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380-2021 建筑膜結構檢測技術標準_第1頁
DBJ50-T-380-2021 建筑膜結構檢測技術標準_第2頁
DBJ50-T-380-2021 建筑膜結構檢測技術標準_第3頁
DBJ50-T-380-2021 建筑膜結構檢測技術標準_第4頁
DBJ50-T-380-2021 建筑膜結構檢測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2021-02-10發(fā)布2021-05-01實施1總則 1 2 2 43基本規(guī)定 54膜材性能檢測 64.1一般規(guī)定 64.2基本性能 64.3力學性能 74.4建筑物理性能 84.5防火性能 85其它材料性能檢測 6連接檢測 6.1一般規(guī)定 6.2膜面連接強度 6.3膜面連接水密性和氣密性 7張力檢測 8尺寸與偏差檢測 8.1一般規(guī)定 8.2金屬構件尺寸偏差 8.3膜面控制點幾何偏差 9外觀質量檢測 9.1一般規(guī)定 9.2缺陷與損傷 附錄A取樣方法 附錄B膜材面密度的檢測 附錄C膜材抗拉強度及斷裂延伸率的檢測 附錄D膜材撕裂強度的檢測 27附錄E膜材彈性模量及泊松比的檢測 附錄F膜材剪切模量的檢測 36附錄G膜材徐變性能的檢測 40附錄H膜材耐候性能的檢測 附錄J膜片與膜片連接強度的檢測 47附錄K膜面與剛性邊界連接強度的檢測 附錄L膜面與柔性邊界連接強度的檢測 附錄M膜頂和膜角連接強度的檢測 附錄N膜面現場淋水檢驗方法 附錄P膜面張力的檢測 附錄Q數字散斑測量流程 61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目錄 條文說明 1 2 2 4 54PerformancetestingofmembraneMaterial 64.1Generalrequi 6 64.3Mechanicalperform 74.4Architecturephysicalperformance 84.5Fireproofperformance 85Testingofothermate 6Testingofmembraneconnection 6.3Waterandairtightnessofmemb 7Testingoftension 8.2Sizedeviationofme 8.3Geometricdeviationofmembranecontrolpoints 9Testingofappearanc AppendixASamplingmetho AppendixBTestingofmembraneareadensity AppendixCTestingofmembranetensi AppendixDTestingofmembranetearst 27AppendixETestingofmembraneelastic AppendixFTestingofmembraneshearmodulus 36AppendixGTestingofmembranecreepresistance 40AppendixHTestingofmembraneweathering 44AppendixJTestingofmembraneunittomembraneunitcon- 47AppendixKTestingofconnectionstrengthbetweenmembrane 49AppendixLTestingofconnectionstrengthbetweenmembrane AppendixMTestingofconnectionstrengthofmembraneapex 53AppendixNTestingmethodforfielddrenchingofmem AppendixPTestingofmembranetension AppendixQMeasurementprocessofdigitalim Explanations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Explanationsofprovisions 11.0.2本標準適用于新建建筑膜結構和既有建筑膜結構的1.0.3建筑膜結構的檢測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及22.1.1膜結構membranestructure由膜材、支承結構及附屬構件共同組成的建筑結構。2.1.2膜材membranematerial由基材和聚合物涂層構成的涂層織物,或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薄膜,主要分為織物類膜材和ETFE膜材。