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32-2023 錨桿試驗技術標準_第1頁
SJG 132-2023 錨桿試驗技術標準_第2頁
SJG 132-2023 錨桿試驗技術標準_第3頁
SJG 132-2023 錨桿試驗技術標準_第4頁
SJG 132-2023 錨桿試驗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

錨桿試驗技術標準

Testing

2023-11-15

發(fā)布 2024-02-15

實施深 圳 市 住 房 和 建 設 局 發(fā)布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錨桿試驗技術標準

Testing

SJG

-20232023 2兔w兔學ww.bzfxw.com標準下載前 言兔w兔學ww.bzfxw.com標準下載

2019

2019〕

標準,結合深圳市的實際,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本標準。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guī)定;4.荷載試驗;5.漿體抗壓強度試驗。本標準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批準發(fā)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業(yè)務歸口并組織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質量檢測鑒定中心、深圳市工勘巖土集團有限公司等編制單位負責技術內容的解釋。本標準實施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至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質量檢測鑒定中心(地址:深圳市南山區(qū)鐵二路南山建工村工程質量大廈,郵編:518051)或深圳市工勘巖土集團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區(qū)科技南八路工勘大廈

15

樓,郵編:),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

: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質量檢測鑒定中心深圳市工勘巖土集團有限公司本

:深圳市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監(jiān)督總站深圳市市政工程質量安全監(jiān)督總站深圳市南山區(qū)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檢驗站深圳市福田區(qū)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深圳市寶安區(qū)住房和建設事務中心深圳市光明區(qū)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jiān)督站深圳市交通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深圳市水務工程質量安全監(jiān)督站深圳市福田區(qū)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深圳市龍崗區(qū)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深圳市交通工程試驗檢測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務工程檢測有限公司鐵科院(深圳)檢測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鹽田港建筑工程檢測有限公司深圳市南山區(qū)建筑工務署鐵科院(深圳)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深圳華力巖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測繪院(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地質建設工程公司深圳市蛇口招商港灣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云鼎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巖土綜合勘察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市地質環(huán)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工勘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徐州建科儀器有限公司武漢巖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蘇州市能工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3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廣東省巖土與地下空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天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付文光 張道修 孟照輝 李 強 劉小斌馬君偉 楊 立 強小俊 舒國志 鄒學琴趙崇基 李彥生 林志欣 劉秀軍 李新元袁廣州 劉 學 耿光旭 向臻鋒 李紅波周志立 杜明祥 劉宏華 李澄宙 許 杰陳少平 劉江林 喬麗平 刁春德 侯德軍饒彩琴 吳松濤 李潔文 李 波 范少峰李雁勤 吳 胤 趙明堂 張譯天 周長標何遠金 陳澤波 劉 強 胡 榮 劉林釗余

淵 杜 輝 葉 坤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丘建金 楊志銀 陳 凡 陳久照 鐘東波施

峰 潘永東 李振宇 汪四新本標準主要指導人員

延 李偉雄 姚兆平 陳天予 蔡 月4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目 次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1

..............................................................................

12

術語和符號

........................................................................

22.1

.........................................................................

22.2

.........................................................................

23

基本規(guī)定

..........................................................................

33.1

......................................................................

33.2

...................................................................

33.3

.............................................................

43.4

...................................................................

54

荷載試驗

..........................................................................

74.1

......................................................................

74.2

.............................................................

74.3

...............................................................

84.4

.............................................................

94.5

......................................................................

94.6

.....................................................................

124.7

..................................................................

124.8

.....................................................................

145

漿體抗壓強度試驗

.................................................................

16附錄

A 數據采集及遠程傳輸...........................................................

18附錄

B 快速加載法...................................................................

19附錄

C 埋線法長度測試...............................................................

20附錄

D 旁孔法長度測試...............................................................

22附錄

E 回收試驗.....................................................................

24附錄

F 自測力錨桿法測試.............................................................

25附錄

G 分布式光纖測試...............................................................

26附錄

H 檢測不合格處置流程...........................................................

28附錄

I 極限試驗.....................................................................

29附錄

J 蠕變試驗.....................................................................

33附錄

K 群錨試驗.....................................................................

35附錄

L 疲勞試驗.....................................................................

36附錄

M 錨桿荷載試驗記錄表...........................................................

37本標準用詞說明

......................................................................

38引用標準名錄

........................................................................

39附:條文說明

........................................................................

405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Contents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1 General

...................................................................

12

Terms

..................................................................

22.1

........................................................................

22.2 Symbols.......................................................................

23 General

Rules.......................................................................

33.1

Requirements..............................................................

33.2

...............................................................

33.3

and

Amount

..........................................................

43.4

.............................................................

54

Load

Test

..........................................................................

74.1

Requirements..............................................................

74.2

and

.........................................................

74.3

Load

and

Process

.............................................................

84.4 Load

and

Displacement

...................................................

94.5

......................................................................

94.6

.................................................................

124.7 Lift

...................................................................

124.8

Report....................................................................

145 Grout

Strength

Test

.................................................................

16Appendix

A Data

and

Remote

Transmission

......................................

18Appendix

B Quick

Method......................................................

19Appendix

C Embedded

Method

for

Length.....................................

20Appendix

D Parallel

Method

for

Measure

Length.....................................

22Appendix

E Removing

.............................................................

24Appendix

F

Force

Anchor

.............................................

25Appendix

G Distributed

Fiber

Test.................................................

26Appendix

H Handling

Processwith

Nonconforming

.....................................

28Appendix

I

...........................................................

29Appendix

J

Test

................................................................

33Appendix

K Group-effect

Anchor

Test....................................................

35Appendix

L Oscillate

Test

..............................................................

36Appendix

M Oscillate

Test

.............................................................

37Explanation

of

Wording

Technical

Standard...........................................

38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39Addition:

Explanation

of

the

Provisions.....................................................

406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1 總 則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1.0.1 提供依據,制訂本標準。1.0.2 本標準適用于深圳市工程建設領域巖土錨固工程的錨桿試驗工作。1.0.3 錨桿試驗方法、確定試驗數量并評價結果。1.0.4 錨桿試驗工作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1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2 術語和符號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2.1 術 語2.1.1 巖土錨桿 ground

anchor安設于巖土體中并將拉力向周邊巖土體傳遞的細長受拉構件,簡稱錨桿,其中錨筋采用鋼絞線時也稱為錨索,采用鋼筋時也稱為鋼筋錨桿。2.1.2 荷載試驗

在錨桿頂部施加軸向拉力后觀測錨頭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試驗。2.1.3 基本試驗

