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_第1頁
第二章 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_第2頁
第二章 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_第3頁
第二章 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_第4頁
第二章 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原理教師教育課程2/5/20231導論(教育學概述)一、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二、教育學的理論結構三、教育學的研究范式第二章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一、教育學的詞源及演化二、教育學的產生三、教育學的發(fā)展四、教育學的研究范式2/5/20232本章教學要求

本部分作為現(xiàn)代教育科學的入門內容,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現(xiàn)代教育學發(fā)展的基本階段及其特征;了解當前現(xiàn)代教育學發(fā)展中的重要分支,如實驗教育學、實用教育學的主要觀點;理解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范式的發(fā)展等問題。2/5/20233重點教育學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及其特點現(xiàn)代教育學的形成難點現(xiàn)代教育學的研究范式現(xiàn)代教育學的理論結構本章重點難點2/5/20234第一節(jié)、教育學的詞源及演化

廣義的教育認識:習俗的、神話的、經驗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反映形式;狹義的教育認識:科學的和理論的反映形式。借助教育的概念,遵循現(xiàn)有的教育知識共同體所制定的學術原則進行的教育認識活動。2/5/20235一、西方英語為pedagogy,法語為pedagogy,德語為pedagogik均源于希臘語的“pedagogue”(教仆)一詞,意思是照看、管理和教養(yǎng)兒童的方法。行動或行動的方法。19世紀末,英語國家的人們開始用“education”取代“pedagogy”。(多種詞義:活動、學科)20世紀中葉:“educology”。2/5/20236二、中國

中國歷史上的“教育學”是從日文轉譯而來的,時間大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隨后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當今中國的教育學,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含義:一是作為所有教育科學門類的總稱,與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文學等并列;二是指各師范院校所開設的一門帶有專業(yè)基礎性質的課程,也稱教育概論、教育原理或教育學原理等;三是指作為一門課程教材的教育學用書。2/5/20237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關于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有教育現(xiàn)象、教育事實、教育問題和教育規(guī)律等認識。2/5/20238首先,“教育現(xiàn)象”中只有被關注的、具有研究價值的部分才是研究對象,而不是籠統(tǒng)認為教育現(xiàn)象都是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其次,“教育規(guī)律”是教育學研究的目的,而不是現(xiàn)代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再次,“教育事實”也不是教育學的研對象,即只有哪些被認為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事實才作為研究對象。2/5/20239總之,現(xiàn)代的教育學研究所關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實際問題,它的研究對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問題,而且是已經意識到的現(xiàn)代性的教育問題。2/5/202310一、教育學創(chuàng)立的條件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的發(fā)展(17世紀)科學方法論的創(chuàng)立:培根和笛卡兒客觀條件主觀條件相關學科的成熟:哲學、心理學教育家的不懈努力:培根、康德第二節(jié)、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2/5/202311二、在教育學創(chuàng)立中做出貢獻的人物(一)培根1、首次把教育學作為獨立的學科納入人們的知識領域?!墩摽茖W的價值與發(fā)展》,1603年2、提出了一般的方法論基礎:歸納、實驗,批判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2/5/202312(二)夸美紐斯:1、1693年,《大教學論》,批判中世紀的學校教育;2、教育是完成上帝交給任務的工具。3、泛智主義2/5/202313(三)康德:《康德論教育》1、偉大的教育思想家:真知灼見需要教育;一個人只有受過一定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2、教育必須成為一個學業(yè)。成為一門獨立的領域,專門的課程。3、應該進行教育實驗:思想實驗-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與教育,即教育學家辦教育。2/5/2023141、教育學應該成為一門科學??茖W教育學的奠基人。2、教育學的第一個基礎是心理學,其次是哲學,還需要其他基礎。。3、確立了理性教育學的基本特征。重視概念和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四)赫爾巴特:《康德論教育》2/5/202315(五)裴斯泰洛齊:西方教圣1、使教育學心理學化。2、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3、。2/5/202316三、教育學的形成㈠前教育學階段

