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手冊_第1頁
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手冊_第2頁
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手冊_第3頁
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手冊_第4頁
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作物栽培技術手冊TOC\o"1-2"\h\u30606第一章概述 2117341.1三農作物的定義與分類 250331.1.1定義 2173741.1.2分類 2233321.2三農作物的栽培意義 3304191.2.1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3132311.2.2促進農民增收 3286901.2.3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 3148411.2.4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359551.2.5推動農業(yè)現代化進程 326072第二章種子處理與播種 3164962.1種子質量與處理方法 3124322.1.1種子質量 3101512.1.2種子處理方法 4221232.2播種時間與方式 437652.2.1播種時間 4220202.2.2播種方式 413764第三章土壤管理與施肥 589423.1土壤選擇與改良 5281283.1.1土壤選擇 5283263.1.2土壤改良 5155373.2施肥原則與方法 5168743.2.1施肥原則 57423.2.2施肥方法 612776第四章灌溉與排水 6253904.1灌溉技術 661264.1.1灌溉原則 6219284.1.2灌溉方法 6101064.1.3灌溉制度 6297514.2排水措施 7240224.2.1排水原則 7118104.2.2排水方法 7244984.2.3排水設施 7178814.2.4排水管理 715437第五章栽培管理 7209655.1移栽與定植 728655.1.1移栽時間的選擇 75815.1.2移栽前的準備工作 8165295.1.3移栽方法 8137675.1.4定植管理 818275.2修剪與整枝 837035.2.1修剪時間的選擇 8306815.2.2修剪方法 8103765.2.3整枝技術 8202645.2.4修剪與整枝后的管理 829614第六章病蟲害防治 8137216.1常見病蟲害及其癥狀 8141626.1.1病害 866356.1.2蟲害 9164556.2防治方法與策略 947136.2.1農業(yè)防治 9320776.2.2生物防治 9179086.2.3化學防治 921656.2.4綜合防治 10576第七章生長發(fā)育調控 10196857.1激素調控 1043747.2光照與溫度管理 1013202第八章收獲與儲藏 11114248.1收獲時期與方法 11222448.1.1收獲時期 11130568.1.2收獲方法 11318438.2儲藏條件與保鮮技術 12316888.2.1儲藏條件 12196758.2.2保鮮技術 1215509.1投入與產出 12180779.2市場前景與銷售策略 1311306第十章發(fā)展趨勢與展望 1370810.1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 131290110.2產業(yè)政策與市場需求 14第一章概述1.1三農作物的定義與分類1.1.1定義所謂“三農作物”,指的是在我國農業(yè)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三大農作物。它們分別是: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1.1.2分類(1)糧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是我國農業(yè)生產中的基礎作物,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2)經濟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菜、花生、茶葉、水果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3)飼料作物:主要包括苜蓿、黑麥草、玉米、高粱等,主要用于發(fā)展畜牧業(yè),為我國養(yǎng)殖業(yè)提供優(yōu)質的飼料資源。1.2三農作物的栽培意義1.2.1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糧食作物是我國農業(yè)生產的核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通過提高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可以增加糧食產量,保障國家糧食需求。1.2.2促進農民增收經濟作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發(fā)展經濟作物栽培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1.2.3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飼料作物的發(fā)展有利于優(yōu)化我國農業(yè)產業(yè)結構,促進農業(yè)內部各部門的協(xié)調發(fā)展。同時飼料作物還可以為養(yǎng)殖業(yè)提供優(yōu)質的飼料資源,促進畜牧業(yè)的發(fā)展。