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及斷句題答題技巧一、表示疑問1.何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倒裝和壓縮。可譯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纠繂柵嗡?,問女何所憶。(《木蘭詩》)譯文:問女兒所思的是什么,所憶的是什么。【例】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譯文:賣炭得來的錢用來干什么?2.奈何……?可譯為“……怎么辦”?!纠咳∥徼?,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拿了我們的璧,卻不給我們城池,怎么辦?還可譯為“為什么……”?!纠磕魏稳≈M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譯文:為什么奪取它們的時候一絲一毫都不放過,用起來卻像拋泥灑沙一般不珍惜?3.何如;何若;奚如;胡如;奚若(1)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于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可譯為“怎么樣”。【例】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譯文:樊噲說:“今天的事怎么樣?”(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勺g為“比……怎么樣”。【例】王以為何如其父?(《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大王認為跟他的父親比怎么樣?4.如……何?奈……何?可譯為“拿……怎么樣呢”“對……怎么樣”“把……怎么樣”。【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譯文:拿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例】且為之奈何?(《鴻門宴》)譯文:將對這件事怎么樣?5.何(奚)以……為;何(奚、曷)……為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前者可譯為“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要……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譯文:現(xiàn)在別人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正是那魚和肉,為什么要辭別呢?【例】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譯文:項王笑著說:“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河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譯文:哪里用得著到九萬里高空才向南飛呢?6.孰與;與……孰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誰)……”?!纠课沂肱c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二、表示反問可譯為“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公輸》)譯文:宋國有什么罪?2.獨……哉(耶)?可譯為“難道……嗎”。【例】獨不憐公子姊耶?(《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難道不憐愛你的姐姐嗎?【例】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相如雖然才能低劣,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3.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不也是……嗎”。【例】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譯文:像這樣尋求寶劍,不是糊涂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譯文:學習并且不時溫習,不是也很快樂嗎?4.“不為……乎”表反問,可譯為“不算是……嗎”?!纠看瞬粸檫h者小而近者大乎?(《兩小兒辯日》)譯文:這不是因為遠的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5.豈(其)……哉(乎、耶)?可譯為“難道……嗎”?!纠糠虻溁汲7e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傳序》)譯文:禍患常常在微小處積累,而智慧勇敢的人多被所溺愛的東西困住,難道只是伶人才這樣嗎?【例】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五代史伶官傳序》)譯文:難道是因為取得天下很難而失去很容易嗎?6.安……哉(乎)?可譯為“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劉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譯文:然而劉豫州剛剛遭受失敗之后,怎么能抵抗這樣的災難呢?【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譯文: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7.……非……歟?可譯為“……不是……嗎”?!纠孔臃侨偞蠓驓e?(《屈原列傳》)譯文:你不是三閭大夫嗎?8.寧……耶?可譯為“哪里……呢”?!纠繉幹藶闅w骨所耶?(《祭妹文》)譯文:哪里知道這是埋葬你骨頭的地方呢?9.顧……哉?可譯為“難道……嗎”。【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譯文:人立志,難道比不上蜀地的那個僧人嗎?10.其……乎(也、耶)表揣測、希望、反問等語氣。表揣測語氣時,可譯為“大概(恐怕)……吧!”;表希望語氣時,可譯為“還是……吧!”;表反問語氣時,可譯為“難道……嗎”。【例】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譯文: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變成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自這里吧?!纠勘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11.庸……乎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哪里(怎么)……呢”?!纠课釒煹酪玻蛴怪淠曛群笊谖岷??(《師說》)譯文: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三、表示感嘆1.何其……也!可譯為“怎么那么……啊”“多么……啊”?!纠恐劣谑奶鞌喟l(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傳序》)譯文:到了割下頭發(fā)對天發(fā)誓,眼淚沾濕衣襟的地步,怎么那么衰敗差勁呢?2.止(直或特)……耳可譯為“只不過……罷了”?!纠恐乖鲂Χ?。(《狼》)譯文:只不過增添笑料罷了。【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譯文:只不過沒跑百步遠罷了,這也是逃跑啊。3.惟……耳!可譯為“只有……罷了”?!纠刻煜掠⑿?,惟使君與操爾!(《先主傳》)譯文:天下算得上英雄的,只有使君你和我罷了。4.一何……!可譯為“多么……啊”?!纠坷艉粢缓闻瑡D啼一何苦。(《石壕吏》)譯文:官吏的呼聲是多么憤怒啊!老婦的啼哭是多么凄苦??!四、表示揣度1.無乃……乎(歟)!可譯為“恐怕……吧”。【例】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zhàn)》)譯文:遠方的國主對我們做好了防備,恐怕不可取勝吧!2.得無……乎?表測度語氣,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該不會(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纠砍煞磸妥阅睿脽o教我獵蟲所耶?(《促織》)譯文:成名反復自己念叨,莫不是教我捉蛐蛐的地方吧?3.……庶幾……歟?可譯為“……或許……吧”。【例】庶幾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電文)譯文:或許可以告慰先生吧。五、表示選擇1.與其……孰若……?可譯為“與其……哪如……”?!纠颗c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譯文:與其坐著等死,哪如奮起拯救自己。2.……,抑……可譯為“是……,還是……”或“……,還是(或者)……”?!纠恳直酒涑蓴≈E,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譯文:還是探究他成敗的原因,都出自人呢?3.其……,其……也?