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過程分析與綜合》復習題及習題期末試卷及答案_第1頁
《化工過程分析與綜合》復習題及習題期末試卷及答案_第2頁
《化工過程分析與綜合》復習題及習題期末試卷及答案_第3頁
《化工過程分析與綜合》復習題及習題期末試卷及答案_第4頁
《化工過程分析與綜合》復習題及習題期末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化工過程分析與綜合》復習題及習題期末及答案一、填空題(每空2分,共20分)1.化工過程系統的三要素包括變量、方程和約束條件。2.過程系統自由度分析的基本公式為Nv-Neq,其中Nv為獨立變量數,Neq為獨立方程數。3.夾點技術中,熱夾點處的最小傳熱溫差ΔTmin對應的熱物流與冷物流的焓變速率相等,此時系統的最小加熱負荷QHmin和最小冷卻負荷QCmin達到理論最小值。4.分離序列合成的啟發(fā)式規(guī)則中,“優(yōu)先分離含量少的組分”的目的是減少后續(xù)分離過程的處理量,降低設備投資和操作成本。5.過程優(yōu)化問題中,若目標函數和約束均為線性,則屬于線性規(guī)劃;若目標函數或約束包含非線性項,則屬于非線性規(guī)劃。6.換熱網絡合成的“問題表法”核心步驟是構建組合曲線,通過計算各溫度區(qū)間的熱負荷確定夾點位置。7.對于連續(xù)穩(wěn)態(tài)過程,物料平衡的基本方程為輸入物料量=輸出物料量+累積量,當系統無累積時,方程簡化為輸入=輸出。二、選擇題(每題3分,共15分)1.以下關于過程系統分解的描述,錯誤的是()A.分解的目的是降低系統復雜度,便于求解B.子系統間的連接變量需通過迭代或聯立方程求解C.序貫模塊法中,子系統按流程順序依次計算,無需迭代D.聯立方程法直接求解所有變量的方程組,計算效率可能更高答案:C(序貫模塊法可能因循環(huán)回路需要迭代)2.某精餾塔分離A、B、C三元混合物(A最輕,C最重),根據啟發(fā)式規(guī)則,最優(yōu)分離序列應為()A.先分離A(塔頂),剩余B+C再分離BB.先分離C(塔底),剩余A+B再分離AC.先分離中間組分B(側線采出),再分離A和CD.直接采用復雜塔同時分離三組分答案:A(優(yōu)先分離輕組分,減少后續(xù)塔的處理量)3.夾點技術中,若熱物流的熱容流率Cp_h=2kW/℃,冷物流Cp_c=3kW/℃,ΔTmin=10℃,則夾點處熱物流溫度T_h與冷物流溫度T_c的關系為()A.T_h=T_c+10B.T_c=T_h+10C.T_h=T_c-10D.無固定關系,需結合焓變計算答案:A(熱物流溫度高于冷物流,溫差為ΔTmin)4.過程系統建模時,以下變量中屬于狀態(tài)變量的是()A.進料流量B.操作壓力C.塔板數D.塔頂產品組成答案:D(狀態(tài)變量由系統內部決定,進料流量、壓力、塔板數為操作或設計變量)5.關于分離過程的熱力學效率,正確的描述是()A.實際分離功與最小分離功的比值B.最小分離功與實際分離功的比值C.實際能耗與最小能耗的比值D.最小能耗與實際能耗的比值答案:B(熱力學效率=理想功/實際功,數值≤1)三、簡答題(每題8分,共32分)1.簡述過程系統模擬的主要目的及常用方法。答:過程系統模擬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數學模型描述實際化工過程,預測系統在不同操作條件下的性能(如產量、能耗、產品質量),為設計、優(yōu)化和操作提供依據。常用方法包括:(1)序貫模塊法:按流程順序依次調用各單元模塊(如精餾、換熱器)計算,循環(huán)回路需迭代求解;(2)聯立方程法:將系統所有方程聯立求解,直接計算全部變量,適用于強耦合系統;(3)聯立模塊法:結合前兩者,將單元模塊方程與系統方程聯立,平衡計算效率和靈活性。2.說明夾點技術在能量集成中的核心原則及違反原則的后果。答:核心原則:(1)夾點上方(高溫區(qū))僅使用加熱公用工程,禁止使用冷卻公用工程;(2)夾點下方(低溫區(qū))僅使用冷卻公用工程,禁止使用加熱公用工程;(3)熱冷物流在夾點處的匹配需滿足最小傳熱溫差ΔTmin,且熱容流率匹配(避免局部溫差過?。?。違反原則的后果:會導致額外的加熱或冷卻負荷,增加公用工程消耗;可能造成換熱網絡中局部傳熱溫差小于ΔTmin,導致換熱器面積無限大(理論上不可行)。3.分離序列合成中,“易分離優(yōu)先”規(guī)則的具體含義及應用場景。答:“易分離優(yōu)先”指優(yōu)先分離相對揮發(fā)度大(或分離因子高)的組分對,因為其所需理論板數少、回流比小,能耗和設備投資更低。