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語文信息類文本閱讀專練: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關系 統(tǒng)編版高三總復習_第1頁
2022年新高考語文信息類文本閱讀專練: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關系 統(tǒng)編版高三總復習_第2頁
2022年新高考語文信息類文本閱讀專練: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關系 統(tǒng)編版高三總復習_第3頁
2022年新高考語文信息類文本閱讀專練: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關系 統(tǒng)編版高三總復習_第4頁
2022年新高考語文信息類文本閱讀專練: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關系 統(tǒng)編版高三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2年新高考語文信息類文本閱讀專練: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的關系 統(tǒng)編版高三總復習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題。(湖北省百校2022屆高三10月聯(lián)考) 材料一: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以1946年溫泉屯(小說中叫“暖水屯”)第一次土地改革為主要內容,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中國農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巨大變革。這部小說不僅是丁玲創(chuàng)作生涯的里程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重要收獲,也是第一部獲得國際聲譽的中國革命文學作品。更重要的,它還是一本鐫刻在普通人的心里、寫在歷史和大地上的作品。 丁玲在投身革命、投身文學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身心融入的熱情。這種熱情也是丁玲作為一個革命者和文學家的魅力所在。 丁玲在參加土

2、改工作隊時,主要的工作方式是與人“聊天”。她練就了一套“與什么人都能聊到一塊兒去”的本事。據(jù)與其共同參與土改工作隊的丈夫陳明回憶,在丁玲領導和參與宋村土改時,她“工作做得很深入,走張家,進李家,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對那些被認為落后的群眾,總是她去做工作分浮財時,她比那些當?shù)氐母刹窟€要熟悉當?shù)氐那闆r,誰家有幾口人,有多少地,誰家有多少房子,質量怎么樣,她都一清二楚,能做到公平合理,所以她在宋村的人緣非常好”。 在創(chuàng)作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之前,丁玲與馮雪峰通信,討論了“平靜”和“熱情”的問題。丁玲是在一種平靜下蘊含著熱情的狀態(tài)中,“沉著、堅毅而又深廣明快地”投入土改工作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去的?!盁崆椤笔球寗佣?/p>

3、玲穿透不同年齡、經歷和背景,和眾人達成共情的基本動力。正是以她和不同人物的對話、理解和共情為基礎,一個個鮮活人物貫穿起來的人物畫廊和作家對每個人物命運的關注,構成了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重要特色。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結束在中秋節(jié)。書中,工作隊離開暖水屯,渡過桑干河,進入縣城,“一輪明月在他們后邊升起,他們回首望著那月亮,望著那月亮下邊的村莊,那是他們住過二十多天的暖水屯,他們這時在做什么呢?在歡慶著中秋,歡慶著翻身的佳節(jié)吧!”這一幕也是丁玲現(xiàn)實中的經歷。丁玲曾回憶起土改后的一天:當她傍晚時分走在溫泉屯的街上,聽到各家各戶為歡慶佳節(jié),在砧板上剁餃子餡的聲音發(fā)出美妙合奏時,幸福感油然而生。這份感動,丁玲

4、以文學的方式將其記錄在作品中。 幾年前,我實地走訪了溫泉屯。成片的葡萄園看起來安靜祥和,著名的“槐抱榆”樹下,人們下棋,聊天,玩耍,充滿生機。在丁玲紀念館中,有一個展室專門陳列了小說中人物原型的照片及介紹。小說中的人物一一浮現(xiàn),堅定的張裕民(現(xiàn)實原型曹永明)、年輕而又有沖勁的程仁(現(xiàn)實原型韓義)、沉穩(wěn)的趙德祿(現(xiàn)實原型趙全祿)、略顯文弱的李子俊(現(xiàn)實原型李仲祥) 在村中行走,與不同年齡的村民交談,在丁玲紀念館中瀏覽,手捧一卷小說閱讀,你會驚嘆一部小說與一個村莊竟有如此親密的關系,你會感慨:一部小說,除了可以寫在紙上,還可以如此生動地刻在大地上,印在普通人的心中。 (摘編自何吉賢重讀:循著生活脈

