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問題_第1頁
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問題_第2頁
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問題_第3頁
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問題_第4頁
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前言隨著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布局的深入推進以及法治文化建設的逐步完善,我國公民的法治精神和法律價值觀念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國民更積極、更文明地利用多元化的法律救濟途徑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更合法合理地維護自己的權益。然而,借維權之名行敲詐勒索之事也時有發(fā)生,過激的維權行為是否應當以敲詐勒索罪論處,理論界存在著廣泛爭議,加之法律規(guī)定不明晰,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行使權利過當與敲詐勒索的界限認定出現(xiàn)混亂,進而引發(fā)多起“同案不同判”此種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的現(xiàn)象。因此,為更好樹立端正的法治意識和正確維權方式,探析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二者之間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從典型案例入手,通過介紹案情內容以及審理結果,接著闡述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問題,進而明確過度維權與敲詐索的法律界定,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一、典型案例思考隨著消費者權利意識的增強,在面對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提供的缺陷商品或者劣質服務時,積極維權已是常態(tài)。但是維權過當或者過度維權行為時有發(fā)生,更有甚者可能涉及敲詐勒索。此類案件引發(fā)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與爭議。(一)案情簡介案件一:黃靜購買華碩筆記本電腦案2006年2月9日,北京消費者黃靜購買了一臺價值2萬余元的華碩筆記本電腦,當日下午發(fā)現(xiàn)異常并送往華碩北京服務中心檢修后仍然沒有解決問題,黃靜便交由朋友周成宇檢測后發(fā)現(xiàn)該電腦使用了英特爾公司明確規(guī)定在市場上禁止流通的工程測試系統(tǒng)。黃靜便委托律師和周成宇作為代理人,與華碩公司談判提出賠償500萬美元。華碩公司與之協(xié)商不成,選擇報警。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為檢察院作出證據(jù)不足不起訴決定。[1]于志剛[1]于志剛.關于消費者過度維權中敲詐勒索行為的研討[J].中國檢察官,2006年(10)案件二:燕京啤酒案件山東青年周瑞珂、陳現(xiàn)濤二人在聚會時購買幾瓶燕京啤酒,后在服務員倒酒時發(fā)現(xiàn)燕京啤酒中含有一塊玻璃碴,因此向燕京啤酒公司索賠5000萬,并提出若不照價賠償,便向媒體曝光。后燕京啤酒公司報警,法院以敲詐勒索罪分別判處周、陳二人有期徒刑1年4個月、1年6個月。法院認為,陳、周二人以非法占有目的,采用不正當手段進行高額索賠,其行為已構成敲詐勒索罪。[2][2]羅威.燕京啤酒5000萬天價索賠案一審宣判敲詐勒索[N].法制晚報,2009-12-03(二)案例引發(fā)的思考上述兩起案件引發(fā)了理論界的廣泛討論:消費者面對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提供的缺陷商品或者劣質服務時,以向媒體曝光或者借助網絡的力量揭露商品或者服務所存在的問題相要挾,索要巨額賠償?shù)男袨槭欠駱嫵汕迷p勒索罪?學者們觀點不一,目前主要存在“有罪說”、“無罪說”以及“待定論”這三種學說。正是因為我國刑法對于敲詐勒索罪的行為方式并沒有作出明確規(guī)定,而是采取了空白罪狀的立法方式[3]吳桐.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罪的邊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7(8),對于哪些行為應該歸于敲詐勒索的范疇,學者們有著不一致的觀點。而消費者通過向媒體曝光商家問題的手段相要挾進而索要明顯超過其實際遭受的損失的賠償,該種行為模式確實與敲詐勒索的行為結構存在相似之處。因此,此類案件應當被認為是消費者行使權利過當、濫用權利還是以敲詐勒索罪論處,也成了司法實踐中的一大難題。例如上述兩起案例,行為人均是因為購買了有質量問題的商品而以媒體曝光的方式要挾商家進行天價索賠,但是審理結果卻大相徑庭。案例一中海淀檢方明確指出,黃靜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后,以向媒體曝光的方式,將對方公司的電腦處理器公之于眾,以此索要賠償,盡管這具有威脅的成分,但是這與刑法上的“敲詐勒索”的“恐嚇”仍有所區(qū)別,其行為程度較輕,并無非法占有目的,不屬于犯罪,而是應當屬于消費者過度維權而非敲詐勒索,并最終以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為由對黃靜[3]吳桐.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罪的邊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7(8)[4]高翼飛.索賠還是勒索:民刑分界的便模糊地帶——如何區(qū)分消費糾紛中的“維權過度”與敲詐勒索[J].犯罪研究,2011(6)[5]孫學凱.維權過激與敲詐勒索罪的主觀要件辨析[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3)二、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問題消費者維護權利的前提基礎是存在相應的合法權益,并且該權益已經受到侵害,給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權利造成損失,進而使侵害者產生對此種損失需用金錢等彌補、補償?shù)牧x務時,才談得上維護。