在現場進行的為了確定錨桿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的荷載試驗,其中用于驗證錨桿設計參數及施工工藝對場地的適應能力時稱為適應試驗,用于測試錨桿極限承載性能時稱極限試驗,用于測試錨桿在恒定拉力長時間作用下的力學性能時稱為蠕變試驗,用于測試是否存在群錨效應時稱為群錨試驗,用于測試錨桿承受重復荷載能力時稱為疲勞試驗。2.1.4 多循環(huán)法

loading

method錨桿荷載試驗中荷載以循環(huán)方式逐級增加至最大試驗荷載后卸載的加卸載方法。2.1.5 分級維荷法

graded

method錨桿荷載試驗中荷載逐級增加至最大試驗荷載后卸載且每級荷載均維持一定時長的加卸載方法。2.1.6 快速加載法 quickloading

method2.1.7 鎖損試驗

loss

錨桿鎖定后立即測試錨筋持有荷載以計算荷載鎖定損失的試驗。2.1.8 提離法

off

method預應力錨桿在鎖定狀態(tài)下采用千斤頂對錨頭逐級加載以測試持有荷載的方法。2.1.9 提離現象

off

phenomenon采用提離法測試預應力錨桿持有荷載時,工作錨錨板被提起離開錨墊板及工作錨夾片被提起離開錨板的現象。2.1.10 埋線法

wire

從而分析判斷錨筋長度的測試方法。2.1.11 旁孔法 parallel

其中采用靜磁場法時稱為旁孔磁法,采用電磁感應法時稱為旁孔電磁法。2.2 符 號P

——最大試驗荷載;N

——錨桿軸向拉力標準值;α

——s

——錨頭塑性位移;s

——錨頭彈性位移。2序號試驗方法主要目的主要適用階段1基本試驗適應試驗測試錨桿力學性能,驗證錨桿設計參數及施工工藝對場地的適應能力設計、施工2極限試驗測試錨桿極限承載性能3蠕變試驗測試錨固類錨桿特定條件下長時間力學性能4群錨試驗測試錨固類錨桿特定條件下是否存在群錨效應5疲勞試驗測試錨固類錨桿特定條件下承受重復荷載能力6驗收試驗檢測工程錨桿力學性能是否符合設計指標驗收7持有荷載試驗測試預應力錨桿持有荷載,判斷錨桿工作狀態(tài)設計、施工、驗收、運維8鎖損試驗測試預應力錨桿荷載鎖定損失施工兔www.b兔學zfxw.com標準下載3 基

規(guī)

定兔www.b兔學zfxw.com標準下載3.1 一

規(guī)

定3.1.1 場工作、加檢、分析數據、評價成果、出具報告等環(huán)節(jié)。3.1.2 試驗類型、施工方案、施工記錄、施工工藝、施工異常情況、材料檢測報告等。3.1.3 試驗方案應根據目的、現場條件、實施可行性等條件編制,并宜包括下列內容:1 工程概況、地質條件、周邊環(huán)境、編制依據、設計參數、試驗要求、試驗工藝等;2 試驗目的、方法、錨桿類型、數量、抽樣原則、儀器設備等工作要點;3 工作程序、人員、檢測時間、儀器儀表、機械設備、安全管理等程序性及輔助性工作;4 安全、文明、環(huán)境保護、職業(yè)健康等要求或措施。3.1.4 錨桿試驗系統(tǒng)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換及實時遠程傳輸等功能,宜符合本標準附錄

A

規(guī)定;2 宜具有防止試驗過程意外中斷時的應急裝置;3 宜具有耐高溫、防水、防雷電、防電磁干擾裝置;4 應在計量檢定或校準有效期內。3.1.5 錨桿工程各種材料及零部體的檢驗應符合國家相關現行標準規(guī)定。3.1.6 試驗作業(yè)時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3.2 3.2.1

3.2.1

的規(guī)定選擇。

.

..

3.2.2 當錨桿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適應試驗:2 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或二級工程中的錨固類臨時錨桿;3 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或二級工程中的改良類長期錨桿。3.2.3 當錨桿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極限試驗:1 采用新技術的錨桿;3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2 無錨固相關經驗的地層;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3 擬定的設計承載力高于既有經驗值。3.2.4 錨固類錨桿存在下列情況之一且設計有要求時,應進行蠕變試驗:1 錨固段位于泥質巖層、張開結構面發(fā)育且充填有黏性土的巖層、新近填土、塑性指數大于

或液限大于

50%50123

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2 水泥土錨桿;3 粘結段錨筋采用環(huán)氧涂層或波紋管等防腐措施;4 在進行適應試驗過程中維荷期間位移不穩(wěn)定。3.2.5 錨固類錨桿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進行群錨試驗:1 錨固段中心距小于

1.2m;2 錨固段中心距小于錨固體直徑或小于擴體錨桿擴體錨固段直徑的

3

3 錨固體處于層理發(fā)育的巖層且錨桿長度不大于

6m。3.2.6 錨固類錨桿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進行疲勞試驗:1 錨桿所承受的重復荷載最大值超過了錨桿軸向拉力標準值或承載力特征值的

1.2

倍;2 預應力錨桿所承受的重復荷載最大值超過了設計鎖定荷載的

1.2

倍;3 錨固段位于對重復荷載敏感的地層。3.2.7 工程錨桿應進行驗收試驗。3.2.8 預應力錨桿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持有荷載試驗:1 錨固類長期錨桿;2 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或環(huán)境等級為一級的臨時工程中的錨固類錨桿;3 對錨桿工作狀態(tài)有懷疑時。3.2.9 預應力錨桿宜進行鎖損試驗,且鎖定前宜按照本標準附錄

B

的規(guī)定采用快速法進行承載力自檢。3.2.10 工程錨桿應進行錨固體抗壓強度試驗。3.2.11 工程有需要時,可按照本標準附錄

C

D

的規(guī)定進行長度測試。3.2.12 可回收錨桿應進行回收試驗,試驗方法宜符合本標準附錄

E

的規(guī)定。3.2.13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可按本標準附錄

F

的規(guī)定采用自測力錨桿法進行測試:1 錨桿荷載試驗;2 壓力(分散)型錨桿的錨筋摩阻力測試;3 錨桿回收試驗;4 錨桿拉力監(jiān)測。3.2.14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時,可按本標準附錄

G

的規(guī)定采用分布式光纖法進行測試:1 全粘結型、拉力(分散)型等錨桿的錨筋應變測試;2 錨固體應變測試;3 長期應變監(jiān)測;4 有效錨固長度測試。3.3 抽樣方式及試驗數量3.3.1 最先施工的錨桿。4序號試驗方法試驗數量1驗及回收試驗同類型錨桿試驗數量不少于

3

根2極限試驗同類型錨桿不少于

6

3

根3群錨試驗每組錨桿數量不少于

3

根4驗收試驗①錨固類錨桿試驗數量符合表

3.3.3-2

規(guī)定;②改良類長期錨桿試驗數量不少于同類型錨桿總數的

2%,改良類臨時錨桿試驗數量不少于同類型錨桿總數的

1%;③因質量缺陷而增補、更換或修復的錨桿單獨作為檢驗批,試驗數量不少于檢驗批容量的

5%;④檢驗批試驗錨桿數量不少于

6

6

5持有荷載試驗檢測結果用作驗收依據或質量鑒定依據時試驗數量不少于同類型錨桿總數的

2%

6

根,其余情況不少于

3

根6漿體抗壓強度試驗

100

200

1

組試塊,

每組試塊數量為

3

個錨桿檢驗批容量

n(根)n≤500500<n≤5000n>5000非預應力錨桿試驗數量

m(根)0.05n25+0.04()205+0.03(n-5000)預應力錨桿試驗數量

m(根)0.04n20+0.03()155+0.02(n-5000)xwzf.b兔兔www學.com標準下載3.3.2 xwzf.b兔兔www學.com標準下載中判斷抽樣應符合下列抽樣條件之一且抽樣數量不宜超過總樣本的