前教育學階段的基本特征第一,對教育的認識有一定的概括和總結,但這種概括和總結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2/5/202317

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論述教育問題的現(xiàn)象,如東方的孔子、墨子、孟子、朱熹等;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等。2/5/202318第二,對教育的論述已經不少,但這些論述還散見在哲學、倫理等著作中,還沒有形成教育學的話語體系。

2/5/202319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中國有:樂征克:《學記》曾參:《大學》孔子思想:《論語》孟柯:《孟子》孟子

2/5/202320西方有:

柏拉圖:《理想國》

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2/5/202321《學記》的主要內容教學相長;豫時遜摩;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長善救失;廣交朋友。1.論述了教育的重要性2.提出了以下教育原則2/5/202322孔子的主要教學思想◆

學而時習之◆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有教無類2/5/202323也被概括為:及時鞏固原則啟發(fā)誘導原則(憤啟悱發(fā)原則)學思結合原則有教無類原則因材施教原則2/5/202324㈡獨立形態(tài)的教育學階段

這一時期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雛形階段

形成階段2/5/2023251.教育學雛形時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國)培根:《論科學的價值和發(fā)展》(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英國)洛克:《教育漫話》(法國)盧梭:《愛彌兒——論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齊:

《林哈德與葛篤德》2/5/202326在這些著作中,作者力圖系統(tǒng)論述教育問題,這些著作為教育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盧梭夸美紐斯2/5/2023272.教育學學科形成時期

首先,赫爾巴特明確表示教育學要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就必須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獨立的教育思想。教育學學科形成的標志——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的問世。2/5/202328其次,赫爾巴特以心理學、倫理學為基礎,應用一系列概念,建構了相對完整、獨立的教育學體系,形成了赫爾巴特獨有的教育學話語體系和研究典范。赫爾巴特2/5/2023291.實驗教育學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梅伊曼:《實驗教育學綱要》拉伊:《實驗教學》第三節(jié)教育學的發(fā)展2/5/202330主要觀點第一,反對概念思辨的教育學,認為它對檢驗教育方法的優(yōu)劣毫無用途。第二,提倡把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應用于教育研究,從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學化”。2/5/202331第三,把教育實驗分為:問題假設——根據假設制定實驗計劃及實驗——將實驗結果應用于實際,以證明其正確性。第四,差別教育實驗和心理實驗,認為教育實驗是在真正的學校環(huán)境和教學實踐中進行。2/5/202332第五,主張用實驗、統(tǒng)計和比較的方法探索兒童心理的發(fā)展,用實驗數(shù)據作為改革學制、課程和教學方法的依據。2/5/202333實驗教育學所強調的定量研究成為20世紀教育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范式。2/5/2023342.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和

《經驗與教育》克伯屈:《設計教學法》2/5/202335主要觀點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和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第二,“教育即個人經驗的增長”,教育在于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增長自己的經驗,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2/5/202336第三,教育是生活,是個人經驗的增長過程,學校是一個雛形社會,學生的學校學習就是一個社會成長的過程。第四,打破學科中心的課程體系,學校課程要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2/5/202337第五,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貓老師:我們今天做什么游戲?2/5/202338

