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新突破-專題04浮力大小的實驗考法(解析版和原卷版)_第1頁
2019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新突破-專題04浮力大小的實驗考法(解析版和原卷版)_第2頁
2019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新突破-專題04浮力大小的實驗考法(解析版和原卷版)_第3頁
2019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新突破-專題04浮力大小的實驗考法(解析版和原卷版)_第4頁
2019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新突破-專題04浮力大小的實驗考法(解析版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是物理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學生必做實驗,是中考必考點。通過實驗學到的一些方法,對于解決有關浮力的計算題也有很大幫助。所以理解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學考練的剖析對畢業(yè)班學生迎接中考,提升物理成績至關重要。另外,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也是中考重點。一、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概述1.考查方式(1)已知實驗現象,尋找實驗原因。(2)已知實驗表格或圖象,尋找物理規(guī)律。(3)已知實驗數據,算出需要的物理量。2.必記需要牢記的知識 (1)認真分析實驗現象或實驗數據,找出原因和結果兩個因素。(2)判斷原因和結果是相同還是不同,如果不同,其不同點是什么。(3)關注物理條件改變與物理現象變化之間的聯系,尋求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特征。(4)用自己的語言力求客觀、準確和簡潔地對探究結果進行表述。3.解答相關實驗類問題的答題規(guī)則(1)如果實驗過程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要寫明這個探究結論的前提條件。(2)若是歸納定性結論,應“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個性到共性”進行抽象概括得出結論。(3)若是歸納定量結論,應注意從“和、差、積(反比)、商(正比)、平方”等方向尋找規(guī)律。二、浮力大小的實驗考法的三種類型1.對浮力的認識【例題1】同學們在認識和研究浮力時,進行了如下的探究.(1)小華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發(fā)現乒乓球豎直上浮,這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2)小帥利用水、彈簧測力計和帶有標記線的長方體物塊等器材,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AABF=6.6N水ABF1=5.8N水ABF2=4.6N水ABF3=3.6N你認為他在研究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的關系?并寫出你這樣認為的理由.____________(3)小勇也用水做了上面的實驗,還換用酒精和鹽水做了下圖的實驗.則小勇的實驗較小帥的實驗有哪些優(yōu)點?(寫出兩點)AABF9=3.0NABF8=4.2NABF7=5.6NABF6=4.2NABF5=5.0NABF4=6.0N液體為酒精液體為鹽水第一點:____________; 第二點:____________。【答案】(1)浸在水中的乒乓球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且浮力大于重力(2)在研究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理由:由圖知,V排1<V排2<V排3;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越小,浮力越大,得F浮1<F浮2<F浮3,可知ρ液不變時,V排越大,浮力越大.所以我認為他在研究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則實驗具有說服力。2.對影響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例題2】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時,小紅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請你根據她的實驗探究,回答下列問題:(1)比較圖B和C可知,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________有關。(2)比較圖C和E可知,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液體的________有關。(3)比較圖C和________可知,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4)圖E中物體受到浮力大小為________N。(5)比較圖C和E可知,水對杯底部的壓強___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酒精對杯底部的壓強?!敬鸢浮浚?)體積(2)密度(3)圖D(4)0.8(5)大于 【解析】(1)圖B中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較小,浮力為4.0N-3.5N=0.5N;圖C排開液體的體積較大,受到的浮力為4.0N-3.0N=1.0N;可知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2)圖C中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受到浮力為4.0N-3.0N=1.0N;圖E完全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為4.0N-3.2N=0.8N,可知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3)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分析,圖C和圖D中,物體都是完全浸沒在水中,液體的密度相同,深度不同,但受到的浮力不變,可知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4)利用稱重法求出圖E中物體受到浮力大小為4.0N-3.2N=0.8N。