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講義 通史版 板塊一 第六單元 第16講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法律與教化_第1頁
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講義 通史版 板塊一 第六單元 第16講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法律與教化_第2頁
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講義 通史版 板塊一 第六單元 第16講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法律與教化_第3頁
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講義 通史版 板塊一 第六單元 第16講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法律與教化_第4頁
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講義 通史版 板塊一 第六單元 第16講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法律與教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6講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法律與教化課程標準1.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2.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知識點一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歷程原始社會至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多元起源,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春秋時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源頭秦漢時期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魏晉時期儒、佛、道交匯融通,玄學盛行隋唐時期隋唐時期,中華傳統(tǒng)文化輝煌燦爛;唐朝佛學繁榮,傳統(tǒng)儒學受到挑戰(zhàn),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宋元時期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明清時期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xiàn),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康雍乾時期,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發(fā)展

2.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特點和價值內涵重視以人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主張和而不同特點本土性中華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fā)展多樣性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xiàn)連續(xù)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價值(1)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2)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tǒng)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針對訓練1.(2023·北京卷,1)中國傳統(tǒng)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妒酚洝窌酚涊d:“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边@一表述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答案D解析材料中“好義”“愛人”“好禮”等表述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注重仁義道德,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選賢任能的政治主張,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音階體現(xiàn)的做人原則,沒有體現(xiàn)個性自由,排除B項;多元互鑒指文化間的交流與借鑒,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C項。2.(2023·濰坊四縣5月模擬)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下表體現(xiàn)了中華武術蘊含的獨特魅力,由此可知中華武術()技擊觀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fā)先制、性命雙修健身觀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yǎng)性情、外練筋骨意境觀形意統(tǒng)合、形神兼?zhèn)?、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抱拳禮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A.浸潤著傳統(tǒng)文化理念B.凸顯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C.根植于傳統(tǒng)佛道思想D.決定國人精神品格的形成答案A解析由“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可知中華武術蘊含傳統(tǒng)道家思想,由“內養(yǎng)性情”“天人合一”“崇德”可知中華武術蘊含傳統(tǒng)儒家思想,由此可知中華武術浸潤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故選A項。知識點二禮法并用——中國古代的法律與教化1.先秦時期(1)早期社會治理思想①夏商: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②西周: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2)先秦時期的法治思想①《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②鄭國的子產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鑄刑書”。(3)德治與法治之爭學派主張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主張德治孔子提出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不要過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議統(tǒng)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法家人性惡,主張法治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韓非提倡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要賞罰分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評價①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戰(zhàn)國時期②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2.