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885-2024地表基質調查規(guī)范(1∶50 000)_第1頁
DB13T 5885-2024地表基質調查規(guī)范(1∶50 000)_第2頁
DB13T 5885-2024地表基質調查規(guī)范(1∶50 000)_第3頁
DB13T 5885-2024地表基質調查規(guī)范(1∶50 000)_第4頁
DB13T 5885-2024地表基質調查規(guī)范(1∶50 00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表基質調查規(guī)范(1:50000)2024-03-02實施2024-03-02實施河北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河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地質勘查技術中心、河北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國土資源勘查中心、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郜洪強、郭海全、李鋒、尚曉雨、黃子瑩、葛超英、張才龍、劉志彬、陳龍、劉德衛(wèi)、王崇、侯紅星、陳風河、南貴軍、張闖、孟子龍、劉現(xiàn)華。地表基質調查是自然資源專項調查內容之一,旨在查清地表基質類型、分布特征、理化性質和地質景觀屬性,研究地表基質對自然資源的孕育和支撐作用,為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國土空間規(guī)劃和生態(tài)修復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jù)。依據(jù)自然資源部印發(fā)的《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自然資發(fā)〔2020〕15號)和《地表基質分類方案(試行)》,為規(guī)范和指導河北省地表基質調查工作,制訂本文件。1地表基質調查規(guī)范(1:50000)1范圍本文件規(guī)定了地表基質調查的總體要求、預研究與設計編審、調查內容、調查方法與技術要求、質量管理與野外驗收、報告編寫與資料匯交等方面要求。本文件適用于1:50000地表基質調查工作。其他比例尺地表基質調查工作可參考。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9742化學試劑硅酸鹽測定通用方法GB/T15968遙感影像平面圖制作規(guī)范GB/T17412巖石分類和命名方案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DZ/T0181水文測井工作規(guī)范DZ/T0190區(qū)域環(huán)境地質勘查遙感技術規(guī)定(1:50000)DZ/T0273地質資料匯交規(guī)范DZ/T0295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規(guī)范JC/T1021.3非金屬礦物和巖石化學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酸鹽巖石、礦物化學分析方法SY/T5163沉積巖中黏土礦物和常見非黏土礦物X射線衍射分析方法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地表基質groundsubstrate當前出露于地球陸域地表淺部或隱伏于水域水體底部,主要由天然物質經(jīng)自然作用形成,可以孕育和支撐林、草、水、濕地、農(nóng)作物等各類自然資源的基礎物質。地表巖石經(jīng)風化、搬運、沉積作用而成,顆粒粒徑≥2mm且體積含量≥75%的巖石碎屑物、礦物碎屑物或二者的混合物。土質soilmatrix由不同粒級的礫(體積含量<75%)、砂粒、粉粒和黏粒按不同比例組成的地球陸域地表淺部松散沉積物。泥質mudmatrix長期處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水體底部的特殊壤土、黏土,以及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1.5的黏性土。位于水體底部或海岸高潮線一帶的特殊粗骨土、砂土,主要由砂粒(粒徑0.05mm~2mm)和不同粒級的礫(體積含量<75%)組成的松散沉積物。2地表基質調查groundsubstratesurvey綜合運用現(xiàn)代地學理論和技術方法,查明地表基質類型、空間分布、理化性質、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現(xiàn)狀、孕育和支撐的自然資源基本特征及生態(tài)地質問題等內容的專項調查工作。4總體要求4.1地表基質分類地表基質分為巖石、礫質、土質、泥質、砂質五個一級類,具體分類見附錄A。4.2調查區(qū)分類4.2.1根據(jù)地形地貌及地表基質出露情況確定調查區(qū)類型,見表1。表1地表基質調查區(qū)類型劃分表調查區(qū)類型基巖裸露區(qū)巖石基本出露、厚度大于30cm的土質覆蓋率小于50%的山區(qū)和丘陵區(qū)基巖淺埋區(qū)巖石基本被土質覆蓋、厚度大于30cm的土質覆蓋率達到50%的山區(qū)和丘陵區(qū)平原盆谷區(qū)土質厚度較大的平原、高原、盆地和山間寬谷地區(qū),土質厚度一般大于城鎮(zhèn)建成區(qū)地表被人工建筑物大面積覆蓋的地區(qū),建成區(qū)規(guī)模一般大于20km2,如城市區(qū)、縣城區(qū)等被一定面積水體覆蓋的地區(qū),水面面積一般大于20km2,如湖、淀、淖、濕地、水庫、邊緣4.2.2根據(jù)地表基質類型及地表覆蓋情況確定調查區(qū)復雜程度,將調查區(qū)劃分為:a)簡單地區(qū):地表基質一級類單一,主要基質分布面積占該區(qū)面積的85%及以上;b)中等地區(qū):地表基質一級類有兩種,每種基質分布面積占該區(qū)面積15%以上;c)復雜地區(qū):地表基質一級類有三種及以上,每種基質分布面積占該區(qū)面積15%以上。4.3調查深度陸地調查深度一般為30m,重點調查5m以淺的地表基質。水域底部基質調查深度一般為3m,重點研究1m以淺的地表基質。