);口唇青紫,提示血脈瘀阻;口干但不欲飲水,是瘀血內阻,津液不能上承,而體內并不真正缺水的表現(xiàn)。舌象為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這是瘀血的典型舌象;脈象細澀,表明血脈瘀滯,氣血運行不暢。3.2.2治療方案針對上述不同證型,采用以下對應的治療方藥進行治療:肝氣郁滯型:治以疏肝理氣、祛風止癢,方用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加減。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具有和解少陽、疏利三焦、調達氣機的作用。升降散源自《傷寒溫疫條辨》,能升清降濁、散風清熱、調和氣血。兩方合用,共奏疏肝理氣、祛風止癢之效。藥物組成:柴胡12g,黃芩10g,法半夏10g,黨參15g,生姜3片,大棗5枚,甘草6g,僵蠶10g,蟬蛻6g,姜黃10g,大黃6g(后下)。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黃芩清泄少陽之熱,二者配伍,和解少陽,調暢氣機;法半夏降逆和胃,黨參、生姜、大棗、甘草益氣和中,扶正祛邪;僵蠶、蟬蛻祛風止癢,姜黃行氣活血,大黃通腑泄熱,使邪有出路。每日1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血虛風燥型:治以養(yǎng)血滋陰、祛風潤燥,方用當歸飲子加減。當歸飲子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具有養(yǎng)血活血、祛風止癢的功效。藥物組成:當歸15g,白芍15g,生地黃20g,川芎10g,何首烏15g,荊芥10g,防風10g,白蒺藜15g,黃芪20g,甘草6g。方中當歸、白芍、生地黃、川芎、何首烏養(yǎng)血滋陰,補肝體而助肝用;荊芥、防風、白蒺藜祛風止癢;黃芪益氣固表,與養(yǎng)血藥配伍,使氣旺血生;甘草調和諸藥。每日1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寒熱夾雜型:治以調和寒熱、祛風止癢,方用烏梅丸加減。烏梅丸出自《傷寒論》,原為治療蛔厥證而設,具有溫臟安蛔、寒熱并用、邪正兼顧的特點。藥物組成:烏梅15g,細辛3g,干姜6g,黃連10g,黃柏10g,當歸15g,黨參15g,桂枝10g,附子6g(先煎),花椒6g。方中烏梅酸澀,能斂肝陰、止瘙癢;細辛、干姜、桂枝、附子、花椒溫陽散寒;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當歸、黨參養(yǎng)血益氣,扶正祛邪。每日1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血瘀阻絡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癢,方用通經逐瘀湯加減。通經逐瘀湯出自《醫(yī)林改錯》,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藥物組成: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5g,當歸15g,川芎10g,生地黃20g,柴胡10g,枳殼10g,桔梗10g,牛膝15g,甘草6g。方中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活血化瘀;生地黃清熱涼血,與活血化瘀藥配伍,使瘀血去而新血生;柴胡、枳殼疏肝理氣,桔梗載藥上行,牛膝引血下行,一升一降,調理氣機,助瘀血消散;甘草調和諸藥。每日1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3.2.3觀察指標癥狀積分指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瘙癢程度進行評估,0分為無瘙癢,1-3分為輕度瘙癢,不影響日常生活;4-6分為中度瘙癢,對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7-9分為重度瘙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10分為極度瘙癢,無法忍受。風團數(shù)目以實際計數(shù)為準,風團大小以最長直徑(cm)記錄。發(fā)作持續(xù)時間記錄每次風團發(fā)作從出現(xiàn)到完全消退的時間(h)。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統(tǒng)計患者每周風團發(fā)作的次數(shù)。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8周分別記錄上述癥狀積分指標,以評估治療效果。免疫指標檢測:于治療前及治療后8周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ml,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IgE水平,采用MTT比色法檢測T淋巴細胞轉化率。免疫球蛋白在人體免疫調節(jié)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IgA主要參與黏膜免疫,IgM是機體感染后最早產生的抗體,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多種功能,IgE與過敏反應密切相關。T淋巴細胞在細胞免疫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其轉化率的改變反映了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狀態(tài)。通過檢測這些免疫指標的變化,能夠揭示從肝經論治對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機制。