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言說之徑窺探哲思之境: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深度剖析與比較_第1頁
從言說之徑窺探哲思之境: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深度剖析與比較_第2頁
從言說之徑窺探哲思之境: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深度剖析與比較_第3頁
從言說之徑窺探哲思之境: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深度剖析與比較_第4頁
從言說之徑窺探哲思之境: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深度剖析與比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言說之徑窺探哲思之境: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深度剖析與比較一、引言1.1研究背景與意義1.1.1研究背景莊子,作為中國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活在一個諸侯紛爭、社會動蕩的時代。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和人口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時,傳統(tǒng)的周禮逐漸崩潰,原有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念受到巨大沖擊,不同文化在這一時期開始相互碰撞與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莊子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倡導人們順應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超脫,試圖為人們在亂世中找到心靈的歸宿。例如,他在《逍遙游》中描繪的鯤鵬形象,展現(xiàn)了一種超越世俗束縛、追求無限自由的精神境界。維特根斯坦則是20世紀西方哲學界的關鍵人物,他所處的時代同樣充滿變革與挑戰(zhàn)。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人們對傳統(tǒng)的哲學觀念和價值體系產(chǎn)生了深刻的懷疑。同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方法和范疇受到了新興科學理論的沖擊。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維特根斯坦從語言分析的角度出發(fā),對哲學問題進行了重新審視,他的前期哲學思想以《邏輯哲學論》為代表,提出了語言圖像論,認為語言與世界具有同構(gòu)關系;后期則在《哲學研究》中提出語言游戲說,強調(diào)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莊子和維特根斯坦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卻都對哲學的根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們的哲學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莊子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對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文學、藝術、宗教等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則開啟了西方哲學的語言轉(zhuǎn)向,推動了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的發(fā)展。因此,對莊子與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從不同文化背景下深入理解哲學思想的表達與闡釋,挖掘其思想的深層內(nèi)涵和當代價值。1.1.2研究意義從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莊子與維特根斯坦代表了東西方哲學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和思維方式。莊子的言說方式充滿了詩意與隱喻,通過寓言、重言、卮言等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道”的體悟;維特根斯坦則運用邏輯分析和語言批判的方法,試圖澄清哲學問題的本質(zhì)。對二者言說方式的比較,能夠拓寬哲學研究的視角,為哲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探討語言與意義的關系時,莊子的“言不盡意”觀與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語言游戲說都對傳統(tǒng)的語言意義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通過比較可以深化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在跨文化交流方面,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莊子和維特根斯坦分別作為東西方哲學的杰出代表,對他們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對話與交流。通過比較二者的言說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東西方哲學在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上的異同,增進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彼此哲學思想的理解和尊重,為構(gòu)建更加多元、包容的世界哲學體系奠定基礎。這不僅有利于豐富人類的哲學思想寶庫,也有助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和共同發(fā)展,推動全球文化的繁榮與進步。1.2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在莊子言說方式的研究方面,國內(nèi)學者成果豐碩。古代注家如郭象、成玄英等對莊子的寓言、重言、卮言就有過深刻的解讀,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礎。當代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究,有學者從文學角度分析,認為莊子的寓言是其表達哲學思想的重要載體,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來傳達抽象的“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像《逍遙游》中鯤鵬的寓言,以其宏大的想象和奇幻的情節(jié),展現(xiàn)了莊子對自由境界的追求;從哲學角度出發(fā),有學者探討莊子言說方式與道家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指出莊子的卮言體現(xiàn)了道家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對“道”的一種獨特詮釋,卮言的“和以天倪”,強調(diào)了順應自然的分際,與道家思想一脈相承。國外對莊子的研究也逐漸興起,尤其是在西方漢學界。一些學者將莊子的言說方式與西方哲學、文學理論相結(jié)合進行研究,為莊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例如,部分西方學者從修辭學角度分析莊子的寓言和重言,探討其在論辯和說服中的作用,他們認為莊子通過巧妙運用寓言和重言,增強了觀點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還有學者從文化比較的角度,將莊子與西方哲學家如尼采、海德格爾等進行對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哲學思想的表達差異,通過這種對比,發(fā)現(xiàn)莊子思想在世界哲學體系中的獨特價值。在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研究上,國外學者處于前沿地位。早期,邏輯實證主義者對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進行深入研究,關注其語言圖像論,認為語言是對世界的邏輯圖像,命題的意義在于其與事實的對應關系,這一觀點對早期分析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后期,隨著《哲學研究》的發(fā)表,學者們聚焦于他的語言游戲說和日常語言分析方法,強調(diào)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語言是一種生活形式的表達,這一轉(zhuǎn)變引發(fā)了哲學界對語言本質(zhì)和意義的重新思考。