50%:1 對施工質量有疑慮的錨桿;2 地質條件復雜多變部位及有松散軟弱地層分布的錨桿;3 設計方認為重要部位的錨桿。3.3.3

3.3.3-1

3.3.3-2

桿測試及分布式光纖測試數量可按設計要求進行確定。

3.3.4 極限試驗、蠕變試驗、群錨試驗及疲勞試驗可替代相應數量的適應試驗。本計入驗收試驗數量,計入數量不應超過驗收試驗總數的

30%。3.4 驗收項目檢測3.4.1 工程錨桿應檢測下列驗收項目:1 錨桿承載力;2 預應力錨桿的彈性位移及塑性位移;3 非預應力錨桿的總位移;4 預應力錨桿的持有荷載;5 錨固體試件抗壓強度。3.4.2 5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要制定處置方案。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3.4.3 處置方案宜為技術處理、加檢或不處理。3.4.4

H

的規(guī)定執(zhí)行。3.4.5 加檢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宜按不合格樣本數量的

2

2 新檢測一次,重新檢測不合格時可再按本條第

1

款規(guī)定進行擴檢;3 少于試件不足組數且不少于

2

6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4 荷

驗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4.1 一

規(guī)

定4.1.1 試驗專用錨桿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裝置或使自由段無漿;2 除針對某一特定目標而設定的設計參數外,其它設計參數應與工程錨桿基本相同;3 力應變分布及錨固段位移;4 有條件時宜挖出檢查。4.1.2 試驗過程中錨筋及錨固體應與墊層、錨座、荷載反力裝置及千斤頂等一直處于有效隔離狀態(tài)。4.1.3 荷載分散錨桿宜采用多個千斤頂對各單元錨桿同步張拉。4.1.4 荷載試驗開始時間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漿體及水泥土的標準養(yǎng)護期應為

等條件綜合確定;2 工程相關責任各方同意后試驗開始時間可少于標準養(yǎng)護期,但不應少于最短養(yǎng)護期。4.2 儀器設備及反力裝置4.2.1 反力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撐等錨座結構可作為反力裝置的一部分;2 小于

0.75m,與等截面土層錨桿中間距離不宜小于

1.5m,與擴體錨桿中心距離不宜小于

3

倍擴體錨固段設計直徑;3 宜壓緊錨墊板;4 反力裝置提供的反力不應小于

1.2

載力特征值的

倍,結構及組件應滿足承載力和變形的要求。4.2.2 試驗成果作為驗收依據的荷載試驗設備,應具備自動補壓功能以及自動與手動兩種操控方式。4.2.3 1 應采用雙作用千斤頂;2 總額定負荷宜為預定最大試驗荷載的

倍~2.0

倍;3 采用多臺同步工作時型號及規(guī)格應相同。4.2.4 傳感器測定液壓時,應根據千斤頂率定曲線進行荷載換算。4.2.5 張拉系統(tǒng)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直時應采取處置措施;2 各工具錨夾片夾持的松緊度應均勻;7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3 系統(tǒng)安裝后,應采用試張拉等方式對系統(tǒng)有效性及儀器儀表靈敏度進行測試檢查;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4 宜對錨筋進行預張拉

1次~2

次,預張拉荷載可為預定最大試驗荷載的

倍~0.3

倍。4.2.6 GB/T

1227GB/T

1219

以及現行行業(yè)標準《壓力傳感器系列型譜》

6172、現行國家標準《線位移傳感器校準規(guī)范》

1305

等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壓力傳感器的準確度等級不應低于

0.5

級;2 壓力表類儀表的精確度等級不應低于

3

0.01mm驗時不應大于

;4 最大測量值宜為滿量程的

25%~80%。4.2.7 位移測量儀器儀表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宜采用基準梁及基準樁方式固定,基準樁與錨桿及反力裝置的中心距離不宜小于本標準第4.2.1

條第

3

款中支座與錨桿距離的規(guī)定,應避免受到錨桿、千斤頂、液壓泵、油管、振動等影響;2 錨筋數量為

1

束時應安裝至少

1

2

個且應對稱安裝并取平均值作為位移實測值;荷載分散錨桿每個單元錨桿應安裝至少

1

個測量儀表;3 的桿體或鋼墊板上。4.3 試驗荷載及加卸載4.3.1 預定最大試驗荷載取值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明確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極限試驗的取值應能使錨桿發(fā)生錨固體拔出破壞;2 適應試驗及蠕變試驗的取值不應低于同類型錨桿驗收荷載,驗收荷載取值應符合第

4.3.2

定;3 群錨試驗及疲勞試驗的取值宜為錨桿軸向拉力標準值的

1.5

倍;4 持有荷載試驗的取值宜為設計鎖定荷載的

倍或取驗收荷載,設計鎖定荷載及驗收荷載均不明確時可取錨筋抗拉斷力設計值;5 驗收試驗的取值應為驗收荷載。4.3.2 驗收荷載的取值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明確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錨固類錨桿,用作基礎錨桿及抗浮錨桿的長期錨桿可取承載力特征值的

倍但不應低于

倍,其余長期錨桿宜取軸向拉力標準值或承載力特征值的

1.5

倍,臨時錨桿宜取軸向拉力標準值或承載力特征值的

倍;2 改良類錨桿宜取軸向拉力標準值的

4.3.3 試驗初始荷載宜取最大荷載的

0.1

倍。4.3.4 試驗加卸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應分級加卸載;2 加載應均勻、連續(xù)、無沖擊,加卸載速率宜為

;3 預定最大試驗荷載不小于100kN時在維荷期間的變化幅度不應大于該最大荷載的1%且不大于10kN,最大試驗荷載小于

100kN

;4 加載至最大荷載時液壓泵及油管的壓力不應超過其額定工作壓力的

。4.3.5 錨桿最大張拉荷載下的位移超出常規(guī)千斤頂行程時,可采用大行程千斤頂或分步張拉法。8.b學兔兔wwwzfxw.com標準下載4.3.6 采用分步張拉法時宜按下列步驟進行:.b學兔兔wwwzfxw.com標準下載1 初次張拉至千斤頂最大行程的

60%~90%后鎖定錨桿;2 拆卸千斤頂,安裝支凳;3 安裝千斤頂,再次張拉直至預定最大試驗荷載。4.3.7 試驗荷載:1 錨桿筋體斷裂;2 維荷時間結束時位移不穩(wěn)定;3 非預應力錨桿錨頭總位移或預應力錨桿塑性位移大于

