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2025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三中2025屆高三三模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民間文學是民眾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眾其他的生活手段、訴求融為一體,并非單純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過程。民間文學是文學,但又確實溢出了文學。自古以來,民間文學是民眾進行生產和娛樂的基本方式,其表演往往不是單獨進行的,而是和民眾的日常生活、生產和抗爭,以及各種儀式活動緊密相伴,有充分的現實基礎和意義,可謂之“民間文學生活”。民間文學又稱“口頭文學”。美國著名學者休斯頓·史密斯認為:“熟悉的話題可以通過新鮮的措辭而重新賦予生氣。節(jié)奏可以引進來,配合以抑揚、頓挫、重音,直到說話近乎吟誦,講故事演變成了一種高深的藝術。”在日常交流時,一句通常的話語一旦“近乎吟誦”,并產生了感染力,引起在場者的共鳴,其文學性便油然而生。魯迅有一段話引述極為廣泛:“我們的祖先,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才漸漸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派”常作為文學起源于勞動的依據。魯迅的文學立場顯然是作家文學的,以為“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才是文學。魯迅這類作家的文學觀一直得到民間文學界的熱烈響應,以為停留于口頭上的“杭育杭育”不是文學,更無以成“派”。于是,一提及民間文學,人們就會列舉許多文本,諸如《白蛇傳》《魯班的傳說》《狼外婆的故事》等,并用書名號將文本的名稱標識出來。在呈現樣式上,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沒有區(qū)別。而且,一旦采風記錄下來,這一文本便成為經典,被學者反復引用,那些口耳相傳的處于生活形態(tài)的民間文學反而陷入被遺棄的境地。“杭育杭育”只是象聲詞,并無實際內容,但從“大家抬木頭”的語境中爆發(fā)出來,便充滿文學的情愫。在生活世界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民眾在從事民間文學活動時,并不把它當作藝術創(chuàng)作來對待,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常常是伴隨著生產或其他活動一道進行的。民間文學具有濃厚的生活屬性,只有擺脫文本的束縛,才能進入民間文學的生活世界。文本植根于表演語境,兩者本為一體,失去表演語境,文本就可能難以被正確理解。表演者和觀眾共同完成文本的生產,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過程實際上就是在特定場域中發(fā)生的言語和情感的交流行為。如果把民間歌謠從它生存的具體環(huán)境中抽取出來,沒有“眼神交流”“聲音的融合”“活躍氣氛”“舞蹈的節(jié)奏”等等,只有記下來的歌詞,那么其藝術魅力必然大為減弱。文學或審美的屬性不能涵蓋民間文學所有的特征,甚至也非其突出特征。就最簡單的民間文學文類“講故事”而言,“故事”并非這一活動的核心,只是在場者共同的興趣所在,或是用于交流的媒介,交流世界的構成才是“講故事”的生活意義。這種交流與其他場域交流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是“故事性”的。當然,講述延續(xù)和傳播了故事傳統(tǒng),但這僅僅是這一交流活動的附屬性能。吸引大家聚在一起的并非“故事”,而是“故事性”的交流活動。民間文學能夠獨立于文學之外,延續(xù)數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圍繞這一文學傳統(tǒng),可以建構民間交流的生活世界。在民間生活世界的時時刻刻,可以沒有文學,但不能缺少交流。