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五年級古詩詞賞析與翻譯_第1頁
統(tǒng)編版五年級古詩詞賞析與翻譯_第2頁
統(tǒng)編版五年級古詩詞賞析與翻譯_第3頁
統(tǒng)編版五年級古詩詞賞析與翻譯_第4頁
統(tǒng)編版五年級古詩詞賞析與翻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五年級古詩詞賞析與翻譯古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漢語語言的精華。五年級的同學(xué)們,在學(xué)習(xí)古詩詞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領(lǐng)略文字的優(yōu)美,更能感受古人的情懷與智慧。本文將對統(tǒng)編版五年級教材中的部分經(jīng)典古詩詞進行細致的賞析與翻譯,希望能為同學(xué)們的學(xué)習(xí)提供有益的幫助,引領(lǐng)大家更深入地走進古典文學(xué)的世界。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原文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注釋*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西辭:向西告別。黃鶴樓在廣陵(揚州)的西邊,孟浩然由西向東去,所以說“西辭”。*煙花:形容春天繁花盛開、如煙似霧的景象。*下:順流而下,前往。*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空盡頭。盡,盡頭,消失了。*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古詩今譯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他乘船順流東下去往揚州。我佇立江邊,目送那一片孤帆漸漸遠去,直到它的影子消失在碧藍的天空盡頭,眼前只剩下滾滾長江水向天邊奔流不息。賞析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送別詩。李白與孟浩然友情深厚,這首詩便是他們在黃鶴樓分別時李白所作。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和對象,一個“辭”字,看似平淡,卻蘊含著離別的不舍。次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則點出了送別的時節(jié)與友人前往的目的地?!盁熁ㄈ隆彼淖郑辰缛?,不僅點明了是春意盎然的三月,更以“煙花”喻指春天繁花盛開、如煙似霧的絢爛景象,令人心馳神往;而“下?lián)P州”則透著一種輕快與向往,為友人的行程增添了美好的色彩。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歷代傳誦的名句,堪稱送別詩中的絕唱。詩人沒有直接抒發(fā)自己的離愁別緒,而是將情感寄托于眼前的景物。他久久佇立,目送友人的船只遠去,從清晰可見到逐漸變成“孤帆遠影”,最終在“碧空”中完全“盡”失。此時,詩人眼中似乎已無帆影,只剩下那浩浩蕩蕩、流向“天際”的“長江”。這“長江天際流”,既是眼前實景,也是詩人綿長不絕的思念之情的象征。江水悠悠,情思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將離別的惆悵與對友人的深情厚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全詩意境開闊,情感真摯,語言流暢自然,毫無雕琢之感,展現(xiàn)了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風(fēng)格。二、《山居秋暝》(唐·王維)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注釋*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空山:空曠、寂靜的山林。*新雨:剛剛下過的雨。*晚來秋:傍晚時分,秋意更濃。*竹喧:竹林中傳來的喧鬧聲。*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孫:原指貴族子弟,此處詩人自況,也可理解為泛指向往歸隱的人。*留:居留下來。古詩今譯空曠的山林在一場新雨過后,夜晚降臨,空氣格外清新,更添了幾分秋意。明亮的月光透過松林的縫隙灑下清輝,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緩緩流淌。竹林里傳來陣陣喧鬧聲,那是洗衣的女子們歸來了;荷葉輕輕搖動,原來是漁船順流而下。春天的花草縱然已經(jīng)凋謝,但這秋天的山間美景如此迷人,(像我這樣的)人自然可以留下來(享受這份寧靜與美好)。賞析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山居秋暝》便是這一特點的代表作。這首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fēng)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fēng)尚,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開篇“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點明了時間(傍晚)、地點(空山)、季節(jié)(秋)以及剛剛下過雨的環(huán)境?!翱丈健倍?,點出了山林的幽靜。一場秋雨過后,空氣格外清新,秋意也更顯濃厚。接下來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歷代傳誦的寫景名句。詩人以畫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清幽明凈的畫面:皎潔的明月透過茂密的松林,灑下斑駁的光影;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山石上潺潺流過,叮咚作響。這兩句,一靜一動,一光一聲,有視覺有聽覺,描繪出山間夜晚的寧靜與生機,營造出一種清幽、雅致的意境?!爸裥鷼w浣女,蓮動下漁舟”,則由景及人,為這寧靜的畫面增添了生活氣息。竹林中傳來的歡聲笑語,是洗衣的女子們歸來了;水面上蓮葉輕輕晃動,是漁船順流而下。這里的“喧”和“動”,非但沒有破壞山林的寧靜,反而以動襯靜,更顯出山村生活的和諧與生機,也暗示了村民們的勤勞與快樂。最后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直抒胸臆。春天的花草凋謝了也沒有什么可惜的,因為秋天的山中自有其獨特的美景和樂趣,足以讓“王孫”(詩人自指或泛指)流連忘返,愿意留下來過這種閑適自在的隱居生活。