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建筑抗震設計標準Standardforseismicdes施行日期:2025年9月1日3根據山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印發(fā)《2023年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晉建科字〔2023〕87號)要求,標準編制組會同有關單位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國家相關規(guī)范和標準并結合山西省地質情況和設計現狀,在廣泛征求本標準共分為5章和1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1.總則;計;附錄A:山西省主要斷裂分布圖。本標準由山西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管理,由太原市建筑設計研請寄送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80號,郵政編碼:030002;電話郵箱:tyjyjsc@163.com,本標準主編單位: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本標準參編單位: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盈建科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張晨趙變青曾金艷董曉強樊永盛郭文華馮志平胡志強4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楊琦羅開海王軍芳張宗升5 1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2.2符號 33基本規(guī)定 43.1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 4 43.3場地和地基 63.4建筑規(guī)則性 73.5結構體系與結構構件 83.6結構抗震分析 3.7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 3.8建筑非結構構件 3.9結構材料要求 4.1場地活動斷裂勘探 4.4一般規(guī)定 4.6初步設計階段勘察 4.7詳細勘察 5建筑抗震設計 65.1一般規(guī)定 22附錄A山西省主要斷裂分布圖 24本標準用詞說明 25引用標準名錄 26條文說明 7 2 2 43.1CategoryandCriterionforSeismicPrec 4 4 6 73.5StructuralSystema 83.6SeismicAnalysisofSt 3.7IsolationandEnergy-Dissipation 3.8NonstructuralComponentsofBuilding 3.9RequirementsofMaterials 3.10StrongMotionObservationofBuildings 4.2EvaluationofActiv 4.6SurveyatthePreliminaryDesignStage 85SeismicDesignofBuildi 20 AppendixAMainFaultDistributionMapofS ExplanationofWordingi 25 26ExplanationofProvisions 為貫徹執(zhí)行國家和山西省有關建筑工程、防震減災的法律法規(guī),并實行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提升山西省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建筑的防震減災水平,減輕建筑的地震破壞,避免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山西省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建筑工程的新建、改建、擴建的抗震設計。1.0.3發(fā)震斷裂區(qū)域的建筑抗震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山西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工程群體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應譜特征。其范圍相當于廠區(qū)、2.1.2發(fā)震斷裂區(qū)域stronginfluencingzoneofactivefault世斷裂。全新世活動斷裂中,近500年來發(fā)生過M≥5級地震的斷裂或今后100年內可能發(fā)生M≥5級地震的斷裂。2.1.5隱伏活動斷裂buriedactivefault和延伸規(guī)模。注:地震地表破裂帶由地震斷層、地震陡坎、地震鼓2.1.8活動斷層變形帶寬度deformationwidthofactivefault3活動斷層錯動形成的地表破裂和變形范圍。指為了減少地震活動對建筑物或基礎設施的破壞,規(guī)劃或建設時與發(fā)震斷裂主斷裂帶在地表投影或地表破裂線保持的安全距離。2.2.1計算參數u——層間位移;θ——層間位移角;[0]——層間位移角限值;h——計算樓層層高,構件截面高度。4《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劃分為特殊設防類(甲類)、重點設防類(乙類)、標準設防類(丙類)、適度設防類(丁類)。