應用場景:當混合物中存在多個可分離的組分對時(如A-B-C三元體系中,A/B的相對揮發(fā)度α1=3,B/C的α2=1.2),應優(yōu)先分離A/B,降低后續(xù)分離B/C的難度和成本。4.簡述過程優(yōu)化中“可行域”與“最優(yōu)解”的關系,并舉例說明。答:可行域是滿足所有約束條件(如物料平衡、設備限制、操作條件)的變量取值范圍。最優(yōu)解是可行域內使目標函數(如利潤最大、能耗最?。┻_到極值的點。例如,某反應器的優(yōu)化問題中,溫度T的可行域為200-400℃(受材料耐溫限制),目標函數為轉化率最大化。通過計算發(fā)現,當T=350℃時轉化率最高,且350℃在可行域內,則350℃為最優(yōu)解;若最優(yōu)溫度為450℃(超出可行域),則需調整至可行域邊界(400℃)作為實際最優(yōu)解。四、計算題(共25分)題目1(10分):某連續(xù)穩(wěn)態(tài)反應-分離系統包含反應器(R)、精餾塔(T)和換熱器(E),已知:-反應器進料F=100kmol/h,組成為A:30%、B:70%(摩爾分數);-反應器中A的轉化率為80%,反應式A→C(100%選擇性);-精餾塔塔頂采出為未反應的A(純度95%),塔底為B和C的混合物(B純度98%,C純度2%);-換熱器將精餾塔塔頂A全部循環(huán)至反應器入口。試計算:(1)反應器出口物料中A、B、C的流量(kmol/h);(2)精餾塔塔底物料流量及組成(摩爾分數);(3)循環(huán)量與新鮮進料量的比值(循環(huán)比)。解答1:(1)反應器入口A流量:F_A0=100×30%=30kmol/h;轉化率x=80%,則反應消耗A:ΔA=30×80%=24kmol/h;反應器出口A流量:A_out=30-24=6kmol/h;B不參與反應,出口B流量:B_out=100×70%=70kmol/h;生成C流量:C_out=ΔA=24kmol/h;故反應器出口物料:A=6,B=70,C=24(kmol/h)。(2)設精餾塔塔頂采出A的流量為D(kmol/h),純度95%,則D中A=0.95D,其他組分(主要是B)=0.05D;塔底物料流量為W=反應器出口總量-D=(6+70+24)-D=100-D;塔底組成要求B純度98%,C純度2%,即:塔底B流量=0.98W=70-0.05D(反應器出口B總量減去塔頂B);塔底C流量=0.02W=24(反應器出口C全部進入塔底);由C的平衡:0.02W=24→W=1200kmol/h?顯然矛盾,說明假設塔頂含B的量可忽略(因A純度95%,可能B含量極低)。修正:塔頂主要為A,B含量可忽略(0.05D≈0),則塔底B流量≈70kmol/h,C流量=24kmol/h;塔底總流量W=70+24=94kmol/h;塔底組成:B=70/94≈74.47%(與題目要求的98%不符,說明需重新考慮)。正確思路:精餾塔分離A(輕組分)與B、C(重組分),塔頂A純度95%,即塔頂中A占95%,B+C占5%;塔底為B和C,其中B純度98%(即B/(B+C)=98%),C純度2%。物料平衡:總物料:反應器出口總量=6+70+24=100kmol/h=D+W;A平衡:6=0.95D+0(塔底無A)→D=6/0.95≈6.316kmol/h;B平衡:70=0.05D+0.98W(塔頂B=0.05D,塔底B=0.98W);C平衡:24=0+0.02W(塔底C=0.02W)→W=24/0.02=1200kmol/h(與總物料平衡矛盾,說明題目中“塔底B純度98%”應為B在塔底中的純度,即B/(B+C)=98%,而塔底無A)。重新整理:塔底只有B和C,設塔底B流量為B_w,C流量為C_w,則B_w/C_w=98/2=49/1;反應器出口B=70,C=24,全部進入塔底(因塔頂主要是A),故B_w=70,C_w=24→B_w/C_w=70/24≈2.917≠49,說明需循環(huán)物流補充。實際應為:循環(huán)物流中A返回反應器,精餾塔處理的是反應器出口物料(含A=6,B=70,C=24),塔頂采出A(純度95%),即塔頂中A=0.95D,B=0.05D(少量);塔底為B=70-0.05D,C=24,總塔底流量W=70-0.05D+24=94-0.05D;根據塔底B純度98%:(70-0.05D)/(94-0.05D)=0.98→70-0.05D=0.98×94-0.049D→70-92.12=0.001D→D=-2212(不合理,說明題目條件可能簡化為塔底無B損失,即塔頂僅含A)。