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導學案_第1頁
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導學案_第2頁
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導學案_第3頁
第四節(jié)《地球的結構》導學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節(jié) ?地球的構造?導學案課程目的:說出地球的圈層構造,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學習目的】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4、通過歸納、總結、比照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才能。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圖訓練,進步讀圖、析圖才能,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地殼與巖石圈、軟流層的位置關系。 2、聯(lián)絡實際,結合圖示,理解各圈層的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對學生進展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鼓勵學生獻身于科學教育事業(yè)。 2、使

2、學生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相貌,形成地球系統(tǒng)觀和責任感,增強環(huán)境及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qū)別橫波與縱波。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緦W習難點】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法、導學法、比照法和分組合作討論?!局R銜接】縱波和橫波的定義,區(qū)別和聯(lián)絡【學習過程】主題一: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的研究方法2、目前人類研究地球內部圈層構造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提示:地震波地球的X射線。3、人類是否還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獲取地球內部

3、的信息?假如有,有哪些?請簡要的說明。有。1改進鉆探技術,結合相關方面的科學設想。2根據(jù)火山噴發(fā)的物質,獲取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相關信息。3地表的溫泉、熱泉可知地球內部有豐富的地熱資源。4遙感技術 5其他的手段主題二:地震涉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讀圖1.25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圖1、地震波分為 和 , 的傳播速度快,能通過 、 、 傳播, 的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 傳播。地震波在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中的傳播速度比較:固快液降氣最慢2、假設某次地震發(fā)生后,橫波和縱波都傳播到地面,人的感覺會不會有差異?提示:由于 傳播速度快,先到達地面, 傳播速度慢,后到達地面,所以人們先感到

4、后感到 填上下顛簸或左右晃動。4、根據(jù)物理學的知識,波在均一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穩(wěn)定的,假如地球內部物質的物理性質均一,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又是怎樣?穩(wěn)定5、兩種類型的地震波對傳播介質的要求是否一樣,存在什么差異?人類利用橫波和縱波的這一性質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氣資源,你能簡單的說說原理嗎?提示:如表格分 類傳播速度傳播的媒介共同點縱波較 快固體、液體、氣體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改變橫波較 慢固 體主題三:地球的內部圈層名稱及其劃分界面讀圖1.25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圖,考慮:1、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現(xiàn)突然急劇的變化?這兩個位置叫什么名稱?提示:我們把波速發(fā)生突然變化的面

5、叫做不連續(xù)面。1在地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縱波和橫波的波速都明顯 ,這個位置叫 2在地下2900千米處,縱波的波速 ,橫波的波速 ,這個位置叫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推測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tài)可能是什么?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著先靜后動,由近及遠的原那么,有目的、有方案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對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展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吹们宀拍苷f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

6、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匯,理解詞匯,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云密布,我問幼兒烏云是什么樣子的,有的孩子說:烏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云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云滾滾。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著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雨后,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讀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云飄,鳥兒飛,樹兒搖

7、,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征見景生情,幼兒不僅印象深化,對雷雨前后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我還在觀察的根底上,引導幼兒聯(lián)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jīng)歷聯(lián)絡起來,在開展想象力中開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y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lián)想,幼兒可以生動形象地描繪觀察對象。3、根據(jù)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上的差異,地球內部劃分為幾個圈層,它們的名稱是什么,是否可以進一步劃分?圈層名稱不連續(xù)面深度物質狀態(tài)地殼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 km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死記硬背,關鍵是記憶有技巧,“死記之后會“活用。不記住那些根底知識,怎么會向高層次進軍

8、?尤其是語文學科涉獵的范圍很廣,要真正進步學生的寫作程度,單靠分析文章的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根底知識抓起,每天擠一點時間讓學生“死記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豐富的詞語、新穎的材料等。這樣,就會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給學生的腦海里注入無限的內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從而收到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成效。2900 km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選的比較優(yōu)秀的文章,還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選擇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背誦一些優(yōu)秀篇目、精彩段落,對進步學生的程度會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語文老師在分析課文時,把文章解體的支離破碎,總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結果老師費力,學生頭疼。分析完之后,學生收效甚微,沒過幾天便

9、忘的一干二凈。造成這種事倍功半的為難場面的關鍵就是對文章讀的不熟。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或細讀、默讀、跳讀,或聽讀、范讀、輪讀、分角色朗讀,學生便可以在讀中自然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可以在讀中自然加強語感,增強語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內容、寫作技巧和語感就會自然浸透到學生的語言意識之中,就會在寫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加以運用、創(chuàng)造和開展。巖石構成的固體外殼單靠“死記還不行,還得“活用,姑且稱之為“先死后活吧。讓學生把一周看到或聽到的新穎事記下來,摒棄那些假話套話空話,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篇幅可長可短,并要求運用積累的成語、名言警句等,定

10、期檢查點評,選擇優(yōu)秀篇目在班里朗讀或展出。這樣,即穩(wěn)固了所學的材料,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才能,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才能、思維才能等等,到達“一石多鳥的效果。地幔上地幔固態(tài)下地幔地核外核液態(tài)、橫波不能通過內核固態(tài)主題四:地球的內部圈層的物質組成和特征讀圖1.26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考慮1、地球從外向內,三個圈層組成物質的密度、厚度、壓力和溫度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地殼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陸殼和洋殼的厚度有何差異?一般來說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所以陸殼厚度 洋殼厚度,但平均厚度為 千米3、巖石圈和地殼的范圍是否一致?在圖中找到軟流層的位置提示:巖石圈和地殼的范圍不一致,巖石圈由堅

11、硬的巖石組成,包括 和 。軟流層位于 的上部。軟流層可能就是巖漿的發(fā)源地?!究偨Y】圈層名稱特征組成物質 地殼1、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陸部分厚堅硬的巖石硅酸鹽類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這里可能為巖漿的主要源地,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硅酸鹽類地核溫度、壓力和密度很大鐵、鎳等在地球的外部還存在著許多互相聯(lián)絡、互相制約的圈層,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開展的自然環(huán)境。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根本情況。外部圈層組成作用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圈由地表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那么的圈層,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和生物水等水圈的水處于不

12、連續(xù)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互相浸透、互相影響的結果主題五:地球的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讀圖1.28地球外部圈層示意,考慮:1、地球外部圈層之間有沒有明顯的界限?2、地球外部圈層之間以及它們和巖石圈之間存在什么關系?課堂練習1有關地震波的說法,正確的選項是A縱波的傳播速度較慢,橫波的傳播速度較快B縱波可以穿過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三態(tài)物質C橫波只能穿過氣態(tài)的物質D縱波傳播的速度隨經(jīng)過的物質不同而發(fā)生變化,而橫波不變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根據(jù)是A地震發(fā)生時的地面變化 B通過打深井而獲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變化而形成的不連續(xù)界面D通過衛(wèi)星遙感技術獲得的信息3目前認為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是 A地幔 B上地幔 C軟流層 D地核4以下關于地震波的表達,正確的選項是 A地震發(fā)生后,由于縱波傳播速度快,地面上人總是感覺到先左右前后搖擺,然后上下顛簸 B地震波傳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傳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種彈性波5有關地殼、巖石圈和軟流層的正確表達是 A地殼“漂浮在軟流層之上 B巖石圈是地殼的一個組成部分 C巖石圈為地殼的上層部分D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