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知識與技能課件_第1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與技能課件_第2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與技能課件_第3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與技能課件_第4頁
中醫(yī)基礎知識與技能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藥基礎知識與技能什么是中醫(yī)?2完整版ppt課件

中醫(y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中醫(yī)特點一、整體觀念整體是指人體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二、辯證論治所謂“辯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辯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證候的過程。所謂“論治”又叫施治,則是根據辯證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辯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則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辯證論治的過程,實質上是中醫(y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環(huán)境有密切的聯系3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基礎理論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元氣學說

中醫(yī)認為,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后天脾胃來濡養(yǎng),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布并彌散全身。4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基礎理論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并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五行于中醫(y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tǒng)的相互關系。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tǒng)領的五大系統(tǒng)。中醫(y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jié)各個系統(tǒng)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5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tǒng)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tǒng)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奇恒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后天。稟受于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后天之氣”。6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基礎理論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近代則將病因分為四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fā)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yī)過。7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治療手段中藥按治療作用分為: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溫里藥、理氣藥、消食藥、收澀藥、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利水滲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活血祛淤藥、止血藥、瀉下藥、驅蟲藥、芳香開竅藥。針灸針灸按人體十四體表經脈循行常用 穴位針灸,根據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 不同而選取不同的進針手法和深度及

角度。 拔火罐

拔火罐療法是用罐狀器,借火熱的作用,使 罐中產生負壓,吸附在皮膚的穴位上,造成 局部充血、瘀血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8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治療手段四診一、望診觀察病人形體、面色、舌體、舌苔,根據形色變化確定病位、病性,稱為望診。二、聞診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

1、從病人發(fā)生的各種聲音,從其高低、緩急、強弱、清濁測知病性的方法。

2、嗅氣味可分為病人身體的氣味和病室內的氣味。9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治療手段三、問診

問診是詢問病人及其家屬,了解現有證象 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四、切診

切診是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本節(jié)僅論切脈,余未備述。切脈又稱診脈,是醫(yī)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撓動脈搏動處,借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10完整版ppt課件中醫(yī)為什么能治病西醫(yī):病毒、細菌在哪里?中醫(y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正常狀態(tài)下,人處在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可以和這些細菌病毒和平共處;生病的重要原因是你自身的狀態(tài)給致病因子生存發(fā)展提供了空間和條件;11完整版ppt課件陰陽學說12完整版ppt課件

陰陽的起源

13完整版ppt課件陰:向下的向內的黑暗的寒冷的靜止的抑郁的衰弱的營養(yǎng)物質的陽:向上的向外的光明的溫暖的活動的興奮的亢奮的生理功能的14完整版ppt課件

以天與地為例:天為陽,地為陰

以男與女為例:男為陽,女為陰以人體氣與血為例:則氣為陽,血為陰15完整版ppt課件調整陰陽主要治則之一16完整版ppt課件確定治療原則:

調整陰陽的不平衡

虛則補之─補其不足┤

├恢復陰陽平衡

實則瀉之─瀉其有余┘

疾病的治療17完整版ppt課件

五行學說18完整版ppt課件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二)五行的特性19完整版ppt課件木曰曲直引申

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

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20完整版ppt課件

引申

炎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鹪谎咨?1完整版ppt課件

引申

生化、承載、受納

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土爰稼穡22完整版ppt課件引申

沉降、肅殺、收斂

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金曰從革23完整版ppt課件引申

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水曰潤下24完整版ppt課件五行的生克關系

相生論相克論25完整版ppt課件

中醫(yī)學的特點之一是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26完整版ppt課件五臟的五行屬性及相關五行五臟六腑季節(jié)情志五官五味形體木肝膽春怒目酸筋火心小腸夏喜舌苦脈土脾胃長夏思口甘肉金肺大腸秋悲鼻辛皮毛水腎膀胱冬恐耳咸骨27完整版ppt課件

五行—五味白芍:

味酸入肝經以滋養(yǎng)肝血28完整版ppt課件五行—五味味苦入心經,瀉火解毒,清熱燥濕。黃連29完整版ppt課件五行—五味黃芪:味甘入脾經補益脾氣30完整版ppt課件五行—五味石膏:味辛入肺經清熱瀉肺31完整版ppt課件五味熟地黃味甘咸入腎經以滋養(yǎng)腎陰32完整版ppt課件相生論&相克論案例1:《儒林外史》記述了范進中舉的故事。清人范進連年不中,至年邁中了舉人,但大喜傷心而發(fā)癲狂之病。因他平時懼怕他岳父胡屠夫,他岳父打了他一個耳光,并狠狠地罵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那報錄的話是哄騙你的?”結果范進昏倒,醒后瘋病卻除。

