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2講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古代文化常識近幾年,高考的命題立意更注重立德樹人、文化傳承與理解。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體現(xiàn)出高考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古代文化常識題重在考查識記能力,但由于該考點所考查的詞語大多是從文言文材料中引發(fā)出來的,故兼考查理解能力和推斷能力。對于這一考點的復(fù)習(xí),我們首先應(yīng)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點,明確備考方向。其次在重視平時積累的基礎(chǔ)上,靈活掌握必要的答題方法。一、命題角度1.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為主高考設(shè)置古代文化常識題,目的在于提高文化素養(yǎng),傳承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命題時側(cè)重于考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識。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熟悉的,答題時可依據(jù)平時所學(xué)知識直接判斷。2.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高考古代文化常識題要依據(jù)文言文閱讀材料來設(shè)題,因此難免有生僻、偏難的題目出現(xiàn)。這類題目表面上生僻,實則暗含了諸多“熟悉”因素,有的與教材(不僅是語文教材,還包括歷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識相關(guān),有的跟選文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對這類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識,要多依據(jù)選文內(nèi)容來判斷。二、解題技法(一)解題指導(dǎo)方法一依托“文言文閱讀”設(shè)題考查此種考查方式,即在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取四個具有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對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解釋,反映其文化意義,要求在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或不正確的一項。解答此類題目,需遵循古代文化常識題解題“二步法”:(2018·全國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B.“闕”原指皇宮前面兩側(cè)的樓臺,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稱,赴闕也指入朝覲見皇帝。C.“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D.遜位,也稱為讓位、退位,多指君王放棄職務(wù)和地位,這里指魯芝的謙讓行為。C解析:速覽四個選項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識,其中A項較為陌生,可依據(jù)平時積累直接判斷該項正確,不需要結(jié)合選文。B項,聯(lián)系初中教材中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可以判斷是正確的。C項,“踐阼”泛指即位、登基,不包含“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的意思。D項,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芝以年及懸車,告老遜位”,再依據(jù)平時積累,可以判斷是正確的。
(2018·天津卷)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A.記,是我國古代常用文章體裁,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描寫?!坝洝钡姆N類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記。B.步,古人稱跨出一腳為“跬”,再跨一腳為“步”,后即以“步”作為長度單位。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職,如《陳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D.蓬瀛,指蓬萊和瀛洲,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為仙人所居之處,后常指仙境。A解析:A項,“記”作為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人、記事,如《桃花源記》;可以記山川名勝,即游記,如《游褒禪山記》;可以記器物建筑,如《核舟記》和《岳陽樓記》。本文并非游記。原文說“楊君緘書赍圖,請予為記”,是作者看到信和圖之后,依照圖所做的文章,故A項錯誤。B項,《荀子·勸學(xué)》中有關(guān)于“跬”“步”的詳細注解,很容易就能判斷此項正確。C項,依據(jù)《陳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再聯(lián)系選文中的“至開成三年,弘農(nóng)楊君為刺史”,可知此項正確。D項,依據(jù)《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可知古代傳說中的東海三座仙山分別為瀛洲、蓬萊和方丈,所以此項正確。方法二創(chuàng)新考查方式
(2017·江蘇卷)下列對聯(lián)中,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的一組是()①為聞廬岳多真隱別有天地非人間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fēng)③狂到世人皆欲殺醉來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鵠先生骨春水群鷗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解析:本題考查對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理解識記能力。①“廬岳”指江西廬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句是對杜甫在十年幕府生活中,因看到朝廷昏庸、國家混亂、民生疾苦而痛心疾首、哀婉嘆息的總結(jié);“一卷唐詩補蜀風(fēng)”指杜甫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抒發(fā)胸臆,希望實現(xiàn)“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此聯(lián)是杜甫生平和精神特質(zhì)的鮮明寫照,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③從“狂”“醉”“天子不能呼”,可以判斷此聯(lián)寫的是李白。④“春水”“群鷗”照應(yīng)杜甫《客至》的內(nèi)容,杜甫又自稱“少陵野老”。此聯(lián)是對杜甫精神風(fēng)骨、人生志趣的恰當概括,適合懸掛在杜甫草堂。(二)備考方略古代文化常識分為天文歷法、官職典制、禮俗禮儀、姓氏稱謂、文化典籍等幾大類。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本著由易到難的原則,逐年擴大考查范圍,這就要求不僅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法,更要拓展知識面,注重積累。復(fù)習(xí)備考中,注意以下幾點:1.