5、絡寫活巨大變革) 材料二: 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暖水屯里的“斗地主”故事。小說雖然只涉及河北桑干河邊的一個小村莊,卻立意宏闊,嘗試以小見大,反映轟轟烈烈的解放區(qū)土改運動,它言說鄉(xiāng)土中國的主潮與正義,強調土改運動的復雜性和合理性,是作家以實踐和經驗煉成的革命史詩。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生活的產物。1946年,丁玲在前往東北的途中臨時落腳張家口,決定就地參加土改,先后在辛莊、東八里村、溫泉屯體驗生活和實地考察。由于國民黨軍隊逼近,她只好轉移到阜平,后來又前往離晉察冀中央局更近的抬頭灣村,當環(huán)境稍微安定才得以寫作初稿。小說里的暖水屯是以丁玲住過一段時間的溫泉屯為原型的

6、。也正是在創(chuàng)作期間,她聽說村子已經被敵軍占領,非常擔心記掛那里的鄉(xiāng)親,也有意識地收集桑干河一帶淪陷后護地隊展開斗爭的材料。按照丁玲的計劃,小說將寫斗爭、分地、參軍三個階段,初稿只寫到第一階段。由于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她暫停寫作參加土地平分,在此后的差不多半年時間擔任獲鹿縣工作組長,負責五個村的土改工作。以這些生活、工作為基礎,丁玲又進一步修改、補充。因為多方面原因,丁玲最終未能完成原計劃的“三部曲”。但從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她一方面領會政策,一方面非常重視個人體驗。不僅暖水屯脫胎于熟悉的溫泉屯,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如錢文貴、顧涌、李子俊、劉滿、黑妮、文采也有現(xiàn)實原型。這些鄉(xiāng)村各色人等,地主、

7、鄉(xiāng)紳、勤勞致富的中農、有冤難訴的農民、地富子女、土改干部無不凝聚作家觀察、揣摩的精心和苦心。 (摘編自熊權重讀:經驗和實踐煉成的革命史詩) 1.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xiàn)“立意宏闊且嘗試以小見大”一項是() A.身入心入情入,把小說生動地刻在大地上。 B.小說是丁玲創(chuàng)作生涯的里程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重要收獲。 C.小說只涉及一個小村莊,卻反映了中國農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巨大變革。 D.小說鐫刻在普通人的心里、寫在歷史上。 【答案】C 【解析】A項體現(xiàn)的是作者的寫作態(tài)度和小說的意義和影響。B項體現(xiàn)的是小說的意義和影響。C項說的是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了小說“立意宏闊且嘗試以小見大”的特點。

8、D項體現(xiàn)的是小說的意義和影響。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題。(北京市2021-2022學年高二10月月考) 材料一 建國七十年來,我國糧食產量穩(wěn)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貢獻有目共睹。 科技選種育種對糧食增產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選種,是在作物具有強遺傳勢的部位選種的方法。實驗證明,玉米的強遺傳勢區(qū)在果穗中下部,選用這一部位的籽粒做種,比用頂部的籽粒做種增產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實飽滿,生活力強,在結實豐產方面有較強的遺傳性,選用上部籽粒做種比用中部籽粒做種增產6.410.8。任何作物隨著本身遺傳性狀的改良,生產性能會不斷提高。我國水稻種植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由高桿品種改為新

9、培育出的矮稈品種,該品種耐肥抗倒,單位面積產量比高稈品種增加30以上。1986年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的育種戰(zhàn)略,歷經九年艱苦攻關,中國獨創(chuàng)的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單產比常規(guī)品種增產1520。專家預測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產品種,將比現(xiàn)有品種在單產上提高近一倍。 科學技術可以改善耕地條件,進而擴大某些糧食作物種植區(qū)域,還可以提高糧食生產過程中有限資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實施塑料薄膜覆蓋后,土壤一般可增溫25,覆蓋期內地表積溫增加200300,從而使作物適宜耕作區(qū)的緯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由于該技術可應用的作物范圍廣,一般增產幅度可達3050。同時,地膜覆蓋能使耕層土壤含水量提高