以恐勝喜,以水克火33完整版ppt課件案例2:金元名醫(yī)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后不久突然亡妻,故終日哭泣悲傷,終成疾病。求盡名醫(yī),用盡名藥,久治無效。朱丹溪為其診脈后說:“你有喜脈,看樣子恐怕已有數月了?!毙悴排醺勾笮Γ⒄f:“什么名醫(yī),男女都不分,庸醫(yī)也!”此后,每想起此事,就會自然發(fā)笑,亦常將此事作為奇談笑料告訴別人,與眾人同樂。日移月轉,秀才食欲增加,心情開朗,病態(tài)消除。以喜樂制勝悲憂,火克金。34完整版ppt課件

經絡35完整版ppt課件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經絡十二經脈奇經八脈手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絡脈經脈足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別絡浮絡孫絡36完整版ppt課件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十二經脈流注次序手手手足胸頭頭頭足足胸胸37完整版ppt課件六、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手太陰肺經十二經脈之一。該經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聯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貫穿膈肌,入屬肺臟,從肺系(氣管、喉嚨)橫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側,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橈側下行至寸口(橈動脈搏動處),又沿手掌大魚際外緣出拇指橈側端。其支脈從腕后橈骨莖突上方分出,經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橈側端。脈氣由此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該經發(fā)生病變,主要表現為胸部滿悶,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痛,心胸煩滿,小便頻數,肩背、上肢前邊外側發(fā)冷,麻木酸痛等癥。手太陰肺經穴歌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云門天府列,次則俠白下尺澤,又次孔最與列缺,經渠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38完整版ppt課件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脈之一。手陽明大腸經的簡稱是大腸經。人體主要經脈有14條,以各種臟腑為名的有12條,再加上督脈和任脈。大腸經是其中的一條。大腸經共廿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癥實癥,也治發(fā)熱病,與肺相表里。手陽明大腸經穴歌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39完整版ppt課件足陽明胃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胃經。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合天九之極,應土生金之意,胃屬土,45屬金,90屬金,也可譯為經絡生穴位之觀點),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某些病癥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足陽明胃經穴歌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下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沖,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終。40完整版ppt課件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穴歌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T沖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胸鄉(xiāng)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41完整版ppt課件手少陰心經

十二經脈之一。該經起自心中,出來后歸屬于心系(心臟周圍的組織),向下通過膈肌,聯絡小腸。其分支從心系向上夾著食道連于目;其直行主干又從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內側后邊,至肘中,沿前臂內側后邊,到手掌后豆骨突起處進入掌內后邊,沿小指橈側到達其末端。脈氣由此與手太陽小腸經相連。該經發(fā)生病變,主要表現為咽干,心痛,口渴,目黃,胸脅痛和上肢前邊內側本脈過處發(fā)冷,疼痛,手掌熱痛等。手少陰心經穴歌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沖小指邊。42完整版ppt課件手太陽小腸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小腸經。出《靈樞·經水》。即手太陽小腸經,《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以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手太陽小腸經穴歌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間,陽谷須同養(yǎng)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43完整版ppt課件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鉀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后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交于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穴歌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攢竹曲差參,眉頭直上眉沖位,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督膈肝膽,脾胃三焦腎俞次,氣大關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會陽須下尻旁取,還有附分在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扶殷門穴,浮郄相臨是委陽,委中在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揚跗陽達昆侖,仆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側尋至陰。44完整版ppt課件足少陰腎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腎經。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狀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后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后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本經脈直行于腹腔內,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沿喉嚨,到舌根兩旁。本經脈一分支從肺中分出,絡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穴歌足少陰腎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太溪大鐘連水泉,復溜交信筑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得,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直,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45完整版ppt課件手厥陰心包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心包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脈從胸中分出,沿脅肋到達腋下3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端橈側端(中沖穴)。另一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尺側端(關沖穴),交于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穴歌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郄門認,間使內關輸大陵,勞宮中沖中指盡46完整版ppt課件手少陽三焦經

經脈循行:該經起自無名指尺側端,上出于四、五兩指之間,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經尺、橈兩骨之間通過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處與督脈相會;又從足少陽膽經后,前行進入鎖骨上窩,分布在兩乳之間,脈氣散布聯絡心包,向下貫穿膈肌,統(tǒng)屬上、中、小三焦。手少陽三焦經穴歌關沖、中渚、外關、肩髎、翳風。47完整版ppt課件足厥陰肝經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大敦穴),沿足背內側向上,經過內踝前1寸處(中封穴),上行小腿內側(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至內踝上8寸處交出于足太陰脾經的后面,至膝內側(曲泉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環(huán)繞過生殖器,至小腹,夾胃兩旁,屬于肝臟,聯絡膽腑,向上通過橫膈,分布于脅肋部,沿喉嚨之后,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眼球連系于腦的部位),向上經前額到達巔頂與督脈交會。足厥陰肝經穴歌足厥陰經一十四,大敦行間太沖是,中封蠡溝伴中都,膝關曲泉陰包次,五里陰廉上急脈,章門過后期門至。48完整版ppt課件足少陽膽經