4.4基本工作量定額a)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原則。重視資料的收集與二次開發(fā)利用,符合質量要求的已有資料可納入工作量定額,再補充部署各項工作;b)合理布設原則。根據(jù)調查區(qū)復雜程度和地表基質空間分布情況,科學合理布設調查路線、揭露工程、物探等工作,不平均使用工作量;c)協(xié)同高效原則。堅持一點多用、一孔多用,將地面調查、遙感、物探、鉆探、樣品采集等工作有機結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4.4.2定額各類調查區(qū)的基本工作量定額按照表2執(zhí)行。表2地表基質調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額表總調查點數(shù)(個)樣品采集(件)揭露工程(個)基巖裸露區(qū)復雜中等基巖淺埋區(qū)復雜3表2地表基質調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額表(續(xù))總調查點數(shù)(個)樣品采集(件)揭露工程(個)基巖淺埋區(qū)中等平原盆谷區(qū)復雜中等城鎮(zhèn)建成區(qū)/一一一/一注:1.“/”表示不進行復雜程度分區(qū),“-”表示不布置工作量;5.調查區(qū)進行了遙感解譯的,并取得預期地質效果者,總調查點數(shù)(水域除外)可按表2減少30%。5預研究與設計編審5.1資料收集應充分、系統(tǒng)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資料:a)自然地理與經(jīng)濟社會資料: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土壤、植被、微生物資料,區(qū)內GDP、人口、耕地等國民經(jīng)濟基本情況,國土空間規(guī)劃及其他相關規(guī)劃,土地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行政區(qū)劃、基本農(nóng)田保護紅線、城鎮(zhèn)開發(fā)邊界、生態(tài)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資料;b)地質資料:區(qū)域地質、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工程地質、海洋地質、多目標區(qū)域地球化學等原始資料與成果報告,物探和化探成果資料,多源多時相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及其解譯成果,具有觀賞價值和重要科學意義的地質遺跡、地貌景觀等地質景觀屬性資料;c)國土調查資料:最新國土調查主要數(shù)據(jù)及成果、年度變更調查和地理國情監(jiān)測等資料;d)測繪資料:國家測繪部門最新的1:50000或1:25000地形圖及地形圖數(shù)據(jù)資料;e)生態(tài)地質問題資料:森林退化、草地退化、濕地退化、鹽漬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土壤污染等方面資料。5.2資料分析應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以下分析研究:a)分類整理收集的資料,并編目造冊,建立資料清單;b)分析資料完整性、可靠性、可利用性,對符合質量要求的可直接利用;c)通過分析研究區(qū)內資料,按照4.2對調查區(qū)進行初步分類;d)分析研究區(qū)內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工作重點,編制調查區(qū)地表基質草圖,草擬工作方案。5.3野外踏勘5.3.1在設計書(或實施方案)編寫之前,應在資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礎上開展野外踏勘工作。5.3.2結合調查區(qū)地表基質情況制定踏勘工作計劃,設計踏勘路線,提出踏勘目的和踏勘內容。5.3.3踏勘路線應穿越代表性的地表基質類型和地貌單元,充分利用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了解區(qū)內不同類型地表基質分布特征,確定調查區(qū)分類和地表基質調查的重點內容。5.3.4對已有資料的分析結果進行野外查證,梳理關鍵問題,完善地表基質草圖。5.3.5編寫野外踏勘總結,包括踏勘路線,踏勘記錄、照片、錄像等資料,解決的主要問題等。5.4設計書編制與審批5.4.1項目設計書編制應在資料收集分析和野外踏勘的基礎上進行。45.4.2設計書內容應包括目的任務、以往工作基礎、區(qū)域地質概況、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實物工作量、經(jīng)費預算、預期成果和保障措施等。設計書文字應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所附圖表清晰齊全。設計書編寫提綱見附錄B。5.4.3基本工作量定額按照4.4確定。5.4.4設計書應附工作部署圖、地表基質草圖。5.4.5設計書應由項目主管部門組織審查與批準,并遵照執(zhí)行。經(jīng)審查批準的設計書,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調整或變更的,應報請設計審查批準單位同意,并按要求辦理變更手續(xù)。6調查內容巖石主要調查以下內容,野外調查記錄表見附錄C。a)區(qū)域地貌及微地貌特征;b)巖石類型、顏色、分布范圍、地層產(chǎn)狀,巖石三級類名稱按照GB/T17412的相關要求命名;c)巖體結構類型,巖石的風化程度、垂直分帶、厚度及分布特征,巖石節(jié)理裂隙的類型、產(chǎn)狀、密度、寬度和充填物。巖石物理性質指標見附錄D所示;d)植被發(fā)育情況,存在的生態(tài)地質問題等;e)巖石及殘積土的理化性質。礫質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區(qū)域地貌及微地貌特征,礫質類型、成因、礫徑、礫石成分、分選性、磨圓度、分布特征,植被發(fā)育情況等,野外調查記錄表見附錄C。土質主要調查以下內容,野外調查記錄表見附錄C。