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高一(上)期末歷史試卷注意:本試卷包含Ⅰ、Ⅱ兩卷。第Ⅰ卷為選擇題,所有答案必須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中相應的位置。第Ⅱ卷為非選擇題,所有答案必須填在答題卷的相應位置。答案寫在試卷上均無效,不予記分。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0分)1. 1972年,在河北省邯鄲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磁山文化遺址是中國最初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10300年。當時人們生活已經逐漸穩(wěn)定,開始從事原始農業(yè)飼養(yǎng)家禽,并大量使用()A.瓷器 B.陶器 C.青銅器 D.鐵器2. 東漢末年,名士清議、品評人物逐漸成為一種時弊,進而演變?yōu)榕簏h標榜、虛偽無用的行為,導致“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名實背離”的社會狀況。為改變這一狀況而產生的制度是()A.猛安謀克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3. 如圖為隋朝主要糧倉分布示意圖。據(jù)此可推知,隋朝時期()A.糧食儲備主要來源于江南地區(qū) B.北京地區(qū)糧食供求關系較平衡
C.黃河流域的農耕經濟較為落后 D.糧倉位置受政治經濟因素影響4. 元代在部分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從明代開始,廢除土司以實行流官統(tǒng)治的做法已經出現(xiàn)。到了清代,特別是雍正年間,大規(guī)模實行的“改土歸流”大大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案耐翚w流”實行的主要地區(qū)是()A.東北地區(qū) B.西南地區(qū) C.西北地區(qū) D.東南地區(qū)5. 乾隆年間,朝廷要求地方官員查禁大量戲曲劇本。在禁毀一些民間劇本的同時,朝廷鼓勵并組織力量改編和創(chuàng)作了大量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忠君孝親,勸人向善一類的劇本,供民間戲曲表演。這一措施意在()A.促進文化藝術作品創(chuàng)新 B.推動戲曲藝術的繁榮
C.借助戲曲強化思想控制 D.阻止儒家思想的傳播6. 鴉片戰(zhàn)爭后的數(shù)十年中,英國輸華的棉紗由260萬磅上升到290萬磅,增加不過10%,而棉布則由310萬匹下降到200萬匹,減少30%以上。導致這一貿易結果的根源是()A.清政府固守閉關鎖國政策 B.英國商品不適合中國民眾需求
C.中國傳統(tǒng)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 D.鴉片戰(zhàn)爭后國民的購買力下降7. 維新變法時期,一些英美傳教士活躍一時,改良派向他們尋求變法之道,這些傳教士認為“變法以興鐵路為第一義,練兵辭次之”,中國不能“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紛更也”,“宜尊君權而建皇極”。這說明當時西方部分傳教士()A.不支持中國開展變法活動 B.積極為維新變法出謀劃策
C.不希望中國變革政治制度 D.較為排斥資產階級改良派8. 如圖是馬星馳在1917年7月4日于《新聞報》上發(fā)表的漫畫《竟欲攜孺子以號召耶》。該漫畫意在()A.批判袁世凱恢復帝制 B.聲援護國運動
C.抗議“中日民四條約” D.討伐張勛復辟9. 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會主義”一詞總共才出現(xiàn)3次;而1919-1922年,該詞出現(xiàn)達1188次,甚至一些與新文化運動不相干的人也追求時髦,大講他們的所謂“社會主義”。這一變化反映出()A.無產階級運動日益高漲 B.“社會主義”受到了民眾擁護
C.新的價值觀念日益凸顯 D.資本主義政體被知識界否定10. 據(jù)統(tǒng)計,1914~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新設紡織廠共計54家是1890~1913年華資新設紡織廠總數(shù)的近兩倍。推動這一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B.和平穩(wěn)定的國內環(huán)境
C.民國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 D.民眾消費需求的增長11. 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處在一個十分緊急的關頭。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黨在新時期的斗爭方針和任務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會議是()A.遵義會議 B.洛川會議 C.八七會議 D.中共七大12. 1941年,王震領導八路軍三五九旅先后開墾荒地二十多萬畝,把野狼成群、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五谷豐登、牛羊成群的陜北江南。這一歷史事件的歷史背景是()A.抗日戰(zhàn)爭進入反攻階段 B.敵后根據(jù)地經濟困難
C.革命根據(jù)地的土地改革 D.論持久戰(zhàn)理論的提出13. 如圖所示是1953年和1956年我國各種工業(yè)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不包括手工業(yè))。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計劃的實行 B.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
C.“銀元之戰(zhàn)”的勝利 D.人民公社運動的開展14. 1950-1951年,我國不僅同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四個亞洲民族獨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而且同瑞典、丹麥、瑞士和芬蘭四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這說明當時我國()A.放棄了“一邊倒”的方針 B.開始打破帝國主義的孤立封鎖
C.外交政策已經走向成熟 D.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5. 鄧小平曾說:“農村不穩(wěn)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wěn)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進行農村改革給農民自由權……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面貌就改變了”中共中央為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 B.實施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C.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D.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6. 有學者指出:“當時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用什么方式解決香港和臺灣問題。是用和平方式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如果用和平方式,就要考慮中國大陸的現(xiàn)實的歷史,要找到一種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這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痹搶W者意在強調()A.“一國兩制”構想的基礎是一個中國的原則