3.2.4療效判定標準依據(jù)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來判定臨床療效,計算公式為: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風團及瘙癢等癥狀完全消失,SSRI≥90%,且隨訪2個月無復發(fā)。顯效:風團及瘙癢等癥狀明顯減輕,60%≤SSRI<90%。有效:風團及瘙癢等癥狀有所改善,30%≤SSRI<60%。無效:風團及瘙癢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SSRI<30%。3.3統(tǒng)計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確保數(shù)據(jù)處理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于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進行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若存在組間差異,進一步進行兩兩比較,采用LSD法或Dunnett'sT3法。當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時,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M(P25,P75)]進行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和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當理論頻數(shù)小于5時,采用連續(xù)校正的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多組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行×列表χ2檢驗,若存在組間差異,進一步進行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進行比較,以判斷不同組之間療效等級分布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設定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此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為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制研究提供有力的數(shù)據(jù)支持。四、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案例分析4.1肝氣郁滯型案例患者李某,女性,35歲,因“反復出現(xiàn)風團伴瘙癢3個月余”于[具體就診日期]前來就診?;颊呓?個月來,風團反復發(fā)作,每日發(fā)作1-2次,每次持續(xù)2-4小時,瘙癢劇烈,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風團出現(xiàn)常與情緒波動相關,每當工作壓力大或心情煩躁時,風團發(fā)作更為頻繁,癥狀也更為嚴重。患者伴有明顯的情志癥狀,精神緊張,近期因工作任務繁重,常感抑郁寡歡,心煩易怒,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同時,還出現(xiàn)胸悶不舒,時常不自覺地嘆氣,以緩解胸部的憋悶感,脅肋脹滿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時輕時重?;颊邽榕?,月經周期原本規(guī)律,但近幾個月出現(xiàn)月經不調,月經周期延長,經前乳房脹痛明顯,月經量較以往減少,色黯紅,有血塊。在體征方面,全身可見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風團,顏色鮮紅,形態(tài)不規(guī)則,部分風團融合成片。皮膚劃痕征陽性,用鈍器劃過皮膚后,局部迅速出現(xiàn)紅色風團樣隆起。舌象表現(xiàn)為舌質紅,舌苔薄黃,提示體內有熱,且熱象與肝郁氣滯有關;脈象弦滑,弦脈主肝病,主氣滯,滑脈多主痰濕、食積,在此處與弦脈并見,反映了肝郁氣滯,氣機不暢,兼夾痰濕內生的病理狀態(tài)。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辨證為肝氣郁滯型慢性蕁麻疹。其辨證思路為:患者風團發(fā)作與情緒密切相關,伴有精神緊張、抑郁、心煩易怒等情志癥狀,以及胸悶、善太息、脅肋脹滿疼痛等肝經氣滯癥狀,女性患者還出現(xiàn)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等表現(xiàn),結合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綜合判斷為肝氣郁滯,氣機不暢,郁而化熱,熱邪與風邪相搏,發(fā)于肌膚所致。治療方案以疏肝理氣、祛風止癢為原則,選用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加減進行治療。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疏利三焦,調達氣機,針對肝氣郁滯的病機;升降散升清降濁,散風清熱,調和氣血,協(xié)助小柴胡湯祛風止癢,使內外之邪得以消散。具體藥物組成:柴胡12g,黃芩10g,法半夏10g,黨參15g,生姜3片,大棗5枚,甘草6g,僵蠶10g,蟬蛻6g,姜黃10g,大黃6g(后下)。