a)區(qū)域地貌及微地貌特征;b)土質類型、成因、顏色、物質組成及其含量、空間分布特征;c)土質粒度、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質,土質養(yǎng)分元素、有害元素、健康元素、石灰化學反應等化學性質;d)土質中生物、微生物等附屬物質特征;e)地表覆蓋物情況,植被類型及其分布、覆蓋度,土地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等;f)淺層地下水位埋深,灌溉方式等;g)人類影響程度,存在的生態(tài)地質問題等。泥質主要調查以下內容,野外調查記錄表見附錄C。a)泥質類型、成因、顏色、物質組成及其含量;b)泥質上覆水體的深度、氣味、透明度等情況;c)泥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d)附著于泥質的植物、動物等生物特征;e)存在的生態(tài)地質問題。6.5砂質砂質主要調查以下內容,野外調查記錄表見附錄C。a)砂質分類、成因類型、顏色、粒度、分選性、磨圓度、物質組成及其含量等;b)砂質上覆水體的深度、氣味、透明度等情況;c)砂質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d)附著于砂質的植物、動物等生物特征;e)砂質開發(fā)利用情況,人類影響過程與程度,存在的生態(tài)地質問題等。57調查方法與技術要求7.1遙感解譯運用遙感影像的宏觀性、連續(xù)性和多光譜優(yōu)勢,對地表基質、地形地貌、地質環(huán)境和植被覆蓋等信息進行提取,增強地面調查的預見性和針對性,提高調查精度和效率。7.1.2影像數(shù)據(jù)選擇多源多時相、可解譯性強的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影像應紋理清晰、反差適中、色調均勻、層次豐富;無云或云覆蓋少于5%且不能覆蓋主要地物;相鄰景影像之間應有不小于影像寬度4%的重疊;空間分辨率應優(yōu)于5m。優(yōu)先使用國產(chǎn)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7.1.3數(shù)據(jù)處理主要包括:影像糾正、影像融合、影像鑲嵌、影像增強、影像裁切等。具體作業(yè)要求按照GB/T15968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7.1.4解譯內容及方法遙感解譯應貫穿調查工作全過程,主要解譯地表基質類型與分布規(guī)律、地表覆蓋物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生態(tài)地質問題等內容。利用人機交互解譯、計算機自動提取等多種技術方法,提高遙感解譯效果,并應在野外驗證過程中不斷修正。工作方法及精度按照DZ/T0190的相關規(guī)定。成果包括文字報告、成果圖及相關附件。7.2地面調查主要通過路線調查、剖面測量對地表基質進行系統(tǒng)觀察與研究,查明地表基質類型及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獲取和掌握地表基質宏觀和微觀特征。7.2.2布設要求a)調查路線布設以有效控制地表基質類型及其分布為原則,以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b)調查點點位布置要突出重點,盡量控制不同的地表基質類型;調查點應充分利用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c)選取代表性的地段、主要地表基質類型開展地表基質水平剖面測量,水平剖面比例尺宜為1:500~1:2000。每種地表基質類型應有實測的垂向剖面予以控制。充分利用天然露頭或人工露頭進行垂向剖面測量。垂向剖面比例尺一般不應小于1:200。7.2.3調查內容及要求a)對巖石、礫質、土質、泥質、砂質五類地表基質展開調查,調查內容按6執(zhí)行;b)各類地表基質凡能在圖上表示出其面積和形狀者(直徑或寬度一般不小于100m),應如實勾繪在圖上。對分布面積較小,但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表基質,可適度夸大表示;c)詳實描述不同類型地表基質各種地質現(xiàn)象,調查資料應準確齊全,并采集代表性樣品。對典型地表基質現(xiàn)象,應實測剖面或繪制素描圖。地面調查過程中應進行拍照或錄像。7.3物探物探工作應按需開展,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難、點線面結合的原則,根據(jù)地表基質的物6性差異,選用適宜的物探方法,對地表基質的類型、厚度及垂向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定性和定量解釋與推斷,為揭露工程布置、地表基質三維立體結構研究提供依據(jù)。7.3.2物探方法的選用地面物探方法可選用地震勘探、直流電法勘探、電磁法勘探等,具體可選地震折射波法、面波法、微動法、高密度電法、電阻率測深法、探地雷達法等。根據(jù)探測對象、場地條件的不同,基于試驗探測效果,選擇有效、便捷、經(jīng)濟的技術方法;對于單一方法不易明確判定的,宜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組合,參見附錄E。7.3.3有效性試驗應針對區(qū)內不同地表基質類型,選擇露頭或鉆孔開展方法有效性試驗,進行不同參數(shù)測試,確定不同基質類型的物性參數(shù)和地球物理特征。地面物探工作的有效探測深度應大于項目的控制深度。7.3.4測線布設物探測線(網(wǎng))的布置應盡可能過已有的鉆孔,或與設計的調查路線、典型剖面、鉆探剖面線一致;物探測線重點布置在典型地段以及地面調查難以判斷、鉆探施工困難等地段;測線應盡量避開地形起伏、建筑物和干擾源。成果包括文字報告及其相關圖件和附件。7.4工程揭露利用鉆孔、探槽、淺井等揭露工程,查明地表基質垂向結構和三維空間分布特征,驗證物探推斷解譯成果,并采集地表基質樣品,分析研究地表基質物理和化學性質。7.4.2揭露工程應用條件a)當土質或礫質厚度小于3m時,在重要地段可使用探槽揭露;b)土質或礫質厚度3m~5m的地區(qū),宜采用淺層取樣鉆孔或淺井揭露;c)土質厚度大于5m的地區(qū),應使用機械巖芯鉆孔揭露,鉆孔控制深度一般30m;d)在壤土、黏土分布區(qū),可采用洛陽鏟對5m以淺基質層進行揭露;e)巖石重點揭穿強風化殼,鉆孔控制深度30m以淺。