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南寧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1頁
(三模)南寧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2頁
(三模)南寧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3頁
(三模)南寧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4頁
(三模)南寧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含答案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注意事項: 2025.041.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報告,浙江余杭良渚遺址群發(fā)現規(guī)模宏大的城址、大型水利系統(tǒng)及高等級墓葬,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等禮器。其中反山十二號墓地出土的“玉琮王”重達6.5公斤,雕刻有精細的神人獸面紋,同類器物在長江下游多個遺址中均有發(fā)現。據此可知,良渚文化A.尚未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B(tài).社會的貧富分化開始出現C.已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D.奠定多元一體的發(fā)展基礎2.西漢前期崇尚黃老之學,對周禮中的七廟制度并不十分重視。然而,漢高祖、漢文帝等都曾多次下令在郡國廣建皇室宗廟,這使得西漢國內廟宇數量龐大,高達一百七十多座。漢初皇帝廣建帝廟意在A.強化皇權尊崇地位B.吸取秦朝速亡教訓C.推行黃老無為思想D.實現儒學獨尊局面3.北宋編撰的《太平廣記》記載:唐朝汴州招提院一客僧“家于梁(汴州),父母兄嫂存焉,兄每以賈販江湖之貨為業(yè)。初一年,自江南而返大梁,獲利可倍。”唐朝詩人李敬方在《汴河直進船》中也寫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收盡脂膏是此河?!鄙鲜霈F象反映出唐代A.北方經濟仰賴江南供給B.江南經濟地位日益凸顯C.全國經濟重心實現南移D.汴水通淮加劇人民負擔4.1527年,王陽明于廣西平定土匪凱旋途中因病逝世。逝世前,弟子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答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而嘉靖皇帝在得知王陽明死訊后,認為心學主張“自我道德自覺”,立刻下詔停止其世襲爵位,不為他舉行相應典制葬禮,不授予謚號,并且禁止心學傳播。據材料可推知,心學A.失去了官方哲學地位B.彰顯社會主流價值觀C.批判地繼承宋明理學D.順應社會發(fā)展新變化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第1頁共6頁5.清順治五年制定的編審制度規(guī)定,戶籍“定五年編審一次,凡造冊人戶,各登其丁口之數”。雍正年間頒布了《攤丁入畝詔》:“丁銀攤入地畝,隨地征輸,永不加賦?!薄肚甯咦趯嶄洝?乾隆三十七年):“諭曰:嗣后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并通過保甲制度進行戶口統(tǒng)計。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A.賦稅制度變革影響社會治理方式調整B.賦稅制度改革導致戶籍管理難度增加C.戶籍功能已由賦稅轉為治安監(jiān)控為主D.農民對土地的人身依附關系顯著弱化6.據統(tǒng)計,19世紀存在華商附股的外資企業(yè)就有62家,涉及多個行業(yè)。英國人創(chuàng)辦的上海電光公司于1882年發(fā)行股票,“時出銀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踴躍而起,唯恐有限公司早為捷足先登者占盡”。材料中“華商附股”的現象A.表明外國企業(yè)逐漸被華商控制B.促進了官僚資本經營方式改變C.有利于新階層力量的發(fā)展壯大D.反映出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7.1902年,清廷下令修訂現行律例,要求“按照(與列強)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此后七八年間,頒行了《公司律》《破產律》《獎給商勛章程》等法律條例。這一時期律例的修訂與頒行A.適應了民族經濟發(fā)展需要B.旨在構建近代法律體系C.鞏固了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D.推動列強治外法權廢除8.194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歐陽予倩、田漢等戲劇家發(fā)起“西南劇展”活動。為爭取合法性和資源,籌委會邀請國民黨高層李濟深、白崇禧等擔任名譽職務,并聯合8省32個文藝團隊,演出涵蓋話劇、京劇、民族舞蹈等形式的劇目87部,吸引觀眾超10萬人次。據此可知,西南劇展A.意在揭露國民黨反共面目B.踐行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C.旨在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D.推動抗戰(zhàn)宣傳的形式變革9.1948年11月,人民解放軍發(fā)起淮海戰(zhàn)役?;春?zhàn)役后期,國民黨軍隊在重重圍困中因斷糧而互相毆斗、火并,甚至掘地挖墳,以棺木死尸為柴,烤燒戰(zhàn)馬充饑;人民解放軍卻是糧足飯香,兵強馬壯。人民解放軍的強大后勤保障能力主要源于A.統(tǒng)一戰(zhàn)線成效顯著B.社會動員高效有力C.土地改革深得民心D.游擊戰(zhàn)術運用得當10.1949年秋冬季節(jié),甘肅酒泉燃料缺乏、工業(yè)發(fā)展受阻。