國內(nèi)學者在引進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進行了本土化的研究。有學者從中國哲學的視角出發(fā),分析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契合點,如將他的“語言游戲”概念與中國古代的名實之辯相聯(lián)系,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哲學的相通之處;也有學者運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分析方法來解決中國哲學中的問題,如對中國古代哲學概念的語義分析,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目前,關于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比較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與意義、語言的局限性等方面的比較。例如,有學者指出莊子的“言不盡意”觀與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說”思想存在相似之處,都揭示了語言在表達深層哲學思想時的局限性;也有學者從思維方式角度進行比較,認為莊子的直覺思維與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分析思維雖然不同,但在對哲學問題的探索上都有其獨特的價值。然而,現(xiàn)有比較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缺乏從更廣泛的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哲學體系等多維度的綜合比較,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仍有拓展的空間。1.3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1.3.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細讀法和比較分析法。文本細讀法是深入研讀《莊子》和維特根斯坦的相關著作,對其中的具體文本進行細致剖析。在研究《莊子》時,通過對《逍遙游》《齊物論》等篇章的精讀,深入挖掘其中寓言、重言、卮言的運用方式及其所表達的哲學思想,如在《逍遙游》中,對鯤鵬寓言的文本細讀,能體會到莊子通過宏大奇幻的意象表達對自由境界的追求;研究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時,對其中關于語言、邏輯、意義等論述進行逐句分析,像在《邏輯哲學論》中,對“命題是實在的圖像”這一觀點的文本細究,有助于理解他前期的語言圖像論。比較分析法用于對比莊子與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從語言的本質(zhì)、功能、局限性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莊子的“言不盡意”與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說”思想在表達對語言局限性認識上的異同,莊子認為語言難以完全表達“道”的深刻內(nèi)涵,維特根斯坦也指出存在一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神秘之域;從思維方式角度比較莊子的直覺體悟思維與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分析思維在言說方式上的體現(xiàn),莊子常通過直覺和體悟來把握“道”,并以富有詩意和隱喻的語言表達,而維特根斯坦則運用邏輯分析來澄清哲學問題,語言表達較為精確和嚴謹。通過多維度的比較,全面呈現(xiàn)二者言說方式的特點和差異。1.3.2創(chuàng)新點本研究從獨特的視角對莊子與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進行比較分析。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對二者哲學思想的單獨探討,或者僅在某些具體觀點上進行簡單對比,本研究將二者的言說方式作為核心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拓寬了對莊子和維特根斯坦研究的視野。在研究過程中,深入挖掘二者言說方式背后的文化、歷史和哲學根源,揭示出東西方哲學在不同背景下對哲學問題的獨特思考方式,莊子的言說方式深受中國古代道家文化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背景的影響,維特根斯坦則是在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發(fā)展脈絡和20世紀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形成其獨特的言說方式,這種跨文化的深入挖掘在以往研究中較為少見。結(jié)合當代哲學發(fā)展的趨勢和問題,對莊子與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進行重新審視,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例如,在當代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探討莊子的隱喻性言說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分析方法對解決當代哲學語言困境的啟示,為當代哲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這種將古代哲學與現(xiàn)代哲學發(fā)展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式,有助于推動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思考方向。二、莊子的言說方式2.1“三言”言說體系莊子身處戰(zhàn)國亂世,面對社會的動蕩與思想的紛爭,深知直接言說難以傳達其深刻的哲學思想,且可能遭遇諸多阻礙。于是,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寓言、重言、卮言的“三言”言說體系,以此來表達對“道”的獨特理解,突破語言的局限,引導人們超越世俗的偏見,走向?qū)τ钪嫒松嬷B的體悟。2.1.1寓言:寄意于象的隱喻言說寓言是莊子最常用的言說方式之一,他在《莊子?寓言》中提到“寓言十九,藉外論之”,明確指出寓言在其著作中所占的比重極大,且借助外在的人、事、物來表達深刻的道理。莊子通過虛構(gòu)生動形象的故事,將抽象的“道”蘊含其中,使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能自然而然地領悟到其中的哲學內(nèi)涵。以“庖丁解?!睘槔?,庖丁在解牛時,“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其動作如優(yōu)美的舞蹈,節(jié)奏與音樂合拍,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一故事表面上是在講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藝,實則隱喻著莊子對順應自然、遵循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庖丁之所以能如此熟練地解牛,是因為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即順應牛的自然結(jié)構(gòu)和生理規(guī)律。莊子借此寓言告訴人們,在生活中應順應自然之道,不要強行違背事物的本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xiàn)身心的和諧與自由。正如莊子所說:“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這里的“無厚”象征著順應自然的心境,“有間”則代表著自然的規(guī)律和縫隙,只有以順應自然的心境去契合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在世間游刃有余,逍遙自在。“莊周夢蝶”同樣是一則極具代表性的寓言。“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鼻f子通過這個夢境與現(xiàn)實交織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物化”思想的深刻體悟。在夢中,莊子化身為蝴蝶,自由自在地飛舞,盡情享受著快樂,完全忘卻了自己是莊周。