7.4.3揭露工程施工要求7.4.3.1探槽施工深度一般不超過3m,槽底寬不小于0.6m,長度視需要而定。淺井深度一般不超過5m,井底寬度一般不小于0.5m。探槽和淺井揭露巖石一般不小于0.5m。探槽、淺井應揭露到巖石。探槽、淺井應及時進行詳細編錄,除文字描述外,應制作大比例尺(1:20~1:50)的展視圖或剖面圖,并進行拍照或錄像。7.4.3.2對于鉆孔,其孔徑應當滿足地質觀察和各種樣品的采集要求,還應符合下列要求:a)鉆探要求全取芯,取芯過程中應避免巖芯擾動;b)巖石、土質巖芯采取率應達到85%,礫質、泥質、砂質巖芯采取率應達到60%;c)孔深誤差不得大于1‰,鉆孔終孔時要進行孔深校正;d)鉆探過程中采集樣品,樣品采集要求見7.5.2.2;e)在鉆探過程中,應對地下水位、地表基質變化深度、含水構造和溶洞的起止深度等情況進行觀測和記錄;f)做好鉆孔施工記錄和地質編錄,繪制的鉆孔柱狀圖比例尺一般為1:100?;鶐r區(qū)鉆孔應計算巖石質量指標(RQD),見附錄D。7.4.3.3鉆孔巖芯應按要求進行拍照或錄像。第四系巖芯應逐米擺放在PVC巖芯管內,沿巖芯縱向剖開,塑料管右下角擺放不大于3.5cm寬的孔深標簽,拼接好的照片附在鉆孔綜合柱狀圖內。重要的鉆孔巖芯一半供取樣使用,另一半應用塑料套封裝保存,以備野外驗收。77.4.3.4控制性鉆孔都應進行綜合測井,測井項目一般包括視電阻率、自然電位、自然伽馬、聲波等,工作技術要求按照DZ/T0181規(guī)定執(zhí)行。7.4.3.5鉆孔、探槽、淺井應按綠色勘查要求施工,竣工驗收后應及時回填、封孔。7.5樣品采集與分析測試按照針對性和代表性原則,科學、合理采集樣品,分析相關指標,為研究地表基質物理和化學性質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7.5.2樣品采集7.5.2.1平面上地表基質樣品的采集應符合下列要求:a)在基巖裸露區(qū)采集巖石樣品,應在采樣點周圍30m~50m范圍內多點采集新鮮的同類巖石,組合成一件樣品,巖石樣品重量應不少于300g;b)礫質一般不采樣測試;c)地表土質采樣深度為0~20cm,應在采樣點周圍30m~50m范圍內多點采集同類、等重土質,組合成一件樣品,去除根系、秸桿、石塊、蟲體等雜物,土質樣品重量應不少于1000g;d)泥質、砂質在水下取樣,去除根系、石塊、貝殼等雜物,樣品重量應不少于1000g;e)采集樣品時應填寫野外調查記錄表,參見附錄C,點性為采樣點。7.5.2.2垂向上地表基質樣品的采集應符合下列要求:a)在鉆孔、探槽、淺井等揭露工程內分層分類采集樣品;b)按層位系統(tǒng)性采集土質、泥質、砂質樣品,巖石和礫質一般不采樣;c)在鉆孔中原則上采集原狀樣,樣長20cm,采樣的底界深度一般為0.2m、1.0m、2.0m、5m、10m、20m、30m(或終孔)。探槽、淺井采樣要求參照鉆孔;d)一件樣品應是同一類基質,不跨類型采混合樣;e)樣品采集情況應在揭露工程地質編錄中詳細記錄。7.5.3測試內容巖石分析指標及測試方法如下:a)巖石鑒定:分析礦物成分與含量,并確定巖石名稱;b)非碳酸鹽巖類進行巖石硅酸鹽分析;碳酸鹽巖類進行巖石碳酸鹽分析。巖石硅酸鹽分析包c)殘積土按土質化學性質指標進行化學分析;d)巖石硅酸鹽分析測試方法及要求按照GB/T9742相關要求執(zhí)行;巖石碳酸鹽分析測試方法及要求按照JC/T1021.3相關要求執(zhí)行。土質分析指標及測試方法如下:a)土質原狀樣、擾動樣均做粒度分析;b)土質原狀樣分析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質;c)土質化學性質指標分為必測項和選測項。其中必測項包括:Corg(有機碳)、pH(酸堿度)、Hg、Pb、Ni、Zn、Se、I、F、Cl。選測項包括:AP(有效磷)、速效鉀、堿解氮、全鹽量、Cl(氯離子)、陽離子交換量等;d)土質礦物鑒定:分析礦物種類及其含量;e)土質化學性質分析測試方法及要求按照DZ/T0295相關要求執(zhí)行;土質礦物鑒定方法及要求按照SY/T5163相關要求執(zhí)行。87.5.3.3泥質與砂質分析指標及測試方法按7.5.3.2進行。8質量管理與野外驗收8.1資料整理對獲得的原始資料應及時進行全面整理、編目造冊、系統(tǒng)分析;當階段性工作完成后,應進行階段性資料整理。主要內容包括:a)檢查核實野外錄入數(shù)據(jù)的系統(tǒng)性以及記錄內容的齊全性和正確性;b)分析工作精度和質量,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c)整理分析野外調查、揭露工程地質編錄、各種樣品測試鑒定等資料,編制階段性圖件;d)處理物探、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進行地質解釋,編制物探、遙感相關成果圖件,并核實與地面調查、工程揭露等資料的吻合程度;e)編制階段性工作總結。8.2質量管理應符合下列要求:a)項目實施單位應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并保障其有效運行;b)項目實施單位負責項目質量管理工作,組織開展項目質量檢查,原始資料檢查比例不低于項目工作量的30%;項目組負責項目工作質量,項目原始資料自、互檢率應達到100%;c)檢查項目工作部署、工作質量和工作進度是否按照任務書、設計書要求進行;d)對野外調查點、物探點及工程揭露點進行抽樣檢查和野外現(xiàn)場檢查;e)檢查項目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情況和質量檢查記錄。8.3野外驗收8.3.1野外驗收應符合以下要求:a)野外驗收由項目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野外驗收專家組在野外調查區(qū)現(xiàn)場進行;b)野外驗收以項目任務書(或合同)、設計書(或實施方案)、審批意見和技術規(guī)范為主要c)應完成設計規(guī)定的野外工作和主要實物工作量,完成野外資料整理,編制階段性成果和野外工作總結;d)野外驗收意見應對野外工作進行客觀評價,如果野外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應提出補充調查工作意見;e)補充調查工作應在要求期限內完成。