私營煤礦主因政策疑慮紛紛停業(yè),燃料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為保證軍民取暖和生產供應,縣工委、縣政府以煤礦整頓為突破口,采取整修道路、調控生產、登記發(fā)照、保障經營等措施恢復生產。此舉A.有效落實私營工商業(yè)的改造政策B.反映了贖買政策的創(chuàng)舉性C.推動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戰(zhàn)略實施D.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第2頁共6頁11.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制定于1953年。1979年修訂的選舉法規(guī)定直接選舉擴大到縣一級,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制;1995年修改選舉法,規(guī)定全國人大代表選舉中,農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比例由過去的8:1修改為4:1。選舉法的修訂A.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B.完善基層民主制度C.促進民主政治的發(fā)展D.提升公民政治素養(yǎng)12.公元8世紀,阿拉伯學者將托勒密的占星學著作《四書》(Tetrabiblos)從希臘語譯為阿拉伯語,并改進其行星運行模型。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12世紀,西班牙的基督教修士將阿拉伯語譯本轉譯為拉丁語,拉丁語版《四書》成為歐洲中世紀占星術的核心教材。此過程反映出A.軍事征服是古代技術傳播的主要途徑B.阿拉伯在近代科學傳承中發(fā)揮作用C.跨文明知識通過翻譯與改進得以傳承D.占星術服務于鞏固統(tǒng)治的政治目的13.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原是一種稀罕物的肉,與土豆一起變成了工匠餐桌上的主食。從礦井里產出的煤炭并不是全部都送去供給熔爐和蒸汽機:對于一個從野外濕漉漉回到家里的人來說,暖烘烘的爐邊和熱乎乎的飯菜,其重要性一點兒也不小。上述現象說明A.農業(yè)技術革新推動糧食產量提升B.產業(yè)革命改變生產與生活方式C.工人生活水平普遍超越農民階層D.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飲食變化14.愛德華·卡爾在《二十年危機(1919-1939)》一書中提出:“政治總是權力與道德的結合?!薄皣H聯盟的失敗,不是因為它太現實主義,而是因為它不夠現實主義?!痹撚^點認為A.國際體系當時處于失效無序的狀態(tài)B.國際聯盟缺乏對事務協調的權威性C.英國旨在控制國聯以平息國際紛爭D.國聯一定程度縱容了侵略戰(zhàn)爭發(fā)生15.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金磚國家”等11個新興經濟體成為“二十國集團”峰會、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及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的正式成員,新的“二十國集團”應運而生,在歷史上首次形成世界經濟事務的“南北方共同治理”。據此可知A.區(qū)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B.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重大轉變C.國際經濟新秩序開始形成D.發(fā)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增強16.圖一為2009年至2018年全球推出的貿易干預措施數量(單位:項),對圖示信息分析合理的是A.國際經濟發(fā)展呈現不平衡B.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C.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持續(xù)蔓延D.多極化趨勢發(fā)生變化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第3頁共6頁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秦漢王朝在北方長城地帶設置關口進行貿易,即便戰(zhàn)爭期間“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游牧民族向農耕區(qū)輸送牛、馬、肉、奶、皮毛制品,農耕民族向游牧區(qū)輸送糧食、布帛、酒水、生產工具。當然,邊塞貿易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武器等不能從農耕區(qū)流入游牧地區(qū),以防止游牧政權借此來增強軍事實力。由于大量軍人北上,加之與游牧民族交易利潤豐厚,軍市也就產生了。當時也存在著私市。當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關系緊張時,秦漢王朝也會通過邊塞貿易來進行制裁,如關閉部分長城關口以示懲戒,限制貿易的品種與數量,等等?!幾院鷰r濤、徐衛(wèi)民《秦漢北方長城地帶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材料二明隆慶和議后,長城沿線除遼東原有馬市以外,各鎮(zhèn)新開市場十一處。這些都是歲開一次的“大市”,屬定期、定額的貿易往來,官民雜市其中。此外,還有按月開放的“小市”,屬官府監(jiān)督之下,民間自相往來的民市。長城沿線正常開設的大、小市場多達三四十處。通過這些市場,蒙、漢人民廣泛交易往來,農、畜產品互通有無,江南塞北商品云集于長城內外,使長城沿線民族貿易空前昌盛?!幾杂嗤睹鞔L城文化帶的形成與演變》(1)根據材料,概括秦漢時期與明代(隆慶和議后)長城地帶貿易的共同特征。(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角度,談談你對中國古代長城的認識。