而當他突然醒來,又恢復為莊周,此時他開始思考究竟是自己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自己。這個故事打破了現(xiàn)實與夢境、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讓人們意識到世間萬物都處于不斷變化和相互轉(zhuǎn)化之中,沒有絕對的固定不變的實體。人們不應執(zhí)著于事物的表象和分別,而應順應這種變化,達到一種超越世俗觀念束縛的境界。“物化”思想體現(xiàn)了莊子對宇宙萬物統(tǒng)一性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類認知局限性的反思,啟示人們要以更加豁達、超脫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這些寓言故事的情節(jié)往往充滿奇幻色彩,充滿了夸張和想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它們超越了現(xiàn)實的束縛,構(gòu)建了一個獨特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在奇幻的世界中感受到莊子思想的深邃與獨特。莊子寓言中的形象豐富多樣,涵蓋了人類、動物、神話人物等,這些形象各具特點,通過它們之間的互動和情節(jié)發(fā)展,生動地展現(xiàn)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在“螳臂當車”的寓言中,螳螂以弱小的身軀試圖阻擋車輪的前進,其行為看似愚蠢,但莊子借此表達了對那些不自量力卻又執(zhí)著于某種觀念的人的批判,同時也提醒人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力量和位置,不要盲目對抗不可抗拒的力量。2.1.2重言:借重權威的言說策略重言是莊子言說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莊子?寓言》中提到“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表明重言在莊子的論述中占有相當比例,其目的是借助他人之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莊子常借重古代圣賢、長者之言,如黃帝、老子、孔子等,通過他們的話語來增強自己觀點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在《莊子?天運》中,莊子借老聃之口批駁孔子。老聃問孔子:“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今之君子,多削性以從人者也,悲夫!”老聃認為孔子所宣揚的古代圣賢之道,其人和骨都已腐朽,只剩下言論留存。并且指出當今的君子大多削損自己的本性去順從他人,這是可悲的。在這里,莊子借助老聃這位道家的權威人物,對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進行了批判,強調(diào)了道家順應自然、保持本性的觀點。通過這種方式,莊子巧妙地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圣賢的言論之中,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黃帝、老子等圣賢具有極高的威望和影響力,他們的言論往往被人們所重視和尊重。莊子借助他們的話語,能夠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思想,引起讀者的共鳴。莊子還借孔子之口教訓儒者。在《莊子?外物》中,“儒以詩禮發(fā)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姽逃兄唬骸扒嗲嘀?,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莊子通過這個荒誕的故事,借孔子所倡導的詩禮來諷刺那些打著儒家旗號卻行卑鄙之事的儒者。表面上是在引用儒家的經(jīng)典和言論,實際上是對儒家的虛偽和僵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莊子利用孔子的權威地位,以一種看似矛盾的方式,揭示了儒家思想在現(xiàn)實中被扭曲和濫用的現(xiàn)象,從而傳達出自己對真實、自然的追求,以及對虛偽道德的摒棄。這種借重權威的言說策略,在莊子所處的時代具有重要的意義。當時,各種思想流派紛爭不斷,人們對于不同的觀點往往持有懷疑和觀望的態(tài)度。莊子通過借助圣賢之言,能夠迅速吸引讀者的關注,讓他們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而且,這種方式也避免了直接表達自己觀點時可能遇到的抵觸和反對,以一種委婉的方式引導讀者思考和反思。同時,莊子并非盲目地尊崇權威,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思想需要對圣賢之言進行了巧妙的運用和改造,使其為自己的哲學體系服務。他在借重權威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道家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2.1.3卮言:順應自然的靈動言說卮言是莊子“三言”言說體系中最具特色的一種,《莊子?寓言》中描述“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形象地展現(xiàn)了卮言的特點和作用。卮是一種古代的酒器,滿則傾,空則仰,隨物而變。莊子以卮言來形容自己的言說方式,強調(diào)其如同卮器一樣,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沒有固定的形式和成見,能夠自然地順應事物的發(fā)展。卮言的特點在于其靈動性和變化性,它避免了言說的凝固化和絕對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如果用固定的語言和概念去描述和把握事物,就會陷入片面和僵化。因此,卮言能夠根據(jù)不同的情境和對象,靈活地調(diào)整言說的內(nèi)容和方式,以適應事物的變化。在《莊子?齊物論》中,莊子對于是非問題的論述就體現(xiàn)了卮言的特點。他認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世間的是非觀念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人們往往根據(jù)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來判斷是非,這樣就會產(chǎn)生各種爭論和沖突。而卮言則能夠超越這些相對的是非觀念,以一種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來看待事物。它不強求確定的結(jié)論,而是讓人們在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中,逐漸領悟到事物的本質(zhì)。卮言還具有調(diào)和思想、順應自然的作用。莊子主張“和以天倪”,即與自然的分際相和諧。卮言能夠消解各種對立和沖突的觀點,使不同的思想相互融合,達到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在莊子看來,人們之所以會陷入各種紛爭和煩惱之中,往往是因為過于執(zhí)著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愿意接受其他的可能性。而卮言則能夠打破這種執(zhí)著,讓人們認識到各種觀點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從而學會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思想。例如,在面對儒墨之爭時,莊子并沒有明確地支持哪一方,而是以卮言的方式指出雙方的觀點都有其局限性,都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問題。他通過卮言的調(diào)和作用,試圖引導人們超越儒墨的紛爭,回歸到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以更加平和、超脫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卮言在莊子的哲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莊子表達對“道”的體悟的一種獨特方式?!暗馈笔且环N超越語言和概念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固定的語言難以準確地描述“道”的本質(zhì)。而卮言的靈動性和變化性,使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接近“道”的境界,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引導人們?nèi)ジ形颉暗馈?。通過卮言,莊子打破了語言的束縛,展現(xiàn)了一種自由、灑脫的思維方式,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哲學問題的視角。