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古代文化常識——立足多讀積累,做好3個結合【考情調研】古代文化常識囊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時代背景、文化習俗、政治變更、歷史變遷等。可以說,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體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識和歷史形成的慣例。即使是一個正常的官職升遷,一個平常的姓名字號,其背后盤根錯節(jié)的信息也是非常復雜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科舉考試、古代教育(官學、私學)、古代官職(機構設置、職務變遷、職能、待遇)、姻親制度、風俗禮儀(典章制度、王位傳承、喪葬、節(jié)日、廟號、謚號、年號)、姓名稱謂、天文歷法、古代地理、典籍辭書等。第一節(jié)第二
節(jié)第一節(jié)[2023·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材料一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睍x太元時,秦苻堅進屯①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②。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③?!眻栽唬骸暗軈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比谝嘁詾槿虎荨K祺猗薇鴧s,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zhàn)淝水南,堅眾大潰。(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戰(zhàn)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①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碧陬櫴坛紮z《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碧谠唬骸阿诒蟹志?,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③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教考結合,注重積累(一)詞語釋義①屯:
.②拒:
.③萬全:
.④但:
.⑤然:
.⑥麾:
.駐扎,駐守抵御;抵擋萬無一失只管正確,對指揮(二)特殊句式①蓋堅為垂所陷明矣。
.②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
.“為……所……”表示被動。狀語后置句。(三)語句翻譯①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譯文:
.②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譯文:
.③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譯文:
.這些人哪里能談論兵法呢?軍隊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適宜為貴。前代的事跡中,誰是擅長這一兵法的人呢?這些得與失的事跡,足以作為萬代的借鑒。真題演練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答案:EFG解析:主觀型文言斷句?!胺驗槿怂荻麆贁场钡囊馑际恰氨蝗讼莺s還想戰(zhàn)勝敵人”,句意完整連貫,故“勝敵”后應斷開;“不亦……乎”是反問句式,“乎”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不亦難乎”可譯作“不也是困難的嗎”,語意完整,故需在“乎”后斷開;“苻堅之類”作“是也”的主語,兩者之間不應斷開,故應在“苻堅”前斷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答案:C解析: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錯誤,這兩個“片”都是小、稍少之意。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fā)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zhàn)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答案:D解析:理解文意。“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錯,根據材料二中的“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谠唬骸?。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笨芍?,苻堅戰(zhàn)例是失,吳漢戰(zhàn)例是得,唐太宗認為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的是這兩個戰(zhàn)例的得失。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譯文: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譯文:
.請您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zhàn)斗,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zhàn),不是很愉快嗎!古人臨陣時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參考譯文】材料一大凡作戰(zhàn),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不可在險狹之地與敵交戰(zhàn),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之地做戰(zhàn)場。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這樣(作戰(zhàn))沒有不勝利的。兵法上說:“指揮大軍作戰(zhàn),要能控制部隊進退?!睎|晉太元年間,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在淝水一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說:“你率軍長途跋涉踏入我境,卻臨水列陣,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戰(zhàn)。請您稍稍后退,讓將士們得以展開戰(zhàn)斗,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觀戰(zhàn),不是很愉快嗎!”苻堅的部下都說:“應當依仗淝水,不讓晉軍渡河上岸。我軍兵多,對方兵少,這樣做一定會萬無一失?!避迗哉f:“只管退軍,讓他們渡河,(趁其渡河之時)我率領幾十萬騎兵朝河中行進,逼近并殲滅他們?!避奕谝操澇蛇@樣做。于是苻堅指揮秦軍后撤,(不料)部隊因此大亂而不能停止。于是,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八千精兵渡過淝水。謝玄和謝琰進兵與秦軍在淝水之南激戰(zhàn),苻堅部隊潰敗。材料二唐太宗問:“古人臨陣時出奇兵,攻擊敵人意想不到之處,這是變化的方法嗎?”李靖答:“前代的戰(zhàn)斗,多是憑借小智謀戰(zhàn)勝沒有智謀的人,憑借微小長處戰(zhàn)勝沒有長處的人,這些人哪里能談論兵法呢?如謝玄(在淝水)擊破苻堅,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的緣故?!碧铺诨剡^頭命侍臣挑選出《謝玄傳》來閱覽,說:“苻堅哪些地方處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堅載記》上說:‘(淝水之戰(zhàn))前秦各軍都潰敗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獨自得到保全。苻堅率領千余名殘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掉苻堅,沒有實現?!瘡倪@里就可以看出秦軍的混亂。慕容垂一軍獨自得到保全,苻堅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顯了。被人陷害卻還想戰(zhàn)勝敵人,不也是困難的嗎?所以我說沒有智謀,苻堅這一類人就是這樣?!碧铺趩枺骸败婈犛蟹直芯酆?,使用何法以適宜為貴。前代的事跡中,誰是擅長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堅統(tǒng)率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zhàn)敗,這是用兵能合卻不能分導致的。吳漢討伐公孫述,和副將劉尚分兵駐扎,相距二十里,公孫述來攻打吳漢,劉尚出兵合擊,大敗公孫述,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導致的。”唐太宗說:“是的。這些得與失的事跡,足以作為萬代的借鑒?!钡诙?jié)對文史常識的復習,關鍵是靠平時的閱讀積累,要在大量的閱讀與訓練中形成對古代文化語境的認識與理解;同時,可通過有意識地分門別類的整理,集中記憶,加強識記。當然,在高考上遇到不太了解的文史常識時,也可以借助上下文語境進行合理推斷。易誤點1??脊糯幕R積累不夠典例
