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tǒng)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6-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標解讀時空坐標1.結合五代十國的社會動蕩,理解北宋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從“歷史說明”角度相識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2.結合北宋初期的社會危機,從“唯物史觀”角度相識王安石變法的必定性。3.了解宋代同遼、西夏和金的關系,從“歷史說明”角度相識宋代民族關系的特點。學問點一宋初中心集權的加強1.背景(1)960年,后周禁軍統(tǒng)帥趙匡胤發(fā)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2)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3)統(tǒng)治者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2.目的:強化中心集權、維護政權穩(wěn)定。3.措施詳細措施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①中心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jié)度使?jié)u漸變?yōu)樘撱暍谠O諸路轉運司統(tǒng)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③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wèi)京師和鎮(zhèn)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中心①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②樞密院與“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tǒng)兵,后者統(tǒng)兵但無權調兵地方①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jiān)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jiān)控②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崇文抑武方針①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當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guī)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影響(1)主動影響: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心集權。(2)消極影響: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學問點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宋遼關系(1)遼的興起: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據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峻威逼。(2)宋遼斗爭:北宋統(tǒng)一后,兩次發(fā)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3)宋遼和議①內容: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②影響:北宋牽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2.宋夏關系(1)宋夏斗爭:北宋在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fā)生的斗爭中屢戰(zhàn)屢敗。(2)宋夏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事實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3.財政危機(1)緣由①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②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2)后果:養(yǎng)兵和養(yǎng)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學問點三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1)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過程:宋仁宗在位時,大臣范仲淹曾發(fā)起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3)結果: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fā)抵制,很快歸于失敗。2.王安石變法(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2)目的:富國強兵。(3)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yè)、商業(yè)、軍事、科舉、教化等領域的管理和限制。(4)內容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夫供應農業(yè)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yè)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拓財源強兵方面對農夫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漸漸復原“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影響①主動影響: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②消極影響:一些措施在執(zhí)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圍繞變法問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峻,引發(fā)黨爭,北宋漸漸走向衰亡。學問點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靖康之變”后,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紹興和議(1)背景①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養(yǎng)明顯提高,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zhàn)績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檜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2)過程: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3)內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3.宋金對峙: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又發(fā)生幾次斗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接著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1.閱讀教材P49“《雪夜訪普圖》”:宋太祖雪夜走訪宰相趙普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籌劃統(tǒng)一方略,維護北宋統(tǒng)治。批注:2.北宋初,太祖問:“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趙普答:“其故非他,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彼螌嵭辛耸裁创胧﹣碜兏芥?zhèn)太重、君弱臣強的局面?提示:把地方的軍權、財政權收歸中心。批注:3.閱讀教材P50“史料閱讀”:宋初的措施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出臺的?“本朝之法”有什么特點?史料反映的社會現象有何影響?提示:形勢:針對唐朝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治動蕩的歷史教訓或者趙匡胤奪取政權后,為避開“陳橋兵變”的歷史重演。特點:重文抑武、守內虛外、強干弱枝。影響:防范了內部動亂,加強了中心對地方的限制;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心集權,鞏固了宋朝的統(tǒng)治。批注:4.上圖是《北宋文官出行圖》,圖中官員儀仗、車駕規(guī)模巨大,官階分明,這體現出北宋官僚制度什么特點?提示:重文輕武、官員冗濫的特點。批注:5.閱讀教材P51“思索點”: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為什么?提示:有利有弊。(1)利:使邊界維持了許久的和平;有利于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溝通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2)弊:增加了財政負擔;不利于邊防的加強和軍隊戰(zhàn)斗力的提升。批注:6.閱讀教材P51“遼、北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從中得到什么信息?提示:北宋沒有實現大一統(tǒng),呈現出北宋、遼、西夏相對峙的局面。批注:7.閱讀教材P51“歷史縱橫”:依據材料說明北宋實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提示:目的:穩(wěn)定社會治安,消退動亂因素。