1.2.4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三農作物的合理栽培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例如,種植苜蓿等飼料作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抗旱能力。1.2.5推動農業(yè)現代化進程提高三農作物的栽培技術,有利于推動農業(yè)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通過推廣現代農業(yè)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第二章種子處理與播種2.1種子質量與處理方法種子質量是保證農作物生長健康、提高產量的關鍵因素。種子質量包括種子的純度、發(fā)芽率、活力和病蟲害感染程度等方面。以下為種子質量與處理方法的相關內容:2.1.1種子質量(1)純度:種子純度是指種子中同種作物的種子所占的比例。純度高的種子有利于保證作物品種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2)發(fā)芽率:種子發(fā)芽率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種子發(fā)芽的能力。發(fā)芽率高的種子有利于提高播種效果和保證作物生長。(3)活力:種子活力是指種子在發(fā)芽過程中,生長速度和生長勢的表現?;盍Ω叩姆N子有利于縮短發(fā)芽時間,提高作物生長速度。(4)病蟲害感染程度:種子病蟲害感染程度是指種子帶菌、帶毒和帶蟲的情況。感染程度低的種子有利于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2.1.2種子處理方法(1)清洗:播種前,應將種子表面的雜質、灰塵和病原體清洗干凈,以提高種子純度和發(fā)芽率。(2)消毒:為防止病蟲害的發(fā)生,可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學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3)浸種:將種子浸泡在水中,使種子吸水膨脹,促進發(fā)芽。浸種時間應根據不同作物種子的特性來確定。(4)催芽:在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氧氣條件下,使種子提前發(fā)芽,提高發(fā)芽率。催芽過程中要注意控制溫度、濕度和氧氣供應。2.2播種時間與方式2.2.1播種時間播種時間的確定應根據作物品種、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來說,播種時間應滿足以下條件:(1)氣溫:選擇氣溫適宜的時間進行播種,有利于種子發(fā)芽和生長。(2)土壤濕度:播種時,土壤濕度應適宜,以保證種子順利發(fā)芽。(3)光照:光照條件對作物生長有很大影響,選擇光照充足的時間播種,有利于作物生長。2.2.2播種方式播種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直播:將種子直接播入土壤中,適用于大部分作物。(2)育秧:先將種子在苗床上培育成幼苗,然后再移栽到大田。(3)點播:將種子按一定的行距和株距點播在土壤中,適用于較大粒種子。(4)撒播:將種子均勻撒在土壤表面,適用于較小粒種子。(5)條播:將種子按一定的行距播成條狀,適用于條播作物。根據不同作物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有利于提高播種效果和作物生長。第三章土壤管理與施肥3.1土壤選擇與改良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礎,選擇合適的土壤并進行改良,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3.1.1土壤選擇在選擇土壤時,應充分考慮土壤的類型、質地、pH值、肥力等因素。一般來說,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壤應具備以下特點:(1)土壤類型:以壤土、沙壤土、黏壤土等為主,有利于農作物根系生長。(2)質地:土壤質地應適中,過于黏重的土壤容易造成根系窒息,過于沙質的土壤則保水保肥能力差。(3)pH值:土壤pH值應在6.07.5之間,有利于農作物吸收養(yǎng)分。(4)肥力:土壤肥力應較高,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等養(yǎng)分。3.1.2土壤改良對于不符合農作物生長要求的土壤,需要進行改良。以下幾種方法:(1)客土改良:對于質地較差的土壤,可采取客土改良的方法,即將質地較好的土壤覆蓋在原有土壤上,提高土壤肥力。(2)深翻改土:通過深翻土壤,破壞土壤板結,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氣性。(3)施用有機肥:有機肥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4)調節(jié)土壤pH值:通過施用石灰、石膏等物質,調節(jié)土壤pH值,使其適應農作物生長。3.2施肥原則與方法合理施肥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措施。以下介紹施肥的原則與方法。3.2.1施肥原則(1)平衡施肥:根據農作物需肥規(guī)律、土壤肥力狀況和肥料特性,合理搭配氮、磷、鉀等養(yǎng)分。(2)適量施肥:施肥量應根據土壤肥力、農作物種類和生長階段來確定,避免過量施肥導致土壤鹽漬化。(3)適時施肥:根據農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合理安排施肥時間。