第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提倡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獨立探討、發(fā)現(xiàn)。2/5/202339基本評價:(1)美國文化精神的反映;(2)忽視了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校的相對獨立地位。2/5/2023403、文化教育學基本觀點:(1)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2)教育的對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3)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辯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實驗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科學的理解的方法;2/5/202341文化教育學基本觀點:(4)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文化培養(yǎng)完整的人格。文化可以分文主觀文化和客觀文化,通過主觀文化可以促進客觀文化的發(fā)展,同時通過提升主觀文化來促進客觀文化的進步。在主客觀文化歷史和現(xiàn)實、普遍和個體的互動中培養(yǎng)人完整的人格。(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喚醒”和“陶冶”。2/5/202342文化教育學基本評價:(1)突出了教育學學科的性質,對教育學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影響。文化教育學基本把握了教育過程的性質,觸及到教育問題的性質,有助于人們深層次地思考教育問題,給人以深刻啟發(fā)。2/5/202343文化教育學基本評價:(2)、存在著一些缺陷:思辨味道太濃;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經濟及個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等因素的影響;用理解作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2/5/2023444、制度教育學代表人物:烏里、瓦斯凱、洛布羅等人2/5/2023454、制度教育學基本觀點:(1)教育研究應該首先研究制度及其對個體行為的影響;(2)教育實踐中的官僚主義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3)教育目的是要實現(xiàn)社會變遷,為實現(xiàn)這個目的,學校教育要幫助教育者和學習者將學校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4)教育制度包括隱性制度。2/5/2023464、制度教育學基本評價:(1)重制度分析;(2)依賴精神分析。2/5/2023475、馬克思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加里寧、凱洛夫、揚賢江等2/5/2023485、馬克思主義教育學代表觀點:(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在階級社會中有階級性;(2)教育起源于生產勞動;(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4)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5)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6)應用馬克思方法論研究教育問題。2/5/2023495、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基本評價:(1)奠定了科學方法論基礎;(2)容易被簡單化、機械化和過度政治化。2/5/2023506、批判教育學代表人物:鮑爾斯、阿普爾、布迪爾等等。2/5/2023516、批判教育學代表觀點:(1)資本主義學校的不平等性;(2)學校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對應關系;(3)人們對這種不平等和對應關系的意識的麻木;(4)教育的目的是啟蒙和授權。2/5/2023526、批判教育學基本評價:(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一些觀點和方法;(2)有利于認識資本主義的教育;(3)具有戰(zhàn)斗性、批判性和解放能力。2/5/202353小節(jié)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條件不同國家的教育學傳統(tǒng)教育學派之間的相互批評和借鑒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2/5/202354第四節(jié)教育學的理論體系

第一種是以美國的教育理論為藍本,對美國教育理論的吸納,主要表現(xiàn)在對美國的實用主義和行為主義教育學理論原著的翻譯、介紹或者是套用這些理論模式建立類似的教育學理論體系。一、中國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2/5/202355其中,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桑代克、蓋茨的《教育之基本原理》及桑代克的《桑代克教育學》影響最大。2/5/202356第二種是以德國的教育學理論體系作為建構模式,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1946年出版的《教育學概論》。2/5/202357第三種是以蘇聯(lián)的教育學理論體系作為建構模式,這種模式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作為理論基礎,教育學的理論體系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

可見,我們需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體系。2/5/202358一是教育交叉學科二是教育學子學科三是教育學亞學科二、教育學學科群落教育學科衍生的線索2/5/202359

家庭教育學社會教育學學校教育學等學科根據不同角度分出眾多群落體系①按照教育場域可分為2/5/202360

面授教育學函授教育學網絡教育學等學科②按照教育時空可分為2/5/202361早期教育學學前教育學初等教育學中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特殊教育學等學科③按照教育對象可分為2/5/202362教育哲學教育人類學教育生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文化學教育倫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法學教育管理學等學科④按照學科視角可分為2/5/202363三、教育學的研究范式教育學的研究范式是一個綜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學研究的價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

2/5/202364哲學層面指一個科學家集團共同擁有的信念(核心是價值概念);科學層面指科學共同體在某一業(yè)或學科具體問題上所達成的理論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框架,或者說是理論體系、研究規(guī)則和方法的結構模式。庫恩(T.Kuhn)對“范式”的解釋2/5/202365

近代以來,教育學研究范式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下的重要趨勢:(一)教育學研究范式的發(fā)展2/5/202366第一,隨著科學發(fā)展、價值觀變革的發(fā)展,教育學研究范式逐步走向多元化。第二,隨著思維方法的發(fā)展,教育學的研究范式在不斷地革新之中。2/5/202367中國:我國的教育學研究范式還處在引進和借鑒的起步階段,還沒有形成有影響的研究流派。2/5/202368