100mm。4.3.8 出現維荷時間結束時位移不穩(wěn)定、非預應力錨桿錨頭總位移或預應力錨桿塑性位移大于100mm

現象時,可卸載后重新試驗一次。4.4 維荷時間及位移測讀4.4.1 初始位移應取初始試驗荷載對應的位移。4.4.2 荷載持續(xù)時長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于

15min;2 多循環(huán)法及快速法加載過程中每級停留時長宜為

1min;3 卸載過程中每級停留時長宜為

1min。4.4.3 位移測讀頻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維荷期間的前

15min

1

宜按

1

1

次/10min

測讀并記錄錨頭位移;2 卸載過程中每級停留時宜測讀并記錄

1

次錨頭位移。4.5 基

驗4.5.1 最大試驗荷載的

0.5倍、0.7倍、0.8倍、0.9

倍及

倍(圖

4.5.1)。

試驗荷載;4.5.2 適應試驗判穩(wěn)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第

15min

1.0mm

時,應判定為位移穩(wěn)定;2 第

位移增量大于

時,維荷時間宜延長

45min,滿足本條第

3

款、第

49ww.bzfxw.com標準兔w兔學下載款或第

5

款時應判定為位移穩(wěn)定,否則應判定為位移不穩(wěn)定;ww.bzfxw.com標準兔w兔學下載3 第

60min

位移增量不大于

;4 按

I.0.5

條規(guī)定繪制位移-時間對數曲線,根據曲線得到的蠕變率不大于

2.0mm;5 蠕變率不大于按蠕變試驗所確定的蠕變率指標。4.5.3 每個單元錨桿單獨計算。

?

LtfL

?anA

tf

(4.5.3-1)(4.5.3-2)(4.5.3-3)(4.5.3-4)式中:se,t

——彈性位移理論值(mm);L

——錨筋自由段長度(m);L

——錨筋張拉段長度(m),位移測量點設置在孔口處的桿體上時取

0;P

——最大試驗荷載(kNP

——初始試驗荷載(kNn

——錨筋數量;A

——單束錨筋橫截面積(m);E

——錨筋材料的彈性模量(MPa);se,ub

——拉力型錨桿彈性位移上限指標(mm);L

——錨筋粘結段長度(m);se,uc

——壓力型錨桿彈性位移上限指標(mm);Se,l

——彈性位移理論值(mm)。4.5.4 所有類型錨桿均應繪制荷載-位移(P-s)曲線,其中預應力錨桿采用多循環(huán)法時應按式(4.5.4-1)計算彈性位移,采用分級維荷法時應按式(4.5.4-2)及式(4.5.4-3)計算彈性位移及塑性位移,并應繪制荷載-彈性位移(P-s)及荷載-塑性位移(P-s)曲線(圖

4.5.4)。iei

i

piisei

=

s-

?sppi

=+

?

(4.5.)(4.5.)(4.5.4-3)式中:sei

——第

i

級荷載時錨頭彈性位移(mms

——第

i

級荷載時錨頭總位移(mm);s

——第

i

級荷載時錨頭塑性位移(mms

——第

i

級荷載卸載時錨頭位移(mms

——第

i

級荷載加載時錨頭位移(mm10zfww.bxw.com標學兔兔w準下載

zfww.bxw.com標學兔兔w準下載

彈性位移上限指標;4.5.5 錨桿剛度系數

k可按下式計算:kRT=(P2?P1)/(s2?s1)式中:

(4.5.5)k

——通過錨桿試驗獲得的錨桿軸向剛度系數();P、P

——P-s

曲線上的特定荷載(),取值方法宜按第

4.5.6

條規(guī)定執(zhí)行;s、s

——P、P所對應的錨頭位移(mm)。4.5.6 P、P及錨桿軸向剛度系數取值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P宜取錨桿軸向拉力標準值,不明確時宜取錨桿極限承載力標準值的

0.5

倍,P宜取

P據離散性較小時預應力錨桿的

P也可取鎖定荷載;2 各錨桿軸向剛度系數極差不超過平均值的

時可取平均值,超過

時可會同相關各方協商處理,場地地質條件復雜或數據離散性較大時宜分區(qū)取值。4.5.7 適應試驗加載至預定最大試驗荷載并滿足下列規(guī)定時,應判定錨桿試驗合格:1 位移穩(wěn)定;2 要求時不大于

;3 11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力特征值時的位移量不大于設計允許值,無設計要求時不大于

20mm。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4.5.8 適應試驗出現第

4.3.7

作為承載力個體值。4.5.9 適應試驗預應力錨桿彈性位移或塑性位移不合格時,可按下列規(guī)定處置:1 位移小于合格指標時再進行一遍試驗,位移大于合格指標時進行蠕變試驗;2 施后重新試驗;3 不合格原因明確時調整彈性位移上下限指標及塑性位移指標作為驗收試驗合格指標。4.5.10 極限試驗宜按本標準附錄

I

的規(guī)定執(zhí)行。4.5.11 蠕變試驗宜按本標準附錄

J

的規(guī)定執(zhí)行。4.5.12 群錨試驗宜按本標準附錄

K

的規(guī)定執(zhí)行。4.5.13 疲勞試驗宜按本標準附錄

L

的規(guī)定執(zhí)行。4.6 驗

驗4.6.1 加卸載方法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

50202

及現行深圳市標準《巖土錨固技術標準》

的有關規(guī)定,結合錨桿類型及應用場景等條件綜合選用。4.6.2

4.5.1

4.5.3

條及第4.5.4

條規(guī)定整理試驗數據且宜按第

4.5.4

條的規(guī)定繪制試驗曲線。4.6.3 判穩(wěn)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第

15min

1.0mm

時,應判定為位移穩(wěn)定;2 第

位移增量大于

時,維荷時間宜延長

45min,滿足本條第

3

款或第

4款時應判定為位移穩(wěn)定,否則應判定為位移不穩(wěn)定;3 第

60min

1.2mm;4 蠕變率不應大于按蠕變試驗所確定的蠕變率指標。4.6.4 加載至預定最大試驗荷載且滿足下列條件時,應判定錨桿試驗合格:1 位移穩(wěn)定;2 要求時不大于

;3

4.5.3

試驗調整后的上限指標與下限指標之間;4 要求時不大于

或不大于根據基本試驗成果調整后的塑性位移合格指標。4.6.5 出現第

4.3.7

載力個體值。4.7 持有荷載試驗4.7.1 定后

7d

之間進行。4.7.2 應分級加卸載,分級荷載宜取預定最大試驗荷載的

倍(圖

4.7.2)。12兔兔www.b學zfxw.com標準下載

兔兔www.b學zfxw.com標準下載4.7.3 采用提離法時進行持有荷載試驗時,宜采用下列方法判斷提離現象:1 每級加載完成后,宜采用厚度

0.3mm

的塞尺從互成

180°角的兩個方向插入錨具與錨墊板之間的縫隙,塞尺從不能插入至能夠插入時宜判斷發(fā)生了錨板提離現象;2 錨具夾片被提起現象清晰可見時宜判斷發(fā)生了夾片提離現象;3 可采用網格紙現場繪制

