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兄貶官貶官再貶官南南北北弟撈哥撈哥再撈哥永不言棄兄弟情深蘇軾因品行正直遭受貶謫,但因才華出眾而聲名顯赫,更因心胸豁達而展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人生。在貶謫期間,蘇軾似乎特別鐘愛夜游。他夜游承天寺,領悟到只有心懷閑暇之人才能真正欣賞到美景;夜游赤壁,領悟到了萬物之變遷與恒定之間的微妙關系。那么,在《石鐘山記》中,蘇軾又將見證怎樣的景致?又將感悟到怎樣的哲理呢?導入新課1.積累文言知識點,進一步提高翻譯能力,準確背誦并默寫2.理清思路,把握結構;感受集記敘、描寫、議論于一體的行文特點3.學習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進行全面評價。學習目標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眉山人作者簡介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歌:與江西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繪畫:善畫竹,論畫主張“神似”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元豐三年黃州20歲中進士26歲鳳翔府簽判自請外調杭州遷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七年汝州哲宗元年回京自請外調杭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逝世常州仕途坎坷蘇軾一生遭受政治磨難。入朝任職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
,出任杭州通判,后改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彈劾他作詩諷刺新法,以“謗訕朝廷”罪被捕下獄,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幸而未死,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1080)到黃州。元豐七年(1084)被調赴汝州(今屬河南),這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
(今屬江西)任縣尉,途徑湖口,游覽了石鐘山,寫了這篇文章。寫作背景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鐘山石鐘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40米左右,面積0.2平方千米。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guī)r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兩山分據(jù)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知識補充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鐘山關于它命名的由來歷來有三種意見。(一)風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持此說。(二)石聲如鐘。由于此山是石灰?guī)r質,內(nèi)有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出聲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鐘?!妒娚街尽酚涊d:“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清代俞樾持此說。知識補充石鐘山石鐘山之景區(qū)正門
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fā)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可記人記事、記山川名勝、記器物建筑等,又稱“雜記”。
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如《五人墓碑記》。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如《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石鐘山記》等。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如《核舟記》《病梅館記》。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如《記王忠肅公翱三事》。文體知識.記指記述游覽經(jīng)歷的文章,以描繪山川自然、風景名勝為內(nèi)容,寫旅途的見聞和對大自然風光之美的感受。有帶議論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文體知識朗讀課文彭蠡酈桴止響騰鏗莫棲鶻磔磔噌吰罅無射窾坎鏜鞳穴罅如樂作焉識lǐlìfúkēnɡm(xù)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zhìwúyìxuéxiàyuè正音提出石鐘山得名的由來的兩種說法,并提出懷疑。第1段(質疑)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第2段(察疑)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的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第3段(釋疑)整體感知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彭蠡:鄱陽湖的別稱焉:兼詞,于此。以為:認為臨:靠近鼓:振動搏:撞擊,拍洪:大是:這以:把鐘磬:古代打擊樂器雖:即使鳴:使……發(fā)出聲音,使動而:遞進,更譯文:《水經(jīng)》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贬B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xiàn)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更何況是石頭呢!疏通文意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始:才
訪:訪尋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得:找到
而:連詞表承接函胡:通“含糊”
越:高揚桴:fú,鼓槌
騰:傳播韻:聲音
徐歇:慢慢消失得:找到之:代“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然:但是
尤:更加而:卻
名:n-v,命名譯文:到了唐代李渤才訪尋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的那塊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那塊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有鏗鏘悅耳聲音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卻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疏通文意《水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著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爭議頗多。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tǒng)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jīng)地區(qū)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水經(jīng)注》則是酈道元在《水經(jīng)》基礎上擴充撰成,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達三十萬余字,共40卷。全文超過《水經(jīng)》20余倍。研讀文本資料鏈接鐘資料鏈接磬酈道元李渤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作者依據(jù)得名由來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作者態(tài)度“水石相搏”說“扣石發(fā)聲”說探究第一段“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換嗎?人常疑之
——人疑我未必疑余尤疑之
——我尤對此生疑酈道元李
