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論文宰相權(quán)利論文_第1頁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論文宰相權(quán)利論文_第2頁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論文宰相權(quán)利論文_第3頁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論文宰相權(quán)利論文_第4頁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論文宰相權(quán)利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隹?一論文發(fā)表專家一國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論文宰相權(quán)利論文唐宋時期宰相治事制度變遷研究摘要:唐宋時期,宰相治事機構(gòu)逐漸專門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職演變?yōu)閷B殹L泼C宗鑒于李林甫、楊國忠專權(quán)的教訓(xùn),確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筆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為宰相輪日更替秉筆治事制。宋太祖為防范宰相專權(quán),確立了副宰相與宰相輪流押班治事制。南宋不僅逐漸取消了副宰相與宰相輪流秉筆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領(lǐng)樞密院治事之權(quán),這些制度變遷對南宋宰相權(quán)力膨脹起到了催化作用。關(guān)鍵詞:唐宋時期;宰相治事;宰相權(quán)力;宰相制度;中央政治唐宋時期宰相治事制度復(fù)雜多變,是研究唐宋中央政治體制變遷的重要問題之一。學(xué)術(shù)界對此雖有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涉及①,但由于文獻記載零散失詳,至今罕有專論。本文擬就唐宋時期宰相治事機構(gòu)變遷、宰相治事性質(zhì)由兼職向?qū)B氈葑?、宰相輪流秉筆主政制度變遷等問題,作初步探討,希冀對唐宋中央政治體制變革的研究有所補益。一、唐宋時期宰相治事機構(gòu)及治事性質(zhì)之演變1.宰相治事機構(gòu)的演變唐朝初年,“宰相常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②。無專門的宰相治事機構(gòu)。弘道元年(683)十二月,裴炎自門下省長官侍中轉(zhuǎn)為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執(zhí)朝政”③,“始遷政事堂于中書省”④。自此,政事堂自門下省遷至中書省,此時仍無專門的宰相治事機構(gòu)。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宰相張說奏“改政事堂號‘中書門隹?一論文發(fā)表專氯一畫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wù)”⑤。自此,中書門下成為專門的宰相治事機構(gòu),并具有獨立的印信。值得注意的是,唐朝開元之后,政事堂雖已改名為中書門下,并成為專門的宰相治事機構(gòu),與唐朝初年的政事堂有了明顯的差別,但人們?nèi)粤?xí)慣稱中書門下為政事堂,并將中書門下主書稱為“堂頭”。五代時,宰相治事機構(gòu)雖仍為中書門下,但稱謂多有變化。后梁、后唐時,中書門下也稱“政事堂”、“中書都堂”、“中書政事堂”等。后晉時,為了避高祖石敬瑭名字之諱,天福七年(942)七月下詔:改“中書政事堂為政事廳,堂后官房(堂)頭為錄事,余為主事”⑥,將宰相機構(gòu)中書政事堂改名為政事廳,堂頭改名為錄事。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機構(gòu)中書門下簡稱“中書”。史載:“中書門下在朝堂西,榜曰'中書’,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書門下?!雹咴S五年(1082)四月,宋神宗“厘中書為三省”⑧,以“三省以總天下之事”。三省都堂“為聚議之所,參決國論、延見百辟”⑨。自此,三省都堂演變?yōu)樵紫嗪蛨?zhí)政治事的機構(gòu)。北宋后期,三省都堂仍為宰相的治事機構(gòu)。