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強化任務群三創(chuàng)新命題(共146張)+學案_第1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強化任務群三創(chuàng)新命題(共146張)+學案_第2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強化任務群三創(chuàng)新命題(共146張)+學案_第3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強化任務群三創(chuàng)新命題(共146張)+學案_第4頁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強化任務群三創(chuàng)新命題(共146張)+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強化任務群三創(chuàng)新命題(共146張)+學案

復習任務群三古詩文閱讀

創(chuàng)新命題

任務一古詩文閱讀命題新思維

在高考評價體系引領下,高考命題聚焦關鍵能力考查,突出思維品質與創(chuàng)新精神,實現(xiàn)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yǎng)”的轉變,是近年來新課標高考命題改革最顯著的特征。這一改革聚焦于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過程及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二輪復習備考中,要重視思維可視化、過程化和規(guī)范化的培養(yǎng),提升考生的應對能力。2024年高考新課標I卷文言文閱讀第14題由3分增加為5分,考查目標不在于簡單地分析與判斷,而在于引導考生對人與事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評判,重視思維品質的考查,難度增加。

題干要求考查思維

(2024·新課標Ⅰ卷)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5分)批判思維

(2024·新課標Ⅱ卷)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5分)比較思維

題干要求考查思維

(2023·新課標Ⅰ卷)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3分)批判思維

(2024·全國甲卷)C.斥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推理思維

備考啟示

1.重視語言學習與運用,奠定思維發(fā)展的基礎。思維的發(fā)展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扎實做好語文聽說讀寫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積累語言實踐的經驗,增長語言實踐的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多方面思維品質的提升。

2.加強思維品質的訓練。新課標在“課程評價"部分從五個角度、五個層次對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評價提出了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培養(yǎng)思維,通過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促進語文課程的學習。

掌握七大思維特點

1.分析思維:能夠理解和分解問題,找出問題的本質和關鍵點,并提出解決方案。

2.綜合思維:能夠將各種信息和觀點進行整合,形成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3.創(chuàng)新思維:指人們革舊布新和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們運用開放性、系統(tǒng)性、辯證否定和發(fā)散性的思維,提出新問題、創(chuàng)建新設想、發(fā)現(xiàn)新方法、得出新觀點,創(chuàng)新思維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本質要求。

4.推理思維:能夠基于已有的信息和邏輯關系,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

5.比較思維:能夠對不同的觀點、事物、事件進行比較和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和差異。

6.批判思維:能夠對信息和觀點進行評估和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偏見和不足,并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和建議。其考查形式一般表現(xiàn)為:獨立提出問題、評估證據與理由、揭示隱含前提、開放與競爭性結論、構造替代論證、闡釋或評估可能的后果等。

7.辯證思維:旨在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揭露事物內部的深層次矛盾,揭示事物的必然聯(lián)系及其發(fā)展趨勢。

一、(2024·深圳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2分)

材料一:

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yè),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由其武議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焉。

武王伐紂,師渡盟津,死士三百,戰(zhàn)士三萬。紂之陳億萬,蜚廉、惡來,身先戟斧,陳開百里。武王不罷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誅紂。無祥異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節(jié)選自《尉繚子·武議》)

材料二:

傳語稱:“紂力能索鐵伸鉤,撫梁易柱?!毖云涠嗔σ??!膀懔簛碇?,并幸受寵。"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紂,兵不血刃”。夫以索鐵伸鉤之力,輔以蜚廉、惡來之徒,與周軍相當,武王德雖盛不能奪紂素所厚之心紂雖惡亦不失所與同行之意。雖為武王所擒,時亦宜殺傷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紂多力之效,蜚廉、惡來助紂之驗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過高祖。武王有白魚、赤烏之祐,高祖有斷大蛇、老嫗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義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紂。高祖伐秦,還破項羽,戰(zhàn)場流血,暴尸萬數(shù),失軍亡眾,幾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誅亂劇。獨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實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后,效驗自列,是非之實有所定矣。世稱紂力能索鐵伸鉤,又稱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鐵伸鉤之力當人,則是孟賁、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則是三皇、五帝之屬也。以索鐵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頓兵。今稱紂力,則武王德貶;譽武王,則紂力少。索鐵、不血刃,不得兩立;殷、周之稱,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則必一非。

(節(jié)選自《論衡·語增篇》)

[解析]句意:周武王道德雖然很高,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紂王厚愛的人的心;紂王雖然不好,也不會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拔渫醯码m盛不能奪紂素所厚之心”句中,“武王"是主語,“德雖盛”表條件,“不能奪紂素所厚之心"表示轉折的結果,可于兩者之間斷開,即B處;“武王德雖盛/不能奪紂素所厚之心”和“紂雖惡/亦不失所與同行之意"是并舉成分,故可于E、F處斷開。故應斷于B、E、F。

[答案]BEF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紅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加,指施加、施以,與《游褒禪山記》“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中的“加"意思相同。

B.幸,指受到君王寵信,與《六國論》“洎牧以讒誅”中的“誅"用法相同。

C.其實,指它的實際,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中的“其實"意思相同。

D.當,指抵擋,與《石鐘山記》“有大石當中流”中的“當"意思不同。

A[A項,錯誤。施加、施以;更。句意:軍隊討伐的國家。/洞內更深的地方,那些到的人更少了。B項,正確,都是被動用法。被寵幸;被誅殺。句意:都受到寵幸。/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C項,正確。句意:這不是它的實際情況。/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D項,正確。抵擋;面對。句意:以絞鐵條成繩把鐵鉤拉直的力量去抵擋敵人。/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故選A。]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認為,用兵不是為盜,目的只在于懲罰禍首一人而不傷害無辜,兵不血刃就能贏得天下人的親附。武王伐紂就是如此。

B.傳言紂王力大無比,又寵信蜚廉、惡來等猛士。材料二推斷,商周對戰(zhàn)之時,即便紂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認為事情不能隨意夸大,仔細考察,真相才會得到判定。紂王力大無窮與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時成立,必有一個說法錯誤。

D.材料一以武王商紂力量懸殊卻能輕易克敵的事例,論證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則通過具體分析推斷,否定了這一觀點。

D[D項,“否定了這一觀點"說法有誤。材料二針對的是“索鐵、不血刃,不得兩立;殷、周之稱,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則必一非”進行討論,與修行人事的重要性這一觀點無關。]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故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4分)

譯文:___________

(2)今稱紂力,則武王德貶;譽武王,則紂力少。(4分)

譯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用兵,是用來平定暴亂、制止不義行為的。

如今稱贊紂王的力氣(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貶低了;稱譽武王(的道德),那么紂王的力氣就被小看了。

[解析](1)“兵”,名詞作動詞,用兵;“所以”,表目的,意為“用來……的"。(2)“稱”,稱贊;“貶”,被貶低;“少”,被小看。

★5.[新題型·推理思維]請根據材料二第2段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將下面的推理過程補充完整。(5分)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顯;

(2)相比武王,___________;

(3)即便如此,___________。

推斷:_________。

[解析]題干中給出的提示信息有“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顯”,這里對應的是原文“案武王之符瑞,不過高祖。武王有白魚、赤烏之祐,高祖有斷大蛇、老嫗哭于道之瑞”。而原文后文中,“武王有八百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義兵之佐”這兩者的比較,則是對兩者所擁有軍事實力的比較,由此可得出條件二:高祖的實力更為雄厚。此后,原文進一步給出已知的高祖的現(xiàn)狀“高祖……戰(zhàn)場流血,暴尸萬數(shù),失軍亡眾,幾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誅亂劇”,充分說明了戰(zhàn)事的艱巨,也就是說,高祖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最終打敗了秦國。而由高祖擁有更優(yōu)越的前提