強化記憶,掌握識記技巧高考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采用選擇題的形式,這種考查方式大多停留在識記層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識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1)一線串珠法。不計其數(shù)的古代文化常識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如果有一根線將它們串起來,就能使其系統(tǒng)化。這根線可以是時間、空間、風(fēng)格、內(nèi)容等。如記憶古代文化常識中的人物稱謂,可以以人物姓名為一條線,串起人物的字、號、謚號、特殊稱謂等全部稱謂。如李白的稱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2)歸類聯(lián)想法。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要進行必要的歸類聯(lián)想,即由一點展開相似或相反的相關(guān)聯(lián)想。如識記科舉制度這方面的知識點時,可以聯(lián)想到漢代實行察舉征辟制,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明朝正式將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鄉(xiāng)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2.立足教材,緊扣教材高考對古代文學(xué)常識的考查大多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guān),很多考查點都能從教材所選課文中找到關(guān)聯(lián)。對教材中涉及的文言文和古詩詞及其注釋、作者簡介、作品介紹等,需要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記憶。3.加強針對性訓(xùn)練古代文化常識不能只靠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與靈活運用??芍谱餍】ㄆ?,強化記憶;也可同學(xué)間互相出題,互相考查,提高解題能力等。另外,對于平時做過的關(guān)于古代文化常識的練習(xí)題,尤其是那些做錯的題,注意收集、整理到一個本子上。三、知識卡片古代文化常識1.與進士、科舉、選拔人才相關(guān)①進士,元明清時,通過會試的貢士,經(jīng)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②三甲,明清殿試后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③連中三元,主要意思是一個人身兼解元、會元、狀元。具體是鄉(xiāng)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④古代的各級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普通讀書人通過縣試成為童生。童生通過院試,成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通過鄉(xiāng)試,成為舉人,
第一名叫“解元”。舉人通過會試,成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貢士通過殿試,成為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⑤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是考取貢士的考試,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參加的人是舉人,時間是鄉(xiāng)試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闈”或“禮闈”。⑥殿試,為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
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由唐高宗創(chuàng)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為常制。⑦童子科,中國古代主要通過童子科來選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漢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舉考試制度,選拔方式以薦舉為主。⑧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xí)舉業(yè)的讀書人,不論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⑨貢、舉,“貢”,指貢士;“舉”指鄉(xiāng)舉里選。古時地方官府向帝王薦舉人才,有鄉(xiāng)里選舉諸侯貢士之制,至漢始合貢、舉為一,而渾稱“貢舉”。⑩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焙蟠靶⒘边@個稱呼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舉孝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選拔官吏的制度。?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能之秀異者,是一種泛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與科舉制中的“秀才”不是一個概念。2.六部職能①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②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diào)動等。③戶部,掌管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④禮部,掌管禮儀、祭祀典禮、學(xué)校、科舉、宴饗等事宜。⑤刑部,掌管全國刑罰政令、審核刑名。⑥工部,主管各項工程、屯田、水利、交通。⑦六部長官,六部最高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或稱右侍郎。3.幾個常見的中央官職名稱①三公九卿,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高級官職,它的設(shè)立始于秦朝。因這是中央最高官職,權(quán)力很大,所以在東漢初期,開國皇帝劉秀限制三公的權(quán)力,大權(quán)獨攬,三公的實際地位開始下降。魏晉以后,隨著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權(quán)力逐漸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統(tǒng)一后,三公九卿制讓位于三省六部制。②三公,兩漢尤其是西漢的官制延續(xù)了秦朝官職,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為突出,是國君手下負責(zé)軍政事務(wù)的最高長官,也稱“三司”。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西漢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東漢至魏晉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③御史臺,古代官署的名稱。先秦時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相如顧召趙御史曰”,從秦朝開始監(jiān)察官員,并且御史臺的長官應(yīng)為御史大夫。④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中國的宰相在歷代王朝有不同的稱謂。⑤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首相的意思與當今某些國家內(nèi)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是大致相同的。⑥鴻臚寺,官署名。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dǎo)儀節(jié)之意,鴻臚寺的主官為鴻臚寺卿,掌管朝會、賓客、儀禮等事。⑦中官,在古代含義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來還可指宮內(nèi)、朝內(nèi)之官。4.與古代皇位繼承相關(guān)①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為繼承君位的人,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繼承人,不能指其他兒子。太子的別稱:皇嗣、皇儲、帝儲、儲皇、儲胤、儲君、儲嫡、儲嗣、儲貳、儲副、儲兩、元儲、儲元、東儲、儲闈、儲宮、副主、副君東宮、青宮(注:太子所居的宮殿在東面,故稱東宮,東面對應(yīng)的顏色是青色,故稱青宮;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②建儲,意為確定儲君,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