1標準設防類,應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確定其抗震措施和地2重點設防類,應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強3特殊設防類,應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強其抗震措施;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且高于本地區(qū)抗震設4適度設防類,允許比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適當降低其按本地區(qū)設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對標抗震構造措施允許按本地區(qū)設防烈度降低一度、但不得低于6度的3.2.1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各類建筑的抗震設防烈度不應低于本地區(qū)的5求進行抗震設計。678周期。表3.2.4特征周期值(s)場地類別ⅡⅢ地震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并按《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規(guī)定確定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屬的設計地61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應根據烈度、場地類別、設計地震分組和2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不應小于表3.2.6的規(guī)定。地震影響多遇地震設防地震罕遇地震3.2.7工程結構處于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兩側10km以內時,應計入近場效應對設計地震動參數的影響。巖土性質及地形地貌等地震災害影響因素,劃分為抗震有利地段、一般地段、不利地段和危險地段。選擇建設場地時,應根據工程的應根據場地可能對建筑物造成的地震效應采取相應的抗震措施。3.3.2建筑工程場址及附件有地質斷裂通過時,應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開展必要的巖土勘察、斷裂探測工作,查明斷裂的位置、活動屬和強風化巖石的陡坡、河岸和邊坡等抗震不利地段時,應符合下列1對工程場地的地震穩(wěn)定性作出評價,并給出相應的工程防治72根據地質、地形條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設置符合抗震設3邊坡附近的建筑基礎應進行抗震穩(wěn)定性設計。建筑基礎與土質、強風化巖質邊坡的邊緣應留有足夠的距離,其值應根據設防烈度的高低確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時地基基礎破壞。4地震作用計算時,應考慮不利地段對水平設計地震動參數的放大作用。放大系數應按照《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相關條規(guī)定取值。1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不宜設置在性質截然不同的地基上。2同一結構單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樁基;當采用不同基礎類型或基礎埋深顯著不同時,應根據地震時兩部分地基基礎的沉降差異,在基礎、上部結構的相關部位采取相應措施。3地基為軟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時,應根據地震時地基不均勻沉降和其他不利影響,采取相應的措施。3.4.1建筑設計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明確建筑形體的規(guī)則性。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按規(guī)定采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特別的加強措施;不應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的3.4.2建筑規(guī)則性劃分標準應符合以下要求:1混凝土房屋、鋼結構房屋和鋼混凝土混合結構房屋存在表3.4.2-1所列舉的某項平面不規(guī)則類型或表3.4.2-2所列舉的某項豎向不規(guī)則類型以及類似的不規(guī)則類型,應屬于不規(guī)則的建筑。8不規(guī)則類型扭轉不規(guī)則彈性水平位移(或層間位移)的最大值與平均值的比值大于凹凸不規(guī)則層樓板典型寬度的50%,或開洞面積大于該樓面面積的30%,不規(guī)則類型豎向剛度不規(guī)則不連續(xù)2當存在多項不規(guī)則或某項不規(guī)則超過規(guī)定的參考指標較多時,應屬于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3.4.3建筑形體及其構件布置不規(guī)則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要求進行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調整,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3.5結構體系與結構構件3.5.1結構抗震體系選型應依據抗震設防類別、設計地震動參數、建筑功能、建筑平面布置和高度、場地情況、地基基礎條件、結構材料和施工工藝等因素,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后,選用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結構體系。