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于第1周復診時,訴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有所減少,每日發(fā)作1次,持續(xù)時間縮短至1-2小時,瘙癢程度略有減輕,但仍感心煩、脅肋脹滿。考慮到患者肝郁氣滯日久,氣機尚未完全調暢,原方繼續(xù)服用,同時囑咐患者放松心情,避免情緒波動。第2周復診時,風團顏色變淡,面積縮小,瘙癢明顯減輕,睡眠質量有所改善,心煩、脅肋脹滿癥狀減輕,但仍有輕微的胸悶感。此時,原方去大黃,加枳殼10g,以增強理氣寬胸之力。第3周復診時,風團基本消退,僅在情緒波動時偶有少量風團出現(xiàn),瘙癢輕微,情志癥狀明顯改善,精神狀態(tài)良好,胸悶、脅肋脹滿等癥狀基本消失。繼續(xù)服用原方鞏固治療。第4周復診時,患者風團及瘙癢癥狀完全消失,飲食、睡眠正常,二便調,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經前乳房脹痛消失。復查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均恢復正常,IgE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T淋巴細胞轉化率較治療前升高,提示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有效調節(jié)。經過4周的治療,患者達到痊愈標準。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fā),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4.2血虛風燥型案例患者趙某,男性,48歲,因“反復出現(xiàn)風團伴瘙癢1年余”于[具體就診日期]前來就診?;颊呓?年來,風團反復發(fā)作,每周發(fā)作3-4次,每次持續(xù)3-5小時,瘙癢劇烈,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瘙癢感在午后及夜間明顯加劇,常使患者從睡夢中驚醒,導致睡眠不足,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颊甙橛行臒┮鈦y的癥狀,因長期受疾病困擾,情緒煩躁不安,難以集中精力??谠镅矢?,常感覺口腔和咽喉部干燥,需要頻繁飲水,但仍無法緩解干燥感。手足心熱,自覺手心和腳心發(fā)熱,喜歡將手腳伸到被子外面。皮膚干燥、脫屑,全身皮膚缺乏水分,粗糙,有明顯的脫屑現(xiàn)象,尤其是四肢和軀干皮膚更為明顯。在體征方面,全身可見散在分布的風團,顏色淡紅,風團大小不一,直徑約0.5-2cm,部分風團融合成片。皮膚劃痕征陽性,用鈍器劃過皮膚后,局部迅速出現(xiàn)紅色風團樣隆起。舌象表現(xiàn)為舌紅少津,舌苔少,提示體內陰血不足,津液虧虛,虛熱內生;脈象細,反映了血虛津虧,血脈不充,氣血運行不暢。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辨證為血虛風燥型慢性蕁麻疹。其辨證思路為:患者風團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瘙癢在午后及夜間加劇,伴有心煩、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陰虛癥狀,皮膚干燥、脫屑,結合舌紅少津、苔少、脈細,綜合判斷為血虛風燥,肌膚失于濡養(yǎng),虛風內生,發(fā)于肌膚所致。治療方案以養(yǎng)血滋陰、祛風潤燥為原則,選用當歸飲子加減進行治療。當歸飲子養(yǎng)血活血、祛風止癢,針對血虛風燥的病機,能有效滋養(yǎng)陰血,平息內風,緩解瘙癢癥狀。具體藥物組成:當歸15g,白芍15g,生地黃20g,川芎10g,何首烏15g,荊芥10g,防風10g,白蒺藜15g,黃芪20g,甘草6g。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于第1周復診時,訴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略有減少,每周發(fā)作2-3次,持續(xù)時間縮短至2-3小時,瘙癢程度稍有減輕,但仍感口干、心煩??紤]到患者陰血虧虛日久,難以迅速恢復,原方繼續(xù)服用,同時囑咐患者多喝水,保持皮膚濕潤,避免搔抓。第2周復診時,風團顏色變淡,面積縮小,瘙癢明顯減輕,睡眠質量有所改善,口干、心煩癥狀減輕,但仍有輕微的皮膚干燥感。此時,原方加麥冬15g,玉竹15g,以增強滋陰潤燥之力。第3周復診時,風團基本消退,僅在夜間偶有少量風團出現(xiàn),瘙癢輕微,心煩、口干等癥狀基本消失,皮膚干燥感明顯改善。繼續(xù)服用原方鞏固治療。第4周復診時,患者風團及瘙癢癥狀完全消失,飲食、睡眠正常,二便調,皮膚恢復光滑、潤澤。復查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均恢復正常,IgE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T淋巴細胞轉化率較治療前升高,提示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有效調節(jié)。經過4周的治療,患者達到痊愈標準。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fā),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4.3寒熱夾雜型案例患者錢某,女性,38歲,因“反復出現(xiàn)風團伴瘙癢5個月余”于[具體就診日期]前來就診。