③嫡長子繼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chǎn)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5.對百姓的稱呼①布衣,指平民,非讀書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織物。②黎民,即眾民之意。③黔首,是戰(zhàn)國時的秦國以及后來統(tǒng)一六國的秦朝對治下平民的稱呼。秦朝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頭,故而稱其為“黔首”。④庶人,又稱“庶民”。西周以后多將此詞用于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當時的庶人地位比奴隸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賞賜。到了春秋時代,庶人的地位大約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后,泛指未做官的平民百姓。⑤流民,指因自然災(zāi)害或戰(zhàn)亂而流亡在外,生活沒有著落的人。6.與臣子進言、進諫相關(guān)①詣闕、赴闕,既可指到朝廷也可指到京都。②伏闕,古代一種禮儀,本指官員拜伏在宮闕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③伏閤(gé),唐朝大明宮中的紫宸殿稱“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見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④疏,是封建社會大臣向帝王進言使用的文書的統(tǒng)稱,屬于上行公文。⑤表,是古代臣下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如晉武帝時,李密給皇帝上了《陳情表》。7.與古代統(tǒng)治者、皇帝相關(guān)①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②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③先帝,一般指古代人所說的前皇帝,也指遠古帝王,如《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鄭玄注:“先帝,大皥之屬。”④宮車晏駕,宮車遲出,舊為帝王死亡的隱諱說法。晏,遲。⑤璽書,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秦以后指皇帝的詔書。⑥禪讓,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讓給有才華、有能力的人,讓更賢能的人統(tǒng)治。有主動禪讓與被動禪讓之別。⑦蹕(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車駕;移蹕,指帝王出行。有時“移蹕”指遷都。⑧禁軍,是封建時代擔(dān)任護衛(wèi)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wù)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wèi)軍、御林軍、羽林軍等。⑨北狩,一指到北方狩獵;二借指向北進軍;三指皇帝被擄到北方去的婉辭。如宋徽宗、宋欽宗都被擄到北方去,成為階下囚,南宋稱之為“二帝北狩”。⑩朕,人稱代詞,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闕,外大門的一種形式,種類按其所在位置有宮闕、壇廟闕、墓祠闕、城闕等,又借指宮廷。?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yīng)到最高的泰山去祭拜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幸,指封建帝王親臨某地或?qū)檺坼鷭?。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而言。?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還有“踐阼、踐極、踐統(tǒng)、踐位、踐國、踐帝”等。結(jié)構(gòu)相似,但無“登臨皇位”的意思的詞有“踐政、踐蒞、踐襲、踐事”。踐政、踐蒞:當政在任。踐襲:蹈襲,沿用。踐事:供職、充役。?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獵的地方。?稱制,指君主制時代在嗣君年幼、無法親自聽政的時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統(tǒng)治者代理皇帝執(zhí)掌國政。?詔,是天子下達臣屬的文體,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屬于命令文體。?敕,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詔獄,指九卿、郡守一級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能系獄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監(jiān)獄。?行在,也稱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或?qū)V柑熳友残兴街亍@芍辛?,是皇帝的侍從護衛(wèi)官,主要掌管宮殿門戶等,屬于九卿之一。雖然級別不算很高,但是多為皇帝的親信之人擔(dān)任。禁中,即宮禁,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qū)m中禁衛(wèi)森嚴,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稱“宮禁”。改元,歷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新年號開始的一年稱改元。8.古人的名、字、號①名與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20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古人一出生就會取名,成年后(行冠禮后)則會有字,字又稱“表字”。②號,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疤枴笔且环N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類似今天的筆名、藝名。古代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③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簡稱。即僅稱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9.古人的名、字、號不可亂稱謂①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稱或是署名,如果直接以“名”來稱呼,在封建時代可以算作“犯諱”。