可譯為“是……呢,還是……呢”?!纠繂韬簦∑湫湃恍??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譯文:唉!這是真的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流傳的消息不是它的真實情況呢?六、表示其他1.所以……可譯為“……的原因”“……的方法”“用來……”“……的依據(jù)”“……的工具”“……的作用”等等。2.有……者可譯為“有個……的人”。3.然則……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纠渴沁M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譯文:這樣做官也憂,不做官也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4.有所……;無所……“有所……”可譯為“有……的(人、物、事)”,“無所……”可譯為“沒有……的(人、物、事)”?!纠克酪辔宜鶒?,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譯文:死也是我所厭惡的事,有比死更令我厭惡的事,所以,禍患也有不回避的?!纠拷袢腙P,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譯文:而今進入關中,沒有取用什么財物,也沒有臨幸什么婦女,他的志向不小。5.……之謂也;其……之謂也表示總結性判斷的固定結構。其中“之”是標示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表“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勺g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纠吭娫疲骸八擞行?,子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詩經》中說:“他人有心,子忖度之?!闭f的就是夫子你啊。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勺g為“……叫作……”“……稱作……”?!纠看酥^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就叫作失了本心。6.若……者可譯為“好像……的樣子”。【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譯文:樣子好像很悲傷。7.有以……;無以……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于助動詞??煞謩e譯為“有用來……的……”“沒有用來……的……”?!纠砍寄说糜幸詧筇印#ā肚G軻刺秦王》)譯文:我才有用來報答太子的行動?!纠抗什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譯文: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沒有辦法到達千里之遠;不積聚小水流,沒有辦法匯成大江大海。8.非……則……可譯為“不是……就是……”?!纠糠撬绖t徙爾。(《捕蛇者說》)譯文:不是死了就是遷徙走了。9.非……而……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不是……而是……”?!纠糠亲侄嫛#ā洞倏棥罚┳g文:不是文字而是一幅畫。10.“以……為”表判斷,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認為……”“把……當作”“憑借(依靠)……作為”等?!纠恳蕴煜轮?,為盡在己。(《秋水》)譯文: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纠慷A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而藺相如只憑說話作為功勞,卻位居我之上。11.非惟……抑亦……表遞進,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不只……而且……”?!纠糠俏┨鞎r,抑亦人謀也。(《隆中對》)譯文:不只在天時,而且也在人的謀劃。12.(而)況……乎可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纠拷褚早婍嘀盟?,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g文:現(xiàn)在把鐘磬放在水里,即使大的風浪也不能使它鳴響,何況是石頭呢?【文言斷句】答題技巧總體原則是將初步斷句的結果帶進原文翻譯,通則對,不通則錯。具體方法如下:①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②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賓語。③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jù),其準確性更高。④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⑤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后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lián)詞常常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圖片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研讀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讀精思,理解內容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準。我們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憑語感把確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斷開來,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下面一些語言標志,可以幫助我們斷句:1.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說”的意思時,后面應斷開,如“其鄉(xiāng)人曰”等。2.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3.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昂酢弊鹘樵~用,相當于“于”時除外,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開。5.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應當斷開,后面有時也可斷開。6.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7.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結構(詞組),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開。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間也不能斷開。8.相同詞語緊相連,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說來,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點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等。9.名詞、代詞經常做主語或賓語,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主語,就在它的前面斷開;如果判斷這個名詞或代詞做賓語,就在它的后面斷開。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因為它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10.古人寫文章,很多時候講究對仗工整,多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利用這一特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斷句的準確率。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憑借語法知識和語感,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點斷后的句子是否講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邏輯。要想提高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學好課本中的經典文言課文,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yǎng)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培養(yǎng)語感;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加強運用。