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臺灣近現代史略_第1頁
第九章臺灣近現代史略_第2頁
第九章臺灣近現代史略_第3頁
第九章臺灣近現代史略_第4頁
第九章臺灣近現代史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

臺灣近現代史略

走進臺灣第九章臺灣近現代史略第一節(jié)、中國民眾開發(fā)和守御臺灣的早期歷史第二節(jié)、日據時期臺灣同胞的守土抗暴斗爭第三節(jié)、臺灣光復后的社會經濟變化第四節(jié)、21世紀兩岸關系的新走向第一節(jié)、中國民眾開發(fā)

和守御臺灣的早期歷史一、臺灣的早期開發(fā)(一)臺灣的自然地理歷史概況(二)臺灣的史前人類和原住民(三)大陸漢人向臺灣遷徙的過程(一)臺灣的地理歷史概況1、地理位置臺灣位于我國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兩岸與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接壤,北向東海。全島總面積為35989.76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其中包括臺灣本島,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火燒島和其他附屬島嶼共88個,為中國的“多島之省”。臺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394公里、東西最寬為144公里,呈紡錘形。

2、地形特征——“高山之島”東部山地統稱臺灣山脈,是由臺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脈、雪山山脈,等五條自東北至東南的平行山脈組成的褶皺、斷塊山系。其中中央山脈縱貫全島南北,號稱“臺灣屋脊”。臺灣的山脈走向與福建山脈一致,都是南北峙立,于是臺灣又有“浮福建”的雅號,形象地說明臺灣地區(qū)是福建省漂浮在我國東南海域的一部分。

(一)臺灣的地理歷史概況(一)臺灣的地理歷史概況3、豐富的自然資源臺灣山峻崖直,河短水豐,瀑布極多,且各種形態(tài),應有

盡有,十分壯觀。除了瀑布,島上更是溫泉磺溪密布,具有很高的療養(yǎng)治病之功效,吸引著眾多游客。關仔嶺溫泉還有“水火同源”的勝跡;而宜蘭蘇澳冷泉,更是世之稀有。西部平原海岸,寬廣筆直,水清沙白,柳林成群,極宜泳?。宏柟獍桌?,輕風椰林。充滿著海濱的浪漫情調。北部海岸,又別有洞天,被臺風、海浪沖蝕的海蝕地貌,鬼斧神工、千奇百怪,構成一幅幅天然奇境,具有“海上龍宮”的雅號。

(一)臺灣的地理歷史概況

4、臺灣的古稱

臺灣古有“岱員”、“瀛洲”、“東鯤”、“夷洲(州)”、“琉求(球)”等多種名稱。到明朝時,常以局部地名如:“雞籠”、“北港”、“淡水”等代替全島的名稱;明代統治者則將臺灣人民稱“東番”,將臺灣地區(qū)稱東番諸島。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24~1661荷占),正式在臺灣建立起奉明正朔的大陸政權,自稱臺灣為“東都”。明宣德(1426—1435)年間,臺灣名稱正式見于官方文件。(一)臺灣的地理歷史概況

5、美麗島之稱的來由

16世紀初葉,歐洲列強殖民擴張活動逐漸延伸到亞洲。公元1544年(明嘉靖23年),早期的殖民主義國家葡萄牙的一艘商船,經過臺灣海峽時,遠望林木蔥郁,景色如畫的臺灣島,禁不住高呼:“l(fā)lha,Formosa”(啊!多美麗的海島),于是,“福摩薩”成為西方人對臺灣的稱呼之一。(二)臺灣的史前人類和原住民1、左鎮(zhèn)人——原住民的祖先臺灣歷史源遠流長,1971年在臺南縣左鎮(zhèn)鄉(xiāng)菜寮溪河床出土的“左鎮(zhèn)人”,便是屬于舊石器時代(約2-3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當時臺、澎等島嶼與福建連成一片,成為中國大陸架的一部分,徒步便可到達。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左鎮(zhèn)人”大概就是經過長途跋涉從大陸東南沿海到達臺灣。(二)臺灣的史前人類和原住民2、臺灣“原住民”是指后來移入的“南島語族”,可概分為“高山族”和“平埔族”;“高山族”又可分九族,八族在本島,一族居離島;而平埔族群,民族學者也有九族之分。2、臺灣“原住民”(二)臺灣的史前人類和原住民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山區(qū)、東部蘭嶼。高山族各族間的組織形態(tài)也不相同,經濟活動以守獵、捕魚和粗放農耕為主。在宗教信仰方面,原住民大多屬于精靈崇拜。由於和漢族接觸較少,傳統文化保留較為完整。漢人稱之為“生番”,意為沒開化之人。(二)臺灣的史前人類和原住民平埔族