這不僅是對秋日山居景色的贊美,更是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的流露。全詩格調(diào)清新,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對仗工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引人入勝。三、《示兒》(宋·陸游)原文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注釋*示兒:寫給兒子們看。示,告訴,告知。*元知:本來就知道。元,同“原”,本來。*萬事空:一切事情都成了空的,什么都沒有了。*但:只。*悲:悲傷,悲痛。*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九州,古代中國分為九州,這里代指全國。同,統(tǒng)一。*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北定:向北進軍,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lǐng)的地區(qū)。*家祭:祭祀祖先。*無忘:不要忘記。*乃翁:你們的父親,指陸游自己。乃,你們的。翁,父親。古詩今譯我本來就知道,人死后世間的一切都與我無關(guān)了,唯一使我悲痛的是,沒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tǒng)一。當(dāng)大宋軍隊向北進軍,平定中原,收復(fù)失地的那一天,你們舉行家祭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賞析《示兒》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這首詩寫于他臨終之際,語言樸素自然,卻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懷和對收復(fù)失地的堅定信念。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詩人以豁達的筆觸開篇,坦言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人死后萬事皆空。這看似平靜的敘述,卻為下文的“悲”做了鋪墊,更顯其“悲”之沉重與深刻。次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筆鋒一轉(zhuǎn),道出了他臨終前唯一的遺憾和悲痛——“不見九州同”,即沒有親眼看到國家的統(tǒng)一。一個“但”字,突出了這份悲痛是超越了個人生死的,是深植于內(nèi)心的家國之痛。這份“悲”,是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是對故土淪陷的痛心疾首。后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則將悲痛化為熱切的期盼。詩人在彌留之際,心中依然牽掛著國家的命運,他堅信總有一天朝廷的軍隊能夠平定北方,收復(fù)中原失地。到那時,兒子們在家祭時,一定要把這個喜訊告訴他。這既是詩人對收復(fù)失地的堅定信念,也是他對國家統(tǒng)一的最后祝愿。這份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全詩短短二十八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蘊含著驚天動地的力量。它是一位愛國老人用生命書寫的絕唱,字里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成為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四、《楓橋夜泊》(唐·張繼)原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注釋*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郊。*夜泊:夜晚把船??吭诎哆叀?烏啼:烏鴉的啼叫聲。*霜滿天:形容秋夜霜濃,寒氣逼人,仿佛布滿了天空。*江楓:江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對愁眠:伴著憂愁入睡。對,對著,伴著。愁眠,憂愁的人難以入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夜半:半夜。*鐘聲到客船:鐘聲傳到了客船上。古詩今譯月亮漸漸落下,烏鴉在啼叫,秋霜彌漫,寒氣滿天。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點點燈火,伴著我這個滿懷憂愁的旅人難以入眠。姑蘇城外那座著名的寒山寺,在半夜時分敲響的鐘聲,悠悠地傳到了我停泊的客船上。賞析《楓橋夜泊》是張繼流傳最廣的一首七言絕句,也是寫愁緒的名篇。據(jù)說這首詩是張繼在安史之亂后,避亂江南,途經(jīng)蘇州楓橋時所作。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開篇便營造了一種凄清、蕭瑟的秋夜氛圍?!霸侣洹秉c明時間是深夜將盡;“烏啼”之聲,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凄厲,更添愁緒;“霜滿天”則點出了秋夜的寒冷,也暗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凄冷。這三種景物——落月、啼烏、寒霜,交織在一起,奠定了全詩悲涼的基調(diào)。次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將視線轉(zhuǎn)向近處。江邊的楓樹,漁船上閃爍的燈火,這些本是秋夜江邊常見的景象,在詩人眼中,卻都成了“愁”的載體。一個“對”字,將“江楓漁火”與“愁眠”的詩人聯(lián)系起來,仿佛這些景物也在默默陪伴著滿懷憂愁的他,而他也在對著這些景物發(fā)愁,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俺蠲摺倍?,點出了詩人的心境,是全詩的詩眼。后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意境更為深遠。在這萬籟俱寂的夜半時分,蘇州城外寒山寺里傳來了悠揚的鐘聲,這鐘聲穿透夜空,悠悠地飄到了詩人的客船上。這“夜半鐘聲”,既是實景,又帶有一種空靈、縹緲之感。它在寂靜的夜里顯得格外清晰,不僅沒有打破夜的寧靜,反而更襯托出環(huán)境的清幽和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這鐘聲仿佛是一種慰藉,又像是一聲嘆息,觸動了詩人的愁緒,使其愁思更加綿長。全詩通過描繪月落、烏啼、霜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