B.和平談判是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必由之路
C.“一國兩制”構想的醞釀經歷長期的過程
D.“一國兩制”構想是實事求是的產物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0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來廣州進行貿易的國家數(shù)以百計,常年在廣州居住的外國人有10多萬;當時的“廣州通海夷道”全程14000多公里,經過30多個國家,航線一直延伸到紅海,可以說,廣州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和世界東方大港。通過“廣州通海夷道”,外國使節(jié)、商人、學者、留學生、僧侶紛至沓來。為了招徠外商,發(fā)展外貿,增加經濟收入,唐朝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機構專門管理對外貿易。在外國人聚居的“蕃坊”設蕃長一人,由外國人擔任,管理蕃坊外國人的事務,招邀外商來華互市,發(fā)展外貿。古代廣州的對外貿易,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著明顯的作用。它有著“千年通有無,萬里揚中華”的光輝記錄。
——據(jù)陳柏堅《略論古代廣州外貿的對外開放》等整理材料二鴉片戰(zhàn)爭前夕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對外貿易爭論,主要圍繞是否應該開放對外貿易的問題而展開?!赌暇l約》等簽訂后,討論這個問題對清政府似乎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但是,被迫開放的消極情緒會左右清政府的外貿政策,影響到政府和商民在外貿實踐中的績效。中國傳統(tǒng)的消費觀念崇儉黜奢,土地的原生物加上鹽、鐵等即可保證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而對滿足最基本的生產生活之外的大部分物品的消費皆被視作奢侈而遭貶斥。歐美輸入的工業(yè)制成品恰好屬于如此定義的奢侈品之列。這樣,交換“奇技淫巧”的洋貨的外貿勢必與傳統(tǒng)觀念相沖突。
——摘編自袁明照、郭丙合《論近代中國對外貿易思想》(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代廣州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影響。(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對外貿易的態(tài)度,并說明其成因。
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關于古代中國中央王朝對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有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法則:漢人統(tǒng)治者將其統(tǒng)治下的地域分成多重來進行統(tǒng)治,而非漢民族統(tǒng)治者則是將其統(tǒng)治下的地域分成多元來進行統(tǒng)治。
——摘編自[日]王柯《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學者的認識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持論有據(jù),表述清晰。)
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戰(zhàn)爭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國共雙方整體實力的較量……由于連續(xù)作戰(zhàn),蘇維埃政府的日常開支加上戰(zhàn)爭費用,早已入不敷出。中央蘇區(qū)連續(xù)發(fā)行公債來彌補財政經費空缺,此時中央蘇區(qū)人口已下降到兩百萬人,人力資源也到了無兵可征的地步。這一切預示著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面臨更嚴峻的困難,這促使臨時中央匆忙做出戰(zhàn)略轉移的決策。
——摘編自劉統(tǒng)《長征:歷盡艱辛的求生之路》材料二: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也不是戰(zhàn)役,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叢生、危在旦夕的戰(zhàn)斗……長征卻使包括毛澤東在內的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本世紀(20世紀)再沒有什么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摘編自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材料三: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不僅表現(xiàn)在它實現(xiàn)了中國革命大本營從南方到北方的戰(zhàn)略大轉移,而且表現(xiàn)在它為實現(xiàn)中國革命由國內戰(zhàn)爭到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偉大轉變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摘編自田克勤《紅軍長征與中國革命從國內戰(zhàn)爭到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偉大轉變》(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紅軍長征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紅軍長征的意義。
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澤東是最早的探索者……毛澤東在探索中的失誤和挫折也為開創(chuàng)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歷史的借鑒,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繼續(xù)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探索。他第一次闡明了在中國這樣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摘編自《川大學者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材料二: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發(fā)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理論,是我們黨科學制定具有全局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的根本依據(jù),對于新形勢下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黨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夢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摘編自劉靖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以進入新時代》(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作出的貢獻,并指出鄧小平理論的精髓。(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判斷的意義。
