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汪涌豪經(jīng)典閱讀意義_第1頁
新汪涌豪經(jīng)典閱讀意義_第2頁
新汪涌豪經(jīng)典閱讀意義_第3頁
新汪涌豪經(jīng)典閱讀意義_第4頁
新汪涌豪經(jīng)典閱讀意義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jīng)典閱讀在當下的意義汪涌豪經(jīng)典閱讀的意義,本不是一個需要反復論證的問題。但因為當今市場經(jīng)濟橫行,有偏至的物質追求,不斷收窄人的精神空間,加以資訊的泛濫和網(wǎng)絡的擠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樣為人認知。尤其近幾年,多種調查顯示,國人的閱讀率連續(xù)走低,從成人到孩子,許多人一年5本書都讀不到,更不要說讀經(jīng)典了。有鑒于此,今天重提此話題就非常有必要。讀圖、讀網(wǎng)與“淺閱讀”危機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問題,只想著去哪里找現(xiàn)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網(wǎng)點,全不知批判式思維的形成,更依賴人的“原始硬盤”——人經(jīng)由經(jīng)典閱讀養(yǎng)成的智慧頭腦,以及由其分析整理過的知識記憶。如果問人為什么不讀書,回答常常是沒時間、沒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類圖書之外,成人讀盜墓、穿越;孩子讀圖文、漫畫卻越來越多。去年圖書零售市場的報告,虛構類書籍銷售的前五名全為郭敬明與韓寒包攬,許多大學圖書館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圖代書,做在線閱讀,甚或以上臉書(Facebook)、刷微博代替閱讀的也不在少數(shù)。雅斯貝爾斯曾感嘆人們草草閱讀,只知追求簡短的、能快速獲知又迅速遺忘的訊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東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這種“淺閱讀”風氣的存在,凸顯了整個社會浮躁膚淺的荒敗景觀。我們無意否認知識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更不愿被誤解為是一個拒絕接受科技變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請注意,媒介的變化已然掩奪了閱讀的本意,但大多數(shù)人對這種變化太不以為意了。盡管生活中,他們不認為開車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賞覽風景,尤其僻遠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閱讀,認知就發(fā)生了偏差,對讀圖、讀網(wǎng)不能代替讀書的認識,并不像自己以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記由文字構成的書籍,因符號抽象,常呈現(xiàn)為一開放的結構,在引發(fā)人書對話過程中,能喚起人往復思考,是最鍛煉人腦的活動。其中經(jīng)典閱讀,尤能使人在人書互動中形成緊張的思維對待,助成理性對感知的超越,人性對歷史的體貼。而音畫構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觸及心靈。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惰性,形成按給定預設被動接受的知覺依賴,進而造成遲鈍自閉,溝通不良。嚴重的,連生存都會發(fā)生問題。至于網(wǎng)絡,因常提供即刻性與碎片化的資訊,在使讀網(wǎng)帶上時尚化的“輕閱讀”特性同時,也會程度不同地損害閱讀的品質,造成人智力的降級與思想的衰退。對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Carr)的《淺?。夯ヂ?lián)網(wǎng)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有很詳盡的討論。它指出因網(wǎng)絡對人“神經(jīng)線路”與“記憶程序”的重新編布,使人的閱讀常流于字表滑行,而無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會覺得《戰(zhàn)爭與和平》太長,《追憶似水年華》又太晦澀,并將愛讀經(jīng)典視為前人少環(huán)境刺激、無處可去養(yǎng)成的老嗜好,而將其毫無顧惜地拋棄。可事實是,盡管現(xiàn)實世界無限廣闊,虛擬空間更豐富多彩,但如果人們對它的貪戀是以犧牲自身與客體世界的區(qū)別為代價,就太不值了。因為眾所周知,人與包括機器在內的客體世界的分離能力與分離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質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構成了文化的基本定義,也是一切經(jīng)典創(chuàng)造的終極要旨。有鑒于此,我們實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讀圖和讀網(wǎng)有補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時容忍偷惰,因此毋寧說是弱智的,甚至有害的??纯粗茉?,已有人不再思考問題,只想著去哪里找現(xiàn)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網(wǎng)點,全不知批判式思維的形成,更依賴人的“原始硬盤”——人經(jīng)由經(jīng)典閱讀養(yǎng)成的智慧頭腦,以及由其分析整理過的知識記憶。