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9月月考高一歷史(B卷)試題_第1頁
濱城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9月月考高一歷史(B卷)試題_第2頁
濱城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9月月考高一歷史(B卷)試題_第3頁
濱城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9月月考高一歷史(B卷)試題_第4頁
濱城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9月月考高一歷史(B卷)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濱城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9月月考高一歷史(B卷)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單選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春秋戰(zhàn)國之際,黃淮、江漢流域廣大范圍內出現了一個由各族融鑄而成的民族共同體-一華夏民族。周邊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民族,同時秦楚兩國融入中原文化圈,產生華夏認同觀念。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歸因于(

)A.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 B.各國變法運動的推動C.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D.頻繁戰(zhàn)爭與文化交流2.青海柳灣遺址的墓葬規(guī)模有大小之分,隨葬品的數量、質量也有相當大的懸殊,并且首次發(fā)現了結構清楚的木構葬具的痕跡。在366座墓葬中,發(fā)現20座二人合葬墓,3座雙棺合葬墓,2座二人同棺合葬墓,同時也發(fā)現了沒有任何葬具的土坑墓。這說明當時該地(

)A.氏族之間聯系密切 B.階級矛盾激化 C.母系氏族社會繁榮 D.貧富分化明顯3.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中的墓葬有兩種,一種是級別最高、最為豪華的墓葬,埋設在積石冢正中,墓室寬大,隨葬玉器多,其中鳳鳥形器以及玉豬龍等器物絕不見于普通墓葬;另一種墓葬規(guī)模小,隨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積石冢旁邊。這表明紅山文化(

)A.已有完善的青銅鑄造業(yè) B.已出現社會不平等現象C.已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 D.已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4.據記載,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周太王死后,季歷繼位。季歷去世后,他的嫡長子姬昌繼位,即周文王。周文王舍棄嫡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發(fā)為太子。這說明當時(

)A.“家天下”的局面開始形成 B.嫡長子繼承制尚未定型C.宗法制成為政治生活準則 D.政治倫理秩序較為混亂5.王莽統(tǒng)治時期,天下學者多攜書避亂山林。光武帝即位后,大量尋訪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儒者,搜集散佚缺失的儒家典籍。自此之后,學者皆不隱藏自己的學識典籍,紛紛云集京師洛陽。光武帝的這些舉措旨在(

)A.發(fā)展民間私學 B.重構大一統(tǒng)政權的精神支柱C.抑制官吏腐敗 D.嚴格控制外戚宦官勢力干政6.秦朝對于被征發(fā)服勞役的人設置了自備糧食、誤期受罰等苛刻條件。《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載了修建城墻的人要擔保一年,如一年內城墻損壞則要重修且不計入服役時間,負責工程的官員也一律治罪。這些規(guī)定表明秦朝(

)A.文化專制 B.吏治腐敗 C.國庫虧空 D.法度嚴苛7.東漢后期,政治抒情的小賦不斷涌現,如《窮鳥賦》用比喻的手法,來表達正直文人的危險處境和恐慌驚懼的心情?!尔W鵡賦》暗喻士人被迫依附權貴的屈辱命運。這類漢賦的內容可以說明東漢后期(

)A.統(tǒng)治走向衰亡 B.政府體恤百姓困苦 C.史家秉筆直書 D.寒門子弟渴求入仕8.“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叭A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zhàn)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這說明(

)A.華夏認同觀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B.血緣成為維系文化、政治認同的紐帶C.全國性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已形成D.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間的差別已消失9.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大司農官員孔僅、咸陽向漢武帝上諫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佐賦?!∈称婷裼梦由胶V?,以致富羨,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漢武帝接受進諫,為此采取的措施是(

)A.設刺史 B.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C.鹽鐵官營 D.均輸平準10.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貨幣流通廣泛,甚至使用黃金作為貨幣。《管子·揆度》記載:“黃金起于汝漢水之右衢。”《戰(zhàn)國策》也記載:“王曰:黃金、珠璣、犀、象出于▲,寡人無求于晉國?!蓖醭洹墩摵狻こ嫫芬舱f:“雍州出玉,荊揚生金?!睋丝芍?,材料中空缺的“▲”應是(

)A.秦 B.楚 C.齊 D.魯11.西漢時,韋賢(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62年)通經入仕,位至顯位,韋氏家族從賢以下四代以內,官至二千石者多達20余人。鄒魯一帶的人們對世代有人進入官場的家族羨慕不已,當地廣為流傳的謠諺“遺子千金滿篇,不如一經”。這主要是由于當時(

)A.儒家思想影響力的提升 B.官員選拔方式呈現多元化C.血緣關系決定政治前途 D.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嬗變12.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考古發(fā)現了距今約6000年的草鞋山遺址。遺址內出土了碳化稻谷、陶器、玉器等文物,并發(fā)現了人工堆筑的高臺墓葬群,其中部分墓葬隨葬品豐富,而另一些則較為簡陋。這反映了當時該地區(qū)(