后果:軍隊數量猛增,軍費開支浩大,財政負擔沉重。批注:8.閱讀教材P52“學思之窗”:上述言論出自變法反對派之口,或有夸大之處,但是否也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提示:材料言論肯定程度上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變法加重了人民負擔,引起各階層的不滿;改革方案脫離實際,急于求成,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逆境。批注:9.閱讀教材P53“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從中得到什么信息?提示: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宋、金形成南北對峙局面,但整體上處于相對穩(wěn)定、和平的狀態(tài)。批注:[思維導圖]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史料一“自天寶以來,方鎮(zhèn)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五代方鎮(zhèn)益強……及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瓡r方鎮(zhèn)缺守帥,稍命文臣權知?!种棉D運使、通判,為之條禁,文簿漸為精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薄短街污E統(tǒng)類》史料二傳統(tǒng)相權的衰落,宋代是一關鍵。據司馬光說……太宗患中書權太重……于中書吏房置審官院、刑房置審刑院。史料三我朝以儒立國,故命宰相讀書,用儒臣典獄,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额惥幓食笫掠浿v義》卷三《太祖·幸太學》(1)依據史料一,回答趙普“勸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決這一弊端?提示:弊:藩鎮(zhèn)割據之禍。解決:置文臣做知州、設通判、轉運司管理地方行政、監(jiān)察和財政。(2)依據史料二分析宋代丞相制度有何變更?提示:通過增設官職、分化事權的方式減弱相權。(3)依據史料三推斷宋代實行什么方針?提示:崇文抑武。(4)依據史料一、二、三,概括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特點,并分析其后果。提示:特點:分化事權、崇文抑武、強干弱枝。結果:加強了中心集權,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據,但也造成北宋中期“三冗”“兩積”的局面。北宋加強專制集權的特點(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這是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武人亂政的教訓,它有效地鞏固了統(tǒng)一,但是卻造成軍隊的戰(zhàn)斗力低下。(2)分割權力,皇權高度集中。這樣做有利于鞏固政權,但卻導致行政機構臃腫,人浮于事。(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有效地鎮(zhèn)壓地方和農夫階級的抗拒,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邊疆斗爭中屢戰(zhàn)屢敗的重要緣由。1.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 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C.減弱相權加強皇權 D.中心對地方限制加強C[從材料來看,北宋的中書省、樞密院和三司分割了宰相的權力,減弱了相權,從而加強了君主的權力。]2.據學者統(tǒng)計“北宋一朝科舉考試共錄用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約360人;武舉考試共錄用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約5人”。宋代還規(guī)定文武官員在任期間,文臣考核升遷的年限比武臣短。據此可知,宋代的國策是()A.崇文抑武 B.養(yǎng)精蓄銳C.重農抑商 D.科教興國A[依據材料“北宋一朝科舉考試共錄用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約360人;武舉考試共錄用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約5人”可知,這體現了北宋錄用文士名額比武士多,重視文士,輕視武士,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故選A項。]北宋中期社會危機與王安石變法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費,以困天下之財……何謂三冗?天下有定官無限員,一冗也;天下廂軍不任戰(zhàn)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無定數,三冗也。三冗不去,不行為國?!端问贰肪矶素敳蛔阌糜谏隙乱驯?,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內,制度不行為萬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茍且,不異五代之時?!獨W陽修史料二史料三史料四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薄浴端问贰ね醢彩瘋鳌?1)史料一反映的社會現象給北宋帶來了什么嚴峻后果?提示:政府財政入不敷出、階級沖突激化、邊患危機等導致積貧積弱。(2)史料二反映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緣由是什么?提示:反映了變法一出臺就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大官僚貴族和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在執(zhí)行過程中,各地保守派想著方法抵制變法。(3)史料三反映了王安石變法失敗的緣由是什么?提示:王安石變法的一些措施在執(zhí)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再加上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趁天災興風作浪,阻撓變法。(4)在朱熹看來,王安石變法為何令人悲觀?提示:改革側重于經濟與軍事;用人不當;性格固執(zhí);改革危及民眾生活,使社會動蕩。1.北宋中期面臨的社會問題(1)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縱容地主階級兼并農夫的土地,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強地主兼并。(2)北宋始終面臨著遼和西夏的威逼,遼、西夏和北宋之間爭戰(zhàn)不已,遼和西夏的威逼導致民族沖突尖銳。(3)改革派和保守派爭吵不休,引發(fā)了統(tǒng)治階級的內部沖突。2.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緣由根本緣由王安石變法是依靠地主階級、以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統(tǒng)治為根本目的實行的一些改良措施,對封建的土地全部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不行能進行根本調整,社會的主要沖突也就得不到根本的緩和重要緣由一是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二是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3.1072年8月,秦鳳路沿邊安撫史王韶收復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這說明王安石變法()A.使北宋的經濟實力空前增加B.使北宋擺脫了邊疆危機C.肯定程度上扭轉了積弱局面D.解決了北宋的內部危機C[軍事上的成功并不能完全說明北宋經濟實力的空前增加;一次成功也不能說明北宋擺脫了邊疆危機,更不能說明解決了內部危機。因此A、B、D三項錯誤,答案選C項。]4.王安石變法時,青苗法規(guī)定“不愿請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實現“取民之財,還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執(zhí)行過程中,地方官往往強令民戶向政府借貸,且“取息高達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對此現象最佳的理解是()A.變法只顧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無視民眾負擔B.王安石變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時考慮不周全C.王安石變法的主觀動機與實際效果存在偏差D.部分地方官員在實際執(zhí)行時偏離了法令條文D[材料“在執(zhí)行過程中,地方官往往強令民戶向政府借貸……‘害民如此’”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員在實際執(zhí)行時偏離了法令條文,故D項正確。]憂國憂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史料一河北高校教授王曾瑜:人們常說,宋朝“積貧積弱”。其實,北宋的人力超過唐朝,物力和財力、政府財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豐厚的財政收入難以負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苛捐雜稅又加重了民貧,這就是積貧。軍事無非是客觀的實力加之以主觀的實力運用。宋朝的綜合國力無疑強于遼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種因素,實力的運用水平卻是劣等的,這就是積弱?!纬闹螄械梅值姆矫?,也有失分的方面。史料二范仲淹是宋代為數不多的憂國憂民的政治家之一?!驗樗谢菡懊?,在饒州離任時,百姓感戴其德,萬民空巷相送;他從鄧州調任荊南府時,鄧州百姓遮道請留,朝廷特準他留任。后調往杭州,鄧州百姓在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