(5)比較圖C和圖E可知,液體到容器底部的高度相同,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根據p=ρgh,可知水對杯底部的壓強大于酒精對杯底部的壓強。3.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例題3】在探究“物體浮力的大小跟它排開液體的重力的關系“實驗時,具體設計的實驗操作步驟如圖甲、乙、丙和丁所示.為方便操作和減小測量誤差,最合理操作步驟應該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甲、乙、丙【答案】D 【解析】實驗中要測出排開水的重力和所受浮力的關系,并需先測空桶的重力,然后測水和桶的總重力;根據F浮=G﹣F計算出石頭完全浸沒時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水的重力比較得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大小相等的結論.4.應用平衡條件與浮力公式、密度公式探究密度問題.【例題4】某學習小組想測量一塊形狀不規(guī)則的小礦石的密度,他們手邊只有以下器材:天平一臺,但沒有砝碼兩個質量相近的燒杯量筒(其內徑略小于礦石塊的尺寸,無法將石塊直接放入其中)細線、滴管和足量的水(已知水的密度為ρ水),該小組利用上述器材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請你幫助他們完善方案.實驗方案(主要實驗步驟): (1)將兩個燒杯分別放入天平的兩個托盤上,各注入適量的水(保證后面的操作中水均不會從燒杯溢出),使天平平衡.如果在后面的步驟中要將礦石塊放到左盤上的燒杯內,則對左盤燒杯的注水量還應有何要求:.(2)向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記下體積V1.(3)手提細線吊住礦石塊,將它浸沒在左盤的燒杯中,且不與燒杯接觸,用滴管將量筒中的水滴入盤的燒杯中,直到天平平衡.(4)記下此時量筒中剩余水的體積V2.礦石塊所受浮力F浮=.(5),再用滴管將量筒中的水滴入右盤的燒杯中,直到天平平衡.(6)記下量筒中最后剩余水的體積V3.(7)礦石塊的密度ρ=.【答案】(1)能夠浸沒石塊;(3)右;(4)ρ水(V1﹣V2)g;(5)松開細線讓礦石塊沉入杯底;(7).【解析】(1)將兩個燒杯分別放入天平的兩個托盤上,各注入適量的水(水能夠浸沒石塊),使天平平衡.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礦石的重力G=F浮=G排=ρ水gV排=ρ水g(V1﹣V2),由G=mg得,礦石的質量:m=ρ水(V1﹣V2),(5)松開細線讓礦石塊沉入杯底,再用滴管將量筒中的水滴入右盤的燒杯中,直到天平平衡.(6)記下量筒中最后剩余水的體積V3.礦石完全浸沒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等于礦石的體積,由題意可知,礦石完全浸沒在水中時,礦石排開水的體積為:V排′=V2﹣V3,即礦石體積V=V2﹣V3;礦石的密度ρ==;浮力大小的實驗考法專題同步訓練題及其解析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一組同學根據生活經驗提出了如下猜想:A.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深度有關;B.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C.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實驗桌上有如下器材:量程符合實驗要求的彈簧測力計一個,一個大水槽里盛有足夠深的水,體積相同的若干鉤碼.該組同學所做的實驗過程如圖所示.(1)鉤碼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N;(2)比較,可知猜想A是錯誤的;(3)比較b、c、d,可知猜想是正確的;(4)完成該實驗后,該組同學在此實驗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證明:“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成正比”.請你根據現有器材寫出主要的實驗步驟.【答案】(1)0.2(2)d、e(3)B(4)參考解析部分。【解析】(1)a測量的是鉤碼的重力G=0.5N,d或e測量的是鉤碼浸沒在水中時鉤碼受到的豎直向上的拉力,F拉=0.3N,此時鉤碼受到的浮力為F浮=G-F拉=0.5N-0.3N=0.2N。(4)寫出主要的實驗步驟:①把三個鉤碼掛在一起,然后掛在調節(jié)好的彈簧測力計下,測出它們的總重為G,記錄在表格中。②用彈簧測力計吊著三個鉤碼,使最下方的鉤碼浸沒在水槽里的水中,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F,記錄在表格中。③依次增加鉤碼浸沒在水中的個數,仿照步驟②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直至三個鉤碼全部浸沒在水中,記錄每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④利用F浮=G-F拉計算出各次鉤碼所受的浮力,記錄在表格中.2.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小明用彈簧測力計、圓柱體、兩個裝有適量水和鹽水的同樣的燒杯,對浸在液體中的圓柱體所受的浮力進行了探究,實驗裝置和每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如圖所示.請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比較圖甲、乙可知:乙圖中圓柱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為N. (2)比較圖乙、丙,說明浮力的大小與有關.