3.5.2結構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91應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合理簡捷的荷載及地震作用傳遞路線;應滿足承載力、剛度和穩(wěn)定性要求,并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和耗能能力。2應滿足防連續(xù)倒塌要求,避免部分結構構件的破壞導致整個結構失效。3對結構體系中的薄弱、關鍵部位節(jié)點和構件應采取加強措施,提高抗震性能,避免發(fā)生脆性破壞。3.5.3結構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建筑平面、立面結構布置宜規(guī)則、均勻、對稱;平面和立面質量、剛度變化宜均勻,不宜突變,避免應力和塑性變形集中。2平面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宜重合或接近,以減小扭轉效應,宜設有多道抗震防線。3結構體系在兩個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宜接近;結構長寬比、高寬比宜滿足相應規(guī)范、標準的要求。3.5.4抗震結構構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砌體結構中鋼筋混凝土圈梁、構造柱和芯柱應按相應規(guī)范要求設置,或采用配筋磚砌體和組合磚砌體等抗震性能較好的構件。2混凝土結構構件應合理選擇截面尺寸和配置鋼筋,滿足抗震措施要求,保證構件具有適宜延性,避免構件發(fā)生剪切、壓饋等脆性破壞。3鋼結構構件截面選取應綜合考慮承載力、整體穩(wěn)定性、局部穩(wěn)定性等要求,保證所選結構構件滿足強度應力比、穩(wěn)定應力比、板件寬厚比,構件長細比等要求。柱與梁兩方向均剛接時,柱宜采用雙向剛度接近的截面。4結構構件設計應對重要部位構件提出針對性要求和相應加強措施,如強剪弱彎,對大跨度構件、長懸挑構件、轉換構件等特殊構件通過提高抗震等級、安全等級、考慮豎向地震作用、加強構造、抗震性能化設計等措施,以提高構件安全性、延性性能。5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一般情況下應采用有粘結預應力筋,并應有足夠的非預應力筋,以保證結構有必要的耗能能力;對采用預應力桁架下弦和懸臂大梁,還應考慮豎向地震對預應力構件6其它未明確構件應滿足相應規(guī)范及標準要求。1構件間連接節(jié)點區(qū)為關鍵傳力部位,應滿足強節(jié)點弱構件要求,節(jié)點承載力應高于構件承載力,避免節(jié)點先于構件破壞,并滿2預埋件部位承載力不應低于所連構件承載力。3裝配式結構構件的抗震構件節(jié)點應能滿足結構整體性要求。裝配式混凝土樓、屋蓋應從樓蓋體系和構造上采取措施保證各預制4預應力混凝土的預應力筋應在節(jié)點核心區(qū)外錨固。5鋼構件連接節(jié)點區(qū)域,連接承力設計值不得小于構件承載力該支撐應滿足長細比要求。梁柱連接宜采用柱貫通型??蚣芰嚎赏ㄟ^梁端擴大型連接、骨形連接、蓋板形連接、加寬翼緣、加腋等方式,加強梁端,使梁柱節(jié)點區(qū)塑性鉸外移。6其它未明確構件間的連接應滿足相應規(guī)范及標準要求。3.6.1本標準結構抗震分析僅適用于規(guī)則結構和一般不規(guī)則結構,特別不規(guī)則結構和超限結構應進行可行性專項分析和論證,超限結構設計應按規(guī)定權限審批。變形分析可采用線性靜力方法或線性動力方法。3.6.3罕遇地震分析可根據結構特點采用靜力彈塑性分析或彈塑3.6.4結構抗震分析時,計算模型應能較準確地反映結構中各構件的實際受力狀況。所有計算結果,應經分析判斷確認其合理、有效3.7.1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應合理選擇和布置隔減震裝置,分別選定針對整體結構、結構構件和隔減震裝置的性能目標。1隔震建筑除應滿足承載力和變形要求外,尚應具有足夠的抗2隔震層應提供必要的豎向承載力、側向剛度、水平恢復力和阻尼,保證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性復位能力;4隔震裝置的設置,應便于檢查、維護和替換,設計文件中應5設計文件上應注明對隔震裝置和消能器的性能要求,安裝前應按規(guī)定進行抽樣檢測,確保性能滿足要求。2消能部件的設置,應便于檢查、維護和替換,設計文件中應3設計文件上應注明對消能器的性能要求,安裝前應按規(guī)定進行抽樣檢測,確保性能滿足要求。3.8.2非結構構件根據所屬建筑的抗震設防類別和非結構地震破規(guī)定進行計算。3.8.6附著于樓、屋面結構上的非結構構件,以及樓梯間的非承列規(guī)定:形要求,以及安裝節(jié)點的承載力要求。3女兒墻宜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構件。