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1頁
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2頁
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3頁
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4頁
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1-2023北京重點校高二(上)期末歷史匯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一、單選題1.(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統(tǒng)考期末)《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內雜史》強調“有事請殿(也),必以書,毋口請,毋蜀(羈)請”。此條律文內容反映了(

)A.秦朝文字的發(fā)展 B.秦始皇有至高無上的皇權C.秦朝的嚴刑峻法 D.秦朝的文書制度2.(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統(tǒng)考期末)下表為中國古代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進,空白處依次為(

)西周分封制秦郡縣制西漢元A.郡縣制

行省制 B.郡縣與分封并行制

行省制C.郡縣與分封并行制

節(jié)度使 D.郡縣制

轉運史3.(2023秋·北京平谷·高二統(tǒng)考期末)關于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描述準確的是(

)①最高統(tǒng)治者由世襲產生②主要以血緣關系維系統(tǒng)治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程度不高,管理較松散④郡縣長官的任免權直屬于諸侯國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2022秋·北京平谷·高二統(tǒng)考期末)下列事件按朝代排序正確的是(

)①今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②唯一的選擇,是承用秦王朝原有的一套,包括制度與律令,來維持對關中地區(qū)的控制③在一些戰(zhàn)略重地設節(jié)度使統(tǒng)兵征戰(zhàn),部分節(jié)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④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5.(2022秋·北京延慶·高二統(tǒng)考期末)王國維認為,夏商“諸侯之于天子,猶后世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導致以上變化的原因是(

)A.君主專制制度的確立 B.宗法分封制度的實施C.敬天保民觀念的形成 D.禮樂制度的逐漸廢弛6.(2022秋·北京延慶·高二統(tǒng)考期末)秦統(tǒng)一后,圍繞郡縣制的問題,在朝堂上發(fā)生了“師今”和“師古”的爭論。丞相李斯認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應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張(

)①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局面

②反映了專制統(tǒng)治的強化③體現了進化的歷史觀

④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矛盾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2022秋·北京延慶·高二統(tǒng)考期末)以下各項正確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機構沿革的是A.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B.中外朝制→郡縣制→二府三司制→設立軍機處C.三公九卿制→郡國并行制→設立內閣→二府三司制D.三省六部制→中外朝制→行省制→郡縣制8.(2022秋·北京朝陽·高二統(tǒng)考期末)下列幾項地方機構中,從代表中央監(jiān)督地方的監(jiān)察機構,演變?yōu)榈胤匠TO行政機構的有①州

②道

③路

④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2秋·北京西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秦朝對文書的行文規(guī)則、傳送時效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從撰寫道傳遞、從收發(fā)到保管,對文書處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人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據此可知秦朝A.擁有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 B.實行嚴刑峻法維護統(tǒng)治C.推行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 D.加強對官員的逐層選拔10.(2022秋·北京西城·高二北京師大附中校考期末)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機構演變情況表年代省數道、路數州數郡(府、國)數縣(侯國)數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詳西漢平帝(1—5年)————131031578東漢順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業(yè)五年(609年)——————1901255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上表是根據歷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從秦朝到元朝A.增設地方行政層級以減輕中央的負擔 B.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方式不變C.增設地方行政層級以加強對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區(qū)的權力不變11.(2021秋·北京東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乾?。┒旮ū<字ǎ骸布變扔斜I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這表明A.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動 B.保甲法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甲是明代最基層的行政機構 D.保甲兼具戶口管理和治安功能12.(2021秋·北京東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禮記·禮運》稱禹以前為“大同”之世,禹以后為“小康”之世。前者的特點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后者的特點是“天下為私,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體現這一轉變的是A.郡縣制替代分封制 B.世襲制替代禪讓制C.封建制替代奴隸制 D.官僚制替代宗法制13.(2021秋·北京東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某朝行政管理體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下列史事屬于該朝代的是A.“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B.“中書、門下,機要之司……委任實重”C.“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對掌大政”D.“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勛臣……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14.(2021秋·北京東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指出“蓋天子、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傳子、不立嫡,則無以弭天下之爭;卿、大夫、士者,圖事之臣也,不任賢,無以治天下之事”。這表明殷周時期A.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混亂現象 B.家國同構的政治特色C.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等級關系 D.世襲和選賢同時并存15.(2021秋·北京東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史載“漢家承秦之制……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毕铝心軌蝮w現該觀點的是A.設樞密院,三司掌握財權 B.建立行省,加強中央集權C.設立中朝,限制丞相權力 D.廢除丞相,設立內閣大臣16.(2021秋·北京西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商朝實行內外服制,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二者的相同點是A.是國家治理的形式 B.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C.與宗法制密切結合 D.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幅提升17.(2021秋·北京豐臺·高二統(tǒng)考期末)下圖是中國古代某朝的行政架構示意圖,該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18.(2021秋·北京平谷·高二統(tǒng)考期末)下列機構出現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①建立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tǒng)②中書省成為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③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④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xié)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二、材料分析題19.(2022秋·北京東城·高二統(tǒng)考期末)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制度材料一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演變簡化示意圖材料二在階級社會里,地方行政區(qū)劃制度首先取決于統(tǒng)治階級進行統(tǒng)治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疆域大小、地理環(huán)境,以及民族和國防等方面的需要?!炝痢吨袊糯胤叫姓^(qū)劃制度的變遷》(1)寫出材料一中①②代表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名稱,并概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演變的特點。(2)依據材料二,歸納影響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制度設立的因素,并各舉一例史實加以說明。要求:任選三個因素,歸納與說明對應。