(4)施肥方法:選擇合適的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3.2.2施肥方法(1)基肥:在播種前,將肥料施入土壤,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基礎養(yǎng)分。(2)追肥: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據生長需求,適時施用肥料。(3)葉面噴施:將肥料溶液噴灑在農作物葉片上,快速補充養(yǎng)分。(4)滴灌施肥:將肥料溶液通過滴灌系統(tǒng)施入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5)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制定施肥方案,實現精準施肥。第四章灌溉與排水4.1灌溉技術4.1.1灌溉原則灌溉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合理的灌溉原則應遵循以下要點:(1)保證灌溉水源的清潔和充足。(2)根據土壤類型、作物需水量和氣候條件制定灌溉計劃。(3)采用高效、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灌溉方法。(4)避免水資源的浪費。4.1.2灌溉方法(1)地面灌溉:包括溝灌、畦灌、漫灌等,適用于大面積農作物種植。(2)噴灌:通過噴頭將水均勻噴灑在作物上,適用于蔬菜、花卉等小面積作物。(3)滴灌:將水通過管道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適用于果園、苗圃等需水量較大的作物。4.1.3灌溉制度(1)按需灌溉:根據作物需水規(guī)律進行灌溉,分為苗期、生長前期、生長中期和生長后期。(2)定期灌溉:按照一定的周期進行灌溉,如每周灌溉一次。(3)按土壤濕度灌溉:根據土壤濕度確定灌溉時間和水量。4.2排水措施4.2.1排水原則(1)保證排出農田多余的水分,防止土壤過濕。(2)避免排水過程中對土壤和環(huán)境的污染。(3)采用合理的排水設施和方法。4.2.2排水方法(1)表面排水:通過挖設排水溝、排水渠,將農田表面多余的水分排除。(2)地下排水:通過鋪設地下管道,將土壤中的多余水分排除。(3)混合排水:將表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相結合,適用于地勢較低、土壤濕度較大的農田。4.2.3排水設施(1)排水溝:在農田四周或內部挖設,用于收集和排除多余水分。(2)排水渠:將排水溝中的水分輸送到河流、湖泊等水體。(3)排水泵站:用于提升農田排水水位,加快排水速度。4.2.4排水管理(1)定期檢查排水設施,保證其正常運行。(2)根據土壤濕度和氣候條件,調整排水時間和水量。(3)避免排水過程中對土壤和環(huán)境的污染。通過對灌溉與排水的合理管理,可以保證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提高產量和品質。第五章栽培管理5.1移栽與定植移栽與定植是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作物的生長和產量有著直接影響。移栽是指將幼苗從育苗床或苗圃移栽到本田的過程,而定植則是指將幼苗栽植到本田后,進行穩(wěn)定的生長。以下是移栽與定植的要點:5.1.1移栽時間的選擇移栽時間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作物種類來確定。一般而言,選擇氣溫適宜、土壤濕潤、光照充足的時期進行移栽,有助于幼苗緩苗和生長。5.1.2移栽前的準備工作在移栽前,應對本田進行深耕、平整,并施足底肥。同時對幼苗進行適當修剪,去除病弱苗,提高移栽成活率。5.1.3移栽方法移栽時,要盡量避免傷根,保持幼苗根系完整。移栽過程中,要注意調整幼苗的株距、行距,保證本田通風、透光。移栽后,及時澆水,促進幼苗緩苗。5.1.4定植管理定植后,要加強田間管理,保持土壤濕潤,適時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同時注意調整植株生長勢,促進分枝、開花、結實。5.2修剪與整枝修剪與整枝是調整農作物生長形態(tài)、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修剪與整枝的要點:5.2.1修剪時間的選擇修剪時間應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階段來確定。一般而言,選擇在作物生長旺盛期進行修剪,有助于植株的恢復和生長。5.2.2修剪方法修剪時,要遵循“疏、剪、截、留”的原則。疏除過密、病弱枝條,剪去枯死、受損枝條,截短徒長枝條,留下強壯、健康枝條。5.2.3整枝技術整枝應根據作物生長特點和目標產量進行。常見的整枝方法有摘心、摘葉、摘蕾等。摘心有助于促進分枝,增加產量;摘葉可提高光照,減少病蟲害;摘蕾可調整花期,提高果實品質。5.2.4修剪與整枝后的管理修剪與整枝后,要加強田間管理,保持土壤濕潤,適時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同時注意調整植株生長勢,促進分枝、開花、結實。第六章病蟲害防治6.1常見病蟲害及其癥狀6.1.1病害(1)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中常見的病害,主要發(fā)生在葉片、莖稈和穗部。葉片發(fā)病初期,出現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成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病斑邊緣呈深褐色。