P-s

提離現象。4.7.4 判斷發(fā)生提離現象后應繼續(xù)加載,加載級數宜為

2

級,但最大荷載不宜高于預定最大試驗荷,且不宜低于預定最大試驗荷載的一半。4.7.5 最后一級荷載維荷時長宜為

1min

1

測讀并記錄錨頭位移。4.7.6 應整理試驗數據并繪制

P-s

4.7.6

Ps

4.7.7

P-s

理論曲線的誤差范圍等因素綜合判斷:1 P-s

曲線上兩擬合直線交點所對應的荷載;2 P-s

曲線上兩直線段明顯拐點所對應的荷載;3 現場觀測發(fā)生提離現象時的前一級荷載。4.7.8 持有荷載試驗合格標準應符合設計要求,無設計要求時持有荷載為設計鎖定荷載的

0.8

倍~1.113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倍可判定為試驗合格。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4.7.9 塞尺使用前應擦拭干凈。4.7.10 試驗行為對持有荷載有影響時宜再次鎖定前壓緊錨具或卸載后重新鎖定。4.7.11 錨索鎖損試驗采用提離法時宜符合下列步驟:1 初步確定放張荷載,放張荷載按設計鎖定荷載的

1.1倍~1.3

倍或其它經驗值初步確定;2 安裝錨墊板、工作錨、限位板、千斤頂及工具錨;3 千斤頂加載至放張荷載后放張,錨索鎖定;4 拆卸千斤頂;5 安裝支梁式或支凳式反力裝置、千斤頂及工具錨;6 測試持有荷載;7 取持有荷載與設計鎖定荷載之差為鎖定損失,鎖定損失如不大于或滿足設計要求時則可判定中止試驗,否則應繼續(xù)試驗;8 調整放張荷載,使其為設計鎖定荷載與

1.1倍~1.3

倍(或其它經驗值)鎖定損失荷載之和;9 拆卸反力裝置、千斤頂及工具錨,實際鎖定荷載大于設計鎖定荷載

5%時尚需拆卸工作錨;10 重復上述步驟,直到實際鎖定荷載達到設計鎖定荷載。4.7.12 鋼筋錨桿及鋼管錨桿的鎖損試驗采用提離法時宜符合下列步驟:1 安裝鎖定螺母;2 用扭力扳手轉動鎖定螺母至預設扭矩,該扭矩可使錨筋荷載達到設計鎖定荷載;3 安裝支梁式或支登式反力裝置,安裝千斤頂、工具螺母及墊塊等;4 測試持有荷載;5 取放張荷載與實際鎖定荷載之差為鎖定損失荷載;6

1.1倍~1.3

調整后的扭矩,該扭矩可使錨筋拉力達到放張荷載;7 重復本條第

4

款至第

6

款步驟,直到實際鎖定荷載達到設計鎖定荷載。4.7.13 鎖損試驗采用測力計法時宜符合下列步驟:1 初步確定放張荷載,放張荷載可按設計鎖定荷載的

1.1倍~1.3

倍或其它經驗值初步確定;2 安裝錨墊板、錨桿測力計、工作錨、限位板、千斤頂及工具錨;3 加載至放張荷載后放張,錨桿鎖定;4 將測力計示值換算為張拉荷載示值,該值可判定為實際鎖定荷載;5 實際鎖定荷載與設計鎖定荷載之差如不大于10%或滿足設計要求時則可判定中止試驗,否則應繼續(xù)試驗;6 計算鎖定損失荷載,鎖定損失荷載應為放張荷載與實際鎖定荷載之差;7 調整放張荷載,使其為設計鎖定荷載與

1.1倍~1.3

倍(或其它經驗值)鎖定損失荷載之和;8 重復本條第

3

款至第

5

款步驟。4.8 試

告4.8.1 錨桿試驗報告宜包含下列內容:l 礎(支護)結構型式等設計概況,試驗目的、依據、數量,日期、時間,試驗人員信息等;2 地層描述及典型地層地質柱狀圖;14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3 試驗方法、儀器設備及反力裝置;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4 編號、錨桿布置平面圖、剖面圖及施工情況等;5 試驗過程、異常情況及破壞情形描述;6 試驗記錄及數據圖表;7 分析計算曲線、表格和匯總結果;8 與試驗目的相對應的結論。4.8.2 因素影響等外界原因導致試驗工作中止時,其數據不宜作為正常成果進行統(tǒng)計及使用,需要利用時應加以說明。4.8.3 數據分析時應考慮地基變形的影響。4.8.4

M

的規(guī)定執(zhí)行。15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5 漿體抗壓強度試驗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5.0.1 水泥凈漿、水泥砂漿及水泥基灌漿材料的試塊宜采用試模制作。5.0.2 無側限抗壓強度評定應采用

70.7mm

立方體試塊。5.0.3 試驗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試模應采用

70.7mm×70.7mm×70.7mm

237的規(guī)定;2 壓力試驗機準確度不應低于

1%

20%且不宜大于全量程的

80%;3 每

100mm

不超過

0.02mm。5.0.4 漿體取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錨桿設置排氣管時宜從管口收集返漿;2 嚢袋錨桿不設置排氣管時,用于嚢袋內的漿體宜從存漿設備內取樣;3 草木、垃圾等雜質。5.0.5 試塊制作及養(yǎng)護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性裝滿試模;2 試塊應在溫度為

的環(huán)境下靜置

24h±2h

大于

時可延長靜置時間,但不應超過

2d;3 試塊拆模后應及時放入溫度為

20℃±2℃、相對濕度為

以上的標準養(yǎng)護室中養(yǎng)護,養(yǎng)護期間試塊彼此間隔不得小于

10mm,試塊上面應進行覆蓋并防止有水滴在試塊上;4 養(yǎng)護期應為

。5.0.6 試塊抗壓強度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試塊從養(yǎng)護地點取出后應及時進行試驗;2 試驗前應將試塊表面擦拭干凈、測量尺寸并檢查其外觀,當實測尺寸與公稱尺寸之差不超過1mm

時可按照公稱尺寸計算試塊的承壓面積;3 與試驗機下壓板或下墊板中心對準;4 當上壓板在開動試驗機之后與試塊或上墊板接近時,應調整球座使接觸面均衡受壓;5 試驗應連續(xù)且均勻加載,加載速率應為

,試塊強度較低時宜取下限;6 當試塊接近破壞而開始迅速變形時,應停止調整試驗機油門直至試塊破壞并記錄破壞荷載。5.0.7 試塊抗壓強度個體值宜按下式計算:c

u0

(5.0.7)式中:C

——試塊抗壓強度個體值(MPa),應精確至

0.1MPa;N

——試塊破壞荷載(NA

——試塊承壓面積(mm)。16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5.0.8 每組試塊抗壓強度代表值確定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1 當最大值及最小值中與中間值的差值均不超過中間值的