至于因分析能力與實際享有信息數(shù)量不對稱,造成的一些年輕人的價值觀傾圮,就更觸目驚心。這讓人不禁想起兩個世紀前托克維爾著名的發(fā)問:為什么當文明擴展時,杰出的個體反而減少了;為什么當知識變得每個人都能獲得時,天才反而再難見到;為什么當不存在較低等級時,較高等級也不復存在了。原因固然與物質、技術有關,但更在人避卻思考、耽溺安樂的自甘平庸與自我放失,在不能善自利用物質技術造成的心智的慵懶與偷惰。在這種慵懶偷惰中,那種對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對人類整體性精神出路的關切漸漸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這些,恰恰經(jīng)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經(jīng)典最顯著的徽標。何謂經(jīng)典:從藝術到人文不能僅將經(jīng)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上,許多人文社科類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學著作,因對人的處境有真切的關心,對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命運有深刻周徹的肯認,對人內心經(jīng)驗有感同身受的體諒,并精鶩八極,鞭辟入里,也都是經(jīng)典,都應成為我們閱讀的重點。經(jīng)典的定義也無須再做論證。套用庫切《何謂經(jīng)典》中說的話,那些“歷經(jīng)最糟糕的野蠻攻擊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經(jīng)典”。當然,撇開其講演的特殊語境,那些歷經(jīng)后人最誠摯的頌揚而光景常新的作品,無疑也在其列。這是我們要說的第一點。因其意甚明,不再展開。要強調的是第二點,就是越出慣常的理解,不能僅將經(jīng)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上,從《論語》到《日知錄》,從《理想國》到《存在與時間》,許多人文社科類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學著作,因對人的處境有真切的關心,對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命運有深刻周徹的肯認,對人內心經(jīng)驗有感同身受的體諒,并精鶩八極,鞭辟入里,也都是經(jīng)典,都應成為我們閱讀的重點。簡言之,從西方語言邏輯層面的“立真理”,到東方中國精神人格層面上的“立人”,傳統(tǒng)人文社科類經(jīng)典大多著力于揭示人與世界的終極奧旨,字里行間,洋溢著個人與人類及宇宙深切的同體感。那種既重視個體世間安頓,又時時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兩者相攜相成的執(zhí)著與熱忱,還有讓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時,努力讓人類全體身心和諧的高上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嚴的最好注釋。其中,作為“知識之王”的哲學經(jīng)典,尤其具有范式意義,尤應認真閱讀和了解。一方面,它強調主體的自由出場和自我證明,故在根本處與文學藝術相近。好的藝術經(jīng)典以形象詮釋人生,好的哲學經(jīng)典(有時包括宗教經(jīng)典)則以抽象演繹人生。它們探討的雖是“宇宙秩序”,但歸結在“生活秩序”,并以此與文學藝術一起,面對同一個世界,回答同一個問題,所以可相資相益,相互參證。這也是許多時候,一個哲學家同時又是一個詩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認識到,這個出場和證明有其更決絕的姿態(tài)和更犀利的表達。它不以敘述性的描寫渲染為滿足,而重在反思與究問,并且在本原性的究問方面有時還遠勝于科學,故更能體現(xiàn)主體思考的問道特性。對科學來說,主要是答案;對哲學來說,主要是問題。它提出和究原這些問題,并讓你在這種追究中做成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來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構的沖動和批判的本能,是為“君子不器”。這與那種懂得一切,但不能發(fā)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做以上有重點的強調,是想讓各位明白,藝術經(jīng)典與人文經(jīng)典雖都指向世界的本質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達成端賴后者的積養(yǎng)。你或許覺得,文學有故事,重抒情,更能體貼個體生命,但真所謂人生到處無往而非問題,后現(xiàn)代的世界圖景更是如此,當卡夫卡將巴爾扎克“我摧毀了每一個障礙”,置換成“每一個障礙都摧毀了我”,你是否體會其間的變遷,是僅用文學解釋不清楚的。這個時候,以這樣的視野,你所習知的文學,其實已遠不僅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廣的哲學。并且,因為這種哲學,這個小說也不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代言,它關涉多多,指向悠遠。所以,如何養(yǎng)成在兩者交互中理解和體悟經(jīng)典的意義,在今天顯得特別重要,閱讀收益的大小,也端賴這種交互的貫徹是否徹底和有效。