答案和解析1.【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新時期時代,人們生活已經逐漸穩(wěn)定,開始從事原始農業(yè),飼養(yǎng)家畜,并大量使用陶器,B項正確;
原始社會還沒有制瓷技術,排除A項;
奴隸社會才開始大量使用青銅器,排除C項;
原始社會還沒有大量使用鐵器,春秋戰(zhàn)國才開始出現(xiàn)鐵犁牛耕,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要求學生結合農業(yè)發(fā)展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中“東漢末年,名士清議、品評人物逐漸成為一種時弊,進而演變?yōu)榕簏h標榜、虛偽無用的行為,導致‘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名實背離’的社會狀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察舉制所依賴的鄉(xiāng)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當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結交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為此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故C項正確,B項錯誤;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猛安謀克制是金朝推行的兵民合一組織,這與材料信息不符,故A項錯誤;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是隋朝時期確立的選官制度,這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從漢到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解答本題需正確解讀材料中“東漢末年,名士清議、品評人物逐漸成為一種時弊,進而演變?yōu)榕簏h標榜、虛偽無用的行為,導致‘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名實背離’的社會狀況”的主旨,并正確掌握九品中正制確立的歷史背景。
本題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從漢到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3.【答案】D
【解析】根據(jù)地圖可知,糧倉主要分布在長安洛陽附近和大運河通往江南的一段,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糧倉主要分布在長安洛陽附近,是因為長安和洛陽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分布在大運河通往江南的一段,主要是便于把南方糧食運到北方,體現(xiàn)了南方經濟地位的提升,因此,隋朝主要糧倉的分布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D項正確;
僅從材料不能得出糧食儲備主要來源于江南地區(qū),因為隋朝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A項;
從材料中不能看出北京地區(qū)糧食供求關系較平衡,排除B項;
隋朝的經濟重心依然在北方,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考生可根據(jù)材料圖片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據(jù)材料“明代開始,廢除土司以實行流官統(tǒng)治的做法已經出現(xiàn)。到了清代,特別是雍正年間,大規(guī)模實行的‘改土歸流’大大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土司制度大概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qū),故B項正確,AC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解答本題需根據(jù)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明代開始,廢除土司以實行流官統(tǒng)治的做法已經出現(xiàn)。到了清代,特別是雍正年間,大規(guī)模實行的‘改土歸流’大大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及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狀況進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5.【答案】C
【解析】根據(jù)材料“在禁毀一些民間劇本的同時,朝廷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忠君孝親,勸人向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看出清政府此舉的目的是借助戲曲強化思想控制,故C項正確;
題干所給材料信息強調的是強化思想控制,“促進文化藝術作品創(chuàng)新”與材料主旨相反,故A項錯誤;
題干所給材料信息強調的是強化思想控制,“推動戲曲藝術的繁榮”與材料主旨相反,故B項錯誤;
根據(jù)材料“大量反映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忠君孝親”可知,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傳播,故D項錯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解答本題需根據(jù)材料信息及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措施進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6.【答案】C
【解析】材料“鴉片戰(zhàn)爭后的數(shù)十年中,英國輸華的棉紗由260萬磅上升到290萬磅,增加不過10%,而棉布則由310萬匹下降到200萬匹,減少30%以上”體現(xiàn)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并沒有打開中國的市場,其根源是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C項正確;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大門已經被打開,排除A項;
B項說法絕對,英國商品物美價廉,不能說英國商品不適合中國民眾需求,排除;