8.3.2野外驗收應提供以下資料,并建立資料清單:a)任務書(或合同)、設計書及其相應的圖件、評審意見、審批意見及設計變更資料;b)野外調查記錄、野外手圖、地質剖面、素描圖等;c)鉆孔、探槽、淺井等揭露工程的各類原始記錄,鉆孔柱狀圖、探槽和淺井素描圖等;d)遙感解譯、物探等工作手段的原始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及其圖件;e)樣品送樣單、樣品的測試分析結果;f)工程測量數(shù)據(jù)與成果表;g)收集整理的揭露工程、樣品測試等主要數(shù)據(jù)資料;h)階段性成果以及實際材料圖等相關圖件;i)各級質量檢查記錄及其他相關管理資料;j)野外工作總結報告。9報告編寫與資料匯交9.1綜合研究9每個階段性工作完成后,都要及時進行綜合研究,主要包括:a)整理研究樣品分析測試報告,對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計算;b)根據(jù)野外調查資料,結合樣品測試結果,分析研究地表基質空間分布特征和理化性質;c)研究地表基質對自然資源的孕育和支撐作用;d)開展地表基質適宜性評價,研究確定評價因子和權重,建立評價指標體系;e)根據(jù)綜合研究及評價結果,編制綜合性圖件、應用圖件、報告插圖和插表等;f)繪制一條及以上貫穿全區(qū)的控制性地表基質剖面,全面系統(tǒng)反映區(qū)域地表基質分布特征??刂菩缘乇砘|剖面為地面調查-鉆探-物探綜合剖面,應將鉆孔資料和物探成果充分結合;g)在對所有資料進行全面綜合整理和分析研究基礎上,依據(jù)本文件有關規(guī)定,確定地表基質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9.2圖件編制應編制但不限于實際材料圖、地表基質圖、地表基質三維立體圖、地表基質地球化學圖、應用9.2.1實際材料圖以相應比例尺地形圖為底圖,主要包括野外調查路線、調查點、工程施工點、采樣點、物探剖面或物探點、地表基質剖面等內容。9.2.2地表基質圖反映地表基質類型空間分布特征,包括地表基質平面圖、控制性地表基質剖面、柱狀圖、鑲圖、鑲表等,編制內容和要求如下:a)地表基質平面圖反映不同類型地表基質分布特征,圖面表達應客觀真實,可用不同類型的線(實線、虛線、點線)表達界線的可信度;施工鉆孔的點位,圖面上附鉆孔柱狀示意圖;b)控制性地表基質剖面應選在地表基質類型多、地質現(xiàn)象豐富、代表性強的部位,剖面深度依據(jù)鉆孔及物探等資料綜合確定,控制性地表基質剖面必要時可附多條;c)柱狀圖為典型鉆孔柱狀圖,反映地表基質垂向分布特征;d)鑲圖是反映區(qū)域地質特點和重要研究成果的圖件,如地貌圖、土壤類型圖、土體構型圖、第四紀地質圖、土地利用類型圖、淺層地下水水位埋深分區(qū)及標高等值線圖、土壤環(huán)境質量圖等,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相關鑲圖;e)鑲表主要包括分區(qū)說明表、重要的分析測試數(shù)據(jù)表等。9.2.3地表基質三維立體圖充分利用鉆探、物探、樣品測試等資料,采用三維立體或可視化手段,展示地表基質空間分布規(guī)律和特征。9.2.4地表基質地球化學圖按照DZ/T0295要求編制。9.2.5應用圖件根據(jù)地表基質調查的目的任務,編制地表基質適宜性分區(qū)圖等相關應用圖件。9.3報告編寫與驗收9.3.1報告編寫應在各種資料高度綜合整理與設計書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客觀反映地表基質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和理化性質,分析研究地表基質對地表覆蓋物的孕育和支撐作用。9.3.2地表基質調查成果報告參見附錄F給出的提綱進行編寫。9.3.3成果評審驗收由項目主管部門負責組織,依據(jù)項目任務書(或合同)、設計書及其審批意見書、設計變更資料、野外驗收意見書及有關標準和要求進行。9.4數(shù)據(jù)庫建設9.4.1數(shù)據(jù)庫建設應貫穿地表基質調查全過程,不同工作階段的數(shù)據(jù)庫建設應在相應階段內完成。9.4.2原始資料數(shù)據(jù)庫包括遙感解譯、野外調查、工程揭露、物探、樣品測試等資料;成果數(shù)據(jù)庫包括成果圖件、成果報告、專題研究報告等。9.4.3數(shù)據(jù)庫可在中國地質調查局數(shù)字地質調查系統(tǒng)基礎上進行拓展。9.5資料匯交9.5.1成果資料包括地表基質調查報告、成果圖件、數(shù)據(jù)庫等。9.5.2成果經(jīng)評審通過后,資料匯交按照DZ/T0273的相關要求執(zhí)行。(規(guī)范性)地表基質分類A.1表A.1給出了地表基質分類的具體內容。1(A)巖石天然產(chǎn)出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礦物集合體,少(A1)巖漿巖(A2)沉積巖作用和某種火山作用的產(chǎn)物,經(jīng)搬運、沉積形成成層的松散沉積物,而后固結而成的巖石。(A3)變質巖在變質作用條件下,由地殼中已經(jīng)存在的巖石(巖漿巖、組合及變質結構與構造特征的巖石。2(B)礫質≥75%的巖石碎屑物、礦物碎屑物或二者的混合(B1)巨礫粒徑≥256mm的巨礫在礫質中占比最高。礫質三級分類按成因+名稱,如:沖洪積粗礫、沖積中礫。也可用磨圓度+名(B2)粗礫粒徑64(含)~256mm的粗礫在礫質中占比最高。(B3)中礫粒徑4(含)~64mm的中礫在礫質中占比最高。(B4)細礫粒徑2(含)~4mm的細礫在礫質中占比最高。3(C)土質由不同粒級的礫(體積含量<75%)、砂粒(粒徑0.05mm(含)~2mm)、粉粒(粒徑0.002mm(含)~0.05mm粉粒)生長植物。(C1)粗骨土粒徑≥2mm礫含量介于25%到75%之間。(C11)砂質粗骨土篩除礫質之后以粒徑0.05(含)~2mm砂粒為主。(C12)壤質粗骨土篩除礫質之后以0.002(含)~0.05mm粉粒為主。篩除礫質之后以粒徑小于0.002mm黏粒為(C2)砂土不同粒級礫體積含量<25%.篩除礫質后砂粒質量含量≥55%。(C21)粗砂土砂粒以粒徑0.5(含)~2mm粗砂粒為主的砂土。砂粒以粒徑0.25(含)~0.5mm中砂粒為主的砂土。(C23)細砂土砂粒以粒徑0.05(含)~0.25mm細砂粒為主的砂土。(C3)壤土徑小于0.002mm的黏粒含量<35%,粒徑0mm粉粒占有一定比例。(C31)砂壤土以粒徑0.05(含)~2mm砂粒為主的壤土。