(8分)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第4頁共6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十九世紀改革前,在地方政府建制方面,英國一直保持著明顯的地方自治特征。英國的地方政府經歷了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到十九世紀之間的“‘自下而上’的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時期”,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開始基于自治傳統(tǒng)形成了郡區(qū)制、自治市制和教區(qū)制。十九世紀英國地方政府改革通過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濟貧法》、1888年《地方政府條例》等),確立了新的地方管理體系。改革規(guī)定地方議會由民選產生,地方政府對本地區(qū)選民負責,同時中央通過立法、財政等手段加強了對地方的管控。改革延續(xù)了英國地方自治傳統(tǒng),但也形成了“有限的地方自治”模式?!碜愿邅喠帧队F代國家建構中的地方自治傳統(tǒng)——基于十九世紀英國地方政府改革的分析》材料二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第三條道路興起……社區(qū)重新進入政府的決策視野,積極的公民權利和社會融合成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罢蠓鳒p公共開支,積極推進公共部門的私有化,政府對社區(qū)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政府逐漸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yōu)榉召徺I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區(qū)為依托的社區(qū)照顧政策”。發(fā)達國家的社會力量參與社區(qū)治理的空間得以擴大,在美國發(fā)展出一些以發(fā)展經濟為重點的“社區(qū)發(fā)展公司”……在英國,一些社區(qū)志愿者組織相繼出現,陸續(xù)進入社區(qū)治理領域?!幾詤菚粤?、郝麗娜《“社區(qū)復興運動”以來國外社區(qū)治理研究的理論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英國基層治理的發(fā)展趨勢。(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社區(qū)治理發(fā)生變化的原因。(8分)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第5頁共6頁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下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的三次探索。時間根據地名稱政府名稱政權性質1927—1937年農村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府工農民主政權1937—1945年敵后抗日根據地邊區(qū)政府抗日民主政權1945—1949年解放區(qū)軍政委員會/人民政府人民民主政權——整理自孔德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關于國家政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建設探索”提出觀點,并予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研究中國古史,最為糾紛之問題。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qū)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在中國古代已注意此事……至于近世,乃知孔安國本《尚書》之偽,《紀年》之不可信,而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tài)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鯂S《古史新證》(1)根據材料,指出王國維提出的歷史研究方法,并簡述該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商朝歷史研究為例,說明運用該研究方法的具體步驟。(4分)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第6頁共6頁

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8分)1.【答案】C【解析】材料中高等級墓葬和禮器明確反映階級分化,此選項錯誤A錯。不能從材料中確定社會的貧富分化是從良渚文化時期才開始的,故B錯。良渚遺址群發(fā)現規(guī)模宏大的城址,說明有了一定的城市建設和聚居形態(tài),大型水利系統(tǒng)表明有了大規(guī)模的公共工程建設,這需要強大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高等級墓葬以及大量玉琮、玉璧等禮器的出土,說明存在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和禮儀規(guī)范,這些都是國家初始形態(tài)的重要標志,表明良渚文化已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故C項正確。題干中主要是在描述良渚文化自身的遺址情況,無法得出奠定多元一體發(fā)展基礎的結論,故D錯。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建造帝廟為的是祭祀皇帝,通過祭祀制度來樹立權威,其目的在于強化皇權、彰顯其尊崇地位,鞏固統(tǒng)治。A項正確。秦朝速亡的教訓是暴政、嚴刑峻法,題干未提到制度反思,排除B項。黃老無為思想主張節(jié)儉,大規(guī)模建廟與之矛盾,排除C項。