莖稈發(fā)病時,出現灰黑色病斑,嚴重時導致植株折斷。穗部發(fā)病時,穎殼變黑,穎果干枯。(2)小麥銹病:小麥銹病分為葉銹、條銹和腥黑穗銹三種。葉銹病發(fā)生在葉片上,病斑呈橙黃色,表面有銹狀物。條銹病發(fā)生在葉片和莖稈上,病斑呈長條狀,橙紅色。腥黑穗銹病發(fā)生在穗部,穎殼變黑,內部充滿黑色粉末。(3)玉米大斑?。河衩状蟀卟≈饕l(fā)生在葉片上,病斑呈橢圓形,灰褐色,嚴重時葉片枯死。6.1.2蟲害(1)稻飛虱:稻飛虱是一種刺吸式害蟲,主要危害水稻。成蟲和若蟲吸取葉片汁液,導致葉片發(fā)黃、枯萎。(2)小麥蚜蟲:小麥蚜蟲是一種刺吸式害蟲,主要危害小麥。成蟲和若蟲吸取葉片汁液,使葉片卷曲、枯黃。(3)玉米螟:玉米螟是一種鉆蛀性害蟲,主要危害玉米。幼蟲鉆入莖稈內部取食,導致植株生長受阻,甚至死亡。6.2防治方法與策略6.2.1農業(yè)防治(1)選用抗病品種:根據當地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選用抗病性強、適應性好的品種。(2)合理輪作:通過輪作減輕土傳病害的發(fā)生,降低病蟲害基數。(3)改善栽培環(huán)境:保持田園清潔,及時清除病殘體,降低病蟲害發(fā)生風險。(4)合理施肥:保證作物生長所需營養(yǎng),提高植株抗病能力。6.2.2生物防治(1)利用天敵: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瓢蟲、草蛉等,降低害蟲種群密度。(2)施用生物農藥:使用生物農藥,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防治病蟲害。6.2.3化學防治(1)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減少病原菌侵染。(2)土壤消毒:對土壤進行消毒,降低土傳病害的發(fā)生。(3)噴霧防治:在病蟲害發(fā)生初期,及時進行噴霧防治,控制病情蔓延。(4)藥劑拌種:使用藥劑拌種,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6.2.4綜合防治綜合運用農業(yè)、生物、化學等多種防治方法,形成完整的病蟲害防治體系,實現可持續(xù)控制。第七章生長發(fā)育調控7.1激素調控激素在農作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起著的作用,通過內源激素的合成、運輸和信號傳遞,調控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進程。以下為幾種常見的激素調控方式:(1)生長素調控:生長素是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激素,主要影響植物細胞的伸長和分裂。通過調節(jié)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代謝,可以調控植物的生長速度和形態(tài)。例如,通過施用生長素類似物,可以促進植物生長,增加產量。(2)細胞分裂素調控:細胞分裂素主要參與細胞分裂和分化,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fā)育。通過施用細胞分裂素,可以促進植物的分蘗、開花和結實。(3)赤霉素調控:赤霉素是一種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能夠促進細胞伸長和分裂,影響植物的生長速度和形態(tài)。通過施用赤霉素,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提高產量。(4)脫落酸調控:脫落酸是一種抑制植物生長的激素,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和伸長,促進植物進入休眠狀態(tài)。通過施用脫落酸,可以調控植物的生長速度,避免過度生長。7.2光照與溫度管理光照和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發(fā)育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通過合理管理光照和溫度,可以有效地調控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進程。(1)光照管理:光照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光合作用和光周期兩個方面。合理調控光照強度、光照時間和光質,可以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產物積累,從而增加產量。①光照強度:適宜的光照強度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在光照強度較低的情況下,植物生長緩慢,光合效率降低;光照強度過高,則可能導致植物葉片損傷。②光照時間:植物的光周期反應是指植物對光照時間的敏感性。根據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可分為長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間型植物。通過調整光照時間,可以調控植物的開花、結實等生長發(fā)育過程。③光質:光質對植物生長發(fā)育也有一定影響。藍光和紅光對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較大,而綠光和黃光的作用較小。(2)溫度管理:溫度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長速度和生理代謝兩個方面。合理調控溫度,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提高產量。