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大學生中醫(yī)藥健康文化知識競賽及答案_第1頁
2025年全國大學生中醫(yī)藥健康文化知識競賽及答案_第2頁
2025年全國大學生中醫(yī)藥健康文化知識競賽及答案_第3頁
2025年全國大學生中醫(yī)藥健康文化知識競賽及答案_第4頁
2025年全國大學生中醫(yī)藥健康文化知識競賽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全國大學生中醫(yī)藥健康文化知識競賽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共20題,每題2分,共40分)1.《黃帝內經》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的核心思想是:A.陰陽平衡B.治未病C.辨證論治D.整體觀念答案:B解析:該句出自《素問·刺法論》,強調人體正氣充足則外邪不易入侵,體現“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2.下列中藥中,不屬于“十八反”配伍禁忌的是:A.甘草與甘遂B.烏頭與貝母C.藜蘆與人參D.半夏與生姜答案:D解析:“十八反”包括“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半夏與烏頭相反,與生姜為相畏(生姜解半夏毒),不屬禁忌。3.中醫(yī)“五音療法”中,與“木”屬性對應的音階是:A.宮調(1)B.商調(2)C.角調(3)D.徵調(5)答案:C解析:五音對應五行:角(木)、徵(火)、宮(土)、商(金)、羽(水)。4.夏季養(yǎng)生應遵循“夏長”的規(guī)律,飲食宜側重:A.溫補陽氣B.清熱解暑C.滋陰潤肺D.健脾化濕答案:B解析:夏季陽氣外浮,易傷津耗氣,宜食綠豆、西瓜等清熱解暑之品,兼顧利濕。5.《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A.張仲景B.孫思邈C.李時珍D.王叔和答案:A解析: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被尊為“醫(yī)圣”。6.下列穴位中,不屬于足太陰脾經的是:A.三陰交B.血海C.足三里D.陰陵泉答案:C解析: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其余均為脾經穴位。7.中醫(yī)“望舌”時,舌苔黃厚而膩多提示:A.寒證B.熱證C.濕熱內蘊D.陰虛火旺答案:C解析:黃主熱,膩主濕,黃厚膩苔為濕熱內盛之象。8.下列中藥炮制方法中,能增強藥物補肝腎作用的是:A.酒制B.鹽制C.醋制D.蜜制答案:B解析:鹽制入腎經,可增強補肝腎、強筋骨作用(如鹽杜仲、鹽巴戟天)。9.中醫(yī)“六淫”中,具有“黏滯重濁”特性的邪氣是:A.風邪B.寒邪C.濕邪D.暑邪答案:C解析:濕邪黏膩停滯,易阻氣機,且致病纏綿難愈,故有“黏滯重濁”之性。10.下列養(yǎng)生方法中,最符合“春生”規(guī)律的是:A.早睡晚起,必待日光B.夜臥早起,廣步于庭C.早臥早起,與雞俱興D.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答案:B解析:《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言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順應陽氣生發(fā)。11.中藥“四氣”指的是:A.寒、熱、溫、涼B.辛、甘、酸、苦C.升、降、浮、沉D.氣、血、陰、陽答案:A解析:四氣即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是反映藥物影響人體寒熱變化的性質。12.下列癥狀中,屬于“陽證”的是:A.面色蒼白B.語聲低微C.高熱煩渴D.四肢厥冷答案:C解析:陽證表現為熱、動、實,如高熱、煩渴、面紅、聲高氣粗等。13.中醫(yī)“八綱辨證”的總綱是:A.陰陽B.表里C.寒熱D.虛實答案:A解析:陰陽是八綱的總綱,可概括表里、寒熱、虛實的屬性(如表、熱、實為陽;里、寒、虛為陰)。14.下列穴位中,常用于治療急性胃痛的是:A.合谷B.內關C.足三里D.太沖答案:C解析:足三里為胃經合穴,“肚腹三里留”,是治療胃腸疾病的要穴。15.下列食物中,屬于“寒性”的是:A.羊肉B.生姜C.綠豆D.紅棗答案:C解析:綠豆性涼,能清熱解毒;羊肉、生姜性溫,紅棗性甘溫。16.《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藥”的特點是:A.無毒,多為滋補強壯之品B.有毒,多為攻邪治病之品C.無毒或小毒,兼具補瀉作用D.