對于毫無權利受損,行為人主觀上產生非法索取對方財物,還通過恐嚇等惡劣手段來勒索財物的行為,對其認定為敲詐勒索罪自然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因為合法權益被侵害而進行高額索賠,究竟屬于民事領域的消費者行使權利過當即過度維權還是刑法領域中的敲詐勒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爭議:(一)常見的維權手段是否應當認定為恐嚇在發(fā)生消費糾紛時,消費者通常以向媒體曝光或者在互聯(lián)網上揭露產品的質量問題要挾商家進行賠償,那么這是否屬于敲詐勒索罪中的“恐嚇”行為呢?部分學者認為這屬于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條國家鼓勵、支持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jiān)督。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jiān)督。[6]陳旭文.論敲詐勒索罪的準確適用——以威脅行為與索財行為的雙重違法為基礎[J].法治研究,2017年(5)相反,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無論是通過在微博上發(fā)文、在貼吧上發(fā)帖或是借助媒體的力量曝光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提供的缺陷商品或者劣質服務,這種方式都會對其商譽、企業(yè)的形象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果消費者采取曝光商家存在的問題的手段而索取高額賠償,由于現(xiàn)代網絡通訊的發(fā)達,各種信息即瞬間就可到達各種終端,傳播范圍遍及全球各地,消費者就是借助網絡的這一特點“獅子大開口”,以此要挾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給予遠遠超出其實際損失的賠償金額,應當是符合敲詐勒索的“恐嚇”行為。(二)索賠數(shù)額能否成為區(qū)分罪與非罪的界限部分學者認為消費者遭受損失后提出的賠償數(shù)額應當為大眾預想或依據(jù)日常生活的經驗所能接受的范圍之內或略微超出,漫天要價、索取高額賠償?shù)男袨轱@然超出也不符合社會一般人的觀念和預想范圍,因此可以推斷其主觀上有蓄意索取的想法,也即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凇断M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以及《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断M者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shù)慕痤~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妒称钒踩ā返谝话偎氖藯l第二款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shù)慕痤~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7]馬金順.今麥郎方便面天價索賠案引爭議專家稱相關法規(guī)亟待完善:新華網[DB/OL]./news/system/2016/01/28/030102497.shtml?wscckey=7e514e9c183f9113_1550424893但是,也有部分學者主張即使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提出的賠償數(shù)額明顯不符合其所受的損害甚至超出社會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范圍,也不能以此斷定其有罪,即不能因此斷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8]陳培雷.對消費者過度維權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4(26)(三)天價索賠的行為定性爭議1.無罪說此學說主張消費者天價索賠是基于其合法權益受損的事實基礎,而消費者采取網絡或者媒體曝光的手段揭示生產者或者經營者存在的問題屬于行使言論自由權,我國相關法律也未對消費者維權的數(shù)額加以限制,與敲詐勒索罪無涉。消費者維護權益系基于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事實,此種侵害的發(fā)生基礎往往是由于所買賣產品的瑕疵或缺陷導致的,具有民事性質,換句話說即具有民事訴訟方面的可訴性,而其所采取的主張權利的手段具有正當性。故其進行天價索賠不應被定性為敲詐勒索罪。若要將具有天價索賠情節(jié)的案件認定為敲詐勒索,則該案件的索賠情節(jié)應當具有法益侵害性,也即屬于危害行為,理由是敲詐勒索作為刑法上的一類財產犯罪行為,只有符合刑法所要求的該種罪的所有構成要件時,才可認定為犯罪。[9]鄧學平.[9]鄧學平.天價索賠被治罪呼喚司法解釋[N].新京報,2015-08-01,(A0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消費者和經營者發(fā)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一)與經營者協(xié)商和解;(二)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四)根據(jù)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對于維權手段的正當性,實踐中消費者往往會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的力量,以在微博上發(fā)文、在貼吧上發(fā)帖或者向媒體曝光的方式,揭露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商品缺陷或者劣質服務,這種維權手段實際上是消費者在行使憲法所賦予的言論自由權,自然是正當合法的。至于消費者索要的金額明顯超出其實際損失甚至超出社會大眾所能認可的數(shù)額,目前我國的法律并無明確規(guī)定消費者索賠金額的上限,根據(jù)“法無禁止即自由”的原則,消費者有權通過與生產者或者經營者協(xié)商確定賠償?shù)慕痤~,只要雙方能夠協(xié)商一致那么就契合了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則,[10]王凱寧[10]王凱寧.消費者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探討[J].法制博覽,2018(17)2.