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5屆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5屆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5屆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5屆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二)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5屆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二)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2.用2B鉛筆將客觀題答案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用黑色水性筆將主觀題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寧夏南部發(fā)現了距今約4500年的菜園文化遺址,其出土的彩陶獨具特色,紋飾多為方正、三角式(圖1),不同于其他文化類型紋飾的圓滑和曲線。距今約4200年的甘肅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也呈現出類似棱角分明的紋飾(圖2)。這主要體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A.本土性與獨立性 B.外源性與統(tǒng)一性 C.創(chuàng)新性與包容性 D.本土性與連續(xù)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菜園文化與齊家文化彩陶紋飾“方正、三角式”“棱角分明”的相似特征,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兩種文化雖存在時間差異,但紋飾風格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文化在本土獨立發(fā)展(本土性)和代際傳承(連續(xù)性)的特點,D項正確;獨立性側重不受外部影響,但材料更突出時間維度的傳承(連續(xù)性),排除A項;“外源性與統(tǒng)一性”與題意相反,材料無外源因素,且未涉及“統(tǒng)一”,排除B項;材料強調風格延續(xù)而非創(chuàng)新,亦未體現對其他文化的包容,排除C項。故選D項。2.武王滅商后,殷商貴族伯夷、叔齊兩人拒食周粟,最終餓死??鬃臃Q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韓非子指出“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而不載于勢,則功不立,名不遂”。這反映出孔子與韓非子()A.選才標準的差異 B.治國理念的不同 C.重視道德的共識 D.思想融合的趨勢【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孔子稱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韓非子指出‘圣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而不載于勢,則功不立,名不遂’”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強調伯夷、叔齊堅守氣節(jié)和道德,體現了儒家重道德、重名節(jié)的價值觀;而韓非子則從法家實用主義角度出發(fā),認為若無權勢支撐,即使德行如堯舜、伯夷也無法成就功名,反映了法家重權勢、重功利的治國理念。兩者對同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差異,本質上是儒家與法家治國理念的不同,B項正確;選才標準涉及人才選拔,但材料未直接涉及,重點在治國原則,排除A項;孔子強調道德,但韓非子強調權勢高于道德,兩者并無共識,排除C項;材料體現思想分歧而非融合,排除D項。故選B項。3.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設立縣道廟,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一改先秦宗廟設于諸侯國國都、由國君主持宗廟祭祀的做法,從而使官僚代祭常規(guī)化、制度化。這一變化()A.有利于國家公權的強化 B.推動宗法制度的瓦解C.體現基層治理因俗而治 D.埋下了秦滅亡的隱患【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設立縣道廟,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相當于將宗廟祭祀的權力集中于國家手中,有利于國家公權的強化,A項正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宗法制度逐漸崩潰瓦解,排除B項;因俗而治的意思是根據不同的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fā)展狀況實施統(tǒng)治或者管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秦朝統(tǒng)治者推行暴政,為秦的滅亡埋下隱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4.758年,唐肅宗推行貨幣改革。據《通典》載:“乾元元年,有司以甲兵未息,給用猶費,奏鑄‘乾元重寶’錢……一文當開元通寶錢一十文。又鑄重棱錢……一文當開通五十文。形成開元通寶、乾元重寶、重棱錢三幣并行的局面。這一改革()A.意在完善貨幣金融體系 B.解決了軍費短缺的問題C.服務于政府的財政需求 D.造成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有司以甲兵未息,給用猶費,奏鑄‘乾元重寶’錢……一文當開元通寶錢一十文”并結合所學可知,唐肅宗因安史之亂導致財政緊張,通過鑄造虛值大錢(乾元重寶、重棱錢)迅速增加貨幣名義價值,從而直接滿足軍費和財政需求。