2.2對“道”的言說2.2.1道的不可言說性莊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體,是一種超越人類語言和概念所能描述的存在。他在《莊子?知北游》中明確指出:“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边@表明“道”無法通過感官的聽聞、視覺的觀察以及語言的表述來真正把握。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是人類為了交流和表達而創(chuàng)造的工具,它具有有限性和相對性。而“道”是無限的、絕對的,它涵蓋了宇宙萬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超越了語言所能夠表達的范疇?!暗馈钡牟豢裳哉f性源于其超越性和無限性。它不是具體的事物,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和屬性,無法用語言中的概念和詞匯來準確界定。莊子在《莊子?大宗師》中提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边@段描述展現(xiàn)了“道”的神秘和超越性,它先于天地存在,是萬物的根源,其存在和作用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支配。這樣的“道”遠遠超出了人類語言的表達能力,因為語言總是基于對具體事物的認知和分類,而“道”是超越了一切具體事物的抽象存在。語言在表達“道”時存在著諸多局限。語言往往是對事物表面現(xiàn)象的描述,難以觸及事物的深層本質(zhì),而“道”恰恰是宇宙萬物的深層本質(zhì)。語言具有固定性和確定性,而“道”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用固定的語言去描述變化的“道”,必然會導致對“道”的誤解和歪曲。莊子在《莊子?天道》中講了一個輪扁斫輪的故事,輪扁認為,“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陛啽飧叱捻捷喖妓?,是一種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的實踐智慧,只能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來掌握。同樣,“道”也是如此,它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存在,只有通過內(nèi)心的體悟才能真正領會。如果僅僅依賴語言去理解“道”,就如同試圖用手指去抓取虛空,永遠無法真正觸及到“道”的本質(zhì)。2.2.2以“言”求“道”的方法盡管“道”不可言說,但莊子認為可以通過特定的修養(yǎng)方式和對語言的巧妙運用來引導人們體悟“道”?!靶凝S”和“坐忘”就是莊子提出的兩種重要的以“言”求“道”的方法,它們強調(diào)通過內(nèi)心的修煉和精神的超越,使人們擺脫世俗的束縛,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心齋”是莊子在《莊子?人間世》中提出的一種修養(yǎng)方法。顏回向孔子請教如何去衛(wèi)國勸諫暴君,孔子便教導他要“心齋”?!叭粢恢荆瑹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里的“心齋”要求人們摒棄感官的干擾和主觀的成見,使內(nèi)心達到一種虛空、寧靜的狀態(tài)。當人們的內(nèi)心被各種欲望和雜念所充斥時,就無法真正感知和領悟“道”。只有通過“心齋”,讓內(nèi)心變得空靈純凈,才能像一面鏡子一樣,如實映照出“道”的光輝。在這種虛空的心境中,人們能夠超越語言的局限,以一種直覺的方式與“道”相通。因為“道”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存在,只有在內(nèi)心寧靜、虛空的狀態(tài)下,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靶凝S”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整,更是一種對自我的超越和對世俗價值觀的摒棄。它讓人們擺脫了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回歸到內(nèi)心的本真狀態(tài),從而為體悟“道”創(chuàng)造了條件。“坐忘”則是莊子在《莊子?大宗師》中闡述的另一種重要的修養(yǎng)方法?!皦欀w,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薄白币笕藗兺鼌s自己的身體和感官的知覺,拋棄知識和智慧的束縛,超越自我的局限,與大道融為一體。通過“坐忘”,人們能夠打破自我與外界的界限,消除主客體的對立,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們不再受語言和思維的限制,能夠直接與“道”相契合。例如,當一個人沉浸在對自然的欣賞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自然的懷抱中時,就有可能體驗到一種與“道”相通的感覺。此時,語言已經(jīng)變得多余,人們通過內(nèi)心的直覺和體驗,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諧與美妙,這就是“道”的體現(xiàn)?!白笔且环N深度的精神修煉,它需要人們不斷地超越自我,克服內(nèi)心的執(zhí)著和偏見,逐漸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發(fā)現(xiàn),“道”并非是遙不可及的神秘存在,而是存在于我們內(nèi)心深處,只要我們能夠放下雜念,回歸本真,就能與“道”相遇?!靶凝S”和“坐忘”這兩種方法雖然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強調(diào)了通過內(nèi)心的修煉和精神的超越,超越語言的束縛,以直觀體驗感悟“道”。它們是莊子為人們提供的通往“道”的路徑,幫助人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心靈的寧靜和歸宿,實現(xiàn)與宇宙萬物的和諧統(tǒng)一。三、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3.1前期:邏輯語言的構(gòu)建3.1.1《邏輯哲學論》的核心思想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的代表作是《邏輯哲學論》,這部著作在哲學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標志著他早期對語言、世界和邏輯關系的深入思考。在《邏輯哲學論》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語言圖像論,認為語言是世界的邏輯圖像,語言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同構(gòu)關系。他指出,世界是一切事實的總和,事實是由原子事實構(gòu)成的。原子事實是最基本、不可再分的事實單元,它們之間相互獨立,共同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例如,“蘋果是紅色的”和“桌子上有一本書”就是兩個不同的原子事實,它們各自描述了世界中不同的事態(tài)。而語言則是命題的總和,命題是對事實的描述,是事實的邏輯圖像?!疤O果是紅色的”這個命題就是對現(xiàn)實中蘋果顏色這一事實的一種圖像式表達。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語言和世界之間的這種同構(gòu)關系就像地圖與實際地理位置的關系一樣,地圖上的各種符號和標記對應著現(xiàn)實世界中的山川、河流、城市等地理要素,通過地圖我們可以了解現(xiàn)實世界的空間布局;同樣,通過語言中的命題,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中的事實。維特根斯坦認為,通過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可以澄清哲學問題。傳統(tǒng)哲學中許多問題的產(chǎn)生,是由于對語言的誤用和邏輯的混亂。例如,一些哲學家在討論“存在”“本質(zhì)”等概念時,往往陷入無意義的爭論,因為他們沒有正確理解這些概念在語言中的邏輯用法。維特根斯坦主張運用現(xiàn)代邏輯的方法,對語言進行精確的分析,揭示命題的邏輯結(jié)構(gòu),從而消除哲學中的混亂和誤解。他認為,只有那些能夠被邏輯分析所澄清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而那些無法進行邏輯分析、不符合語言邏輯規(guī)則的命題,如形而上學命題,則是無意義的。例如,“上帝存在”這個命題,從邏輯分析的角度來看,無法通過經(jīng)驗事實來驗證,也不符合語言的邏輯規(guī)則,因此是無意義的。