支柱及抗震等級不低于二級的框架梁、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錯層結構錯層處框架柱、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墻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抗震墻不宜超過C60,8度時其他構件不宜超過C70;度不應大于355MPa;3采用焊接連接的鋼結構,當接頭的焊接拘束度較大、鋼板厚度不小于40mm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時,鋼板厚度方向截面收縮率不應小于國家標準《厚度方向性能鋼板》GB/T5313關于Z154砌體結構房屋中的構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類構件不應低于C25;5生土房屋的屋蓋應采用輕質材料,生土墻體土料應選用雜質6石結構房屋的石材應質地堅實,無風化、剝落和裂紋,不應3.9.4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當施工中需要以不同規(guī)格或型號的鋼筋替代原設計中的縱向受力鋼筋時,應按照鋼筋受拉承載力設計值相3.10.1抗震設防烈度為7、8度時,高度分別超過160m、120m的公共建筑以及高度超過80m或高寬比大于4的隔震建筑,應按規(guī)定設置建筑結構的地震反應觀測系統(tǒng),建筑設計應留有觀測儀器和線路的位置。視建筑宜按規(guī)定設置建筑結構的地震反應觀測系統(tǒng),建筑設計宜留有觀測儀器和線路的位置。測工作。查明探測范圍內活動斷裂的主斷裂與次級斷裂空間展布、活動時代、地震勘探為主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斷裂:震斷裂進行精確定位和活動性鑒定,定位誤差滿足《活動斷層探測》GB/T36072要求。4.2發(fā)震斷裂評價4.2.1地質斷裂區(qū)域內有發(fā)震斷裂通過時,可開展發(fā)震斷裂的地震危險性和危害性評價,確定斷裂的最大潛在地震震級、地震地表破裂帶和活動斷層變形帶寬度、強地震動分布等信息。4.2.2依據現行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對建筑工程場址的發(fā)震斷裂避讓范圍和工程處置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議。4.3斷裂探測成果4.3.1編制探測范圍內發(fā)震斷裂分布圖,發(fā)震斷裂探測實際材料圖,比例尺不小于1:1000,圖中宜標示以下內容:1斷裂位置,表示為地表跡線或隱伏斷層上斷點位于地表的垂直投影線;2斷裂性質、斷裂產狀;3觀測點、地質剖面、探槽、地球物理勘探測線、鉆孔聯合地質剖面、年代測定樣品等實際材料的平面位置,并區(qū)分實際調查的資料與收集資料;4全新統(tǒng)、上更新統(tǒng)、中更新統(tǒng)、下更新統(tǒng)地層、第四紀巖漿巖、歸并表示的第四紀地層和巖漿巖資料;5相關的地理要素;6場地范圍。4.3.2編制發(fā)震斷裂探測成果報告,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1發(fā)震斷裂分布圖和斷裂探測實際材料圖;2斷裂產狀、斷裂活動性參數、隱伏活動斷裂的土層覆蓋厚度等工程勘察設計參數和避讓建議;3除以上內容外,還宜包含:1)區(qū)域地震活動、地震構造環(huán)境分析;2)場地5km范圍內第四紀地層與地貌分析;3)發(fā)震斷裂定位與活動性鑒定;4)發(fā)震斷裂地震危險性評價;5)發(fā)震斷裂地表破裂帶和變形帶寬度評價;6)發(fā)震斷裂強地震動影響評價。4.4.1發(fā)震斷裂區(qū)域的建筑工程在設計和施工前,必須按照基本建和《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標準》JGJ/T72等現行規(guī)范標準外,尚1明確建設工程場地與發(fā)震斷裂的位置關系;2調查其活動性和地震效應;3評價發(fā)震斷裂對工程建設可能產生的影響;4有明顯地表破裂的應測繪地表斷裂跡線。4.4.2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建筑場地勘察前,應搜集下列資料:1根據場地定位及鄰近發(fā)震斷裂的位置關系,初步量測場地與2通過地震活動斷層探察數據中心初步定位查詢,對于距離介于分界范圍值的場地尚應向擬建場地所屬地震主管部門做進一步征強震震中分布、地應力和地表形變、歷史和近期地震等;4參考建設場地附近既有工程勘察和評價文件中關于發(fā)震斷4.4.3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場地勘察根據項目規(guī)模、場地復雜程度可分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詳細勘察,對于場地條件復雜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應進行施工勘察。4.5可行性研究階段勘察4.5.1對擬建設場地,應根據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動情況、工程地質和地震地質的有關資料,按照《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劃分為對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4.5.2場地勘察應對工程建設適宜性進行分析評價,場地適宜性性分級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城鄉(xiāng)規(guī)劃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CJJ57的有關規(guī)定。