(C32)粉壤土以粒徑0.002(含)~0.05mm粉粒為主的壤土。(C33)黏壤土以粒徑小于0.002mm黏粒為主的壤土。(C4)黏土不同粒級礫含量<25%,篩除礫質后砂粒質量含量<55%,粒徑小于0.002mm的黏粒質量含量≥35%。(C41)砂黏土黏粒之外的物質以0.05(含)~2mm砂粒為主。(C42)壤黏土黏粒之外的物質以0.002(含)~0.05mm粉粒為主。(C43)重黏土黏粒含量≥60%。4(D)泥質體底部的特殊壤土、粘土,以孔隙比≥1.5的粘性土。(D1)淤泥下形成的一種近代沉積物,富含有機物,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D11)粉泥以粒徑0.002(含)~0.05mm粉粒為主的淤泥。(D12)黏泥以粒徑小于0.002mm黏粒為主的淤泥。(D2)軟泥可根據(jù)鈣質、硅質生物遺骸含量確定三級分類名稱。5(E)砂質帶的特殊粗骨土、砂土,主要由砂粒和不同粒級的礫(體積(E1)礫砂粒徑≥2mm礫含量介于25%到75%之間。礫砂三級分類按成因十名稱,如:湖積礫砂、海積礫砂。也可用磨圓度+名稱表示,如次棱角狀礫砂。(E2)砂(E21)粗砂砂粒以0.5(含)~2mm粗砂粒為主。(E22)中砂砂粒以0.25(含)~0.5mm中砂粒為主。(E23)細砂砂粒以0.05(含)~0.25mm細砂粒為主。(規(guī)范性)地表基質調查設計書編寫提綱第一章前言項目概況;目的任務;交通位置;自然地理與社會經(jīng)濟概況。第二章以往工作基礎以往區(qū)域基礎地質工作;以往水工環(huán)地質工作;以往地球化學調查與國土調查工作;野外踏勘情況,等。第三章區(qū)域地質背景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地球化學特征;地表基質概況;主要生態(tài)地質問題。第四章工作部署部署原則;具體工作部署。第五章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工作依據(jù);具體工作方法及其技術要求。第六章實物工作量第七章經(jīng)費預算按照地質調查項目設計預算編制辦法、定額及最新的有關要求編寫。第八章預期成果說明通過本次工作預期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報告、圖件、附表、附件等。第九章保障措施包括人員組織保障、質量保障、財務保障、安全保障及綠色勘查等方面的措施。地表基質草圖、工作部署圖以及根據(jù)實際情況必要的其它附圖。(規(guī)范性)地表基質野外調查用表C.1地表基質(巖石)野外調查記錄表表C.1給出了地表基質(巖石)野外調查記錄表的樣式及填表說明。表C.1地表基質(巖石)野外調查記錄表項目名稱:統(tǒng)一編號圖幅名稱圖幅編號XY"區(qū)域地貌巖漿巖口沉積巖□變質巖口產(chǎn)狀(°)(條/m2)點描述15平面位置圖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圖片描述調查日期地表基質(巖石)野外調查記錄表填表說明1.統(tǒng)一編號:按統(tǒng)一規(guī)定編排的調查點編號,一般是野外工作完成后在室內統(tǒng)一編排。2.圖幅名稱、圖幅編號:根據(jù)野外手圖填寫。3.路線號:分配給野外調查小組的調查路線編號。野外編號:野外工作時編排的調查點編號。4.點性:調查點性質,一般分為基質控制點、基質分界點。5.坐標:X、Y為調查點大地坐標(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單位為m,其中X為縱坐標,Y為橫坐標;經(jīng)度、緯度為調查點經(jīng)緯度??筛鶕?jù)需要只填寫調查點的大地坐標。6.高程:調查點海拔高度。7.地理位置:調查點具體位置,應具體到村或某高地某方位多少m。8.區(qū)域地貌:指調查點所處的區(qū)域地貌單元分區(qū),如:碳酸鹽巖中山區(qū)。9.微地貌:調查點所處的自然或人工微地貌。如:山坡、山頂、山腳、山谷、河床、河漫灘、階地、人工切坡等。10.坡度:山坡坡度,單位為“°”,表征陡緩程度。11.二級分類:巖石二級分類分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12.三級分類:巖石三級分類按照巖石分類與命名標準,填寫具體的巖石巖性或巖性組合。13.顏色:調查點處巖石的整體顏色。14.產(chǎn)狀:巖石產(chǎn)出狀態(tài),包括傾向、傾角。15.巖體結構類型:分為整體狀、塊狀、層狀、碎裂狀、散體狀五種類型,詳見附錄D。16.風化程度:分為殘積土、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弱風化五種級別,詳見附錄D。17.地表覆蓋物:喬木、灌木、果樹、草、人工建筑等。植被要具體到種屬,如樟子松、酸棗樹等。18.點描述:詳細描述調查點所在位置及周圍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表基質、地表覆蓋物等特征。重點描述基質的水平分布和垂向風化特征、植被發(fā)育等情況,見有人工或自然剖面應分層描述或繪制信手剖面圖、素描圖。注意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分界點要詳細描述不同類型基質特征。若巖石表面沉積有土質或礫質,應描述其巖性和厚度。殘積土是巖石風化殼的一部分,屬于巖石。19.沿途描述:記錄調查點點間的地表基質、松散層厚度、地表覆蓋物及地貌的變化情況。若沿途見到基質剖面,要進行描述,并記錄坐標點。20.平面位置圖:調查點所處的平面位置??梢允掷L,注明一些比較明顯的地形地貌特征,或直接截取地形圖,標記出調查點。21.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反映調查點處地表基質的水平分布或垂向結構特征,可以手繪,注明典型現(xiàn)象,也可以拍攝照片并對照片進行簡單編輯。22.圖片描述:說明照片、剖面圖所展示的內容。23.備注:填寫需要記錄的其它內容,如地質景觀屬性等。24.調查人:參加調查、記錄的所有技術人員。檢查人:調查人之外進行質量檢查的技術人員。25調查單位:項目實施單位。26.調查日期:填寫年月日。C.2地表基質(礫質)野外調查記錄表表C.2給出了地表基質(礫質)野外調查記錄表的樣式及填表說明。