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散文教學_第1頁
第三章-、散文教學_第2頁
第三章-、散文教學_第3頁
第三章-、散文教學_第4頁
第三章-、散文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四章、散文教學

二、散文教學

散文,包括雜文、隨筆、小品、書信、日記、速寫、素描、特寫、游記、訪問記、風俗志、回憶錄、人物傳記、抒情文等。(一)散文的文體特征1、真:情感的真實2、散:形散神聚3、美:文辭的優(yōu)美(二)散文教學的內(nèi)容

1、記敘性散文

以寫人敘事為主,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fā)作者某種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教學要點: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斷、場景為著眼點,探究寫人敘事的藝術(shù)手法,把握人物最突出的特征,著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斷描寫中的主觀感受和情思

2、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發(fā)作者的生活激情為主,它的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yīng)當以分析主體情感表現(xiàn)的特征為著眼點,著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尋作者感情抒發(fā)、深化的內(nèi)部過程,發(fā)掘課文所點染的生活哲理和審美意義。

3、議論性散文是用優(yōu)美的語言塑造出特定的文學形象來闡述事理,以寄托自己的感悟。說理和形象融合,議論和抒情結(jié)合。找出寓意物(形象),把握寓意物特征。

依據(jù)寓意物特征概括作者感悟、哲理。(三)散文教學方法1、批文理形,理清線索2、探析旨意,體味情感3、推敲詞句,品味語言4、體驗誦讀,以讀帶講(四)散文教學過程1、整體感知,疏通字詞2、概括文意,理清思路3、探究精彩,品味語言4、反復誦讀,體驗情感5、知人論世,探析旨意6、討論練習,拓展遷移案例學習: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者:來鳳華,山東沂南第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全國第五屆中學語文教學藝術(shù)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教學設(shè)想:

主要通過反復品讀,將學生導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過讓學生用心去感受、體味,捕捉情感信息,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進一步體會散文“情”與“景”、“形”與“神”相輔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教學過程:一、導語秋天,一個歲月輪回中的自然季節(jié),只因其特殊的景物,賦予了人以蕭索的感受。無邊落木蕭蕭下,滿地的落葉,瑟瑟的秋風,還有淅淅瀝瀝的秋雨,總是讓人感覺到凄清、凄涼,這也引發(fā)了無數(shù)中國文人雅士悲秋的情懷,從而使這個季節(jié)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今天我們學習郁達夫這篇《故都的秋》去體會秋的特有風味。