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和實踐中形成。2【文化常識題】答題技巧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識的識記考查,不排除今年會把文化常識與文意理解結合起來考查。即:文學常識的概念敘述準確,但是結合文中解釋的部分與文意不符。因此,考生除了考前瀏覽復習古代職官表、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等,還應該在臨場注意辨析選項的表述,看是否要結合文意理解。圖片1F題型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說明]選項須根據(jù)文中語境才能判斷的提供“文中語境”;無須語境即可判斷的,不再提供“文中語境”。1.(2017·全國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語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B.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未用東鄉(xiāng)君家錢財營葬。(文中語境:九年,東鄉(xiāng)君薨,資財鉅萬,園宅十余所,奴僮猶有數(shù)百人。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祿營葬。)解析:選B“它與血親有同有異……一部分”錯。姻親是以婚姻關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血親是基于血統(tǒng)關系的親屬。二者性質完全不同。2.(2017·全國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文中語境:大姓李子春先為瑯邪相,豪猾并兼,為人所患。憙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fā)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文中語境: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憙欲殺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無復言?!ǔ跷迥辏瑧兗膊?,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曰正侯。)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xiàn)代泛指首都。解析:選B速覽4個選項所考查的古文化常識,其中“下車”可聯(lián)系教材《張衡傳》中的“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京師”可聯(lián)系歷史以及教材《張衡傳》中的“游于三輔,因入京師”,直接判斷解釋正確。這樣就排除A、D兩項?!笆湛肌蓖ㄟ^語境還是不好確定,但是“車駕”在文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就是加點處“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第二處是文末“憙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很明顯“車駕”用作了帝王的稱呼,所以使用正確,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錯誤。B項,“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錯,這是對“考”字的誤解。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問?!翱肌蓖ā翱健保恰翱絾枴敝?。3.(2017·江蘇高考)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古人敘地理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江左即江東。(文中語境:謝侍郎墉提學江左,特取先生為拔貢生。)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古人參加科舉考試須如實填報三代履歷。(文中語境:乃博考三代典禮,至于文字訓詁、名物象數(shù),益以論撰之文,為《述學》內外篇。)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飯。多形容清貧者對長輩的供養(yǎng),如成語“菽水承歡”。(文中語境:事母以孝聞,貧無菽水,則賣文以養(yǎng)。)D.趨庭:《論語》中有孔鯉“趨而過庭”的記載,后世將子承父教稱為“趨庭”。解析:選B歷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4.(2016·全國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文中語境: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解析:選C本題考查古代文化常識,涉及古代官職、君主制度、古國情況等?!坝兴尽痹谖闹兄赣芯唧w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級官員。5.(2016·全國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文中語境:以久次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解析:選DD項,“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6.(2016·全國卷Ⅲ)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文中語境: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文中語境:見C項。)解析:選AA項,“禮部”,在明代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司,分別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等事務。選項提到的“土地”“戶籍”都不屬于禮部職責范圍,而應歸戶部掌管。圖片2F題型二創(chuàng)新考查方式7.(2017·江蘇高考)下列對聯(lián)中,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的一組是(3分)()①為聞廬岳多真隱別有天地非人間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③狂到世人皆欲殺醉來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鵠先生骨春水群鷗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選D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①“廬岳”指江西廬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②“十年幕府”與他的人生經歷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聯(lián)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③從“狂”“殺”看,與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聯(lián)寫的應是李白。④“春水”“群鷗”照應杜甫《客至》的內容,杜甫又自稱“少陵野老”,此聯(lián)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考情分析]由近幾年高考題對古文化常識的考查以及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1.命題原則,古文化常識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yǎng),旨在讓考生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命題側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文化常識,兼顧較為生僻、不常見的古文化常識。熟悉的古文化常識是命題人出題的重點,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為熟悉的。生僻的古文化常識有的與教材中某些古文化常識相同或相關,有的跟選文內容密切相關,表面上生僻,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2.考查趨勢,隨著高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以及高考命題的不斷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的類型,有可能被真正體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創(chuàng)新型古文化常識題所取代,獨立于文言文本之外、考法更靈活的命題趨勢日益明顯。