材料主旨為推崇黃老之學,對周禮七廟制度并不重視,由此也不能看出建造帝廟目的在于實現儒學獨尊地位,排除D項。3.【答案】B【解析】北方經濟完全仰賴江南供給的結論,表述過于絕對,故A錯誤。從“兄每以賈販江湖之貨為業(yè),初一年,自江南而返大梁,獲利可倍”可以看出,從江南販貨到汴州能獲得豐厚利潤,說明江南有豐富的商品資源,商業(yè)發(fā)達?!皷|南四十三州地,收盡脂膏是此河”表明東南地區(qū)的物資通過汴水大量運往其他地區(qū),是重要的物資供應地,綜合反映出江南經濟地位日益凸顯,B項正確。全國經濟重心實現南移是在南宋,故C錯誤?!般晁ɑ蠢疃啵藶楹σ嘞嗪汀贝_實提到了汴水通淮有不利的一面,但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只是加劇人民負擔,它更多的是說汴水通淮有便利經濟交流等好處,故D錯誤。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王陽明為明朝立下赫赫功勞,理應在逝世之后受到皇帝表彰。然而嘉靖皇帝認為心學具有強烈的個體意識,強調自我道德自覺,其思想自由有動搖封建統(tǒng)治的危險,由此禁止心學傳播。由此可知,關注個人、關注本心的心學內容順應了社會發(fā)展新變化,不為統(tǒng)治者所喜。D項正確。官方哲學是程朱理學,心學不是官方哲學,所以談不上喪失官方哲學地位,排除A項。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儒家道德思想,材料反映的是因為心學有動搖統(tǒng)治的風險從而被統(tǒng)治者禁止,跟彰顯社會主流價值觀無關。排除B項。嘉靖皇帝禁止心學,并不能說明心學批判地繼承宋明理學。材料也未涉及心學跟理學的關系。排除C項。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答案第1頁共5頁

5.【答案】A【解析】材料中,順治時期通過黃冊編審戶籍以征收丁稅和田賦,而雍正時期攤丁入畝將丁銀并入地畝,使得戶籍編審的賦稅功能弱化。至乾隆時期,編審停止,改用保甲制度進行戶口統(tǒng)計。這一系列變化表明,賦稅制度變革(攤丁入畝)使政府不再依賴戶籍編審征稅,轉而通過保甲制度強化治安管理。因此,賦稅制度的改革影響了社會治理方式從經濟管理向治安管理的調整,故A正確。材料中“停止編審”表明戶籍管理方式調整而非難度增加,故B錯誤。保甲制度屬于社會治理層面的調整,而非戶籍制度的功能延續(xù),故C選項不夠全面。材料未直接提及農民與土地關系的變化,且題干強調戶籍管理方式的調整,故D錯誤。6.【答案】C【解析】19世紀華商通過附股外資企業(yè)廣泛參與航運、金融等新興行業(yè),積累資本并提升經濟影響力。這種投資行為推動以華商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新階層)壯大,為其后續(xù)獨立創(chuàng)辦民族企業(yè)奠定基礎。C項正確。附股僅為投資,外資企業(yè)控制權仍屬西方資本。排除A項。官僚資本在19世紀尚未形成,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華商依附外資,與獨立發(fā)展的民族資本主義有本質區(qū)別。排除D項。7.【答案】A【解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甲午戰(zhàn)爭后逐步發(fā)展,民間設廠需求增加,舊有的法律體系已無法適應新興工商業(yè)活動的規(guī)范需求。清廷頒布《公司律》《破產律》等商事法律條例,直接針對公司設立、破產程序等經濟活動進行規(guī)范,為民族工商業(y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故A正確。8.【答案】B【解析】1944年處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雖趨于緊張,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仍是共同綱領。材料明確指出,西南劇展由中國共產黨支持發(fā)起,并邀請國民黨高層李濟深、白崇禧等擔任名譽職務,聯合8省32個文藝團隊,體現了國共在文化領域的合作。這種合作模式正是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實踐,旨在團結各方力量為抗戰(zhàn)服務。B項正確。盡管演出形式和觀眾規(guī)模反映了宣傳效果,但核心在于通過政治合作擴大合法性并動員資源,符合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材料中強調合作而非對抗,邀請國民黨高層參與顯然是為了爭取支持,而非揭露其面目,故排除A項。雖然演出吸引了大量觀眾,但材料重點在于組織方式和政治背景,而非單純滿足需求,排除C項。盡管使用了多種藝術形式,但材料未明確提及“形式變革”的創(chuàng)新性,其核心仍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框架下的合作,排除D項。9.【答案】C【解析】題目中提到的后期階段,敵人被圍困,缺糧導致內部混亂,甚至出現用棺材、尸體當燃料的情況,而我軍卻物資充足,說明后勤保障做得非常好。這主要源于土地改革讓農民獲得了土地,他們?yōu)榱吮Pl(wèi)自己的土地更愿意支持解放軍,提供后勤保障。故C正確。ABD錯誤。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答案第2頁共5頁