表C.2地表基質(礫質)野外調查記錄表項目名稱:統(tǒng)一編號圖幅名稱圖幅編號XY區(qū)域地貌巨礫口粗礫口中礫口細礫口成因點描述平面位置圖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圖片描述調查日期地表基質(礫質)野外調查記錄表填表說明1.統(tǒng)一編號:按統(tǒng)一規(guī)定編排的調查點編號,一般是野外工作完成后在室內統(tǒng)一編排。2.圖幅名稱、圖幅編號:根據(jù)野外手圖填寫。3.路線號:分配給野外調查小組的調查路線編號。野外編號:野外工作時編排的調查點編號。4.點性:調查點性質,一般分為基質控制點、基質分界點。5.坐標:X、Y為調查點大地坐標(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單位為m,其中X為縱坐標,Y為橫坐標;經(jīng)度、緯度為調查點經(jīng)緯度??筛鶕?jù)需要只填寫調查點的大地坐標。6.高程:調查點海拔高度。7.地理位置:調查點具體位置,可以具體到村或某高地某方位多少m。8.區(qū)域地貌:指調查點所處的區(qū)域地貌單元分區(qū),如:以變質巖為主的低山區(qū)、山前沖洪積扇區(qū)。9.微地貌:調查點所處的自然或人工微地貌。如:山坡、沖溝、河床、沖洪積扇根部等。10.坡度:即地面坡度,單位“°”。也可用坡降比表示,即1km的高程差與兩點間的水平距離之比,用千分數(shù)表示,如8/1000。11.二級分類:礫質二級分類分為巨礫、粗礫、中礫、細礫。12.三級分類:礫質三級分類按成因+名稱,如:沖洪積粗礫、沖積中礫。也可用磨圓度+名稱表示,如次棱角狀粗礫。13.成因類型:一般為坡積、洪積、沖積及其混合成因類型,如坡洪積、沖洪積等。14.礫石主要成分:礫石主要成分的具體巖性。15.分選性:分選好(主要粒徑成分含量>75%);分選中等(主要粒徑成分含量50~75%);分選差(主要粒徑成分含量<50%)。16.磨圓度:分為四類,(1)棱角狀:顆粒具有尖銳棱角,棱線向內凹進;(2)次棱角狀:顆粒的棱和角均稍微有磨蝕,但棱角仍清晰可見;(3)次圓狀:棱角有顯著的磨損、棱線略與向外凸出,但原始輪廓還可以看出;(4)圓狀:棱角全磨圓,棱線向外凸出呈弧狀,原始輪廓均已消17.地表覆蓋物:灌木、草、人工建筑物等。植被要具體到種屬,如青蒿、狗尾草等。18.點描述:詳細描述調查點所在位置及周圍的地形地貌、地表基質、地表覆蓋物等特征。重點詳述粒徑、體積含量、成分、水平分布和垂向變化、植被發(fā)育等情況,見有人工或自然剖面應分層描述或繪制信手剖面圖、素描圖,注意調查溝谷內水井地層巖性、厚度及結構、地下水位埋深。基質分界點要詳細描述不同類型基質特征。19.沿途描述:記錄調查點點間的地表基質、地表覆蓋物及地貌的變化情況。若沿途見到基質剖面,要進行分層描述,并記錄坐標點。20.平面位置圖:調查點所處的平面位置??梢允掷L,注明一些比較明顯的地形地貌特征,或直接截取地形圖,標記出調查點。21.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反映調查點處地表基質的水平分布或垂向結構特征,可以手繪,注明典型現(xiàn)象,也可以拍攝照片并對照片進行簡單編輯。22.圖片描述:說明照片、剖面圖所展示的內容。23.備注:填寫需要記錄的其它內容。24.調查人:參加調查、記錄的所有技術人員。檢查人:調查人之外進行質量檢查的技術人員。25.調查單位:項目實施單位。26.調查日期:填寫年月日。C.3地表基質(土質)野外調查記錄表表C.3給出了地表基質(土質)野外調查記錄表的樣式及填表說明。表C.3地表基質(土質)野外調查記錄表統(tǒng)一編號圖幅名稱圖幅編號XY區(qū)域地貌粗骨土口砂土□壤土口黏土口成因點描述平面位置圖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圖片描述調查日期地表基質(土質)野外調查記錄表填表說明1.統(tǒng)一編號:按統(tǒng)一規(guī)定編排的調查點編號,一般是野外工作完成后在室內統(tǒng)一編排。2.圖幅名稱、圖幅編號:根據(jù)野外手圖填寫。3.路線號:分配給野外調查小組的調查路線編號。野外編號:野外工作時編排的調查點編號。4.點性:調查點性質,一般分為基質控制點、基質分界點。5.坐標:X、Y為調查點大地坐標(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單位為m,其中X為縱坐標,Y為橫坐標;經(jīng)度、緯度為調查點經(jīng)緯度。可根據(jù)需要只填寫調查點的大地坐標。6.高程:調查點海拔高度。7.地理位置:調查點具體位置,可以具體到村或某高地某方位多少m。8.區(qū)域地貌:指調查點所處的區(qū)域地貌單元分區(qū),如:山前沖洪積平原、河谷帶狀平原、丘陵區(qū)、湖積臺地、黃土臺地等。9.微地貌:調查點所處的自然或人工微地貌。如:山坡、山谷、風積沙丘、古河道、階地、河漫灘、人工取砂坑、取土坑等。10.坡度:即地面坡度,單位“°”。也可用坡降比表示,即1km的高程差與兩點間的水平距離之比,用千分數(shù)表示,如3/1000。11.二級分類:土質二級分類分為粗骨土、砂土、壤土、黏土。12.三級分類:(1)粗骨土分為:砂質粗骨土(礫之外的物質以砂粒為主)、壤質粗骨土(礫之外的物質以粉粒為主)、黏質粗骨土(礫之外的物質以黏粒為主);(2)砂土分為:細砂土(砂質部分以細砂為主)、中砂土(砂質部分以中砂為主)、粗砂土(砂質部分以粗砂為主);(3)壤土分為:砂壤土(以砂粒為主的壤土)、粉壤土 (以粉粒為主的壤土)、黏壤土(以黏粒為主的壤土);(4)黏土分為:砂黏土(黏粒之外的物質以砂粒為主)、壤黏土(黏粒之外的物質以粉粒為主)、重黏土(黏粒含量≥60%)。13.成因類型:調查點處土質的具體成因,主要有洪積、沖積、風積等及其組合成因。14.顏色:調查點處土質的整體顏色。如黃、褐、棕、紅、灰、黑等及其組合色。15.礫含量:粒徑≥2mm礫的體積含量,用百分數(shù)(%)表示。16.砂含量:篩除礫質后粒徑0.05~2mm砂粒質量含量,用百分數(shù)(%)表示。17.濕度:可以是根據(jù)便攜式土壤監(jiān)測儀測量的含水量;也可以根據(jù)感官判斷,分為濕、稍濕、干。18.石灰反應:用10%鹽酸滴在干土上,觀察土壤起泡的情況,以此判斷碳酸鈣的有無和大體含量。一般可分為四級:(1)無,無泡沫;(2)少,徐徐放出泡沫;(3)中,有明顯氣泡產(chǎn)生,但很快消失;(4)多,氣泡發(fā)生強烈,呈沸騰狀,持續(xù)時間較長。19.地表覆蓋物:作物、喬木、灌木、果樹、草、人工建筑物等。植被要具體到種屬,如小麥、玉米、棉花、柳樹、蘋果樹、桃樹等。