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構(gòu)建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試圖用邏輯語言來精確地描述世界和表達思想。他認為,語言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世界邏輯結(jié)構(gòu)的反映,通過對語言邏輯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世界的本質(zhì)。這種思想對當時的哲學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推動了哲學的語言轉(zhuǎn)向,使語言分析成為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3.1.2可說與不可說的界限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明確劃分了可說與不可說的界限。他認為,科學命題屬于可說之域,它們能夠通過經(jīng)驗事實進行驗證,具有明確的真值條件。例如,“水在100℃時會沸騰”“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等科學命題,都可以通過科學實驗和觀察來證實或證偽。這些命題能夠準確地描述世界中的事實,是有意義的語言表達。因為它們基于客觀的經(jīng)驗事實,遵循一定的邏輯規(guī)則,能夠傳達關于世界的真實信息。人們可以通過對這些命題的理解和交流,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而倫理、美學、宗教以及人生意義等領域則屬于不可說之域。維特根斯坦認為,這些領域涉及到人類的情感、價值判斷和精神追求,無法用邏輯語言進行精確的表達和論證。例如,當我們談論“善”“美”“正義”等倫理和美學概念時,很難給出一個客觀、普遍適用的定義和標準。不同的人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和生活經(jīng)歷的差異,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感受也會各不相同。同樣,對于宗教信仰和人生意義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體驗,無法用邏輯語言來進行統(tǒng)一的闡述。在他看來,試圖用語言去表達這些不可說的領域,往往會導致無意義的話語和混亂的思考。對于不可說之物,維特根斯坦強調(diào)人們應當保持沉默。他認為,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超出語言表達范圍的事物,我們無法用語言來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探討。保持沉默并不意味著否定這些領域的存在或重要性,而是認識到語言在面對這些深層次的精神和價值問題時的局限性。試圖強行用語言去表達不可說之物,不僅無法準確傳達其內(nèi)涵,還可能產(chǎn)生誤解和困惑。例如,在談論人生意義時,每個人都有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感悟,這種感悟是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清楚的。如果強行用語言去描述,可能會使原本深刻的體驗變得膚淺和表面化。因此,維特根斯坦主張在面對不可說之物時,我們應該尊重其不可言說的特性,以沉默的方式來對待,讓它們在內(nèi)心深處自然地呈現(xiàn)和體悟。3.2后期:日常語言的回歸3.2.1語言游戲說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他在《哲學研究》中提出了語言游戲說,標志著他從前期對邏輯語言的構(gòu)建轉(zhuǎn)向?qū)θ粘UZ言的關注。他認為,語言的意義并非在于其與世界的邏輯對應關系,而是在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使用,語言就像一種游戲,具有多樣性和規(guī)則性。維特根斯坦指出,語言游戲是由語言和與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行動所組成的整體。在不同的語言游戲中,語言的用法和規(guī)則各不相同。例如,在命令與服從的語言游戲中,當一個人發(fā)出“把書遞給我”的命令時,另一個人需要理解這個命令并做出相應的行動,即將書遞給發(fā)出命令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命令的意義就在于它所引發(fā)的行動,而不是其本身的邏輯結(jié)構(gòu)。同樣,在教學語言游戲中,教師通過示范和講解,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義,學生則通過模仿和實踐來掌握語言的用法。如教師指著蘋果說“這是蘋果”,學生通過觀察和重復,逐漸理解“蘋果”這個詞語所代表的事物。這些語言游戲都與人們的生活實踐緊密相連,語言的意義在具體的使用情境中得以體現(xiàn)。語言游戲的規(guī)則并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例如,“火”這個詞在不同的語言游戲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喊“火!”時,可能是在警告周圍的人注意火災,此時“火”的意義是一種危險的信號;而在戲劇表演中,演員喊“火!”可能只是劇本中的一句臺詞,其意義是為了推動劇情的發(fā)展,與實際的火災并無關聯(lián)。這表明語言的意義取決于其在特定語言游戲中的使用方式和語境,不能脫離具體的情境來孤立地理解語言的意義。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強調(diào)了語言的動態(tài)性和靈活性,打破了前期語言圖像論中對語言的靜態(tài)、僵化的理解。它使人們認識到語言是一種生活形式的表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密切相關。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群體可能存在著不同的語言游戲,這些語言游戲反映了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在某些原始部落中,他們可能有獨特的語言游戲來描述自然現(xiàn)象、祭祀活動等,這些語言游戲與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對于他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語言游戲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語言的本質(zhì)和功能,以及語言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2.2家族相似性在提出語言游戲說的基礎上,維特根斯坦進一步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這一概念是對傳統(tǒng)本質(zhì)主義觀念的挑戰(zhàn)。他認為,許多概念并不存在一個共同的本質(zhì)特征,而是像一個家族中的成員一樣,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和關聯(lián)性。以“游戲”概念為例,維特根斯坦指出,我們很難找到一個適用于所有游戲的共同定義。棋類游戲、球類游戲、兒童的玩耍游戲等,它們之間并沒有一個共同的本質(zhì)特征。棋類游戲注重策略和規(guī)則,球類游戲強調(diào)身體的運動和競技性,兒童的玩耍游戲則更側(cè)重于娛樂和創(chuàng)造性。然而,盡管它們之間存在差異,但我們?nèi)匀粚⑺鼈兌挤Q為“游戲”,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系列重疊交叉的相似特征。棋類游戲和球類游戲都有一定的規(guī)則,球類游戲和兒童玩耍游戲都具有一定的娛樂性,這些相似性使得它們構(gòu)成了一個“游戲”的家族。這種家族相似性并非是一種精確的、固定的相似關系,而是一種模糊的、動態(tài)的聯(lián)系,隨著新的游戲形式的出現(xiàn),“游戲”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同樣,在其他概念中也存在著家族相似性。以“藝術”概念為例,繪畫、音樂、文學、舞蹈等藝術形式之間并沒有一個共同的本質(zhì)定義。繪畫通過色彩和線條來表達情感和思想,音樂通過聲音和旋律來傳達情感,文學通過文字來塑造形象和講述故事,舞蹈通過身體的動作和姿態(tài)來展現(xiàn)美感。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和審美特征,但我們?nèi)匀粚⑺鼈儦w為“藝術”的范疇,是因為它們在表達人類情感、展現(xiàn)創(chuàng)造力、引發(fā)審美體驗等方面存在著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網(wǎng)絡,使得不同的藝術形式能夠被視為一個整體。