簡化處理:假設塔頂A純度100%(忽略B),則D=6kmol/h(反應器出口A全部被分離),塔底物料=100-6=94kmol/h,其中B=70,C=24,組成B=70/94≈74.47%,C=24/94≈25.53%(題目條件可能存在設定誤差,此處按簡化計算)。(3)循環(huán)比=循環(huán)量/新鮮進料量=D/F=6/30=0.2(新鮮進料中A為30kmol/h,循環(huán)量為塔頂A=6kmol/h)。題目2(15分):某廠有兩股熱物流和兩股冷物流,數據如下表所示:|物流類型|流量(kg/h)|熱容(kJ/kg·℃)|初始溫度(℃)|目標溫度(℃)||----------|--------------|------------------|----------------|----------------||熱物流H1|1000|4.2|150|50||熱物流H2|1500|2.0|120|60||冷物流C1|2000|3.0|30|100||冷物流C2|800|5.0|40|90|設最小傳熱溫差ΔTmin=10℃,試用問題表法計算:(1)各物流的熱負荷(kJ/h);(2)構建溫度-焓圖的組合曲線,確定夾點溫度;(3)系統的最小加熱負荷QHmin和最小冷卻負荷QCmin。解答2:(1)熱物流H1的熱負荷:Q_H1=m1×Cp1×(T1_in-T1_out)=1000×4.2×(150-50)=420000kJ/h;H2的熱負荷:Q_H2=1500×2.0×(120-60)=180000kJ/h;冷物流C1的熱負荷:Q_C1=2000×3.0×(100-30)=420000kJ/h;C2的熱負荷:Q_C2=800×5.0×(90-40)=200000kJ/h。(2)確定物流的溫區(qū)并排序(考慮ΔTmin=10℃,熱物流溫度需高于冷物流10℃):熱物流實際溫度區(qū)間(用于組合曲線):H1(150→50),H2(120→60);冷物流實際溫度區(qū)間(需+ΔTmin后與熱物流比較):C1(30+10=40→100+10=110),C2(40+10=50→90+10=100)。將所有溫度點排序(熱物流溫度,冷物流調整后溫度):50,60,100,110,120,150(℃)。計算各溫區(qū)的熱流量變化(ΔH):-溫區(qū)1(150→120℃):僅H1放熱,ΔH_H1=1000×4.2×(150-120)=126000kJ/h;-溫區(qū)2(120→110℃):H1和H2放熱,H1ΔH=1000×4.2×(120-110)=42000kJ/h,H2ΔH=1500×2.0×(120-110)=30000kJ/h,總ΔH=72000kJ/h;-溫區(qū)3(110→100℃):H1放熱,H1ΔH=1000×4.2×(110-100)=42000kJ/h;C1需熱量(調整后溫度110→100對應實際C1溫度100→90),C1ΔH=2000×3.0×(100-90)=60000kJ/h;凈ΔH=42000-60000=-18000kJ/h(需補充熱量);-溫區(qū)4(100→60℃):H1放熱=1000×4.2×(100-60)=168000kJ/h,H2放熱=1500×2.0×(110-60)=1500×2×50=150000kJ/h(原H2目標溫度60℃,對應調整后溫度60℃);C1需熱量=2000×3.0×(90-30)=360000kJ/h(原C1目標溫度100℃對應調整后110℃,已處理),C2需熱量=800×5.0×(100-50)=200000kJ/h(調整后溫度50→100對應實際40→90);凈ΔH=(168000+150000)-(360000+200000)=318000-560000=-242000kJ/h;-溫區(qū)5(60→50℃):H1放熱=1000×4.2×(60-50)=42000kJ/h;無冷物流需求(冷物流最低調整后溫度40℃,低于50℃),凈ΔH=42000kJ/h(需冷卻)。通過累積熱負荷確定夾點:從最低溫開始累積,當累積熱負荷由負轉正時的溫度即為夾點。計算累積ΔH:-溫區(qū)5(60→50):累積=42000(需冷卻);-溫區(qū)4(100→60):累積=42000-242000=-200000(需加熱);-溫區(qū)3(110→100):累積=-200000-18000=-218000(需加熱);-溫區(qū)2(120→110):累積=-218000+72000=-146000(需加熱);-溫區(qū)1(150→120):累積=-146000+126000=-20000(需加熱)。最小累積熱負荷為-218000kJ/h,說明需在夾點處補充熱量218000kJ/h,夾點溫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