民間文學正是為了交流而存在的,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間文學存在的唯一場域。(摘編自萬建中《民間文學為何》)材料二:劉德方故事講述的詩學風格是特殊的敘事形式,他生活閱歷豐富,從事過種田、背腳、修路等多種生計勞作。正是在人民群眾當中,劉德方學習了講故事、說諺語、唱民歌、唱皮影戲、打喪鼓、打薅草鑼鼓等民間文藝,培養(yǎng)了良好的講唱能力,儲備了大量故事、歌謠及相關素材,這使得他的故事講述并非單一的口頭散文敘事,而是匯聚多種民間文藝樣態(tài),講述與吟唱結合散文與韻文交織,生動傳神,多姿多彩。劉德方擅長講幽默滑稽的故事,也喜歡講吟詩作對的故事,這些簡練曉暢的敘事極富藝術色彩,且貼近生活,包袱出其不意,讓人笑有所思。最早采錄劉德方故事的余貴福說:“劉德方故事的最大特點是文學性。他一講出來,就有文學味。他有文采的故事特多。他不是吟詩作對呢,就是四句子;不是四句子,就是測字,它本身就極有文學性?!遍L期受詩學傳統(tǒng)熏陶的劉德方強調:“我最喜歡的還是文化色彩深一點的故事。”“四言八句呢,它要說得好,說得押韻,雖說是打油詩,要說得掛帖(妥帖),因為我的故事就是詩詞對聯的多,哪怕不正規(guī),也要說得押韻?!彼墓适峦ǔ1憩F為使用押韻的詩文構成主干情節(jié),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發(fā)展。劉德方兼收并蓄不同種類的民間文藝,而且樣樣精通,在文化實踐中相互借取,融為一體,民間故事講述中有詩詞歌賦的吟詠,民間歌謠唱誦中有敘事性的講述等。劉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情真意切,如“隔河望見兩塊田,郎種苞谷姐種棉,郎種苞谷裝滿倉,姐種棉花嫁衣全,田不相連心相連”等,這類歌謠融入故事講述,在日常交流中成為民間故事的有機部分。劉德方還能演唱敘事性的長篇歌謠,比如孟姜女送夫、盼夫、尋夫、祭夫等歌唱層層遞進,構成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體現劉德方對孟姜女故事及歌謠的理解,歌唱與敘述交相輝映,聲情并茂。(摘編自王丹《民間故事的詩學實踐研究——基于劉德方故事講述的分析》)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民間文學是文學,從文本呈現樣式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沒有區(qū)別,民間文學文本被學者反復引用后,成為經典。B.在分析民間文學時還應關注表演時的環(huán)境、交流行為等非文本要素,民間文學的“文學性”并非僅存于書面文本。C.劉德方的豐富經歷為他積累了大量素材,這表明民間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生活閱歷越豐富,其作品的文學價值就越高。D.劉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和長篇敘事歌謠,因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成為民間故事的有機部分。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通過列舉民間文學“講故事”的例子,論證民間文學的交流本質,呼應開頭“溢出文學”的觀點。B.材料一認為民眾在從事民間文學活動時,并不將它當作藝術創(chuàng)作,所以民間文學的文學屬性弱于生活屬性。C.材料二“郎種苞谷裝滿倉,姐種棉花嫁衣全”的整齊語言,既是文學表達,也是民眾即興交流的生活案例。D.兩則材料都聚焦于民間文學,材料一主要論述民間文學的特征,材料二主要介紹劉德方故事講述的風格與實踐。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社戲》中對“鐵頭老生翻筋斗”的描寫,記錄了浙江水鄉(xiāng)的戲劇形態(tài)。B.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對竇娥命運的細致刻畫,揭露元代社會的黑暗。C.陜北民歌《三十里鋪》在婚禮現場即興改編歌詞,融入新人的生活細節(jié)。D.