平埔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及東北部平原,各族的語言組織型態(tài)皆不相同,大部分屬于母系社會,采贅婚制。經濟活動以狩獵、捕魚和游耕為主。大約四百年前,開始有大批漢人移居臺灣,平埔族文化與漢文化逐漸相融。漢人稱之為“熟番”。(三)大陸漢人向臺灣遷徙的歷史1、有史可查的歷史至少可上溯到盛唐。2、1628年,鄭芝龍從閩南募集數萬人到臺灣屯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地向臺灣移民的活動,掀起首次大陸漢族移臺高潮。3、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又一次漢族移民高潮。4、1863統一臺灣后,開啟了前后持續(xù)一百多年的大陸漢族移民浪潮。二、中央王朝對臺灣的統治1、中國政府經營臺灣史略230年,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領1萬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這是大陸封建王朝正式開拓臺灣的軍事行動,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由政府經略臺灣之始.607、608年,隋朝將軍朱寬兩次橫渡臺灣海峽,到達流求(臺灣)。610年,隋煬帝派將領陳棱及朝請大夫張鎮(zhèn)州率領兵萬余人到達了臺灣。公元1171年左右,南宋泉州知府汪大猷正式在澎湖建造軍營,常年駐軍戍守,編戶管轄。這是中國大陸政權正式管理澎臺地區(qū)之始。

二、中央王朝對臺灣的統治1、中國政府經營臺灣史略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負責管理臺灣和澎湖地區(qū)的民政,行政上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臺澎地區(qū)已正式歸屬中國版圖。1403―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鄭和率領船隊曾在臺灣停留。1624年9月荷蘭殖民者侵占了臺灣。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將士2萬5千余,戰(zhàn)船百余艘進軍臺灣。1662年2月9日,荷蘭人退出熱蘭遮城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清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清軍從鹿耳門(今臺南市西北

)登上臺島,明鄭政權投降,結束了鄭氏祖孫3代的偏安統治。臺灣與大陸正式和平統一。二、中央王朝對臺灣的統治

2、荷蘭殖民統治臺灣(1624-1662)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

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趁中國駐澎湖列島兵力單薄之際,侵入當地,但年底即被明朝軍隊趕走。1622年,荷蘭人再次入侵,于1624年再次被驅逐。不久,荷蘭人趁明末大陸大亂,中國政府無暇顧及臺灣的時機,占據了臺灣南部.2、荷蘭殖民統治臺灣(1624-1662)荷蘭人當初據臺只想做與明日貿易的轉口地,但一登陸臺灣就看重了地廣,氣候溫暖,土地肥

沃,適于農業(yè)生產的條件,重新決定了長久性的殖民地計劃:(1)鞏固政治中心:于1632年完成了熱蘭遮城(安平),1650年又在赤坎(今臺南市)筑第二城(赤坎樓)。臺灣成為荷蘭在東北亞唯一的殖民地,守兵二千,官民職員六百人常駐。2、荷蘭殖民統治臺灣熱蘭遮城全景圖荷蘭人占領下的臺江沿岸情景圖(2)對原住民政策:初期十余年以武力征服方式,“右手持槍左手拿圣經”。1636年2月在新港舉行歸屬典禮。《臺灣府志》中有一則臺灣人民廣為流傳的“牛皮割地”傳說:荷殖民主義者登岸臺灣,對原住民說,只想借一塊牛皮大小的土地,供他們落足就行。善良純樸的原住民順口就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墒墙苹那致哉邊s用剪刀把牛皮剪成很細很細的皮絲,于是圍了一大片土地。

2、荷蘭殖民統治臺灣(1624-1662)(3)對漢人政策:

由漳泉二地招募漢人從事鋪路修橋筑堤水利灌溉,從印度輸入種子苗木和耕牛。王田、地租、田賦殖民地社會的形成。(4)統治者荷蘭人在臺攫取之利益:鹿皮→日本 蔗糖→日本,明朝,遠達波斯稻米→明朝福建荷蘭人在臺灣貿易上所獲凈利,在亞洲各地的荷蘭商館中,僅次于日本,占亞洲第二位。2、荷蘭殖民統治臺灣(1624-1662)2、荷蘭殖民統治臺灣(1624-1662)(5)趕走占據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占領臺灣全島1626年5月西班牙人抵臺灣東北角,命名三貂角(SanTiago),入雞籠港。1628年占滬尾,并筑城。1642年荷蘭趁機進攻雞籠,西班牙守軍投降.臺灣北部亦歸荷蘭人統治。荷蘭時代開拓地域圖2、荷蘭殖民統治臺灣(1624-1662)二、中央王朝對臺灣的統治

3、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1年抗清將領鄭成功決意渡海收復臺灣,作為抗清的基地。4月2日他率軍25000多人,由福建廈門,乘大小戰(zhàn)艦幾百艘,經澎湖向臺灣進發(fā),向盤據臺灣的荷蘭侵略者發(fā)動了猛攻。幾經激戰(zhàn),把侵略者圍困在據點里。戰(zhàn)爭中荷蘭幾次派兵援救,都被鄭成功在海上擊潰。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者見大勢已去,只好在投降書上簽字,撤離了臺灣,荷蘭人占據臺灣38年的歷史結束了。

3、鄭成功收復臺灣荷蘭使節(jié)晉見鄭成功求和圖1661年3月鄭成功攻澎湖4月鄭氏由鹿耳門登陸臺灣本島,陷赤坎城,進而包圍熱蘭遮城5月立臺灣為東都1662年2月荷蘭人投降鄭成功鄭氏政權在臺灣(1662-1683)1、清政府統一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不久就病逝了,由他的兒子、孫子相繼治理臺灣。此時已在大陸確立了統治地位的清政府曾幾度與之會談,但卻未有結果。1683年,清政府決定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在澎湖一戰(zhàn),清軍獲勝,鄭氏軍隊軍心動搖,臺灣民心瓦解。于是,鄭成功之孫鄭克塽于8月向清政府具表請求歸順。三、清政府對臺灣的開發(fā)和治理三、清政府對臺灣的開發(fā)和治理2、清政府治理下的臺灣清政府統一臺灣后,

1684年先在臺南設立臺灣府,下轄三縣,并明諭臺灣隸屬福建省管轄。1727年,清政府又添設了澎湖廳,并將臺灣正式定為官方統一名稱。清初臺灣府行政區(qū)域圖2、清政府治理下的臺灣1841年(道光21年)7月英軍攻臺,英艦中彈,觸礁,204人被清軍所俘,9月二犯雞籠,又被擊退1842年正月英艦三艘攻大安港,其一觸礁,又被俘57人1843年臺灣方面抵抗英軍有功之臺灣兵備道姚瑩總兵達洪阿在英方要求下,被逮捕治罪1848年英船來臺探測沿海地形英人戈登至雞籠調查煤層2、清政府治理下的臺灣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規(guī)定開放安平、淡水、雞籠、高雄四港。1867年,美國入侵臺灣,當地軍民奮起還擊,迫使侵略軍退出臺灣。1871年(清同治10年)琉球人漂至八瑤灣,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54人。1873年日本向清交涉牡丹社事件,清吏部尚書毛昶熙答:“臺灣生蕃屬我國化外,問不問罪由貴國裁奪”。1874年3月日軍三千名攻牡丹社日軍攻打牡丹社圖2、清政府治理下的臺灣1874年5月,日本侵入臺灣,10月,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簽訂《臺事專條》,賠款50萬兩,承認日本侵臺為保民義舉,11月日軍撤出臺灣。1884年,法國挑起了中法戰(zhàn)爭,戰(zhàn)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臺灣。1884年8月法軍攻入雞籠港,被守軍擊退。11月進占滬尾。1885年法軍傷亡加上疾病,退出北臺灣,改攻澎湖,2月,孤拔占媽宮,法兵多患疾病,6月孤拔病死於澎湖媽宮。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訂,法軍被迫撤出臺灣。2、清政府治理下的臺灣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決定將臺灣改成行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1886年3月3日,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正式上任,臺灣省正式建立,省治于臺北。2、清政府治理下的臺灣劉銘傳在臺灣進行大規(guī)模開發(fā),開啟了臺灣近代化進程。除了調整行政區(qū)、延續(xù)“開山撫番”的政策外,尤其重視交通建設,由臺北的大稻埕分向南、北興筑鐵路,北起基隆,南到新竹。并積極從事清理田賦的工作,使臺灣財政可以獨立。又為了海防的需要,興建炮臺、設置機器局生產武器;並設立西學堂和電報學堂等新式學校,使臺灣“富厚十倍內地”,成為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一省。臺北府衙門1887年3月滬尾-基隆-臺北電線通6月臺北-基隆開始建鐵路臺北最早的火車站清光緒年間臺北之石坊街2、清政府治理下的臺灣從1683年到1895年的212年間,清政府廣招東南沿海居民移居臺灣,對臺灣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開煤礦、設機器局、修公路、筑鐵路、辦郵局、開新式學堂,使臺灣得到了開發(fā),經濟逐漸發(fā)展起來。