起于眼外角(瞳子),向上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后(風池穴),由頸側,經肩,進入鎖骨上窩。直行脈再走到腋下,沿胸腹側面,在髖關節(jié)與眼外角支脈會合,然后沿下肢外側中線下行。經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有三分支;一支從耳(風池穴)穿過耳中,經耳前到眼角外;一支從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于目眶下,下經頰車和頸部進入鎖骨上窩,繼續(xù)下行胸中,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肋到恥骨上緣陰毛邊際(氣沖穴),橫入髖關節(jié)(環(huán)跳穴);一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間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穴歌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曰月京門鄉(xiāng),帶脈五樞維道續(xù),居髎環(huán)跳市中瀆,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溪竅陰閉。49完整版ppt課件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qiao1)脈、陽蹻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50完整版ppt課件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jié)作用。51完整版ppt課件奇經八脈循行路線督脈循行:①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陰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內部,③上達項后風府,進入腦內,④上行巔頂,⑤沿前額下行至鼻柱。主要病候: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等癥。[2]

交會腧穴:長強,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百會、水溝,神庭。52完整版ppt課件任脈

循行:①起于小腹內,下出會陰部,②向上行于陰毛部,③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④到達咽喉部,⑤再上行環(huán)繞口唇,⑥經過面部,⑦進入目眶下(承泣穴屬足陽明胃經)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證。交會腧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漿。53完整版ppt課件沖脈

循行:①起于小腹內,下出于陰部;②向上行于脊柱內;③其外行者經氣沖與足少陰經交會,沿著腹部兩側;④上達咽喉;⑤環(huán)繞口唇。主要病候:腹部氣逆而拘急。交會腧穴:會陰,陰交;氣沖;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54完整版ppt課件帶脈

循行:①起于季脅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穴,②橫行繞身一周。主要病候:腹?jié)M,腰部覺冷如坐水中。交會腧穴:帶脈、五樞、維道。55完整版ppt課件陰維脈

循行:①起于小腿內側,②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③與足太陰經相合,④過胸部,⑤與任脈會于頸部。主要病候:心痛,憂郁。交會腧穴:筑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56完整版ppt課件陽維脈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側,②向上經過外踝,③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jié)部,④經脅肋后側,⑤從腋后上肩,⑥至前額,⑦再到項后,合于督脈。主要病候:惡寒發(fā)熱,腰疼。交會腧穴:金門;陽交;臑俞;天髎;肩井;頭維;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風府、啞門。57完整版ppt課件陽蹻脈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側,②經外踝上行腓骨后緣,沒股部外側和脅后上肩,過頸部上挾口角,進入目內眥,與陰蹻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③與足少陽經合于風池。主要病候:目痛從內眥始,不眠,足外翻等證。交會腧穴:申脈、仆參、跗陽;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倉、巨髎、承泣;睛明;風池。58完整版ppt課件經絡的生理功能及應用(一)生理功能

1.溝通內外,聯系肢體經絡具有聯絡臟腑和肢體的作用。如《靈樞·海論》篇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指出了經絡能溝通表里、聯絡上下、將人體各部的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運行氣血,營養(yǎng)周身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yǎng)周身的作用?!鹅`樞·本臟》篇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贬t(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由于經絡能輸布營養(yǎng)到周身,因而保證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動。所以經絡的運行氣血,是保證全身各組織器官的營養(yǎng)供給,為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3.抗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由于經絡能“行氣血則營陰陽,使衛(wèi)氣密布于皮膚之中,加強皮部的衛(wèi)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襲”。59完整版ppt課件經絡的生理功能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yǎng)臟腑組織感應傳導作用調節(jié)機體平衡60完整版ppt課件臟腑同外周肢節(jié)之間的聯系臟腑同五官九竅之間的聯系臟腑之間的聯系經脈與經脈之間的聯系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61完整版ppt課件針灸方法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echniques

62完整版ppt課件

針法又名刺法是利用金屬制成的針具,通過一定手法,刺激人體腧穴以治療人體疾病的方法。

針尾nail針柄hand

針根root針身body針尖tip一、針法構造(見左圖)規(guī)格修藏

(一)針具63完整版ppt課件(二)針刺練習紙墊練針法棉團練針法自身練針法紙墊棉團練針示意圖64完整版ppt課件做好診斷、辨證、解釋工作檢查選擇針具清毒體位選擇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三)針刺前的準備65完整版ppt課件仰靠坐位俯伏坐位66完整版ppt課件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67完整版ppt課件

1.進針方法(1)指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執(zhí)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

指切進針法(四)毫針刺法68完整版ppt課件左手拇食指以消毒棉球裹于針尖置于腧穴上,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夾持進針法(2)挾持進針法:69完整版ppt課件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繃緊皮膚,右手執(zhí)針從左手拇食二指中間刺入。舒張進針法(3)舒張進針法70完整版ppt課件用左手拇食指將腧穴部位皮膚捏起,右手執(zhí)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提捏進針法(4)提捏進針法71完整版ppt課件2.針刺角度和深度

