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教案)適用學科高中歷史適用年級高三年級適用區(qū)域通用課時時長(分鐘)2課時主干考點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2.漢至宋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3.選官制度4.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近三年考情2025·全國1卷·選擇題25“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4分2025·全國2卷·選擇題26“唐代三省六部”4分2025·全國3卷·選擇題25“宋代宰相制度”4分2025·海南卷·選擇題2“漢承秦制”2分2025·天津卷·選擇題2“元朝行省制”4分2025·江蘇卷·選擇題2“漢代中央制度”3分2025·江蘇卷·選擇題3“唐朝三省六部”3分2025·全國1卷·選擇題25“郡國并行制度”4分2025·全國2卷·選擇題25“漢代史書編纂”4分2025·全國3卷·選擇題25“北宋同一史實的不同記載”4分2025·天津卷·選擇題12“漢朝政治的相關知識”4分2025·江蘇卷第·選擇題2“漢武帝幣制改革、唐朝政治制度”3分2025?全國1卷·選擇題25“宋太祖集權”4分2025?全國2卷·選擇題25“選官制”4分2025?全國3卷·選擇題25“漢承秦制”4分分析與預測從三年試題可以看出全國卷年年都有題目設計,屬于必考內容,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xiàn)。高考試卷所占分值區(qū)間:4—25分。命題者習慣抓住史學常識中體現(xiàn)的政治事件、政治現(xiàn)象、政治人物的特征來命題,考查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還習慣關注唐、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fā)展,宋代政治的特點在備考時應格外關注??疾祛l繁,2025高考復習中要重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一、一、課程導入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秦始皇如何讓后代的皇帝怎樣當皇帝,皇帝是當上了,新的問題馬上就來,我們知道,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包含了兩對基本矛盾: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這兩對矛盾的解決,考驗著歷代帝王的政治智慧,影響著王朝的興衰,甚至關系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走向。今天我們來學習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二、課程教學二、課程教學問題引領問題引領1—1.了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關系?分解相權的措施是什么?2—1.掌握古代地方行政演變過程?3—1.選官制度的變化趨勢是什么?對當時社會起到的作用?4—1.了解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的區(qū)別?探究學習探究學習考點考點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一)唐朝三省六部制1.確立: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2.結構: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ǚ怦g審議)尚書?。ㄘ撠焾?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②六部——尚書省下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3.作用:三省之間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二)宋朝強化皇權1.措施:①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②軍政歸樞密院,分割宰相軍權;③財政歸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管,三司長官“三司使”又稱為“計相”。宰相只保留行政權。2.影響:分割相權,強化皇權(三)元朝一省制1.措施: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歸入中書省。中書省的長官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2.特點:宰相權勢過重。知識點二漢至宋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知識點二漢至宋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一)西漢斗爭1.原因:(1)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2)漢景帝削奪諸侯國土地2.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借口“清君側”串通其他六國諸侯王發(fā)動叛亂3.解決:(1)漢景帝:削藩、平叛、收回諸侯王軍事政治權力。(2)漢武帝:行推恩令,強干弱枝,監(jiān)察地方。4.影響: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發(fā)展大一統(tǒng)局面。(二)藩鎮(zhèn)割據(jù)與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1、形成:唐“安史之亂”平息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將和帶兵平叛的將領為節(jié)度使。節(jié)度使權力不斷膨脹,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zhèn),實際上割據(jù)一方,形成藩鎮(zhèn)林立的局面。2.延續(xù):唐滅亡后,中原一帶先后經歷了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在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個割據(jù)政權,吏稱十國。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人民生活困苦。(三)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1.背景:(1)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2)革除藩鎮(zhèn)割據(jù)的弊端,防止“陳橋兵變”再次上演。