②“字”則是顯示尊敬的一種稱呼方法,如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當時的人在稱呼王國維時,需以“靜安”來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禮的行為。③號一般是自己起的,相當于是筆名或藝名,其他人一般不會直接喊別人號。④皇上稱呼臣子、父親稱呼兒子、上級稱呼下級時,都可以直呼其名。無話不說的親密好友,有時也會“直呼其名”。但在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段里,長輩在稱呼小輩時,還是會客氣地以“字”來稱呼,表示對晚輩的尊敬。如: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用蘇轍的字“子由”來稱呼弟弟,以示尊敬。10.廟號、謚號、年號①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②謚號,指人死后,后人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謚號,是人死之后給予的稱號,有官謚、私謚之分,有褒有貶。如漢高祖是劉邦的廟號,謚號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習(xí)慣用謚號稱呼皇帝,應(yīng)該稱漢高帝,漢高祖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法。③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fā)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元狩,并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nèi)訌?fù)鈶n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后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④皇帝的廟號與謚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白妗敝簽E,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gòu)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xí)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滴趸实?,本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乾隆皇帝,本名愛新覺羅·弘歷,廟號“清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咸豐皇帝,本名愛新覺羅·奕詝,廟號“清文宗”,謚號“協(xié)天翊運執(zhí)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11.與死亡相關(guān)①歿,古人用沉沒比喻死亡,“沒”是死的委婉說法,如曹操《加棗祗子處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沒。”后來易水旁為歹旁,亦作“歿”,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其身未歿,諸侯倍叛?!雹诒?,本義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來比喻,由此從周代開始對帝王的死稱“崩”。③薨(hōng),指成群的昆蟲一起飛的聲音;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貴族。④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為死亡的通稱。⑤東園秘器,古代的高級葬具,起初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為一種榮耀賜予大臣和外戚。⑥山陵,指山岳,舊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吧搅瓯馈笔堑弁趸蚧屎笏劳龅奈裾Z。⑦弒,封建時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⑧其他稱呼,稱死去的父親為“先考”“先父”;稱死去的母親為“先妣”“先母”;稱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12.與守喪相關(guān)①丁憂,當儒家思想主導(dǎo)意識形態(tài)后,“以孝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歷代正統(tǒng)王朝的基本國策。孝道最重喪禮,父母任何一方去世,兒子需要守孝三年,這叫“丁憂”,也叫“丁艱”。父親去世,叫“丁父憂”,母親去世,叫“丁母憂”“丁內(nèi)憂”。②服闋,“闋”的意思是“終了”,“服闋”即“穿喪服的時間終了,守喪期滿”,守喪期滿除服。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nèi)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yīng)考。亦稱為“終制”“終喪”。③居喪,又稱守喪或丁憂。在居喪期間,死者的親屬或其他有關(guān)人員一般要遵守某些特定的規(guī)范。④奪情,又叫“奪哀”“奪服”“奪情起復(fù)”,是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意思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可不必去職(離開公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⑤期、功,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13.古人的行為禮節(jié)①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鞍荨笨芍附o官職,“拜官”為舊時常用語。②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③稽首,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見面禮節(jié)。④推手,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對庶姓,沒有親屬關(guān)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對異姓,有婚姻關(guān)系的,則是平推手;對同姓,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14.與古人年齡相關(guān)①總角,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fā)型。頭發(fā)梳成兩個發(fā)髻,