這一改革本質是政府應對財政危機的舉措,C項正確;改革旨在緩解財政壓力,而非完善金融體系,且虛值大錢導致通貨膨脹,反而破壞貨幣體系,排除A項;雖為解決軍費短缺,但實際效果有限且引發(fā)經濟混亂,未徹底“解決”問題,排除B項;藩鎮(zhèn)割據源于中央集權削弱和地方軍事勢力膨脹,與貨幣改革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5.明初,朱元璋在西北衛(wèi)所以流官執(zhí)掌衛(wèi)事,土官為之佐,實行“以流管土、以土治番”的模式。如莊浪衛(wèi)就有指揮使?jié)h官4員,土官2員;指揮同知漢官5員,土官2員……各級官員共計漢官54員、土官25員。這說明,西北地區(qū)()A.機構臃腫效率低下 B.民族關系和諧邊防隱患消除C.武將專權地方割據 D.優(yōu)化權力架構強化地方治理【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以流管土、以土治番”“漢官54員、土官25員”并結合所學可知,明初通過流官(中央派遣官員)與土官(地方民族首領)共同治理邊疆,形成權力制衡與協(xié)作,既加強中央集權,又利用土官熟悉地方的優(yōu)勢,從而優(yōu)化地方治理體系,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機構臃腫,反而反映分工明確的治理結構,排除A項;民族合作不意味隱患完全消除,明朝西北邊防仍存挑戰(zhàn),排除B項;流官主導和中央集權機制有效遏制武將專權,排除C項。故選D項。6.針對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一系列關稅條約,維新派人物馬建忠建議:對于中國開采不足的天然礦產類征最低稅;對于洋布等中國也能生產的工業(yè)產品,稅率予以提高;對于富豪才購買得起的奢侈品,可征高稅;對于鴉片,應苛征以限制進口。據此可知,他主張()A.維護關稅主權保護國民經濟 B.設置關稅壁壘限制商品進口C.通過稅率調整增加財政收入 D.宣傳實業(yè)救國實現變法圖強【答案】A【解析】據題干“天然礦產類征最低稅”“洋布等中國也能生產的工業(yè)產品,稅率予以提高”“奢侈品可征高稅”“鴉片苛征以限制進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建忠的建議通過差別化稅率保護國內產業(yè)(如提高洋布稅率以抵制洋貨競爭)、限制有害商品(鴉片)、鼓勵資源開發(fā)(礦產低稅),其核心是爭取關稅自主權并利用關稅政策保護民族經濟,A項正確;關稅壁壘是全面抬高關稅以限制進口,但材料強調針對性調整稅率以引導經濟結構,排除B項;稅率調整雖可能增加收入,但材料側重經濟保護而非財政目的,排除C項;實業(yè)救國思想強調發(fā)展民族工業(yè),與材料中關稅政策主張的直接關聯較弱,排除D項。故選A項。7.易卜生的作品《玩偶之家》中,女主角娜拉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被當做無自我之傀儡后,憤然出走。《新青年》雜志專門推出“易卜生號”,頌揚易卜生精神,戲劇界也涌現了眾多中國版的“娜拉”。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A.體現女性的全面覺醒 B.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C.引發(fā)廣泛的家庭革命 D.具有全盤西化的傾向【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新青年》雜志推出‘易卜生號’,戲劇界涌現中國版‘娜拉’”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倡導個性解放和女性獨立,易卜生作品被賦予反封建禮教、追求自由平等的時代意義,說明文藝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B項正確;“體現女性的全面覺醒”夸大了史實,新文化運動僅推動部分知識女性覺醒,并未覆蓋全體女性,排除A項;“引發(fā)廣泛的家庭革命”與史實不符,娜拉出走是象征性個案,當時社會尚未形成大規(guī)模家庭變革,排除C項;“具有全盤西化的傾向”表述絕對,新文化運動雖借鑒西方思想,但并未完全否定傳統(tǒng)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8.1941年4月,中共中央城市工作委員會對隱蔽工作作出重要說明:“實行黨的隱蔽政策時,敵后城市中的黨不是脫離群眾使黨孤立起來,而是以適當的方法建立廣泛社會統(tǒng)一戰(zhàn)線,使黨能得到社會掩護,真正地埋藏于廣大群眾中。”這一說明旨在()A.發(fā)動工人運動,配合敵后抗日 B.貫徹隱蔽方針,揭露日偽統(tǒng)治C.密切聯系群眾,積蓄抗日力量 D.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民主政府【答案】C【解析】據題干“以適當的方法建立廣泛社會統(tǒng)一戰(zhàn)線,使黨能得到社會掩護,真正地埋藏于廣大群眾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zhàn)相持階段,中共在敵后城市采取隱蔽政策,強調通過群眾掩護保存黨組織,同時積蓄力量以待時機,C項正確;材料強調隱蔽中積蓄力量,而非直接發(fā)動工人運動配合抗戰(zhàn),排除A項;揭露日偽統(tǒng)治并非隱蔽工作的核心目的,排除B項;建立民主政府是抗戰(zhàn)勝利后的目標,與1941年隱蔽工作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9.1953—1956年,中共中央實施了“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完成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改造”的政策。下列符合該政策的經濟現象是()A.上海永安百貨率先實行公私合營 B.東北重工業(yè)基地接受蘇聯援建C.農村供銷合作社統(tǒng)購統(tǒng)銷農產品 D.