條件尚不能避免慘烈的過程,我們可由此推出,武王條件不如高祖,按理說應該付出比高祖更慘烈的犧牲,才有可能同樣取得勝利。而前文給出的假設是“不血刃”,也就是武王兵不血刃就打敗了紂王,這顯然與我們推出的結論矛盾。由此,可推出作者認為正確的結論是: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敗紂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慘重代價才能打敗紂王)。

[答案]高祖的實力更為雄厚高祖付出慘重代價才打敗秦國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敗紂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慘重代價才能打敗紂王)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凡是用兵,不要進攻沒有過錯的國家,不要殺害無辜的人民。殺害別人的父兄,掠奪別人的財物,奴役別人的子女,這都是強盜行徑。所以用兵,是用來平定暴亂、制止不義行為的。軍隊討伐的國家,要使農民不離開他們的土地,商人不離開他們的店鋪,官吏不離開他們的官府,因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懲罰禍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鮮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擁護。

武王討伐商紂,軍隊在盟津渡河,指揮三百敢死之士,三萬士兵。商紂陳兵億萬,又有蜚廉、惡來這些勇將,身先士卒,不避戟斧,軍隊綿延百里。武王并沒有使士卒疲勞,也沒有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就打敗了商軍,誅滅了紂王。沒有什么吉兇災祥預兆,只是有沒有修明德行的結果。

材料二:

社會上流傳的話說:“紂王的力氣能把鐵條擰成繩,把鐵鉤拉直,能托梁換柱。"這是說他力氣大?!膀懔?、惡來這類人,都受到寵幸?!边@是說喜歡武藝的君主會招來武藝高強的勇士。有的人說“周武王伐紂,兵器的鋒刃上沒有沾血就取得了勝利"。以紂能把鐵條擰成繩把鐵鉤拉直的力氣,再有蜚廉、惡來這類人輔佑,跟周軍對敵,周武王道德雖然很高,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紂王厚愛的人的心;紂王雖然不好,也不會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雖然他被周武王捉住,當時也應當殺傷幾十上百個人。如今說武王“不血刃”,這不是紂王力量大和蜚廉、惡來幫助紂王的證明。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過漢高祖。武王有白魚、赤烏鴉的吉兆,高祖有斬斷大蛇、老婦人在路上哭訴的符瑞。武王有八百諸侯的幫助,高祖有天下義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應該比背叛殷商的多??疾旄咦嬗懛デ爻只仡^來打敗項羽,戰(zhàn)場上流滿鮮血,橫尸以萬計,軍隊散失士兵傷亡慘重,自己多次幾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見作戰(zhàn)艱苦,討伐叛亂激烈??墒菂s偏偏要說周武王連兵器上都沒有沾血就取得勝利,這不是它的實際情況。說他很輕易地打敗紂,是可能的;要說是“兵不血刃”,就過分夸大了。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與縮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會自然表現(xiàn)出來,而是非的真實情況就能判定。社會上稱說紂的力氣能絞鐵條成繩把鐵鉤拉直,又講武王伐紂,兵不血刃。以絞鐵條成繩把鐵鉤拉直的力量去抵擋敵人,那是孟賁、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戰(zhàn)勝敵人,那是三皇、五帝一類的人。以絞鐵條成繩的力量,是不應該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應該使用武力的。如今稱贊紂王的力氣(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貶低了;稱譽武王(的道德),那么紂王的力氣就被小看了。紂王力大能把鐵條擰成繩與武王兵不血刃,這兩種說法不能同時成立;贊美紂王力大與贊美武王德高,這兩種說法不可能都對。兩種說法不能都對,那么肯定有一個不對。

二、(2024·黃崗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22分)

材料一:

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選自韓愈《伯夷頌》,有刪改)

材料二: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賢辯之甚詳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見獨識,既失其本,而學士大夫共守之不為變者,蓋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辯之反復不一,是愈可信也???、孟皆以伯夷遭紂之惡,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然則司馬遷以武王伐紂,伯夷扣馬而諫,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韓子因之亦為之頌以為微

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zhí)煜?,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聞西伯善養(yǎng)老,則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是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蓋二老,所謂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shù)千里之遠,文王之興以至武王之世,歲亦不下十數(shù),其伯夷欲歸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來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

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與不仁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余故曰:圣賢辯之甚明,而后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減太公哉!

(選自王安石《伯夷論》,有刪改)

[解析]句意:韓愈根據這個說法,也為伯夷寫了《伯夷頌》。認為沒有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亂臣賊子會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于后世。“韓子因之”主謂賓結構完整,其后B處斷開;“亦為之頌"前省略主語“韓子”,“為之"修飾“頌”,二者共同作謂語,其后D處斷開;“微二子"和“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構成假設關系,中間F處斷開。

[答案]BDF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紅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使跟隨,與《鴻門宴》“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中“從”字的用法相同。

B.扣,牽住,拉住,與《赤壁賦》“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

C.尤,最、甚,與《陳情表》“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

D.趨,奔赴,與《六國論》“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趨”字的意思不同。

C[A項,正確。都是使動用法,“使跟隨、率領"的意思。句意:率領天下的賢士和諸侯。/劉邦第二天早晨帶領一百多人騎著馬去拜見項羽。B項,正確。牽住,拉住;敲擊。句意:伯夷拉住武王的馬向他進諫。/用手叩擊著船舷唱到。C項,錯誤。都指最、甚。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何況我的孤苦,又特別嚴重呢。D項,正確。奔赴;朝向,走向。句意:從海邊奔赴文王的邦都。/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故選C。]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韓愈看來,伯夷反對伐紂和恥食周粟之舉,不僅是符合“義”的特立獨行,更是深明君臣大義的臣下對“道"統(tǒng)的崇奉和維護。

B.韓愈將伯夷與微子對比,盛贊伯夷是天地之間、古往今來最不顧世俗非難的人,他的精神與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絲毫不遜色。

C.王安石的《伯夷論》,針對《史記》及韓愈《伯夷頌》有關伯夷的記述和評論展開辯駁,體現(xiàn)了王安石不盲從權威、不茍順流俗的理性精神。

D.王安石認為,伯夷是姜太公一類的人物,不滿商紂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時期并輔佐他,其功勞成就將完全不遜于姜太公。

B[B項,“將伯夷與微子對比,盛贊伯夷是天地之間、古往今來最不顧世俗非難的人,他的精神與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絲毫不遜色”錯誤,由原文“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瞬摹⑹妪R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可知,韓愈將伯夷與微子對比的是對殷商以及武王伐紂的態(tài)度。]

9.把材料二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薇》之歌。(4分)

譯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是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4分)

譯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天下歸周后,伯夷感到恥辱,堅持君臣之義不吃周朝的糧食,并作了《采薇》這首歌。

這時武王奮然起事,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解析](1)“宗”,歸,歸順;“恥”,意動用法,以……為恥,感到恥辱;“義”,堅持君臣之義。(2)“相”,輔佐;“出”,拯救出來;“元元”,百姓。

★10.[新題型·批判思維]下圖是材料二的思維導圖,請補充完成橫線處的空缺內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本開篇先以“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賢辯之甚詳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見獨識,既失其本,而學士大夫共守之不為變者,蓋有之矣,伯夷是也”引出對伯夷的討論;由原文“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可知,文章陳述孔子和孟子這樣的圣賢對伯夷的評價,即他們不事暴君,等待天下清平,呼應前文“圣賢辯之甚詳而明”。故此處應填“孔孟";由原文“然則司馬遷以武王伐紂……而為《采薇》之歌”可知,此處是司馬遷對伯夷的記述,呼應前文“偏見獨識”,故此處

應填:扣馬而諫,恥食周粟;由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可知,作者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為君仁義,伯夷不可能反對。