4.5.3可行研究階段勘察尚應進行以下工作:1通過搜集資料、踏勘現場,進行適當的工程地質測繪和調查,查明地震地表破裂帶的位置、規(guī)模和性質,了解場地的地層、構造、巖性、不良地質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質條件;2當擬建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已有資料不能滿足要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勘探工作,查明隱伏斷層的位置、類型和活動性;3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擬選場地時,應進行比選分析;4對于明顯處于發(fā)震斷裂帶,且場地地層、地下水變化復雜的擬建場地,應根據建設需求,提出另行選址建議。4.6初步設計階段勘察4.6.1初步設計階段勘察應根據建設工程場地與發(fā)震斷裂帶的位置關系,明確擬建建筑規(guī)模與發(fā)震斷裂帶的(避讓)距離是否滿足規(guī)范要求,應進一步對場地內各擬建建筑地段的穩(wěn)定性做出評價。4.6.2初步設計階段勘察勘探點間距和深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的有關規(guī)定。4.7.1詳細勘察應按單體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詳細的巖土工程資料和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對建筑地基作出巖土工程評價,并對地基類型、基礎形式、地基處理、基坑支護、工程降水和不良地4.7.2詳細勘察工作除應符合國家及山西省現行標準的規(guī)定外,對于場地內明顯地表破裂、土(巖)層明顯變化的位置應加密勘察點5.1.1發(fā)震斷裂近場區(qū)建筑的抗震設計,除應符合現行國家相關標5.1.2重要建筑物和防災減災建筑宜進行抗震性能化設計,并結合1符合下列規(guī)定之一的情況,可忽略發(fā)震斷裂錯動對地面建筑1)抗震設防烈度小于8度;2)非全新世活動斷裂;3)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隱伏斷裂的土層覆蓋厚度大于2對不符合本條1款規(guī)定的情況,應避開主斷裂帶。其避讓距離不宜小于表5.1.3對發(fā)震斷裂最小避讓距離的規(guī)定。烈度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甲乙丙丁83在避讓距離的范圍內確有需要建造分散的、低于三層的丙、丁類建筑時,應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并提高基礎和上部結構等級的確定等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的規(guī)定。建筑抗震設防類別中等甲類乙類化沉陷且對基礎和上部結構處理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施執(zhí)行。5.2.5減輕液化影響的基礎和上部結構處理,可綜合采用下列各項措施:1選擇合適的基礎埋置深度;2減少基底壓力,調整基礎底面積,減少基礎偏心;3減輕荷載,增強上部結構的整體剛度和均勻對稱性,合理設置沉降縫,避免采用對不均勻沉降敏感的結構形式,設置閉合的現澆樓層圈梁等;4管道穿過建筑處應預留足夠尺寸或采用柔性接頭等。5.2.6土巖組合地基時,應加強地基持力層范圍內土巖結合部位的構造處理,并加強基礎及上部結構的剛度。5.2.7地基主要受力層范圍內存在軟弱黏性土層、高含水量的可塑性黃土、新近填土時,應采用樁基或地基加固處理,并采取本標準第5.3.4條的各項措施;也可根據軟土震陷量的估計,采取相應措施。5.2.8建筑物基礎應加強整體性和抗轉動能力,避免地震時基礎轉動加重建筑震害。基礎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或條形基礎,當采用獨立基礎時,應設置基礎拉梁。5.3.1建筑結構應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結構內力和變形分析,構件承載力計算應增強延性構造;并應考慮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驗算,保證大震不倒。5.3.2多遇地震作用下,抗震驗算應滿足《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的相關規(guī)定,設計地震動參數可不乘以近場效應的放大系數。5.3.3罕遇地震作用下彈塑性驗算時,地震動峰值加速度應乘以近場效應的放大系數,發(fā)震斷裂兩側5km以內宜乘以1.5,5km以外10km以內宜乘以1.25。5.3.4發(fā)震斷裂區(qū)域建筑,罕遇地震下的彈塑性驗算應符合下列要求:1罕遇地震作用下,樓層內最大的彈塑性層間位移應符合下式_多、高層鋼結構2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構件的損傷情況應符合震害基本規(guī)5.3.5對豎向地震敏感的結構,尚應進行豎向地震為主的分析與驗算。豎向地震動參數的近場放大系數按本標準5.3.3條的規(guī)定取值。5.3.6對設防地震作用下需要保持正常使用功能的建筑,其設防地震的設計地震動參數近場效應放大系數,發(fā)震斷裂兩側5km以內宜取1.25,5km以外10km以內不宜小于1.15。附錄A山西省主要斷裂分布圖1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標準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zhí)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guī)定”或“應按……執(zhí)行”?!