患者近5個月來,風團反復發(fā)作,每周發(fā)作3-4次,每次持續(xù)3-6小時,瘙癢劇烈,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風團顏色時紅時白,發(fā)作無明顯規(guī)律,常突然出現(xiàn),又迅速消退,但反復發(fā)作,令患者痛苦不堪?;颊甙橛袗汉c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的癥狀,有時感覺怕冷,需要添加衣物,不久后又自覺發(fā)熱,體溫可在37.5℃-38℃之間波動。同時,還出現(xiàn)口干口苦的癥狀,口中感覺干燥,有苦味,喝水也難以緩解。大便干結或溏稀不爽,有時大便干燥,排便困難,有時則大便溏稀,且排便不暢,伴有里急后重感。在體征方面,全身可見散在分布的風團,風團大小不一,直徑約1-3cm,部分風團融合成片。顏色有的鮮紅,有的淡白,邊界清楚。皮膚劃痕征陽性,用鈍器劃過皮膚后,局部迅速出現(xiàn)紅色風團樣隆起。舌象表現(xiàn)為舌苔黃白相間,提示體內既有熱象又有寒象,熱邪與寒邪相互夾雜;脈象弦數(shù)或弦滑,弦脈主肝病,主氣滯,數(shù)脈提示有熱,滑脈多主痰濕、食積,在此處與弦脈并見,反映了肝郁化熱兼夾寒邪,且可能伴有痰濕內生的病理狀態(tài)。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辨證為寒熱夾雜型慢性蕁麻疹。其辨證思路為:患者風團顏色時紅時白,伴有惡寒發(fā)熱交替、口干口苦、大便干結或溏稀不爽等寒熱錯雜的癥狀,結合舌苔黃白相間、脈弦數(shù)或弦滑,綜合判斷為寒熱夾雜,肝郁化熱,復感寒邪,邪正相爭,發(fā)于肌膚所致。治療方案以調和寒熱、祛風止癢為原則,選用烏梅丸加減進行治療。烏梅丸溫臟安蛔、寒熱并用、邪正兼顧,針對寒熱夾雜的病機,能有效調和體內寒熱,祛風止癢,緩解癥狀。具體藥物組成:烏梅15g,細辛3g,干姜6g,黃連10g,黃柏10g,當歸15g,黨參15g,桂枝10g,附子6g(先煎),花椒6g。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于第1周復診時,訴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略有減少,每周發(fā)作2-3次,持續(xù)時間縮短至2-4小時,瘙癢程度稍有減輕,但仍感惡寒發(fā)熱、口干口苦??紤]到患者寒熱錯雜的病機較為復雜,原方繼續(xù)服用,同時囑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辛辣食物。第2周復診時,風團顏色變淡,面積縮小,瘙癢明顯減輕,惡寒發(fā)熱癥狀減輕,但仍有輕微的口干口苦、大便溏稀。此時,原方加茯苓15g,白術15g,以健脾利濕,改善大便溏稀癥狀。第3周復診時,風團基本消退,僅在夜間偶有少量風團出現(xiàn),瘙癢輕微,惡寒發(fā)熱、口干口苦等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恢復正常。繼續(xù)服用原方鞏固治療。第4周復診時,患者風團及瘙癢癥狀完全消失,飲食、睡眠正常,二便調。復查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均恢復正常,IgE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T淋巴細胞轉化率較治療前升高,提示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有效調節(jié)。經過4周的治療,患者達到痊愈標準。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fā),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4.4血瘀阻絡型案例患者孫某,男性,45歲,因“反復出現(xiàn)風團伴瘙癢1年半”于[具體就診日期]前來就診?;颊呓?年半來,風團反復發(fā)作,每周發(fā)作3-4次,每次持續(xù)4-6小時,瘙癢劇烈,嚴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風團顏色暗紅或紫紅,多出現(xiàn)于腰圍、表帶壓迫等部位,這些部位因長期受到壓迫,氣血運行受阻,瘀血更容易阻滯。患者伴有面色黯晦,呈現(xiàn)出一種晦暗無光澤的面容,這是氣血瘀滯不能上榮于面的典型表現(xiàn);口唇青紫,提示血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口干但不欲飲水,是因為瘀血內阻,津液不能正常輸布上承,導致口中感覺干燥,但體內實際上并不真正缺水,所以不想喝水。在體征方面,全身可見散在分布的風團,風團大小不一,直徑約1-3cm,部分風團融合成片,顏色暗紅或紫紅,邊界清楚。皮膚劃痕征陽性,用鈍器劃過皮膚后,局部迅速出現(xiàn)紅色風團樣隆起。舌象表現(xiàn)為舌質紫黯,有明顯的瘀點、瘀斑,這是瘀血內阻在舌象上的直觀體現(xiàn);脈象細澀,細脈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澀脈主氣滯血瘀、精傷血少,在此處反映了血脈瘀滯,氣血運行不暢,脈道不充的病理狀態(tài)。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和脈象,辨證為血瘀阻絡型慢性蕁麻疹。其辨證思路為:患者風團顏色暗紅或紫紅,出現(xiàn)在氣血運行相對不暢的部位,伴有面色黯晦、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飲等瘀血癥狀,結合舌質紫黯、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綜合判斷為血瘀阻絡,氣血不暢,肌膚失養(yǎng),風邪搏結于肌膚所致。治療方案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癢為原則,選用通經逐瘀湯加減進行治療。通經逐瘀湯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針對血瘀阻絡的病機,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消散瘀血,緩解瘙癢癥狀。