20.土中生物種類:指動物或微生物具體的種類。21.點描述:詳細描述調查點所在位置及周圍的地形地貌、地表基質、地表覆蓋物、有效土層厚度等情況。重點詳述基質粒徑、含量、生物、有機質以及水平分布和垂向變化等情況,見有人工或自然剖面應分層描述或繪制信手剖面圖、素描圖。調查訪問地下水水位埋深、灌溉方式、存在的生態(tài)地質問題等情況。基質分界點要詳細描述不同類型基質特征。22.沿途描述:記錄調查點點間的地表基質、地表覆蓋物及地貌的變化情況。若沿途見到基質剖面,要進行分層描述,并記錄坐標點。23.平面位置圖:調查點所處的平面位置。可以手繪,注明一些比較明顯的地形地貌特征,或直接截取地形圖,標記出調查點。24.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反映調查點處地表基質的水平分布或垂向結構特征,可以手繪,注明典型現(xiàn)象,也可以拍攝照片并對照片進行簡單編輯。25.圖片描述:說明照片、剖面圖所展示的內容。26.備注:填寫需要記錄的其它內容,如土地利用類型等。27.調查人:參加調查、記錄的所有技術人員。檢查人:調查人之外進行質量檢查的技術人員。28調查單位:項目實施單位。29.調查日期:填寫年月日。C.4地表基質(泥質)野外調查記錄表表C.4給出了地表基質(泥質)野外調查記錄表的樣式及填表說明。表C.4地表基質(泥質)野外調查記錄表統(tǒng)一編號圖幅名稱圖幅編號X"Y!區(qū)域地貌成因類型水深(m)點描述平面位置圖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圖片描述調查日期地表基質(泥質)野外調查記錄表填表說明1.統(tǒng)一編號:按統(tǒng)一規(guī)定編排的調查點編號,一般是野外工作完成后在室內統(tǒng)一編排。2.圖幅名稱、圖幅編號:根據(jù)野外手圖填寫。3.路線號:分配給野外調查小組的調查路線編號。野外編號:野外工作時編排的調查點編號。4.點性:調查點性質,一般分為基質控制點、基質分界點。5.坐標:X、Y為調查點大地坐標(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單位為m,其中X為縱坐標,Y為橫坐標;經(jīng)度、緯度為調查點經(jīng)緯度。6.高程:調查點海拔高度。7.地理位置:調查點具體位置,可以具體到村或某高地某方位多少m。8.區(qū)域地貌:指調查點所處的區(qū)域地貌單元分區(qū),如:扇間洼地、泛濫平原洼地小區(qū)、海岸帶等。9.微地貌:調查點所處的自然或人工微地貌。如:湖泊、淖、淀、濕地、潮間帶等。10.二級分類:泥質二級分類分為淤泥、軟泥。河北省境內泥質主要為淤泥。11.三級分類:淤泥分為粉泥、黏泥;軟泥可根據(jù)鈣質、硅質生物遺骸含量確定三級分類名稱。12.顏色:調查點處泥質的整體顏色。如黑、褐、灰等及其組合色。13.成因類型:調查點處泥質的具體成因,主要有湖積、沼積、海積。14.生物種類:魚類、蚌類、藻類、水草等動植物。15.水深:調查點所在位置的水體厚度,單位(m)。16.水體氣味:調查點處水體的氣味,分為無、微弱、明顯、強烈。無:沒有任何氣味;微弱:有淡淡的氣味;明顯:氣味明顯,易于察覺;強烈:氣味刺鼻,令人不適。17.水體透明度:透明度是水質指標,分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透明:懸浮物和膠體很少,60cm水深處可清楚看見3mm的粗線;半透明:懸浮物較多,水體微濁~渾濁,20~60cm水深處可見3mm的粗線;不透明:有大量的懸浮物或膠體,似乳狀,水體極濁,水的可見度很淺,不能清楚看見3mm的粗線。18.點描述:詳細描述調查點所在位置及周圍的地形地貌或水域特征、基質特征、生物等情況。重點詳述基質成分、腐殖質、顏色、性狀、分布、生物以及水體特征。基質分界點要詳細描述不同類型基質特征。19.沿途描述:記錄調查點點間觀察到的情況。20.平面位置圖:調查點所處的平面位置??梢允掷L,也可以直接截取地形圖,標記出調查點。21.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可以手繪,注明典型現(xiàn)象,也可以拍攝照片并對照片進行簡單編輯。22.圖片描述:說明照片、剖面圖所展示的內容。23.備注:填寫需要記錄的其它內容。24.調查人:參加調查、記錄的所有技術人員。檢查人:調查人之外進行質量檢查的技術人員。25調查單位:項目實施單位。26.調查日期:填寫年月日。C.5地表基質(砂質)野外調查記錄表表C.5給出了地表基質(砂質)野外調查記錄表的樣式及填表說明。表C.5地表基質(砂質)野外調查記錄表統(tǒng)一編號圖幅名稱圖幅編號X1Y"區(qū)域地貌成因類型水深(m)點描述平面位置圖圖片或信手剖面圖圖片描述調查日期地表基質(砂質)野外調查記錄表填表說明1.統(tǒng)一編號:按統(tǒng)一規(guī)定編排的調查點編號,一般是野外工作完成后在室內統(tǒng)一編排。2.圖幅名稱、圖幅編號:根據(jù)野外手圖填寫。3.路線號:分配給野外調查小組的調查路線編號。野外編號:野外工作時編排的調查點編號。4.點性:調查點性質,一般分為基質控制點、基質分界點。5.坐標:X、Y為調查點大地坐標(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單位為m,其中X為縱坐標,Y為橫坐標;經(jīng)度、緯度為調查點經(jīng)緯度。6.高程:調查點海拔高度。7.地理位置:調查點具體位置,可以具體到村或某高地某方位多少m。8.區(qū)域地貌:指調查點所處的區(qū)域地貌單元分區(qū),如:沖湖積平原、沖海積平原、海岸帶。9.微地貌:調查點所處的自然或人工微地貌。如:潮間帶、濱海、湖泊等。10.二級分類:砂質二級分類分為礫砂、砂。11.三級分類:礫砂按成因+名稱進行三級分類,如:湖積礫砂、海積礫砂;也可用磨圓度+名稱表示,如次棱角狀礫砂。砂三級分類按粒度分為粗砂、中砂、細砂。12.顏色:調查點處砂的整體顏色。如黃、褐、灰、白等及其組合色。13.成因類型:調查點處砂質的具體成因,主要有沖積、海積等及其組合成因。14.分選性:分選好(主要粒徑成分含量>75%);分選中等(主要粒徑成分含量50%~75%);分選差(主要粒徑成分含量<50%)15.磨圓度:分為四類,(1)棱角狀:顆粒具有尖銳棱角,棱線向內凹進;(2)次棱角狀:顆粒的棱和角均稍微有磨蝕,但棱和角仍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