臺南郵政局(現已拆除)第二節(jié)、日據時期臺灣同胞的守土抗暴斗爭

一、日本侵占臺灣1、臺灣、澎湖列島的割讓一八九四年,中日因朝鮮問題發(fā)生戰(zhàn)爭,史稱“甲午戰(zhàn)爭”,老朽的中國竟被“維新”的蕞爾小國日本打敗,以賠款割地告終。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2、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運動

《馬關條約》割讓臺、澎消息傳來,臺灣官民決定成立“臺灣民主國”(1895年5-10),年號永清

,以巡撫唐景崧為總督,丘逢甲為義軍統領,抗拒日本的接收。

5月底,日軍自澳底(今臺北縣貢寮鄉(xiāng))登陸,唐景崧等人逃回中國大陸。不久,臺北城淪陷,日本人隨即在臺北城舉行始政典禮,并成立總督府。一、日本侵占臺灣2、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運動日軍進據臺北城后,步步南逼,鎮(zhèn)守南部的劉永福仍繼續(xù)領導義勇軍抗日,終因軍力懸殊,后繼無援而告失敗,劉永福遠赴廈門。10月底,臺南城淪陷,日本對外宣稱“全島悉定”,臺灣自此進入日本的殖民統治時代,但臺灣人民并沒有因此停止抗日。二、殘暴的殖民統治1、日本威權統治——總督獨裁統治1895年,總督府成立后,日本政府對臺灣采取不平等待遇政策,并依據“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形成總督專制的體制。日本統治前期(1895-1918年),派來七任臺灣總督,皆為武官;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任內,任后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完成土地、林野、戶口的調查及諸多交通、產業(yè)建設,并將貨幣、度量衡統一,使臺灣財政得以自足,日本對臺殖民統治基礎的穩(wěn)固,可謂奠定于后藤的施政。六三法日本政府1896年公布法律第63號,規(guī)定總督得在其管轄區(qū)內發(f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1906年底,“六三法”由“三一法”取代。后者明定總督的律令不得違反日本本國的法律,或在臺灣施行的法律。但實際上歷任臺灣總督統治臺灣的50年,“六三法”賦予臺灣總督的“律令制定權”一直都在發(fā)揮作用。二、殘暴的殖民統治1、日本威權統治——警察、保甲制度面對臺灣人的激烈抗爭,總督府以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治臺,由警察負責一切事務,警察力量深入社會基層進行嚴密的社會控制,干預臺人的生活。警察制度日本總督為了鎮(zhèn)壓臺灣人的反抗活動,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一套嚴密的警察制度。在各地普設派出所,并不斷擴大警察權力,警察除了執(zhí)行法律、維持秩序外,還要協助處理地方政府的一般事務。1937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經濟統治措施也由警察擔任。保甲制度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保設保正,甲設甲長??偠礁们宕詠淼谋<字贫龋高^連坐法和相互監(jiān)督的方式,作為警察管理地方的輔助工具。另由保甲中的青壯年成立“壯丁團”鎮(zhèn)壓武裝抗日活動。