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解剖結構講解_第1頁
胸部解剖結構講解_第2頁
胸部解剖結構講解_第3頁
胸部解剖結構講解_第4頁
胸部解剖結構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胸部解剖結構講解演講人:日期:目錄CATALOGUE胸部解剖概述胸腔骨骼框架胸部肌肉系統(tǒng)肺部解剖結構心臟與心血管解剖神經(jīng)血管與表面標志01胸部解剖概述PART定義與解剖邊界上界與頸部連接胸部上界以頸靜脈切跡、鎖骨上緣及第7頸椎棘突為標志,與頸部下界相接,構成胸廓入口,是氣管、食管及大血管的通道。下界與腹部毗鄰下界為骨性胸廓下口,由劍突、肋弓及第12胸椎圍成,通過膈肌與腹腔分隔,承擔呼吸運動的重要功能。外界與肢體分界外界以三角肌前后緣為界,前側與上肢腋窩相連,后側延伸至肩胛骨區(qū)域,形成胸壁與上肢的過渡帶。主要功能概述呼吸運動核心胸部通過肋間肌與膈肌的協(xié)同收縮完成呼吸運動,肺臟的擴張與回縮實現(xiàn)氣體交換,維持機體氧供。01內臟保護屏障胸廓骨性結構(肋骨、胸骨、脊柱)及軟組織共同保護心臟、肺臟及大血管,減少外力沖擊損傷。02循環(huán)系統(tǒng)樞紐心臟位于中縱隔,通過大血管連接全身循環(huán)系統(tǒng),胸部還分布重要淋巴管和淋巴結,參與免疫防御。03基本分區(qū)結構胸壁分層由外向內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含脂肪及乳腺)、深筋膜、肌肉層(胸大肌、肋間肌等)及骨性胸廓,深層緊貼壁胸膜。體表投影意義肺尖投影于鎖骨內側1/3上方2-3cm,心尖搏動位于左第5肋間隙鎖骨中線內側,臨床用于聽診和穿刺定位。胸腔內容劃分分為左、右肺及胸膜腔,以及中間的縱隔(包含心臟、氣管、食管及大血管),縱隔進一步分為上、前、中、后四區(qū)。02胸腔骨骼框架PART胸骨組成與特點胸骨柄胸骨最上端部分,呈梯形,上緣與鎖骨形成胸鎖關節(jié),兩側與第1-2肋軟骨連接,是胸廓上部的重要支撐結構。胸骨體胸骨中部扁長部分,兩側有肋切跡與第3-7肋軟骨相連,參與構成胸廓前壁,其表面微凸為胸大肌等肌肉提供附著點。劍突胸骨最下端的薄骨片,幼年時為軟骨,成年后逐漸骨化,可作為腹部觸診的解剖標志,其后方與膈肌中心腱相連。胸骨角(Louis角)胸骨柄與胸骨體連接處形成的橫向隆起,是第2肋軟骨的定位標志,也是氣管分叉和主動脈弓水平的體表投影點。肋骨類型與連接真肋(第1-7對)肋骨前端通過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形成穩(wěn)定的胸廓前壁,其中第1肋短平,與鎖骨下動靜脈及臂叢神經(jīng)關系密切。假肋(第8-10對)肋骨前端肋軟骨依次融合形成肋弓,間接連接胸骨,參與構成胸廓下緣,保護腹腔上部的肝、脾等器官。浮肋(第11-12對)肋骨前端游離于腹壁肌肉中,無胸骨連接,活動度較大,為呼吸運動提供彈性空間,同時減少對腎臟的壓迫。肋椎關節(jié)肋骨后端通過肋頭關節(jié)和肋橫突關節(jié)與胸椎相連,形成“雙關節(jié)”結構,保證呼吸時肋骨的升降運動。脊柱相關解剖胸椎結構胸曲生理彎曲椎間盤與韌帶神經(jīng)血管關聯(lián)12塊胸椎椎體側面有肋凹與肋骨形成關節(jié),棘突長且斜向下,限制胸椎過度旋轉,椎孔較小以適應脊髓胸段的生理需求。脊柱胸段向后凸出形成胸曲,與頸椎、腰椎前凸共同維持人體直立平衡,并為胸腔提供容積以容納心肺器官。胸椎間通過纖維環(huán)和髓核構成的椎間盤緩沖壓力,黃韌帶、后縱韌帶等限制過度活動,防止脊髓損傷。胸椎椎間孔穿出的脊神經(jīng)參與肋間神經(jīng)形成,胸段脊髓發(fā)出交感神經(jīng)纖維,調控心肺及內臟功能。03胸部肌肉系統(tǒng)PART胸大肌與胸小肌胸大肌的結構與功能胸大肌(Pectoralismajor)呈扇形覆蓋胸廓前壁,分為鎖骨部、胸肋部和腹部三部分,主要功能為內收、內旋和屈曲肩關節(jié),在投擲、推舉等動作中起核心作用。