20%時,應以

3

個試塊抗壓強度平均值作為該組試塊的抗壓強度代表值;2 當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個與中間值的差值超過中間值的

時,宜取中間值作為該組試塊的抗壓強度代表值;3 當最大值及最小值與中間值的差值均超過中間值的

20%時,可取中間值與最小值的平均值作為該組試塊的抗壓強度代表值或認定該組試驗結果無效。5.0.9 漿體試塊強度代表值符合下列條件時,應判定為試驗合格:1 代表值中的

不低于設計強度;2 代表值中的最小值不低于設計強度的

。5.0.10 漿體試塊數量不足時可從錨固體上鉆取芯樣制作試件并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鉆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guī)程》

的規(guī)定。5.0.11 漿體試塊強度檢測報告宜包含以下內容:l 護)結構型式等設計概況;2 試驗依據、日期、時間、人員信息等;3 材料品種、規(guī)格、產地及性能指標;4 試塊配合比及設計強度;5 試塊數量及編號;6 7 儀器設備名稱、編號及有效期;8 實測數據及分析計算表格;9 結論。17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附錄

A 數據采集及遠程傳輸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A.0.1 DBJ/T

15-158的規(guī)定,且系統(tǒng)宜具備數據自動采集及遠程實時傳輸功能。A.0.2 數據遠程傳輸信息宜包括下列內容:1 實時數據及時間修正、手動記錄、暫停等異常情況;2 工程項目的輔助信息(文本信息及圖像信息);3 前期準備及檢測過程中關鍵節(jié)點與狀態(tài)的圖像及視頻信息;4 工程項目及試驗錨桿的地理位置信息。A.0.3 數據采集及遠程傳輸系統(tǒng)的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應能夠自動采集工程項目及對象等的地理位置信息;2 應能夠實時同步采集及存儲數據,并具有無線及有線傳輸功能;3 4 應具備操控/顯示屏,能現場操作、顯示并輸出原始記錄表及數據匯總表等數據;5 應支持

NTP/SNTP

協議校時,實現時間同步;6 應具有人工記錄數據功能;7 應具有故障自動及人工報警、數據自動備份、運行日志自動記錄等功能;8 IP

GB/T

4208

的規(guī)定且不應低于IP65;9 應具有自動及手動加卸載保護功能;10 采集及接口軟件不得提供二次操作采集數據功能,不得提供修改原始數據功能。A.0.4 檢測工作開始前宜采集下列信息:1 工程名稱及位置等工程信息,其中錨桿地理位置信息宜在錨頭或錨頭對應的地面采集;2 試驗錨桿位置、編號、設計承載力、長度、直徑等設計信息;3 試驗類型、最大試驗荷載、反力裝置類型及加載方式等試驗參數信息;4 千斤頂等加載裝置、荷載試驗及位移測量的儀表及校準情況等試驗儀器設備信息;5 上崗證等人員信息;6 技術標準等試驗依據信息。A.0.5 檢測過程中宜采集下列關鍵節(jié)點與狀態(tài)信息:1 加載反力裝置、錨桿及基準樁等平面位置關系;2 初始荷載、最大試驗荷載、加載裝置、終止試驗時的荷載、位移測量儀器;3 破壞狀態(tài);4 異常情況。18兔www.bzfxw兔學.com標準下載附錄

B 快速加載法兔www.bzfxw兔學.com標準下載B.0.1 荷載試驗要求應符合本標準第

4.1

節(jié)~第

4.4

節(jié)的規(guī)定。B.0.2 每級荷載宜取預定最大試驗荷載的

0.5、0.7、0.8、0.9

倍(圖

B.0.2)。

快速法加卸載程序B.0.3 試驗數據整理應符合本標準第

4.5.3

4.5.4

條的規(guī)定。B.0.4 宜繪制荷載-位移(P-s)曲線,其中預應力錨桿尚宜繪制荷載-彈性位移(P-s)及荷載-塑性位移(P-s)曲線(圖

B.0.4

B.0.5 判穩(wěn)方法及試驗合格判定應符合本標準第

4.6.3

條及第

4.6.4

條的規(guī)定。19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

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

(C.0.7)C.0.1 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波速調節(jié)范圍宜為

60mm/ns~300mm/ns;2 應具備可發(fā)射不少于

2

種寬度的脈沖的功能,脈沖寬度宜為

2ns~40ns。C.0.2 導線規(guī)格及布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同類型錨桿的導線種類應相同;2 導線宜為單芯單股銅芯絕緣硬線,規(guī)格宜為

、2.5mm或

4mm,錨桿越長截面積宜越大;3 導線應保持順直狀態(tài)與錨筋平行敷設,宜每

1.5m~2.0m

用絕緣材料固定

1

次;4 導線末端應與錨筋底端平齊且無導電接觸,宜采用電工膠帶包裹絕緣;5 導線應與錨筋一起安放至鉆孔內后注漿;6 布設前后應檢查導線的完好性。C.0.3 錨筋不應與外部環(huán)境有導電連接或導磁連接,測試前應清除錨筋及導線表面附著的錨固體及氧化物等雜質,測量并記錄錨筋外露長度。C.0.4 現場測試開始時間宜為錨固體終凝后。C.0.5 信號采集和篩選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2

個測試夾短路的方式初步確定起始光標的位置;2 應采用不少于

2

的典型波形用于波速及錨桿長度計算;3 信號記錄時間不宜少于

2

次發(fā)射脈沖在錨桿兩端往返所需時間;4 測試過程中應隨時檢查信號質量,選擇具有明顯反射的信號進行存儲;5

2

端頭位置,將最大波幅的同向反射波形起始上升位置作為錨桿末端位置;6 脈沖與反射脈沖的時間差。C.0.6 現場宜制作校準錨桿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同類型錨桿的校準錨桿數量不宜少于

3

根;2 長度應事先確知;3 長度宜在同類型錨桿中最長;4 測讀數據時宜不斷改變脈沖寬度以獲取最佳測試信號。C.0.7 校準錨桿的波速計算宜按下列步驟進行:1

1

個脈沖寬度測量第

i

根校準錨桿的脈沖時間差;2 按下式計算校準錨桿的波速;3 采用另

1

個脈沖寬度重復測量;4 取

2

個脈沖寬度波速的平均值作為第

i

根校準錨桿的波速;5 取所有校準錨桿波速平均值作為脈沖傳播校準速度

V(mm/nsiw

20準學兔兔www.bzfxw.com標下載式中:準學兔兔www.bzfxw.com標下載V

——空氣中的脈沖傳播速度,可取

mm/ns;V

——第

i

根校準錨桿的脈沖傳播速度(mm/nsL

——第

i

根校準錨桿的錨筋外露長度(mmL

——第

i

根校準錨桿的錨固體從錨筋/導線底端至地表的長度(mm);Δt

——第

i

根發(fā)射脈沖與反射脈沖的時間差(ns)。C.0.8 受檢錨桿長度的計算宜按下列步驟進行:1

1

個脈沖寬度測量該錨桿的脈沖時間差;2 按式(C.0.8)計算該錨桿長度;3 采用另

1

個脈沖寬度重復測量;4 取

2

個計算長度

L的平均值作為該錨桿的錨固體從錨筋/導線底端至地表的長度

L。

(C.0.8)式中:L

——受檢錨桿的錨固體從錨筋/導線底端至地表的長度(mmV

——校準波速(mm/nsL

——受檢錨桿的錨筋外露長度(mm);Δt

——受檢錨桿發(fā)射脈沖與反射脈沖的時間差(nsC.0.9 有明顯反向反射波形及無明顯反射波形時,不宜對錨桿長度進行判定。C.0.10 鉆孔內錨筋長度不超過

10m

時允許誤差不應大于

1.5m,超過

10m

時不應大于鉆孔內錨筋長度的

。21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附錄

D 旁孔法長度測試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D.0.1 儀器及傳感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測試深度不宜小于