D項不是根源,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列強對華的侵略,要求學生結合列強對華侵略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楚近代列強對華侵略的表現(xiàn)和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維新變法運動反對君主專制,建立君主立憲。依據(jù)材料“變法以興鐵路為第一義,練兵辭次之”、“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紛更也”、“宜尊君權而建皇極”可知,西方部分傳教士希望變法只集中于修路與練兵上,不希望中國通過制度變革而走向強大,即不主張中國的變革,故C項正確,B項錯誤;
從材料可以看出,西方部分傳教士希望變法只集中于修路與練兵上,而不是制度變革上,故A項錯誤;
材料信息不能體現(xiàn)“排斥”,故D項錯誤。
故選:C。
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變法以興鐵路為第一義,練兵辭次之”、“如泰西君民共主,政多紛更也”、“宜尊君權而建皇極”的主旨,結合戊戌變法的內容和西方對其態(tài)度及其目的分析。
本題考查西方對戊戌變法的態(tài)度及其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17年1月1日張勛以調?!案褐疇帯睘槊时M入北京,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復辟鬧劇僅堅持12天便以失敗而告終,而材料中的人物身穿清朝服飾,高舉復辟旗幟,作者以《竟欲攜孺子以號召耶》命名此漫畫,則體現(xiàn)了復辟鬧劇不得人心,只能“攜孺子以號召耶”,作者“竟”“耶”等字詞,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復辟的反對,D項正確;
袁世凱復辟帝制于1916年就已經失敗,排除A項;
護國運動發(fā)生于袁世凱復辟期間,1916年就已經結束,排除B項;
“中日民四條約”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而材料批判的是復辟帝制,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學生結合新文化運動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楚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和影響,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
9.【答案】C
【解析】題干中沒有體現(xiàn)無產階級運動,A錯誤;
“民眾”說法錯誤,B錯誤;
題干中“社會主義”一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由少到多,說明人們由以前的不了解到重視社會主義,新的價值觀念日益凸顯,C正確;
“知識界否定”的說法太絕對,D錯誤。
故選:C。
本試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結合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回答。
本試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要求學生掌握歸納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0.【答案】A
【解析】根據(jù)材料“1914-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新設紡織廠共計54家,是1890-1913年華資新設紡織廠總數(shù)的近兩倍?!辈⒔Y合所學民族資本主義出現(xiàn)短暫春天的原因可知,一戰(zhàn)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戰(zhàn)爭,無暇東顧,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短暫的春天,A項正確;
1914~1920年,中國處于北洋軍閥混戰(zhàn)時期,國內環(huán)境并不是和平穩(wěn)定,排除B項;
1914~1920年,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之下,而且C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選:A。
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根據(jù)材料“1914-1920年,中國民族資本新設紡織廠共計54家,是1890-1913年華資新設紡織廠總數(shù)的近兩倍。”并結合所學民族資本主義出現(xiàn)短暫春天的原因分析作答。
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側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和靈活運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
11.【答案】C
【解析】1927年八七會議是國民革命失敗以后的緊急關頭,糾正成都秀右傾錯誤的重要會議,C符合題干的要求;
ABD選項中的會議不符合材料的特點,排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要求學生結合中共領導民主革命斗爭的過程來分析。
解答本題要搞清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和特征,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
12.【答案】B
【解析】依據(jù)材料“1941年”、“八路軍”、“南泥灣”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敵后根據(jù)地出現(xiàn)嚴重的經濟困難,為了支持長期抗戰(zhàn),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中共在敵后根據(jù)地開展大生產運動,開墾荒地,開發(fā)南泥灣,符合材料信息,故B項正確。
1941年抗戰(zhàn)還處于相持階段,1945年才進入反攻階段,故A項排除;
1941年處于抗戰(zhàn)時期,共產黨領導的根據(jù)地是抗日根據(jù)地,C項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
論持久戰(zhàn)理論的提出是在1938年,故D項排除。
故選:B。
本題考查抗日戰(zhàn)爭,解題的關鍵信息是“1941年”、“八路軍”、“南泥灣”,結合抗戰(zhàn)相持階段中共根據(jù)地建設的內容和原因分析。
本題考查抗戰(zhàn)相持階段中共根據(jù)地建設的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顯示,1957年,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消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基本確立,故B正確;“一五”涉及的經濟領域,故排除A;
C出現(xiàn)在1949年,排除;
人民公社化運動在1958年興起,故排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關鍵詞是“主要原因”。
本題考查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決問題,難度適中。
14.【答案】D