中國紡織建設公司被政府沒收【答案】A【解析】據題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完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私合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核心形式,通過贖買政策將私營企業(yè)逐步轉為公有制,上海永安百貨作為私營企業(yè)實行公私合營正是這一政策的體現,A項正確;東北接受蘇聯援建屬于“一五計劃”的工業(yè)建設內容,與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無關,排除B項;農村供銷合作社統(tǒng)購統(tǒng)銷屬于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配套措施,排除C項;直接沒收企業(yè)是建國初期對官僚資本的處理方式,而非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改造手段,排除D項。故選A項。10.如圖是1952—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表(部分),該圖最能深刻說明()A.科教興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B.經濟體制改革深化解放發(fā)展生產力C.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D.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影響全球經濟發(fā)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52—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表”并結合所學可知,1952年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如1978年后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國企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等),逐步打破計劃經濟束縛,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推動GDP持續(xù)增長,這一過程直接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B項正確;科教興國戰(zhàn)略提出于1995年,與材料時間跨度不完全匹配,排除A項;消費結構升級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核心原因,且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2017年提出)與GDP長期增長無直接因果聯系,排除C項;對外開放確實助力經濟增長,但“影響全球經濟發(fā)展”側重外部效應,而題干更強調國內生產力解放的內因,排除D項。故選B項。11.公元前49年,由羅馬共和國元老院委派的西班牙行省總督隆基努斯被指控虛報軍費、強征糧食斂財,元老院雖多次派人調查卻難以追責。這反映羅馬共和國后期()A.官僚腐敗問題頻發(fā) B.軍事統(tǒng)帥壟斷司法主權C.元老院權力的喪失 D.城邦體制難以維系統(tǒng)治【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行省總督被指控腐敗卻難以追責”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羅馬的擴張,原有的城邦體制無法有效管理龐大的疆域,導致行省總督權力膨脹而缺乏有效監(jiān)督,反映出城邦體制已不適應統(tǒng)治需求,D項正確;官僚腐敗是表象,題干強調體制問題而非單純腐敗現象,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行省總督權力膨脹,未直接說明“司法主權”被壟斷,也未涉及軍事統(tǒng)帥(如龐培、凱撒)直接控制司法體系,排除B項;“元老院權力喪失”不符合史實,此時元老院仍保有名義權威,但受制于體制困境,排除C項。故選D項。12.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提出“將希臘哲學、波斯治國術與印度科學等譯為阿拉伯語”,推進翻譯運動。因宗教沖突,波斯史詩《列王紀》的阿拉伯譯本刪除了瑣羅亞斯德教神學內容,但完整保留了君主治國方略。這表明()A.宗教正統(tǒng)主導文化整合方向 B.文化的選取服務于現實政治需求C.軍事擴張加速文化趨同進程 D.翻譯活動旨在構建單一文化認同【答案】B【解析】阿拔斯王朝的翻譯運動以實用為導向,重點吸收對統(tǒng)治和治理有益的內容。題目中,波斯史詩《列王紀》的阿拉伯譯本刪除了與伊斯蘭教沖突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學內容,但保留了君主治國方略。這表明阿拔斯王朝在文化整合過程中,并非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而是根據現實政治需求進行篩選:剔除宗教矛盾部分以避免沖突,保留治國策略以鞏固統(tǒng)治,B項正確;宗教主導雖涉及宗教因素,但題干更強調對治國方略的保留,核心是政治需求而非單純宗教正統(tǒng)性,排除A項;選項提到軍事擴張導致文化趨同,但題目里沒有提到軍事擴張,排除C項;選項說翻譯活動旨在構建單一文化認同,但阿拔斯王朝的翻譯運動其實是吸收多元文化,只是選擇性翻譯,排除D項。故選B項。13.有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之初,探險家們的目的主要是“尋找香料和發(fā)現基督徒”;隨著新大陸的不斷發(fā)現,歐洲人的目的逐漸轉為“蠶食、鯨吞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qū),乃至于徹底征服和瓜分整個世界”。該學者意在強調,新航路開辟()A.拉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B.