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附練習+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附練習+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附練習+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附練習+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中語文古詩文學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附練習+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題目解讀“侍坐”指陪侍長者閑坐,是古代晚輩在長輩身邊陪伴的一種行為方式,體現(xiàn)了長幼有序的儒家禮儀規(guī)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各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才能?!蹲勇贰⒃?、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選自《論語·先進》中的一則故事,在《論語》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這不僅因為它是其中篇幅最長、最具文學色彩的一章,還因為它描繪了一幅集中而鮮活的學習場景,展示了一個完整而生動的教學過程。這個題目簡潔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即文章以“言志”為線索,記錄了孔子和四個弟子的談話,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國理念。

作者簡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所刪修的魯國史書《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的言行思想見于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整理的《論語》一書,《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語錄體著作??鬃拥闹饕枷耄嚎鬃右簧枷雽W說的核心是“仁”?!叭省边@個概念在春秋時期已廣泛使用,孔子卻賦予“仁”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1)孔子的倫理思想——仁?!叭省弊詈唵蔚谋硎鼍褪恰皭廴恕?,即對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統(tǒng)攝“義、禮、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標準。(2)孔子的政治理論——“德治”與“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國主張,認為統(tǒng)治者應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擴充到政治領域,要求君主愛民,施行仁政。(3)孔子的教育觀——有教無類。他主張教育的對象不應分貴賤賢愚,要一視同仁,開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這是教學方法,他重視啟發(fā)式教育,是現(xiàn)代民主個性化教育和啟發(fā)式教育思想的源頭。學思并重:這是治學方法,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均衡發(fā)展:孔子之教,重視德、智、體、美的均衡發(fā)展。

知識鏈接

1.《論語》: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記錄整理的。體現(xiàn)了孔子在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思想?!墩撜Z》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2.語錄體:中國古代散文的一種體式。常用于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于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短小簡約,不重文采,不講求篇章結構,也不講求段落、內(nèi)容間的聯(lián)系,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稱之為語錄體。導圖梳理

內(nèi)容分析1.孔子為什么評價曾皙的志向時說“吾與點也”?談談你的看法。【解析】示例一: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是一派社會安定、經(jīng)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的景象,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與”點。示例二:孔子一生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但到處碰壁,不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皙“不求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與”點。2.孔子為何“哂由”(笑子路)?請結合文本內(nèi)容簡要分析?!窘馕觥靠鬃印斑佑伞敝饕幸韵略?。從子路的回答內(nèi)容來看,他說自己能在三年內(nèi)使一個內(nèi)憂外患的千乘之國“有勇且知方”,其志向遠大但言辭顯得有些自負、不謙虛。孔子重視謙遜的品質(zhì),在他看來,為人應謙遜內(nèi)斂,子路的這種表現(xiàn)不符合孔子的為人處世觀念。從對話場景與氛圍角度,孔子開場便引導大家不要因為他年長就有所顧慮,意在營造輕松平等的交流氛圍,鼓勵大家暢所欲言。子路卻“率爾而對”,搶答且語氣急切,這種不恰當?shù)陌l(fā)言時機,也讓孔子覺得他過于魯莽、缺乏沉穩(wěn),所以孔子以微笑表達對他的委婉批評。

手法鑒賞

1.

人物塑造手法多樣語言描寫顯個性:通過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展現(xiàn)其性格特點。如子路話語直接大膽,盡顯自信與魯莽。冉有的話體現(xiàn)出他的謙遜和謹慎。公西華的語言中充滿了謙遜和恭敬,凸顯出其低調(diào)、知禮的性格。動作神態(tài)展性情:文中對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細膩而生動。曾皙一系列動作表現(xiàn)出他的從容不迫和淡定灑脫,與其他三位弟子在回答問題時的急切或恭敬形成鮮明對比,展現(xiàn)出他獨特的氣質(zhì)和心境。2.

對話藝術獨具匠心層層推進的對話結構:文章以孔子問志開篇,接著四位弟子依次述志,最后孔子評志,對話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次分明。在對話過程中,話題逐漸深入,從各自的志向談到對志向的評價,展現(xiàn)了師生之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使整個故事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富有張力的對話內(nèi)容:弟子們的志向各不相同,子路的志向宏大,冉有、公西華的志向較為務實,曾皙的志向則充滿詩意,他們的觀點相互映照、對比,形成了一種內(nèi)在的張力。3.