家族相似性概念的提出,使人們認識到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并非基于固定的本質(zhì)特征,而是基于對事物之間相似性的把握。這一觀點對哲學、語言學、認知科學等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哲學領域,它促使哲學家們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概念定義方式,更加關注概念在實際使用中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語言學領域,它為語言的語義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diào)了詞語意義的相對性和語境依賴性;在認知科學領域,它啟發(fā)了人們對人類概念形成和認知過程的研究,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基于對事物之間相似性的識別和分類,而不是基于對本質(zhì)特征的把握。四、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的比較4.1相似之處4.1.1對語言局限性的洞察莊子和維特根斯坦都敏銳地察覺到語言在表達哲學思想時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難以完全傳達出深層的意義。莊子提出“言不盡意”的觀點,深刻地認識到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在面對抽象、深邃的“道”時,顯得力不從心?!暗馈笔怯钪嫒f物的根源和本體,它超越了人類語言和概念所能描述的范疇。莊子在《莊子?秋水》中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這表明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只是事物粗略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領會的,是事物精細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那些語言無法論述、心意也不能洞察的,是超越了精粗之分的“道”。例如,在“輪扁斫輪”的故事中,輪扁高超的斫輪技藝,那種“得之于手而應于心”的微妙感覺,無法通過語言準確地傳授給兒子,這生動地體現(xiàn)了語言在傳達深層經(jīng)驗和技藝時的失效性,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道”的不可言說性,即語言難以觸及“道”的真諦。維特根斯坦同樣明確區(qū)分了可說與不可說的界限。在《邏輯哲學論》中,他提出“凡可說的,皆可說清楚;不可說的,必須保持沉默”,將世界劃分為“可說”與“不可說”兩部分。他認為語言只能描述邏輯結(jié)構(gòu)清晰的客觀事實,對于倫理、美學、宗教以及人生意義等主觀體驗和價值判斷領域,語言是無能為力的。這些不可說的領域,如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感悟、對美的獨特體驗、宗教信仰帶來的精神慰藉以及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等,都無法用精確的邏輯語言來表達。例如,當我們試圖用語言去描述一首音樂帶給我們的感動,或者解釋為什么我們認為某種行為是善良的,總會發(fā)現(xiàn)語言的蒼白和無力,因為這些感受和判斷往往是基于個人的情感、價值觀和生活經(jīng)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個體差異性,難以用統(tǒng)一的、客觀的語言來界定和傳達。4.1.2對超越語言境界的追求莊子和維特根斯坦都不滿足于語言的表面表達,積極追求超越語言的境界,試圖通過直觀體驗或其他方式來把握真理。莊子以體悟“道”為終極目標,他深知“道”不可言說,于是倡導人們通過“心齋”“坐忘”等修養(yǎng)方式,超越語言和思維的束縛,以直觀體驗感悟“道”?!靶凝S”要求人們摒棄感官的干擾和主觀的成見,使內(nèi)心達到一種虛空、寧靜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像一面鏡子一樣,如實映照出“道”的光輝。“坐忘”則強調(diào)忘卻自己的身體和感官的知覺,拋棄知識和智慧的束縛,超越自我的局限,與大道融為一體。例如,當一個人在寧靜的自然環(huán)境中,摒棄了外界的喧囂和內(nèi)心的雜念,以一種純粹的直覺去感受自然的和諧與美妙時,就有可能體驗到與“道”相通的境界。這種超越語言的體悟,是一種內(nèi)心的直覺和感悟,無法用言語來準確描述,但卻能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道”的存在和力量。維特根斯坦關注不可說之域,雖然他主張對不可說之物保持沉默,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否定這些領域的存在或重要性,而是認為語言在面對這些深層次的精神和價值問題時存在局限性。他后期提出的“語言游戲”理論,強調(diào)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語言是一種生活形式的表達。這表明他試圖引導人們從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去體會那些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在一個特定的語言游戲中,人們通過參與具體的活動和交流,能夠逐漸理解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生活方式等深層次的內(nèi)容,盡管這些內(nèi)容可能無法用明確的語言來定義和闡述,但卻能在實踐中被人們所感知和領悟。這種對語言實際運用的重視,實際上是一種對超越語言境界的追求,通過生活實踐和體驗來觸及那些不可說的領域,使人們對世界和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4.2差異之處4.2.1言說目的莊子的言說目的是追求個體心靈自由和精神超越。在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生活在戰(zhàn)亂和紛爭之中,精神上遭受著巨大的痛苦和壓抑。莊子深刻地認識到這種社會現(xiàn)實對人們心靈的束縛,于是他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試圖引導人們擺脫世俗的束縛,回歸到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他通過講述“逍遙游”的故事,描繪了鯤鵬展翅高飛、遨游于天地之間的壯麗景象,寓意著人們應該像鯤鵬一樣,超越世俗的偏見和局限,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精神境界。莊子還強調(diào)順應自然,反對人為的干預和束縛,認為只有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安寧。他的這些思想都是為了幫助人們在亂世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實現(xiàn)個體的精神救贖。維特根斯坦的言說目的主要是解決哲學問題,澄清語言混亂。20世紀的西方哲學界,語言問題成為了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傳統(tǒng)哲學中存在著許多由于語言的誤用和邏輯的混亂而產(chǎn)生的無意義的爭論,這些爭論不僅沒有推動哲學的發(fā)展,反而使哲學陷入了困境。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對語言進行分析和批判,澄清語言的意義和用法,消除哲學中的混亂和誤解。他前期提出語言圖像論,試圖通過對語言邏輯結(jié)構(gòu)的分析,揭示世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后期提出語言游戲說,強調(diào)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反對將語言抽象化和絕對化。他的這些思想都是為了使哲學擺脫語言的困境,回歸到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4.2.2言說方法莊子采用意象、隱喻、故事等感性方式來表達哲學思想。他的著作中充滿了豐富的意象,如鯤鵬、庖丁、蝴蝶等,這些意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莊子的哲學觀念。莊子善于運用隱喻的手法,將抽象的哲學道理蘊含在具體的事物和故事之中,使讀者能夠通過對這些具體形象的理解,領悟到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扳叶〗馀!钡墓适?,通過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藝,隱喻著人們在生活中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要強行違背事物的本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身心的和諧與自由。