[答案]①孔孟②扣馬而諫,恥食周粟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為君仁義,伯夷不可能反對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讀書人立身行事獨特,符合道義罷了,不顧慮別人的贊譽或批評,都是豪杰之士,是堅定地相信道義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窮盡天地、窮盡萬世也不顧慮(別人看法)的人。(與他比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寬廣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當殷商要滅亡而周要興盛時,微子這樣的賢人都抱著祭祀的器具離開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領天下

的賢士和諸侯前去進攻殷商,未曾聽說有人批評過他們。獨有伯夷、叔齊認為他們不該。殷商滅亡后,天下承認周為宗主國。伯夷、叔齊二人獨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恥的,即使餓死也不后悔。由此說來,難道是(他們)有所求取才這樣做的嗎?(是因為他們)堅定地相信道義并清楚地知道自己。

材料二:

有些事情發(fā)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賢已經把這些事說得詳細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僅憑借自己個人偏見和主觀臆斷,就提出某種說法,使事情失去了本來面貌,而學士大夫們信守這種說法不改變,會有這種情況啊,伯夷(的事情)就是這樣。關于伯夷,古代有孔子和孟子的論述。憑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賴而又反復論說,他們的說法就更可信了??鬃雍兔献佣颊J為他遇上了殘暴的紂王,不記舊怨,又不愿屈心侍奉,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

義,甘心受餓退避隱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來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稱之為圣人。然而,司馬遷卻認為武王伐紂,伯夷拉住武王的馬向他進諫,天下歸周后,伯夷感到恥辱,堅持君臣之義不吃周朝的糧食,并作了《采薇》這首歌。韓愈根據這個說法,也為伯夷寫了《伯夷頌》。認為沒有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亂臣賊子會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于后世,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商朝衰落,紂王因不仁殘害天下人,天下人誰不怨恨紂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與姜太公曾經聽說西伯侯善于奉養(yǎng)老人,就打算歸附他。在這個時候,想要消滅商紂的心情,他們二人會有什么不同嗎?這時武王奮然起

事,姜太公輔佐他,于是將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這時伯夷卻沒參與,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伯夷、呂尚都是當時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歲了,年事已高。從海邊奔赴文王的邦都,算起來也有幾千里遠,從文王興起,到武王時代,也要有幾十年的時間,難道伯夷想歸附西伯侯的愿望沒等實現(xiàn),就死在渤海邊了嗎?或許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許到了文王的邦都卻沒有等到武王的時代就死了嗎?根據這種分析推論,也不會有像司馬遷所說的伯夷“扣馬而諫"這種說法成立的道理。況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導大義,在太公輔佐下終于完成,可唯獨他不認為是正義的,難道這個人會是伯

夷嗎?天下的政道有兩種,仁義的和不仁義的。商紂為王,不仁義;武王為王,仁義。伯夷堅持不侍奉不仁義的商紂而等待仁義的君王,后來出現(xiàn)了仁義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處于何種境地呢?所以我說:古圣先賢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見靠自己的見識把事情搞得失去本來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趕上武王的時代,他的功業(yè)難道比姜太公少嗎!

三、(2024·菏澤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1~12題。(9分)

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

戲作長句二首(其二)①

陸游

美睡宜人勝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風高時送雁聲過。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②。

【注】①本詩為1194年陸游七十歲奉祠居山陰時作。②據《呂氏春秋·舉難》載:“寧戚,春秋時衛(wèi)人,以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于車下,扣牛角而歌。齊桓公以為非常人,召見,拜為上卿?!?/p>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筆調自然輕松,緊扣題目中的“暖"字,寫出了天氣的溫和怡人,以及睡眠飽足的愜意。

B.頸聯(lián)中視覺與聽覺轉至戶外,“梅”象征詩人孤高自賞的品性,“雁"暗含了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感。

C.尾聯(lián)詩人借寧戚“扣牛角而歌”的典故抒發(fā)情感,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豐富了詩歌的思想內涵。

D.詩人截取晚年閑適生活的片段,寫得真切細膩,讓讀者能夠從中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

B[B項,“思鄉(xiāng)思親"錯誤,從詩歌內容看,寫的就是日常家居的閑適生活,再加上山陰為詩人的家鄉(xiāng),故此句看不出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感。]

★12.[新題型·批判思維]《紅樓夢》第48回中,香菱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而林黛玉卻說:“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林黛玉又推薦香菱應該讀王維、杜甫、李白的詩。你認同誰的看法?請簡要說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題干中涉及香菱和林黛玉兩種不同的觀點,作答時首先確定自己認同的觀點,再結合詩人的作品內容及初學詩的人的情況說明理由。

如果認同香菱的看法,就結合引用的本詩頷聯(lián)分析。頷聯(lián)大意是:室中的門簾不卷而留香久,古老的硯臺微微凹下而聚墨多。詩句中的兩處細節(jié)描寫凸顯了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詩句淺顯易懂,富有韻味,適合初學詩者。詩句中“留”和“聚”,“久”和“多"對仗工整,能體現(xiàn)出嚴整之美。

如果認同林黛玉的看法,就從內容分析,本詩只寫居家的閑適之情,與王維的《使至塞上》、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將進酒》等作品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本詩頷聯(lián)過于重視格律技巧,缺少自然之美。根據題干中的“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可知,對于初學詩的人來說,如果陷入陸詩這樣“淺近"的誤區(qū),就很難寫出大格局的作品。

[答案](示例一)我認同香菱的看法。①寫出了日常生活情趣。簾不卷而“留香久”,硯微凹而“聚墨多”,兩處細節(jié)描寫凸顯詩人日常生活的閑適。②用語淺近卻富有韻味。頷聯(lián)淺顯易懂,適合初學詩者。③對仗工整,有格律之趣?!傲簟焙汀熬邸?,“久”和“多”,都能體現(xiàn)出嚴整之美。

(示例二)我認同林黛玉的看法。①本詩只寫居家的閑適之情,與王維、杜甫、李白等人相比,格局不大,情感不厚重。②過于重視格律技巧,有明顯的雕琢痕跡,缺少自然之美。③對于初學詩的人來說,如果陷入陸詩這樣“淺近”的誤區(qū),就很難寫出像王維等人那樣的大格局的作品。

四、(2024·三湘名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元曲,完成13~14題。(9分)

[中呂]朝天子·卞和①

卞和,抱璞,只合荊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兩足先遭禍。傳國爭符②,傷身行貨③,誰教獻與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注】①卞和:春秋楚人,在楚山(即荊山,在今湖北)發(fā)現(xiàn)了一塊玉石(即璞),拿去獻給楚厲王,厲王以為是石頭,砍掉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去獻璞,結果又被砍掉右足。到文王時,他抱著這塊玉石在荊山下痛哭,文王知道了,叫人剖開石頭果然得到寶玉,就命名“和氏璧"。②傳國爭符:和氏璧后為秦王所得,刻為玉印,號傳國璽,為權力的象征,以后許多野心家為此爭戰(zhàn)不休。③行貨:意為賄賂。

13.下列對這首曲子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標題中“中呂”為曲牌名,“朝天子"為宮調名,“卞和”為曲名。

B.“只合"意為“只應”,“只合"一句為下文議論卞和獻玉做了鋪墊。

C.結句是作者激憤之語,與其拿著璞玉去琢磨,不如偷偷將它敲碎。

D.這首元曲先是敘述歷史事件,接著展開議論,最后表達自己的觀點。

A[A項,“中呂”為宮調名,“朝天子"為曲牌名。]

★14.[新題型·創(chuàng)新思維]卞和獻玉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是才士不遇的悲劇,卞和也一向被人們深切同情,這首曲子對這個悲劇故事的看法頗有新意,請結合曲子簡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卞和”三句:春秋楚人卞和在楚山發(fā)現(xiàn)了一塊玉石,拿去分別獻給楚厲王、武王、文王等。作者說,卞和得到璞玉后,藏到山里面多好,卻偏要拿去獻給楚王;如果人家三代國王都不識貨,你能怎么樣呢?結果先后被人家砍掉了兩足。因此詩人認為卞和獻玉是一種愚行,于自己是行貨謀私,自討苦吃,想得到點好處卻遭受兩次刑罰。

