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題_第1頁
202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題_第2頁
202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題_第3頁
202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題_第4頁
202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題202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題

1.(單選題)《左傳》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蔽闹械摹胺饨ā笔侵福ǎ?。

A.禪讓制

B.王位世襲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2.(單選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某學派認為:“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痹搶W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3.(單選題)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認為“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從……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這里的“末”是指()。

A.工商業(yè)

B.鑄幣業(yè)

C.畜牧業(yè)

D.漁業(yè)

4.(單選題)《資治通鑒》記載: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中“魏主”是指()。

A.任用李悝變法的魏文侯

B.順應民族交融的北魏孝文帝

C.敢于進諫唐太宗的魏征

D.發(fā)兵滅蜀的曹魏權臣司馬昭

5.(單選題)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在唐朝中后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下列史料反映這一變化的是()。

A.“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

B.“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

C.“量出以制入”,“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

D.“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6.(單選題)余靖在《武溪集·契丹官儀》中記載,“領番中職事者……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謂之漢官,執(zhí)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史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魏晉的九品中正制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遼朝的南北面官制

7.(單選題)中國古代,農民重視用糞肥田。漢唐時期,北方的肥料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唐宋之后,南方的肥料技術有后來居上之勢;明清時期,南方的肥料技術開始輻射到北方地區(qū)。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了()。

A.經濟重心南移

B.南北方經濟差距比較大

C.北方長期戰(zhàn)亂

D.南方自然條件優(yōu)于北方

8.(單選題)“自烏蘇里河口而南,上至興凱湖,兩國以烏蘇里及松阿察二河作為交界。其二河東之地,屬俄羅斯國;二河西屬中國?!边@一條款出自()。

A.《尼布楚條約》

B.《璦琿條約》

C.《伊犁條約》

D.《北京條約》

9.(單選題)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平壤戰(zhàn)役中,一清軍將領“見危授命,血戰(zhàn)捐軀,生氣凜然,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這位英勇犧牲的將領是()。

A.葉志超

B.左寶貴

C.鄧世昌

D.林永升

10.(單選題)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學開始招收女學生,第二年春,錄取了鄧春蘭、王蘭在內的九名女生入學。其他學校也紛紛效仿。兩年后,已經有七所院校開始招收女生。這說明()。

A.新文化運動推動觀念革新

B.北洋政府重視女性教育

C.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興起

D.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

11.(單選題)1927年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確定實行的總方針是()。

A.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

B.開辟農村革命根據(jù)地

C.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

D.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12.(單選題)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shù)千學生向國民黨當局請愿,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等口號。這一事件的背景是()。

A.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B.國共合作再次開始

C.日本侵略步步加深

D.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

13.(單選題)下圖的竹杖是珍藏于某紀念館的國家一級文物,上面刻著山東萊陽農民唐和恩長達半年的支前路:1948年10月從山東省萊東縣陶障區(qū)出發(fā),歷經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濉溪口等地,竹杖上密密麻麻地刻著山東、江蘇、安徽3省88個城鎮(zhèn)村莊的地名,行程長達2500余公里。唐和恩的足跡見證了()。

A.遼沈戰(zhàn)役

B.平津戰(zhàn)役

C.淮海戰(zhàn)役

D.渡江戰(zhàn)役

14.(單選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yè)化道路。體現(xiàn)這一主張的代表著作是()。

A.《實踐論》

B.《新民主主義論》

C.《論十大關系》

D.《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15.(單選題)表1中我國農業(yè)總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完成了土地改革

B.實行了農業(yè)合作化

C.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D.進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6.(單選題)2022年我國研發(fā)經費支持24426億元,比2022年增長10256億元,穩(wěn)居世界第二,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0.2%,若干領域在國際上從“跟跑”“并跑”躍升到“領跑”。這表明我國()。

A.開始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

B.正在大力推進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

C.已躋身世界發(fā)達國家的行列

D.基礎設施的建設走在世界前列

17.(單選題)約公元前18世紀,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鐫刻在黑色玄武巖上,其前言和正文主要是宣揚君權神授,歌頌國王的功績。這部法典產生于()。

A.古埃及

B.古巴比倫

C.古印度

D.古羅馬

18.(單選題)“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城市市民擁有人身自由

②封建領主不能隨意征稅

③城市相對自治和獨立

④城市完全不受領主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單選題)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給力學的基本要素如質量、動量、慣性、力及向心力下了定義,對一切物體的運動,全部應用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給予了說明。該書的是()。

A.哥白尼

B.牛頓

C.達爾文

D.愛因斯坦

20.(單選題)《德意志帝國憲法》規(guī)定:聯(lián)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均聽命于皇帝。這反映出德意志帝國的特點是()。

A.嚴格限制王權

B.確立共和體制

C.體現(xiàn)分權制衡原則

D.具有專制色彩

21.(單選題)1901年,美國鋼鐵公司成立,它首先通過抬高產品價格、提升行業(yè)門檻來擠壓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財務吃緊時予以兼并或收購,最終控制全國鋼產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A.國家壟斷的加強

B.煉鋼技術的進步

C.壟斷組織的發(fā)展

D.市場經濟的終結

22.(單選題)二戰(zhàn)以前,世界上的獨立國家數(shù)量遠少于當今。然而在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現(xiàn)象表明()。

A.世界殖民體系崩潰

B.霸權主義退出了歷史舞臺

C.美蘇兩極格局瓦解

D.發(fā)展中國家經濟成就斐然

23.(單選題)下圖展示了《世界歷史》九年級某單元各課的題目,據(jù)此推測,該單元的主題是()。

A.兩極格局的形成

B.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

C.二戰(zhàn)前后世界的變化

D.走向和平發(fā)展的世界

24.(單選題)如果想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實,可以查閱()。

A.《周書》

B.《史記》

C.《資政新篇》

D.《新五代史》

25.(單選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運用大概念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其目的是()。

①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②避免知識的碎片化

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④拓展學生的視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論述題)簡述《凡爾賽條約》的主要內容。(10分)

27.(論述題)簡述歷史教師如何借助網絡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10分)

28.(論述題)概述學業(yè)質量的內涵,并說出衡量學業(yè)質量3個方面的要求。(10分)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tǒng)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

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歷史發(fā)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辛亥革命之后,在這場革命中接受洗禮的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繼續(xù)探尋救國救民道路。

——摘編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9.(分析題)問題: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9分)

(2)習近平指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試分析原因。(7分)

30.(論述題)缺

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下面某教師在《文藝復興》這節(jié)課介紹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時的教學片段:

老師:誰知道這副畫作的是誰?

學生:達芬奇。

教師:誰來分析一下《最后的晚餐》這副畫作有什么特點。

學生沒有人舉手回答。

教師直接介紹:這幅畫的特點是非常寫實,達芬奇通過光影和透視的處理,讓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教師展示13世紀的畫作《最后的晚餐》,并提問:這個畫作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有什么不同?

一位學生回答:老師,我覺得這副幅畫的顏色沒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好看······

31.(分析題)問題:

(1)這位老師教學中存在不當之處,分析有哪些不足之處?(8分)

(2)老師在運用藝術作品進行歷史教學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8分)

根據(jù)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學設計任務。

材料一《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規(guī)定:通過了解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fā)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材料二課文摘錄

絲綢之路

自從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城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人中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漢武帝還大力開辟海上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