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收錄各民族故事文本,建立系統(tǒng)的敘事譜系。4.材料一3到7段在論證“民間文學特征”時,采用了“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5.下面是劉德方講的一則故事,請結合材料二的評價對其進行點評。教學先生和叫花子看見一位姑娘從橋上走來,先生賦詩道:“十八女子多美貌,特到此處看木橋,三寸金蓮足下小,羅裙前后飄過橋。”叫花子一聽,認為不妥?!澳氵@個橋這么好看啦,她偏到你這來看木橋?應該是‘路過此處看木橋’。”他又說:“……‘羅裙順風飄過橋’,風一吹,羅裙它可以東飄、西飄,也可以前飄、后飄,先生說的是前后飄,這句不對。”這個先生就說:“你這么好的才學,怎么不教書呢,你還討米呀?”他說:“我像你這樣的才學,老子幾時就去討米去了?!遍喿x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嘤?/p>

傅菲①雨簌簌落。雨打在南瓜葉上,彈跳起來,又落下去,碎出一聲:嗒嗒。南瓜花初謝,小南瓜只有肚臍眼大。雨從山梁一圈圈箍下來,一陣比一陣盛大。有人挑著竹箕去剪番薯藤。番薯藤還沒有兩尺長,剪一半留一半,挑回家,再分節(jié)剪,扦插到番薯地。借雨種番薯,借陽育谷種。②雨收走了初暑的熱氣,激蕩出幽涼的風。風搖著秧苗,浪起一層層的青色漣漪。雨燕是唯一在雨中翻飛的鳥,三五成群,一陣高一陣低。雨落一陣,山川又油綠幾分。雨慢慢疏,雨線柔和,天敞開了光,遠山明亮。③雨下起來,沒個盡頭,晚上接著下。夜黑,看不見雨線。雨當當當,敲在瓦上,拉開了序曲。坐在屋里,瓦雨聲如夜行趕路的馬蹄聲,嗒嗒嗒嗒。馬蹄不疾不徐,有節(jié)奏地走在村戶巷弄之間,馬蹄濺起的水花,揚起來又落下去。趕路人是一個少小離家的人,在挨門挨戶地問:“哪一扇門里,住著我年邁的母親?”④每一扇門都緊閉著。開門的人,同樣以瓦雨聲回答:“有雨的地方草木豐美?!雹蓠R在巷弄之間來回打轉,趕路人疑惑不解,問自己:“我的出生地就是河流的出生地,難道錯了?”于是他繼續(xù)敲門詢問。在雨停歇之前,他給了自己答案:“我離開的地方,正是我回來的地方,來處即去處?!雹捺鸟R蹄聲,讓世界陷入了汪洋。寂靜的汪洋。懷疑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片荒蠻。雨噗噗噗,打在窗玻璃上,滑下一道道水痕。水痕披散,似一道水簾。下樓打開大門,亮起廳堂所有的燈。并沒看見馬,也沒看見趕馬人。雨聲在雨聲中消失,雨聲在雨聲中膠合。雨在投射的燈光里,織出一張垂線的雨布。⑦雨把夜的黑過濾干凈了,天發(fā)白,白得沒有雜色。清晨,川巒如洗,田畈一望無垠。峻峭的靈山之巔罩著白白的云海。從寒塘飛出來的白鷺,嘎嘎嘎叫著,十幾只一群,沿著山邊,飛向河灘。河水暴漲,淹沒了草洲,淹沒了棘柳林。咆哮的河水撞擊著河堤,轟,轟,轟。藍翡翠和魚鷹,貼著河面飛。河水裹挾著干樹枝、草屑、腐木,卷著浪,奔瀉而去。⑧坐落于對岸的彭家塢,三個大魚塘,被雨水沖垮,泥堤潰壩,魚在河中得到了勝利的逃亡。塘里的魚,從來就不知道有比魚塘更廣闊的世界?;蛟S,塘里的魚以為,有水就可以安享生命,又不飛翔,要那么大的世界干什么用呢?在泥堤崩塌、塘魚躍入饒北河的那一刻,它們蹦跳,浪起了水花,追逐著水流。它們多么快活。無限制的河流,才有無限制的自由。它們再也不會游回水塘里,除非被網捉了。它們自由地游,就是自由地活。假如失去了自由,它們將成為死魚,被人剖腹剁頭刮鱗,鹽腌,入油鍋,加料酒、生姜、蒜頭、辣椒,制成舌頭的祭品。⑨曾思考過很長時間,植物、動物有幸福感嗎?動物有情感、思維、感官,有痛感,有興奮感,肯定能體會幸福。植物能體會幸福嗎?我覺得,能體會。比如,用刀砍一下樹,樹抖動一下,有的樹還流下濃濃的樹脂,如松樹、漆樹、杉樹。樹沒有發(fā)聲器官,喊不出痛,只有拼命顫抖著身子,拼命地流身上的汁液。在山野,風吹來了,樹葉沙沙響;雨落下來了,樹枝淌著水珠。樹在表達幸福。⑩那動植物最幸福的一生,應該是怎么樣的呢?是默默地生默默地死。生也不被知,死也不被知。或者說,生不被戕害,死不被踐踏。魚入了河,鳥入了林,正是這樣幸福的時刻。?雨后的傍晚,遠空難得抹了一襟晚照。這個時候,原野重獲了生機。溝壑里的水慢慢淺下去,田露出了灰色的漿泥。白鷺、黃嘴山鴉、灰背鶇在安靜地吃食。雨水多日,它們似乎忍受了足夠的饑餓,它們再也顧不得將退的夕光,埋頭啄食。也踏上草徑,去田畈走一個大圈。