2.1.3涂層coverlayer涂覆在基材上,保護基材的聚合物層。2.1.4織物類膜材fabricmembrane由玻璃纖維或聚酯纖維類基材涂覆涂層構成的膜材。2.1.5ETFE膜材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memb由乙烯—聚四氟乙烯共聚物構成的熱塑化合物類膜材。2.1.6面密度areadensity單位面積膜材的質量。2.1.7抗拉強度tensilestrength在規(guī)定條件下進行的拉伸試驗過程中,截止至試樣被拉斷時記錄的最大力或相應的應力。2.1.8撕裂強度tearstrength在規(guī)定條件下進行,使試樣上初始切口擴展所需的力。2.1.9涂層剝離強度coatingadhesionforce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涂層織物類膜材在涂層和基材的剝離過程中,單位寬度上所能承受的平均力。2.1.10膜面連接強度membraneconnectionstrength在規(guī)定條件下對膜與膜的連接、膜與剛性邊界的連接、膜與3柔性邊界的連接以及膜頂和膜角連接等連接形式進行拉伸試驗過程中,截止試樣被拉斷時記錄的最大力或相應的應力。2.1.11延伸率tensilestrain試樣在拉伸試驗時標距的增量與標距之比的百分率。2.1.12徐變延伸率creepstrain相應于恒定張力作用時間段內的膜材延伸率。2.1.13斷裂延伸率tensilestrainatbreak試樣在拉伸試驗斷裂時標距的增量與標距之比的百分率。2.1.14老化率agingratio試樣老化前后抗拉強度的變化率。2.1.15經向試樣warpspecimen膜材力學性能檢測中,受力方向與膜材經向一致的試樣。2.1.16緯向試樣weftspecimen膜材力學性能檢測中,受力方向與膜材緯向一致的試樣。2.1.17等速伸長試驗機CREconstantrateofextensiontes-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夾持試樣的夾具一個固定,另一個以恒定速度運動,使試樣的伸長與時間成正比的一種試驗儀器。2.1.18隔距長度clampdistance試驗裝置上夾持試樣的兩個有效夾持點之間的距離。2.1.19負荷峰/谷maximum/minimumloading試樣在撕裂過程中負荷不斷地變化下,當撕破的瞬間施加在試樣上的力在記錄圖譜上所形成的峰/谷,其值即為峰值/谷值。2.1.20剛性邊界rigidboundary膜面與鋼、鋁、混凝土等剛性支承結構之間的連接邊界。2.1.21柔性邊界flexibleboundary膜面與索等柔性支承結構之間的連接邊界。2.1.22膜面張力pretensionforce以機械或其他方法,預先施加于拉索或膜單元上的力。2.1.23膜單元membraneunit4將數塊膜經熱合后形成的能適應一定支撐結構邊界的膜材單元。Fb——織物類膜材抗拉強度,單位為N/5cm;Fmm——膜片與膜片連接強度(織物類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5cm,ETFE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mm2);Fmr——膜面與剛性邊界連接強度(織物類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5cm,ETFE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mm2);Fms——膜面與柔性邊界連接強度(織物類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5cm,ETFE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mm2);Fmp——膜頂、膜角連接強度(織物類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5cm,ETFE膜材的強度單位為N/mm2);F,——撕裂強度,單位為N;oμ——ETFE膜材抗拉強度,單位為N/mm2;E——織物類膜材斷裂延伸率;E——織物類膜材徐變延伸率;Ece——ETFE膜材徐變延伸率;γ——老化率;Ex——織物類膜材經向的彈性模量,單位為N/mm2;Ex——織物類膜材緯向的彈性模量,單位為N/mm2;G——膜材剪切模量,單位為N/mm2;Vx——織物類膜材經向的泊松比;Vy——織物類膜材緯向的泊松比;53.0.1新建膜結構的檢測應根據工程的規(guī)模和用途等確定具體的檢測項目;膜材性能、連接、張力、尺寸與偏差以及外觀質量的檢測應按本標準執(zhí)行。