參考答案1.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強調官員辦理公務時,必須提供書面材料,不得采用口頭方式,反映的是秦朝的文書制度,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秦朝文字的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秦始皇有至高無上的皇權,排除B項;秦朝的嚴刑峻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2.B【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漢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度,元朝實行行省制度,B項正確;漢朝初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排除A項;唐朝實行節(jié)度使,排除C項;漢代實行郡縣與分封制,轉運使是宋代實行的,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通過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夏朝創(chuàng)立世襲制后,夏、商、西周三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由世襲產生,政治統(tǒng)治主要以血緣關系維系,內外服制和分封制等說明,先秦時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程度不高,管理較松散,說法①②③符合題意,A項正確;郡縣制度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產生,說法④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BCD三項。故選A項。4.D【詳解】①是宋朝,②是西漢,③是唐朝,④明朝,按朝代排序正確的是②③①④,D項正確;ABC項朝代排序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5.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通過宗法分封制,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因此“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B項正確;秦朝確立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材料與敬天保民思想無關,排除C項;禮樂制度廢弛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圍繞郡縣制進行討論,根據所學可知郡縣制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①正確,依據所學可知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正確,根據材料“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應加以禁止”可知主張變革,體現了進化的歷史觀,③正確,A項正確;材料的內容并不能體現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7.A【詳解】秦朝時期實行三公九卿制度,漢代實行中外朝,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宋代實行二府三司,A項正確;郡縣制、郡國并行制不屬于中央機構,排除B、C、D項。故選A項。8.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分為13個監(jiān)察區(qū),州設刺史負責監(jiān)察。東漢末年,州由監(jiān)察區(qū)變?yōu)樾姓^(qū),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唐初分天下為十道,道僅為州縣之上的一種監(jiān)察區(qū),在后來州縣增多之后逐漸成為實質性的一級行政區(qū);宋朝最高行政區(qū)劃是“路”,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路”最初是監(jiān)察區(qū)的性質,然后轉化為行政區(qū)。由監(jiān)察機構演變?yōu)榈胤匠TO行政機構的有①②③,A項正確;省是地方最大的一級行政區(qū)域,不屬于監(jiān)察機構,④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BCD項。故選A項。9.C【詳解】由材料“秦朝對文書的行文規(guī)則、傳送時效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從撰寫道傳遞、從收發(fā)到保管,對文書處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人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及所學知識可知,在秦朝統(tǒng)一中央集權國家的治理中,文書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行政,還建立了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tǒng),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所以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秦朝建立了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系統(tǒng),并不能證明秦朝擁有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也沒有體現以嚴刑峻法維護統(tǒng)治,均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B項;材料體現的是秦朝建立了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系統(tǒng),沒有體現官員的選拔方式,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C【詳解】由材料數據可知,從秦到元地方行政層級由二級發(fā)展到四級,這反映出古代增設地方行政層級以加強對地方控制,C項正確;增設地方行政層級會加重中央的負擔,排除A項;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排除B項;州郡等地方行政區(qū)的權力在減小,排除D項。故選C項。11.D【詳解】據題意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強化了對基層和民眾的管理與控制,說明保甲兼具戶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選D;“完全禁止”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保甲法是加強基層管理,而非推動商品經濟發(fā)展,排除B;材料不能說明甲是明代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排除C。12.B【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天下為公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天下為私時期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公天下演變?yōu)榧姨煜?,故B符合題意;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出現都是在天下為私以后,排除A;封建制替代奴隸制和官僚制取代宗法制也是在天下為私實現以后,排除CD。13.D【詳解】材料“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是對元朝行省制的描述,其中D是對元朝中書省的描述,符合題意;A是對秦朝皇帝制度的描述,排除;B是對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描述,排除;C是對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描述,排除。故選D。14.D【詳解】王國維認為,天子和諸侯要通過嫡子世襲消除爭端,通過選賢任能處理政事,由此可知殷周時期世襲和選賢并存,故選D;材料主要體現了天子和諸侯的傳承以及臣屬的選擇,沒有體現諸侯紛爭的混亂和家國同構,也不能體現等級關系,排除ABC。15.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是設置中朝,分割的宰相的決策權,C正確;A是宋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排除;B是元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D是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排除。故選C。16.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的內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都是國家治理的形式,A項正確;內外服制和分封制均未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B項錯誤;只有分封制是與宗法制密切結合的,C項錯誤;兩者都未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大幅提升,D項錯誤。17.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元朝設立宣政院,實行行省制度,C項正確;元朝開創(chuàng)行省制,排除AB項;明朝沒有宣政院,排除D項。故選C項。18.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時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tǒng),中書省成為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是在元朝時,宋代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代廢除丞相制度后,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xié)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以上機構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①③②④,B項正確;其它排序均不正確,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19.(1)①道;②省。特點:監(jiān)察機構行政化;一級行政區(qū)變化較大,次級行政區(qū)變化不大。(2)因素:統(tǒng)治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