請判斷下列對古代文化知識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并指出錯誤之處。
1.給事中,為加官名,加此號得以出入宮禁,常侍皇帝左右,備顧問應對,每日上朝謁見。2.國,戰(zhàn)國時公卿及漢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統(tǒng)治區(qū)域;國家,“國”和“家”的合稱。3.刺史,古代官名,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來成為一州的軍事長官。4.首輔,明代首席大學士的習稱,明代典制中雖未明文規(guī)定其名,但習慣上稱內閣主要柄政者為首輔。5.明經,漢代察舉制中選舉官員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得名。6.搢紳,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于腰際的大帶。7.河朔,泛指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qū)。相傳漢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為朔方。8.章句,章節(jié)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書章節(jié)句讀。9.舉子業(yè),即舉業(yè),指科舉時代為應試而準備的學業(yè),明清以后也專指八股文。10.城郭,城指內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古義是指內城和外城,現在泛指城或城市。11.疏,封建社會大臣向帝王或上司進言使用的一種文書。12.食邑,古代君主賜予臣下作為世祿的封地,即采邑。13.篆字,篆書字體,是漢字字體之一,分為大篆和小篆,漢時多用于莊重場合。14.博士,指通曉古今、能言善辯之人;也指學官名,始于戰(zhàn)國,秦漢相承,后世沿置。15.羽林,指漢代禁衛(wèi)軍,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意,為皇帝護衛(wèi)。16.考課,是對在職官吏的政績和功過的考核,并依據考核結果進行獎懲。17.謚號,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號,如某祖、某宗。18.幕客,幕府中的僚屬,因古代以西東分賓主,故又稱“西賓”“西席”,主人稱為“東家”。19.儀同,儀同三司的簡稱,享有與“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時授予的人數甚多。20.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考核評定各級官吏的得失。21.邸報,漢唐時的地方長官,皆在京師設邸,邸中傳抄詔令奏章之屬,以通報諸侯、藩鎮(zhèn)。后世又稱朝廷的官報為“邸報”。22.黔首,戰(zhàn)國時期和秦代對讀書人的稱呼,如賈誼《過秦論》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3.太學,古代的大學,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漢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學,立五經博士。24.鹵簿,古代帝王外出巡行時扈從的儀仗隊,后也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等。25.白衣,古代無功名的人的代稱。猶言平民、老百姓。26.冠禮,中國古代男性的成年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tǒng)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27.廢立,古時指帝王廢置皇后、太子或諸侯,也可以指大臣廢除舊君,另立新君。28.大計,明清兩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次。29.大戮,古代的一種刑罰,指殺死犯人并陳尸示眾,古代也稱之為梟首、凌遲等。30.入閣,明清時期作為宰輔的官員,他們以殿閣大學士的身份進入內閣參與國家機要事務。31.贈官,指古代皇帝加封對朝廷有重大貢獻的官員官職勛位。32.笏,朝笏,君臣朝見時手中所執(zhí)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畫或在上面記事,以備遺忘。33.移疾,指居官者因為身體患病而被迫辭職。古人還常用致仕、致事等指官員辭職歸家。34.恩蔭,指封建社會朝廷根據官員的政治地位授予其子孫親戚官職的一種制度。35.路,宋元時期的行政區(qū)域名,最初是監(jiān)察區(qū)的性質,后轉化為行政區(qū)。36.經筵,帝王為到宮中講論經史的大臣特設的御前宴席。37.監(jiān)國,古代國君外出時,太子留守,監(jiān)督國事。38.行在,“行在所”的簡稱?;实刍虼蟪妓诘牡胤?。后來專指皇帝或大臣出行所到之地。39.璽書,古代用印章封記的文書。秦以后專指皇帝的詔書。40.太牢,指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種牲畜具備。答:
.答案:3.“軍事長官”說法錯誤,應為軍政長官,即地方軍事行政長官,不僅僅是軍事長官。7.河朔,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qū)。11.“大臣向帝王或上司進言”說法錯誤,不包括“上司”。17.“謚號”說法錯誤,應為“廟號”。20.“考核評定各級官吏的得失”不屬于言官的主要職責。22.“黔首”是對百姓的稱呼。29.梟首,斬頭并懸掛示眾。凌遲,古代一種極殘酷的死刑,又稱“剮刑”。這兩種都是古代的酷刑,但不是大戮的別稱。31.贈官,古代朝廷對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職。33.移疾,指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36.經筵,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38.行在,專指皇帝所在的地方,不包括大臣。易誤點2不據語境,推斷不準文化常識選擇的“3結合”結合語境要鎖定該專有名詞出現的語境,盡量從語義相關處推斷。結合教材遇到專有名詞時,要盡量關聯(lián)教材,鏈接教材語境。結合生活當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識詞語時,不妨進行生活常態(tài)化、共識性話語的聯(lián)想。典例1(名師原創(chuàng))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盛度,字公量。契丹寇邊,(盛度)奉使陜西,繪《西域圖》,言:“酒泉、張掖、武威、燉煌、金城五郡之東南,有郡、有軍、有守捉,襟帶相屬,烽火相望,其為形勢備御之道至矣。今復繪山川、道路、壁壘、區(qū)聚,為《河西隴右圖》,愿備上覽?!敝獡P州。暴感風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真宗祀汾陰,仁宗在藩邸,詔掌起居箋奏及留司章奏。(節(jié)選自《宋史·盛度傳》)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烽火,古代邊防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表示國家戰(zhàn)事的出現。B.