10、2.774.55,每畝土壤蒸發(fā)量減少100150m3.單位農產品的平均耗水量減少一半,就相當于灌溉面積擴大了一倍。 農機裝備技術的進步也至關重要。21世紀以來我國農機裝備技術發(fā)展極為快速。機械設備如深松機、無人駕駛聯(lián)合耕播作業(yè)機等逐漸被推廣使用的同時,很多新技術也在其中得到應用。如衛(wèi)星導航技術結合電液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可實現(xiàn)農業(yè)機械按照預設路線自動精準行駛;遙感技術可應用于農業(yè)資源調查、動態(tài)監(jiān)測、生物產量估計與農業(yè)災害預報等領域;借助激光產生的紅外輻射對水稻作熱處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濕的水稻,又能有效消滅水稻表層害蟲。 科技進步,促進了我國糧食高產,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實力。

11、 (取材于王征兵、林維清、薛壯等的相關文章) 材料二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雖已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但糧食安全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需要高度重視。 我國仍處于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期,這使我國糧食需求繼續(xù)呈剛性增長態(tài)勢,經濟發(fā)展中耕地面積數(shù)量縮減與耕地質量下降并存。糧食近期供需雖大體平衡,但并不能保證時時刻刻都可以充足供應。因此,從政策層面強化管理,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為重要。國家在2019年中央1號文件中就再次強調,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wěn)定,并全面落實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此外,為了增產而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雖短期內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但也致使果蔬個頭

12、與所含營養(yǎng)素不成正比,有時甚至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危害。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質”,積極推進利用現(xiàn)代技術生產綠色肥料。 2009年以來,我國實行糧食戰(zhàn)略工程核心區(qū)建設,確立了河南、黑龍江、吉林為三大糧食生產核心區(qū)。糧食生產集中將不可避免地使這些區(qū)域糧食儲備成本提升,糧食跨區(qū)域流通量增加,建設現(xiàn)代糧食倉儲物流體系刻不容緩。為保證糧食質量安全,除了完善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外,國家還鼓勵應用環(huán)流熏蒸、氮氣儲糧等綠色技術來保障儲糧品質;為保證糧食流通合理順利,我國正在積極構建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現(xiàn)代糧食物流體系。 新時期我國一直積極推進建立多元穩(wěn)定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體系,擴大適應國

13、內需求的農產品尤其是我國緊缺品種的進口。而糧食能源化、金融化趨勢使國際糧食的價格形成機制更為復雜,增加了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外部不確定性。我國針對不同國家采取靈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yōu)化糧食進口渠道,以穩(wěn)定糧食供給、滿足個性化需求。如利用多邊貿易體制,加強與南美國家的全方位合作;通過深化“一帶一路”糧食經貿合作關系,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國際糧食合作新平臺。 糧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課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手中有糧”,則“心中不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才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zhàn)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張欣桐等的相關文章) 2.根據(jù)材料二,下列不屬于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zhàn)的一項

14、是() A糧食需求繼續(xù)呈剛性增長態(tài)勢。 B化肥農藥帶來了糧食品質問題。 C缺乏保障儲糧品質的綠色技術。 D國際合作中外部不確定性增加。 【答案】C 【解析】C項屬于糧食儲存科技范疇。其他三項都屬于糧食安全范疇。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題。(2022屆廣東省高三一輪復習9月調研考) 材料一: 按正統(tǒng)的歷史觀念,小說家言是不可信的,小說家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景觀是一種虛構,它和重事實、物證、考據(jù)的歷史現(xiàn)之間,有著巨大的不同。但有一個現(xiàn)象很有意思。比如,很多人都說,讀巴爾扎克的小說,比讀同一時期的歷史學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國社會。恩格斯也認為,從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所學到的東西,要比上學時從所有職業(yè)的歷