掌握解題技法,注重平時積累古文化常識在教材中明確了10大類型:天文地理、歷法樂律、典章制度、職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區(qū)劃、宮室建筑、禮俗習俗、姓氏稱謂、衣食住行。古文化常識設題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逐年擴大考查范圍,2014年初次設題,考查了常見且又熟悉的禮俗類的“南面”和典籍類的“《春秋》”等,到2017年在原來考查的基礎上擴大到典章制度類,類型涉及更全面,識記和理解難度也在加大,如“私祿”“收考”等(已與以往文言實詞的考查有一致之處,須根據(jù)語境仔細推斷)。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的備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題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識面,注重課下積累。[解題方略]古文化常識題解題“2步法”高考命題時所設的4個選項多與文本聯(lián)系不緊密,可憑積累直接判斷,只有個別有時需要借助語境才能推斷,可以說古文化常識題主考積累識記能力,兼考推斷理解能力。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需遵循以下“2步法”:[典例](2017·全國卷Ⅲ)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醯ひ员f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彼烀鼘⒃剺忻茉洪單臅?。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顧和好體重,吾且往大國分畫矣?!睂⒃唬骸按耸?,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禧慚不能對。歸報,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鄆州。上元張燈,吏籍為盜者系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毕たv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编i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雖不同,從而橫之,方而圓之,使萬眾猶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問兵馬之數(shù),將立具上之;明日,訪樞臣,不能對也。紹圣初,入為吏部尚書,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fā)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敝獫}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數(shù)告老,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文定。(節(jié)選自《宋史·許將傳》)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答題技巧】第一步:依據(jù)積累直接判通覽4個選項,A、B兩項可依據(jù)平時積累直接判定,無需結合語境。A項中的“狀元”是對文化常識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據(jù)平時的知識積累來推斷,“狀元”指科舉考試中經過殿試后獲得第一名,可判斷A項正確;B項中的“上元”是對文化常識中“禮俗習俗”的考查,聯(lián)想到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古時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也叫元宵節(jié)。也可聯(lián)想到詩句:“上元錦書傳寶字,王母瓊箱薦金約?!?唐·王勃《七夕賦》),可推斷B項正確,這樣就排除了A、B兩項。第二步:回歸原文慎推斷通過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較難判斷的C、D兩項。而這兩項中C項通過語境還是不好確定其正誤,尤其是C項后半句“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暫且一放,先看D項。D項中的“告老”是對文化常識“禮俗習俗”中諱稱的考查,可聯(lián)系平時學習的知識積累和詞語“告老還鄉(xiāng)”,并且和教材中學過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結合選文上下文內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為佑神觀使。政和初年,許將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可推斷D項正確,故可確定C項錯誤。(文史不分家,如果歷史知識掌握比較好,考生對于C項一眼就能判定是錯誤的,“近侍”雖然對帝王有較大影響,但他們有“名”無“職”。)[答案]C3【內容歸納題】答題技巧一、命題規(guī)律信息篩選題的題干都會規(guī)定信息篩選指向,這些指向往往是閱讀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物的主要品行、行為、觀點,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觀點、論據(jù),或者是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態(tài)度。待選項均為文中語句,其中有些是干擾項。二、誤區(qū)剖析1.混淆人物近年來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多為人物傳記類文段,史傳類文言選段一般都是多個人物、多個事件的綜合,而題干要求往往就其中確定一人或幾人進行考查,命題者在設計干擾項上,就常常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為之事混雜在一起,胡亂“嫁接”給某一人,造成人物與事件不對應。2.混淆“品性”一些史傳類選文往往會貫穿著弘揚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義士、孝子等,以此引導考生的價值取向。傳記中作者往往會橫向羅列多個細小事件來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與成就,命題者卻常常就其中的某一點設題,如果答題時不仔細讀懂題干,檢索有效信息,就會造成人物品性的錯位,誤入陷阱。3.混淆事理命題人故意混淆題干要求和選項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此來檢測考生這一方面的辨析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混淆片面與全面、混淆未然與已然、混淆觀點與事實、混淆直接與間接等方面的設誤。①混淆片面與全面。如“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陳公弼治事‘嚴而不殘’的一組是”,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寫的是陳公弼禁止巫師每年搜刮百姓的錢財祭鬼這一活動,突出的是其執(zhí)法之“嚴”,而題干中包含了“嚴”和“不殘”兩方面的意思,選項犯了以偏概全之誤。②混淆未然與已然。如“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是”,其中B項上句“以北山石為槨”寫的還是孝文皇帝對厚葬的一種“想法”,而不是寫薄葬。考生若選該項,就犯了把未然當已然的錯誤。③混淆觀點與事實。如“下列各句全都體現(xiàn)作者觀點的一組是”,其中“①主考試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寫的是作者陳述的既有事實,而不是作者的觀點。顯然,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與題干要求不相符。④混淆直接與間接。如“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體現(xiàn)‘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是”,其中“④皆朝于太廟之門,朝定令于百吏”寫的是齊桓公讓百官有司做的事,不能“直接”體現(xiàn)齊桓公“以民為本”的思想。三、答題技巧篩選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學生會整體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復雜的信息區(qū)域內,明確題干中篩選信息的指向,依據(jù)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擾,正確答題。