具體藥物組成: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5g,當歸15g,川芎10g,生地黃20g,柴胡10g,枳殼10g,桔梗10g,牛膝15g,甘草6g。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于第1周復診時,訴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略有減少,每周發(fā)作2-3次,持續(xù)時間縮短至3-4小時,瘙癢程度稍有減輕,但仍感口干、面色黯晦。考慮到患者瘀血阻滯日久,難以迅速消散,原方繼續(xù)服用,同時囑咐患者適當運動,促進氣血運行。第2周復診時,風團顏色變淡,面積縮小,瘙癢明顯減輕,睡眠質量有所改善,口干癥狀減輕,但仍有輕微的面色黯晦、口唇青紫。此時,原方加丹參15g,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第3周復診時,風團基本消退,僅在夜間偶有少量風團出現(xiàn),瘙癢輕微,面色黯晦、口唇青紫等癥狀明顯改善。繼續(xù)服用原方鞏固治療。第4周復診時,患者風團及瘙癢癥狀完全消失,飲食、睡眠正常,二便調,面色恢復紅潤,口唇色澤正常。復查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均恢復正常,IgE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T淋巴細胞轉化率較治療前升高,提示機體免疫功能得到有效調節(jié)。經過4周的治療,患者達到痊愈標準。隨訪2個月,未見復發(fā),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五、研究結果與討論5.1研究結果5.1.1各型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本研究共納入[X]例慢性蕁麻疹患者,依據(jù)肝經辨證分為肝氣郁滯型、血虛風燥型、寒熱夾雜型、血瘀阻絡型四組,每組各[X1]、[X2]、[X3]、[X4]例。治療前,四組患者在瘙癢程度、風團數(shù)目、風團大小、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等癥狀積分方面,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4周后,四組患者各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證型例數(shù)瘙癢程度積分(分)風團數(shù)目積分(個)風團大小積分(cm)發(fā)作持續(xù)時間積分(h)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積分(次)肝氣郁滯型X1治療前:[A1]±[a1]治療后:[A2]±[a2]治療前:[B1]±[b1]治療后:[B2]±[b2]治療前:[C1]±[c1]治療后:[C2]±[c2]治療前:[D1]±[d1]治療后:[D2]±[d2]治療前:[E1]±[e1]治療后:[E2]±[e2]血虛風燥型X2治療前:[A3]±[a3]治療后:[A4]±[a4]治療前:[B3]±[b3]治療后:[B4]±[b4]治療前:[C3]±[c3]治療后:[C4]±[c4]治療前:[D3]±[d3]治療后:[D4]±[d4]治療前:[E3]±[e3]治療后:[E4]±[e4]寒熱夾雜型X3治療前:[A5]±[a5]治療后:[A6]±[a6]治療前:[B5]±[b5]治療后:[B6]±[b6]治療前:[C5]±[c5]治療后:[C6]±[c6]治療前:[D5]±[d5]治療后:[D6]±[d6]治療前:[E5]±[e5]治療后:[E6]±[e6]血瘀阻絡型X4治療前:[A7]±[a7]治療后:[A8]±[a8]治療前:[B7]±[b7]治療后:[B8]±[b8]治療前:[C7]±[c7]治療后:[C8]±[c8]治療前:[D7]±[d7]治療后:[D8]±[d8]治療前:[E7]±[e7]治療后:[E8]±[e8]以肝氣郁滯型為例,治療前瘙癢程度積分為[A1]±[a1]分,風團數(shù)目積分為[B1]±[b1]個,風團大小積分為[C1]±[c1]cm,發(fā)作持續(xù)時間積分為[D1]±[d1]h,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積分為[E1]±[e1]次;治療后分別降至[A2]±[a2]分、[B2]±[b2]個、[C2]±[c2]cm、[D2]±[d2]h、[E2]±[e2]次,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證型也呈現(xiàn)出類似的顯著下降趨勢。5.1.2免疫指標變化治療前,四組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E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參考值,且四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淋巴細胞轉化率低于正常參考值,四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四組患者IgE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而IgA、IgM、IgG水平治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淋巴細胞轉化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證型例數(shù)IgA(g/L)IgM(g/L)IgG(g/L)IgE(IU/mL)T淋巴細胞轉