莊子還通過講述大量的寓言故事,如“螳臂當車”“邯鄲學步”等,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思想,使讀者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受到啟發(fā)。這種感性的言說方式,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讓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自然而然地領悟到哲學的真諦。維特根斯坦前期用邏輯分析的方法構(gòu)建哲學體系,他在《邏輯哲學論》中,運用現(xiàn)代邏輯的工具,對語言和世界進行了嚴格的邏輯分析。他認為語言和世界具有同構(gòu)關系,通過對語言的邏輯結(jié)構(gòu)的分析,可以揭示世界的邏輯結(jié)構(gòu)。他將命題分為基本命題和復合命題,通過對基本命題的真值函項關系的分析,構(gòu)建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語言的意義在于其與事實的對應關系,命題的真假取決于其是否符合事實。這種邏輯分析的方法,具有精確性和嚴密性,能夠使哲學問題得到清晰的表述和解決。后期他注重日常語言描述,在《哲學研究》中,他通過對日常生活中語言使用的觀察和分析,揭示了語言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他提出語言游戲說,強調(diào)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具體情境中的使用,不同的語言游戲有不同的規(guī)則和意義。他通過對各種語言游戲的描述,如命令、請求、描述、解釋等,使人們認識到語言的實際運用是豐富多彩的,不能脫離具體的生活情境來理解語言的意義。4.2.3對語言與世界關系的理解莊子認為語言是對“道”的有限反映,世界本質(zhì)是“道”?!暗馈笔怯钪嫒f物的本原和本體,它超越了語言和概念的范疇,是一種無限的、絕對的存在。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交流的工具,只能對“道”進行有限的、片面的描述,無法完全揭示“道”的深刻內(nèi)涵。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边@表明“道”無法通過語言來真正把握,語言在面對“道”時存在著局限性。然而,莊子并不否定語言的作用,他認為可以通過語言的引導,借助寓言、重言、卮言等方式,啟發(fā)人們超越語言的局限,以直觀體驗感悟“道”。例如,通過“莊周夢蝶”的寓言,莊子引導人們思考現(xiàn)實與夢境、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從而領悟到“道”的變化和無常。維特根斯坦前期主張語言是世界邏輯圖像,他認為語言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同構(gòu)關系,語言中的命題是對世界中事實的邏輯圖像。世界是由事實構(gòu)成的,事實是由原子事實組成的,而語言中的命題則是由基本命題組成的,基本命題是對原子事實的描述。通過對語言邏輯結(jié)構(gòu)的分析,可以揭示世界的邏輯結(jié)構(gòu)。例如,“蘋果是紅色的”這個命題,就是對現(xiàn)實中蘋果顏色這一事實的一種邏輯圖像式的表達。后期他強調(diào)語言在生活中的使用,提出語言游戲說,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語言是一種生活形式的表達。不同的語言游戲有不同的規(guī)則和意義,語言的意義是在具體的使用情境中產(chǎn)生的。例如,在命令與服從的語言游戲中,“把書遞給我”這個命令的意義就在于它所引發(fā)的具體行動,即對方把書遞給說話者。語言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語言游戲的變化而變化,這體現(xiàn)了維特根斯坦對語言與世界關系的動態(tài)理解。五、莊子與維特根斯坦言說方式差異的根源5.1文化背景差異5.1.1中國道家文化傳統(tǒng)中國道家文化傳統(tǒng)對莊子的言說方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道家以“道”為核心概念,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體,是一種超越人類語言和概念所能描述的存在?!独献印烽_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表明“道”具有超越性和無限性,難以用普通的語言來準確表述。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他同樣深刻地認識到“道”的不可言說性,“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這種對“道”的理解使得莊子在言說時,必須采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引導人們體悟“道”的存在。道家崇尚自然、追求順應自然的觀念,也體現(xiàn)在莊子的言說方式中。莊子主張“和以天倪”,即與自然的分際相和諧,他的卮言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卮言如同自然流淌的清泉,沒有固定的形式和成見,能夠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自然地順應事物的發(fā)展。莊子在《莊子?齊物論》中對于是非問題的論述,就展現(xiàn)了卮言的這種特點。他認為世間的是非觀念是相對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們往往根據(jù)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來判斷是非,從而產(chǎn)生各種爭論和沖突。而卮言能夠超越這些相對的是非觀念,以一種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來看待事物,不強求確定的結(jié)論,讓人們在不斷的思考和探索中,逐漸領悟到事物的本質(zhì)。這種順應自然的言說方式,與道家追求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一脈相承,體現(xiàn)了道家文化對莊子的深刻影響。道家文化中的批判精神也在莊子的言說中有所體現(xiàn)。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種思想流派紛爭不斷。莊子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主流思想持批判態(tài)度,他通過寓言、重言等方式,對儒家、墨家等學派的觀點進行了諷刺和批判。在“儒以詩禮發(fā)冢”的故事中,莊子借孔子所倡導的詩禮來諷刺那些打著儒家旗號卻行卑鄙之事的儒者,揭示了儒家思想在現(xiàn)實中被扭曲和濫用的現(xiàn)象。這種批判精神使得莊子的言說充滿了獨特的個性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與道家文化中對現(xiàn)實的反思和批判精神相一致。5.1.2西方哲學傳統(tǒng)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對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有著重要的塑造作用。西方哲學自古希臘時期就注重邏輯分析和理性思考,這種傳統(tǒng)在維特根斯坦的哲學中得到了延續(xù)和發(fā)展。在前期,維特根斯坦受到現(xiàn)代邏輯的影響,試圖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構(gòu)建一個嚴密的哲學體系。他在《邏輯哲學論》中提出語言圖像論,認為語言與世界之間存在著同構(gòu)關系,通過對語言的邏輯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可以揭示世界的邏輯結(jié)構(gòu)。他將命題分為基本命題和復合命題,通過對基本命題的真值函項關系的分析,構(gòu)建了一個邏輯嚴密的體系,試圖用精確的邏輯語言來描述世界和表達思想。這種邏輯分析的方法,體現(xiàn)了西方哲學對精確性和確定性的追求,是西方哲學傳統(tǒng)在維特根斯坦思想中的具體體現(xiàn)。西方哲學對科學的重視也影響了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在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程中,科學的發(fā)展對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科學強調(diào)實證和邏輯推理,追求對自然現(xiàn)象的準確解釋和預測。維特根斯坦前期的哲學思想受到科學思維的影響,他試圖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哲學問題,將哲學問題轉(zhuǎn)化為邏輯和語言的問題進行分析。