保甲除了協助一般行政事務外,總督府也常利用保甲協助推廣日語、破除迷信、改良風俗、解纏足及防范天災等工作。二、殘暴的殖民統治2、殖民經濟總督府以“農業(yè)臺灣、工業(yè)日本”的政策,推動臺灣甘蔗、水稻的改良,使臺灣的米、糖產量激增,以供應日本國內的需求。而以糖業(yè)為主的農產加工業(yè),更奠定日后臺灣工業(yè)化的基礎。1930年代之后,為了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的軍事需要,總督府積極在臺灣發(fā)展重化工業(yè),以補給軍需品。由于工業(yè)生產持續(xù)成長,直到日治末期,工業(yè)化的結果,臺灣轉成為半農業(yè)半工業(yè)的社會。二、殘暴的殖民統治2、殖民經濟總督府以“農業(yè)臺灣、工業(yè)日本”的政策,推動臺灣甘蔗、水稻的改良,使臺灣的米、糖產量激增,以供應日本國內的需求。而以糖業(yè)為主的農產加工業(yè),更奠定日后臺灣工業(yè)化的基礎。制糖工廠二、殘暴的殖民統治2、殖民經濟1930年代之后,為了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的軍事需要,總督府積極在臺灣發(fā)展重化工業(yè),以補給軍需品。由于工業(yè)生產持續(xù)成長,直到日治末期,工業(yè)化的結果,臺灣轉成為半農業(yè)半工業(yè)的社會。二、殘暴的殖民統治3、差別待遇的教育制度日治時期的教育,采取“同化”的教育政策,藉以將臺灣人民轉變成日本國民。教育方針采取臺灣人、原住民、日本人三個獨立系統的差別待遇政策。初等教育設立公學校專收臺灣兒童,設小學校專收日本兒童,土著民族則入“番童教育所”,由警察擔任教師,進行日語和修身等教學,以實行殖民教育。3、差別待遇的教育制度艋舺公學校3、差別待遇的教育制度金瓜石小學校3、差別待遇的教育制度中等教育方面,為了使臺灣人能夠掌握最基本的技術,為日本開發(fā)臺灣服務,設立三年制的農林、工、商等職業(yè)學校。高等教育方面,初期設師范學校和醫(yī)學校,1928年為了便于日本人子弟升學而設臺北帝國大學。由于臺人升學不易,故多前往日本留學,其中以習醫(yī)者最多。二、殘暴的殖民統治4、皇民化運動1937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臺灣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基地,為解決兵源問題,日本實施“皇民化運動”,推動“國語家庭”,鼓勵臺人養(yǎng)成日式生活習慣,說日語、改日姓、供奉日本神祇等方式加速臺人的同化,使具有日本國民的愛國心與犧牲精神。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成立“皇民奉公會”,將臺灣人民納入戰(zhàn)時體制,后來更在臺灣實施征兵制,也強迫臺灣等地婦女赴日軍駐扎地做日軍的“慰安婦”,充分展現出日軍的侵略性與暴力文化。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皇民化運動才結束。三、臺灣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1、初期的抗日游擊戰(zhàn)采取游擊方式,總督府先采取報復性鎮(zhèn)壓,后改采“三段警備制”,一直到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時,改采鎮(zhèn)撫兼施策略,一面擴充警力鎮(zhèn)壓抗日分子,一面制定招降辦法,誘降抗日分子,使得抗日勢力逐漸瓦解。