具體來說,就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把握題干要求,明確解題方向題干信息是我們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應對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解答時,首先要看清題干要求,準確把握題干的關鍵詞,尤其是內涵豐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設問方式,如是“正確”還是“不正確”,是“直接表明”還是“間接表明”等,這是解答信息篩選題的前提和關鍵。2.結合原文信息,緊扣具體語境解答文言文考題的前提是理解,篩選信息題也不例外。不少題目若孤立地局限于選項思考,往往會造成理解的困難和判斷的失誤?!霸~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應是閱讀理解的原則,也是解題、答題的關鍵。因此,考場答題只有樹立結合原文內容、緊扣具體語境去思考的意識,才能正確理解、準確判斷詞義和句意。不少選項孤立地看,很難判斷其是否符合題干要求,但只要一結合其具體語境來思考判斷,則不難得出答案。3.仔細比對遴選,排除方法優(yōu)先掌握一種好的方法和技巧,對于正確篩選信息尤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一般來說,題目所給的信息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信息,要想篩選出正確的就必須對所給信息句進行認真比較,仔細遴選,明白每一個信息句之所以對或之所以錯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個信息句與題干要求不相符時,就可排除包含該信息句的選項,這樣就降低了選擇難度。如此去偽存真的方法可讓我們更快更準地篩選出正確的信息,得出正確的答案。4【文句翻譯題】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jù)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后通順。一、文言文翻譯的要求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三、文言文翻譯的失誤形式(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二)以今義當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古義。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門豹治鄴》譯成:這個女子品質不好應該再找個品質好的女子。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短K武傳》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菡f的來辭讓單于。3、(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譯成:老虎咬斷驢子的喉嚨,吃完驢子的肉,才到樹林中去。4、先帝不以臣卑鄙。譯成: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這四句翻譯均犯了以今義譯古義的毛病。例1的好屬于詞義擴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xiàn)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修飾限制。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例2的讓屬于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備之意,而現(xiàn)在只用于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例3的去是詞義轉移,由古義離開某地的意思,后來轉移為到某地去。意義完全相反。譯句中的才到樹林中去,應改為才離開。例4的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F(xiàn)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為古義。(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四)詞語翻譯得不恰當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五)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六)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七)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容,才算恰當,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譯成:現(xiàn)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在數(shù)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八)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容,不能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例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Wg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九)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譯成: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十)譯句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沒有找到。這個句子翻譯的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后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5文言虛詞推斷文言文的猜讀,不僅實詞管用,虛詞也相當給力。文言虛詞大多“身兼數(shù)職”、靈活多變,因此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這就需要考生在平時加強朗讀、背誦,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的同時,探尋規(guī)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虛詞用法和意義的推斷技巧。以下八法,謹供參考。一、代入篩選法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們熟記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每個用法代入句子,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以“而”為例,其主要用法有:連詞,譯為“又”、“而且”、“就”、“卻”、“如果”、“因而”;代詞,譯為“你”、“你的”;動詞譯為“好像”等。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④“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茲”中找出與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進行理解和篩選后,就不難確定應為作代詞“你的”解釋的⑥了。二、語境推斷法文言文閱讀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常見的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詞性詞義變化較為復雜,要確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題。此法對起關聯(lián)詞語作用的虛詞特別有效。如“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斷,前后句意為因果關系,“以”應為表原因的“因為”。三、詞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虛詞有多種詞性,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吾將以身死白之”/“險以遠,則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詞“身”前,又處在動詞“死”前,可以推斷“以”應該是介詞,與“身”組成介賓短語做“死”的狀語;后句中“以”用在“險”和“遠”兩個形容詞中間,應該是表示并列的連詞,所以兩句用法不同。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語氣副詞,表揣測,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動詞后一般是代詞。