田畈自西向東,慢慢傾斜低矮下去,高高的白楊樹聚集著歸巢的雀鳥,蓮荷浮出零散的圓葉,牛背形的古城山生出幾分肅穆。腳下的大地和所見的山川,滋生出巨大的慈悲。大地憐愛萬物,包容萬物。?事實上,一陣雨追趕著一陣雨而來。在傍晚,雨來得短暫而肆意。多次看到了這樣的暴雨:雨在低空時,視野一片烏黑,只有亮亮的雨線在飄晃;而中高空的雨,則一片白。雨在高空,被空氣摩擦,雨珠破碎,部分已霧化,因雨珠夠大,繼續(xù)下降,密集飄旋下來,遮蔽了視野。暴雨結束,但雨星子仍然迷蒙飄落,如斷線的雨絲。風吹著雨星子,模糊烏黑的視野,也慢慢變白。原野白茫茫一片,不見山,不見人,不見樹木,只有溪流淙淙。?天上落下來的水,涌入了河里。河水上漲,一日浪高一日,泄不出去的水,淹沒了田野。秧田、瓜田、芋頭田、葡萄田,成了一片水澤之國。鄉(xiāng)人望著茫茫白浪,心揪著疼,又無可奈何。無人居住的瓦屋倒塌。?雨季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掃蕩將死之物;補充了地下水,為土地儲備了豐厚的續(xù)生資源;稀釋了土壤農藥、化肥污染,為生命體提供了更潔凈的生存環(huán)境;淡水通過自然的循環(huán),得以更廣闊地分布,以盡可能廣泛地孕育萬物。?當某種非常規(guī)天氣出現,我并不認為它是惡劣的天氣,是對人類的一種懲罰,而是認為這是大自然通過自我調節(jié),恢復到更理想的狀態(tài)的一種方式。?無論多漫長的雨季,終究會結束。季節(jié)會給任何天氣畫上休止符。季節(jié)是一只魔手,操弄著一個神秘的鍵盤,翻雨覆云。雨季過后,便鮮有雨了。雨成了稀罕物。秧苗迎著驕陽,碧油油生長。雨是天空寄給大地的一封福音書——塑造生命的福音,也在塑造死亡的福音。這是自然界最偉大的業(yè)績。(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在②、⑦等段落寫雨時,作者用多處色彩來勾勒周圍環(huán)境,如油綠的山川、白白的云海等,這避免了視覺的單調重復,更具有畫面感。B.第⑩段中作者說“生不被戕害,死不被踐踏”對于動植物來說就是最幸福的,這是因為沒有受到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動植物來說更適合。C.第?段作者描寫雨后田野時,“將退的夕光”“零散的圓葉”等文字充滿肅穆莊嚴之感,這與文章整體的輕松悠然形成巧妙的調和。D.連續(xù)的雨天并不常規(guī),但第?段中作者卻認為這種天氣并不惡劣,不是對人類的懲罰,這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戰(zhàn)勝自然力量的堅定信心。7.關于文中第⑧段彭家塢魚塘這部分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站在魚的角度發(fā)出疑問,不僅是魚在發(fā)問,更是自己在發(fā)問,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產生對廣闊世界的思考。B.“浪起了水花”一句中,作者將“浪”活用為動詞,展現出塘魚在水中蹦跳的動感,突出了它們得到自由后的快活。C.本段在結構上既承接了上文對雨水的描寫,又引出了下文對于動植物是否有幸福感的思考,使文章前后銜接自然。D.作者想象塘魚被人捕捉后加工制成菜肴,直指人類奪取生靈自由的殘忍,進而喚起大眾對人與動物關系的審視,8.作者說“雨是天空寄給大地的一封福音書——塑造生命的福音,也在塑造死亡的福音”,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9.作者在文中將瓦雨聲想象成馬蹄聲,請對這部分內容加以理解和賞析。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厲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長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宣王不修籍于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三十九年,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節(jié)選自《史記·周本紀》)材料二:孝①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許皇后,宣帝微時生民間。