3.0.2既有膜結構的檢測包含材料性能退化、膜面張力變化、位形變化以及外觀質量,其檢測應按照本標準執(zhí)行。3.0.4膜結構工程質量的檢測報告應作出所檢測項目是否符合現行膜結構技術規(guī)程或相應驗收規(guī)范規(guī)定的評定。既有膜結構性能的檢測報告應給出所檢測項目的評定結論,并能為膜結構的鑒定提供可靠的依據。3.0.5檢測報告應結論準確、用詞規(guī)范、文字簡練,對于當事方容易混淆的術語和概念可以書面予以解釋。3.0.6檢測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1委托單位名稱;期及現狀等;3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及監(jiān)理單位名稱;5檢測項目、檢測方法及依據的標準;6抽樣方案及數量;7檢測日期及報告完成日期;8檢測項目的主要分類檢測數據和匯總結果;檢測結果、檢測結論;64.1一般規(guī)定4.1.1膜材的基本性能、力學性能、建筑物理性能和防火性能的檢測應按本標準執(zhí)行。4.1.2膜材的基本性能的檢測項目包含膜材的厚度(總厚度和4.1.3膜材力學性能的檢測項目包含抗拉強度及斷裂延伸率、撕裂強度、涂層剝離強度、彈性模量及泊松比、剪切模量及徐變性能。4.1.4膜材的建筑物理性能的檢測項目包含膜材的耐候性能、聲學性能、光學性能以及熱學性能。4.1.5膜材的防火性能的檢測項目包含可燃性、難燃性、不燃性試驗,以及膜材防火等級的評定。4.1.6膜材性能檢測應選取同一廠家生產的同一型號、規(guī)格、批號的膜材作為一個檢測批。4.2.1膜材厚度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檢測:1織物類膜材的厚度檢測包含總厚度檢測和涂層厚度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增強材料機織物試驗方法第1部分:厚度的測定》GB/T7689.1,以及現行行業(yè)標準《涂層織物厚度試的規(guī)定。72ETFE膜材厚度的檢測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測定機械測量法》GB/T4.2.2膜材面密度的檢測應按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4.2.3織物類膜材經緯密度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增強4.2.4膜材的耐磨性能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塑料滑動4.2.5膜結構用涂層織物防污性能的檢測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1織物類膜材透水性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2ETFE膜材透水性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塑料薄4.3.1膜材抗拉強度及斷裂延伸率的檢測采用單軸拉伸試驗方4.3.2膜材撕裂強度的檢測采用梯形撕裂法,具體應按本標準4.3.3織物類膜材的涂層剝離強度的檢測應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4.3.4膜材彈性模量及泊松比的檢測采用雙軸拉伸試驗方法,FE膜材剪切模量的檢測采用單軸拉伸試驗方法,具體應按本標84.3.6膜材徐變性能的檢測采用單軸拉伸試驗方法,具體應按本標準附錄G的規(guī)定執(zhí)行。4.4.2膜材聲學性能的檢測包含隔聲性能和吸聲性能,其檢測方法應分別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聲學建筑和建筑構件隔聲測量》4.4.3膜材光學性能的檢測包含可見光透光率以及太陽光的透4.4.4膜材熱學性能的檢測為膜材的導熱系數,其檢測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塑料導熱系數試驗方法護熱平板法》GB3399的規(guī)定。4.4.5膜單元熱學性能的檢測項目包含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比、太陽能總透射比、紫外線透射比及有關窗玻璃參數的測定》GB/T2680的規(guī)定。