壁壘,古代指軍營周邊的圍墻,泛指防御工事,現多用來比喻對立的事物和界限。C.揚州,古時又稱廣陵、維揚,“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即指此地。D.藩,古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后來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答案:D解析:理解A、B兩項中“烽火”“壁壘”的意思可以從盛度繪《西域圖》《河西隴右圖》,介紹西域的地勢、軍事部署等內容進行推斷。由“相望”“備御之道”可知,“烽火”是邊防軍事的通信手段,古代邊境報警時燃燒煙火,依靠“相望”傳遞信息;“壁壘”是一種軍事防御工事。C項,由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可知,“揚州,古時又稱廣陵”正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語出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有“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其中的“維揚”也就是揚州。D項,由“真宗祀汾陰,仁宗在藩邸”可知,此時真宗在位,仁宗在“藩邸”。古時皇帝從諸皇子中擇嫡長子或最優(yōu)秀的皇子作為皇位繼承人,而其余的皇子則會被安排到全國各地做藩王,所以選項中“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正確。同時聯(lián)系歷史上的“藩鎮(zhèn)割據”能確定選項中“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是錯誤的。典例2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回答問題。1.李熹,字季和,上黨銅齍人也……皇太子立,以熹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曠東宮,制度廢闕,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諸官并未置,二傅并攝眾事。熹在位累年,訓道盡規(guī)。以年老遜位。(節(jié)選自《晉書·李熹傳》)2.郭惟賢,字哲卿,晉江人……主事董基諫內操被謫,惟賢救之,忤旨,調南京大理評事。給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帝怒,奪俸有差。
(節(jié)選自《明史·郭惟賢傳》)3.(劉)弘遣南蠻長史陶侃為大都護,牙門將皮初為都戰(zhàn)帥,進據襄陽。侃、初等累戰(zhàn)破昌,前后斬首數萬級。昌懼而逃,其眾悉降,荊土平。時荊部守宰多闕,弘請補選,帝從之。
(節(jié)選自《晉書·劉弘傳》)4.顏睟,字祖德,兗州曲阜人。少苦學,治《左氏春秋》。梁龍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聞。
(節(jié)選自《宋史·顏睟傳》)下列對文言語段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是(
)A.太子太傅,《周禮》中的“三公”之一,后來逐漸成為虛銜。李熹任此職時也屬虛銜。B.奪俸,俸即俸祿,是官員所得到的薪金,奪俸是對有過失的官吏采取的一種懲罰措施。C.守宰,泛指各級官員,“守”是州府地方長官,“宰”是輔佐國君的百官之長。D.解褐,同“釋褐”,意為脫去粗布衣服,文中指因做官而擺脫貧賤,這與借指貧賤的“衣褐”相對。答案:B解析:A項“李熹任此職時也屬虛銜”錯誤。從當時的局勢及后文“二傅并攝眾事”可知,李熹被起用為太子太傅時,二傅一起管理政事,所以太子太傅并非虛銜。B項正確。從字面上看“奪俸”即奪去俸祿,是一種懲罰措施。從語境“給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帝怒”來看,“奪俸”是因為在皇上看來這些官員都做錯了事情。C項“‘宰’是輔佐國君的百官之長”錯誤。從前文“(劉)弘遣南蠻長史……進據襄陽……荊土平”可知,“荊”應為地名?!皶r荊部守宰多闕”的意思是“荊部”缺少“守宰”,根據語境,這里的“宰”與“守”意思相同,都屬于地方官員。D項“文中指因做官而擺脫貧賤”錯誤。原文未提及顏衎身處貧賤之家。解褐,同“釋褐”,意為脫去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指開始進入仕途?!耙潞帧苯柚肛氋v者,與“解褐”并不相對?!炯挤c撥】1.拆分選項成獨立的信息點。
把選項內容拆分為幾個相對獨立的信息點。如【典例1】的C項,可以拆分為“古時又稱廣陵、維揚”“‘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即指此地”兩個信息點,考生在判斷時,要確保每個信息點都是正確的。2.拆分詞語,理解詞義。有些古代文化知識可以通過拆分詞語后,根據詞語的意思初步判斷其正誤。如【典例2】
中第二個語段的“奪俸”,從字面意思分析,就是“奪去俸祿”的意思,這顯然是一種懲罰措施。3.依托語境判斷正誤。高考選取的古代文化知識有些是考生平時常見但容易犯錯的,有些是考生比較生疏但可依據其所在語句進行判斷的。如【典例2】
中第三個語段的“守宰”,從字面上看,“守”,太守,“宰”,宰相,然而把其帶入所在語句,顯然不符合“荊部守宰多闕”這一語境。4.聯(lián)系生活常識和教材知識進行推斷。如【典例1】的C項,“廣陵”“維揚”“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等都是教材中學過的內容。5.選項中有關文本內容的相關分析,要注意細節(jié)。
如【典例2】中第一個語段,判斷太子太傅是不是“虛銜”,要找到相關依據;【典例2】中第四個語段,文本中沒有“擺脫貧賤”的相關內容。【選擇運用“4技巧”】技巧1調動積累,認定錯項古代文化知識點多面廣,涉及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天文地理、宗法禮俗、歷法刑法、音樂典籍等,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分門別類地積累記憶。答題時,要調動平時所學知識,特別是課本中出現的知識,以便觸類旁通。技巧2利用語境,巧妙排除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其內涵比詞典中的解釋更豐富,故需結合語境才能具體理解。如全國卷Ⅰ《宋史·曾公亮傳》中“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中的“首相”,顯然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應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結合語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體內容。技巧3剖析語素,分析結構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進行分析,同時還要注意詞語的婉辭、比喻義、引申義等。如“建儲”一詞,聯(lián)系“建都”一詞,“建”應是設立、確立,動詞;聯(lián)系“王儲”一詞,“儲”應是已經確定繼承皇位等最高統(tǒng)治權的人,名詞?!敖▋Α币辉~為動賓結構,意義為“立皇太子”。技巧4遇生判對,靈活運用因為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傳統(tǒng)文化現象,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應選答案的設置,如果出現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識,一般把它作為正確選項看待。應用體驗[2022·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①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②攻魏,子③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④救,則國可存也?!蓖踉唬骸肮讶嗽涪葑又幸玻 敝丌逓橹s車百乘。孟嘗君之⑦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⑧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⑨借兵者,以⑩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蓖踉唬骸按笞兛傻寐労??”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郑畹卣堉v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教考結合,注重積累詞語釋義①夜:
.
②且:
.③子:
.④之:
.⑤愿:
.⑥重:
.⑦之:
.⑧以:
.名詞作狀語。在夜里,連夜將要您,對人的尊稱用在主謂之間,不譯希望重視,鄭重去,到表目的,來⑨敢:
.⑩以:
.?兵:
.?于:
.?歲:
.?何:
.?為:
.?許諾:
.?效:
.?便:
.謙辭,冒昧地因為軍隊介詞,比每年為什么作為同意,應允獻,獻出有利的,適宜的?悉:
.?因:
.?利:
.?說:
.?眾:
.?亟:
.?因:
.盡其所有,傾其全部憑借好處同“悅”。喜歡,高興多快于是真題演練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結盟,“于秦”表示歃血結盟的對象,作狀語,故“歃盟于秦”中間不能斷開,由此排除A、D兩項;“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這就是我所說的效忠于大王”,語意完整,其間不能斷開,由此排除B項。故選C。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鞍俪恕薄扒С恕背S米鞅Φ拇Q。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答案:C解析:“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錯誤,《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兩者詞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lián)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只?,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答案:A解析:“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錯誤,原文說的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說:‘我希望您去做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嘗君出使諸侯,而不是孟嘗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譯文: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譯文:
.我國已連續(xù)兩年歉收,現在又要遠涉數千里去幫助魏國,將怎么辦呢?燕國不援救魏國,魏王就會屈節(jié)割地,將半個魏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軍一定會撤退。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答案:①對趙國采用的游說策略是讓趙王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指出如果趙王不借兵,那么秦魏就會結盟,這樣趙國就會失去屏障,直面秦國的威勢。②對燕國采用的游說策略是威逼,提醒燕王魏國會在秦國離開后組織四國兵力攻打燕國,那時燕國就會危在旦夕。解析:首先審清題干要求。由題干可知,此題考查的內容是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時分別采用了什么游說策略。然后據此在文中尋找相關語句。游說趙王的語句是“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民亦且歲死矣”,游說燕王的語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綜合以上語句可知,游說趙王主要是以唇亡齒寒的道理來使趙王明白其中利害關系;游說燕王主要是威逼,讓燕王明白不出兵相救將會導致什么惡果?!緟⒖甲g文】秦國將要攻打魏國,魏王聽到了這個消息,連夜召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攻打魏國,您為我謀劃一下,該怎么辦呢?”孟嘗君說:“(如果)有諸侯的救援,那么魏國就能轉危為安?!蔽和跽f:“我希望您去做這件事?!?魏王)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孟嘗君到了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國?!壁w王回答說:“我不能(借兵給你)?!泵蠂L君說:“我冒昧地借兵,是效忠于大王?!壁w王說:“能聽聽你的說法嗎?”孟嘗君說:“趙軍并不比魏軍強大,魏軍也并不比趙軍弱。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連年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死亡;可魏國的土地卻連年受到威脅,老百姓年年死亡,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魏國在西邊做趙國的屏障。現在趙國不救魏國,魏國就會與秦國結盟,那趙國就將直接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每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每年大量死亡。這就是我所說的忠于大王的意思?!壁w王于是同意派兵十萬,戰(zhàn)車三百輛。(孟嘗君)又北上拜見燕王說:“現在秦軍將要攻打魏國,希望大王救援?!毖嗤跽f:“我國已連續(xù)兩年歉收,現在又要遠涉數千里去幫助魏國,將怎么辦呢?”孟嘗君說:“遠赴數千里之外幫忙,這是有利于燕國的?,F在魏王一出國門就看見秦軍,即使想跋涉幾千里馳援別人,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同意。孟嘗君說:“我獻妙計給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離開。恐怕天下局勢就要大變了?!毖嗤跽f:“我能知道會發(fā)生什么大的變化嗎?”(孟嘗君)回答說:“燕國不援救魏國,魏王就會屈節(jié)割地,將半個魏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軍一定會撤退。秦軍撤離魏國后,魏王會聯(lián)合韓國、魏國的軍隊,又向西借秦國的軍隊,再依靠趙國軍隊,以四國之兵來攻打燕國,大王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國是千里馳援好,還是一出南門就看見四國攻燕的軍隊好呢?而且(四國軍隊到燕國的)距離很近運輸也方便,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王說:“你可以回國復命了,我愿聽從你的意見。”于是派出士兵八萬,戰(zhàn)車二百輛,跟隨孟嘗君。魏王非常高興,說:“您這么快就借到了燕、趙的大軍?!鼻赝醮鬄榭只?,割地與魏國講和。魏王于是讓燕、趙的軍隊回國,并封賞了孟嘗君。探究突破——文化常識,考查的是積累與傳承現場探究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仁宗皇帝,諱高熾,成祖長子也。幼端重沉靜,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①。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太祖嘗命分閱章奏,獨取切②軍民利?、壅甙注苤;颌菸淖种囌`,不以聞。太祖指示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背勺媾e兵,世子守北平,善拊⑥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⑦以全⑧。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⑨有寵于成祖。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⑩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睙o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fā)?書視之,乃嘆曰:“幾殺吾子。”成祖踐阼,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永樂二年,立為皇太子。成祖數北征,命之監(jiān)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乎?”曰:“不知也,吾知盡子職而已?!