有罪說該學說對消費者以媒體曝光或者其他類似方式漫天要價的行為秉持積極入罪的態(tài)度。首先,消費者索要不符合其實際損失甚至超出社會一般人所認可的天價賠償數(shù)額,沒有任何法律根據(jù)。那么是否可以因此斷定消費者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進而對其行為以敲詐勒索罪論處呢?關鍵要看其是否實施了要挾、恐嚇行為。消費者以向媒體曝光或者借助互聯(lián)網的方式揭露商家的問題屬于輿論監(jiān)督方式。從輿論監(jiān)督的立法目的這一層面進行分析,法律明確規(guī)定鼓勵個人對損害消費者權益合法的行為進行社會監(jiān)督,旨在通過社會傳播媒介的力量引起社會以及相關部門對于產品質量問題的關注與重視,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規(guī)范市場主體的行為,從而達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市場秩序良性發(fā)展的目的。但是當消費者將其作為自己獲得天價賠償?shù)氖侄螘r便已經背離了這一立法初衷,他們僅僅將其作為要挾的工具,倘若商家不滿足其提出的所謂“懲罰性賠償”,那么就會曝光產品的質量問題,可能面臨更大的損失甚至在市場上失去競爭資格。這顯然是一種不正當手段,但是手段不正當并不意味著違法,能否將這一行為上升到違法層面,得結合消費者的主觀目的分析。消費者以向媒體曝光或者其他類似方式揭露產品問題如果僅僅只是為了獲得符合其實際損失或者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賠償數(shù)額,即使手段不正當那么也不能認為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只是為了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那么便不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自然也就不涉及敲詐勒索罪。但是,倘若將其作為要挾工具,索要遠遠超出其實際遭受的損失的,應當認定其構成敲詐勒索罪。3.待定論該學說主張結合具體案件進行分析,從而明確案件性質。消費者基于合法權益受損的事實而要求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承擔責任于法有據(jù),屬于維權自己的合法權益,是法治意識增強的體現(xiàn)。但是消費者在進行維權時向商家所索取的數(shù)額明顯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界限,不符合社會一般人的理念的,維權手段不正當,可以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符合敲詐勒索罪的行為結構的,那么就可能觸犯敲詐勒索罪。三、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的法律界定(一)關于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的界限,在上述三種學說中,我贊成待定論?!坝凶镎f”倡導積極入罪,反對司法實踐中對于過度維權行為謹慎入罪的態(tài)度。雖然消費者過度維權可能涉嫌敲詐勒索,但是基于消費者在市場地位中往往處于弱勢一方而且在消費糾紛中通常是受害者的身份,不能簡單粗疏地將天價索賠案件認定為敲詐勒索,否則將會大大打擊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11]何鼎鼎[11]何鼎鼎.法治的美德在于分寸感[M].人民日報,2017-4-11,(5)而“無罪說”將所有的天價索賠案件排除出敲詐勒索的范疇,不用刑法加以規(guī)制,這樣不僅僅會助長消費者惡意索賠的不良社會風氣;同時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當商家提供的商品有缺陷或者服務劣質,消費者有權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消費者應當使用合法正當?shù)氖侄尉S護自己權利。如果消費者僅僅是借助網絡或者媒體的力量揭露商家的問題,那么自然屬于合法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但是實踐中往往并非如此。消費者通常是以向媒體曝光作為要挾對方的工具,索要不符合其實際損失的賠償數(shù)額,如今的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態(tài)勢迅猛,曝光生產者或者經營者在生產或者銷售過程中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其商譽可能遭遇滑鐵盧甚至將會被輿論的大潮逼出市場,這明顯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恐嚇”,完全符合敲詐勒索罪的構成要件。待定論則推崇結合具體個案的情形進行分析,明確案件的性質,這是較為合理的。那么我們又應當如何區(qū)分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呢?理論上一般認為,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實施恐嚇行為,索取較大數(shù)額的公私財物的行為。[12]鄧勇勝[12]鄧勇勝.從典型案例看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J].犯罪研究,2018(1)1.維權是否存在有因性維權維權,自然需要有權可維。如果沒有合法的維權根據(jù)而強行索取他人財物的,那么將其行為認定犯罪自然是沒有爭議的。[13]徐光華[13]徐光華.從典型案件的“同案異判”看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罪[j].法學雜志,2013(4)2.維權者是否實施了恐嚇行為有因性即存在權利受損的事實僅僅是維權的前提與基礎,而維權者是否實施了恐嚇行為是判斷其是否涉嫌敲詐勒索的關鍵。那么,消費者通常采取的以向媒體曝光產品的質量問題是否屬于“恐嚇”呢?恐嚇行為的本質是以惡害相通告,使對方產生恐懼心理,對于惡害的內容,我國刑法沒有對其加以限制,包括被害人的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等,常見手段有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商譽對企業(yè)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而消費者采取該方式對企業(yè)聲譽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甚至能達到將企業(yè)驅逐出市場的效果,這足以使對方產生恐懼心理。