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5377-2021粟芒蠅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13-T5377-2021粟芒蠅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13-T5377-2021粟芒蠅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13-T5377-2021粟芒蠅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13-T5377-2021粟芒蠅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

CCSB16

DB13

河北省地方標準

DB13/T5377—2021

粟芒蠅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

2021-04-26發(fā)布2021-05-26實施

河北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13/T5377—2021

粟芒蠅綠色防控技術規(guī)程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粟芒蠅的防治原則與防控技術。

本文件適用于谷子產區(qū)的粟芒蠅防控。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

用于本文件。

GB4404.1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

GB/T15671農作物薄膜包衣種子技術條件

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guī)范總則

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DB13/T2338.6谷子抗病蟲性鑒定技術規(guī)程第6部分:粟芒蠅

3術語與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粟芒蠅

即雙毛芒蠅,學名AtherigonabisetaKarl,為雙翅目(Diptera)蠅科(Muscidae)的植食性蛀

莖害蟲。主要為害谷子,造成枯心苗、白穗或畸形穗。寄主還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金狗尾草、谷

莠子等狗尾草屬雜草。在東北、西北春谷區(qū)一年發(fā)生2代,在華北夏谷區(qū)一年發(fā)生3代。具有危害時間

長、產量損失大的特點。粟芒蠅形態(tài)特征和為害規(guī)律見附錄A。

3.2

枯心率

枯心莖數占總莖數的百分率。

3.3

壓前抑后

前期采取有效措施壓低病蟲害基數,抑制后期病蟲害暴發(fā)的防治策略。

4總體要求

4.1防治原則

1

DB13/T5377—2021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yè)措施為基礎,種子處理為核心,成蟲早期誘殺及

苗期藥劑防治為補充的“壓前抑后”綠色防控原則。

4.2農藥使用

應符合NY/T1276、NY/T393的規(guī)定。

5防控技術

5.1品種選擇

優(yōu)選抗蟲品種,應符合DB13/T2338.6的規(guī)定。

5.2地塊選擇

選擇不易積水的地塊。

5.3種植方式

單作,避免與高稈作物間作套種。

5.4適期早播

春播5月上中旬、夏播6月上中旬。

5.5播前準備

使用充分腐熟的糞肥作底肥,清除田間和周邊的禾本科雜草,精細整地,不應使用污水灌溉。

5.6種子處理

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或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按每100kg種子用藥200g~300g拌

種或包衣。拌種或包衣后的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的規(guī)定,包衣質量應符合GB/T15671的規(guī)定。

5.7成蟲誘殺

播種后,在田間每畝放置3~5個腐魚誘蠅器(見附錄B)。內置腐魚0.5kg~1.0kg,盆底留水2cm~

3cm,并在腐魚表面噴灑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ml。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和藥劑。

5.8除草殺蟲

上茬收獲后貼茬播種的夏播谷,播種前,畝用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100ml~250ml和5%高效氯

氟氰菊酯水乳劑30ml等菊酯類藥劑噴霧,殺滅田間和周邊的禾本科雜草及害蟲。

5.9藥劑防治

谷子枯心率達到1%~3%時立即防治。畝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30ml、5%氰戊菊酯乳油30ml

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ml等菊酯類藥劑,重點針對莖稈噴霧。發(fā)生嚴重時7d后再噴一次。

2

DB13/T5377—2021

AA

附錄A

(資料性)

粟芒蠅形態(tài)特征與為害規(guī)律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3.0mm~4.5mm,復眼、間額及下顎須棕黑色,眼眶及胸側板鉛灰色,胸背灰綠色,

前足大部黑色,僅基節(jié)和股節(jié)基部1/4黃色,中、后足黃色,跗節(jié)較暗。腹部近圓錐形,暗黃色。雄

蠅第一、二腹節(jié)和背板有1對不明顯暗斑,第三腹節(jié)背板有1對三角形大黑斑,第四腹節(jié)背板有1對

小圓形黑斑,腹末端背面可見三分叉的尾節(jié)突起,正中突與側突大小相仿,肛尾葉的三葉突中葉棱形,

頂端有“U”形缺刻,上無針刺。雌蠅第二、三、四腹節(jié)背面各有一對黑斑。

卵乳白色,細長略彎,表面有縱棱。長約1.5mm,寬約0.4mm。在將孵化的卵中,一齡幼蟲已

發(fā)育,卵前端可透見黑色口咽器影跡。

幼蟲蛆狀。初孵幼蟲透明,無色,漸變?yōu)槿榘咨?。老熟時鮮黃色,長約5.5mm,可見11節(jié)。

尾端圓鈍,具1對后氣門突,其基座較扁,黑色,氣門環(huán)以內棕褐色,口鉤黑色。

蛹圓筒形,褐色,長約5mm,前端平截具蓋,尾端稍圓,上有1對黑色氣門突。

為害規(guī)律:

粟芒蠅在我國北方1年發(fā)生1~3代,均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在一年一作的春谷區(qū),第1代為

害谷苗主莖,第2代為害分蘗及未抽穗莖。第2代老熟幼蟲除少數在8月間化蛹羽化外,大多數幼蟲

入土越冬。春谷區(qū)以2代為害為主。在春、夏谷混作區(qū)或夏谷區(qū)1年發(fā)生3代,第1代為害春谷或狗

尾草,第2、3代為害夏谷。第3代老熟幼蟲在8月底至9月離株入土越冬。該區(qū)以2、3代為害為主,

6月底至7月初為2代防治關鍵期,7月下旬為3代防治關鍵期。成蟲對腐敗魚腥氣味有很強的趨性,

喜于早晨和傍晚取食和交尾。卵單產,卵期3d~4d,幼蟲孵化后從植株上部葉片縫隙爬入心葉內部咬

食嫩心,造成螺旋狀食痕,導致心葉萎蔫,干枯扭曲,形成炮捻狀枯心苗,枯心內部多腐爛。后期侵

入亦可造成畸形穗和白穗。粟芒蠅發(fā)生程度與濕度密切相關,6~8月多雨年份,發(fā)生為害重;低洼地、

水漬地發(fā)生重。無論春谷或夏播谷,一般早播輕,晚播重。

3

DB13/T5377—2021

BB

附錄B

(資料性)

腐魚誘蠅器

根據蠅類成蟲對腐魚氣味的趨性制作的用來誘殺害蠅的裝置。用一個直徑20cm~30cm的水盆,

內置腐魚0.5kg~1.0kg,盆底留水2cm~3cm,并在腐魚表面噴灑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ml等菊

酯類殺蟲劑。也可制作成如下裝置:尺寸規(guī)格為:長、寬相等,30cm~35cm;下腔體高度20cm~25cm,

上腔體高度45cm~55cm。在腐魚放置容器上方安裝害蠅收集系統(tǒng)后,腐魚上不用噴施殺蟲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