【解析】材料“1950—1951年,我國不僅同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四個亞洲民族獨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而且同瑞典、丹麥瑞士和芬蘭四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明,我國即堅持“一邊倒”,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也同資本主義國家建交,這說明我國并沒有受美蘇爭霸影響,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正確。
國當時并沒有放棄“一邊倒”方針,故排除A;
1949年我國同蘇聯(lián)等很多國家建交,開始打破帝國主義的孤立封鎖,故排除B;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標志著我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故排除C。
故選:D。
本題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依據(jù)材料“我國不僅同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四個亞洲民族獨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而且同瑞典、丹麥、瑞士和芬蘭四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新中國外交成就,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15.【答案】B
【解析】根據(jù)材料“進行農村改革,給農民自由權….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面貌就改變了”并結合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其中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變人民公社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B項正確;
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排除A項;
材料與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無關,排除C項;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屬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結合題干“進行農村改革,給農民自由權….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面貌就改變了”及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內容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考查學生根據(jù)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材料強調的是“一國兩制”是基于中國國情提出的,而非強調“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的原則,排除A項;
B項說法過于絕對,中國主張和平解決祖國統(tǒng)一問題,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排除B項;
材料沒有關于“一國兩制”構想的醞釀經歷長期的過程的信息,排除C項;
根據(jù)材料“用和平方式,就要考慮中國大陸的現(xiàn)實的歷史,要找到種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這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可知,“一國兩制”構想是基于中國大陸的現(xiàn)實提出的,體現(xiàn)了“一國兩制”構想是實事求是的產物,D項正確。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一國兩制”理論,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一國兩制”理論相關知識的把握。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一國兩制”理論,考查學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答案】【小題1】特點:對外貿易活躍;規(guī)模大;范圍廣;管理規(guī)范;經貿與友好往來、宗教文化交流并行。
影響:帶動了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了航海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密切了中外經濟聯(lián)系;提升了唐朝的影響力,對外傳播了中華文化?!拘☆}2】態(tài)度:實行消極貿易。
成因:西方國家強迫清政府實施對外開放;傳統(tǒng)自然經濟的影響;傳統(tǒng)消費觀念的影響;傳統(tǒng)華夷觀念的排斥。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第一問結合“唐代,來廣州進行貿易的國家數(shù)以百計,常年在廣州居住的外國人有10多萬”分析;第二問結合“討論這個問題對清政府似乎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總結。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影響、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jù)材料“非漢民族統(tǒng)治者則是將其統(tǒng)治下的地域分成多元來進行統(tǒng)治”和“元代的多元型天下體制模式”可知,元代對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實行不同的政策,如設宣政院管理西藏,中書省直轄燕京地區(qū),設嶺北行省管理蒙古等地區(qū),由此可得出論點: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具有民族多元性。論述可結合元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漢字繪畫課件
- 漢字的藝術魅力課件
- 戶口遷移單位介紹信
- 漢字字謎的多媒體課件
- 《英語語言與文化》2019秋冬知到智慧樹答案
- 房產銷售個人月工作總結
- 通信行業(yè)G技術應用前景展望
- 漢字書法課件模板慧字
- 2024年秋新北師大版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課件 我上學啦 我上學啦 2.認識新同學
- 2024年秋新北師大版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第四單元 10以內數(shù)加與減 第1課時 猜數(shù)游戲
- GB/T 33130-2024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guī)范
- 養(yǎng)老院老人權益保護制度
- 高空作業(yè)車安全知識培訓
- 航天科技集團招聘 筆試題
- 吉林大學《計算機網絡(雙語)》2021-2022學年期末試卷
- 《解除保護性止付申請書模板》
- 2024年云網安全應知應會考試題庫
- 高層建筑火災撲救
- 南京大學介紹
- DL-T-255-2012燃煤電廠能耗狀況評價技術規(guī)范
- 【視頻號運營】視頻號運營108招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