2.措施:宋太祖采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入手加強中央集權(1)收精兵將實力最強大的禁軍分別由互不統(tǒng)屬的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三衙統(tǒng)領,但發(fā)兵權歸樞密院。實現(xiàn)了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2)削實權削弱或剝奪地方節(jié)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的權力,規(guī)定所有州郡直屬中央;在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有權向朝廷直接奏報;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擁兵作亂。(3)制錢谷規(guī)定各州郡的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物質基礎。3.影響:(1)改變了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的分裂局面(2)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3)中央與地方分權斗爭處于絕對上風(4)皇權與相權矛盾變的突出起來。知識點三選官制度知識點三選官制度(一)選官制度發(fā)展1.“世卿世祿”制:西周實行貴族世襲的“世卿世祿”制。2.軍功爵制:戰(zhàn)國至西漢武帝時期實行。3.察舉制和征辟制: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察舉制是讓各郡國每年向國家推薦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會征聘人才。4.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選官的標準是家世門第的高低。5.科舉制:產生發(fā)展:隋文帝時,分設各種不同科目推舉人,才,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朝統(tǒng)一分科,定期考試。,6.作用: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二)選官制度演變趨勢1.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演變?yōu)閷W識才能。2.選拔形式:地方評議推薦演變?yōu)榭荚囘x拔。3.選拔趨勢:趨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xiàn)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知識點四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知識點四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一)監(jiān)察1.秦朝:御史大夫掌管監(jiān)察。,2.漢代:專設御史府,漢武帝時在地方上設置刺史,以監(jiān)察地方官員。3.明清: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到頂峰。在中央,有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在地方上有按察使司(二)諫議制度1.唐朝: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2.宋代:出現(xiàn)獨立的諫官機構——諫院3.明清:取消了諫議機構溫馨提示溫馨提示1—1.三省六部制的設立并不是民主的體現(xiàn),也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權不斷加強的產物,是“皇權下的民主”。中書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擬政令,門下省僅有封駁權,沒有裁決權,三省長官都必須絕對聽命于皇帝。1—2.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在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1)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2)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是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朝或宮內的侍臣、宦室)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同時,行使相權的機構總是不斷地由內朝(宮內)向外朝(外廷)轉移,即由內向外。2—1.漢武帝與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異同相同中央削弱、分割宰相權力,加強皇權地方削弱地方機構的權力不同中央漢武帝通過設立“中朝”來削弱相權宋太祖則通過分割宰相軍權、財權乃至行政權來削弱相權地方漢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國勢力,建立對地方官的監(jiān)察機制宋太祖則將地方兵權、財權、行政權收歸中央(中國古代加強專制集權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權,使其相互節(jié)制,最終集權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權”也造成了官僚隊伍的異常龐大,從而使財政負擔過重,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3—1.科舉制度的整體作用:(1)為社會各階層提供參政的機會;(2)用人權收歸中央;(3)完善官僚體系,提高官員素質;(4)形成讀書風氣,推動教育發(fā)展;(5)促進文學的繁榮發(fā)展;(6)為現(xiàn)代文官考試制度提供經驗基礎。4—1.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的評價:(1)消極: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xiàn)象。(2)積極: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課堂課堂小結典例典例講練例1—1.