(3)通過圖乙和戊的探究,不能得到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是否有關,原因是.(4)通過圖中數據可知:圓柱體的密度是kg/m3(取g=10N/kg).【答案】(1)0.6;(2)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3)沒有控制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4)1.5×103.【解析】(1)由圖甲可知圓柱體的重力,由圖乙可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根據稱重法求出圓柱體受到的浮力;(2)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應用控制變量法分析圖示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答題;(3)探究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液體的密度不同,其它量相同;(4)圖丁可知圓柱體浸沒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根據稱重法求出圓柱體受到的浮力,根據阿基米德原理表示出排開水的體積即為圓柱體的體積,根據G=mg和ρ=m/v求圓柱體的密度.3.實驗探究小組的同學在學習了浮力知識后,準備利用所學知識測物質的密度。他們選用了以下器材:彈簧測力計、量筒、小木塊、小石塊、待測液體、水、小桶、細線、裝水的燒杯。①小剛要測石塊的密度,他擬訂了以下實驗步驟,請你將所缺部分補充完整。a.將石塊用細線拴住,吊在彈簧測力計下,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1。b.將吊在彈簧測力計下的石塊浸沒在燒杯中,讀出彈簧測力計此時的示數G2。c.求出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_____。由阿基米德原理,可求出石塊的體積V_____。d.利用公式ρ=m/v,可得石塊的密度的表達式ρ=_________。②小蘭在小剛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步,測出了待測液體的密度。小蘭增加的步驟是:___________。待測液體密度的表達式是ρ=_________。③小莉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測密度比水小的物體的密度(如木塊)?實驗探究小組的同學經過討論,提出了好幾種方案,請你說出至少一種:____________?!敬鸢浮竣賑.G1-G2;;d.; ②將吊在彈簧測力計下的石塊浸沒在燒杯的待測液體中,讀出彈簧測力計此時的示數G3。待測液體密度的表達式是;③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的重力G1;在量杯中裝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將木塊放入水中,用鋼筆尖將木塊壓入水中浸沒,記下水面所對體積V2【解析】問題(1):要求物體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答:物體的質量和體積。問題(2):小剛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的重力,怎樣由重力求物體的質量?答:G=mg,由此可得:m=G/g。問題(5):密度比水小的物體放在水中靜止時,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有何關系?排開水的體積等于物體體積嗎?答:密度比水小的物體放在水中靜止時,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的重力。物體漂浮在水面上,一部分露出水面,排開水的體積小于物體體積。4.現有一形狀不規(guī)則的木塊,小明同學用圖甲、乙、丙所示的方法測出了木塊的密度,實驗步驟如下:(1)向容器內倒入適量的水,水的體積記作V1(2)將木塊輕輕放入容器中,液面上升至V2; (3)用細針將木塊按壓,使,液面上升至V3.請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出木塊密度ρ=.【答案】木塊完全浸沒。. 由圖乙可知,木塊處于漂浮狀態(tài),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F浮=G=mg,由甲乙可知,木塊排開水的體積:V排=V2﹣V1,由ρ=和G=mg可得,木塊排開水的體積: G排=m排g=ρ水V排g=ρ水(V2﹣V1)g,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G排,即mg=ρ水(V2﹣V1)g,則木塊的質量:m=ρ水(V2﹣V1),因物體浸沒時排開液體的體積和自身的體積相等,所以,由甲丙可知,木塊的體積:V=V3﹣V1,木塊的密度:ρ==.5.小強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的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做了如下的實驗:(彈簧測力計每小格示數為0.5N)AABCD(1)請在A圖中畫出被測物體所受力的示意圖。(2)你認為更為合理的實驗順序是。(3)通過實驗你得到的結論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4)請你根據小強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計算物體的體積是_____m3;你認為通過本實驗獲得的數據(填“能”或“不能”)計算出此物體的密度。(5)請你指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說出一條即可)?!敬鸢浮浚?)見圖。 (2)DABC;(3)物體排開液體所受到的重力;(4)1×10﹣4m3;能;(5)物體要緩慢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要盡量豎直,彈簧測力計要調零等.【解析】(1)已知彈簧測力每小格示數是0.5N,由圖A知,物體的重力G=2.5N,物體受重力和測力計的拉力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