大毒,僅用于危急重癥答案:A解析:上品藥“主養(yǎng)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甘草、地黃等。17.中醫(yī)“氣”的基本運動形式是:A.升、降、出、入B.生、長、化、收C.寒、熱、溫、涼D.精、氣、神、血答案:A解析:氣的運動稱為“氣機”,基本形式為升(向上)、降(向下)、出(向外)、入(向內)。18.下列中藥中,具有“安胎”功效的是:A.黃芪B.白術C.當歸D.川芎答案:B解析:白術健脾益氣,可固沖安胎,常用于脾虛胎動不安。19.中醫(yī)“望診”中,“目胞浮腫”多提示:A.腎虛水泛B.肝陽上亢C.心脾兩虛D.肺失宣肅答案:A解析:目胞屬脾,若浮腫伴下肢水腫,多為腎陽虛衰,水濕泛溢。20.下列養(yǎng)生原則中,不符合“天人相應”思想的是:A.春不穿薄衣B.夏不貪涼飲C.秋不早添衣D.冬不避寒邪答案:D解析:“冬不避寒邪”違背冬季“避寒就溫”的養(yǎng)生原則,易傷陽氣。二、多項選擇題(共10題,每題3分,共30分,多選、錯選、漏選均不得分)1.下列屬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劉完素(寒涼派)B.張從正(攻邪派)C.李杲(補土派)D.朱震亨(滋陰派)答案:ABCD解析:金元四大家指劉完素(主火)、張從正(主攻邪)、李杲(主脾胃)、朱震亨(主養(yǎng)陰)。2.下列中藥配伍中,屬于“相須”的是:A.麻黃與桂枝B.石膏與知母C.黃芪與茯苓D.附子與干姜答案:ABD解析:相須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合用,增強療效。麻黃配桂枝(發(fā)汗解表)、石膏配知母(清熱瀉火)、附子配干姜(溫里回陽)均為相須;黃芪配茯苓(補氣利水)為相使。3.中醫(yī)“五體”包括:A.筋B.脈C.肉D.皮E.骨答案:ABCDE解析:五體對應五臟: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腎主骨。4.下列屬于“三伏貼”適用病癥的是:A.慢性支氣管炎B.過敏性鼻炎C.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寒證)D.濕熱體質者答案:ABC解析:三伏貼適用于陽氣不足、虛寒性疾病(如咳喘、鼻炎、關節(jié)冷痛),濕熱體質或實熱證者慎用。5.下列關于“經絡”的描述正確的是:A.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道B.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C.手三陰經從胸走手D.足三陽經從足走頭答案:ABC解析:足三陽經走向為“從頭走足”,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6.下列屬于“中醫(yī)治則”的是:A.扶正祛邪B.調整陰陽C.三因制宜D.標本緩急答案:ABCD解析:治則包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標本緩急等。7.下列食物中,具有“補血”作用的是:A.豬肝B.桂圓C.菠菜D.黑豆答案:ABCD解析:豬肝(補肝血)、桂圓(補心脾)、菠菜(養(yǎng)血)、黑豆(補腎養(yǎng)血)均為補血食材。8.下列關于“拔罐”的注意事項正確的是:A.皮膚破損處禁拔B.留罐時間一般515分鐘C.貧血患者宜強刺激D.飽腹后立即拔罐答案:AB解析:拔罐需避開皮膚破損處,留罐時間過長易致皮膚損傷;貧血患者宜弱刺激;飽腹后拔罐可能引起不適。9.下列屬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是:A.調暢氣機B.促進消化C.調節(jié)情志D.貯藏血液答案:ABC解析:肝主疏泄包括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消化)、調暢情志;肝主藏血是另一功能。10.下列中藥中,需“后下”的是:A.薄荷B.大黃(后下瀉下)C.人參D.鉤藤答案:ABD解析:后下藥物多含揮發(fā)油或久煎易破壞有效成分,如薄荷(揮發(fā)油)、大黃(后下增強瀉下)、鉤藤(久煎降壓成分破壞);人參需另煎。三、判斷題(共10題,每題1分,共10分)1.中醫(yī)“五行”中,“木曰曲直”引申為生長、升發(fā)、條達。()答案:√2.中藥“炮制”的目的僅為降低毒性。()答案:×(炮制還可增強療效、改變藥性、便于制劑等)3.中醫(yī)“望神”主要觀察患者的精神意識狀態(tài)。()答案:√4.夏季養(yǎng)生應“夜臥早起”,符合“夏長”規(guī)律。()答案:√5.艾灸的主要作用是清熱涼血。()答案:×(艾灸溫經散寒、扶陽固脫)6.