①生長溫度:植物的生長溫度范圍較廣,但最適宜的生長溫度范圍相對較窄。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植物生長速度較快,生理代謝旺盛。②溫度梯度:在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溫度梯度對植物的生長和形態(tài)建成也有一定影響。一般來說,晝夜溫差較大有利于植物的生長。通過以上對光照和溫度的管理,可以有效地調控農作物生長發(fā)育,提高產量和品質。第八章收獲與儲藏8.1收獲時期與方法8.1.1收獲時期農作物的收獲時期對其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正確的收獲時期應根據作物種類、成熟度、氣候條件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而言,作物應在充分成熟且未受病蟲害影響時進行收獲。具體收獲時期如下:糧食作物:如小麥、水稻等,應在籽粒充實、顏色變深、水分含量降至一定程度時收獲;蔬菜作物:應根據市場需求和成熟度,適時收獲;果樹:應在果實充分成熟、色澤鮮艷、口感最佳時進行收獲。8.1.2收獲方法收獲方法的選擇應根據作物種類、生長環(huán)境以及機械化水平等因素確定。以下為常見的收獲方法:人工收獲:適用于小面積種植或機械化程度較低的作物。人工收獲具有操作簡單、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但勞動強度較大;機械化收獲:適用于大面積種植的作物。機械化收獲具有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等優(yōu)點,但需投入較高成本購買或租賃設備。8.2儲藏條件與保鮮技術8.2.1儲藏條件為保證農作物在儲藏過程中的品質和安全,應滿足以下基本條件:溫度:保持適宜的儲藏溫度,以降低作物的新陳代謝速度,減緩品質下降;濕度:保持適宜的濕度,以防止作物失水或霉變;通風: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以降低儲藏環(huán)境中的有害氣體和微生物含量;清潔:保持儲藏場所的清潔,以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防潮:防止地面潮濕,避免作物受潮霉變。8.2.2保鮮技術針對不同類型的農作物,應采取相應的保鮮技術:糧食作物:采用低溫、低濕、通風的儲藏方式,可降低糧食的呼吸作用,延長保質期;蔬菜作物:采用冷藏、氣調、真空包裝等方法,可減緩蔬菜的新陳代謝,保持新鮮度;水果:采用冷藏、氣調、保鮮膜包裝等方法,可延長水果的保鮮期;畜產品:采用冷凍、冷藏、真空包裝等方法,可保持畜產品的品質和安全。針對不同農作物的特點和需求,合理選擇收獲時期與方法以及儲藏條件與保鮮技術,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以實現農作物的最佳效益。標題:農作物栽培技術手冊——第九章經濟效益分析9.1投入與產出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投入與產出分析是評價經濟效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投入主要包括種子、肥料、農藥、人工、設備等成本,而產出則主要體現在農作物的產量和銷售價格。種子成本是農作物栽培的基礎投入,優(yōu)良種子的選用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從而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肥料成本包括底肥和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農藥成本主要用于防治病蟲害,保證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健康和安全。人工成本包括種植、管理、采摘等環(huán)節(jié)的勞動力投入。設備成本包括土地租賃、購置農業(yè)機械等。產出方面,農作物的產量是衡量經濟效益的關鍵指標。產量越高,經濟效益越好。銷售價格則受市場需求、季節(jié)、地區(qū)等因素影響。在分析投入與產出時,還需考慮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種植面積等因素。9.2市場前景與銷售策略市場前景分析是農作物栽培經濟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也不斷增長,特別是優(yōu)質、安全的農產品。因此,了解市場需求,選擇具有市場前景的農作物進行種植,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銷售策略方面,要注重產品質量,保證農作物符合市場需求。要拓寬銷售渠道,包括線上和線下市場。線上市場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推廣和銷售;線下市場則可以通過農產品批發(fā)市場、超市、農貿市場等渠道進行銷售。還可以開展訂單農業(yè),與農產品加工企業(yè)、餐飲企業(yè)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保證農產品的穩(wěn)定銷售。在銷售過程中,合理制定價格策略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要根據市場行情、產品品質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價格。同時要關注競爭對手的pricing策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