(1)角度:直刺斜刺橫刺72完整版ppt課件(2)深度

原則:既有針感又不傷及重要臟器。體質:年老、小兒→淺刺,中青年→深刺。

形體:形瘦體弱→淺刺,形體強→深刺。

部位:頭面、胸背部→淺,肢及臂、腹部→深

病情:陽證、新病→淺刺,陰證、久病→深刺。73完整版ppt課件

行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了使其得氣和調節(jié)針感而行施的各種針刺手法。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針刺部位產生酸,麻,脹,重,蟻走等感覺;醫(yī)者指下有沉緊等反應。3.行針與得氣74完整版ppt課件

針刺入腧穴一定的深度后,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插——針從淺層刺入深層;提——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提插法

(1)提插法75完整版ppt課件

當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刺手拇中食指持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捻動。捻轉法

(2)捻轉法76完整版ppt課件

(3)刮法:用手指由下而上地刮針柄,可以增強針感。(4)彈法: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以加強針感。刮針法

77完整版ppt課件

補法是指能增強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的方法;瀉法是指能疏瀉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4.針刺補瀉手法78完整版ppt課件(1)留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讓其在穴內留置一段時間,一般留針20~30分鐘。(2)出針:是指出針時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執(zhí)針慢慢捻轉并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消毒棉簽按壓針孔,以防出血。5.留針與出針79完整版ppt課件(五)針刺注意事項

過饑,過飽,酒醉,大驚,勞累過度等,一般不宜針刺。久病體虛,大出血,大汗出者,針刺刺激不宜過強,并盡可能采取臥位。妊娠3月以內,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針;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宮收縮的腧穴如合谷、三陰交、至陰等,均不宜針刺。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80完整版ppt課件(六)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及預防1.暈針【原因】緊張、虛弱、疲勞、體位不當?!颈憩F】

頭暈目眩,心煩欲吐,面色蒼白,出冷汗,重則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咎幚怼苛⒓磳⑨樔〕鍪共∪似脚P,頭低,予飲溫開水或糖水;重則指掐心針刺人中,內關,百會,足三里【預防】對初次接受針刺治療和精神緊張者,作好解釋,取穴適當少些,手法略輕些,并采取臥位針刺為宜,對于饑餓,過度疲勞的病人,不予針刺。81完整版ppt課件【原因】緊張、捻轉幅度大連續(xù)單向捻轉,肌纖維纏繞針身,造成針下非常緊,出現提插捻轉和出針困難?!颈憩F】肌肉緊張:于刺穴周圍掐揉或在刺穴上、下、左、右附近腧穴再刺一針。【處理】肌纖維纏繞:可向相互方向輕輕反復捻轉,同時不斷地輕輕提插。2.滯針82完整版ppt課件3.彎針【原因】手法不熟練,指力不均勻,用力過猛,變換體位,針身變曲,針柄傾斜,不能捻轉提插出針?!咎幚怼考m正體位,左手按住針刺部,右手順針柄傾斜方向輕輕而緩慢地退針。83完整版ppt課件4.斷針【原因】質量欠佳、針根身有損傷,指力過強,變換體位?!咎幚怼坎灰苿芋w位;斷端部分還留在體外,用鑷子取去。斷端部分與皮膚拍平,重壓針孔兩旁,使斷端外露,用鑷子撥去,斷端深陷,手術。84完整版ppt課件5.創(chuàng)傷性氣胸【原因】針刺深度和角度不當。【表現】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重則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紫紺、出汗、血壓下降,查體:胸部肋間隙增寬,觸診可有氣體向健側移位,患側叩呈鼓音,呼吸音減弱甚至消失?!咎幚怼枯p:咳嗽,可鎮(zhèn)咳,抗感染重:胸腔穿刺抽氣,吸氧抗休克等。85完整版ppt課件6.血腫【原因】針尖彎曲帶鉤,或針刺時誤傷血管。【表現】出針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腫脹疼痛?!咎幚怼枯p者不必處理,重者先冷敷后熱敷。86完整版ppt課件常用穴位87完整版ppt課件手指同身寸的定位法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節(jié)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一寸。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關節(jié)的橫度作為一寸橫指同身寸

---令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

88完整版ppt課件少商穴定位----拇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臨床應用:①咽喉腫痛、鼻出血、高熱等肺系實熱證。②癲狂、昏迷。89完整版ppt課件合谷穴定位----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

臨床應用:齒痛---合谷兩穴并針刺,留針3分鐘局部性肌肉痙攣----用點刺法,快針淺刺經閉----合谷、三陰交鼻疾----合谷、迎香90完整版ppt課件曲池穴

定位-----完全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處。臨床應用感冒發(fā)熱、咽喉炎、扁桃體炎蕁麻疹----曲池、合谷、血海;高血壓經常揉按曲池,可解決皮膚問題,也可以清腸通便91完整版ppt課件迎香穴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臨床應用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癥