中醫(yī)“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答案:√7.“氣滯血瘀”的疼痛特點是刺痛、固定不移。()答案:√8.空腹時不宜服用補益類中藥。()答案:×(補益藥宜空腹服,利于吸收)9.中醫(yī)“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求。()答案:×(六欲一般指人的生理需求,非中醫(yī)特有概念)10.感冒時,無論風寒、風熱均可用生姜紅糖水治療。()答案:×(生姜紅糖水適用于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需辛涼解表)四、簡答題(共5題,每題6分,共30分)1.簡述“治未病”的內涵及其現代意義。答案:“治未病”源于《黃帝內經》,包括三方面:①未病先防:通過調攝飲食、起居、情志,增強體質,預防疾病;②既病防變:早期診斷治療,防止疾病傳變(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瘥后防復:疾病恢復期通過調護防止復發(fā)?,F代意義:倡導主動健康管理,降低醫(yī)療成本,符合“大健康”理念。2.舉例說明中藥“歸經”理論的臨床應用。答案:歸經指藥物對特定臟腑經絡的選擇性作用。如杏仁歸肺經,故善治咳嗽氣喘;黃連歸心經與胃經,既清心火(治心煩失眠)又清胃熱(治胃火牙痛);柴胡歸肝膽經,用于肝膽火旺(如脅痛、口苦)或感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臨床可根據歸經選擇藥物,提高療效(如腎虛腰痛選歸腎經的杜仲、續(xù)斷)。3.簡述中醫(yī)“舌診”中“舌質”與“舌苔”的觀察要點及主病。答案:舌質(舌體)觀察顏色、形態(tài)、動態(tài):①淡白舌主氣血兩虛、陽虛;②紅舌主熱證;③絳舌主熱入營血;④紫舌主血瘀或寒凝;⑤舌體胖大主水濕內停,瘦薄主陰血不足;⑥舌顫主肝風內動。舌苔觀察苔質(厚薄、潤燥、腐膩)與苔色(白、黃、灰黑):①薄苔主表證、輕證,厚苔主里證、重證;②潤苔主津液未傷,燥苔主津液虧損;③膩苔主濕濁、痰飲,腐苔主食積、痰濁;④白苔主寒證、表證,黃苔主熱證,灰黑苔主里熱重證或里寒重證。4.簡述“八段錦”中“兩手攀足固腎腰”的動作要領及養(yǎng)生作用。答案:動作要領:自然站立,兩臂向前上方舉至頭頂,掌心相對;上體前屈,兩臂沿腿后側下摩至腳跟;稍停后,上體直立,兩臂沿腿前側上提至腹部,掌心向里;重復68次。養(yǎng)生作用:拉伸腰背部膀胱經、督脈,強腰固腎;促進腰部氣血運行,緩解腰背酸痛;調節(jié)腎與膀胱功能,改善腎虛所致的尿頻、乏力等。5.簡述“藥食同源”的理論依據及常見藥食兩用食材(至少5種)。答案:理論依據:中藥與食物均來源于自然界,部分物品兼具食用與藥用價值(《黃帝內經》“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且遵循相同的性味歸經理論(如生姜性溫,既可調味又可散寒)。常見食材:山藥(補脾肺腎)、蓮子(健脾止瀉)、枸杞(滋補肝腎)、山楂(消食化積)、紅棗(補中益氣)、菊花(清肝明目)、黑芝麻(補肝腎)等。五、案例分析題(共2題,每題10分,共20分)案例1:王某,女,28歲,教師。近3個月因備考壓力大,出現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欲減退、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問題:(1)根據中醫(yī)辨證,該患者屬何證型?(2)提出2種中藥調理方案(需包含具體藥物及劑量)。(3)給出3條生活調護建議。答案:(1)證型:心脾兩虛證(心血不足則失眠心悸,脾氣虛弱則神疲便溏,舌脈為氣血不足之象)。(2)中藥方案:①歸脾湯加減:黃芪15g、黨參12g、白術10g、茯苓12g、酸棗仁15g(炒)、龍眼肉10g、當歸10g、遠志6g、木香5g(后下)、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②成藥:歸脾丸(濃縮丸),每次810丸,每日3次,飯后溫水送服。(3)生活調護:①情志調攝:睡前聽輕音樂,避免過度思慮,可練習八段錦“兩手攀足固腎腰”緩解壓力;②飲食調理:多食用山藥、紅棗、小米粥等健脾養(yǎng)血之品,忌生冷油膩;③起居有常:22:30前入睡,避免熬夜,中午可小憩20分鐘。案例2:李某,男,55歲,工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近1年出現雙膝關節(jié)冷痛,遇寒加重,得溫則減,關節(jié)屈伸不利,局部無紅腫,舌淡苔白滑,脈弦緊。問題:(1)根據中醫(yī)辨證,該患者屬何證型?(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