笔辏S儼等謀立高燧,事覺伏誅?,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產地計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xié)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癸酉,詔有司:“條政令之不便民者以聞,凡被災不即請振者,罪之?!毙了龋烙跉J安殿,年四十有八。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后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jiān)國朝無廢事。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yǎng),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選編自《明史·本紀》)材料二先是,仁宗嘗與侍臣論科舉之弊。楊士奇曰:“科舉當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學問遠不逮?南人?!笔科嬖唬骸伴L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雖有才華,多輕浮?!比首谠唬骸叭粍t將何如?”士奇曰:“試卷例緘其姓名,請于外書‘南’‘北’二字,如當取百人,則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比首谠唬骸叭?。如是,則北方學者亦感奮?興起?!?選編自《明史紀事本末》)教考結合,注重積累詞語釋義①輟:
.②切:
.③利病:
.④白:
.⑤或:
.⑥拊:
.⑦賴:
.⑧全:
.⑨慧黠:
.⑩黨:
.中間停頓,停止貼近,切中利弊,利害稟告,報告有的同“撫”,撫慰依賴,依靠保全聰慧靈敏結伙?陰謀:
.?譖:
.?緘:
.?潛:
.?無何:
.?發(fā):
.?庶政:
.?饉:
.?隙:
.?構:
.?伏誅:
.?計直:
.?市:
.暗中策劃誣陷,中傷封閉秘密地沒有多久打開各種政務原指蔬菜沒有收成,后指荒年機會誣陷,陷害被處死刑計算貨物的價值交易??。?/p>
.?宥:
.?繩:
.?諭:
.?贊務:
.?聞:
.?假:
.?涵濡:
.?比:
.?逮:
.?入彀(ɡòu):
.?感奮:
.損害寬恕,原諒糾正告訴,吩咐協(xié)助處理事務報告上級借滋潤,浸漬同等,相比及,趕上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內。后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籠絡網羅因受感觸而精神振奮真題演練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答案:ACDEGI解析:本句意為:當靖難之師興起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幫助了軍隊。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東宮監(jiān)國,朝中沒有什么積壓的事務?!熬邮亍碧刂富实鄢稣骰蜓残視r,皇子或重臣鎮(zhèn)守京都或行部。中間不能斷開。“其后”做時間狀語,修飾“成祖乘輿”,不能斷開。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諱,是指加在君主、尊長的名字前,不直稱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種禮節(jié)。B.踐阼,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寢堂前的主階稱阼階,故踐阼又指即帝位。C.敕,漢朝時指尊長或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南北朝以后則專指皇帝詔令。D.科舉,中國古代的考試選拔制度,明代科舉分三級,會試由吏部主持,考中者稱貢士。答案:D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D項“會試由吏部主持”錯誤。會試,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因考試在春天舉行,故又稱為春試或春闈。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仁宗受命分閱奏章時,專取有關軍民利弊的奏章陳述;監(jiān)國時,遇到水旱災荒,總是及時遣使賑濟。B.朱高煦、朱高燧為了奪取繼承權,勾結黨羽屢屢污蔑構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計較,反而為高燧開脫,使其免罪。C.成祖起兵后,仁宗憑借萬人抵抗五十萬軍隊,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離間之計,巧妙利用黃儼,積極應對保全自身。D.仁宗廣開言路,善于納諫,賜給蹇義等人“繩愆糾繆”銀章,便于重臣及時發(fā)現仁宗過失,直接進諫。答案:C解析:本題是對閱讀材料相關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在對文意內容的概括和分析。C項,文中相關信息為“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于成祖。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療o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fā)書視之,乃嘆曰:‘幾殺吾子?!盋項“巧妙利用黃儼”無從談起,于文無據。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太祖指示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弊g文:
.(2)條政令之不便民者以聞,凡被災不即請振者,罪之。譯文:
.太祖指著奏章給他看,說:“你疏忽這些了嗎?”他回答說:“不敢疏忽,只是(考慮到)小過失不值得冒犯皇上。”分條陳述對百姓不利的政策法令上報,凡是遭遇災害卻不立即請求賑濟的,懲處他。解析:(1)“指示”譯為“指著奏章給他看”。“忽”譯為“疏忽、忽略”。“顧”譯為“只是”?!盀^”譯為“冒犯”“褻瀆”皆可。(2)條,分條陳述,列出?!罢钪槐忝裾摺倍ㄕZ后置,譯為“不利于百姓的政策命令”。“以聞”譯為“上報”“向上級或朝廷、皇上匯報”“讓上級或朝廷、皇上知道(聽到)”。“被災”譯為“受災”“遭災”均可。罪,懲處,判罪。14.楊士奇提出了哪些科舉改革的措施?請分條概括。答案:①試卷封住姓名后需標注“南”“北”二字。②兼取南北,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緟⒖甲g文】材料一仁宗皇帝,叫朱高熾,是明成祖長子。仁宗幼年時端重沉靜,勤奮好學,跟從儒臣講經論史,滔滔不絕。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冊封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閱奏章,他專取有關軍民利弊的奏章陳述。有的有文字錯誤就不奏述。太祖指著奏章給他看,說:“你疏忽這些了嗎?”他回答說:“不敢疏忽,只是(考慮到)小過失不值得冒犯皇上?!背勺嫫鸨?,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撫慰士卒,用萬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萬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聰明靈敏而得寵于明成祖。高煦又因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與高燧結黨營私,暗中謀劃奪取嫡長子的繼嗣地位,誣陷世子。正好朝廷賜給世子詔書,想離間父子二人。世子沒有啟封,馳馬上報成祖。然而,黃儼已經先秘密地告訴成祖說:“世子與朝廷通好,使者都已經到了?!辈痪?,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開詔書一看,長嘆一聲說:“差點殺掉我的兒子。”成祖登基,以北平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樂二年(1404),立為皇太子。成祖屢次北征,命他監(jiān)國,裁決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災荒,往往遣使賑恤,因而仁德的名聲大振。而高煦、高燧與其黨徒時時找機會講太子的壞話。有人問太子:“你也知道有講你壞話的人么?”朱高熾回答說:“不知道,我只知道盡自己作為兒子的職責罷了?!