改變了探險家們的初衷C.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D.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浪潮【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隨著新大陸的不斷發(fā)現,歐洲人的目的逐漸轉為‘蠶食、鯨吞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qū),乃至于徹底征服和瓜分整個世界’”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的直接目的是尋找香料和傳播基督教,但隨著新大陸的發(fā)現,殖民擴張和掠奪成為主要目標,這標志著歐洲殖民擴張的序幕正式拉開,A項正確;材料強調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的開啟,而非單純探險家“初衷的改變”,排除B項;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推動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之一,“推動資本主義的萌芽”的表述屬于因果關系倒置,排除C項;瓜分世界浪潮出現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階段,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4.1845年,恩格斯以在曼徹斯特工作期間搜集的大量資料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如表是恩格斯搜集的資料及研究方法。由此可知,該書()親身調查實地調查走訪,親自與工人、企業(yè)主交流,從不同角度了解工人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搜集文獻搜集各種檔案材料,包括報紙、期刊、官方或商業(yè)報告、信件、議會辯論材料、口述資料等,相互印證理論研究征引大量歷史學、哲學、政治學、自然科學、文學、法學語言學、政治經濟學等領域著作及其評論資料,借鑒專業(yè)領域研究成果,進行周密論證A.可作為史料全面了解工業(yè)革命 B.主觀色彩濃厚應斟酌使用C.可用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 D.表明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恩格斯通過親身調查、搜集文獻和理論研究等方法創(chuàng)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并結合所學可知,該書通過實證研究揭示了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現實依據,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過程中的重要文獻,因此可用于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C項正確;該書雖包含豐富史料,但受限于恩格斯的研究視角和目的,不能“全面”反映工業(yè)革命,排除A項;恩格斯的研究方法注重多角度驗證和跨學科論證,注重客觀性,并非“主觀色彩濃厚”,排除B項;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是1848年《宣言》的發(fā)表,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1920年,國聯授權英國對伊拉克地區(qū)實施委任統(tǒng)治,引發(fā)阿拉伯人民的大起義,英當局轉而扶持阿拉伯領袖費薩爾建立伊拉克王國。1922年,英國與伊拉克簽署《英伊條約》,承認伊拉克獨立,由英國來掌管伊拉克的防務和內部安全。這反映了()A.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B.伊拉克取得了完全獨立C.委任統(tǒng)治利于地區(qū)和平 D.民族民主運動任重道遠【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英國承認伊拉克獨立,但仍掌管其防務和內部安全”并結合所學可知,一戰(zhàn)后建立的“委任統(tǒng)治”制度實質是殖民統(tǒng)治的延續(xù),伊拉克名義上獨立,但關鍵主權仍由英國掌控,反映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雖爭取到一定獨立,但完全擺脫殖民控制仍需長期斗爭,民族民主運動任重道遠,D項正確;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發(fā)生在二戰(zhàn)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伊拉克的“獨立”受制于英國,未實現完全主權,排除B項;委任統(tǒng)治引發(fā)阿拉伯人民起義,加劇地區(qū)動蕩,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3全球氣候融資》報告指出,2021—2022年全球用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資金近1.3萬億美元,但距離實現《巴黎協(xié)定》商定的氣候目標,仍存在巨大資金缺口。由此推知()A.意識形態(tài)對立影響環(huán)境改善 B.氣候融資缺口巨大無法解決C.全球治理亟須加強國際合作 D.