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學習輔導練習冊_第1頁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學習輔導練習冊_第2頁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學習輔導練習冊_第3頁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學習輔導練習冊_第4頁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學習輔導練習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學習輔導練習冊具體知識點: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最基本的運動形式)。2.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與否時選作標準的物體(任意選,通常選地面)。3.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同一物體相對于不同參照物,運動狀態(tài)可能不同(如行駛的汽車里的人,相對于汽車靜止,相對于路邊樹運動)。4.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公式為\(v=\frac{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5.單位:國際單位是米/秒(\(m/s\)),常用單位是千米/小時(\(km/h\)),換算關系:\(1m/s=3.6km/h\)。6.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做快慢不變的運動(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變)。7.變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做快慢變化的運動(用平均速度描述整體快慢)。8.平均速度:總路程除以總時間(\(v=\frac{s_{總}}{t_{總}}\)),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三、重點難點突破1.參照物的選取與判斷(易錯點)核心原則:參照物可以是任意物體(靜止或運動),但不能選研究對象本身(否則物體永遠靜止)。通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如樹木、房屋)作為參照物,便于判斷。判斷技巧:題目中“相對于A,B是運動的”,則A是參照物(如“小明看到路邊的樹向后退”,參照物是小明或他乘坐的汽車)。若未明確參照物,默認選地面(如“汽車行駛”,默認參照物是地面)。例:“月亮在云中穿行”,參照物是云(月亮相對于云的位置變化);“云在月亮旁飄動”,參照物是月亮(云相對于月亮的位置變化)。2.速度公式的靈活運用(重點)公式變形:求路程:\(s=vt\)求時間:\(t=\frac{s}{v}\)單位統(tǒng)一:若路程用“米(m)”,時間用“秒(s)”,速度必用“米/秒(m/s)”;若路程用“千米(km)”,時間用“小時(h)”,速度必用“千米/小時(km/h)”。例:一輛汽車以\(72km/h\)的速度行駛,3小時后到達目的地,求路程。解:\(v=72km/h\),\(t=3h\),則\(s=vt=72km/h\times3h=216km\)。3.平均速度的計算(難點)誤區(qū)提醒: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如前半段速度\(v_1=40km/h\),后半段速度\(v_2=60km/h\),平均速度不是\(\frac{40+60}{2}=50km/h\))。正確方法:總路程除以總時間(\(v=\frac{s_{總}}{t_{總}}\))。例:小明跑100米,前50米用了6秒,后50米用了8秒,求全程平均速度。解:總路程\(s_{總}=100m\),總時間\(t_{總}=6s+8s=14s\),則平均速度\(v=\frac{100m}{14s}\approx7.14m/s\)。4.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易混淆點)關鍵結論:沒有絕對靜止的物體(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如同步衛(wèi)星相對于地球靜止,相對于太陽運動)。例:“坐地日行八萬里”(毛澤東詩句),以太陽為參照物,人隨地球自轉,位置變化;以地面為參照物,人靜止。四、典型例題解析例1(參照物判斷)“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詩句中“青山相對出”的參照物是()A.青山B.孤帆C.河岸D.太陽解析:“青山相對出”指青山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在變化。青山本身不能作為參照物(排除A);若以河岸(C)或太陽(D)為參照物,青山位置不變(靜止);以孤帆(B)為參照物,孤帆向青山移動,青山相對于孤帆的位置逐漸靠近,故“相對出”。答案:B例2(速度計算與單位轉換)小明步行上學,家到學校的距離是1.8km,用時25分鐘,求他步行的平均速度(單位:m/s)。解析:第一步:統(tǒng)一單位。\(s=1.8km=1800m\),\(t=25min=1500s\);第二步:用平均速度公式計算。\(v=\frac{s}{t}=\frac{1800m}{1500s}=1.2m/s\)。答案:1.2m/s例3(平均速度的實驗探究)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實驗中:(1)實驗原理:__________;(2)需要的測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斜面長1.2m,小車從頂端滑到底端用時4s,求平均速度。解析:(1)實驗原理是平均速度的定義式:\(v=\frac{s}{t}\);(2)測量路程用刻度尺,測量時間用停表;(3)\(s=1.2m\),\(t=4s\),則\(v=\frac{1.2m}{4s}=0.3m/s\)。答案:(1)\(v=\frac{s}{t}\);(2)刻度尺;停表;(3)0.3m/s五、針對性練習設計1.基礎題(鞏固概念)(1)物體______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答案:位置)。(2)關于參照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只能選靜止的物體B.只能選運動的物體C.可以選任意物體D.以上都不對(答案:C)(3)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A.速度大小不變,方向可變B.速度大小可變,方向不變C.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答案:C)2.提升題(深化理解)(1)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速度是50km/h,后半段路程的速度是70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結果保留一位小數)。解:設總路程為\(2s\),則前半段時間\(t_1=\frac{s}{50}\),后半段時間\(t_2=\frac{s}{70}\),總時間\(t=t_1+t_2=s(\frac{1}{50}+\frac{1}{70})=s\times\frac{12}{350}=\frac{6s}{175}\)。平均速度\(v=\frac{2s}{t}=\frac{2s}{\frac{6s}{175}}=\frac{350}{6}\approx58.3km/h\)。3.拓展題(聯(lián)系生活)某同學騎自行車去公園,前10分鐘以2m/s的速度行駛,后5分鐘以3m/s的速度行駛,求全程的平均速度。解:前10分鐘路程:\(s_1=v_1t_1=2m/s\times600s=1200m\);后5分鐘路程:\(s_2=v_2t_2=3m/s\times300s=900m\);總路程:\(s=s_1+s_2=1200m+900m=2100m\);總時間:\(t=t_1+t_2=600s+300s=900s\);平均速度:\(v=\frac{s}{t}=\frac{2100m}{900s}\approx2.33m/s\)。六、學習建議1.概念優(yōu)先,理解為王:機械運動、參照物、速度等概念是本章的“基石”,不要死記硬背,要結合生活實例(如跑步、騎車)理解其內涵。2.公式訓練,注重步驟:速度計算要嚴格遵循“單位統(tǒng)一—代入公式—計算結果”的步驟,避免因單位錯誤失分(如把“分鐘”直接代入“秒”的公式)。3.實驗操作,親身體驗: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要認真做,注意斜面坡度不宜過大(否則時間太短,測量誤差大),學會用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確方法。4.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計算自己步行、騎車的速度,觀察汽車儀表盤的速度表,用物理知識解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