(2025·全國2卷·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三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階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shù)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 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xiàn)對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答案】C【解析】題目主旨是,武則天時期改革中央機構,宰相數(shù)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削弱并分散了相權,便于皇帝控制朝政。故C項符合題意。A、B、C均不能體現(xiàn)材料。例1—2.(2025·全國3卷·25)表1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宰相人數(shù)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表1據(jù)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在兩宋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統(tǒng)治者沿用科舉制,加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由表可知,北宋時期,宰相祖輩擔任官職特別是等級較高官職的人數(shù)和比例較大,然而到了南宋時期,宰相祖輩擔任官職的人數(shù)和比例減少,祖輩無官職記錄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說明越來越多沒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機會能夠在朝中擔任宰相一職,為官從政的途徑增多,選官范圍擴大,社會階層流動加強。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題干中宰相家庭出身人數(shù)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家族影響越來越小,A項錯誤;題干主要反映的是宰相出身的家庭狀況,并沒有涉及宰相權利,C項不合題意;在兩宋時期,盛行科舉;因此D項錯誤。例1—3.(2025·全國3卷·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中“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這里的“國家檔案文獻”主要應該是有關國家制度的記述;蕭何重視秦朝的文書,實際上是繼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結合漢初的史實,漢承秦制,判斷B符合題意。漢初盛行的是黃老之學,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實行崇尚儒家的政策,A不正確。材料中體現(xiàn)出已經充分發(fā)揮了文書的功能,C錯誤;材料并沒有體現(xiàn)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D與材料無關。例2—1.(2025·全國1卷·25)據(jù)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zhèn)基本情況表藩鎮(zhèn)類型數(shù)量(個)官員任免賦稅供納兵額與功能河朔型7藩鎮(zhèn)自擅不上供擁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D.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答案】D【解析】依據(jù)表格中的信息,唐朝的藩鎮(zhèn)分為河朔割據(jù)型、中原防御型、邊疆防御型和東南財源型。后三者中,東南藩鎮(zhèn),從財政上支持朝廷;邊疆藩鎮(zhèn),保證了唐朝不亡于外敵;中原諸鎮(zhèn),遏制了河朔割據(jù)藩鎮(zhèn)。他們構成了一個既密切聯(lián)系又相互制約的微妙關系,使唐朝的統(tǒng)治又較安穩(wěn)地維持了一百多年,故D項正確。表格中只有藩鎮(zhèn)的納稅信息,沒有朝廷的財政收入數(shù)據(jù),無法得出A項結論;B項題干內容不能體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藩鎮(zhèn)不利于維護中央權威,C項錯誤。例2—2.(2025·全國1卷·25)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qū)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上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答案】C【解析】漢武帝通過推恩令等制度解決了王國問題,故A錯誤;材料信息是西漢朝廷直轄郡級政區(qū)的變化,體現(xiàn)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未涉及中央行政體制的調整,故B錯誤;材料信息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加強,這為朝廷解決西漢邊患威脅準備了條件,故C正確;中央政權控制的區(qū)域越大,說明諸侯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會縮小,故D錯誤。例2—3.(2025·全天津卷·2)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元代的行省制度。材料的前半部分說行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可以推斷出行省是有一定的自主權力的。后半段說,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命說明,地方受到了中央的牽制。綜合兩部分的意思可以判斷選A。B選項說地方缺乏實際權力明顯不符合材料前半段的意思,排除;材料說明行省有很多權力,但要受到中央的牽制,所以排除C;材料沒有提到君主,故排除D。例3—1.(2025?全國卷Ⅱ?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 ()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科舉制將讀書、考試和做官結合起來,有利于提升官員的文化素質,客觀上必然也會推動社會教育文化的發(fā)展,故D正確;A說法過于絕對;B是漢代察舉制的選官標準;C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才能和學識,世家子弟也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故C說法不正確。例3—2.(2025?