以此標準,我們來看上述“淺閱讀”,常常只有故事甚至奇譚,只重抒情甚至濫情,讓人看時如同中蠱,事后思量,什么都記不起,似乎哪一部都差不多,吸收的盡是缺乏基本維生素和蛋白質的“空熱量”??站涂瞻桑€產(chǎn)生干擾素,不斷向大腦輸送繼續(xù)攝入的錯誤信號,讓人久而久之,有上癮般的依賴,這就需要我們深自戒惕了。經(jīng)典閱讀的意義與價值經(jīng)典閱讀有全然不同于“淺閱讀”的特點。它有對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熱切關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觀照自我,因此提供給人的是切切實實的精神養(yǎng)料。經(jīng)典閱讀有全然不同于“淺閱讀”的特點。它有對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熱切關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觀照自我,因此提供給人的是切切實實的精神養(yǎng)料。所謂了解世界,是說借由經(jīng)典提供的經(jīng)驗,人們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圖景,從而認清未來發(fā)展無窮。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也發(fā)過類似的感慨——這個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僅僅是因為沒時間、沒精力嗎?其實,主要是因為個體常受種種困擾的限制,未能獲得了解世界的能力與方法。而經(jīng)典閱讀能讓自感處處受限的我們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視野,此所以,這個活動會被稱為“心靈的探險”與“靈魂的壯游”。或以為,生活是最好的導師,這話自然不錯,但對于經(jīng)典閱讀,我們想說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虛構具有更多的真實,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創(chuàng)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質,而由媒體構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時更只是表象,它的膚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實的世界。如果沒有經(jīng)典思想的燭照與指引,它們完全有可能被表現(xiàn)得毫無真實感,更遑論深邃。由此,透過現(xiàn)象,直抵本質,在不出離歷史細節(jié)和人性真實的同時,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任務也就無從完成。所謂觀照自我,是說人生有限,決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對自己和家人,還有對國家和社會。而要做到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但實際情形是,人恰恰最難自知,故“自知者明”與“認識你自己”,會成為橫亙在東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難題。而經(jīng)典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為它致力于一切假真和偽善的剔析,對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態(tài)更有深刻的追索,這些都能讓人從中發(fā)現(xiàn)一個真實的自己,從而疏浚心源,檢點小我,喚出自覺意識,養(yǎng)成反省習慣,然后從心底生出廣大的社會關懷,乃至以天下為己任的高上的擔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fā)現(xiàn)自己或檢查自己”,普魯斯特所謂“閱讀過程是一交流的過程,是一次與不在場或已死去的當事人的心靈對話”,也是強調通過人書對話真正認識自己。而“淺閱讀”顯然不能達成這個目的。即使“淺閱讀”中的“勵志閱讀”,意義看似很正面,但集矢于職場小說或名人傳記,眼下從成人到孩子,紛紛追捧這類書為經(jīng)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質成功,譬如事業(yè)(主要表現(xiàn)為金錢的獲?。⒒橐觯ㄖ饕憩F(xiàn)為金童玉女式的夢幻結合),而非內在的精神成長;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工商巨子、明星大腕,這樣的情感太廉價通俗了。它只讓人看浪漫的童話,而忽視在汗水中歡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才更具說服力,更忽視意志品德與抗挫折力的養(yǎng)成對人性成長才最有意義,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說的那樣,給人“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或“從生命的深處增加生命”,相反,與叔本華說的“濫讀”倒眉目相似。為防止“濫讀”而造致的杰出頭腦離開思想,叔本華要人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要貿(mào)然去讀那些正在爆紅的大眾書,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冊子,還是詩集和小說,用他峻刻的話說,“凡為傻瓜寫作的人,總會有一大群讀者。請不要浪費時間去讀這些東西”。