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毙圩魃唬骸皾h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鄙嫌幸庥没搓柾醮?,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節(jié)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而上牽制文義,優(yōu)游不斷,孝宣之業(yè)衰焉。(節(jié)選自《漢書·元帝紀》)材料三: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yǎng)其欲也。為天下之人,故立天子以齊一之。謂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管子曰:“措國于不傾之地,有德也。下令于流水之原,以順人心也。使士于不諍之官,使人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量人力也。不求不可得,不強人以其所惡也。”知時者,可立以為長。審于時,察于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節(jié)選自《反經》)[注釋]①漢朝皇帝除了漢高帝和漢光武帝之外,其他皇帝謚號中都帶“孝”字。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且俗儒不達A時B宜C好是D古非E今F使人眩于名G實H不知所守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于是,與《師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詞義不同。B.籍,籍禮,謂天子親耕籍田的儀式,以示對農業(yè)的重視,勸農勤耕。C.度,譜寫,作曲,與《揚州慢》“因自度此曲”中的“度”詞義相同。D.審,仔細考察,詳究,與成語“審時度勢”中的“審”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厲王奔逃到彘地,召公、周公兩相共同執(zhí)政,號稱“共和”,自此至宣王即位前的約十四年中,國家事務由這兩位賢臣主導。B.漢宣帝為君治國重法輕儒,在宴會上,太子陪侍時的進言讓他發(fā)現太子與他政治理念不同,同時發(fā)現淮陽王更適合做繼承人。C.漢元帝有很多才能技藝,善讀書,擅長演奏多種樂器,年少時便尊崇儒術,登基后征用并將政事委托給儒生,為君優(yōu)柔寡斷。D.管仲認為德對治國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強調要“順人心”“嚴刑罰”“信慶賞”,這與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觀點相似。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2)為絕國殊俗,不得被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14.依據材料三第一段,從周宣王和漢宣帝的角度分析其帝王基業(yè)由盛轉衰的原因。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陪留守余處恭、總領錢進思、提刑傅景仁游清涼寺,即古石頭城楊萬里①萬里長江天上來,石頭卻欲打江回。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②中間劃洞開。蘇峻③戰(zhàn)場今草樹,仲謀廟貌古塵埃。多情白鷺洲前水,月落潮生聲自哀?!咀ⅰ竣贄钊f里:政治方面力主抗金,反對屈膝議和。②紫府:指孫權在石頭山楚國金陵邑故址上修筑的東吳第一軍事要塞石頭城。③蘇峻:東晉初年率軍直搗叛軍老巢石頭城。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異曲同工,氣勢磅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B.