92完整版ppt課件天樞穴

定位-----臍中旁開2寸

臨床應用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消化不良等胃腸病

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93完整版ppt課件足三里穴(保健要穴)

定位-----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臨床應用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常灸足三里可養(yǎng)生保?。A防感冒)按摩足三里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血壓高時,針灸足三里可降壓,血壓低時,針灸足三里可升壓94完整版ppt課件三陰交穴

定位-----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后緣

臨床應用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后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

95完整版ppt課件陰陵泉穴

定位-----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臨床應用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膝痛。

96完整版ppt課件涌泉穴

定位-----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臨床應用----養(yǎng)生保健用熱鹽水浸泡雙側涌泉穴。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食鹽,每日臨睡覺前浸泡15~30分鐘用艾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熱感上行為度。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

“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溫暖”---如果每日堅持推搓涌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

97完整版ppt課件太溪穴

定位---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臨床應用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等腎虛性五官病證。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小便頻數等泌尿生殖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內踝腫痛。氣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消渴。失眠、健忘等腎精不足證

98完整版ppt課件勞宮穴

定位-----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臨床應用心痛,心悸中暑昏迷----勞宮、水溝、十宣99完整版ppt課件內關穴

定位----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臨床應用孕婦嘔吐、暈車(大拇指掐在內關穴

)、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惡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月經痛、呃逆、腹瀉

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心動過緩100完整版ppt課件外關穴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臨床應用頭痛、頰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熱病脅肋痛,上肢痹痛101完整版ppt課件風池穴

定位----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臨床應用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中風,口眼歪斜,熱病,感冒,落枕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

102完整版ppt課件陽陵泉穴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臨床應用黃疸、口苦、嘔吐、脅肋疼痛等肝膽病證。下肢痿痹、膝臏腫痛等下肢、膝關節(jié)疾患。肩痛。103完整版ppt課件大椎穴

定位----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臨床應用熱??;感冒、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頭痛項強;操作----斜刺0.5~1寸104完整版ppt課件百會穴

定位----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臨床應用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升陽舉陷:治脫肛、泄瀉等證

105完整版ppt課件關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臨床應用遺尿,遺精,小便頻數,小便不通,疝氣,月經不調,帶下,痛經,崩漏,產后出血,小腹痛,完谷不化,泄瀉,脫肛,中風脫證強健要穴---艾灸關元穴106完整版ppt課件中脘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胃痛、腹脹、嘔逆、吞酸、泄瀉、黃疸等脾胃病證;

脘腹脹痛---中脘、足三里107完整版ppt課件灸法

Moxibition108完整版ppt課件

灸法:

以艾葉等燃料做成艾(炷),點燃后在人體皮膚上進行燒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溫熱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種方法。109完整版ppt課件(1)艾柱灸:艾柱是將純凈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圓錐狀。

直接灸,直接將艾柱放在皮膚穴位上點燃,感覺熱時拿開。110完整版ppt課件間接灸,(多用)將艾柱不直接放在皮膚上,而用其他藥物隔開。如生姜片間隔者稱隔姜灸,以食鹽間隔稱隔鹽灸。每點燃一個艾柱稱為一壯111完整版ppt課件(2)艾條灸:用成品艾條。溫和灸雀啄灸112完整版ppt課件(3)溫針灸針刺得氣手將毫針留在適用的深度,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燃完為止。113完整版ppt課件(二)灸法的適應證及禁忌證適應范圍臨床適應廣泛,尤其對慢性虛弱性疾病及風寒濕邪所致病證均可應用,如陽虛、氣虛、久瀉、肢冷、痹證、痰飲等。禁忌證凡實證、熱證及陰虛發(fā)熱證,一般不宜灸;顏面部、有大血管的部位及關節(jié)活動部位,不宜施瘢痕灸;婦女妊娠期下腹、腰骶部,均不宜施灸。114完整版ppt課件拔罐法cuppingtherapy115完整版ppt課件概述

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氣等方法造成罐的負壓,使之吸附施術部位通過負壓、溫熱等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無痛無創(chuàng),使用安全,便于推廣應用。定義特點116完整版ppt課件

拔罐的作用

中醫(yī):溫經通絡、散寒除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F代醫(yī)學:(一)負壓作用(二)溫熱作用(三)調節(jié)作用117完整版ppt課件現代醫(yī)學

1、機械刺激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罐緣得以緊緊附著于皮膚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

118完整版ppt課件

這種刺激,可以被皮膚、血管感受器捕獲,經過傳入神經纖維傳至大腦皮層,反射性的調節(jié)興奮和抑制,這種雙向調節(jié)的功能,使整個神經系統(tǒng)趨于平衡。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當輕而緩的拔罐可使神經受到抑制;當強而急的拔罐則可使神經興奮。負壓吸拔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其治療效果。119完整版ppt課件