如頭頂兩角。后代稱兒童時代。②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三四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③及笄(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jié)發(fā),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④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于女子。⑤而立,年至三十,學(xué)有成就。后來用“而立”指人30歲。⑥不惑,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后來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⑦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男性八九十歲。15.我國古代紀年法①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②年號紀年法,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等。③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④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16.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相關(guān)①匈奴,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qū)。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quán)造成了強大的威脅,并控制西域,后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②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③吐蕃,公元7至9世紀,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quán)。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聯(lián)姻,吐蕃與唐朝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至為密切。④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歷經(jīng)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西夏曾與北宋對峙,蘇軾詞里“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的就是西夏。⑤單于,是匈奴人對他們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專稱。意為廣大之貌。此稱號始創(chuàng)于匈奴著名的冒頓單于之父頭曼單于,之后該稱號一直沿襲至匈奴滅亡。閼氏,匈奴單于的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⑥可汗,最初,這個稱呼是部落里一般部眾對首領(lǐng)的尊稱,史書稱“可寒”,原意是“國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渾、鐵勒、高昌回鶻、鐵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國,其最高統(tǒng)治者皆稱“可汗”,后流傳到中亞、西亞的突厥系國家。⑦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對中國邊區(qū)文化較低各族的泛稱。⑧百越,也叫百粵、百越,泛指各個部落。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17.與古代典籍相關(guān)①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這六部經(jīng)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jīng)》、《書經(jīng)》(即《尚書》)、《禮經(jīng)》、《易經(jīng)》(即《周易》)、《樂經(jīng)》、《春秋》。②墳典,“三墳五典”的并稱,后轉(zhuǎn)為古代典籍的統(tǒng)稱?!叭龎灐敝阜?、神農(nóng)、黃帝之書,“五典”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③散文,古代為了區(qū)別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jīng)、傳、史在內(nèi))一律稱為“散文”。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④讖緯,是古代漢族民間神學(xué)預(yù)言,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間儒家編造的預(yù)示吉兇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jīng)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讖緯出于神學(xué)迷信,讖是方士們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于經(jīng)學(xué)而言,即以神學(xué)迷信附會和解釋儒家經(jīng)書的。⑤經(jīng)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nèi)容區(qū)分的四大部類。經(jīng),經(jīng)書,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詩詞匯編。⑥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jīng)書。18.與古代首都相關(guān)①京師,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秦時的咸陽,漢時的長安,唐時的長安,北宋時的汴梁,南宋時的臨安等。②對首都的稱謂,京城、京都、京師。③京畿,“京”指國都,“京畿”指國都及其周圍千里以內(nèi)的地區(qū),也作“京圻(qí)”。④京兆,是西安的古稱,漢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稱,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對都城轄域的稱謂。19.與古代官職任免、離退相關(guān)①補,指古代補充缺職或候補而非正式任命。②權(quán),指臨時代職。③贈,追贈,古代皇帝給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榮譽稱號。④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敖饴殹迸c“致仕”詞義相近?!爸抡保倮魧?zhí)政的權(quán)柄歸還給君主,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員一般在70歲時退休,有疾患則可提前退休。⑤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回老家安度晚年。如《后漢書·張衡傳》中有“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也可以表達為“自請以歸”。⑥削秩,秩,既指官吏的俸祿,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階、品級。削秩,指削除官職。⑦擢,一般表示升官,“徙”則表示一般的調(diào)職。⑧左遷,降職的委婉說法。⑨出,含義豐富,指京官離開京城去地方上任職?!杜眯胁⑿颉分械摹坝璩龉俣辏袢蛔园?,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中的“出官”也是這個意思。⑩黜,指罷免官職,古代表示罷免官職的詞還有“奪、免、去、廢”等。?攝,古有“代理”之意,“攝政”指代國君處理國政。