海南單科?3)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shù)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 ()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xiàn)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答案】B【解析】A與史實不符,西漢時已經出現(xiàn)獨尊儒學的局面;察舉制的這種選拔方式固化了世家大族的地位,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B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鞏固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C不正確;D在材料中沒有反映。例4—1.(2025?淄博三模)漢代的監(jiān)察機關人員少而且官階低,御史臺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階尚不及九卿,實行“位卑權重”的原則。這種做法()A.有利于皇帝對官員的控制B.阻礙了監(jiān)察職能的發(fā)揮C.有效杜絕官僚機構的腐敗D.防止了地方割據(jù)勢力膨脹【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漢代的監(jiān)察機關人員“位卑權重”的原則,這樣做有利于皇帝對官員的控制,故A項正確;材料只是說監(jiān)察官員地位低但權力很大,并不妨礙他們行使監(jiān)察職能,故B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提及漢代的監(jiān)察制度的效果,故C項錯誤;材料說的是漢代的監(jiān)察制度,監(jiān)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據(jù)勢力膨脹的作用,故D項錯誤。三、過關測評三、過關測評1.(2025?全國卷Ⅱ?25)《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答案】C【解析】題干中“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說明官修史書的成員規(guī)格之高,也就說明其政治性之強,故選C。私人修訂的史書,往往是秉筆直書,因此官修史書的真實性往往不如私家,記載的人物、事件等也往往是“為尊者諱,為賢者諱”,A表述錯誤;對歷史的評價,往往很難做到公正客觀的評價及解釋,B、D不正確。2.(2025?全國卷Ⅲ?27)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独m(xù)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xiàn)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xiàn)歷史事實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答案】B【解析】歷史事實除了通過歷史敘述,還可以通過實物呈現(xiàn),且該題中的歷史事實有兩種歷史敘述,說明敘述與史實有出入,故A錯誤;對于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動,兩則文獻有不同記載,說明同一歷史事實會因人的主觀原因而有不同的歷史記載,故B正確;對同一歷史事實有不同記載,并不代表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xiàn)歷史事實,故C錯誤;歷史敘述不一定都是真實的,因此綜合多種歷史敘述不一定能夠確認歷史事實,故D錯誤。3.(2025?江蘇單科?3)唐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后來發(fā)生了兩種變化:一是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二是執(zhí)掌行政職能的尚書省地位下降,與決策職能相關聯(lián)的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廢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極大提高C.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D.中書省、門下省決策權擴大【答案】C【解析】由“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尚書省地位下降……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可知皇帝一方面削弱三省長官的權力,另一方面調換三省長官的地位,以此來加強皇權,故C正確;皇帝只是“調整”三省制,并沒有廢除,故A錯誤;皇帝這種做法的根本目的是加強皇權,政府的行政效率不一定提高,故B錯誤;中書省、門下省只是地位上升,材料沒有體現(xiàn)決策權的擴大,故D錯誤。4.(2025?江蘇單科?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庇纱丝梢?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D.錄取人數(shù)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說明采用密封考試形式,有利于考試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確;材料主要提及科舉考試的形式更加公平,沒有提及取士科目數(shù)量減少,故B錯誤;材料“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是對進士科的重視,不是尊貴,故C錯誤;材料主要提及科舉考試的形式更加公平,沒有涉及錄取人數(shù)的變化,故D錯誤。5.(2025?全國2卷?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xiàn)了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漢宣帝認識到掌管地方大權的郡太守與其共治天下,而且強調其優(yōu)劣,即“良二千石”,說明地方吏治的好壞涉及能否維護統(tǒng)治的大問題。而后來的帝王又反復重申這種觀念,說明地方吏治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故A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據(jù)的問題,也沒有強調地方服從中央,故B不正確。材料中提及的是漢代的治國觀念為后代承襲,并未涉及漢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沿用,故C不正確。歷代帝王面臨著與漢宣帝同樣的治國難題,在觀念上是一脈相承的,在政治實踐上未必如此,故D不正確。6.(2025?全國卷Ⅰ?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答案】C【解析】外戚是指皇后或者嬪妃娘家的親戚。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趁機把持朝廷政權的現(xiàn)象,故A錯誤;外戚干政對“家天下”的專制皇權構成了威脅,無法體現(xiàn)“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故B錯誤;外戚封侯或從外戚中挑選執(zhí)政大臣,說明了母族親屬關系受到了重視,故C正確;解決王國問題后,外戚干政現(xiàn)象依然存在,故D錯誤。