負壓的強大吸拔力可使汗孔充分張開,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皮膚表層衰老細胞脫落,從而是使體內的毒素、廢物得以加速排出。120完整版ppt課件

多項試驗表明,吸拔刺激能激發(fā)吞噬細胞作用。拔罐前后比較,拔罐后白細胞總數有少量增加,其吞噬細菌指數細胞反應白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及血清補體效價都明顯的提高。而且其數目并無明顯增多,而吞噬細胞的功能卻明顯地提高了。121完整版ppt課件2、溶血刺激

負壓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紅細胞破壞,發(fā)生溶血;122完整版ppt課件

組織胺,5-羥色胺以及紅細胞中血紅蛋白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它可通過神經系統(tǒng)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jié);同時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它可通過神經系統(tǒng)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jié)。123完整版ppt課件3、溫熱刺激

負壓收縮,產生溫熱效應,表現為:局部的淺層皮膚組織發(fā)生波動充血,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124完整版ppt課件

吸拔之后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改善可迅速帶走炎性滲出物及致痛因子,消除腫脹和疼痛。吸拔之后局部白細胞數目的輕微增多的和吞噬機能的增強可以吞噬細菌和病毒,所以有消炎作用。125完整版ppt課件

工具:罐

燃燒拔罐法

方法

→形成負壓→吸附皮膚抽氣

作用:負壓、溫熱等刺激

目的:治療疾病126完整版ppt課件

第一節(jié)拔罐的起源與發(fā)展

玻璃罐

用具:獸角→竹罐→陶罐→金屬罐→抽氣罐

電拔罐

方法:燃火排氣→煮水排氣→抽氣排氣拔罐法的演進

單罐→多罐拔罐形式閃罐

留罐→

形式:走罐

藥罐

單獨拔罐→綜合運用針罐

刺血拔罐127完整版ppt課件第二節(jié)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主要有竹罐

玻璃罐

陶罐

抽氣罐128完整版ppt課件竹罐

用直徑3~5厘米堅固無損的竹子,截成6~10厘米不同長度磨光而成。

優(yōu)點:取材容易,制作簡便,輕巧價廉,不易摔碎。

缺點:易燥裂而漏氣。129完整版ppt課件玻璃罐

用透明玻璃制成,中央呈球形,罐口厚實平滑。分大、中、小型。

優(yōu)點:質地透明,能直接觀察罐內皮膚充血、瘀血等情況,吸附力大。

缺點:容易破碎。

130完整版ppt課件陶罐

陶土燒制而成。罐口平滑厚實,大小不一。

優(yōu)點:吸附力大,易于高溫消毒。

缺點:質重易碎。131完整版ppt課件抽氣罐

由抽氣唧筒和帶有活塞的透明塑料罐組成。

優(yōu)點:可隨意調節(jié)吸附力,不易破損,不會燙傷。

缺點:無溫熱刺激。132完整版ppt課件第三節(jié)拔罐的方法一、吸拔方法二、起罐方法三、拔罐法的運用133完整版ppt課件(一)拔罐前的準備

常用物品:各種罐具、燃料、消毒用品、鑷子等。應用刺絡拔罐、抽氣罐、藥罐、及煮沸法要準備其他相應物品,以便選用。吸拔方法134完整版ppt課件

吸拔方法

(二)拔罐的方法操作要領:1.火罐法

原理:影響吸附力大小的因素:常用方法:利用燃燒時的熱力,排除罐內部分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施術部位皮膚。①罐具的大小與深度;

②罐內燃火的時間;

③扣罐的速度。閃火法

貼棉法

投火法

架火法輕、快、準、穩(wěn)135完整版ppt課件閃火法

用鑷子挾住95%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中部繞1~2圈,迅速退出后拔在施術部位。閃火法不受體位限制,吸附力大,較為安全,臨床最為常用。136完整版ppt課件貼棉法

將直徑約為2厘米的95%乙醇棉球,貼在罐內壁中段,點燃后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注意棉球上的乙醇量要適中,以免滴下燙傷皮膚。本法多用于側面橫向拔罐。137完整版ppt課件投火法

將折疊的軟質紙卷(或95%乙醇棉球),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扣在施術部位。本法多用于身體側面拔罐。138完整版ppt課件架火法

取一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上置95%乙醇棉球,放在應拔的部位上,點燃后迅速將罐扣上。139完整版ppt課件刺血拔罐法又稱刺絡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再將火罐(最好采用透明的罐具,以便觀察出血量)吸拔于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鐘,多用于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140完整版ppt課件留針拔罐法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約5~10分鐘,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然后將針起出。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的作用。141完整版ppt課件

將竹罐放在鍋里加水煮沸,使用時用卵圓鉗倒挾罐底,甩去罐內水,用濕毛巾迅捫罐口,乘熱拔在施術部位。本法適用于任何部位拔罐,但吸附力較小,操作時宜快捷。2.水罐法吸拔方法142完整版ppt課件3.抽氣法