其深層與胸小肌協(xié)同穩(wěn)定肩胛骨。胸小肌的解剖特點臨床關聯(lián)性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起自第3-5肋骨前端及肋間肌筋膜,止于肩胛骨喙突,由胸前內側神經(jīng)支配。其功能包括下拉肩胛骨(如含胸動作)及輔助深吸氣時上提肋骨,與呼吸和姿勢調節(jié)密切相關。胸小肌緊張可壓迫臂叢神經(jīng)和血管,導致胸廓出口綜合征,表現(xiàn)為上肢麻木或疼痛,需通過拉伸或手法松解緩解。123肋間肌功能與分布肋間外肌的收縮機制肋間外肌纖維從后上斜向前下,收縮時提升肋骨,擴大胸廓前后徑和橫徑,是主動吸氣的關鍵肌肉。其作用在深呼吸或運動時尤為顯著。肋間肌的神經(jīng)支配由肋間神經(jīng)(T1-T11)支配,損傷可能導致局部呼吸運動障礙或肋間神經(jīng)痛,常見于胸部外傷或帶狀皰疹感染。肋間內肌的呼吸協(xié)同作用肋間內肌纖維走向與肋間外肌垂直,主要在用力呼氣時收縮,通過下拉肋骨減少胸廓容積,與腹肌共同完成呼氣動作。靜息狀態(tài)下呼氣為被動過程。膈肌位置與作用附加生理作用除呼吸外,膈肌通過腹壓調節(jié)參與咳嗽、嘔吐及排便,并與盆底肌協(xié)同維持核心穩(wěn)定。膈神經(jīng)(C3-C5)損傷可導致反常呼吸(吸氣時膈肌上抬)。呼吸主導功能膈肌收縮時中心腱下移,胸腔容積增大產(chǎn)生負壓,完成約60%-80%的平靜吸氣量。深呼吸時配合肋間肌活動可進一步提升通氣效率。膈肌的解剖分區(qū)膈肌呈穹窿狀分隔胸腹腔,由周圍的肌性部和中心的中心腱構成,按起點分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三者匯合于中心腱。其上有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靜脈孔通過重要結構。04肺部解剖結構PART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為上葉、中葉和下葉,左肺僅由斜裂分為上葉和下葉,上葉包含舌段(左肺特有)。肺葉進一步分為10個肺段(右肺)和8-10個肺段(左肺),各肺段具有獨立的支氣管、動脈和靜脈分支,構成外科手術的解剖學基礎。肺葉與肺段劃分右肺三葉與左肺兩葉結構肺段是肺部疾病定位和手術切除的最小功能單位,如肺段切除術可精準治療早期肺癌或結核病灶,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組織。肺段間存在結締組織間隔,炎癥或腫瘤通常局限在單一肺段內擴散。肺段的臨床意義依據(jù)國際標準,肺段按支氣管分支順序命名(如右肺上葉的尖段S1、后段S2、前段S3),編號系統(tǒng)便于影像學描述和手術規(guī)劃,增強臨床溝通的準確性。肺段命名與編號支氣管分支解析右主支氣管短粗(長約2.5cm,夾角25°),近乎氣管直接延伸,易誤吸異物;左主支氣管細長(長約5cm,夾角45°),走行更水平。這一差異導致右肺感染和異物吸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左肺。主支氣管的解剖差異從主支氣管到終末細支氣管共分23級,前10級為傳導性氣道(無氣體交換功能),后13級為呼吸性細支氣管及肺泡管。分級結構影響氣流動力學,如慢性阻塞性肺疾?。–OPD)主要累及小氣道(第8-10級以下)。支氣管樹分級結構支氣管動脈(營養(yǎng)性血管)與肺動脈(功能性血管)沿支氣管分支伴行,形成“支氣管血管束”,CT影像中此結構增粗常提示間質性肺病或癌性淋巴管炎。支氣管與血管的伴行關系臟層胸膜源自中胚層肺芽周圍的間充質,與肺實質緊密粘連;壁層胸膜源于體壁中胚層,分肋胸膜、縱隔胸膜、膈胸膜和頸胸膜四部分,痛覺敏感神經(jīng)分布豐富。胸膜腔構成臟層與壁層胸膜的胚胎起源腔內含5-15ml漿液(由胸膜毛細血管濾出,淋巴管回吸收),形成負壓(-5至-10cmH?O),維持肺膨脹狀態(tài)。