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是必然趨勢【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全球用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資金仍存在巨大缺口”并結合所學可知,氣候問題是全球性挑戰(zhàn),僅靠單一國家或地區(qū)無法解決,必須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整合資源、協(xié)調政策,才能有效彌補資金缺口,推動《巴黎協(xié)定》目標的實現,C項正確;題干僅強調氣候融資缺口巨大,未提及國家間意識形態(tài)對立(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分歧)對氣候資金或環(huán)境改善的直接干預,排除A項;“無法解決”表述過于絕對,與全球治理的實踐和可能性相悖,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是背景,但題干強調解決資金缺口的直接途徑是國際合作,而非全球化趨勢本身,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宋代作為地志體例的大變革時期,實現了由圖經向方志的轉變。圖經是以圖為主,輔以文字說明的地理之書。立國之初,宋王朝令各路每十年、各州縣逢閏年造圖,將其匯編成全國圖經總集或區(qū)域圖志。宋代《太平寰宇記》,除保留傳統(tǒng)的地理類目外,增加土產、風俗、古跡、人物、姓氏、藝文等目,此書內容藝文比重超過輿圖,成為圖經結構體例發(fā)生變化的標志。此后,由于圖經有明確的類例規(guī)定,以致“陳跡異聞,難于具載”,其已經難以適應實際應用的需要,加之文字較地圖更易通過技術實現廣泛、快速的傳播,圖與經逐漸分離,單獨以文字成冊的不再以“經”命名,而稱為“志”。慶歷間,參與科舉人數增多,科舉士子退居地方,構成有史以來規(guī)模龐大的士紳階層。兩宋之際,士大夫心憂天下,他們視方志為經世致用之書,盡可能提供統(tǒng)治者所關注的地理、社會、歷史、文化等基礎性國情和地情資料,為朝廷詔令的發(fā)布提供依據?!幾岳铖Y《方志的宋代發(fā)展分期》(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圖經向方志轉變的表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圖經向方志轉變的原因?!敬鸢浮浚?)表現:內容拓展,涵蓋人文、風俗等內容;結構體例變化,從圖為主到文字敘述為主體;圖經分離,單獨成冊;編撰主體變化,民間力量逐漸增強等。(2)原因:中央集權加強;科舉制度發(fā)展;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階層興起與壯大;文化興盛、理學影響;印刷技術的進步;地方士紳力量積極參與等?!窘馕觥俊拘?】表現:根據材料“宋代《太平寰宇記》,除保留傳統(tǒng)的地理類目外,增加土產、風俗、古跡、人物、姓氏、藝文等目”可知,內容拓展,涵蓋人文、風俗等內容;根據材料“圖經是以圖為主”“此書內容藝文比重超過輿圖,成為圖經結構體例發(fā)生變化的標志”可知,結構體例變化,從圖為主到文字敘述為主體;根據材料“圖與經逐漸分離……單獨以文字成冊的不再以‘經’命名,而稱為‘志’”可知,圖經分離,單獨成冊;根據材料“科舉士子退居地方,構成有史以來規(guī)模龐大的士紳階層。兩宋之際,士大夫心憂天下,他們視方志為經世致用之書”可知,編撰主體變化,民間力量逐漸增強等?!拘?】原因:根據材料“宋王朝令各路每十年、各州縣逢閏年造圖”結合所學可知,中央集權加強;根據材料“慶歷間,參與科舉人數增多……構成規(guī)模龐大的士紳階層”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度發(fā)展;根據材料“士大夫心憂天下……提供基礎性國情資料”結合所學可知,文化興盛、理學影響;根據材料“文字較地圖更易通過技術實現廣泛、快速的傳播”結合所學可知,印刷技術的進步;根據材料“士大夫視方志為經世致用之書……為朝廷詔令提供依據”結合所學可知,地方士紳力量積極參與;再結合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階層興起與壯大等。18.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英國《權利法案》的妥協(xié)性集中體現在政治權力的重新分配中:它既通過立法形式確立議會主權原則,又保留了君主制的外殼。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政治設計,源自1688年光榮革命后各派勢力的博弈——為避免重蹈1649年處決查理一世引發(fā)的劇烈社會動蕩……法案具體規(guī)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征稅、不得維持常備軍,但同時保留君主外交締約權、高級官員任命權等傳統(tǒng)特權。這種漸進式改革深刻反映了英國經驗主義傳統(tǒng),正如政治學家洛克同期提出的“政府權力有限論”所揭示的,英國更傾向于在既有憲政框架內實現制度改良而非暴力革命。——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等材料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推行的“鐵血政策”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統(tǒng)一,這種以軍事手段為主導的建國方式深刻影響了德國政治基因。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雖設立帝國議會,但由各邦代表組成的聯邦議會掌握實權,普魯士國王通過世襲皇權掌控軍隊和外交。這種“保守主義現代化”改革保留了容克貴族在軍隊、官僚體系中的特權地位,僅賦予25歲以上男性公民有限選舉權。德意志特殊的統(tǒng)一道路既反映了中歐封建勢力的強大慣性,也暴露出資產階級力量的相對薄弱?!幾远〗ê搿兜聡ㄊ贰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別指出英德兩國近代政治轉型的路徑。(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釋英德兩國不同政治轉型路徑的合理性?!敬鸢浮浚?)路徑:①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實現妥協(xié)式轉型,保留傳統(tǒng)制度外殼(如君主制),依托議會逐步擴大民權等。