?轉(zhuǎn),是關(guān)于職務(wù)調(diào)動的,《張衡傳》中有“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解褐,謂脫去布衣,擔(dān)任官職。?拜,指古代舉行儀式,授予官職。?責(zé)授,指降級授予官職,貶謫官員,不限降低幾級。?其他,“兼”“領(lǐng)”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quán)”則表示暫代官職。20.與天文地理相關(guān)①朔、晦,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最后一天稱為“晦”。②望、既望,農(nóng)歷的每月十五稱為“望日”,農(nóng)歷的每月十六稱為“既望”。③閏月,是一種歷法置閏方式。在古代,閏月特指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每二至三年置一閏,古代曾采用十九年置七閏的閏周。閏月加在某月之后,稱為“閏某月”。④日中,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小時。日中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不是中午12點。⑤關(guān)中,指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一帶,因為西有大散關(guān),東有函谷關(guān),南有武關(guān),北有蕭關(guān),所以取四關(guān)之中之意。⑥舍,古代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軍隊住一宿也叫舍。⑦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qū)。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故稱“江表”。⑧路,是宋代的最高行政區(qū)劃名,略似唐代的“道”,仿唐代的道制而置。如“烽火揚州路”。⑨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⑩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間小路;陌,東西向的田間小路。?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第三個月。?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如“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河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六合,天地四方。?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古時代指中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東隅、桑榆,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時間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時間晚。21.與古代祭祀相關(guān)①俎豆,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兩種器皿,也指祭祀、奉祀。②祖帳,指在道路旁設(shè)帳踐行?!白妗币鉃椤芭R行祭路神”,如《荊軻刺秦王》中有“既祖,取道”,后引申為“餞行和送別”。③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衹、人鬼。(天地只能由統(tǒng)治者祭祀)④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⑤尚饗,表示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的意思,多用作祭文的結(jié)語。⑥告廟,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⑦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由于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后來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家。⑧城隍,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⑨卜筮,古時預(yù)測吉兇,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合稱“卜筮”。古代也稱以占卦為業(yè)的人。⑩家廟,是為祖先立的廟,廟中供奉神位等,依時祭祀,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上古叫宗廟,唐朝為私廟,宋改為家廟。?禊,古代春、秋兩季為消除不祥而在水邊舉行的祭祀。?社日,是古代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始有秋社。自宋代起,立春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后土,地神,相對皇天而言。22.與刑罰、賞賜相關(guān)①黥,古代在人臉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黥竄,就是刺配,在犯人臉部刺字并發(fā)配到邊遠地方。②賜緋,賜給緋色官服,指官員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賜準許服緋,以示恩寵。③賜姓,古代天子據(jù)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予功臣,以示褒寵。④贈,又叫“追贈”,指古代皇帝為已經(jīng)去世的官員及其親屬給予的加封。23.與稱呼相關(guān)①夫人,漢代以前,用于稱帝王之妾,漢代以后,用于稱王公大臣之妻,后來指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對主人妻妾的稱呼。
②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戰(zhàn)國時多用以稱君主。③從弟,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④從兄,古代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且年長于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兄。⑤女弟、女兄,女弟指妹妹,女兄指姐姐。⑥從叔,指祖父親兄弟的比父親年幼的兒子,即父親的堂弟。⑦參、商,指兄弟不和睦。參星與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對立,不和睦。⑧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⑨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于父親。24.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①符,是朝廷封官、傳達命令和調(diào)兵遣將的憑證,剖分為二,相關(guān)人員各執(zhí)一方,只有合二為一時,方能生效。②銜枚,古代軍隊在秘密行動時,兵士橫銜“枚”于口中,以禁喧嘩。③行伍,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后用“行伍”泛指軍隊。④屯田,指政府組織、利用戍卒或農(nóng)民、商人墾殖荒地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形式,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漢以后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⑤繕甲兵,指修繕鎧甲兵器,準備作戰(zhàn)。⑥勤王,多指君主的統(tǒng)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⑦干戈,指武器,“干”指盾牌,“戈”指進攻的類似矛的武器。⑧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后泛指軍隊。⑨俯首系頸,意思是愿意服從、投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⑩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吳鉤,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滿傳奇色彩,后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征。25.