庇罉肥?1412),黃儼等謀立高燧為皇太子,事情暴露后被誅滅,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高熾即皇帝位。在全國頒布大赦令,九月壬午日,命令從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產地計算價值買賣,科派損害百姓的罪不饒恕。九月戊戌日,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枚,上寫“繩愆糾繆”,要他們同心協(xié)力參與重要事務,凡有闕失應當說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報。十一月癸酉日,下詔有關官吏:“分條陳述對百姓不利的政策法令上報,凡是遭遇災害卻不立即請求賑濟的,懲處他。”五月辛巳日,死于欽安殿,終年四十八歲。評論:當靖難之師興起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幫助了軍隊。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東宮監(jiān)國,朝中沒有什么積壓的事務。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美不勝書。假使老天讓他多活些年頭,潤澤百姓,休養(yǎng)生息,其功德造化之盛,難道不是能與漢朝的文帝、景帝媲美么?材料二在此之前,仁宗曾與侍臣談論科舉取士的弊端。楊士奇說:“科舉應當兼取南、北之士?!比首谡f:“北方人的學問遠趕不上南方人。”士奇說:“有優(yōu)異才能、能干大事的人,都出自北方,南方人雖很有才華,但大多華而不實?!比首谡f:“既然這樣,那么該怎么辦呢?”士奇說:“試卷照例遮封他們的姓名,請在外面書寫‘南’‘北’二字,比如應當錄取一百人,那么從南方錄取六十人,從北方錄取四十人,這樣南北方人才,盡在掌握之中了。”仁宗說:“太好了。像這樣,那么北方的學子也會受感觸而精神振奮,奮發(fā)學習。”就題點撥對古代文化常識專門設題考查,在高考試卷中皆有出現。就現有題例分析,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1.梳理常見的文化常識對史傳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和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了的古代文化常識進行分類梳理,并且追求精準的記憶,這是破解難題過程中的關鍵。2.分析題例設誤方式分析現有題例中已經使用了的設誤方式,并預測來年高考卷可能出現的新的設誤方式,有利于識別陷阱,準確答題。3.掌握幾種常見的設誤方式(1)擴大范圍。(如解說“太子”,擴大范圍說“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2)跳脫背景。(如解說“嗣位”,本來是嫡長子繼位,卻說成“最年長的兒子”繼位,忽略嫡庶。)(3)張冠李戴。(如將對“廟號”的解說弄成對“謚號”的解說。)(4)以今釋古。(如將“中國”的今義說成“中國”的古義。)4.比較篩選錯誤項反復分析比較各選項的解說,用已知的文化常識對各選項進行篩選排除,縮小確定范圍,推斷出解說錯誤的一項。●[古代文化常識積累練]●一、官職沿革(一)官職制度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1.古代帝王把帝位讓給賢能的人稱為禪讓,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的選舉制度。(
)2.我國古代常取爵名封賜大臣,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拓展]
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稱侍中,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職稱侍郎。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5.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拓展]
“禮部”,在明代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司,分別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等事務。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7.“舉孝廉”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級別的官吏根據考察情況,將未有官職的士人推薦給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被征辟者經過試用,確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職。(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別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舉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稱為“征辟”,為漢代選用官吏的一種制度?;实壅髡俚氖咳?,多授予博士或待詔的稱號,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稱掾吏。9.官員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職,守喪三年,期滿后起復,稱為丁憂。(
)[拓展]
“丁憂”又稱“丁艱”,古代指父母之喪。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喪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以盡孝道?!痢?0.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11.“起復”“奪情”都是指古代官員守喪期滿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職。(
)[拓展]
“起復”是指起用了丁憂未滿之人,或是降職、革職之后重被任用;“奪情”是指官員喪服未滿而朝廷強令出仕。明清兩代,官員守孝期滿而起用叫“起復”;而丁憂期間,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務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職的,別稱“奪情”。12.“終養(yǎng)”又稱“歸養(yǎng)”,是指因親人年老或病重而辭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稱“致仕”,也稱“休致”。官員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請,獲準后致仕,國家據其職位,給予一定的賞賜。(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時期,漢代承先秦,并進一步完備。漢代丞相以下皆須致仕,稱“歸老”“乞骸骨”。自魏晉以后,歷代相沿。14.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15.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拓展]
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語。16.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
)√√×√(二)皇室官職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17.統(tǒng)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稱為“皇帝”,又稱為“天子”。古人認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兒子,其政權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據三皇之名,上尊號為秦皇。嬴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自稱為“始皇帝”。此后,歷代封建君主均稱為“皇帝”,俗稱皇上。18.自秦代開始,皇帝的正室稱皇后,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祖母稱太皇太后,歷代相沿不變。(