渤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第二段“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鐘山,以及結尾的一“嘆”一“笑”,一“簡”一“陋”作鋪墊,表現(xiàn)出作者不囿定論的質疑精神和嚴謹認真的求實精神。舟:乘船,名-狀
適:到赴:赴任、就職
因:因而,于是得:能夠
扣:敲,擊焉:相當于“然”
固:本來暮夜:晚上。
獨:獨自側:在旁邊,名-狀森然:陰森、恐怖的樣子
搏人:捉人、打人磔磔:鳥鳴聲
或:有人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hú),聞人聲亦驚起,磔磔(zhé)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譯文: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聲響,我本來就覺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乘著小船到絕壁下面。巨大的石頭在旁邊聳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撲過來)攻擊人(似的);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fā)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疏通文意方:正心動:心驚噌吰:鐘聲洪亮絕:停止徐:慢察:觀察之:代發(fā)聲之處則:同“乃”,就是,原來是罅:裂縫焉:于此
涵澹澎湃:波浪激蕩為:形成此:代這種聲音當:處在空中:中間是空的竅:窟窿
與:可以理解為“把”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窾坎:擊物聲
鏜鞳:鐘鼓聲向:從前,先前
相:互相作:興起,翻譯為演奏焉:語氣助詞
因:于是識:通“志”,記住,知道
之:代下文典故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增補資料公元前522年,周王朝的國君周景王想造一套名叫“無射”的大型編鐘。周景王先征求臣單穆公的意見,單穆公說:“不行!做大錢已經(jīng)耗損民責,又鑄大鐘,會使損耗加重,這樣下去對國家不利,還是不做為好。”周景王不聽,仍要造“無射”鐘,鐘造好之后,樂工們都說鐘是“和諧”的,而盲樂師伶州鳩則說“不和諧”。此后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鐘,周王朝隨機爆發(fā)長達五年的內(nèi)亂。蘇軾的實地考察分幾個階段?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的?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謂邁曰兩個階段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諷)暮夜:夜泊絕壁――“笑”(自得)研讀文本①渲染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氛圍;②突出親訪之不易,表現(xiàn)出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③
為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埋下伏筆。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繪形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比喻摹聲
直接摹聲
繪聲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作者是如何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解讀第二段動靜結合高低結合夸張比喻作者為什么要著力描寫絕壁之景?(景物描寫有何作用?)1、【內(nèi)容上】運用比喻、擬人和視聽結合的手法,渲染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氛圍,說明一般人在平常情況下不敢涉足,突出親訪之不易,表現(xiàn)出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2、【主旨上】暗含石鐘山得名的奧秘長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為環(huán)境艱險,如果不親歷險境,就難得奇絕,為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埋下伏筆,也為接下來主旨的彰顯蓄勢,。3、【結構上】為下文寫聽到石鐘山的聲音作了鋪墊,正因為這樣寂靜的環(huán)境,靜到連鳥的驚動都能聽到,作者才能很好地聽清楚石鐘山的“鐘聲”,才能探究石鐘山命名的原因。4、【讀者感受上】一段陰森森,讓人毛骨棘然的描寫能引人入勝,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內(nèi)心驚恐形容鐘鼓的聲音裂縫水波動蕩狀語后置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卻聽到從水上發(fā)出巨大的聲音,聲音洪亮像敲鐘擊鼓一樣連續(xù)不斷。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便形成這種聲音。疏通文意·第二段同“乃”,原來是偏義復詞,偏“深”形成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鏜(tāng)鞳(tà)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阻擋江河水流中央中間是空的擊物聲鐘鼓聲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疏通文意·第二段先前、以前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yì)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賓語前置鐘名因此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鐘名)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古樂器)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 笔柰ㄎ囊狻さ诙未挛牡涔适娚降拿值降资侨绾蔚脕淼哪??這一段又寫了幾種說法?在原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完成以下表格。人物得名由來作者態(tài)度作者依據(jù)寺僧蘇軾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笑而不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實地考察目見耳聞笑謂邁曰非常自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也。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二者相應,如樂作焉。聲源聲音風水-中流之大石有窾坎鏜鞳之聲微波-山下石穴罅噌吰如鐘鼓不絕經(jīng)過實地考察,作者認為石鐘山得名的由來是什么?水石相搏說探究第二段“因笑謂邁曰”的“笑”與前面“笑而不信”的“笑”有何不同?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譏笑),這里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xiàn)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lián)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xiàn)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在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末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jù)。解讀第二段段意歸納實地考察石鐘山,探明石鐘山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1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親訪石鐘山的時間、同伴和機會2寺僧……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如樂作焉4因笑謂邁曰……不余欺也訪問寺僧夜游石鐘山的所見所聞實地探究所得的結論他示自察嘲諷自得探究第二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結果而略去游覽的過程?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覽的過程,只揭示考察的結果,本文就不成其為游記,而是一篇純粹的議論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覽的過程,考察過程中驚恐駭人的場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過程的艱難危險,也就無法說明長期以來無人去探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氣氛的渲染,對考察過程中的驚險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為減弱。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目、耳:名-狀,親眼,親耳