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十二月,太師蔡京依前“領(lǐng)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請,至都堂治事”,⑩這里的“都堂”指的就是三省都堂。南宋建炎三年(1129)四月,宋高宗“始合三省為一”(11),宰相治事機構(gòu)仍習(xí)慣稱“三省都堂”(12)。唐宋時期,宰相治事機構(gòu)出現(xiàn)了由外朝移至禁中的變化。唐朝宰相議事機構(gòu)政事堂及中書門下所在的門下省、中書省均在外朝(13),隹?一論文發(fā)表專氯一畫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其中門下省在宣政殿東廊的日華門外、中書省在宣政殿西廊的月華門外(14),而北宋宰相治事機構(gòu)設(shè)置在禁中。北宋前期,“中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于禁中,是謂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15),宰相治事機構(gòu)中書開始移至禁中。元豐改制后,宋神宗“以舊中書東、西廳為門下、中書省,都堂為三省都堂”(16),宰相治事機構(gòu)雖改名為三省都堂,但仍在禁中。中國古代將皇帝的宮中稱為禁中,宋代把宰相治事機構(gòu)設(shè)置在禁中,其日的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宰相的控制。2.宰相治事性質(zhì)由兼職向?qū)B毜难葑兲瞥_元之前,宰相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而假以他名”(17),“諸司之官兼知政事者,午前議政于朝堂,午后理務(wù)于本司”(18)。也就是說,宰相午前在政事堂議政,午后回本司處理政務(wù),屬于兼職性質(zhì)的治事制度。兼職性宰相治事制度曾對唐朝政局的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開元年間,伴隨唐朝政治形勢的發(fā)展,宰相治事制度開始由兼職向?qū)B氀葑?。這個演變始于李林甫。開元二十二年(734)五月,唐玄宗“以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19)。三個宰相中,裴耀卿與張九齡關(guān)系友善,李“日思所以中傷之”(20)。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裴耀卿和張九齡“并罷政事”(21),新上任的宰相“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專給唯諾而已”(22),宰相府的大權(quán)全部控制在李林甫手中。正如胡如雷先生所說:“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知政事,同年牛仙客拜相,從此形成李林甫一派獨霸政事堂的局面?!保?3)自開元二十七年四月起,宰相李林甫將吏部“選事悉委”于吏部侍郎宋隹?一論文發(fā)表專氯一畫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遙和苗晉卿,自己“日在政府”(24),不再回吏部。自此,唐朝宰相治事制度開始由兼職向?qū)B氀葑儭_@里的“政府,謂政事堂”(25)。開元后,“宰臣數(shù)少,始崇其任,不歸本司”(26)。自此,唐朝專職宰相治事制度確立,并為五代及宋朝沿用。二、唐宋時期宰相輪流秉筆主政制度的確立及其演變1.唐五代宰相輪流主政制度的確立及其演變唐玄宗天寶元年(742)七月,牛仙客死后,李林甫薦舉陳希烈為宰相,陳希烈入相之后,“但給唯諾”,“凡政事一決于林甫”。(27)接任李林甫宰相職務(wù)的楊國忠,不僅在家中決策軍政機務(wù),而且還在家中選任官員?!杜f唐書楊國忠》載:“故事,吏部三鈴,三注三唱,自春及夏,才終其事;國忠使胥吏于私第暗定官員,集百寮于尚書省對注唱,一日令畢,以夸神速,資格差謬,無復(fù)倫序。明年注擬,又于私第大集選人,令諸女弟垂簾觀之,笑語之聲,朗聞于外?!保?8)鑒于李林甫和楊國忠專權(quán)的教訓(xùn),至德二載(757)三月,唐肅宗令“宰相分直主政事執(zhí)筆,每一人知十日”(29)。自此,宰相每十日輪流執(zhí)筆處理政務(wù)成為制度。同時,自唐肅宗朝開始,值班宰相治事可以替代其他宰相署名也成為制度。史稱:“肅宗之世,天下務(wù)殷,宰相常有數(shù)人,更直決事,或休沐各歸私第,詔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為故事?!碧拼诖髿v末年,宰相常袞“獨居政事堂”。(30)宰相輪流主政事執(zhí)筆的制度遭到破壞。唐德宗即位后,四個宰相“共坐一榻,各據(jù)一隅,謂之押角”(31),實行。