“傳國爭符"三句:和氏璧后為秦王所得,刻為玉印,號傳國璽,為權力的象征,以后許多野心家為此爭戰(zhàn)不休?!靶胸洝保鉃橘V賂,巴結國王想得點好處。這句話是倒裝,意思說,你毀壞自己的身體去行賄,結果造成后世爭戰(zhàn)不休。通過卞和獻璧、身遭不幸的故事,旁敲側擊地諷刺、揭露了忠奸不辨、濫施刑罰的封建統(tǒng)治者。

[答案]①在這首曲子里,卞和成為被指責的對象,他的獻玉,不但讓自己砍掉了雙足,還使這個社會征戰(zhàn)不休。②卞和由被同情到被指責,作者意在批判封建帝王是非不分,濫用刑罰,表現(xiàn)了作者極大的憤慨。

任務二文言文簡答題命題新趨向

近年來,北京卷和上海卷走在了高考改革的前沿,全國卷命題有學習借鑒北京卷和上海卷的趨勢。如2024年“九省聯(lián)考"信息類文本閱讀“4道選擇題+1道簡答題”的形式和北京卷一致,“8選3"文言文斷句題和上海卷的命題形式類似。這說明全國卷善于取眾家之長,靈活多變。下面匯集各地文言文閱讀簡答題新題型,以期對使用新課標全國卷的考生有所啟發(fā)。

具體呈現(xiàn)出以下類型:

典型示例考查特點

(2024·普陀二模)文學社打算將甲乙兩文共同收錄至??皻v代文論”專欄,請你聚焦兩文所探討的核心話題,為這組文章擬一個總標題(字數(shù)不超過12個字)。(3分)采用擬標題的形式理解并概括文章內容

典型示例考查特點

(2024·普陀二模)甲乙兩文都以李杜為例論證觀點,你認為哪一篇例證更有說服力?請說明理由。(5分)分析文章論證效果

(2024·浦東二模)材料二中,作者梳理了四棵古楠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對獨柞留存的原因也做了探究。請結合材料二,評析材料一寫作意圖的思想價值。(3分)分析評價寫作意圖的思想價值

典型示例考查特點

(2024·無錫模擬)唐朝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嚴重,請結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chuàng)作目的。(3分)分析作者寫作意圖

(2024·崇明二模)與第②段比較,分析第③段寫人敘事的不同之處。(3分)分析寫人敘事的表達技巧

(2024·楊浦一模)本文為醫(yī)生陳馭虛立傳,對典型材料的組織很有特點,請結合第③④段填寫表格。(5分)分析組材特點

典型示例考查特點

(原創(chuàng)題)針對本文中的敘事藝術,學習小組進行了文本分析和探究梳理,請你運用表格梳理史書的敘事藝術,根據提示幫助學習小組填寫表格的空缺處。(5分)主觀化,用表格梳理文本內容

一、(原創(chuàng)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楚王召風胡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嘗有。精誠上通天,下為烈士。寡人愿赍邦之重寶,皆以奉子,因吳王請此二人作鐵劍,可乎?"風胡子曰:“善?!庇谑悄肆铒L胡子之吳,見歐冶子、干將,使之作鐵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畢成,風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見此三劍之精神,大悅風胡子,問之曰:“此三

劍何物所象?其名為何?"風胡子對曰:“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曰:“何謂龍淵、泰阿、工布?"風胡子對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釽[注],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

晉鄭王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之城,三年不解。倉谷粟索,庫無兵革。左右群臣、賢士,莫能禁止。于是楚王聞之,引泰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獸歐瞻,江水折揚,晉鄭之頭畢白。楚王于是大悅,曰:“此劍威耶?寡人力耶?"風胡子對曰:“劍之威也,因大王之神。”楚王曰:“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風胡子對曰:“時各有使然。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夫神圣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

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于東海。天下通平,治為宮室,豈非圣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圣德?!背踉唬骸肮讶寺劽?。"

(節(jié)選自《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

【注】釽:劍身上的文采。

1.[新題型·文意理解題表格式呈現(xiàn)]針對本文中的敘事藝術,學習小組進行了文本分析和探究梳理,請你運用表格梳理史書的敘事藝術,根據提示幫助學習小組填寫表格的空缺處。(5分)

敘述藝術具體內容藝術效果

結構完整敘述①______________敘事完備,條理清晰

(楚王)制劍、保劍的

過程

敘述藝術具體內容藝術效果

運用對話以楚王和風胡子對話的形式展開敘事②_____

________

適當議論闡發(fā)③_____________畫龍點睛,說理深刻

真實生動,鮮活

緊湊

君主和“兵器”的

關系

[解析]本題要求考生分析文本內容,并理解文本的敘事特色及藝術效果。運用表格梳理史書的敘事藝術,關聯(lián)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的導語“鑒賞作品的敘事藝術和說理藝術"。第①空,其實是要概括兩段文本的主要內容,根據第一段的“寡人愿赍邦之重寶……可乎”“于是……作鐵劍"和“畢成”可知,這段敘述了制劍的過程。第二段主要說晉鄭王想求取寶劍,圍攻楚國都城三年,楚王手持泰阿劍指揮作戰(zhàn),最終晉軍大敗,這是在敘述保劍的過程。故第①空可填“(楚王)制劍、保劍的過程"。

第②空,可先回憶在教材中學過的對話體文言文,如《兩小兒辯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等,然后結合這篇文本具體分析。文本主要通過楚王和風胡子的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現(xiàn)場感強,敘事緊湊。故第②空可填“真實生動,鮮活緊湊”。第③空,根據“適當議論"可知,這里主要是說與“楚王制劍、保劍”這兩件事相關的評價性內容,由此可定位到第二段的“時各有使然……大王有圣德”,舉多個例子來說明不同時代的君主與“兵器”之間的關系。故第③空可填“君主和‘兵器’的關系"。

2.[新角度·以人物短評探究人物]作者常采用敘議結合的方式來表達對人物的評價。請結合全文,圍繞楚王和“兵器”的關系,寫一則人物短評。(3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要求圍繞楚王和“兵器"的關系寫一則人物短評,需要結合文本內容,以議論的方式評價事件的意義,以敘述的方式概括具體的事例。根據第一段“寡人愿赍邦之重寶……使之作鐵劍”可知,楚王愿意把國家中的貴重寶物都拿出來鑄造寶劍,說明他認識到“兵器"的重要性。根據第二段“于是楚王聞之,引泰阿之劍……晉鄭之頭畢白”可知,楚王在被包圍三年,“倉谷粟索,庫無兵革"之際,敢于手持泰阿劍,登上城樓,親自指揮作戰(zhàn),用武力來威懾控制軍隊,說明他勇猛果敢。根據他和風胡子的對話可知,楚王能夠禮賢下士,虛心求教,聽取正確的意見,最終明白君主有圣明之德的重要性。把以上內容概括為一句議論的話就是:楚王要強兵興國。

[答案]楚王有強兵興國的追求。①他認識到“兵器”的重要性,傾盡國寶,請人鑄劍。②在被包圍三年,“倉谷粟索,庫無兵革"之際,他手持泰阿劍,登上城樓,親自指揮作戰(zhàn)。③他虛心向風胡子求教有關“兵器”的神威,聽取正確的意見。