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確賦予了消費者以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但是權利的行使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以此作為獲得賠償?shù)幕I碼,倘若商家滿足了消費者所提出的賠償要求,這將會對其他消費者的知情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顯而易見,這種維權手段是不值得提倡、不正當?shù)?,但是并不能因此斷定該行為違法。該行為是否達到違法程度需結合維權者的主觀目的進行綜合考慮。盡管維權者采取的手段不當,但如果其索要的賠償數(shù)額符合其實際損失或者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則不能因為手段的不正當而認定行為違法;相反,如果以此強行索要不符合實際損失的財物的,則應當認定為敲詐勒索的恐嚇行為,以敲詐勒索罪論處。(二)不可僅僅基于索賠數(shù)額明顯超出實際損失單方面認定消費者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首先,消費者并不必然熟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或者其他的一些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再者我國并無相關法律對消費者過度維權的數(shù)額加以明確規(guī)定,因此即使其提出的索賠數(shù)額即使明顯超出其實際損失的,超出社會一般人的容忍程度,也無法據(jù)此推定消費者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次,商家認為消費者索賠要求不合理的,可以訴諸法院要求確定自己應當承擔的相應責任。況且,消費者在市場運行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消費者在面對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提供有缺陷的商品或者服務時,維權道路本身艱辛,如果憑借消費者索要的價款超出其所受損害的總價值就認定其符合財產犯罪的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那這無疑是給消費者維權的道路上又設置了一大障礙,消費者可能因為維權而受到法律的追究自然就不敢也不愿意主動維權了,這也會阻礙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深入推進與實施。(三)若消費者虛構或者過分夸大缺陷商品或者劣質服務所帶來的損害后果并以此要挾天價索賠的,那么可以依此認為消費者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李海峰購買今麥郎方便面一案,李海峰因食用過期方便面致使身體出現(xiàn)不適,向商家索要巨額賠款不成,在微博上曝光今麥郎方便面的產品問題,并且虛構其母親因長期食用今麥郎方便面而罹患乳腺癌的事實,最終被認定構成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審理法院認為李海峰卻因缺陷產品造成損害,其提出索賠具有合法依據(jù),但是虛構事實,以媒體爆料相要挾可構成敲詐勒索罪。[14]趙剛.“天價維權[14]趙剛.“天價維權”:與敲詐勒索的一步之遙[M].人民法院報,2016-02-01,(6)四、規(guī)制消費者過度維權的相關建議(一)明確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敲詐勒索罪作為刑法規(guī)制的一類財產犯罪,屬于目的犯,其犯罪目的是一種主觀超過要素,就是超出了構成要件客觀要素之外的主觀要素[15]陳丹.消費者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界限探究[J].[15]陳丹.消費者過度維權與敲詐勒索界限探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2016(3)[16]宋繼圣.“事出有因”型敲詐勒索罪中的主觀占有目的[D].山東:中國石油大學,2014下面將針對本文的研究對象,對天價索賠案件如何認定消費者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以及哪些情形屬于恐嚇行為進一步進行討論。1.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在消費糾紛中,盡管消費者索要的賠償數(shù)額不符合其實際損失甚至超出社會一般人所認可的范疇,但這并不能作為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據(jù)。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應當堅持主客一致的原則,不能僅根據(jù)消費者的陳述而認定其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要綜合其客觀行為進行判斷。只有當消費者為維權而采取了不正當?shù)氖侄畏狭饲迷p勒索罪的構成要件的,并且其索賠的數(shù)額明顯超出其實際損失的,才可以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2.恐嚇行為的常見情形恐嚇行為消費者通常采用的以向媒體曝光或者其他類似方式作為索賠的手段,這是否屬于敲詐勒索罪的恐嚇行為應當分情況討論,具體如下:(1)曝光內容真實,采取該手段旨在獲得與實際損失相當?shù)馁r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或者揭露產品的質量問題的,此時消費者屬于合法行使自己的監(jiān)督權利。(2)曝光內容真實,但消費者的主觀目的在于以此要挾商家,使其產生恐懼心理從而獲取巨額賠償?shù)?,應當認定為恐嚇行為。(3)曝光內容虛假或者存在過分夸大事實的虛假成分的,那么應當屬于恐嚇行為,這是毋庸置疑的。(二)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在法治建設日益完善的時代背景下,消費糾紛依然屢見不鮮。對此,首先應當從立法層面上提高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違法成本,加大對產品質量的查處力度,加強監(jiān)管,構建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凈化市場環(huán)境,從根源上減少消費糾紛的產生,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