模擬演練模擬演練1.(2025?惠州模擬)兩漢和魏晉時期,士子必須獲得地方官員及世族豪門的推薦,才能參加考試。而唐代規(guī)定,士子可以自帶一種叫做“牒”的身份證明直接報名參加考試,地方政府不能壓制。這一變化反映了唐代 ()A.選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關系仍受重視C.人才選拔漸趨開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唐代士子需帶身份證明可知,唐代選官有身份限制,故A錯誤;B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士子考試由推薦到自薦的變化,反映人才選拔漸趨開放,故C正確;官僚政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逐步形成,故D錯誤。2.(2025?衡水模擬)宋代皇帝的意見須經宰相同意才能寫進國書(外交文書)。淳熙年間,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當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堅決反對。盡管孝宗堅持自己的意見,最后孝宗的意見依然未能寫進國書。這表明當時 ()A.體制僵化導致官員因循規(guī)制B.相權對皇權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C.中央政府決策實現(xiàn)了民主化D.皇權被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的主旨是當時皇權與相權關系,并不是體制僵化,故A錯誤;材料中“宋孝宗命令他當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堅決反對”并且“孝宗的意見依然未能寫進國書”說明當時相權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故B正確;我國古代實行的是專制統(tǒng)治,并未實現(xiàn)民主化,故C錯誤;材料中并未說明行政效率問題,故D錯誤。3.(2025?黃岡質檢)元史專家蕭啟慶認為,元朝視儒士與僧侶一樣,為了救濟在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甚至淪為奴隸的儒士,元朝特別設立了“儒戶”,讓部分讀書人取得優(yōu)先賦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儲備人才的用意。比較而言,成為儒戶的讀書人,其地位在貴族、官吏之下,與僧侶相同,但較一般民眾為高。這種說法 ()A.不符合元朝讀書人的真實生活狀況B.體現(xiàn)了不同學者對史料的不同解讀C.揭示了元朝文化落后的政策原因D.為認識元朝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答案】D【解析】“元朝視儒士與僧侶一樣,為了救濟在戰(zhàn)亂中流離失所,甚至淪為奴隸的儒士,元朝特別設立了‘儒戶’”,這種情況我們無法判斷真假,因此不能貿然說其不符合史實,故A錯誤;材料只是陳述了一種“史實”,沒有解讀的意思,故B錯誤;“元朝特別設立了‘儒戶’,讓部分讀書人取得優(yōu)先賦役的地位”不能體現(xiàn)文化政策的落后,故C錯誤;“讓部分讀書人取得優(yōu)先賦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儲備人才的用意”這種研究的角度與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可以理解為新的視角,故D正確。4.(2025?內江五模,25)《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薄稘h儀》載:“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詔六條察州。”材料表明()A.漢朝的封國制與周朝分封制相比較有一定變化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舉權C.刺史出現(xiàn)對丞相權力有一定的牽制作用D.造成刺史濫用職權干預地方的現(xiàn)象產生【答案】A【解析】題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國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詔六條察州”說明漢代實行的是郡國并行制,這與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監(jiān)察權,故B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刺史負責監(jiān)察地方因而對相權沒有牽制作用,故C項錯誤;題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濫用職權的現(xiàn)象,故D項錯誤。5.(2025?貴陽一模)北宋初期,行使監(jiān)察職能的御史大臣彈劾官員時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zhàn)于廷”。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A.君主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B.官僚內部斗爭集中于相位之爭C.監(jiān)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對等D.宰相位尊權重的傳統(tǒng)開始改變【答案】A【解析】北宋中期,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婚禮主持人培訓
- 虛擬現(xiàn)實與增強現(xiàn)實在影視中的融合
- 天車工實操培訓
- 培訓財務知識課件
- 培訓課件問題
- 培訓課件審閱
- 地區(qū)遴選面試題目及答案
- 口才鍛煉課件
- 黨紀面試題目及答案大全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防護設備采購與租賃合同
- 從邵逸夫醫(yī)院看大型三甲醫(yī)院醫(yī)療信息化多層設計與實踐
- 房屋重建可行性研究報告
- 麻風知識培訓課件
- 自來水設備管理制度
- 進銷存管理管理制度
- 【清遠】2025年廣東清遠市清城區(qū)財政局公開招聘聘員2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安裝空調試題及答案
- 濱州傳媒集團考試題庫及答案
- T/CSPCI 00001-2022汽油中苯胺類化合物的分離和測定固相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
- odm框架合同協(xié)議書
- 凍品供貨合同協(xié)議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