將全臺依治安狀況分為安全區(qū)、不安區(qū)及危險區(qū),分別由警察、憲兵、軍隊對付抗日分子,但臺人的抗日活動并未減少。三段警備制三、臺灣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2、1907-1915年的反日武裝斗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大陸的民族革命不斷高漲。在大陸辛亥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自1907-1915年,臺灣又先后爆發(fā)了十數次含有民族革命的性質反日武裝起義。但由于警力及保甲制度已嚴密控制臺灣社會,所以抗日事件多在起義前被破獲,著名的抗日事件有:羅福星的苗栗事件、余清芳的西來庵事件。三、臺灣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噍吧哖起義(又稱西來庵事件)

公元1915年余清芳于西來庵(在今臺南)籌抗日事宜,事發(fā)后逃入山中,糾眾襲擊噍吧哖支廳(今臺南縣玉井鄉(xiāng)),引起日軍大肆屠殺當地居民,最后余清芳失敗被捕,株連近兩千人。苗栗事件

1912至1913年間,臺灣各地發(fā)生數起抗日事件,中國革命同盟會黨人羅福星秘密組織革命黨,設總機關于苗栗。案發(fā)后,總督府成立臨時法院在苗栗審理,羅福星等多人被處死,是為“苗栗事件”。

礁吧年事件被捕義士押解送審圖

三、臺灣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3、新知識分子的反日政治斗爭1920年代開始,新知識分子推動非武裝性質的社會運動,要求總督府改革不合理的殖民統治,其中最重要的領導人物,就是林獻堂和蔣渭水。他們以“臺灣議會設置請愿”作為活動的目標,向日本國會請求設立臺灣議會,以限制臺灣總督府的權力。請愿運動雖然沒有成功,卻喚起了臺灣民眾的民族意識,也培植出臺灣的政治精英,對日后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深遠。三、臺灣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4、新知識分子的文化啟蒙活動1921年10月,以林獻堂為總理“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成立。協會以提高臺灣文化為宗旨,隱含傳播中華文化意識、鼓舞民眾在文化上反抗日本的目的。透過各種文化活動的舉辦,發(fā)揮啟迪民智的功能。在日本殖民當局的嚴厲鎮(zhèn)壓下,1930年后停止活動。三、臺灣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5、臺灣原住民的反日斗爭日本占領臺灣后,為掠奪山地資源,推行“理番政策”,對土著民族的生活區(qū)進行軍事征服與經濟掠奪。同時開設蕃童教育所,由警察擔任教師,教授日語和修身等課目,進行殖民奴化教育。日本殖民者對土著人的“威壓”政策,不斷激起土著人的反抗,其中以霧社反日武裝起義最著名。霧社反日武裝起義霧社事件(1930年)霧社地區(qū)原住民因不滿日本官吏的蠻橫行為,在摩那·羅達奧的率領下,聯合霧社地區(qū)的泰雅族部落,突擊日本人,之后,在飛機大炮的襲擊下,摩那·羅達奧自殺,族人死傷慘重。四、抗戰(zhàn)勝利,臺灣回歸祖國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fā)表《國民政府對日宣戰(zhàn)條文》,聲明:“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關系者,一律廢止”。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國在開羅召開最高首腦會議,中國代表明確提出臺灣、澎湖應歸還中國。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發(fā)表《開羅宣言》嚴正宣言:“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四、抗戰(zhàn)勝利,臺灣回歸祖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正式通知日本,臺灣、澎湖必須交還中國。接著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zhàn)。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廣播了投降詔書,向盟國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在東京灣美國軍艦上簽署了《日本投降條款》,接受中、美、英共同簽署的、后來又有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將臺灣、澎湖交還中國。1945年8月29日,重慶國民政府下令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陸軍大學校長陳儀出任臺灣省首任行政長官。10月25日,陳儀接受日軍十方面軍司令長官安藤利吉的投降,并當即宣告:“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0月25日被定為“臺灣光復節(jié)”。四、抗戰(zhàn)勝利,臺灣回歸祖國第三節(jié)、臺灣光復后的社會經濟變化一、政治變革1、二二八事件2、國民黨政權退臺初期的治臺措施3、蔣經國時代的政治變革4、李登輝時代的“憲政改革”和“兩國論”的主張1、二二八事件當臺灣民眾歡欣鼓舞回歸祖國時,政府官員卻貪污腐敗,軍隊紀律敗壞;加以通貨膨脹、失業(yè)嚴重;社會方面,語言隔閡、治安惡化,這些都令臺灣民眾失望。面對輿論的指責,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于一身的行政長官陳儀卻未有改善,因而發(fā)生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經過1947.2.27,公賣局查緝私煙時誤傷民眾,引起民眾憤怒。二月二十八日,臺北市民在公署前集會抗議,又遭軍警開槍射殺造成民眾傷亡,因而爆發(fā)反抗政府的全島性沖突事件。三月初,陳儀以臺人叛亂為由,要求中央派兵鎮(zhèn)壓,并在各地實施清鄉(xiāng),使得臺灣不少社會菁英被捕下獄或被殺。二二八事件影響相當大,使得臺灣菁英不再過問政治,轉而從事工商發(fā)展。同時,社會也出現省籍情結、族群沖突的負面影響。2、國民黨政權退臺初期的治臺措施⑴改造國民黨自1950年8月到1952年10月國民黨“七大”召開為止,歷時兩年。具體內容一是開除不及格的黨員。二是在“反共救國”中吸收新黨員。三是在政治改革中提拔干部?!皣顸h改造運動”對于整頓國民黨的組織機構,鞏固蔣氏父子的統治體系,對穩(wěn)定臺島動蕩不安的局勢和加強國民黨政對臺灣的控制起了關鍵作用。2、國民黨政權退臺初期的治臺措施⑵建立戒嚴體制1949年5月19日國民黨臺灣省政府及警備總司令部發(fā)布戒嚴會,宣布臺灣地區(qū)從1949年5月20日零時起實行全省戒嚴,進入“動員戡亂時期”,實施黨禁、報禁等,限制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宣布撤銷戒嚴。這是古今中外最長的戒嚴,長達38年。