貞元九年(793),唐德宗以中書侍郎趙憬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憬疑陸贄恃恩,欲專大政,排己置之門下,多稱疾不豫事”(32)。自此,宰相趙憬與陸贄不和,百官奏事時,宰相互相推讓,都不發(fā)表意見。同年七月,又恢復(fù)了宰相“旬日一易”(33)的輪流秉筆主政制度。貞元十年五月八日,唐德宗將宰相輪流執(zhí)筆治事的時間由十日一更替改為“每日一人執(zhí)筆”(34),即十日輪流治事制改為一日一更替制。正如宋朝人葉夢得所總結(jié)的:“唐至德中,宰相分直政事筆,人知十日;貞元后改為輪日?!保?5)元和二年(807)十一月,憲宗下詔:“司徒杜佑筋力未衰,起今后每日入中書視事?!保?6)宰相基本上天天到中書治事。唐朝末年,宰相天天到宰相府治事的制度遭到破壞。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八月,唐莊宗下敕規(guī)定:“自今文武百官,三日一趨朝,宰臣即每日中書視事?!保?7)恢復(fù)了宰相天天到中書治事的制度。后晉確立了首相當(dāng)班掌印主政制度。石敬瑭“入洛,以(馮)道為首相”(38)。“舊制,凡宰臣更日知印”(39)。天福四年(939)八月,晉高祖下詔:“中書知印止委上相,由是事無巨細,悉委于(馮)道?!保?0)自宰相馮道開始,后晉確立了首相當(dāng)班掌印制度。翌年,唐朝后期以來的宰相集體治事制度被廢除。后漢時,宰相府實行的仍是首相主政制度。乾祐元年(948)四月,楊邠為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凡中書除官,諸司奏事”,漢隱帝“皆委(楊)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盡決于(楊)邠”(41)這里的“三相”,指的是竇貞固、蘇逢吉和蘇禹珪。2.宋代宰相秉筆主政制度變遷北宋以前,“宰相見天子必命坐,有大政事則面議之,常從容賜茶而退,自余號令除拜,刑賞廢置,但入熟狀,畫可降出即行之,唐及五代,皆不改其制,猶有‘坐而論道’之遺意'。北宋初年,范質(zhì)、王溥、魏仁浦等三宰相均為原后周的舊相,因“稍存形跡”,害怕宋太祖趙匡胤的英武尊容,所以“每事輒具札子進呈,退,即批所得圣旨,而同列署字以志之”。自“范質(zhì)等始”北宋廢除了中國古代宰相“坐而論道”和“賜茶之禮”此“后遂為定式"。(42)宰相范質(zhì)事事以札子的形式進呈皇帝,退朝之后批所得圣旨,批過之后,由同列署字??梢姡?dāng)時宰相府實行的仍是首相秉筆主政制度。乾德二年(964)正月,趙普獨相,按照“同列署字”的治事制度,趙普一人為相,無同列宰相署敕者。宋太祖采納竇儀的意見(43),令開封尹、同平章事趙光義署敕。宰相趙普雖深得宋太祖的寵信,但宋太祖又“疑其專恣”,于乾德二年四月設(shè)置了參知政事,地位低于宰相趙普。宋太祖開寶年間(968—976),副宰相參知政事地位提高,開始與宰相更知印、押班和奏事,宰相府的主政制度發(fā)生了重要變化。開寶六年(973)六月,宋太祖“詔參知政事呂馀慶、薛居正升都堂,與宰相同議政事”(44)。不久,趙孚人等抵罪,宋太祖“復(fù)詔薛居正、呂余慶與(趙)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權(quán)”(45)。自此,參知政事與宰相更日輪流知印、押班的治事制度確立。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呂端“請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日押隹?一論文發(fā)表專氯一畫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班知印,同升政事堂”(46)宋太宗接受呂端的建議,自此,參知政事不僅與宰相更日輪流知印、押班,而且職權(quán)等同宰相。然而,由于參知政事寇準(zhǔn)在官員的選任和升遷中,率意輕重,為太宗所不喜,于至道二年七月罷去了寇準(zhǔn)的副宰相職務(wù)。自此,又恢復(fù)了“只令宰相押班、知印”的治事制度,副宰相的職權(quán)被削弱。此制一百到元豐改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元豐改制,宋神宗雖然名義上恢復(fù)了三省制度,但由于三省長官位高“虛而不除”,僅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及右仆射兼中書侍郎為宰相,實行“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復(fù)之,尚書承而行之”(47)的制度,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蔡確“名為次相,實顓大政”(48),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王珪名為首相,“不復(fù)與朝廷議論”(49),“執(zhí)政官每三五日一聚都堂”,次相蔡確掌握了宰相府的大權(quán)。