【參考譯文】

楚王將風胡子召來詢問他:“我聽說吳國有干將,越國有歐冶子,這兩個人冠絕當世,天下從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他們的精神真誠,上與天相通,下化為堅強的志氣和驚人的作為。我愿意把國家中的貴重寶物,都拿來交給你,通過吳王請來這兩個人為我鑄造鐵劍,你愿意嗎?"風胡子說:“愿意?!庇谑?,楚王就派遣風胡子到吳國去,拜見歐冶子和干將,請他們鑄造鐵劍。歐冶子和干將就開鑿茨山,排干溪水,采掘出精美的鐵石,鑄成三把鐵劍。鑄成后,風胡子將它們送給楚王。楚王看到這三把劍所顯現(xiàn)出的精氣,

非常欣賞風胡子的能力,問他說:“這三把劍各象征什么呢?各叫什么名字呢?"風胡子回答說:“第一把叫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背跽f:“為什么叫龍淵、泰阿、工布呢?"風胡子回答說:“想知道龍淵劍,就察看它的形狀,它就像攀登上高山,居高臨下對著深淵一樣;想知道泰阿劍,就要察看它的文采,它的文采高峻深厚,如同流水的波紋一般;想知道工布劍,也要察看它的文采,它的文采由紋理間起,到脊背處就看不見了,像珍珠卻不能鑲在衣服上,文采斑斕如流水一樣不斷絕?!?/p>

晉鄭王聽說后就來求取這三把寶劍,沒有得到,興兵圍攻楚國都城,包圍了三年還不撤兵。城內糧倉里的糧食吃完了,兵庫中的武器裝備也耗費殆盡。而楚王身邊的親信、大臣和賢士們,也沒有辦法解圍。于是楚王知道后,就手持泰阿劍,登上城樓親自指揮作戰(zhàn)。晉國三軍大敗而退,士兵都心神迷亂,血流千里,猛獸紛紛跑來觀望,江水為之回流播揚,晉鄭王的頭發(fā)一下子全白了。楚王大為喜悅,說:“這是寶劍的神威,還是我的勇力呢?"風胡子回答說:“是寶劍的神威,但也得助于君王的神勇。”楚王說:“寶劍,是鐵鑄造的,原本能有這樣的精氣神威嗎?"風胡子回答說:

“不同的時代各有神物以成就功業(yè)。在軒轅、神農、赫胥的時代,用石頭作兵器,揀取折斷的樹木搭成棚屋。這是神圣的君主教導人們這樣做的。到黃帝的時代,用玉石制作兵器,有意識地砍伐樹木來建造屋舍,開鑿土地。玉石,是神奇靈異之物,但這也是遇到了有圣德的君主,才讓人們這樣做的。在大禹的時代,用銅鑄造兵器,用它們開鑿伊闕,疏通龍門,引導江河之水,向東流入東海。(當時)天下順暢太平,(于是)修治宮室,這難道不是依賴圣明君主的力量嗎?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鑄造鐵的兵器,用武力來威懾控制軍隊,天下聽到后,沒有人膽敢不歸順屈服的。這就是鐵制兵器的神威,也正表明君王具有圣明之德?!背跽f:“我明白了。"

二、(2024·普陀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甲文】

昔之論詩者曰:詩人少達而多窮?;驗檎f以解之曰: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耳。是二者皆非也。惟不以窮達累其心,而后辭有大過人者。古之詩人,若唐李白、杜甫,是皆魁壘奇杰之士,不得志于時,而其胸中超然,無窮達之累,故能發(fā)其豪邁雋偉之才、高古沖澹之趣,以成一家之言,名世而垂后。

(選自[明]劉永之《劉子高詩集序》,有刪改)

【乙文】

余嘗謂詩必游而后工,必窮者之游而后尤工。蓋士之局守一隅者,聞見淺狹,詩思不出數(shù)百里外,而富貴之游又多汩于名利,所作皆應酬冗長,不足以發(fā)抒性靈。惟窮愁之人蓄其所有而未得施于行事,因舟車所更涉,歷攬山川之雄秀、城闕之壯麗、人物之英偉、古跡之蒼涼,感其郁積,往往形諸歌詠,以寫傷今懷古、思親念舊、嘆老嗟卑之意。性靈所寓,墨光照耀,洵非梔言蠟貌而為歡娛之詞者所可及也。昔太白負才不遇,南浮江漢,北抵燕晉,西至

邠岐,東入齊魯吳越,足跡幾遍寰宇,故其詩閎肆俊偉,有輕天下之氣。杜少陵始游姑蘇、渡浙江,中而放蕩齊趙間,終乃客秦蜀、出夔峽、下襄陽,崎嶇萬里,老于羈人,無以效其忠愛,故其詩頓挫沉郁,有悲天憫人之志。誠哉!詩必以游而工,而尤工者,窮者之游之詩也。

(選自[清]陸元輔《燕游草序》,有刪改)

3.[新題型·為文章擬標題]文學社打算將甲乙兩文共同收錄至校刊“歷代文論”專欄,請你聚焦兩文所探討的核心話題,為這組文章擬一個總標題(字數(shù)不超過12個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依據甲文開篇“昔之論詩者曰:詩人少達而多窮?;驗檎f以解之曰: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耳"可知,首先闡述兩種觀點,即“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不是創(chuàng)作使文人處境困厄,大概是處境困厄后詩文才寫得好罷了”,之后用“是二者皆非也"對這兩種觀點進行否定,并提出“惟不以窮達累其心,而后辭有大過人者”的觀點。所以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詩非窮而后工”,而在于“不以窮達累其心”。

依據乙文開篇“余嘗謂詩必游而后工,必窮者之游而后尤工"可知,首先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即“詩人一定要在游歷之后才能寫出精妙的詩歌,也一定在處境困厄的游歷之后能寫出更加精妙的詩歌”,之后具體分析李白和杜甫的實例,最后又重申觀點。

所以兩篇文章都是圍繞是不是“詩窮而后工"人生的窮達與詩境的高下”的話題來論述的,所以標題可以是“詩豈窮而工?"詩非窮而后工”,或者“詩緣何而工?"詩人之窮與詩歌之工”“人生的窮達與詩境的高下"。

[答案](示例)詩豈窮而工?/詩非窮而后工/詩緣何而工?/詩人之窮與詩歌之工/人生的窮達與詩境的高下

4.[新題型·分析文章論據表達效果]甲乙兩文都以李杜為例論證觀點,你認為哪一篇例證更有說服力?請說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乙文例證更有說服力。因為:(1)依據乙文“昔太白負才不遇……有悲天憫人之志”可知,文章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兩人一生游歷天下的主要地方和行蹤軌跡,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閱歷之豐富,論證了他們之所以能寫出千古奇文,主要是因為游歷的經歷,以及懷才不遇,能夠把內心的真實感觸表達出來,由此來論證本文的中心論點“詩必游而后工,必窮者之游而后尤工”,并且和前文“而富貴之游又多汩于名利,所作皆應酬冗長,不足以發(fā)抒性靈”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使觀點更鮮明,更具說服力。(2)而依據甲文“若唐李白、杜甫,是皆魁壘奇杰之士……以成一家之言,名世而垂后"

可知,雖然也使用了李白和杜甫的例子,但都只是籠統(tǒng)地概括了他們兩人“不得志于時,而其胸中超然,無窮達之累”的精神世界,即“在不得志時,內心是一種超脫的,沒有受到處境困厄還是仕途暢達的影響”,并沒有具體展開在哪個時期寫出了什么作品來體現(xiàn)這種精神,所以說服力不強,缺乏一定的佐證。文章應該列舉實例,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他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返回東魯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時所寫,抒發(fā)了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蔑視;再比如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等句子,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fā)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xiāng)的悲哀之情。