他認為科學命題屬于可說之域,能夠通過經(jīng)驗事實進行驗證,具有明確的真值條件,而哲學的任務就是對語言進行分析,澄清哲學問題,使哲學像科學一樣具有精確性和可靠性。這種對科學方法的借鑒,使得維特根斯坦的言說方式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分析性。后期維特根斯坦提出語言游戲說,強調(diào)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這與西方哲學中對日常生活和實踐的關注密切相關。隨著哲學的發(fā)展,西方哲學家逐漸認識到日常生活和實踐在人類認識和理解世界中的重要性。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他通過對日常生活中語言使用的觀察和分析,揭示了語言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他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具體情境中的使用,不同的語言游戲有不同的規(guī)則和意義,語言是一種生活形式的表達。這種對日常生活語言的關注,體現(xiàn)了西方哲學對人類生活實踐的重視,也反映了西方哲學傳統(tǒng)在當代的發(fā)展和演變。5.2哲學思想差異5.2.1莊子的自然哲學與人生哲學莊子以“道”為核心構(gòu)建了獨特的自然哲學和人生哲學體系,這對他的言說方式產(chǎn)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在自然哲學方面,莊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本體,是一種超越人類語言和概念所能描述的存在?!胺虻溃星橛行?,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薄暗馈本哂邢仍谛浴⒊叫院陀篮阈?,它先于天地存在,是萬物生發(fā)的根源,同時又超越了人類的感知和理解范疇,無法用具體的語言和概念來界定。這種對“道”的深刻理解,使得莊子在言說時必須采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以引導人們超越語言的局限,去體悟“道”的存在。莊子主張順應自然,認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人類應該尊重和順應這些規(guī)律,而不是強行干預?!俺R蜃匀欢灰嫔薄绊樜镒匀欢鵁o容私焉”,他反對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對自然進行過度的開發(fā)和改造。在莊子看來,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它們都在“道”的統(tǒng)攝下和諧共生。這種自然觀體現(xiàn)在他的言說中,就是通過生動的自然意象和寓言故事,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對順應自然的倡導?!扳叶〗馀!钡脑⒀?,庖丁能夠熟練地解牛,是因為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順應了牛的自然結(jié)構(gòu)和生理規(guī)律。莊子借此故事告訴人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像庖丁一樣,順應自然之道,不要強行違背事物的本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身心的和諧與自由。在人生哲學方面,莊子追求逍遙自由的精神境界,他認為人們應該擺脫世俗的束縛,回歸到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板羞b游”是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概念,他在《逍遙游》中描繪了鯤鵬展翅高飛、遨游于天地之間的壯麗景象,寓意著人們應該像鯤鵬一樣,超越世俗的偏見和局限,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精神境界。莊子還強調(diào)個體的精神超越,他認為人們應該通過“心齋”“坐忘”等修養(yǎng)方式,摒棄感官的干擾和主觀的成見,使內(nèi)心達到一種虛空、寧靜的狀態(tài),從而能夠與“道”相通,實現(xiàn)精神的超越?!靶凝S”要求人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通過內(nèi)心的體悟來感知“道”的存在;“坐忘”則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忘卻自我的存在,與大道融為一體。這種追求逍遙自由和精神超越的人生哲學,使得莊子的言說充滿了想象力和感染力,他通過奇幻的故事和獨特的意象,引導人們超越現(xiàn)實的束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脫。5.2.2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與分析哲學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思想對其言說方式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前期,他以《邏輯哲學論》為代表,構(gòu)建了語言圖像論,認為語言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同構(gòu)關系,語言是世界的邏輯圖像。他指出,世界是由事實構(gòu)成的,事實是由原子事實組成的,而語言中的命題則是由基本命題組成的,基本命題是對原子事實的描述?!懊}是實在的圖像。命題是我們所想象的實在的模型。”這種觀點使得維特根斯坦在言說時,注重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對語言和世界進行精確的剖析。他試圖通過對語言邏輯結(jié)構(gòu)的分析,揭示世界的邏輯結(jié)構(gòu),從而澄清哲學問題。在《邏輯哲學論》中,他運用現(xiàn)代邏輯的工具,對命題的邏輯形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命題分為基本命題和復合命題,并分析了它們之間的真值函項關系,構(gòu)建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維特根斯坦對哲學任務的思考也影響了他的言說方式。他認為哲學的任務是對語言進行分析和批判,澄清語言的意義和用法,消除哲學中的混亂和誤解。他指出,傳統(tǒng)哲學中許多問題的產(chǎn)生,是由于對語言的誤用和邏輯的混亂。因此,他在言說中強調(diào)語言的精確性和邏輯性,試圖通過邏輯分析來解決哲學問題。他認為只有那些能夠被邏輯分析所澄清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而那些無法進行邏輯分析、不符合語言邏輯規(guī)則的命題,如形而上學命題,則是無意義的。“關于哲學問題所寫的大多數(shù)命題和問題,不是假的而是無意義的。因此我們根本不能回答這類問題,而只能確定它們的無意義性?!边@種對哲學任務的理解,使得維特根斯坦的言說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和分析性,他通過對語言的細致分析,揭示哲學問題的本質(zhì),試圖使哲學擺脫語言的困境,回歸到對實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后期維特根斯坦提出語言游戲說,強調(diào)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這一思想轉(zhuǎn)變對他的言說方式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他認為語言的意義在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語言是一種生活形式的表達?!罢Z言游戲”是由語言和與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行動所組成的整體,不同的語言游戲有不同的規(guī)則和意義。在《哲學研究》中,他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各種語言游戲的觀察和分析,揭示了語言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他不再追求構(gòu)建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而是更加注重對日常語言的描述和解釋。他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語言的用法和意義,使哲學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實際。他通過對“命令與服從”“教學”“詢問”等語言游戲的描述,讓人們認識到語言的意義是在具體的使用情境中產(chǎn)生的,不能脫離具體的生活情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