(1)連體抽氣罐:將連體抽罐扣在施術部位,用抽氣筒將罐內空氣抽出,產生負壓,吸附于皮膚。適用于任何部位的拔罐。

(2)分體抽氣罐:將抽氣唧筒與罐的活塞嘴對接,連續(xù)抽拉唧筒至適宜的負壓為止。吸拔方法143完整版ppt課件

二、起罐方法

醫(yī)者雙手配合,一手拿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輕輕按下罐口邊緣的皮膚,或將罐特制的進氣閥拉起,空氣進入罐內后罐即落下。若罐吸附過強時,不可力猛拔,以免損傷皮膚。144完整版ppt課件三、拔罐法的運用1.單罐單罐獨用,適用于病變范圍較小部位或壓痛點。2.多罐多罐并用,適用于病變范圍較廣泛的疾病。3.閃罐將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復多次,適用于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癥等疾患。4.留罐將罐留置于施術部位5min~15min。此法一般疾病及單罐、多罐皆可應用。5.走罐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涂上凡士林等潤滑劑,將罐拔住后,往返推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度,本法適宜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6.藥罐(1)煮藥罐(2)貯藥罐7.針罐即留針拔罐,此法針罐配合,常用于風濕痹痛等病癥。8.刺血拔罐刺血后拔罐,適用于熱病、痛證、瘀血證及丹毒、扭傷、乳癰等病癥。145完整版ppt課件

第四節(jié)拔罐適應范圍

一、拔罐法的作用

中醫(yī):溫經通絡、散寒除濕、行氣活血、消腫止痛?,F代醫(yī)學:(一)負壓作用(二)溫熱作用(三)調節(jié)作用146完整版ppt課件

促進血液循環(huán)溫熱作用加強新陳代謝促使提高免疫功能疾病疾病調節(jié)大腦皮層功能調節(jié)作用調節(jié)微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好轉加強淋巴循環(huán),提高淋巴細胞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力

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良性刺激機體負壓作用出現自家溶血現象,產生促使功能恢復正常類組織胺物質147完整版ppt課件

二、拔罐法的適應范圍

適應范圍較為廣泛,常用于臨床的病種100多種。如風寒濕痹、腰背肩臂腿痛、關節(jié)痛、軟組織閃挫扭傷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癱等。148完整版ppt課件第五節(jié)注意事項1.選擇體位:體位要舒適,拔罐時不要隨意移動體位,以防罐具脫落。2.拔罐部位:應選擇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處。3.禁忌部位:皮膚有毛發(fā)、皺紋、潰瘍、疤痕、骨骼凹凸、水腫、過敏處。外傷骨折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婦的腹部、腰骶部。4.禁忌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傳染性皮膚病,高熱、抽搐等。

149完整版ppt課件4.操作時必須動作迅速,準確,注意安全。不能灼傷或燙傷皮膚。使用多罐時,罐距不宜太近,以防互相牽拉產生疼痛或脫罐。刺絡拔罐時,出血量不宜過多。5.拔罐后局部呈紅暈或紫紺色為正常現象,1~2天即自行消退。若燙傷或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防止擦破,任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可用消毒針具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甲紫藥水,敷上消毒紗布,以防感染。

150完整版ppt課件日常拔火罐的4個誤區(qū)誤區(qū)1拔火罐后就洗澡誤區(qū)2拔得時間越長越好誤區(qū)3同一位置反復拔

誤區(qū)4拔胸口、肚子

151完整版ppt課件很多人喜歡在拔完火罐后就洗個澡,認為這樣很舒服,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正確的。因為這時候的皮膚處于一種非常脆弱的狀態(tài),這時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膚破裂、發(fā)炎。特別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時皮膚的毛孔正處于張開狀態(tài),所以很容易著涼。建議:正確的洗澡時間是在拔罐后的5小時以上。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溫度要稍高一些。152完整版ppt課件不少人認為拔火罐的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甚至認為,要拔出水皰才能體現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實這也是錯誤的。因為火罐拔得時間過長,就可能會出現水皰,這樣不但傷害到了皮膚,還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建議:正確的拔火罐時間應該是在10~15分鐘。如果是身體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時間要減半。153完整版ppt課件一次不成就拔兩次,同一個位置反復拔,認為這樣才能拔出效果。其實這樣做,會對皮膚造成損壞,比如紅腫、破損……那就得不償失了。建議:拔火罐的時候,可以在多個位置拔,以增加治療效果。154完整版ppt課件很多人認為:我哪里不舒服就拔哪里。肚子疼或者胸前不舒服,我就拔肚子、拔胸口。其實這樣也是錯誤的。一般拔火罐最好不要拔胸前和肚子,因為這樣拔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建議:我們通常拔火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部、背部,肩膀。155完整版ppt課件156完整版ppt課件157完整版ppt課件