②德國:以普魯士軍國主義推動統(tǒng)一,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議會權力受限,容克貴族主導政權等。(2)合理性:①英國:具有限制王權的歷史傳統(tǒng);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均衡,妥協(xié)避免社會撕裂;為工業(yè)革命提供穩(wěn)定環(huán)境等。②德國:分裂狀態(tài)下需強權統(tǒng)一;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需要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聯盟確保國家現代化效率;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等?!窘馕觥俊拘?】路徑:根據材料一“英國《權利法案》的妥協(xié)性……既通過立法形式確立議會主權原則,又保留了君主制的外殼”、“光榮革命后各派勢力的博弈……避免社會動蕩”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實現妥協(xié)式轉型,保留傳統(tǒng)制度外殼(如君主制),依托議會逐步擴大民權等。根據材料二“俾斯麥推行的‘鐵血政策’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統(tǒng)一”、“聯邦議會掌握實權,普魯士國王通過世襲皇權掌控軍隊和外交”、“保留容克貴族特權”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德國:以普魯士軍國主義推動統(tǒng)一,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議會權力受限,容克貴族主導政權等?!拘?】合理性:英國:根據材料一“在既有憲政框架內實現制度改良”并結合所學可知,具有限制王權的歷史傳統(tǒng);根據材料一“1688年光榮革命后各派勢力的博弈——為避免重蹈1649年處決查理一世引發(fā)的社會動蕩”并結合所學可知,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力量相對均衡,妥協(xié)避免社會撕裂;再結合所學可知,為工業(yè)革命提供穩(wěn)定環(huán)境等。

德國:根據材料二“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統(tǒng)一”“德意志特殊的統(tǒng)一道路既反映了中歐封建勢力的強大慣性”并結合所學可知,分裂狀態(tài)下需強權統(tǒng)一;根據材料二“資產階級力量的相對薄弱”“保留容克貴族特權”并結合所學可知,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需要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聯盟確保國家現代化效率;根據材料二“保守主義現代化改革……”并結合所學可知,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等。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成立初期,受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一度堅持“城市中心論”。然而,這一理論在中國屢遭挫折。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強調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逐步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zhàn)略。這一理論的成功實踐,為中國革命開辟了新的道路?!幾浴稓v史》等材料二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紅軍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包括爬雪山、過草地等極端惡劣環(huán)境,以及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盡管付出了巨大犧牲,但紅軍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最終完成了戰(zhàn)略轉移。長征的成功,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還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革命主張。——摘編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在民主革命探索中的轉變,并分析這些轉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說長征精神的內涵?!敬鸢浮浚?)①轉變:從“城市中心論”轉向以農村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從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更加注重政治宣傳和群眾動員等。②影響: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保存并壯大了革命力量,使黨能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繼續(xù)斗爭;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力,通過建立根據地和開展群眾工作,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宣傳了革命主張,為后續(xù)的戰(zhàn)略布局積累了寶貴經驗;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2)內涵: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革命理想的傳播與升華等?!