15、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也有很多人把三國演義水滸傳都當作歷史書來讀。在認識社會、了解時代這點上,文學的意義居然超過了歷史。其實,文學中虛構的真實有時比現(xiàn)實的真實更鮮活,更可靠。中國過去一直否認小說的地位,把小說視為小道、小技,顯然是一個文學錯誤。 那些現(xiàn)實中的材料、物證,都是速朽的,經由虛構所達到的。理、精神的真實,卻可以持續(xù)地影響后世。曹雪芹生活的痕跡早已經不在了,但他創(chuàng)造的人物,以及這些人物經歷的幸福和痛苦,現(xiàn)在讀起來還如在眼前,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因此,在史學家寫就的歷史以外,還要有小說家所書寫的歷史小說家筆下的真實,可以為歷史補上許多細節(jié)和肌理。如果沒有這些

16、血肉,所謂的歷史,可能就只剩下干巴巴的結論,只剩下時間、地點、事情,以及那些沒有內心生活的人物。歷史是人事,小說卻是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就太單調了。歷史關乎世運的興衰,而小說呢,寫的更多的是小民的生活史這種生活,還多是俗世生活。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狀態(tài),它保存世界的氣息,記錄它變化、生長的模樣。所以,以生活為旨歸的小說,是對枯燥歷史的有效補充。史記也運用了很多文學筆法,來增添歷史寫人敘事的魅力。比如史記.項羽本紀里寫“霸王別姬”時項羽唱歌的情景,“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是項羽本紀里很著名的一段。項王哭了,怎么個哭法?眼淚是“數(shù)行下”,不是一行,是好幾

17、行往下流,旁邊的將士也跟著哭,哭到什么程度呢?連臉都仰不起了。畫面感多強啊,但這不是歷史,而是文學。 歷史的真實有時需要借助文學的真實來強化。讀歷史著作,可以認識很多歷史人物;讀文學著作,也可以結識很多文學人物。有一些歷史人物,當時很重要,但沒有文學作品對他的書寫,慢慢就被世人淡忘了;相反,一些并不重要的歷史人物,甚至無關歷史大勢的人物,因為成了文學人物,一代代相傳,他反而變成了重要的歷史人物。比如陶淵明,一個小官,對當時的社會進程可謂沒什么影響,但因為文學,他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早已是重要的歷史人物了。 文學把歷史的真實放大或再造了,即便世人知道這是文學敘事,也還是愿意把它當作信史來看。而更多

18、的文學人物,歷史上查無此人,完全出自作者的虛構,可由于他們活在文學作品里,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也就成了歷史人物了。比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完全是虛擬人物,但讀完祝福你會覺得她比魯迅的夫人朱安還真實。祥林嫂的悲哀和麻木,被魯迅寫得入木三分,之后我們只要在生活中遇見類似的人,自然就會想起祥林嫂,甚至會直接形容一個人“像祥林嫂似的此刻,在很多人眼里,祥林嫂已不再是文學人物,而成了歷史人物。 看紅樓夢,就更是如此了。像賈寶玉、林黛玉這樣的人物,誰還會覺得他們是虛構的呢?一旦理解了他們的人生之后,你就會覺得他們在那個時代,是真實地愛過、恨過、活過的人。由此可見,文學所創(chuàng)造的真實,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19、甚至也成了我們精神中的一部分。這就是文學歷史化的過程,文學不僅成了歷史,而且還是活著的歷史。 (摘編自謝有順小說中的心事) 材料二: 我也常在寫小說時把背景設置在某些久遠的年代,比如檀香刑。我的家鄉(xiāng)山東高密,在清朝末年曾發(fā)生過德國人把青島變成殖民地,然后在膠東半島修建膠濟鐵路的真實歷史事件。由于修建鐵路迫使老百姓不得不搬遷祖墳,農民孫文遂率領老百姓出來反抗,但最終被清政府和德國軍隊聯(lián)合鎮(zhèn)壓并將其梟首示眾。我以這個素材為基礎,再加以改編,演繹成長篇小說。 這部歷史小說由修建膠濟鐵路、孫文抗德、高密貓腔和虛構的劊子手這些因素凝合在一起。談及與當時歷史真實的相符程度,我也很難確定,因為我不是那個時代