教學目標: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2、聯(lián)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體會清、靜、悲涼的特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1、教學重點:學習情、景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體會作者所寄托的情感。2、教學難點:作者選材的特點和對文章基調(diào)的把握。二、整體感知思考問題:(1)閱讀全文,說說故都的秋色特點有哪些?學生閱讀,思考明確:清、靜、悲涼。(2)本意是寫故都的秋,可作者在文中為什么多次寫到南國之秋呢?。學生閱讀,思考后明確: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對比襯托,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北國的秋,卻來得特別的清、靜、悲涼。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中的“味”去領(lǐng)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國之秋就像“白干、饃饃、大蟹、駱駝”,讓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濃、味久;而南國之秋就像“黃酒、稀飯、鱸魚、黃犬”,讓人感到味潤、味淺、味淡、味短。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又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三、品讀鑒賞1、自由讀3-11段,分別用四個字概括五幅畫面。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后明確:小院清晨;槐樹落蕊;秋蟬殘鳴;閑話秋涼;秋果奇景。2、選取你喜歡的那幅畫面帶著感情讀,仔細品味。一片自然就是一個心靈世界,讓我們走進郁達夫的心靈世界,思考這些秋景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重點品味下列句子:秋院一椽破屋,破壁腰——寂寞、憂郁、悲涼。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清淡。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用反襯的手法,突出北平秋晨靜的特點。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渖{(diào),牽?;ā耙运{色或白色為佳”,“日光”,本是暖色調(diào),但在作者筆下卻是“漏”,“靜”、“閑”、“冷落”。設(shè)疑:何說“牽?;ㄒ运{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者次之,淡紅者最下。”?學生品味、討論后明確:還是作者圍繞秋的特點來寫的,白色和藍色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清凈,紫黑色太濃不清淡,紅色太熱烈也不清淡。白色和藍色是冷色調(diào),藍色,寧靜、悠遠;白色素雅、純凈。它們和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diào),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選擇“落蕊”來綜合體現(xiàn)“清”“靜”“悲涼”之特點(從視覺、聽覺、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尤其“細膩”“清閑”“落寞”三詞。滿地,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覺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設(shè)疑:文中說“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的滿地?!变伒脻M地說明什么?學生品讀、思考后回答:鋪得滿地說明落蕊落得多而且時間長,整整一夜,沒有人發(fā)覺,早上起來才驚奇地看到,說明落蕊寂靜無聲。突出“靜”。設(shè)疑:“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中寫到“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作者心細如絲,竟然將地上掃地留下的痕跡都觀察的如此細膩,寫得那么細致說明什么?學生品讀、思考后回答:留下掃帚的絲紋說明少人走,還是扣著“靜”來寫,能觀察的如此細微還說明,作者心下也很幽靜,心不靜不會有如此細微的體驗,如果沒有寧靜似水的情懷,哪會有這樣精致的視覺,在這里景與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以蟬聲襯托幽靜。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唉,天……”——作者特意注明,“了”字念的很高很長,一縷淡淡的憂愁,一縷寂寞的悲涼,油然而生。設(shè)疑:秋天來臨的時候,每當你聽見秋蟬衰弱的殘聲,遇到秋風乍起、秋雨淅瀝,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覺?學生品讀、體驗后自我表述:悲涼、蕭索、落寞的感覺,很容易觸景生情,感覺到人生的苦悶和低沉,內(nèi)心的落寞與哀傷?!爸芎竦那宀紗我禄驃A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的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的很高拖得很長。)讀過這段文字,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一下你想象到的情景,并揣摩著讀一讀“唉,天可真涼了——”這句話。學生仔細體悟,認真想象,相繼表述,并揣摩品讀。秋果“淡綠微黃”——寫出了顏色的清淡,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郁達夫?qū)憽肮识嫉那铩保o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設(shè)疑:文中寫到秋果時說“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為何說“淡綠微黃”和“成熟到八九分”而不是“紅透”和“熟透”?學生品讀、討論后明確:顏色“淡綠微黃”和“成熟到八九分”給人的感覺是“清淡”,“紅透”和“熟透”給人的感覺是濃烈,“清淡”符合作者所寫的秋味,過于濃烈離故都的秋味相去甚遠,作者選材著筆別具匠心。(讀中品,讀中悟,不要急于揭示答案,讓學生通過品讀體悟出來,然后再讀)3、教師提示: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用自己的靈魂去品味秋,把自己的血與肉融入了墨汁,飽蘸著自己的情和愛去抒寫秋,這才品出了深蘊其中的不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我們一起來賞讀文章最后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學生自讀,然后找學生范讀,然后討論評價讀的得失,最后教師范讀。)三、課堂討論故都秋景豐富多彩,譬如,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可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討論明確:作者所寫的秋景是“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而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都是京都的名勝,很是引人注目,可能游人如織,紛繁吵鬧,與作者追求的“清、凈、悲涼”在神韻上相距甚遠;另外,這些普通的景物,更普遍地存在于北平老百姓的生活中,更能喚起人們的體驗和感覺,更能讓人體會到秋的神韻和滋味。

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guān),這導致作家思想苦悶、逃避現(xiàn)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zhì)的抑郁善感有關(guān);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guān)。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補充寫作背景,提供資源支撐:郁達夫是個典型的感傷文人,從小失去父親,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和凌辱,更增添了苦悶、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風一直是他情感的投射,有一種傷感、灰冷的調(diào)子。再加上本文寫于1934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將遭到日寇的踐踏,在這個時候,郁達夫正是懷著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像一件心愛之物,傳家瑰寶,即將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