镀鲶w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03—20《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11《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2010《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2017《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51408—《工程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1—20《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02—2021《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guī)范》GB55003—2021《砌體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7—20《混凝土結構通用規(guī)范》GB55008—2021《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GB17741—2005《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10《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標準》JGJ/T72-2017場地條件的原因,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錯動與地裂,地基土的不因此,選擇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場地,是減輕場地引起的地震災害的第一道工序,抗震設防區(qū)的建筑工程宜選擇有利的地段,應避開不利的地段并不在危險的地段建設。針對汶川地震的教訓,2008年局部修訂強調:嚴禁在危險地段建造甲、乙類建筑。還需要注意,按必須嚴格執(zhí)行。當場地位于不利地段時,應根據場地可能對建筑物造成的地震效應采取相應的抗震加強措施。場地地段的劃分,是在選擇建筑場地的勘察階段進行的,要根據地震活動情況和工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評價?!督ㄖ拐鹪O計標3.3.2山西省境內地震活動和地震構造環(huán)境復雜,活動構造發(fā)育,地震頻發(fā),未來地震引發(fā)的地震地質災害風險較高。對于斷裂帶區(qū)域內的建筑存在嚴重的地震地質災害隱患。山西省所處的地震構造山西省大部分范圍位于華北地臺內的山西臺背斜內。新構造單元主要劃分為鄂爾多斯斷塊隆起區(qū)、汾渭斷陷帶以及太行山斷塊隆起區(qū)。汾渭斷陷帶北起北京市的延慶縣,南低陜西省的關中地區(qū),全長約1200km,寬約30~60km。由一系列新生代斷陷盆地和盆地間的斷隆組成,山西省境內自北東至南西依次為大同盆地、六棱山斷塊隆起、蔚廣斷陷盆地、恒山斷塊隆起、靈丘斷陷盆地、忻定斷陷盆地、石嶺關橫向隆起、太原斷陷盆地、靈石橫向隆起、臨汾斷陷盆地、峨嵋臺地橫向斷隆、運城斷陷盆地、中條山斷塊隆起、靈汾渭斷陷帶主要形成于上新世初,主要發(fā)展期為上新世中、后期,上新世末奠定現今構造格局。第四紀時期的汾渭斷陷帶基本上繼承了上新世奠定的構造格局,并持續(xù)斷陷。晚更新世以來,盆地及其邊緣普遍接受風成黃土堆積。到了全新世,汾渭斷陷帶內各盆地發(fā)生持續(xù)斷陷,盆地與邊緣山地地形對照差異性繼續(xù)發(fā)展,山前廣泛發(fā)育洪積扇,盆地中基本以河流相堆積為主,且斷裂帶內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地震活動頻繁。鄂爾多斯斷塊隆起區(qū)、太行山斷塊二級構造單元名稱鄂爾多斯斷塊隆起區(qū)汾渭斷陷帶六棱山斷塊隆起區(qū)恒山斷塊隆起區(qū)石嶺關橫向隆起區(qū)靈石橫向隆起區(qū)臨汾斷陷盆地二級構造單元名稱汾渭斷陷帶峨嵋臺地橫向隆起區(qū)中條山斷塊隆起區(qū)太行山斷塊隆起區(qū)圖3.3.2山西省新構造單元劃分圖2山西省內主要斷層分布截止于2023年,綜合山西省境內完成的石油物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活動斷層探測等成果,區(qū)內已發(fā)現的主要斷裂有62條,見附錄。其中全新世活動斷層27條,晚更新活動斷層18條,早中更新斷層17條,這些斷層主要集中在汾渭斷陷帶內。斷裂走向主要為NNE或NE向,NNE向斷裂以正傾滑運動為主兼右旋走滑特征,NE斷裂主要表現為正傾滑運動。3山西省強震與構造環(huán)境關系1)地震活動水平與新構造運動強度和分區(qū)有著密切關系,強震活動主要集中發(fā)生在差異運動較強的汾渭斷陷帶內,而鄂爾多斯斷隆帶、太行山斷隆帶相對穩(wěn)定,除太行山隆起區(qū)涉縣個別斷陷盆地發(fā)生過6級地震外,其他地區(qū)無M≥6級地震發(fā)生。2)走向NNE向的斷陷盆地是歷史強震發(fā)生的主要地帶,而盆地間的斷隆區(qū)無強震發(fā)生。由于斷陷盆地內新構造差異運動顯著,強震主要發(fā)生在盆地內次級新構造單元凹陷區(qū)。如512年代縣-原平間7/?級地震、1038年定襄714級地震、1683年原平7級地震分別發(fā)生在忻定盆地的代縣凹陷區(qū)、定襄凹陷區(qū)和原平凹陷區(qū)。1303年洪洞8級地震、1695年臨汾734級地震分別發(fā)生在臨汾盆地的洪洞凹陷區(qū)和臨汾凹陷區(qū)。3)強震的發(fā)生主要與控制盆地邊界主斷裂有關,尤其受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活動的正傾滑為主的北北東和北東向斷裂控制。