[答案](示例)乙文例證更有說服力。它不僅詳細交代李杜二人游歷天下的行蹤,突出李杜二人懷才不遇后游歷之廣,而且論述了兩者的詩歌特點與其游歷天下所見所感的關系,進一步明確“窮者之游"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具體影響,與上文富貴者之游之詩被名利所擾而不足以抒性靈形成鮮明對比,為支撐“窮者之游之詩尤工”的觀點提供了更充分、更確鑿的事實依據。甲文雖提及李杜詩風源自其“不以窮達累其心”,但未展開進一步的具體論述;李杜“胸中超然,無窮達之累”的論斷也可能引發(fā)爭議/也未必符合事實,例如杜甫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便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等詩句抒發(fā)窮困潦倒、流寓他鄉(xiāng)的悲哀之情,因此例證缺乏說服力。

【參考譯文】

【甲文】

過去論詩人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有的人為這種說法分析道:不是創(chuàng)作使文人處境困厄,大概是處境困厄后詩文才寫得好罷了。這兩種說法都是不正確的。只是不要因為處境困厄還是仕途暢達而影響內心,這樣才能寫出超過別人的文章。古代的詩人,比如李白、杜甫,這些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在不得志時,內心是一種超脫的,沒有受到處境困厄還是仕途暢達的影響,所以能夠抒發(fā)他們那種豪邁偉大的才能、高古沖澹的志趣,而成就獨特見解、自成體系的學術論述,并名垂后世。

【乙文】

我曾說詩人一定要在游歷之后才能寫出精妙的詩歌,也一定在處境困厄的游歷之后能寫出更加精妙的詩歌。因為詩人如果只局限在很小的生活空間,見識就很淺薄狹窄,作詩的思維不超過幾百里外,而富貴之人的游歷又多耽于追求名利,作品也都是應付并且廢話連篇,不能用來抒發(fā)內心的真性情。只有處境困厄不得志的人埋藏自己的內心卻不能付諸行動,于是借助船車游歷,飽覽山川城闕的雄偉秀麗、杰出人物的功績、蒼涼的古跡,感慨自己內心的郁悶之情,常常用詩歌表達出來,來抒發(fā)傷今懷古、思親念舊、嘆老嗟

卑的情感。內心的感觸,用筆墨來表達,并不是那些只用華麗的辭藻而作歡愉之辭的人比得上的。過去李白懷才不遇,向南游歷長江漢水,向北到達燕晉之地,向西到達邠岐,向東進入齊魯及吳越之地,足跡幾乎遍布全國,所以他的詩歌肆意雄健,有傲視天下的氣概。杜甫開始游歷姑蘇、渡過浙江,之后游歷齊趙之間,最后才客居秦蜀、路經夔峽、襄陽,崎嶇行程萬里,死于羈旅他鄉(xiāng),沒有用來報效國家、實現(xiàn)理想的方法,所以他的詩作語言頓挫沉郁,有悲天憫人的情感。的確??!詩人一定要在游歷之后才能寫出精妙的詩歌,也一定在處境困厄的游歷之后能寫出更加精妙的詩歌。

三、(2024·黃埔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5分)

材料一:

余所僦①屋有牖外大樹一,挺然當牖中,蓋柞屬也。日夕視之,若貞人介士,高冠長劍,端儼自持,而庸夫孺子凜然莫敢犯。

主人翁曰:“公愛茲樹乎?儂②先世手植茲樹,將百年于茲。日者,荊楚暴卒蟻聚城邑。凡亭榭、道路、叢薄、丘隴之植,不問老弱堅脆,悉罹斧斤。于是樹之生意盡矣。而吾廬之植獨存。儂不知天故遺此耶?抑造化之所鐘,而厚于他植也?”

余嘆曰:凡物之生,有幸不幸。時當無事,家給人足,宮室器用,公私畢作,良工師來度材,為棟梁,為檣楫,為琴瑟,為俎豆,其幸也。一遇喪亂,暴殄于卒伍之手,為柵,為櫓,為弧,為槍,特不幸爾。今茲樹也,其壽與否,非吾所能知,夫既不殄于卒伍,茍遇良工師,將舍之耶,抑取之也?余將為翁為樹慶矣。且吾聞之,昔者山陰陸公務觀之帥蜀也,于其舍處見大楠四,皆歷歲數(shù)百者。公以蜀故僭國③也,王氏、孟氏嘗極土木之侈而四楠者無恙,為楠記之。顧此樹者不兩以相比,不三以相參,而涉歷世變,與彼四楠者無異。吾亦將為茲樹記。

(節(jié)選自[明]徐一夔《獨柞軒記》)

材料二:

昌老④以書屬予曰:“國寧之楠,幾伐以營繕郡。人力全之,僅乃得免。懼卒不免也。"

予且嘆且喜:“夫勿剪憩棠,恭敬桑梓⑤,自古已然。姑以蜀事言之,蔣堂守成都,有美政,止以筑銅壺閣,伐江瀆廟一木,坐罷,書于國史。且王建、孟知祥專有西南,窮土木之侈,數(shù)十里間而獨四楠不取,彼猶有畏而不敢者。今圣主以恭儉化天下,專閫方面⑥皆重德偉人,豈其殘滅千歲遺跡,侈大棟宇,為王、孟之所難哉?意者,特出于吏胥梓匠,欺罔專恣,以自為功而已。使有以吾文告之者,讀未終篇,禁令下矣。然則安可不書?”

(節(jié)選自[南宋]陸游《成都犀浦國寧觀古楠記》)

【注】①僦:租賃。②儂:我。③僭國:割據政權。這里指五代十國中的前蜀和后蜀。④昌老:指國寧觀主持蘧昌真人。⑤《詩經·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周人以此詩懷念召伯德政?!对娊洝ば⊙拧ば≯汀酚小熬S桑與梓,必恭敬止”,古人以“桑梓之地"為故鄉(xiāng)。⑥專閫方面:指地方官員。

5.[新題型·分析評價寫作意圖的思想價值]材料二中,作者梳理了四棵古楠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材料一中,作者對獨柞留存的原因也做了探究。請結合材料二,評析材料一寫作意圖的思想價值。(5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兩則材料都探究了樹木不被砍伐的原因,并因之為樹作記。

四棵古楠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在陸游看來,材料二第一段的“國寧之楠,幾伐以營繕郡。人力全之,僅乃得免”是國寧觀主持蘧昌真人對陸游講述的四棵古楠未遭遇砍伐的原因之一。第二段中陸游引出《詩經》中的內容“夫勿剪憩棠,恭敬桑梓"及舉實例“彼猶有畏而不敢者”,應該說這是他認為的古楠未遭砍伐的另一原因,即中國人愛護樹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地方統(tǒng)治者面對千年遺跡不敢造次的決定。

那么材料一中獨柞能留住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徐一夔用了一句“此樹者不兩以相比,不三以相參,而涉歷世變,與彼四楠者無異"指出獨柞與古楠留存的原因的一致性,但作者的寫作目的不止于此。材料一開篇提到“日夕視之,若貞人介士,高冠長劍,端儼自持,而庸夫孺子凜然莫敢犯”,他認為獨柞像是一個方正耿介之人,正直莊重,矜持克制,而平庸之輩、小兒之徒會害怕而不敢冒犯它。這其實是道出了其能留存的另一原因,即它的精神面貌,正因為它的正直耿介,才讓人望而卻步,這棵樹才幸免于難。表達了作者對柞樹耿介品格的贊美與向往。而這棵樹的精神品格不正像正

直的人嗎?因此,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看似寫樹,實際是寫人,意在贊揚獨柞的高尚品質,暗含著善待人才的期望,啟迪當今的人們也要樹立高尚的理想人格。

[答案]材料二認為四棵古楠不遭砍伐,是中國人愛護樹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地方統(tǒng)治者面對千年遺跡不敢造次的決定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材料一還認為獨柞得以保留,與其“若貞人介士"端儼自持”的精神面貌有關,表達了作者對柞樹耿介品格的贊美與向往;作者寫此文意在贊揚獨柞的高尚品質,暗含著善待人才的期望,啟迪當今的人們也要樹立高尚的理想人格。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我所租賃的屋子窗外有一棵大樹,十分挺拔,正對著窗口,大概是柞一類的樹木。我早晚觀看,它像是一個方正耿介之人,戴著高冠,佩著長劍,正直莊重,矜持克制,而平庸之輩、小兒之徒會害怕而不敢冒犯它。

房東老人說:“您喜愛這棵樹嗎?我的先輩親手種植了這棵樹,到現(xiàn)在差不多有一百年了。近日,荊楚一帶兇殘的士兵像螞蟻一樣集結在城中,所有的亭臺館榭、道路通衢、低矮草叢、田園菜地里的樹木,不論老弱堅脆,全都遭到砍伐。于是樹木的生機就耗盡了。而我們屋子里的這棵樹還在。我不知道是老天漏掉了這棵樹,還是這棵樹本來就是大自然所鐘愛的,于是對這棵樹更加偏愛呢?"