“削”字凸顯了青山地勢的險要,“劃”字暗含著對孫權歷史功績的頌揚。C.“今草樹”與“古塵埃”巧用對比,突出了不同歷史人物身后境遇的差異。D.“洲前水”與首句照應,豐富了“萬里長江”的畫面,前后內容渾然一體。16.本詩“月落潮生聲自哀”與張若虛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均將“月”與“潮”相關聯,請分析這兩個詩句在寫法及意境方面的不同。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善于從生活現象中提煉哲理,如他以車輪、器皿等為例,指出“,”,以辯證思維闡釋了“有”和“無”的關系。(2)小慧在抗日事跡展上了解到,當初無人傳授小兵張嘎對敵計謀,這好似《賀新郎·國脈微如縷》中提到的事例“,”。(3)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玉”是極具韻味的意象。古人常以“玉”修飾器物、景物等,將情思寄寓其中,如“,”。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青瓷如玉,釉色凝翠。龍泉青瓷的燒制技藝,肇始于三國,鼎盛于宋元,其“千峰翠色”的釉質,堪稱“巧剜明月染春水”的絕技。然而,這項非遺技藝曾一度陷入青黃不接的窘境:老匠人年逾古稀,年輕人鮮少問津。同時,傳統(tǒng)柴窯因環(huán)保要求逐漸被氣窯取代。轉機始于一場“數字實驗”。工程師用3D掃描技術復刻古代器型,Al算法模擬釉料配比,VR展廳讓觀眾“穿越”至南宋龍窯……新技術不僅解決了傳承難題,更凸顯青瓷歷久彌新的藝術價值。正如非遺傳承人感慨:“守正不泥古,創(chuàng)新不離宗。唯有讓傳統(tǒng)技藝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方能使其老樹開新花?!比缃?,青瓷不再囿于博物館的展柜。短視頻平臺上,匠人直播拉坯、刻花的畫面吸引百萬點贊;在電商平臺上,融合現代設計的青資茶器成為“爆款商品”。這門古老技藝,正以輕盈的姿態(tài),翩然舞動于數字時代的浪潮之巔。18.請賞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修辭效果。19.假如你是一名非遺傳承人,要從不同維度為大家介紹龍泉青瓷技藝,請結合文本前兩段提煉出四個介紹要點,每點不超過10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說文解字》中,“水”(甲骨文象河流蜿蜒之形)作為漢字構形的基礎,通過增筆、減筆、重筆等方式可以衍生出許多相關漢字(見小篆圖表):增筆造字中,“永”是在“水”中間加長筆畫,象征水流綿延不絕;“氽”則是(

),本義為漂浮。減筆造字方面,“巜”是形如簡化后的水渠;“冫”減省“水”為兩點,作寒冷相關字的部首。重筆構字法則有“沝”,兩水相疊表急流;“淼”,(

)。古人對水的認知深刻映射于建筑形制。靈渠水利系統(tǒng)以“天平鏵嘴”為樞紐,通過“三七分流”調控水位,①不僅平衡航運,并灌溉農田。②這種順應水勢的營造智慧,被《水經注》譽為“道法自然”。③在建材工藝上,堤壩修筑尤重黏土配比,需兼顧密實度與滲水性,剛柔相濟者乃為上品。④堤防貴實,唯有能御湍流而不蝕者,且為良工。20.依據圖表所示,在甲、乙兩處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分別解釋“氽”與“淼”的構形,每處不超過12字。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虛詞使用不當,請指出序號并修改。22.某文化景區(qū)內懸掛著一副以《蘭亭集序》為創(chuàng)作背景,但尚未完成的主題宣傳詞:“□會蘭亭書逸趣,□映曲水賦流觴?!辈哒谷藬M用“重筆字構形”的兩個常用漢字補全首字,請結合《蘭亭集序》的相關內容完成補寫任務并說明理由。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3.閱讀下面的漫畫,根據要求寫一篇作文。要求: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答案】1.B2.B3.C4.