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五月,呂公著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之后,令宰相和執(zhí)政“乃日聚都堂,遂為故事”(50),恢復(fù)了宰相和執(zhí)政每天到都堂治事的制度。政和六年(1116)四月,宋徽宗令宰相蔡京“三日一造朝”,“事畢,從便歸第”,宰相每天治事的制度遭到破壞。不久,徽宗又允許宰相蔡京“三日一知印當(dāng)筆,不赴朝日,許府第書押”(51),在家中處理政務(wù)。宣和七年(1125),金兵分兩路進攻國都開封,戰(zhàn)事緊張,“宰執(zhí)日聚都堂,茫然無策”(52),又恢復(fù)了宰相與執(zhí)政每天到三省都堂治事制度。南宋初年,戰(zhàn)爭繁多,宰相不僅掌領(lǐng)三省都堂政務(wù),而且時而還要兼管樞密院機政。紹興四年(1134)三月,宋高宗采納樞密院的建議,令“宰臣與(樞密)院官輪日當(dāng)筆”(53)處理機速房政務(wù)。為了不影響宰相對三省及樞密院機速房政務(wù)的處理,宋廷令參知政事治理尚書省的常程政務(wù)。紹興七年三月,宋高宗下詔:“尚書省常程事,權(quán)從參知政事分治”,三省合行事令宰相“張浚條具取旨”(54)。同年九月,張浚罷相后,趙鼎一人為相,宋高宗下詔規(guī)定:“三省事權(quán)從參知政事輪日當(dāng)筆,竣除相日如舊,更不分治常程事?!保?5)宰相缺員時,由參知政事與宰相輪日當(dāng)筆主政,宰相除授之后,立即恢復(fù)舊制。自紹興八年三月秦檜第二次登上宰相寶座之后,參知政事與宰相輪日當(dāng)筆主政的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宋孝宗在宰相缺員時,曾一度令參知政事與宰相輪日當(dāng)筆主政,但時間“多不已俞年,少僅旬月”。然而也有例外,如淳熙二年(1175)九月,葉衡罷相,宰相缺員,參知政事“龔茂良行相事近三年,亦創(chuàng)見也”(56)。宋寧宗開禧年間,宰相兼樞密使“遂為永制”(57),平章軍國事韓侂胄擅政,“三日一朝,因至都堂,班序丞相之上”(58),三“省印亦歸其第,宰相不復(fù)知印”(59)。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錢象祖被罷相,自此史彌遠獨掌宰相府和樞密院治事職權(quán)長達25年,成為宋朝歷史上擅政時間最長的權(quán)相。宋理宗朝,曾一度實行宰相“輪日當(dāng)筆”的治事制度。嘉熙四年(1240)四月,史嵩之與李宗勉并為宰相,宋理宗下詔:“祖宗盛時,宰執(zhí)有輪日當(dāng)筆者,今二相并命,合仿舊規(guī),而平章總提其綱,一應(yīng)軍國重事,參酌施行,其三省、樞密院印,并令平章掌之?!保?0)如果宰相缺員,則令副宰相參知政事與樞密院長官輪流當(dāng)筆治事。寶隹?一論文發(fā)表專氯一畫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祐三年(1255)七月,宰相謝方叔被御史朱應(yīng)元彈劾罷政,宰相缺員,宋理宗令參知政事董槐與同簽書樞密院事程元鳳“輪日當(dāng)筆”主管“三省、(樞)密院機政”(61)。宋度宗朝,賈似道擅政,宰相輪日當(dāng)筆的治事制度再次遭到破壞。咸淳三年(1267),賈似道為平章軍國重事,位在丞相之上,“三日一朝,赴中書堂治事”,不赴都堂治事時,“吏抱文書就第呈署,宰執(zhí)書紙尾而已”(62),右丞相葉夢鼎備位而已。南宋權(quán)相出現(xiàn)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取消副宰相與宰相“輪日當(dāng)筆”主政制、宰相兼領(lǐng)樞密院治事職權(quán),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綜上所述,唐宋時期宰相治事制度發(fā)生了三點重要變化。首先,唐宋時期宰相治事機構(gòu)逐漸專門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唐初,宰相在門下省或中書省議事,無專門的宰相治事機構(gòu)。開元^一年,中書門下設(shè)置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機構(gòu)分主眾務(wù),并具有獨立的印信,演變?yōu)閷iT的宰相治事機構(gòu)。唐朝宰相治事機構(gòu)均在外朝。北宋初年,宰相治事機構(gòu)中書移至禁中,唐宋時期宰相治事機構(gòu)的這些變化,不僅是唐宋中樞體制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唐宋時期中央政治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唐宋時期宰相由兼職演變?yōu)閷B?。