如1038年定襄74級地震的發(fā)震斷裂為系舟山北麓斷裂,1303年洪洞8級地震的發(fā)震斷裂為霍山山前斷裂。4)強震發(fā)生在活動斷裂幾何結構復雜部位和與其它方向斷裂交匯復合區(qū),它們是斷裂運動的閉鎖區(qū),易于應力集中而發(fā)生地震。如1695年臨汾73/4級地震發(fā)生在北北東向汾東斷裂與北西西向郭家莊斷裂交匯部位。地質斷裂帶區(qū)域的活動斷層對地震災害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從歷史破壞性地震可以看出,活動斷層跡線決定了嚴重地震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地震時沿斷層線的破壞最為嚴重,人員傷亡也明顯大于遠離發(fā)震活動斷層的其它區(qū)域。因此,提升活動斷層附近區(qū)域各類建筑,尤其是重要公共建筑、居民住宅區(qū)和易產生次生災害的建筑設施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而減輕建筑物的地震損壞,是減輕地工程建設場地距斷裂帶距離數值的確定,1km以外時,應按照千米級別控制,如5km代表距離為(4.5~5.4)km,按照有效數字無有效的工程抗震措施,主要靠避讓來減輕危險性。避讓的距離大小與活動斷層性質、覆蓋土層的工程性質和厚度、建筑抗震設防分類、地基基礎、上部結構都有關系。根據汶川地震相關資料(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寫的《來自汶川大地震親歷者的第一手資料》)結論建議,豎向地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的要求編寫本條,考慮到發(fā)震斷裂兩側10Km范圍內,地震作用對建筑抗震及邊坡損害的影響更加嚴重,而《中件下的參數,對由于近場效應、局部突出地形、實際的場地條件的影響并無規(guī)定,為確保工程安全,尚應考慮上述影響對區(qū)劃圖的參數進行調整,方可用于結構設計。50011第3.4節(jié)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判斷。3.6結構抗震分析3.6.1明確了本標準結構抗震分析的適用范圍。3.6.2、3.6.3明確了發(fā)震斷裂帶區(qū)域建筑結構在不同地震力作用下的計算分析方法。當建筑結構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力和變形分析時,可假定結構與構件處于彈性工作狀態(tài),一般采用線性的分析方法;而在罕遇地震下結構出現塑性鉸,呈現較為明顯的非線性特征,需采用彈塑性(非線性)分析方法。靜力的非線性分析是:沿結構高度施加按一定形式分布的模擬地震作用的等效側力,并從小到大逐步增加側力的強度,使結構由彈性工作狀態(tài)逐步進入彈塑性工作狀態(tài),最終達到性能點。這是目前較為實用的簡化的彈塑性分析技術,比動力非線性分析節(jié)省計算工作量,但需要注意,靜力非線性分析有十定的局限性和適用性,其計算結果需要工程經驗判斷。動力非線性分析,即彈塑性時程分析,是較為嚴格的分析方法,需要較好的計算機軟件和很好的工程經驗判斷才能得到有用的結果,是難度較大的一種方法。3.6.4明確了發(fā)震斷裂帶區(qū)域建筑結構抗震分析的計算模型必須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情況,計算軟件的技術條件應符合本規(guī)范及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設計時對所有計算結果應進行判別,確認其合理有效后方可在設計中應用。3.10建筑物地震反應觀測3.10.2抗震設防烈度為7、8度時,高度分別超過160m、120m的公共建筑,《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明確有要求設置地震反應觀測系統(tǒng)。高度超過80m或高寬比大于4的隔震建筑,北京地標《建筑工程減隔震技術規(guī)程》有要求。《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術導則》RISN-TG046-2023是建筑設計時宜留有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儀器和線路的位置。考慮到斷裂帶區(qū)域地震效應大,應盡量考慮設置。設工程目錄(暫行)》的通知(晉震發(fā)防〔2017〕54號),”相關規(guī)定,位于活動斷裂附近(1km范圍)且可能在較強地震中造成人員傷亡或造成一定社會影響的一般工程,應進行活動斷裂評價工作。參考山西省地震局于2023年印發(fā)的《山西省地震局重大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審定行政許可實施細則》(晉震發(fā)〔2023〕66號)附件1第六條,需對斷裂附近1km范圍的工程場地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查明斷裂與場地的相對位置關系??紤]到斷層的工作程度粗淺不同,斷層位置的準確性存在差異,為了確保工程地震安全,對于未開展過詳細工作的,將擬建場地周圍2.0km范圍存在的活動斷層進行勘探。對完成了1:5萬活動斷層填圖、單條斷裂活動性鑒定工作的可放寬到斷裂距場地勘查要求進行。對于需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項目,探測范圍為場址500m。對于不需開展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項目,覆蓋層厚度小于大于或等于10.0m以上視為厚覆蓋層區(qū)。