10.【答案】D【解析】1949年秋冬(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通過整頓私營煤礦、保障經營等措施恢復生產。符合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即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包括私營經濟)共同發(fā)展,以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政權。D項正確。社會主義改造始于1953年,與題干時間1949年不符。排除A項。贖買是1953年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的政策,此時尚未實施。排除B項。C項屬于1953年“一五”計劃內容,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11.【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圍繞選舉制度改革,重點并非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A錯誤。基層民主制度主要涉及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內容,材料體現的是人大選舉相關改革,不屬于基層民主制度范疇,B錯誤。擴大直接選舉范圍、改進投票方式以及調整城鄉(xiāng)人大代表人口比例,這些舉措都有利于讓更多公民參與政治,促進民主政治發(fā)展,C正確。選舉制度改革主要是為了完善民主政治本身,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提升公民政治素養(yǎng),但并非主要目的,D錯誤。12.【答案】C【解析】題目描述希臘文明的知識通過阿拉伯學者的翻譯得以保存,西班牙的基督修士的轉譯使其成為中世紀占星術的核心教材。整個過程體現了跨文明知識通過翻譯與改進得以傳承。C項正確。雖然阿拉伯帝國擴張為文化交流提供了條件,但題目強調的核心是翻譯活動,而非軍事征服本身推動傳播。A項錯誤。近代科學是指16世紀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排除B項。題目未提及占星術的政治用途,重點在于知識傳承而非應用目的。排除D項。13.【答案】B【解析】材料中肉類與土豆普及,體現了農業(yè)生產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煤炭不僅用于工業(yè)(熔爐、蒸汽機),還進入家庭生活(取暖、烹飪),說明工業(yè)革命帶來的能源技術擴展至日常生活領域。選項B綜合了生產(工業(yè)技術應用)與生活(飲食、能源消費)的雙重變革,符合工業(yè)革命的廣泛影響。A項僅涉及農業(yè),未涵蓋煤炭的生活化使用;C項城市化與材料無直接關聯;D項“超越農民階層”缺乏材料支持且與史實不符。14.【答案】B【解析】愛德華·卡爾批評國際聯盟“不夠現實主義”,即未有效平衡權力與道德。其主要批評了國聯無法通過強力手段遏制侵略行為,體現了國聯自身的缺陷,缺乏權威性。B項正確。材料聚焦國聯自身缺陷,未指向整個國際體系的無序性。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英國操控國聯的意圖。排除C項。國聯不夠現實主義,強調的是國聯自身的缺陷,缺乏相應的權威。排除D項。15.【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到在歷史上首次形成世界經濟事務的“南北方共同治理”,可知發(fā)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增強,故D正確,世界政治格局并未發(fā)生重大轉變,B錯。二十國集團、南方國家不屬于區(qū)域經濟集團,A錯。國際經濟新秩序還在形成中,故C錯。南寧市2025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適應性測試歷史答案第3頁共5頁

16.【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09年至2018年全球推出的貿易干預措施數量,由圖可知,貿易保護措施的數量總體上上升,而貿易促進數量總體穩(wěn)定。這體現了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材料并未強調國際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排除A項。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是指與傳統(tǒng)軍事沖突或國家戰(zhàn)爭無關的安全挑戰(zhàn),如公共衛(wèi)生威脅、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排除C項。多極化趨勢并未發(fā)生變化,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52分)17.(16分)(1)共同特征:官方主導;受到政策影響;農牧產品互通有無;民間廣泛參與;市場交易方式多樣。(8分)(2)認識:①軍事防御功能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了中原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與農業(yè)生產,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提供了重要保障;②經濟交流促進民族交融:長城沿線的邊塞貿易促進了農耕與游牧民族的經濟交流,經濟互補加強了雙方的相互依賴,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內部的經濟一體化發(fā)展;③文化交融增進民族認同:長城沿線的貿易往來和人員交流,還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同,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穩(wěn)定奠定了文化基礎;④邊疆開發(fā)鞏固國家統(tǒng)一:為加強長城防線的防御能力,歷代王朝在長城沿線進行大規(guī)模的移民實邊和屯田開墾,使邊疆地區(qū)逐漸成為了中原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⑤制度創(chuàng)新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秦漢時期實行“關市不絕”的貿易政策,明代以“大市”“小市”分級管理民族貿易,體現了古代王朝在邊疆治理中的制度智慧與靈活性,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8分)18.(14分)(1)趨勢:①逐漸民主化、法制化;②中央管控的加強和有限的地方自治相結合;③治理主體多元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