如“秦王恐其(代荊軻)破璧”,名(代)詞后一般是語氣副詞,如“爾其(一定)無忘乃父之志”/“吾其(還是)還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哪里;在句中,如“殺雞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相當于“之”。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動詞后,有時是兼詞“于此”,如“風雨興焉”;在句末形容詞后,為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如“盤盤焉”。五、全句關照法許多文言虛詞的意義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語法或語氣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準確理解它。如作語氣助詞的“也、矣、焉、哉”,在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在感嘆句末助感嘆語氣,在陳述句末助陳述語氣,它們始終是與全句“息息相關”的。以“也”為例: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表判斷);②“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陳述);③“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表解釋);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問);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嘆);⑥“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緩語氣或停頓);⑦“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表祈使)。六、標志確認法有些虛詞是構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標志,如能牢記課文中出現(xiàn)過的這些有代表性的詞,便有助于快速解題。文言句式有兩大類: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較易識別的判斷句、被動句外,重點是倒裝句。如主謂倒裝“……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語后置“……之……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狀語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較多,須熟記的如:“不亦……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無以……”(“軍中無以為樂”)、“何……為?”(“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七、語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虛詞在句子結構中有著特殊的語法功能,因而,據(jù)此也可推斷出虛詞的用法。比如,要判別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晉,何厭之有”、④“均之二策”諸句中“之”字的意義,可根據(jù)語法知識鑒別它的用法,從而找到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中“久”是時間副詞,充當句首狀語,因此緊隨其后的“之”可有可無,只不過起了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是音節(jié)助詞,無義,不譯。③中“晉”是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可知本句是賓語前置句,“之”起提賓作用。④中“均”是動詞,作“權衡”解,“二策”是名詞,由此斷定“之”與“二策”一起為“均”的賓語,作代詞“這樣”解??梢姡橹鞲?、析結構、判功能,不失為簡便的虛詞推斷方法。八、成語聯(lián)想法成語是用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絕大多數(shù)源于古詩文,因此,其中許多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據(jù)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的含義,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jù)我們熟悉的成語“惟命是從”、“惟利是圖”來推斷,應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又如“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可用“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等成語來推斷,這里的“因”是介詞“依照、根據(jù)”之意。若能靈活地綜合運用以上八種推斷技巧,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題的正確率。當然,要想徹底攻克文言虛詞這一“堡壘”,關鍵還在于平時的積累。6文言實詞推斷1.課文求義法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lián)想到課內曾經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例如: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A.諷帝大征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B.咸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從而推出此項錯誤。)D.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除B選項是在語文讀本中出現(xiàn)外,另三項皆根據(jù)課文。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外,功在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內文言文要充分重視,步步夯實。2.成語印證法即借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例如:“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聞名遐邇”這個成語大家很熟悉,“邇”對應“遠”。把“近”的意思套進原句去,語意很通順。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邇”也是“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①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約,其辭微。(微言大義微:深奧、微妙)成語求義可以和成語的運用結合起來,反推也可,互相印證,相互促進,可謂雙贏。3.結構求義法古漢語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更具對稱美,上下文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依據(jù)這一特點,可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詞義。例如: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巴鍪浮迸c“遺鏃”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巴觥迸c“遺”相應,“矢”與“鏃”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鏃”也是武器了。)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與“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與“亡”相應,則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敗北”之義。)③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利用上下文的對稱結構,可據(jù)易推難。“擇”易于理解,可推出“簡”也作“選擇或選拔”講。)有時借助整齊的句式,還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①“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斷“固”應當是名詞,進而解釋為“堅固的地方”。