100m;2 傳感器測量感應距離不應小于

3m

1.5MPa

水壓下不應滲水;3 測試深度分度值宜小于

50mm,深度誤差宜小于

0.5m;4 數據采集儀應具有信號實時顯示和初步分析處理功能;5 旁孔磁法的磁感應強度測試范圍宜為~,分度值宜小于

10nT,精度宜優(yōu)于50nT;6 于

,發(fā)射機及接收機工作頻率范圍宜為

50Hz~200kHz,接收機增益范圍宜為

0dB~140dB。D.0.2 測試孔布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距離錨桿不宜超過

3.0m;2 與錨桿軸線夾角不應大于

2°;3 孔深宜超過錨桿底端不小于

5m;4 孔徑宜為

;5 鉆孔宜采用

60mm~100mm小于

5m,傳感器應能在孔內自由升降;6 現場測試工作完成后應封孔。D.0.3 現場測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測試開始時間宜為錨固體終凝后;2 材等鐵磁性較大物體;3 接地電極相接,把交變電流直接施加在錨桿上;選用線圈感應法時,應采用夾鉗方式在錨桿上施加高頻交變電流;4

0.1m/s~0.15m/s;5 磁場強度數據采集時測點間距宜為

0.05m~0.1m,在錨桿底端附近應取較小間距;6 測試曲線記錄時宜實時判斷是否正常;7 有效曲線不應少于

3

8 磁向反向后重新測試,電磁法還可調節(jié)發(fā)射機頻率;9 初步判定實測長度不符合設計長度時應進行復測。D.0.4 磁法垂直方向測試數據的分析與判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應繪制垂直長度-磁場強度垂直分量(L-Z)曲線,并宜依據曲線下端平滑穩(wěn)定的

Z

測區(qū)垂直分量背景磁場強度

Z

Z

值相對

Z有明顯變化(高于或低于)時應判定有錨筋存在;2 宜按下式計算磁場強度垂直分量梯度

/dL;llv

(D.0.4)dLv

=

Z

2?Z122om標準下學兔兔www.bzfxw.c載式中:om標準下學兔兔www.bzfxw.c載Z

——磁場強度垂直分量(L

——錨桿垂直長度(mdZ/dL

——磁場強度垂直分量梯度(nT/m);Z、Z

——上、下測點的磁場強度垂直分量(Δl

——上、下測點垂直間距(m)。3 應綜合

L-Z

曲線及垂直長度-垂直分量梯度(L-dZ/dL)曲線初步判定錨筋底端位置

L,L

L-Z

曲線底部

Z

值由小于

Z的極小值轉成大于

Z的拐點或

L-dZ/曲線底部最深的極值點對應的深度位置。D.0.5 電磁法測試數據的分析與判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L-H端位置

L;2 宜按下式計算交變磁場強度梯度

/dLL-/dL線并綜合判定錨筋底端位置

L:dHdLE

=

H

2H1l

(D.0.5)式中:H

——交變磁場強度(A/m);L

——錨筋電磁長度(m),為錨筋測試點至激發(fā)點的距離;dH/dL

——交變磁場強度梯度(A/m);H、H

——前、后測點的交變磁場強度(AΔl

——前、后測點間距(m)。D.0.6 鉆孔內錨筋長度不超過

20m

時允許誤差不應大于

1.0m,超過

20m

時不應大于鉆孔內錨筋長度的

5%;測試孔與錨桿軸線不平行時宜計入因此產生的測量誤差。23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附錄

E 回

驗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E.0.1 應根據不同自解鎖錨具產品選定相應的回收工藝。E.0.2 試驗專用錨桿可在地表附近挖操作坑制作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長度、鎖定荷載及承載力均應取同類型錨桿中的最大值;2 基坑下半部分地層與上半部分地層附近相差較大時應補充

3

根;3 材料、零部件、機械設備、施工工藝及參數等應與工程錨桿基本相同。E.0.3 試驗專用錨桿施工及保護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不得有拉拔、反旋、擊入等誤解鎖動作;2 不得損傷錨頭、鋼絞線及輔助解鎖的繩索管線等用具;3 錨筋護套不應破損,漿液、泥漿等雜物不得漏入護套及自解鎖錨具內;4 張拉段長度應能滿足試驗及回收操作需求;5 應根據不同回收工藝設置適合的作業(yè)平臺;6 對回收設備應采取防墜落及防飛出措施。E.0.4 試驗程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應按本標準第

4.5

節(jié)規(guī)定進行多循環(huán)法適應試驗;2 宜按本標準第

4.7

節(jié)規(guī)定進行鎖損試驗;3 宜按同類型錨桿鎖定荷載中的最大值的

倍鎖定;4 鎖定后維荷時間不宜少于

5h;5 宜按照本標準第

4.7

節(jié)規(guī)定檢測錨筋持有荷載;6 拆除錨具,解鎖,回收錨筋。E.0.5 試驗結果滿足下列條件時,應判定回收試驗合格:1 適應試驗維荷時間內位移穩(wěn)定;2 持有荷載符合本標準第

4.7

節(jié)規(guī)定的試驗合格標準;3 按預定方式的回收率為

100%。24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附錄

F 自測力錨桿法測試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F.0.1 自測力錨桿產品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傳感器的準確度等級不應低于

0.5

級,分度值不宜低于

1.0kN;2 傳感器的量程宜分級設置,最小量程不宜小于

;3 傳感器及導線的防滲能力宜分級設置,最低等級宜為

水壓下不滲水;4 導線應具有較強的變形適應能力,宜選用高松馳材料導線;5 宜采用激光打碼機械在錨桿外端頭標記鋼絞線桿體長度;6 應在工廠內完成組裝。F.0.2 自測力錨桿法測試數量應根據需求確定。F.0.3 自測力錨桿的施工機械設備、施工工藝及參數等應與其它工程錨桿基本相同。F.0.4 施工及測試過程中不得損傷導線。F.0.5 現場測試程序宜符合下列步驟:1 在錨固體終凝