)A.原始農業(yè)已經產生 B.社會階級分化出現C.早期國家形態(tài)形成 D.手工業(yè)技術領先全國13.從地理方位來看,下面哪幅圖能直觀反映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A.B.C.D.14.十六國時期,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自稱“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鮮卑拓跋氏自稱“軒轅之苗裔”,建立北周的鮮卑宇文氏則稱“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他們此舉主要是為了(

)A.學習漢晉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權的合法正統(tǒng)C.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 D.謀求與漢族王朝和平共處15.下表所示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開國君主及其謚號(部分)。這可用于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開國君主謚號西晉司馬炎晉武帝成漢李雄成武帝前涼張軌涼武帝南朝宋劉裕宋武帝南朝梁蕭衍梁武帝南朝梁陳霸先陳武帝北魏拓跋珪道武帝A.君主觀念的保守單一 B.儒學影響徹底消亡C.動蕩不安的時代特征 D.歷代君主勵精圖治16.示意圖有助于呈現歷史發(fā)展的概貌。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示意圖,據圖可以看出該時期(

)政權更迭頻繁 B.民族交融加深 C.江南經濟開發(fā) D.社會高度繁榮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公元前361年始,商鞅變法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法治時代”。然而戰(zhàn)國的大背景注定了它造就的不可能是一個普通的“法治社會”,而是具有“戰(zhàn)時法治”特征的“法治社會”。就天時而言,“商鞅對戰(zhàn)國時代諸侯兼并,弱肉強食,高詐力而輕仁義的現實早有清醒認識,看到欲在亂世求生存只有實行法家富國強兵政策,舍此別無他途”。就地利而言,“八百里秦川宜于發(fā)展農業(yè),且秦民稼穡歷史悠久,興農足可為強國提供物質基礎。秦地處關中,東有崤、函之固,易守難攻,得軍事上地利條件”。就人和而言,“秦民戎俗,強悍尚武,實為日后百萬雄師之資”。在戰(zhàn)國的歷史背景下,商鞅變法的重心必然在于應對戰(zhàn)爭,正是在這個目標指引下,商鞅著手在秦國推行特殊的“戰(zhàn)時法治”,進行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幾詣淞帧渡眺弊兎ǖ臍v史啟示》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商鞅變法開創(chuàng)的“法治時代”的特征。(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商鞅變法對“法治時代”建設的啟示。(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猶懼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蹲髠鳌凡牧隙?/p>

漢武帝時,通過行政干預和經濟剝奪來削弱高貲、富商大賈的勢力,使抑商政策達到極端;實行鹽鐵酒專賣,迫使大商賈退出商業(yè)活動的主要陣地,起到了壓制商人的目的……改幣制,也在于打擊“不佐國家之急”的商人;以官辦販運貨物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壟斷物價、征收財產稅,幾乎使全國所有富商大賈陷于破產?!幾酝趸蒈墩撉貪h時期的抑商政策與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材料三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薄钯棥恫貢贰扒赝鯌沿澅芍模凶詩^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薄肚厥蓟时炯o》(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實行的地方制度是什么,并分析其目的。(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抑商的主要措施。(5分)(3)面對材料三對秦始皇不同的評價,你認為該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與墨子的富囯富民思想孔子禮、義是富國富民的根本,“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富之”的對象主要是貴族和庶民墨子富國富民需“強從事”與“自養(yǎng)儉”:農夫應“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婦人應“夙興夜寐,強乎紡績織纴”;主張節(jié)用,反對統(tǒng)治階級“暴奪民衣食之財”的奢侈行為,認為“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是國貧民窮的根本原因,主張“用財節(jié),則民富國治”材料二

孟子提出主張使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恒產,“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主張“薄其賦斂”“不違農時”,認為“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將富民視為得天下的基本條件。商鞅、韓非主張“富國以農”,認為“農者,耕農之本務也”,主張“辟草生粟”“使民不得無田”,通過“變法更禮”,規(guī)定“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打擊“商工之民”,強調“國好生粟于竟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實”。——以上材料摘編自張守軍《先秦諸子的富國富民思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墨子富國論的進步性。(4分)(2)有同學認為“先秦富國富民思想的演變反映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的轉型”。請結合材料從孔子、孟子、商鞅、韓非思想的角度談談這一觀點的合理性。(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陳壽(233—297),字承祚,漢魏時期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曾在蜀漢任官。蜀漢滅亡,陳壽得為晉臣,《三國志》是他在西晉時期撰寫的。陳壽所著《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體裁方面,《三國志》沒有“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度龂尽分兄挥小段褐尽酚写淼弁跎矸莸摹凹o”,《蜀志》《吳志》只列有“傳”。如劉備的事跡見《先主傳》,孫權的事跡見《吳主傳》。帝王稱謂方面,《魏志》中有“武帝操”“文帝丕”“明帝叡”等表述;在《蜀志》中有“先主備”“后主禪”的表述;《吳志》則對“孫堅”“孫策”“孫亮”“孫休”“孫皓”等直呼其名。《三國志》中對曹魏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