秦漢至隋唐時期時期特點表現(xiàn)秦漢律令合一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②漢朝制成《九章律》③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晉律令儒家化①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魏明帝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②表現(xiàn):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原則之一③目的: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隋唐禮法結合①撰成《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②對“孝”特別重視,強化基層教化③提倡禮治,頒行《大唐開元禮》3.宋元至明清時期(1)法律制定時期概況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如《天圣令》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重視“例”,曾數(shù)次重修《問刑條例》;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清朝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2)基層教化宋朝北宋呂大鈞兄弟創(chuàng)造了鄉(xiāng)約,呂大鈞撰寫了《呂氏鄉(xiāng)約》明朝①明朝后期,鄉(xiāng)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②六諭主勸諭,但也有禁約成分,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強制力③明朝儒學士人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清朝鄉(xiāng)約基本延續(xù)明朝模式,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的《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引用《大清律例》針對訓練1.(2023·孝感起點考)秦一統(tǒng)天下并確立及推行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治國原則,法家思想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西漢自立國以來,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回升以及儒法雙方某些內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實踐的過程中既相互沖突又彼此靠攏,最終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材料說明了漢代()A.社會動蕩引發(fā)思想巨變B.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C.國家對社會控制逐步增強D.外儒內法對國家治理產生影響答案D解析秦至漢初,法家思想的傳播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回升客觀上促進了儒法思想的相互交融,為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對國家政治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故選D項;漢代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排除A項;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漢初主要奉行黃老之學,排除B項;外儒內法相比單純的法家思想而言,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更加松弛和靈活,排除C項。2.(2023·廣東南粵名校聯(lián)考)北宋呂大鈞《呂氏鄉(xiāng)約》:“一、德業(yè)相勸;二、過失相規(guī);三、禮俗相交;四、患難相恤。”這些體現(xiàn)了()A.踐行儒學經世致用的思想B.儒士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C.確立理學已成為主流思想D.北宋儒學呈現(xiàn)基層化趨勢答案D解析從《呂氏鄉(xiāng)約》中的“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可以看出,儒家倫理道德深入鄉(xiāng)間,體現(xiàn)出北宋儒學呈現(xiàn)基層化的趨勢,故選D項;題干僅是鄉(xiāng)約內容,并未體現(xiàn)出其實踐,排除A項;題干中的信息僅體現(xiàn)出儒學對個人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guī)范,并沒有關于社會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排除B項;理學成為主流思想是在南宋,排除C項。3.(2023·邢臺五岳聯(lián)盟月考)《大明會典》記載,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對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人以時聚會宴飲的禮儀)作出明確規(guī)定,要求參加宴飲的人必須依序列坐,“不許攙越,違者以違制論”。這可用于印證明朝()A.地方治理趨于完善B.基層教化實現(xiàn)了法制化C.社會風氣逐漸僵化D.國家禮法向民間的滲透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對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人以時聚會宴飲的禮儀)作出明確規(guī)定”可知,明朝將國家的禮儀法度向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滲透,要求民眾在日常宴飲中也要遵守國家禮法,故選D項。視角經世之術的選擇——德治與法治(2023·1月浙江選考,23,節(jié)選)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物政治主張孔子“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韓非“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思考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6分)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張:孔子主張德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韓非主張法治。演變:秦朝:法家思想;漢初:黃老無為思想;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以儒家思想治國。深化拓展1.歷史解釋——中國古代社會教化的途徑和方法(1)強調示范,樹立榜樣:我國古代實施社會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上行下效”的方式。(2)設官教民:設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實施教化的又一條途徑。(3)依靠族規(guī)鄉(xiāng)約以化民成俗:依靠鄉(xiāng)里、宗族與家庭的力量來施行社會教化,這是中國古代一條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徑。(4)依靠各類道德教育讀本推行社會教化:我國古代曾經保留下來許多通俗道德教育讀本,在整個社會教化中起過十分巨大的作用。(5)注重學風與世風的密切關系: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學校教育對整個社會教化的建設作用,即學風與世風的關系。與學校教育直接有關的取士考試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會教化的作用,成為影響世風的一個重要手段。2.唯物史觀——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影響(1)促進儒家法律指導思想的確立,強調德治。(2)確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則,中國法律儒家化過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義注入法律中升華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八議”制度、“官當”制度、準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條”等。