開元以前,宰相為兼職。之后,宰相不歸本司,專職宰相治事制確立。五代及宋朝因襲了這一制度。唐宋時期宰相由兼職演變?yōu)閷B?,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但同時也埋下了滋生權(quán)相的土壤。最后,唐宋時期確立了宰相輪流秉筆主政制度,輪流的時間和人員復(fù)雜多變。南宋逐漸取消了副宰相與宰相“輪日當(dāng)筆”主政制,宰隹?一論文發(fā)表專氯一畫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相多兼領(lǐng)樞密院治事職權(quán),這一變化對當(dāng)時宰相權(quán)力的膨脹起到了催化作用。注釋魏向東:《論唐玄宗時期的政事堂宰相獨斷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4期;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陳振:《關(guān)于北宋前期的中書》,《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4期;陳振:《關(guān)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中州學(xué)刊》1985年第6期;姜錫東:《關(guān)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幾個問題》,《中州學(xué)刊》1990年第2期?!锻ǖ洹肪矶弧堵毠偃?,中華書局,1984年,第120頁。劉肅:《大唐新語》卷一0《厘革第二十二》,中華書局,2004年,第152頁。(19)(20)(21)(22)(24)(25)(27)(30)(32)(33)(39)(40)(4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0三,弘道元年十二月甲戌;卷二一四,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五月;卷二一四,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卷二一四,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注文;卷二一四,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卷二一五,天寶二年正月;卷二一五,天寶二年正月注文;卷二一五,天寶五載四月;卷二百二十五,大歷十四年五月癸卯;卷二三四,貞元九年五月;卷二三四,貞元九年六月、七月;卷二八二,天福四年八月壬寅注文;卷二八二,天福四年八月;卷二八八,乾祐元年四月,中華書局,2005年,第6416、6807、6823、6825、6826、6857、6857、6872、7257、7543、7547—7548、9207、9207、9392隹?一論文發(fā)表專氯一畫腫國掌木酬網(wǎng).qikanwang.nel頁。(17)《新唐書》卷四六《百官一》,中華書局,2003年,第1182、1182頁。《舊五代史》卷八一《晉少帝紀(jì)一》,中華書局,1986年,1068、1069頁。⑦⑨⑩(51)《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之一七、職官一之三二、職官一之三三,中華書局,1997年,第2338、2345、2346、2345頁。⑧《宋史》卷一六一《職官一》,中華書局,1977年,第3776頁。(53)(54)(55)《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二,建炎三年四月庚中;卷七四,紹興四年三月己未;卷一0九,紹興七年三月壬中;卷——四,紹興七年九月癸酉,中華書局,1988年,第474、1223、1773、1845頁。楊士奇等:《歷代名臣奏議》卷四七《治道》,《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程大呂:《雍錄》卷三《太極入^圖一六》,中華書局,2002年,第61頁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七,中華書局,2005年,第218頁《文獻通考》卷四七《職官考》,中華書局,1991年,第437頁。(42)(43)(44)(45)(50)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一,元豐六年十二月甲中;卷五,乾德二年正月戊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