我感嘆說:萬物生長,有的幸運,有的不幸。當時天下沒有戰(zhàn)火,日常家用就能消耗得起,制造器物,也都能滿足公家和私人的用途。優(yōu)秀的木工來量材,(把樹木)做成棟梁,做成桅桿船槳,做成琴瑟,做成祭祀器皿,這些都是它們的幸運。一旦遇到國家動亂,它們就被糟蹋在兵卒手里,做成了柵欄、盾牌、弓箭、木槍,實在是不幸啊?,F(xiàn)在這棵樹,它的壽命長久與否,我不知道。它不被糟蹋在兵卒手里,如果能遇到優(yōu)秀的木工的話,他們是會放了它呢,還是砍了它來做工具呢?我將替你和這棵樹慶幸啊。而且我聽

說,過去山陰陸游在四川統(tǒng)領軍隊的時候,在他的屋舍處見到四棵大楠木,都是經歷了幾百年的。陸游認為前蜀、后蜀都是割據政權,王建、孟知祥等人曾經極盡土木工程的奢華,但這四棵楠木無恙,于是為這四棵楠木做了一篇記。只是這棵樹不是兩兩成對,也不是三棵鼎足,卻能經歷世事變化,和那四棵楠木沒有差別。我也將為這棵樹做記。

材料二:

蘧昌真人寫信給我說:“國寧觀的楠木,差一點兒被砍伐用來修建郡衙,虧得大家盡力保全,才剛剛得以幸免??峙伦罱K也不會幸免啊。”

我又嘆息又開心:“(《詩經》里說)不要剪去憩棠,要對桑梓恭敬。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姑且用蜀地的事情來說,蔣堂在成都執(zhí)政的時候,有良好政治措施,只是因為造銅壺閣,砍伐了江瀆廟的一棵樹,因此被罷官。這件事寫在了國史上。況且王建、孟知祥割據西南,極大地耗盡了土木,方圓幾十里間,這四棵楠木在當時

沒有被取用,他們還是有所畏懼而不敢砍伐的。更何況今天圣上以謙恭儉樸教化天下,而地方大員都是重視德行的高尚君子,又怎么會毀滅這千年的遺跡,用來擴大自己的棟宇,做王建、孟知祥都覺得為難的事呢?想來,(這種砍伐樹木的主意)都只是出于胥吏木工,欺騙上級,想要為自己邀功而已。假使拿我的文章給他們看,也許他們還沒讀完,禁止伐木的命令已經下達到他們這里了。既然這樣,那么我又怎么能不寫下我的這個記呢?"

四、(2024·無錫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3分)

材料一:

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①,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shù)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

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②,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錯數(shù)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

(節(jié)選自袁樞《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

材料二: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shù)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

(節(jié)選自柳宗元《封建論》)

【注】①秋請:古代諸侯王于秋季朝見天子。②踐更:受錢代人服役。

6.[新題型·分析作者寫作意圖]唐朝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嚴重,請結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chuàng)作目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材料二中柳宗元說“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雖百代可知也”,說明漢初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實行郡縣制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已經得到證明。而結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亂及藩鎮(zhèn)割據而由盛轉衰的史實可知,柳宗元運用西漢削藩的史實,是為了充分論證郡縣制的優(yōu)越性,從而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zhèn)勢力。

[答案]①以西漢削藩的史實,論證了郡縣制的優(yōu)越性;②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zhèn)勢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當初,在孝文帝時,吳國太子入宮朝見皇上,侍候皇太子飲酒、博戲。吳太子博戲時與皇太子發(fā)生爭執(zhí),態(tài)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盤砸死了吳太子,讓人把他的尸體送回故鄉(xiāng)安葬。到了吳國,吳王怨恨地說:“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要埋葬到這里!”吳王又讓人把吳太子的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jié),聲稱有病,不再朝見皇上。皇上知道吳王是因為兒子的緣故,便拘留、查問吳國的使者。吳王害怕,開

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來,吳王派人替自己朝見天子,文帝再次問起吳王不來朝見的原因,使者回答說:“吳王其實沒病。朝廷拘留了吳國的幾批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找借口說生病了。前人說‘查看深淵中的魚,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過失,讓他悔過自新。"于是文帝釋放了使者,讓他們回國,并特意賞給吳王坐幾和手杖,表示照顧他年老,特許不必進京朝見。吳王得以被免除他的罪名,他謀反的意圖也漸漸消解了。而吳國內能冶銅、制鹽,百姓不繳納賦稅,吳王雇人服役,而且給價公平;每年按時慰問優(yōu)秀人才,賞賜百姓;其他郡國的官吏來吳國搜捕逃犯,吳王都阻止不允。這樣持續(xù)了四十多年。

晁錯多次上奏陳述吳王的過失,認為應削減他的封地。文帝寬厚,不忍心懲罰他,所以吳王越來越驕縱。到景帝即位,晁錯對景帝說:“以前高帝剛平定天下,兄弟少,諸子年幼,大封同姓諸侯王,封給齊國七十多個城,楚國四十多個城,吳國五十多個城。這三個非嫡親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F(xiàn)在,吳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謊稱有病不來朝見,依古法應處死。文帝不忍心,賞賜他坐幾和手杖。天子對他的恩德深厚,他本該悔過自新才對,卻更加驕橫放肆,利用礦山采銅鑄錢,煮海水制鹽,招誘天下

逃亡人謀劃叛亂?,F(xiàn)在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反叛;不削減封地,他也會反叛。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不削減他的封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本暗圩尮?、列侯、宗室共同討論這件事,沒人敢和晁錯爭辯,唯獨竇嬰有爭議,從此竇嬰與晁錯有了嫌隙。

材料二:

漢朝統(tǒng)一了全國之后,糾正秦朝的偏失,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幾年之內,為了平息戰(zhàn)亂援救傷員疲于奔命。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被飛箭射傷,漢朝衰敗不振的狀況達三代之久。后來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使他們安分自守。但是漢初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實行郡縣制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因此得到證明。繼漢朝以后稱帝的人,即使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yōu)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五、(2024·寶山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5分)

王君①傳

[明]徐渭

吾友王君,諱某字某,卒之。又明年,其子某以葬其考,時缺志銘,懼遂殞歿其素也。乃書狀來請傳。余讀已,喟然者久之。

夫以王君少穎敏苦學,未弱冠以儒充試②一不售,乃為生,于府學中便廩食,其后試有司,無一第不高等,且間甲諸同學生,百里之外裹糧而趨學者,無一不就王先生塾,乃弛擔,如是且三十年,數(shù)奇矣,然猶以貢拔③,此人人能知之,某亦能言之者。至其

以文受知一府公,府公憐其貧,頗風之。人持百金為壽,請府事,而君不為動。先是,又一他府公授一鄉(xiāng)翰林,托令簡壻④以屬君。君對曰:“某薄命,業(yè)已約婦,無以承使君厚惠。"府公復翰林,戲舉舊事曰:“事不諧矣?!贝穗m人人未必盡知之,然某猶能言之也。至君以一經教弟子,致束修若廩食準,銅錢以個計,可百萬,乃悉以同諸弟,瑜者教之,瑕者食之,終其身為一窶⑤人。此則人或知之,君未嘗言之,某亦不得言之者也。今夫身至大官鏹盈藏⑥,乃嫂叔矜耰鋤、兄弟以故業(yè)而斗者豈少哉?噫!可傳已!