與史書相關(guān)①《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作者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②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③《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共130篇,分為“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妒酚洝繁霍斞缸u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④本紀,或簡稱紀,是紀傳體史書中帝王傳記的專用名詞,始于司馬遷的《史記》。在該書中,歷代的帝王傳記稱為“XX本紀”,不過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傳記也稱本紀。⑤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⑥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26.與教育相關(guān)①太學(xué)、國子監(jiān),漢魏設(shè)太學(xué),西晉改稱國子學(xué),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xué)互稱,都是最高學(xué)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gòu)的職能。如明代設(shè)“國子監(jiān)”?!皣印奔磭颖O(jiān),是我國封建時代的教育管理機關(guān)和最高學(xué)府。隋、唐、宋、元、清,稱國子監(jiān),晉稱國子學(xué),北齊稱國子寺。清末改革學(xué)制,自光緒三十三年起設(shè)學(xué)部,國子監(jiān)并入學(xué)部。②經(jīng)筵,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jīng)論史而特設(shè)的御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為元、明、清歷代所沿襲。經(jīng)筵制度是與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密切相關(guān)的一項教育制度。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jié)、八月至冬至節(jié)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講筵之設(shè)。③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學(xué)校,后也泛稱學(xué)?;蚪逃聵I(yè)。如《孟子》中“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④教授,學(xué)官名。始于宋代,為講解經(jīng)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⑤博士,古代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xué)術(shù)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27.與經(jīng)濟活動相關(guān)①鹽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后,發(fā)給商人用以支領(lǐng)和運銷食鹽的憑證。②屯田,指政府組織、利用戍卒或農(nóng)民、商人墾殖荒地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形式,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漢以后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③末作,指工商業(yè),與本業(yè)農(nóng)業(yè)相對。④循吏,指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nóng)宣教、奉公守法、愛民富民的地方官。⑤陶朱,春秋時越國的范蠡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于經(jīng)營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⑥錙、銖,均為古代重量單位,是相對很小的重量單位。錙銖,用來比喻極微小的數(shù)量。28.其他補充①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黑色。如“江州司馬青衫濕”。②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職設(shè)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③倡優(yōu),古代稱以音樂歌舞或雜技戲謔娛人的藝人。如《琵琶行并序》中的琵琶女。④蒲輪,指用蒲草裹輪的車子,轉(zhuǎn)動時震動較小。古時常用于封禪或迎接賢士,以示禮敬。⑤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于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wù)官,重要性減少。⑥食邑,又稱“采邑”“采地”“封地”,其大小隨爵位黜升而損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賦稅為食祿。⑦鰥寡孤獨,鰥,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的孩子。獨,年老無子女的人。⑧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指朋友之間用詩詞等文學(xué)作品(不包括散文)來相互酬答唱和。⑨給事中,古代官職名,因給事殿中,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應(yīng)對,討論正事。四、思維提升(2019·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xué)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車租賃與智能調(diào)度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電子合同在新能源領(lǐng)域的應(yīng)用與環(huán)保法規(guī)
- 2025版建筑電氣設(shè)計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質(zhì)紅磚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 2025版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戰(zhàn)略規(guī)劃與實施商務(wù)咨詢合同范本
- 2025房屋修繕與室內(nèi)空氣質(zhì)量檢測服務(wù)協(xié)議
- 2025版房雅與張偉雙方自愿離婚協(xié)議
- 二零二五版醫(yī)療器械銷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產(chǎn)租賃代理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東合作投資旅游度假區(qū)協(xié)議書
- 智能交通概論全套教學(xué)課件
- 第六單元名著導(dǎo)讀《水滸傳》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xué)設(shè)計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
- 4.4均衡生產(chǎn)組織
- 五通橋區(qū)工業(yè)基地固體廢棄物填埋場工程環(huán)評報告
- 增資先決條件確認函
- 浙江嘉興南湖區(qū)嘉興市南湖區(qū)新嘉街道合同制工作人員招考聘用9人模擬預(yù)測(共500題)筆試參考題庫附答案詳解
- 1號拌和站驗收申請資料
- 丙二酸酯和吡唑結(jié)合封閉異氰酸酯提高涂料性能
- 北師大版小學(xué)六年級數(shù)學(xué)上冊導(dǎo)學(xué)案全冊
- 資產(chǎn)減值準備管理辦法模版
- 醫(yī)務(wù)人員之間的溝通技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