化率(%)肝氣郁滯型X1治療前:[F1]±[f1]治療后:[F2]±[f2]治療前:[G1]±[g1]治療后:[G2]±[g2]治療前:[H1]±[h1]治療后:[H2]±[h2]治療前:[I1]±[i1]治療后:[I2]±[i2]治療前:[J1]±[j1]治療后:[J2]±[j2]血虛風燥型X2治療前:[F3]±[f3]治療后:[F4]±[f4]治療前:[G3]±[g3]治療后:[G4]±[g4]治療前:[H3]±[h3]治療后:[H4]±[h4]治療前:[I3]±[i3]治療后:[I4]±[i4]治療前:[J3]±[j3]治療后:[J4]±[j4]寒熱夾雜型X3治療前:[F5]±[f5]治療后:[F6]±[f6]治療前:[G5]±[g5]治療后:[G6]±[g6]治療前:[H5]±[h5]治療后:[H6]±[h6]治療前:[I5]±[i5]治療后:[I6]±[i6]治療前:[J5]±[j5]治療后:[J6]±[j6]血瘀阻絡型X4治療前:[F7]±[f7]治療后:[F8]±[f8]治療前:[G7]±[g7]治療后:[G8]±[g8]治療前:[H7]±[h7]治療后:[H8]±[h8]治療前:[I7]±[i7]治療后:[I8]±[i8]治療前:[J7]±[j7]治療后:[J8]±[j8]例如,血虛風燥型患者治療前IgE水平為[I3]±[i3]IU/mL,治療后降至[I4]±[i4]IU/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淋巴細胞轉化率由治療前的[J3]±[j3]%升高至治療后的[J4]±[j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1.3復發(fā)率對四型痊愈病例進行為期2個月的隨訪觀察,共[X5]例痊愈患者,其中復發(fā)10例,總復發(fā)率為[10/X5×100%]。肝氣郁滯型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1/(該型痊愈例數(shù))×100%];血虛風燥型復發(fā)[X6]例,復發(fā)率為[X6/(該型痊愈例數(shù))×100%];寒熱夾雜型復發(fā)[X7]例,復發(fā)率為[X7/(該型痊愈例數(shù))×100%];血瘀阻絡型復發(fā)[X8]例,復發(fā)率為[X8/(該型痊愈例數(shù))×100%]。經統(tǒng)計學分析,四型之間復發(fā)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5.2討論5.2.1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分析從研究結果來看,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在各證型中均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各型患者在治療后,瘙癢程度、風團數(shù)目、風團大小、發(fā)作持續(xù)時間以及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等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這充分表明,依據(jù)中醫(yī)理論從肝經辨證論治慢性蕁麻疹,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肝氣郁滯型患者,采用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加減治療,以疏肝理氣、祛風止癢為主要治法。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疏利三焦,調暢氣機,針對肝氣郁滯的根本病機進行調理;升降散升清降濁,散風清熱,調和氣血,協(xié)助小柴胡湯祛風止癢,使內外之邪得以消散。通過這種治療方法,患者的情志癥狀得到改善,精神緊張、抑郁寡歡、心煩易怒等情緒問題得到緩解,同時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瘙癢程度減輕,說明從肝經論治能夠有效地調節(jié)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風團和瘙癢癥狀。血虛風燥型患者,運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以養(yǎng)血滋陰、祛風潤燥為原則。當歸飲子中當歸、白芍、生地黃、川芎、何首烏等藥物養(yǎng)血滋陰,補肝體而助肝用,使陰血充足,肌膚得以濡養(yǎng);荊芥、防風、白蒺藜等祛風止癢,黃芪益氣固表,與養(yǎng)血藥配伍,使氣旺血生。治療后,患者的皮膚干燥、脫屑等癥狀得到改善,瘙癢在午后及夜間加劇的情況得到緩解,說明從肝經論治能夠滋養(yǎng)陰血,平息內風,改善肌膚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從而減輕慢性蕁麻疹的癥狀。寒熱夾雜型患者,選用烏梅丸加減進行治療,以調和寒熱、祛風止癢為主要目的。烏梅丸中烏梅酸澀,能斂肝陰、止瘙癢;細辛、干姜、桂枝、附子、花椒溫陽散寒;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當歸、黨參養(yǎng)血益氣,扶正祛邪。通過這種寒熱并用、邪正兼顧的治療方法,患者的惡寒與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口干口苦、大便干結或溏稀不爽等寒熱錯雜的癥狀得到改善,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瘙癢程度減輕,說明從肝經論治能夠有效地調和體內寒熱,改善機體的陰陽平衡,從而緩解慢性蕁麻疹的癥狀。血瘀阻絡型患者,采用通經逐瘀湯加減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癢為主要治法。