)×√19.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稱為“皇太子”。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帝王之女皆稱公主,始于戰(zhàn)國。漢代以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姐妹稱“長公主”。公主封地稱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漢代的這種稱謂。(
)21.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22.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拓展]
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其他兒子不能稱太子。23.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24.駙馬歷代專指皇帝的女婿,非實官,清代稱為“額駙”。(
)[拓展]
駙馬,是駙馬都尉的簡稱。西漢武帝時始置,主要職責是掌管皇帝副車之馬,原為皇帝的近侍官。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稱號,已非實官?!痢痢?三)中央官職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25.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名稱為“三公”。但朝代不同、時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稱不同,職掌也不同。(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馬、司空為三公,或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秦漢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稱。明清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已無實際職權,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譽。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稱為相國,通稱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輔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國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并幫助丞相處理事務。(
)√√27.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28.太師,西周始置,原為高級武官,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春秋時晉楚沿用,戰(zhàn)國后廢,漢又設置,位在太傅之上。(
)29.司徒,春秋時負責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貢賦。漢時,主管教化。(
)30.樞密使,唐代宗時以宦官掌機密,其后掌權的宦官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時開始改為士人任職。(
)√√√√31.中書令,歷代多為宦官擔任,負責宣詔命。司馬遷獲刑后,曾任此職。(
)[拓展]
中書令,漢武帝始置,西漢后期改為中謁者令,魏晉為中書省的長官之一。南北朝時期,中書令多為有文學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資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書令權位尤重,明代廢除。32.參政,唐初以參知政事為他官參與宰相事務的官職名,宋以資歷較淺之官與宰相同議朝政,稱為參知政事。(
)[拓展]
參政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均為中央最高政務長官。宋代范仲淹、歐陽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職?!痢?3.尚書,始置于戰(zhàn)國,歷代相沿,是執(zhí)掌文書的官員,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掌管文書奏章,地位很重要。(
)34.侍郎,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后,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35.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36.我國戰(zhàn)國時期中央就設有監(jiān)察官,稱為御史,一直沿襲至清代。主要職責是對百官進行糾察彈劾。(
)[拓展]
西漢時建立了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御史府,后改稱御史臺。歷代御史臺的長官稱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臺改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襲。√√×√37.我國歷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歷,兼管國家圖書。雖然名稱各異,但職能大體相似。(
)38.“補闕”原意為補救過失,在唐代屬于門下省。主要職責是對皇帝進行規(guī)諫,大事可以廷議,小事則上封奏,并舉薦人員。(
)[拓展]
唐代門下省稱為“左省”,中書省為“右省”,故補闕在門下省為“左補闕”,在中書省為“右補闕”,與“拾遺”合稱“遺補”。39.“有司”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圖”(《廉頗藺相如列傳》)、“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40.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四)地方官職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41.秦統(tǒng)一后,郡縣制正式形成,成為后來各個朝代地方行政單位的基礎??さ拈L官稱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設縣,縣內以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xiāng)。漢承秦制,把郡守改稱“太守”。和郡平行的還有“國”,也稱“諸侯王國”,設官全仿中央。(
)42.唐代縣以上的行政單位稱州或郡,長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長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員出巡各州,監(jiān)察地方行政,稱為黜陟使,有權罷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職權和漢代的州刺史相似。(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員前往管理,稱為“知州”,與之平行的還有府、軍、監(jiān)。州、府、軍、監(jiān)以上的行政單位是路。路設經略安撫司掌軍權,以經略安撫使為長官。(
)√√√44.明清省下設道,長官是道員,稱分守道、分巡道,俗稱道臺。道下設府,長官稱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設州,長官稱知州;州下設縣,長官稱知縣。(
)45.知縣為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僅管理一縣行政,無權管理兵事。(
)[拓展]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初用京官知縣事管理一縣的行政,有戍兵駐縣,兼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46.司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軍政和軍賦。司馬常作為官員的貶降之職。如《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47.提轄,主管軍隊武裝、訓練、督捕盜賊、維護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設提轄兵馬一官。(