首先,從研究的基本理念來看

農業(yè)社會,教育學是面向過去的研究范式——述而不作;(二)現(xiàn)代教育學研究范式的發(fā)展2/5/202369工業(yè)社會,教育學是面向當時的研究范式——述而且作;2/5/202370信息社會,教育學是面向未來的研究范式——推陳出新。2/5/202371

◆總之,在教育學的研究方法上,傳統(tǒng)的哲學思辨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人們對教育科學性的懷疑主要集中在教育學的實證性上,加強教育的實證性研究是現(xiàn)代教育學研究方法的一個必然轉向。2/5/202372此外,數(shù)學中的統(tǒng)計技術、社會學中的調查方法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教育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2/5/202373四、教育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1)教育學問題領域的擴大對教育問題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等方面,而是拓展到教育與社會的宏觀關系方面,從基礎教育擴展到高等教育,從正常的兒童教育擴展到特殊兒童教育,從兒童青少年教育擴展到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一種從系統(tǒng)論觀點出發(fā),跳出舊教育學的框框,從多維度、全方位審視教育在社會與人自身的發(fā)展中的運行軌跡的“大教育學”開始出現(xiàn),大教育觀逐漸確立。2/5/202374教育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2)教育學研究學科基礎的擴展

由于科學的綜合化發(fā)展越來越趨于主導地位,教育學日益與生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相互滲透,在理論上逐漸深化,在內容方面更加豐富;再加上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tǒng)論的產生與發(fā)展,為教育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所以,各國的教育學在不同的思想體系指導下,都將有更新的發(fā)展,在理論上也都深化一步。2/5/202375教育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3)教育學研究范式的多樣化

由于當代社會發(fā)展是多樣化的,科學與經濟問題、政治、人口、環(huán)境等等,總是綜合地交織在一起,各國教育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也日益增加,作為社會科學的教育學不可能不受這一發(fā)展趨勢的影響,這就需要教育理論研究運用新思維,綜合利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于是出現(xiàn)了強調數(shù)量關系的科學主義的研究,強調非數(shù)量關系的人文主義的質的研究,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結合性研究;同時形成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行動研究、咨詢研究、開發(fā)研究相互依賴、相互推動的局面,使教育學研究范式更加趨于多樣化。2/5/202376教育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4)教育學的進一步分化與綜合

教育學已不再是一門學科,而是代表擁有幾十門分支學科的龐大學科群,它是教育學科群的總稱。20世紀從教育學中逐漸分化出的分支學科,有普通教育學、幼兒教育學、高等教育學、職業(yè)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成人教育學、教育管理學、教學論、德育論、學科教學法、教育科學研究等,而且將繼續(xù)分化。教育學的綜合趨勢主要反映在教育概論或教育原理學科的產生上,同時反映在教育學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綜合上,出現(xiàn)一系列雙學科甚至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如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統(tǒng)計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工藝學、教育人類學、教育文化學、教育生態(tài)學、教育未來學、教育社會心理學等。2/5/202377教育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5)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日益密切

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導下,廣大教育學工作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對教育實踐進行了大膽探索,促進了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和深化,教育教學試驗方興未艾,如重視學生智力和能力發(fā)展的實驗、主體教育實驗等,課外校外活動積極開展,農村教育改革更呈現(xiàn)出燎原之勢,教育學與教育改革的關系更加密切。2/5/202378教育學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6)教育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具體表現(xiàn)為人才的全球性流動、競爭與合作,交易機構的跨國設立,國際化網絡交流興起以及國際學分、學位的互認等等,一個世界性的各國教育相互滲透、高度融合的大趨勢正在出現(xiàn)。2/5/202379五、教育學的若干基本問題

1.教育學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