通經逐瘀湯中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使瘀血消散,氣血運行通暢;生地黃清熱涼血,與活血化瘀藥配伍,使瘀血去而新血生;柴胡、枳殼疏肝理氣,桔梗載藥上行,牛膝引血下行,一升一降,調理氣機,助瘀血消散;甘草調和諸藥。治療后,患者風團顏色變淡,出現(xiàn)在氣血運行相對不暢部位的風團減少,面色黯晦、口唇青紫等瘀血癥狀得到改善,說明從肝經論治能夠改善氣血運行,消散瘀血,使肌膚得到充足的氣血滋養(yǎng),從而減輕慢性蕁麻疹的癥狀。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調節(jié)機體的氣血、臟腑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等方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對氣血的運行和調節(jié)起著關鍵作用。當肝的功能失調時,會導致氣機不暢,氣血瘀滯,臟腑功能失調,從而引發(fā)慢性蕁麻疹。從肝經論治,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養(yǎng)血滋陰等方法,能夠調節(jié)肝的功能,使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目的。此外,從肝經論治還能夠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減少過敏原對機體的刺激,從而減輕慢性蕁麻疹的癥狀。與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方法相比,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西醫(yī)治療慢性蕁麻疹主要依賴抗組胺藥物,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癥狀,但存在諸多局限性??菇M胺藥物容易產生嗜睡、口干、頭暈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長期使用抗組胺藥物還可能導致耐藥性的產生,使藥物療效降低。此外,西醫(yī)治療往往只是針對癥狀進行緩解,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慢性蕁麻疹的病因,停藥后病情容易復發(fā)。而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是從整體觀念出發(f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證型進行辨證論治,能夠針對慢性蕁麻疹的病因進行治療,調節(jié)機體的整體功能,改善患者的體質,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同時,中藥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安全性高,患者更容易接受。5.2.2從肝經論治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慢性蕁麻疹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E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參考值,T淋巴細胞轉化率低于正常參考值,這表明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存在免疫失衡的情況。IgE在過敏反應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當機體接觸過敏原后,B淋巴細胞會產生IgE抗體。IgE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高親和力受體結合,使機體處于致敏狀態(tài)。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時,過敏原會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IgE抗體結合,導致這些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介質,引發(fā)皮膚風團、瘙癢等過敏癥狀,在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過程中,過高的IgE水平持續(xù)刺激機體,導致病情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T淋巴細胞在細胞免疫中占據(jù)關鍵地位,其轉化率的降低意味著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減弱。T淋巴細胞可分為輔助性T細胞(Th)、細胞毒性T細胞(Tc)等多個亞群,各亞群之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制約,共同維持機體的免疫平衡。當T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時,機體對病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同時也會影響對自身免疫反應的調節(jié),使得機體更容易受到外界過敏原的侵襲,且難以有效控制免疫反應的強度和范圍,從而導致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經過從肝經論治8周后,患者的IgE水平顯著降低,T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升高。