窘馕觥俊拘?】轉變:根據材料一“一度堅持‘城市中心論’。然而,這一理論在中國屢遭挫折”“毛澤東等領導人……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強調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可知,從“城市中心論”轉向以農村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根據材料一“逐步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zhàn)略。”結合所學可知,從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根據材料二“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革命主張。”結合所學可知,更加注重政治宣傳和群眾動員等。影響:根據材料一“這一理論的成功實踐,為中國革命開辟了新的道路。”結合所學可知,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二“長征的成功,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苯Y合所學可知,保存并壯大了革命力量,使黨能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繼續(xù)斗爭;根據材料一“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和材料二“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結合所學可知,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力,通過建立根據地和開展群眾工作,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根據材料二“宣傳了革命主張”結合所學可知,宣傳了革命主張,為后續(xù)的戰(zhàn)略布局積累了寶貴經驗;根據材料一“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結合所學可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拘?】內涵:根據材料二“紅軍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苯Y合所學可知,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根據材料二“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付出了巨大犧牲?!苯Y合所學可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根據材料一“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結合所學可知,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根據材料二“最終完成了戰(zhàn)略轉移”結合所學可知,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根據材料二“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革命主張?!苯Y合所學可知,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革命理想的傳播與升華等。20.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電動汽車發(fā)展的概況表(部分)時間電動汽車發(fā)展概況1834年美國機械師托馬斯·達文波特制造出首輛由干電池驅動的電動三輪車,該車續(xù)航極短,且不可充電。1881年法國工程師古斯塔夫·特魯夫推出首輛鉛酸電池驅動的電動三輪車,續(xù)航有所提升。1900年歐美市場38%的汽車為電動汽車,遠超燃油汽車。20世紀20年代鉛酸電池技術遭遇瓶頸;燃油車迅速發(fā)展,電動汽車發(fā)展進入衰落期。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fā),歐美各國重啟電動汽車研發(fā)。1997年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推出全球首款量產油電混合動力汽車普銳斯,兼具燃油經濟性和環(huán)保性。2008年中國比亞迪汽車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插電式混動動力車型F3DM。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達到1800萬輛,其中中國產銷量達1200萬輛,全球占比超70%。從表中提取一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答案】參考示例: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反映了時代變遷工業(yè)革命后期,電力開始被運用于交通。1834年和1881年美、法先后推出早期電池驅動三輪車,因技術發(fā)展有限未成主流。隨著以電力和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深入發(fā)展,電動汽車因低成本、低能耗等優(yōu)勢,一度占據歐美38%的市場份額;但20世紀20年代,因電池技術遇到瓶頸,汽油機技術進步,電動汽車逐漸衰落。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電動汽車迎來復蘇契機,歐美車企重啟電動車的研發(fā)。70年代,豐田推出油電混合的動力汽車,體現能源危機下汽車技術創(chuàng)新、人們環(huán)保意識覺醒,電動汽車產業(yè)向環(huán)保節(jié)能方向發(fā)展。21世紀,經濟全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