他呼吁人把時間花在閱讀“具有偉大心靈的作者的作品上”,他的意思是,“那些作者超越眾人,他們的聲音值得你去傾聽”。在此,我愿再舉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為什么要讀經(jīng)典》中懇切的告誡:“經(jīng)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并喜愛它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jīng)驗”,“每一次重讀經(jīng)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fā)現(xiàn)的航行。經(jīng)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而斯特勞斯說得更加平實:“今人已無法與古人直接交談,因而不能通過聆聽循循善誘的言說,來接受其教誨和點撥;同時人們也不知道,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是否還能產(chǎn)生他所說的‘最偉大的心靈’,即使能產(chǎn)生,又有幾人能幸運地與之在課堂或現(xiàn)實中相遇。好在‘最偉大的心靈’的言說是向今人敞開的,人們可以也只能與那些心靈在其智慧的結晶——‘偉大的書’中相遇”。經(jīng)典就是這種“偉大的書”。閱讀觀念的樹立經(jīng)典閱讀是一個沉靜與沉思的過程,在這種沉靜沉思中,我們不僅使書中文字活起來,充實我們,還使它因我們的理解得到延展與增值。當然,要真正走進經(jīng)典,首先須在觀念上祛除功利的考校。因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精深與博大,經(jīng)典可助人涵養(yǎng)精神,拓展心胸,甚至成己成物,獲得包括職場上的成功。牛津大學社會學家經(jīng)過20年的調查研究,確認閱讀對人職業(yè)水平的影響要遠超過電影、音樂或社交。但它同時指出,這種益處的獲得有一前提,就是你必須出于愛好而讀。他們的觀點,這種愛好能促使人體釋放更多產(chǎn)生滿足感的多巴胺,從而使人更自覺地投身其中。相比這種精細的科學化指證,中國經(jīng)典的教誨顯得更簡切可感,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但遺憾的是,這類教誨并未為人記取。因“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盀榧骸闭叱D苈爮男牡闹噶?,譬如在儒道先哲的訓教中,體認到道德的莊肅與自由的快樂,然后對照古羅馬奧勒留《沉思錄》的告誡,知道人應該過理性的生活,既服務社會,又涵養(yǎng)個性,然后在對宇宙與人生、自我與他人的觀照中,保持內心的安寧。“為人”者只會想著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問舍。當然,經(jīng)典閱讀在今天已不能帶給人多少實際的利益,但看看眼下《文學名著精縮》這類快餐式讀本充斥書市,找中心找主題的全預制模式壟斷課堂,就可以明白,這種“功利閱讀”的痼疾仍在,上個世紀朱自清在《經(jīng)典常談》中強調的“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的道理,仍未被人了解。由此,成人的閱讀會每每忽視細節(jié)與氣氛的尋繹,并放棄對過程的體驗;孩子則多不知,有時無中心就是中心,正如古人的《無題》詩,無題就是它的主題,而有的作品思想頹廢,恰恰是對健康的另一種向往,譬如《麥田守望者》,還有那本被稱為“現(xiàn)代少年啟示錄”的《永遠講不完的故事》。我們的意思,不要說有些書讀了沒用,這個世界有許多書本來就與實用無關,而只為情趣存在。也不要說有些書離現(xiàn)實太遠,換個角度,其實它離你的理想很近。至于還有些書對你現(xiàn)在幫助不大,但可能對你的終身都會有影響。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與蒸汽機同時,今天蒸汽機早已被淘汰,但陀翁的小說仍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可以帶著目的讀書,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帶著目的與人交往,又不能總帶著目的,否則會很可怕。其次,須在過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經(jīng)典閱讀是一個沉靜與沉思的過程,在這種沉靜沉思中,我們不僅使書中文字活起來,充實我們,還使它因我們的理解得到延展與增值。所以經(jīng)典的價值可以理解為,它堅持要我們放棄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獲得原本不屬于我們的寶貴經(jīng)驗,還有我們平凡人生所永遠不能遭遇的嶄新體驗。公元397年,圣奧古斯丁寫了《懺悔錄》,在書中他詳細描繪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劇變,戴維·烏林(DaividUlin)告訴我們,如果不靜下心來,細細咀嚼,你根本無法體會其中切膚的渴求。至于《罪與罰》這樣的經(jīng)典,大段的心理描寫,與通俗小說有一明確主題和顯豁線索全然不同的“復調”寫法,更需人細細尋繹才有所悟。所以,現(xiàn)在人們開始提倡“慢閱讀”(SlowReading),主張不僅在時間上,更在心態(tài)上保持清靜與閑適,然后走進經(jīng)典。其實,這原是早先讀書人的常態(tài)。中國古人自來就多閑來讀經(jīng),雖南面王不易的雅談;在西方,從波德萊爾、本雅明到阿倫特,也都有過惟閑者才是智者的高論。當阿倫特在《黑暗時代的人們》中說:“現(xiàn)實世界熙熙攘攘,紛繁復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