20、的人。但會查閱很多資料和照片,通過這些方式努力得到當時真實情況的驗證。歷史題材與其他題材的小說不同,作家在寫作前需要為歷史事實做案頭的準備工作。作家的心理推斷力非常重要,如果某些情節(jié)明顯是站在當代人的立場上強加于古人,這樣的歷史小說便無法令人信服。 既然作家是活在當下的人物,那么寫歷史題材的小說必然面臨著一些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真實的歷史狀況與作家主觀想象之間的矛盾。作家寫歷史小說,要千方百計讓自己的主觀想象能跟那個時代的人的想象一致起來。作家的創(chuàng)作還要符合大多數(shù)讀者的心理需求,然而,每個讀者都有自己對時代的想象,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但歷史事件在口頭傳述與文本記載中,作者的想象與主觀性

21、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史記.項羽本紀里寫“烏江自刎”,項羽在烏江邊上自言自語,怨天尤人,這樣的情景司馬遷是如何得知的?所以在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作家的虛構和想象也會很多。 (摘編自莫言文學中的歷史和真實) 3.下列各項中,屬于被“文學化”的真實歷史人物的一項是(3分) A人間喜劇中的葛朗臺 B祝福中的祥林嫂 C三國演義中的孫權 D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答案】C 【解析】C項中孫權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其他三項都是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形象。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題。(江蘇省南通市部分學校2022屆高三八省聯(lián)考模擬檢測) 材料一: “為什么地球出現(xiàn)危機后,中國人不是逃離地球,而是要帶著地球一

22、起跑?”面對外國人提出的問題,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回答:“中國人特別有家國情懷,即便發(fā)生了災難、戰(zhàn)爭,很多人也不愿離開家鄉(xiāng),死也要死在那兒?!?這與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的主題不謀而合。在過去以農為主的中國社會,人們極少遷移,因為所謂農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飯。 在現(xiàn)代說法中,“土氣”是一個貶義詞,但在費孝通看來,“土氣”實際上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土氣”,也就是接地氣,它象征著人們與大地的親密接觸,充分熟悉,“土氣”其實是辛勞、知足的代名詞。也因此,大批的中國人逐漸變得守舊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財富,那么凡事照搬經驗去做就行。因此在現(xiàn)在看來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為在以土為生的年代,“經驗無需不

23、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個社會變得穩(wěn)定而缺乏流動,很多人一輩子就只在一個小范圍內活動。周邊人抬頭不見低頭見,遇事總是能熱心幫一把,人們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穩(wěn)固而與外部隔絕的鄉(xiāng)鄰關系,慢慢地也就有了“萬事不求人”的生活狀態(tài)。 帶著地球流浪,是一種回饋,也是一種責任,感謝你當年的養(yǎng)育,如果可以,我也不會扔下你獨自逃亡。不靠土吃飯、早已經用工業(yè)化普及農業(yè)的西方人,大概很難懂中國人的傳統(tǒng)戀根情結。 (摘編自外國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著深層的文化認同差異) 材料二: 中國人講的“家”是很有彈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無限遠。比如平常我們都喜歡說“我們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擴大點

24、,比如“國家”,在英文里面“國家”是“State”,并沒有一個“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實,幾乎各個地方的語言要表述“國家”的時候,他們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們中國,或者受我們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比如日本,的確也會有“國家”這個說法。所以“家”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仔細想想你會發(fā)現(xiàn)它挺麻煩的。它牽涉的范圍非常之廣,因為它是一個不斷有伸縮彈性的東西。 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講這個“家”恰恰能夠說明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他說“西方的社會像一捆柴”。我們把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為不同的個體、個人。把他們綁起來就成為一個社會或者團體,叫做“團體格局”。傳統(tǒng)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

25、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的影響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費孝通就用這個形象界定了我們中國社會的基本特質,他給它一個名字,叫“差序格局”。 費孝通說,因為整個社會是個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縮的,跟我友好的那個關系網也是可以不斷伸縮來回的。他還說,中國人對世態(tài)炎涼特別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正因為“公”“私”的界限沒那么分明,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面特別喜歡講人情、講關系,又要講面子,因此那些規(guī)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東西,包括了很多我們叫“禮”的東西,這是一種禮治。我們不太需要講契約,我們就講信用,好比你跟別人做生意、做買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