臆斷:主觀推斷
殆:大概終:終究
夜:在夜里,名-狀
泊:停泊莫:沒有人
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言:用文字表述、記載譯文:(任何)事情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推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把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懸崖絕壁的下面(來考察),所以沒有人能夠了解(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至于那些)漁夫(和)船工,即使知道(這些)卻(又)不能用文字表述。疏通文意所以:……的原因
陋者:淺陋的人
乃:竟然
考:敲求:尋求
之:指“石鐘山得名的原因”其實:其,那,指示代詞;實,事情真相是以:因此
蓋:發(fā)語詞
簡:簡單陋:淺陋
譯文: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那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疏通文意a“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作者在探明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后,悟出什么道理?點明主旨:強調“目見耳聞”進行實地考察的重要,反對主觀臆斷,草率盲從??紦羟笾?,自以為得其實陋者(李渤)言之不詳酈道元不肯夜泊士大夫不能言之漁工水師在作者看來,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對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文中有“三笑”意味悠長,請找出來并分析。哈哈!……嘿嘿!……呵呵!……①“余固笑而不信也”②“因笑謂邁曰……”③“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這是因李渤的“擊石得聲”之說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卻盲目相信,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是經(jīng)過驚心動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鐘山命名由來之后輕松愉快、自得、興奮的笑。這是對李渤淺陋的說法和做法的嘲笑。合作探究并不是。因為他能對酈說指出質疑,并進行考證,得出新的結論,所以蘇軾嘲笑他不對。如果這樣,后人同樣也可嘲笑蘇軾,因為他的觀點也未必是正確的。思考:李渤真的可笑嗎?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
酈道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缺乏對考察結論的具體闡發(fā)——缺乏去實地考察的決心勇氣——缺乏闡明真相的文化素養(yǎng)——缺乏對表象的深入探究嘆笑諷惜思考:如何看待與評價蘇軾對石鐘山的探究?積極性:蘇軾強調了反對主觀臆斷、倡導實地調查的求實精神。表現(xiàn)出他難能可貴的勇于質疑、不避艱險、敢于探索的實踐精神。局限性:蘇軾選擇“暮夜月明”時進行考察,這個時間段不適合全面觀察、細致考察,且否定了間接經(jīng)驗在人的認識中的重要性,所以后人考證后也認為蘇軾的觀點也不完全正確。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是一致的。人物形象①結構獨特,筆法曲折。作者以“疑—察—結”三個步驟展開全文,首尾呼應,行文邏輯嚴密。同時,行文筆法富于曲折變化,文中寫對舊說之疑,不僅每次寫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筆也有曲折。藝術手法②敘議結合。同時,敘議結合,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這種寫法又不同于一般游記。
③語言靈活。文章語言靈活暢達,變化多姿,很有特色。以生動的比喻、擬人,貼切的擬聲詞,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營造出獨特的意境。游因——質疑酈說——人常疑之李說——余尤疑之游歷——解疑夜游見聞大石側立棲鶻驚飛鸛鶴怪叫水聲轟鳴肯定命名游感——總評:不可臆斷有無議論為主提出問題敘議結合解決問題集中議論抒發(fā)感想藝術特色: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石鐘山記《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游石鐘山后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記。作者通過對石鐘山的實地考察,探究出石鐘山得名由來,駁斥了李博的觀點,證實并補充了力道元的觀點。告訴我們要注重調查,凡事須耳聞目見,不要主觀臆斷。文章又不只是記游,在登山臨水的興致之中,始終縈繞著求真辨?zhèn)蔚闹既ぁ3鲇沃?,乃疑前人之說,既析之以理,又驗之以實;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親身探訪終有所得??偨Y全文
不避艱險,親身探訪,難能可貴。雖然結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可嘉。雖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為石鐘山是因山形像覆鐘而得名的,今人經(jīng)考察又認為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是否正確,但并不影響其實踐精神。
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質疑、解疑、去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親身實地觀察的求實精神是一致的。
勇于實踐的精神:事應目見耳聞,莫臆斷其有無1.結合古人今人對石鐘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評價蘇軾對石鐘山的探究?拓展延伸尋跡石鐘山1.《石鐘山記》中以反問句闡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2.《石鐘山記》中,作者用一個賓語前置句表達自己得知石鐘山命名的原因后輕松愉悅的心情的句子是:
。3.《石鐘山記》中作者認為石鐘山命名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除了酈道元記錄不詳細和漁工水師不能用文字記載之外,還在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黑龍江省海林市朝鮮族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期末)歷史試卷(含答案)
- 2025湖北省國投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公安機關省考考試題及答案
- 綠化施工方案模板(3篇)
- 教室課桌銷售方案模板(3篇)
- 環(huán)保項目加盟招商方案(3篇)
- 水井管路防凍措施方案(3篇)
- 裝修臺面升級方案(3篇)
- 國運公司組建方案(3篇)
- 食堂規(guī)劃方案(3篇)
- 《倉庫消防安全》課件
- (2021)最高法民申5114號凱某建設工程合同糾紛案 指導
- 蠟療課件教學課件
- 九下語文必背內(nèi)容(古詩、文言文、課文)
- 危險化學品目錄(2024版)
- 供貨、安裝及調試方案
- 2024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縣級卷)
-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資料編制指南
- 教育家精神引領下職業(yè)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
- 2022新能源光伏電站電力監(jiān)控系統(tǒng)安全防護管理制度
- 手術室醫(yī)院感染控制規(guī)范(詳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