意境營造美輪美奐詩意場景的描繪:曾皙描繪的畫面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充滿詩意和美感的春日郊游圖。和煦的春風、溫暖的陽光、清澈的沂水、悠閑的人群,構成了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自在的意境。意境與志向的融合:曾皙所描繪的意境不僅僅是一幅美麗的畫面,更是他內(nèi)心志向的體現(xiàn),他追求的是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享受生活的人生境界。這種將志向融入到美好意境中的手法,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升華,讓讀者感受到了一種高遠的人生追求。4.

主題表達含蓄深刻以小見大的主題呈現(xiàn):文章通過四位弟子的志向和孔子的評價,展現(xiàn)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價值觀。表面上是在討論個人的志向,但實際上涉及到了儒家對于社會治理、道德修養(yǎng)、人生境界等方面的思考,以一個簡單的對話場景,傳達了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體現(xiàn)了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含蓄委婉的思想傳達:孔子對弟子們的志向并沒有直接進行褒貶,而是通過“哂之”“喟然嘆曰”等神態(tài)和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這種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孔子的思想和文章的主題,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課后練習1.文學常識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____,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所刪修的魯國史書________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鬃拥难孕兴枷胍娪谒牡茏蛹霸賯鞯茏佑涗浾淼腳_______一書。《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一部________著作。2.理解性默寫(1)孔子認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為子路“

”。(2)古時,在春天到來之際,人們總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風調(diào)雨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也為我們描繪過這樣的畫面“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引導曾皙不要有所顧慮,可以暢所欲言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因為每個人只是說說各自志向的句子是:“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會是在“

”的情況下,成年人帶幾個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諧的社會里。(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從冉有述志時說的“

,

”兩句,可以看出他非常謙虛。(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每個弟子在述志時都能體現(xiàn)出其性格特征,尤其是子路,文章通過描寫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問題來凸顯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

”,孔子回答曾皙的問話時,連用三個語氣詞來強調(diào)弟子們都只是在談他們的志向的句子是“

”。3.簡答(1)從公西華的言志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2)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志向的評價是怎樣的?類文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扒?!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薄俺?!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乙】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鹨蚜暺淝?,未得其數(shù)也?!庇虚g,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病!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碧饭唬骸对姟酚兄骸案呱窖鲋梗靶行兄??!彪m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鬃硬家拢瑐魇嗍?,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ü?jié)選自《史記?孔子世家》)1.下列對甲乙兩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侍坐》中的子路希望受命于危難之際,通過三年的努力,使一個內(nèi)憂外患的國家達到大治,展現(xiàn)了他作為軍事家的氣魄。B.冉有和公西華看到子路被老師“哂”,擔心坦言志向也會招致老師的批評,故而謙虛低調(diào),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C.【甲】文中曾皙鼓瑟,【乙】文中孔子學琴,反映了儒家對音樂的重視,孔子將禮樂并重,認為音樂能促進人格的養(yǎng)成。D.兩篇選文中,孔子一為人師一為弟子,為人師時循循善誘,為弟子時精益求精,司馬遷敬仰不已,尊其為至高至上的圣人。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畫線處的句子。(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保?)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參

案【課后練習】1.仲尼

《春秋》

《論語》

語錄體2.(1)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2)浴乎沂

風乎舞雩(3)何傷乎

亦各言其志也(4)

莫春者

春服既成(5)如其禮樂

以俟君子(6)子路率爾而對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3.(1)性格:側重以禮治邦。謙恭有禮,嫻于辭令。從公西華的語言中表現(xiàn)了公西華不僅態(tài)度謙虛謹慎,說話也委婉。(2)在曾晳的追問下,孔子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治理國家要謙讓,子路太不謙讓,“是故哂之”,并沒有表達子路不適合治理千乘之國的意思;而對于冉有和公西華的過分謙遜態(tài)度,孔子是有所保留的。【類文拓展】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不敢言大志,只敢述小志”理解錯誤。冉有和公西華謙遜低調(diào)地述志向,并非志向小。2.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因為;“居”,平時;“不吾知”,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2)“辟”,離開;“再拜”,拜兩拜;“云”,叫做?!窘馕觥浚?)因為我的年齡比你們長一些,(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保?)師襄子離開座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地)說:“(我的)老師說這樂曲就叫作《文王操》啊?!緟⒖甲g文】甲:略乙: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增加學習內(nèi)容。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nèi)容了。”孔子說:“我已經(jīng)熟悉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边^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jīng)熟習彈奏的技巧了,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笨鬃诱f:“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境、志趣啊?!边^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jīng)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xù)往下學了?!笨鬃诱f:“我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庇诌^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