論曰:懋新君雖窶,然喜植花木,畜魚于盆池,買古書帖及名人畫滿篋笥,數(shù)饾俎⑦銜杯,喜翩翩也。即為舉子業(yè),然亦時為詩,及好人為詩。城中大家治園池不少,友人中為詩者亦往往有之,然予不數(shù)過也,而特數(shù)過君。君之辦景豈真過富人哉?而乃今則已矣。莊周曰:自惠子死,無以發(fā)吾言也。

【注】①王君:名鎜,字懋新,作者友人。②充試:參加科考。③貢拔:生員選拔到國子監(jiān)讀書,成為貢生。④簡壻:挑選女婿。⑤窶:貧窮。⑥鏹盈藏:儲藏大量錢幣。⑦饾俎:指果蔬酒具。

7.[新題型·分析寫人敘事的表達技巧]與第二段比較,分析第三段寫人敘事的不同之處。(5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二段寫王君事例主要寫的是生平遭遇與為人品德。由“此人人能知之,某亦能言之者"此雖人人未必盡知之,然某猶能言之也”可知,事例主要來自作者的聽聞,由“此則人或知之,君未嘗言之,某亦不得言之者也"可知,王君的事,王君不曾說的,作者也不能說,可知王君之事多是客觀實錄。

第三段“懋新君雖窶,然喜植花木,畜魚于盆池,買古書帖及名人畫滿篋笥,數(shù)饾俎銜杯,喜翩翩也。即為舉子業(yè),然亦時為詩,及好人為詩”,寫王君建造園林、飲酒作詩的閑情雅趣。由“然予不數(shù)過也,而特數(shù)過君"可知,此處所寫王君的事是作者與王君的交往所知。由“而乃今則已矣。莊周曰:自惠子死,無以發(fā)吾言也”可知,結尾處作者抒發(fā)了私人情誼,表達了對王君的相惜與懷念之情。

[答案](示例)第二段主要寫王君的生平遭遇與為人品德,第三段寫王君建造園林、飲酒作詩的閑情雅趣;前者主要來自作者的聽聞,后者主要記敘作者與王君的交往經歷;前者多客觀實錄,后者抒發(fā)私人情誼。

【參考譯文】

我的朋友王君,避某諱,去世了。第二年,他的兒子某因為葬自己的父親,當時缺少墓志銘,害怕就此埋沒他的生平諸事,就寫了他父親的情況來請我為他寫傳。我讀之后,喟然長嘆了好久。

因為王君年少聰穎、思維敏捷、苦于學習,未成年就以儒生的身份參加科考一直不能考取,于是作為儒生,在府學中享受公家給的糧食,這之后到有關部門應試,沒有一次考試不是高等,并且在各位同窗儒生中間或第一,從百里之外的地方帶著糧食來學習的人,無一不到王先生教學的地方,于是放下?lián)樱襁@樣將近三十

年,命運不好,然而還是憑借貢士的身份被選拔出來,這是人人都能了解的,我也能說說他的事。直到他憑借文章被一府公知遇,府公憐憫他的貧困,認為他很有風范。他人持百金為他做壽禮,請他到府做事,而王君不為所動。在這之前,又一其他府公得到同鄉(xiāng)翰林的授意,委托縣令讓他選拔女婿,心里屬意王君。王君回答說:“我是薄命之人,已經和婦人有了婚約,沒有辦法承受使君的厚愛。"府公回復翰林,戲舉之前的事說:“事不成功了?!贝耸码m然人人未必都知道,然而我能說說。至王君憑一部經書教授弟子,

要學生的奉贈禮物按照公家供給口糧的標準,銅錢以個計算,大約百萬,就全都給了所有同宗之弟。有優(yōu)點的教導他們,有缺點的養(yǎng)活他們,其身到死也是一個貧窮的人。這就是別人或許知道,王君不曾說的事,我也不能說的事啊。如今身至大官用繩子串錢充滿庫藏,嫂叔卻拿著農具種地、兄弟之間因為原有基業(yè)(祖上傳下的家業(yè))相斗的人難道少嗎?哎!王君的事可以傳之后世了!

議論說:懋新君雖貧窮,但喜愛種植花木,在盆池養(yǎng)魚,買古書帖和名人畫(裝)滿箱和籠等竹器,多次吃著桌子上的飯食,口含酒杯,欣然自得。等到為應考試而準備學業(yè),也隨時作詩,也喜歡替人作詩。城里不少大戶人家建造園池,友人之中也往往有寫詩的人,然而我不會多次去拜訪他們,而唯獨多次去拜訪王君。王君置辦之景難道真超過富人嗎?如今這些早已沒有了。莊周說:自從惠子去世,我再也沒有對手了,我再也找不到辯論的對象了!

六、(2024·楊浦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5分)

陳馭虛墓志銘

[清]方苞

君諱典,字馭虛,京師人。性豪宕,喜聲色狗馬,為富貴容,而不樂仕宦。少好方,無所不通,而獨以治疫為名。疫者聞君來視,即自慶不死。

京師每歲大疫,自春之暮至于秋不已??滴跣廖矗嘤尉?,仆某遘疫,君命市冰以大罌貯之,使縱飲,須臾盡;及夕,和藥下之,汗雨注,遂愈。余問之,君曰:“是非醫(yī)者所知也。此地人畜

駢闐①,食腥膻,家無溷匽②,污渫彌溝衢,而城河久堙,無廣川大壑以流其惡。方春時,地氣憤盈上達,淫雨泛溢,炎陽蒸之,中人膈臆③,困惾④忿蓄,而為厲疫。冰氣厲而下滲,非此不足以殺其惡。故古者藏冰,用于賓、食、喪、祭,而老疾亦受之,民無厲疾。吾師其遺意也。"

余嘗造君,見諸勢家敦迫之使麇⑤至。使者稽首階下,君伏幾呻吟,固卻之。退而嘻曰:“若生有害于人,死有益于人,吾何視為?”君與貴人交,必狎侮,出嫚語相訾謷,諸公意不堪,然獨良其方,無可如何。余得交于君,因大理高公。公親疾,召君,不時至;獨余召之,夕聞未嘗至以朝也。

君家日饒益,每出,從騎十余,飲酒歌舞,旬月費千金?;騽窬\仕,君曰:“吾日活數(shù)十百人,若以官廢醫(yī),是吾日殺數(shù)十百人也。"諸勢家積怨日久,謀曰:“陳君樂縱逸,當以官為維婁,可時呼而至也。”因使太醫(yī)院檄取為醫(yī)士。君遂稱疾篤,飲酒近女,數(shù)月竟死。

君之杜門不出也,余將東歸,走別君。君曰:“吾逾歲當死,不復見公矣。公知吾謹事公意乎?吾非醫(yī)者,惟公能傳之,幸為我德。"乙亥,余復至京師,君柩果肂⑥,遺命必得余文以葬。余應之,而未暇以為。又逾年,客淮南,始為文以歸其孤。

君生于順治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康熙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氏,子某。銘曰:義從古,跡戾世,隱于方,尚其志。一憤以死避權勢,胡君之心與人異!

【注】①駢闐:聚集。②溷匽:廁所。③膈臆:泛指內臟。④困惾:阻塞不通。⑤麇(qún):成群。⑥肂(sì):暫時掩埋。

8.[新題型·分析組材特點]本文為醫(yī)生陳馭虛立傳,對典型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