在厚覆蓋層區(qū)域,現有的活動斷層勘探方法,淺層地震縱波勘探方法仍是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對于在風積松散黃土沉積厚的地層,淺層地震勘探方法不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可采用其他地球物理方法進行勘探。內容。4.4.1發(fā)震斷裂帶擬建場地的勘察應滿足主體建筑工程勘察要求,同時應針對擬建建筑特點,重視地區(qū)經驗,廣泛搜集資料,明確勘察任務要求,采用有針對性的勘察和調查手段。提出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或工程咨詢報告)應資料真實準確、評價合理、建議可行。工指導。范》GB55002、《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guī)范》GB55003、《建筑范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質和地震地質的有關資料,按表4.5.1劃分為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地段類別坎,河岸或邊坡的邊緣,平面上成因、巖性、狀態(tài)明顯不均勻的土層(含故河道、疏松的斷層破碎帶、暗埋下水位埋藏較淺且地表排水條件不良的地段等地震時可能發(fā)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地震地表破裂帶、溶洞等巖溶地段和已采空的礦穴地段,河床內基巖具有傾向河槽的構造軟弱面被深切河槽所時可能坍塌而波及建筑物的地段,蓄(滯)洪區(qū)及有內澇威脅的4.5.2場地勘察應對建筑場地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評價,場地穩(wěn)定性分級應符合表4.5.2的規(guī)定。不穩(wěn)定1)建筑抗震危險地段2)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發(fā)育強烈3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引發(fā)、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危險性大,防治難度大4)地形和地貌類型復雜1)建筑抗震不利地段4)地形和地貌類型較復雜1)建筑抗震一般地段2)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發(fā)育小能性小,危險性小,易于處理1)建筑抗震有利地段2)不良地質作用和地質災害不發(fā)育5.3.1明確了發(fā)震斷裂帶區(qū)域的建筑結構需在多遇地震驗算基礎上補充罕遇地震驗算,構件承載力計算應增強延性構造。5.3.2明確了多遇地震作用彈性計算時,地震動參數可不考慮近場效應的放大系數。5.3.3明確了罕遇地震作用彈塑性驗算時,地震動峰值加速度應考慮近場效應的放大系數。5.3.4本條規(guī)定基本沿用了《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第為了保證大震不倒,應嚴格控制結構構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損傷范圍及損傷機制。關鍵構件僅允許個別構件進入屈服階段,普通豎向構件允許少量進入屈服階段?!斑M入屈服階段”可參考對應下表中“輕微~中等損壞”,而在數量上“個別”一般在5%以下,“少量”一般在30%以下?;趪鴥韧獯罅垦芯砍晒?,常用的結構非線性分析軟件中構件的損壞主要以混凝土的受壓損傷因子、受拉因子及鋼材(鋼筋)的塑性應變程度作為評定標準。以盈建科非線性分析軟件(EP)舉例,損傷因子與構件損壞程度對應關系如下表。梁柱dt墻板dt1000000231111梁柱dt墻板dt4中度損壞313156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戶信息管理辦法
- 商貿檔案管理辦法
- 嘉興河道管理辦法
- 回收金銀管理辦法
- 團委經費管理辦法
- 園區(qū)節(jié)約管理辦法
- 國企提薪管理辦法
- 國外匯款管理辦法
- 社區(qū)團購運營服務費合同
- 2025至2030中國生物醫(yī)藥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新版GJB9001C培訓教材
- 2024至2030年中國廢油再生機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4年患者用藥指導知識技能競賽(省選拔賽)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國家管網集團招聘筆試題庫2024
-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團招聘筆試題庫2024
- 會計交接清單模板
- 醫(yī)院感染試題題庫與答案
- 2024年檔案知識競賽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洗衣機合同范本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數學第2章 有理數的運算 達標測試卷(含答案)
- GJB9001C-2017組織內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相關方需求和期望分析與風險和機遇識別評價分析及應對措施一覽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