)√×√√(五)官職任免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48.“征、辟、任、除、拜、授、遷”都是指任用官員,用法相同。(
)[拓展]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稱“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為官;“除”有“除舊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時是平級調任,有時是升職;“遷”指官職晉升或調動?!?9.“轉、徙、出、入”這幾個詞有時是平級調任,有時是升職。(
)[拓展]
這幾個詞都指官員調動,其中“轉”“徙”泛指調動,“出”專指調離京師,“入”專指調入京師。50.古代任官,還有攝官、兼官、加官、試守的制度?!皵z”是代行職守;“兼”指兼職,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或“平”。(
)[拓展]
漢代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而到了唐宋,以低職兼高職為“守”,以高職兼低職為“行”?!痢炼?、姓名稱謂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51.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拓展]
有三種情況直稱姓名:自稱;用于介紹或作傳;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52.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5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54.號,與名和字沒有根本區(qū)別,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拓展]
名和字由父親或尊長取定,號是由自己取定。號,又叫別號、表號。55.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死后會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56.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叫“廟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
)[拓展]
“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58.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一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作“改元”。(
)[拓展]
《漢書》記載,十月漢武帝狩獵捉到一只獨角獸,認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紀年,于是立年號為“元狩”,那一年為“元狩元年”。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如韓愈雖是河內河陽人,但因昌黎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
)60.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辭。如“家父”,又作“家嚴”“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拓展]
“先父”“先母”是尊稱逝去父母的稱呼?!獭獭?1.古人稱對方時,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常用“令”“尊”
“賢”等敬辭。其中“令”用以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愛等;“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的父母)、“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尊稱平輩或晚輩,如“賢郎”(對方的兒子)、“賢弟”等。(
)62.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63.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歲的男子。(
)[拓展]
“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束發(fā)”指男子十五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弱冠”指男子二十歲;“而立”指人三十歲;“不惑”指人四十歲,“知天命”指人五十歲;“花甲”指人六十歲;“古稀”指人七十歲;“耄耋”指人八九十歲;“期頤”指人一百歲。×三、禮儀習俗(一)宗法禮儀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64.在古代宗法社會中,嫡長子指舊時嫡妻所生的長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稱“宗子”,有繼承父親地位和財產的權利。(
)65.冬至之日,最高統(tǒng)治者都會祭天,因為他們認為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66.“封禪”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給予特別的重視。(
)[拓展]
“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妒酚洝し舛U書》:“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7.古代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68.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儀式稱“朝儀”,是體現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備的重要標志,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拓展]
各朝對朝儀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等級區(qū)別。一般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泛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痢獭?9.古代諸侯會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導診上崗考試題及答案
- 會展執(zhí)行面試題及答案
- 初一語文試題及答案
- 護理定科面試題及答案
- 物業(yè)證書考試題及答案
- 獼猴桃考試題及答案
- 春運駕駛員試題及答案
- 大??谇辉囶}及答案
- 政治原則面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yè)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
- 室內軟裝設計項目教程-教案 軟裝資源元素
-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收費標準
- 拔火罐培訓課件
- 社會情感學習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與效果研究
- 地下管線保護方案及應急預案
-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國家基本藥物處方集》培訓
- 旋風分離器效率計算
- 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課件
- 財務部半年度述職匯報PPT模板
- 藥品種類清單
- 公共基礎知識(社區(qū)工作者基礎知識)試題(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