3d

內檢查傳感器及線路的完好性;2 測試前測讀初始壓力值;3 按加卸載程序逐級加載至預定最大試驗荷載,按

1

頻率測讀壓力峰值;4 卸載到初始試驗荷載,測讀壓力谷值;5 重復本條第

3

及第

4

款,直到相鄰兩次壓力峰值的相對差小于

5%。F.0.6 現場測試加卸載程序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可按照本標準第

4.5

節(jié)適應試驗執(zhí)行。F.0.7 宜將測試結果與錨頭荷載對比,兩者之差即為該級荷載下錨筋摩阻力損失。F.0.8 測試結果可用作錨筋持有荷載及調整錨頭彈性位移上、下限指標的依據。25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附錄

G 分布式光纖測試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G.0.1 傳感光纜及解調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宜采用金屬基索狀應變感測光纜;2 宜采用單模光纖;3 光纜應變范圍宜為;4 光纜抗拉強度及耐磨損性應滿足現場施工和拉拔測試環(huán)境的要求;5 解調設備準確度不應低于

40με,重復性宜優(yōu)于

;6 解調設備最小空間分辨率不宜大于

0.5m,最小采樣間隔不宜大于

0.1m;7 解調設備單次解調時間不宜大于

5min。G.0.2 光纜布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布設前應核查光纜應變系數、溫度系數和斷點,宜采用解調設備進行系數標定;2 光纜宜沿錨筋外側對稱布設,有條件時可布設

2

條回路,光纜引線長度不宜小于

4m;3

0.5m~1.0m4 體上,中間部分用尼龍扎帶寬松地綁扎在桿體定位架上,綁扎點距宜為

1.2m~1.5m;5 纜損耗不應大于

10dB;6

在光纜彎曲及出露地表位置宜松套套管保護,防止光纜損傷和折斷,光纜彎曲半徑應不小于20

7 測試錨桿不宜少于

3

G.0.3 測讀數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同一錨桿測試過程中空間分辨率、采樣間隔、掃描頻率步長等設備參數應保持一致;2 測試前應選取光纜特征點進行定位,確定錨桿長度范圍內光纜起始位置及長度;3 試驗加載前,應采集

3

次光纖有效測試數據并取算數平均值作為測試初始讀數;4 試驗加載過程中,應在本級荷載加載完成且錨頭位移穩(wěn)定后進行數據采集;5 檢查光路、測試參數設置并重新測試;6 障進行記錄。G.0.4 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果選取測試目標范圍內的光纖測試頻率值進行計算分析;2 錨桿應變可按下式計算: i

z

=

i

z

?0

z

式中:ε(z)

——在第

i

級荷載下深度

z

處錨筋或錨固體應變;ν(z)

——初始狀態(tài)下深度

z

處光纖的初始布里淵散射光頻移量(MHz);ν(z) ——在第

i

級荷載下深度

z

處光纖的初始布里淵散射光頻移量(MHz26

(G.0.4-1)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C

——光纖布里淵散射光的頻移量與應變的比例系數(με/MHz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3 拉力型及全粘結錨桿的錨筋軸力可按下式計算:Q(z)=i(z)EA

(G.0.4-2)mm

(G.0.4-3)Q(z)

——深度

z

處錨筋軸力(N);ε(z)

——深度

z

處錨筋或錨固體應變;E

——錨筋材料彈性模量(MPa);A

——所有錨筋橫截面積之和(mm4 拉力型及全粘結錨桿錨固體與地層間的粘結應力可按下式計算:dQudz式中:f(z)

——深度

z

處錨固體與地層間的粘結應力(u

——深度

z

處錨固體周長(mm)。27.b學兔兔wwwzfxw.com標準下載附錄

H 檢測不合格處置流程.b學兔兔wwwzfxw.com標準下載

28om標準學兔兔www.bzfxw.c下載附錄

I 極

驗om標準學兔兔www.bzfxw.c下載I.0.1 加卸載應采用多循環(huán)法,循環(huán)次數宜為

7

次,分級荷載可取預定最大試驗荷載

P的

倍、倍、0.6倍、倍、倍、

倍及

I.0.14.3.7

條規(guī)定的中止加載情況時,宜繼續(xù)按預定最大試驗荷載的

0.05

倍分級循環(huán)加載試驗直至破壞。

I.0.2 蠕變率宜按下式計算,荷載分散錨桿應按各單元錨桿單獨計算:

(I.0.2)式中:α

——蠕變率(mmS、S

——t、t時刻的錨頭位移讀數(mm);t、t

——計算時間對數周期的終、始時刻(),其中

t不宜小于第

5min,t宜大于

t至少

30min。I.0.3 判穩(wěn)方法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第

15min

1.0mm

時,宜判定為位移穩(wěn)定;2 第

15min

位移增量大于

1.0mm

時,維荷時間宜延長

45min,第

60min

增量不大于

1.2mm

時,宜判定為位移穩(wěn)定;3 第

60min

1.2mm

時,宜再次延長維荷時間

并取不同時間段計算蠕變率

α,可判斷出

α≤

α>

時即可進入下一循環(huán)試驗,否則宜試驗至維荷時間結束。I.0.4 試驗數據整理宜符合本標準第

4.5.3

條~第

4.5.6

條的規(guī)定。I.0.5 P-ss-tα-P)曲線(圖

I.0.5),預應力錨桿尚應繪制

P-s及

P-s曲線(圖

4.5.4b)。29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

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

lg

lg

30zfxw.com標準.bww兔w兔學下載

αP

zfxw.com標準.bww兔w兔學下載I.0.6 錨桿極限承載力個體值

R1 α≥2.0mm

時宜取

對應的荷載或取破壞荷載的前一級荷載,其中有本標準第

3.2.4

條所列情況時宜按本標準第

J.0.7

1

款取值;2 α<2.0mm

但錨桿達到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時宜取破壞荷載的前一級荷載;3 α<2.0mm

且錨桿未達到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時宜取實際最大試驗荷載。I.0.7 錨桿承載力計取方法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錨桿荷載試驗數量不少于

6

個時,宜按下列公式計算極限承載力標準值:Rum

Rum

=Ru,i

/m f

=

R2u,i

(Ru,i)2

/m

m1)i=1m mi=1 i=1m

f

um

s

=

1?(1.704/

m

+4.678/m2

)m

(I.0.7-1)(I.0.7-2)(I.0.7-3)(I.0.7-4)R

=

γR (I.0.7-5)式中:R

——錨桿極限承載力標準值();R

——承載力個體值的平均值();m

——試驗數量;Ru,i

——第

i

個試驗錨桿極限承載力個體值();σ

——標準差;δ

——變異系數;γ

——統(tǒng)計修正系數。2 試驗數量少于

6

個且極差不超過平均值的

30%時,宜取試驗結果中的最小值作為極限承載力

30%31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原因不能明確時宜增加試驗數量后重新統(tǒng)計;學兔兔www.bzfxw.com標準下載3 安全系數

取值。I.0.8 承載力統(tǒng)計計算采用其它破壞形式獲得的成果時應注明,有爭議時可重新試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