②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借助“良”可以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硬的”、“強有力的”。③變姓名,詭蹤跡。借助“變”可以推斷“詭”應為動詞,就可以避免將“詭”解為“詭秘”的錯誤,而較為順利地將“詭”解為“隱蔽”。4.語法分析法根據(jù)詞性可以更準確地推出詞義。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可以先確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確定詞性,進而確定詞義。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③故久立與其客語。④徒立故瑯琊王澤為燕王。解析:①句中“漁樵”作句子的謂語,而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故“漁樵”應釋為動詞“捕魚砍柴”。②句中“取樵”為動賓短語,“樵”作“取”的賓語,而賓語多由名詞充當,故“樵”應釋為名詞“柴”,而不能釋為動詞“打柴”。③句中“故”作動詞“立”的狀語,而狀語一般由副詞或形容詞充當,據(jù)此可推“故”作副詞“故意”講。④句中“故”作名詞“瑯琊王”的定語,而定語相當部分由形容詞充當,因此可釋為“舊有的、原來的”。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而“函”帶這個賓語,由此可推知“函”此時應由名詞(“匣子”)活用為動詞,可理解為“用匣子裝”。⑥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使”是動詞,很顯然這個動作是由“人”而不是“隸”發(fā)出的。這樣“隸”只能作狀語來修飾“使”,是“像奴隸那樣”的意思。5.形訓求義法運用形訓,即通過字形結構的剖析釋義。分析字形能說明字的本義,有助于我們了解詞的本義,也有利于我們去推斷詞的引申義或其他義項。許慎的《說文解字》主要是憑字形來說明字的本義的。漢字中的形聲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造”的義符為“之”,聯(lián)系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lián)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義“制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①高考題文言文中有一句“啟聽淮北取糴”,句中的“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lián)系“糶”字,“糶”的意思是賣出糧食,“糴”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②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覲,義符為“見”,聯(lián)系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③“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饣”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6.音訓求義法這種方法就是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系,從而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語言里的“詞”是音義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后人便稱之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寫成“蚤”?!霸椤钡谋玖x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義。通假字的特點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種情況: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②聲母相同(雙聲通假)。如“亡”通“無”,“胡”通“何”。③韻母相同(疊韻通假)。如“信”通“伸”。這一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山重水覆疑無路”的時候,掃除古文閱讀上的障礙。這里,再略舉幾例說明這種現(xiàn)象。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受”通“授”,義為“給予”。②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孰”通“熟”,義為“仔細”。③(陳涉)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對“趣”字按其字面無法解釋,如聯(lián)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參照,可推知“趣”通“促”,意為“催促”。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應該在擁有扎實的課內知識的基礎上,結合上下語境,綜合考慮,靈活運用。7文言句式用法1.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現(xiàn)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里,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1)由“者”和“也”構成的判斷句。由此變形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幾種。這些句式,也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③“陳勝者,陽城人也。”(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③梁父即楚將項燕。④此皆良實,志慮忠純。⑤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⑦汝是大家子。(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4)表因果關系的判斷句如: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②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無標識的判斷句如:①劉備,天下梟雄。②劉豫州王室之胄。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xiàn)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如: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廉頗)大破之。②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③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雹軐υ捠?。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2)省略謂語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4)省略介詞賓語如:“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5)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6)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自)白帝,暮到江陵。”3.倒裝句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順序而言的,常見的文言倒裝句式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1)賓語前置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譯為:“等到不相信他的時候”。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它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這種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謂語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薄叭龤q貫汝,莫我肯顧?!薄洞T鼠》“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③借助“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xiàn)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④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賓語放在介詞前:如:王問:“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誰與歸?