①破:批判魯迅這類的文學家將民間文學等同于書面文本,以為停留于口頭上的民間文學不是文學。為論述民間文學的“生活屬性”張本蓄勢。②立:提出民間文學具有濃厚生活屬性的觀點,強調構建民間交流的生活世界才是民間文學的突出特征。強化論點,突出民間文學重視“實踐性”“互動性”等特征。5.①敘事形式體現了詩學風格,有文學味。故事用押韻詩文對答形式構成主干,推動故事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②幽默,富有詼諧感。“老子幾時就去討米去了”等語言詼諧幽默,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讓人笑有所思。③故事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叫花子針對先生詩句中脫離生活實際的表述進行修正,著重表現了民間文學的生活性?!敬鸢浮?.A7.D8.①塑造生命的福音:雨水能收走熱氣,帶來涼風,讓山川更油綠,讓人們借助雨水播種耕作;雨水能帶來自由,讓萬物安享生命,提供更加潔凈的生存環(huán)境。②塑造死亡的福音:雨水用摧枯拉朽的力量掃蕩將死之物,它是大自然自我調節(jié)的一種方式,以圖讓自然恢復到更理想的狀態(tài)。9.①描寫趕路人在雨中的徘徊、疑惑與最終的領悟,代表著人們在生命過程中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思考。②使雨景的描寫更加細膩生動,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內容。③營造出一種迷茫、惆悵又略帶神秘的氛圍。④運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使文章充滿了文學性和詩意,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⑤語言上多用擬聲詞(疊詞),如“當當當”“嗒嗒嗒”“噗噗噗”等,語言表達有韻律美?!敬鸢浮?0.CFH11.D12.B13.(1)兩相輔佐他,修明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流傳下來的風尚,諸侯又重新尊崇周王室。(2)因為風俗不同的偏遠之地,受不到天子的恩澤,所以設立了諸侯來教化他們。14.①設立公卿諸侯為帝王查補缺漏,周宣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后期獨斷專行。②設立帝王是為了天下人,而漢宣帝因自己的私情選擇繼承人。參考譯文:材料一:厲王出亡奔逃到彘地,召公、周公兩相共同執(zhí)政,號稱“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在彘地。太子靜在召公家中長大,兩相于是共同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宣王即位,兩相輔佐他,修明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流傳下來的風尚,諸侯又重新尊崇周王室。十二年,魯武公來朝見。宣王不遵循在千畝之地的籍禮,虢文公勸諫說這是不行的。宣王不聽。三十九年,在千畝打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氏之戎打敗。宣王喪失了南國的軍隊之后,便在太原地區(qū)調查人口準備征兵。大臣仲山甫進諫說:“民眾是不可以查點而征兵的?!毙醪宦爠裰G,最終還是調查了人口以備征兵。材料二:漢元帝,是漢宣帝的太子。母親是共哀許皇后,宣帝微賤時生于民間。兩歲時,宣帝繼承帝位。元帝年八歲時,被立為太子。成年后,寬和仁厚而喜好儒術。見宣帝所起用的多是通曉法令、執(zhí)法嚴峻的官吏,用刑律來約束天下,曾在宴享陪從侍奉時隨口進言說:“陛下行法度太過苛刻,應該任用儒生?!毙鄹淖兡樕l(fā)怒說:“漢家自有制度,本是將王霸二道交替使用,為何要專行仁政,效法周朝呢?況且淺陋迂腐的儒士不能通曉時宜,喜歡肯定古代否定當今,使人在名實上惑亂,不知所從,那怎么能委以重任!”于是嘆道:“亂我劉家朝綱的,將是太子啊!”宣帝由此疏遠太子而寵愛淮陽王,說:“淮陽王明于察斷而愛學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