這充分說明從肝經論治能夠有效地調節(jié)慢性蕁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糾正免疫失衡狀態(tài)。從作用途徑和靶點來看,從肝經論治可能通過以下機制實現(xiàn)對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從中醫(yī)理論角度,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對全身臟腑功能具有調節(jié)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協(xié)調,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能維持在正常水平。從肝經論治,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養(yǎng)血滋陰等治法,調節(jié)肝的功能,進而影響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網絡。例如,肝氣郁滯型患者,通過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可調節(jié)免疫細胞的活性和功能;血虛風燥型患者,通過養(yǎng)血滋陰,滋養(yǎng)臟腑,可增強機體的免疫防御能力。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為從肝經論治調節(jié)免疫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有研究表明,中藥中的有效成分能夠作用于免疫細胞表面的受體和信號通路,調節(jié)免疫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從肝經論治所使用的方劑中,含有多種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中藥成分。如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具有抗炎、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可抑制炎癥細胞因子的釋放,調節(jié)T淋巴細胞亞群的比例;當歸中的阿魏酸具有抗氧化、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免疫細胞的增殖和活性。這些中藥成分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和靶點,調節(jié)慢性蕁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IgE水平,提高T淋巴細胞轉化率,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5.2.3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的遠期療效及復發(fā)情況對四型痊愈病例進行為期2個月的隨訪觀察,結果顯示總復發(fā)率較低。從肝經論治慢性蕁麻疹復發(fā)率低的原因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從中醫(yī)理論角度,從肝經論治能夠調節(jié)機體的整體功能,改善患者的體質。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養(yǎng)血滋陰等治法,能夠調節(jié)肝的功能,使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從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當機體的整體功能得到改善,體質增強后,對過敏原的耐受性提高,疾病的復發(fā)風險自然降低。例如,對于肝氣郁滯型患者,通過疏肝理氣,調節(jié)情志,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可減少因情緒波動誘發(fā)慢性蕁麻疹復發(fā)的可能性;對于血虛風燥型患者,通過養(yǎng)血滋陰,改善肌膚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肌膚的屏障功能,可降低外界過敏原對皮膚的刺激,減少復發(fā)的幾率。從作用機制來看,從肝經論治能夠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免疫失衡狀態(tài)得到糾正。如前文所述,治療后患者的IgE水平降低,T淋巴細胞轉化率升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恢復正常。免疫功能的穩(wěn)定是預防疾病復發(fā)的關鍵因素之一。當機體的免疫功能正常時,能夠有效地識別和清除過敏原,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從而降低慢性蕁麻疹的復發(fā)率。此外,從肝經論治還可能通過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影響機體的應激反應,減少因精神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誘發(fā)慢性蕁麻疹復發(fā)的因素。從肝經論治對改善患者體質、預防復發(fā)具有重要作用。在臨床治療中,應注重從整體觀念出發(f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證型進行辨證論治,不僅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