(3)在“引經決獄”“引禮入律”的過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漸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體法律觀點。(4)中國法律的儒家化促進了司法隊伍的儒家化,“春秋決獄”這一審判方法的推廣,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經義素養(yǎng)的官吏越來越受到重視。課時精練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21分)1.(2023·江西名校高三測評)春秋時期,周內史叔興和鄭申繻發(fā)表“吉兇由人”和“妖由人興”的見解;魯閔子馬提出“禍福無門,惟人所召”的論點;鄭子產認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以上觀點說明當時()A.敬天保民思想已經形成B.戰(zhàn)爭造成了重大影響C.人的主體意識有所增強D.天人之間的聯(lián)系加深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時期,人的重要性進一步被重視,對天的崇敬大大減弱,天在人們思想中的地位出現(xiàn)動搖,人的地位上升,人的主體意識有所增強,故選C項;西周時期已經形成敬天保民思想,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戰(zhàn)爭造成的影響,排除B項;“加深”表述有誤,材料說明人與天之間的聯(lián)系減弱,排除D項。2.(2024·南通如東縣學情檢測)下表為漢代人物傳記,這反映出漢代()丙吉“本起獄法小吏,后學《詩》《禮》,皆通大義”,官至丞相黃霸“少學律令,喜為吏”,后從大儒夏侯勝受《尚書》,舉賢良為揚州刺史黃昌就經學,又曉習文法,仕郡為決曹鐘皓“以《詩》、律教授,門徒千余人”A.儒學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B.豪強地主勢力影響政局穩(wěn)定C.中央集權制度受到了挑戰(zhàn)D.出現(xiàn)儒法與儒吏合流的現(xiàn)象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可知,丙吉、黃昌等人在教授或掌握《詩》《禮》等儒家經典的同時,通曉國家律令,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甚至官至宰相,反映出漢代出現(xiàn)儒法與儒吏合流的現(xiàn)象,故選D項;隋代才出現(xiàn)科舉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本起獄法小吏”說明丙吉不是豪強地主,排除B項;中央集權制度是以國家職權統(tǒng)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為標志的政治制度,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3.(2023·深圳二模)銀雀山漢墓的下葬年代在漢武帝前期,墓中出土了《孫子兵法》《相狗》《曹氏陰陽》等書籍。在漢武帝的孫子?;韬顒①R的墓中,出土了5000多枚簡牘,內容涉及儒家經傳、諸子、詩賦、數(shù)術、醫(yī)學等。這體現(xiàn)了當時()A.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B.思想文化的多樣性C.儒學獨尊地位確立 D.郡國并行制的延續(xù)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可知,?;韬钅怪谐鐾恋暮啝V泛涉及儒學、文學、數(shù)學和醫(yī)學等多個方面,反映了當時文化藝術的繁榮和思想文化的多樣性,故選B項;中央集權主要針對的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增強,而?;韬钅怪械暮啝﹥热葚S富多樣,不符合中央集權前提下加強思想統(tǒng)一的客觀要求,排除A項;材料中簡牘內容廣泛涉及了儒學之外的其他學術成果,不符合儒學獨尊的要求,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排除D項。4.三國魏初曾大量沿用秦漢舊律,東漢以來馬融、鄭玄等儒學大師對法律的注釋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晉時改定的新律以刑法為主體,不少條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罰。魏晉法制改革的特點是()A.律令條文逐漸儒家化B.基本承襲舊有法律體系C.法律規(guī)定注重專業(yè)化D.法律實施凸顯嚴刑峻法答案A5.(2023·江西名校聯(lián)盟8月入學摸底)唐代的德政類碑刻制造、改寫、傳播帶有神異色彩的傳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長官的功能,甚至成為祠廟的替代品。這些現(xiàn)象反映出當時()A.地方治理重視社會教化B.儒學文化得到復興C.鄉(xiāng)村文化活動更加通俗D.市民文化逐漸發(fā)展答案A解析德政類碑刻神化地方長官,替代祠廟,表明地方治理與社會教化關系密切,故選A項;傳奇故事與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特征不符,排除B項;德政類碑刻屬于政治宣傳的世俗化,并非鄉(xiāng)村文化活動,排除C項;市民文化是隨著城鎮(zhèn)商品經濟發(fā)展而產生的,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6.(2023·銀川一模)1385年,明太祖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親自寫定刑典,以誥文的形式向全國發(fā)布。《大誥》與《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為加重,擴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圍?!洞笳a》的頒布()A.體恤民意健全了法律體系B.“亂世重典”維護了法律公正C.整頓吏治杜絕了貪腐滋生D.“以誥破律”折射了人治理念答案D解析材料“《大誥》與《大明律》相比,其量刑大為加重,擴大了酷刑的使用范圍”體現(xiàn)的是《大誥》人治色彩突出,彰顯封建法律的殘酷性,D項正確;當時法律體系并不健全,排除A項;封建法律維護的是地主階級利益,并不公正,排除B項;封建專制制度下的腐敗不可能避免,排除C項。7.(2023·重慶二模)中華文明與世界上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無國教矣”,老子、孔子等先秦諸子“辯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國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務在工商耕稼。志盡于有生,語絕于無驗”。這表明,中華文明的內在特質之一是()A.重視現(xiàn)實生活實際 B.農工商政和諧共存C.崇尚天人合而為一 D.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答案A解析中國人全神貫注的所在是“政事日用”及“工商耕稼”,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孜孜以求,對超現(xiàn)實的世界不感興趣,這深刻反映了中國人的務實心理,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國人生活的態(tài)度,不是農工商政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關系,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思想文化兼容并包是指中華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吸收、借鑒,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12分)8.(2023·全國乙卷,42)(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紀初,梁啟超發(fā)表《新民說》,認為要使我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賴“民德”的培育。民德分為私德與公德,“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他將春秋以來的“民德”按優(yōu)劣分為第一至第六共6個等級,認為東漢儒學最盛,士人崇尚氣節(jié),民德最優(yōu)。其所作《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編自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選取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