拔罐后皮膚變化的臨床意義(診斷和治療作用)拔罐后出現的這些皮膚反應,是體內病理的反映。如在拔罐后,皮膚表面出現水皰、水腫或水氣(在罐內壁上掛滿水珠,或起罐后有水流出),中醫(yī)認為其表示患者體內濕盛,或因感受潮濕而致病。有時拔罐后其水皰色呈血紅或黑紅,多表示久病濕夾血瘀的病理反應。如在拔罐后,皮膚表面出現深紅、紫黑的罐斑或丹痧,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fā)熱者,表示患有熱毒證。如在拔罐后只出現紫紅或紫黑色罐斑,無丹痧和發(fā)熱現象,多提示患有瘀血證。如在拔罐后,皮膚表面無皮色變化,觸之不溫,多表示患有虛寒證。如拔罐后,皮膚表面出現微癢或出現皮紋,多表示患有風證。158完整版ppt課件常見疾病的拔罐療法感冒是常見的外感疾病,相當于西醫(yī)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治法:取背部督脈和膀胱經穴為主。走罐及留罐法。159完整版ppt課件常見疾病的拔罐療法腰背疼痛相當于西醫(yī)腰扭傷、腰背肌筋膜炎等取腰部督脈和膀胱經穴為主,以走罐及留罐為佳160完整版ppt課件

“三伏貼”基本知識161完整版ppt課件一、什么叫“三伏貼”二、“三伏貼”的原理四、“三伏貼”的貼敷時間及注意事項目錄三、“三伏貼”的臨床應用162完整版ppt課件一、什么叫“三伏貼”

“三伏貼”又稱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通常是指在夏季三伏每伏的第一天通過將藥物敷貼到人體一定穴位,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目的,是一種外治方法。

(一)三伏貼的概念163完整版ppt課件

它主要用于調治秋冬春季容易反復發(fā)作或者加重的慢性疾病。在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就是陽氣最充盛之時,即三伏天引入“天陽”消除體內之陰靂,以治療身體“虛寒”性病證。

二、三伏貼的原理164完整版ppt課件始于《黃帝內經》“春夏養(yǎng)陽”“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薄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所謂“春夏養(yǎng)陽”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藥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治療。165完整版ppt課件引入“冬病夏治”的理念

古人發(fā)現一些疾病夏伏而冬發(fā),其宿根常存體內,纏綿難愈,參考春夏養(yǎng)陽的原理,選擇在夏季借用助陽藥,可更好的發(fā)揮扶陽祛寒,扶助正氣、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為秋冬儲存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166完整版ppt課件引入冬病夏治的理念

古代醫(yī)家根據冬病夏治理念,挑選人體陽氣最盛的三伏天給特定的穴位外敷中藥來治療和預防一些慢性疾病,從而產生三伏貼療法。167完整版ppt課件藥物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姜等作為基本處方,可結合既往的臨床經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168完整版ppt課件白芥子味辛,性溫。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黑芥子甙遇水后經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于皮膚,有溫暖的感覺并使之發(fā)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169完整版ppt課件細辛味辛,性溫。祛風散寒,行水開竅??寡?,可抑制炎性反應過程的滲出、白細胞游走及肉芽組織增生;抗變態(tài)反應,可使速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過敏介質釋放減少40%以上;細辛揮發(fā)油、細辛醚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而產生平喘作用,細辛揮發(fā)油可對抗組胺、乙酰膽堿引起的支氣管痙攣,細辛醚有一定祛痰作用。170完整版ppt課件延胡索辛,苦,溫。活血,利氣,止痛。主要成份是生物堿,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171完整版ppt課件甘遂苦,寒,有毒。瀉水逐飲,驅頑痰。172完整版ppt課件生姜辛、微溫。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通過促進腎上腺皮質的功能產生抗炎作用。

173完整版ppt課件半夏辛,溫,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鎮(zhèn)咳作用,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

174完整版ppt課件藥物制備

藥物的制備方法:采用潔凈藥材,將藥物烘干,粉碎,過80-120目篩,備用。姜汁的制備方法:采用生姜,洗凈,粉碎,三層無菌紗布擠壓取汁而成。姜汁的濃度各地醫(yī)院可以根據原有的經驗和地域的特點在50%-100%之間適當調整。生藥粉和生姜汁的比例為10克:10毫升,可以根據各地氣候因素和經驗予以適當調整。貼敷時取生藥粉用姜汁調成較干稠膏狀,藥物應在使用的當日制備,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備用。

175完整版ppt課件貼敷方法

先將貼敷部位用75%酒精或碘伏常規(guī)消毒,然后取直徑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藥膏,將藥物貼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兒患者可適當減小)的膠布固定。

176完整版ppt課件貼敷時機

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歷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天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177完整版ppt課件貼敷時間

①成人每次貼藥時間為2-6小時,兒科患者貼藥時間為0.5-2小時。②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者皮膚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病人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貼敷的最佳時間為去藥后局部潮紅,有熱痛感,幾天后脫一層薄屑或有細小水泡。178完整版ppt課件療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