余是以記之。一言以蔽之。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2)定語后置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這種情況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定語后置”。常見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格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于結構助詞“的”。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雹谠谥行脑~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3)介詞結構后置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介賓結構(狀語)后置”。①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大都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例2:“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于南陽、于亂世”后置,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1:“屠懼,投以骨?!比錇椤耙怨峭吨钡牡寡b,介賓結構“以骨”后置。例2:“為壇而盟,祭以尉首?!薄凹酪晕臼住笔恰耙晕臼准馈钡牡寡b,介賓結構“以尉首”后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例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后置,譯為“用文字來記述”。例4:“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后置。(4)主謂倒裝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渺渺兮予懷。4.被動句被動句,是指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動句的表達方式有兩大類型:一是從語義上表示被動;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誦的詞來表示被動。(1)從語義上表示被動即不用任何專門表示被動的詞語來表示被動,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例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例2:“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例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2)借助某些詞來表示被動常見的用表示被動的詞來表示被動的句子有以下幾種:①用介詞“被”表示被動。例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例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例3:“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者,貞也?!?韓非子《五蠹》)②用“見”“見……于……”(“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例2:“先絕齊而后責地,則必見欺與張儀?!?《史記?楚世家》)例3:“臣誠恐見欺與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介詞“于”“受……于……”表示被動。例1:“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前一個“于”表示被動)(《師說》)例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例3:“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④用“為”“為……所……”或“……為所……”表示被動。例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例2:“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例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固定句式1.表示疑問(1)奈何(可譯為“怎么辦、怎么、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劉邦說:“現(xiàn)在雖已出來了,但未向項王辭別,這可怎么辦?”)②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為什么搜刮人民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象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②“求,爾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又問:“冉求,你怎么樣呢?”)(3)何以……?(可譯為“根據(jù)什么……?憑什么……?為什么?怎么會?”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長安君在趙國憑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為什么要討伐它呢?)(4)何所……?(可譯為“所……的是什么?”等)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5)奈……何、若……何、如……何(可譯為“對……怎么辦”“拿……怎么樣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與……,與……孰。(可譯為“跟……比較,哪一個……”)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徐公比誰漂亮?)(7)何故(可譯為“什么原因,為什么,怎么”。)①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的高潔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2.表示反問(1)何……哉(也)?(可譯為“怎么能……呢?”)①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②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怎么能說得完呢!)(2)何……為?(可譯為“為什么要……呢?“還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現(xiàn)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們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魚肉,還要告辭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賓語前置,可譯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城鄉(xiāng)中小學聯(lián)合辦學場地租賃及教育資源共享合同
- 2025年個人教育無抵押貸款合同范本
- 2025年針對老年群體的藥品配送與專業(yè)護理服務采購協(xié)議
- 2025年可再生能源一致行動人項目投資管理合同
- 2025年倉儲信息化管理及貨物保管合同
- 一嗨租車2025年度車輛綜合保險合同(含盜搶險)
- 2025年春季教育論壇臨時會議中心場地租賃服務合同
- 2025年市政工程勞務承包合同履行監(jiān)督與爭議調解協(xié)議
- 2025年重型叉車設備購置及操作維護指導協(xié)議
- 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yè)工傷事故賠償標準合同范本
- 2025年全國預防接種技能競賽考試題庫(有答案)
- 2025至2030中國越野汽車行業(yè)產業(yè)運行態(tài)勢及投資規(guī)劃深度研究報告
- 不動產測繪員基礎技能培訓手冊
- 消費者權益保護練習題及參考答案
- 運輸公司安全生產操作規(guī)程
- 疾病診斷中醫(yī)學檢驗的重要性
- 2025年中國消毒液產業(yè)園區(qū)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ERP系統(tǒng)操作圖文介紹流程
- 汕尾市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人意外受傷備案申請表
- 醫(yī)院服務禮儀培訓_醫(yī)護禮儀培訓 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