氣胸或胸腔積液時負壓消失,導致肺萎陷。胸膜腔的負壓機制肋膈隱窩是胸膜腔最低點(站立位),積液最先積聚于此;肺韌帶由縱隔胸膜反折形成,內含下肺靜脈,是胸外科手術的重要解剖標志。胸膜反折與隱窩05心臟與心血管解剖PART胸腔內精確位置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心室,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靜脈回流的體循環(huán)靜脈血,右心室將血液泵入肺動脈進行肺循環(huán);左心房接收肺靜脈的氧合血,左心室通過主動脈將血液輸送至全身,左心室壁最厚(約1.5cm)以維持體循環(huán)高壓。四腔室結構與功能瓣膜系統(tǒng)的協(xié)同作用三尖瓣(右房室瓣)、二尖瓣(左房室瓣)防止心室收縮期血液反流;肺動脈瓣和主動脈瓣確保心室舒張期動脈血不倒流,瓣膜開閉產(chǎn)生心音。心臟位于胸腔中縱隔內,約2/3居身體正中線左側,1/3在右側,前方緊鄰胸骨體和第2-6肋軟骨,后方毗鄰食管、胸主動脈等結構,下方坐落在膈肌中心腱上。心臟位置與腔室大血管分布路徑上下腔靜脈回流路徑上腔靜脈由左右頭臂靜脈匯合而成,收集頭頸、上肢和胸部的靜脈血;下腔靜脈接收下肢、盆腔和腹腔臟器的靜脈血,二者均匯入右心房。03肺靜脈的獨特屬性四條肺靜脈(左右各兩支)將氧合血從左、右肺門輸送至左心房,是人體中唯一輸送動脈血的靜脈血管。0201體循環(huán)與肺循環(huán)主干主動脈自左心室發(fā)出,依次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發(fā)出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和降主動脈;肺動脈干從右心室分出,分叉為左右肺動脈至肺門,是唯一輸送靜脈血的動脈。冠狀動脈系統(tǒng)左冠狀動脈起自主動脈左竇,分為前室間支(供應左心室前壁、室間隔前2/3)和旋支(供應左心室側壁);右冠狀動脈起自右竇,主干沿冠狀溝走行,發(fā)出后室間支(供應右心室、室間隔后1/3及竇房結)。左右冠狀動脈起源與分支冠狀動脈在心臟舒張期灌注,因收縮期心肌擠壓使血流受阻;其分支形成豐富的吻合支,但在急性閉塞時側支循環(huán)難以迅速代償,導致心肌梗死。心肌血供的生理意義心大靜脈、心中靜脈等匯入冠狀竇(位于右心房后壁),最終回流入右心房,完成心臟自身的血液循環(huán)(冠脈循環(huán))。冠狀靜脈回流途徑06神經(jīng)血管與表面標志PART主要神經(jīng)支配沿胸側壁下行支配前鋸肌,損傷后可導致“翼狀肩胛”,影響上肢推舉功能,是乳腺癌根治術中的易損結構。胸長神經(jīng)

0104

03

02

位于脊柱兩側,通過灰白交通支調節(jié)胸腹腔臟器功能,胸交感神經(jīng)切斷術可用于治療手汗癥等疾病。交感神經(jīng)鏈分布于胸壁各肋間隙,負責胸壁皮膚感覺及肋間肌運動,其前皮支與外側皮支形成節(jié)段性分布特征,在胸外科手術中需重點保護以避免術后感覺異常。肋間神經(jīng)與胸背動脈伴行,支配背闊肌,在乳房重建或腋窩淋巴結清掃時需精準識別以保留肌肉功能。胸背神經(jīng)血管網(wǎng)絡布局共11對,起自胸主動脈,與肋間靜脈、神經(jīng)共同走行于肋溝內,為胸壁提供主要血供,肋骨骨折時易受損導致血胸。肋間后動脈胸肩峰動脈奇靜脈系統(tǒng)起源于鎖骨下動脈,沿胸骨外側緣下行,分支供應胸壁、膈肌及乳房內側,是冠狀動脈搭橋術的重要血管來源。發(fā)自腋動脈,分支營養(yǎng)胸大肌、三角肌及肩關節(jié),在乳房切除術中需注意保護其胸肌支以避免肌肉壞死。包括奇靜脈、半奇靜脈及副半奇靜脈,構成上下腔靜脈間的側支循環(huán),在腔靜脈梗阻時代償性擴張。胸廓內動脈胸骨角(Louis角)鎖骨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