2、國民黨政權退臺初期的治臺措施⑶與美建立軍事同盟,爭取美國的援助。1954、12、2,臺美簽訂《共同防御條約》,美國“保證臺灣安全和澎湖列島免遭外來攻擊;維護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外交關系;維護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地位。

翌年1月,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臺灣問題決議案》(1974、10廢除)授權美國總統在認為需要的時候可以在臺灣和臺灣海峽使用武裝力量。

3、蔣經國時代的政治變革(1)70年代臺灣當局內外交困的狀況1972.5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成為臺灣政權實際的核心首腦。蔣經國主政時的臺灣,正面臨著國民黨退臺以來前所未有的內外困挫。1971年10月25日,26屆聯大臺灣當局被驅逐出聯合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之間簽署《上海公報》;同年8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宣布兩國建交。1979年1月,中美建交。3、蔣經國時代的政治變革(1)70年代臺灣當局的內外交困狀況外交的潰敗在島內引起了連鎖反應,一時間,物價波動,資金外流,房地產行情下跌,移民簽證大排長龍,社會整體經濟結構幾乎瓦解。為了“應變求生存”,蔣經國推行“革新保臺”和“在臺生根”的路線

3、蔣經國時代的政治變革(2)推行“革新保臺”和“在臺生根”的路線?!罢胃镄隆保罕局氨就粱I(yè)化、年輕化”的原則,在政治上對臺籍人士開放參政途徑,把大批親蔣的“青年才俊”吸收到國民黨的各級權力機構。3、蔣經國時代的政治變革專制強權統治有所放松,加速貫徹民主憲政的行動

。1987年7月14日,廢除實施達38年之久的“戒嚴令”。1987年7月28日解除臺灣居民出境觀光不得以港、澳為首站的禁令;恢復民眾結社、集會、游行、罷工的權利;適當開放報禁、書禁。解除戒嚴和開放“黨禁”,使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權力體系逐漸解體,臺灣由此進入了政治轉型期,開始向多多元化的政黨政治過渡。4、李登輝時代的改革(1)“憲政改革”

1988年1月蔣經國病逝,李登輝以本省籍人士的身份走上“總統”寶座。李登輝共進行了四次“修憲”,內容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總統”由臺灣島上民眾直接選舉產生,凍結臺灣“省長”、“省議會”選舉,虛化“臺灣省政府”功能等等。4、李登輝時代的改革(2)“兩國論”在兩岸關系上,李登輝千方百計以謀求“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兩岸分裂分治”作為處理兩岸關系及對外關系的基點。1999年李登輝公然提出了“兩國論”的主張。

4、李登輝時代的改革(3)國民黨淪為在野黨李登輝在其執(zhí)政后期,公開宣揚“臺獨”的主張,全面動搖了國民黨的政治理念,最終導致國民黨的分裂和失去執(zhí)政地位。2000年3月18日臺灣第十任“總統”選舉國民黨失敗,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以得票率39.9%的微弱優(yōu)勢當選。第三節(jié)、臺灣光復后的社會經濟變化二、經濟發(fā)展1、土地改革2、“以農養(yǎng)工”、“進口替代”的工業(yè)化政策3、出口導向政策4、工業(yè)升級

5、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1、土地改革國民黨遷臺后,為解決土地問題,于1949年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實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有效的將農業(yè)資源轉移到政府及工業(yè)部門,不但增加糧食的供應,并且?guī)优_灣工業(yè)的發(fā)展,奠定日后經濟成長的基礎。2、“以農養(yǎng)工”、“進口替代”的工業(yè)化政策自1953年開始,推動六期四年計劃經濟,前三期為推展進口替代的工業(yè)化政策,一面提高農業(yè)生產,一面扶植國內工業(yè)。到了1963年,臺灣工業(yè)產值已超過農業(yè),是世界上以農業(yè)成功帶動經濟發(fā)展的先例。3、出口導向政策1964年,改采出口導向的政策,改善投資環(huán)境吸引外資,成立了高雄、楠梓、臺中三個加工出口區(qū)。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