4.4.6膜單元聲學性能的檢測包含隔聲性能和吸聲性能,其檢測方法應分別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聲學建筑和建筑構件隔聲測9難燃性試驗方法》GB/T8625和《建筑材料不燃性試驗方法》GB/T5464的規(guī)定。4.5.2膜材的防火等級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材料及制品燃5其它材料性能檢測5.0.1膜結構中除膜材料以外的其它材料包括拉索和拉桿、金5.0.2膜結構其它材料性能的檢測,應選取同一廠家生產的同5.0.3膜結構中使用的拉索和拉桿的檢測包含抗拉強度、伸長率和屈服強度,其檢測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及重慶市標準的5.0.4金屬連接件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及重慶市標準的5.0.5膠結材料和密封材料的檢測包含相容性能和粘結性能,6.1一般規(guī)定6.1.1連接質量與性能的檢測分為膜面連接強度、膜面連接水密性和膜面連接氣密性。6.1.2膜結構的連接分為膜片與膜片的連接、膜面與剛性邊界的連接、膜面與柔性邊界的連接以及膜頂、膜角連接。6.1.3連接質量的檢測抽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膜面連接質量的檢測中,每類連接方式的試樣應不少于2重要節(jié)點應進行膜頂和膜角連接強度檢測,且每類連接形式的試樣應不少于3個;3膜面連接水密性和氣密性的檢測應選取典型節(jié)點進行檢測,且每類連接形式的試樣應不少于3個。6.2膜面連接強度6.2.1膜片與膜片連接強度的檢測應按本標準附錄J的規(guī)定執(zhí)行。6.2.2膜面與剛性邊界連接強度的檢測應按本標準附錄K的規(guī)定執(zhí)行。6.2.3膜面與柔性邊界連接強度的檢測應按本標準附錄L的規(guī)定執(zhí)行。6.2.4膜頂、膜角連接強度的檢測應按本標準附錄M的規(guī)定執(zhí)行。6.3.1膜面連接的水密性和氣密性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規(guī)定。6.3.2對每種典型的膜面連接形式,應至少取一個試樣。試樣場淋水試驗可按本標準附錄N的規(guī)定確定。7.0.1膜結構張力檢測包括膜面張力、拉索和拉桿張力的檢測。7.0.2膜結構張力檢測只針對張拉膜結構、骨架支承式膜結構和索系支承式膜結構。7.0.3膜結構張力檢測的抽樣,應選擇應力較大和較小的部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膜面張力的檢測每100m2或每個膜面單元不少于1處。2拉索和拉桿張力檢測的總數不少于6個,構件數量少于6個時應全部檢測。7.0.4膜結構膜面張力的檢測可按本標準附錄P的規(guī)定執(zhí)行。7.0.5拉索和拉桿張力的檢測應采用專用儀器測試,且應分別測試3次,取平均值作為測試值。8.1一般規(guī)定8.1.1膜結構尺寸與偏差的檢測分為金屬構件尺寸偏差、膜面控制點幾何偏差和膜片裁剪及熱合尺寸偏差。8.1.2膜結構尺寸與偏差檢測的抽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金屬構件尺寸偏差檢測的抽樣方案和抽樣數量應符合現2膜面控制點幾何偏差檢測應選擇膜頂點、膜角點、約束邊界等固定連接部位;3膜片裁剪及熱合尺寸偏差應全部進行檢測。8.2金屬構件尺寸偏差8.2.1金屬構件的尺寸檢測范圍,應檢測所抽樣構件的全部尺寸,每個尺寸在構件的3個部位量測,取3處測試值的平均值作為該尺寸的代表值。8.2.2金屬構件尺寸測量的方法以及尺寸偏差的評定指標,應符合相應的產品標準以及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8.3膜面控制點幾何偏差8.3.1膜面控制點幾何偏差的檢測應采用下列方法:8.3.3膜片裁剪后,以及熱合后的膜單元應進行各向尺寸偏差9.1.1膜結構外觀質量的檢測是指膜結構中膜面、拉索和拉桿以及連接件部位的缺陷與損傷檢測。9.1.2膜結構外觀質量檢測的抽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缺陷與損傷的檢測,宜選用全數檢測方案;2連接構造的檢測,應按各類連接方式總數的5%抽樣檢測,且每類連接方式的試樣應不少于5個,試樣總數少于5個時應全數檢測。9.2缺陷與損傷9.2.1膜材的品種、規(guī)格與色彩應符合設計要求。膜面顏色應基本均勻,色差不應大于5CIELAB色差單位;色差采用專用色差儀進行測量。膜面劃痕和擦傷應采用觀察檢查或卡尺測量。膜9.2.2膜與膜連接拼縫外觀檢測用觀察檢查,拼縫寬度采用卡尺測量。9.2.3拉索和拉桿外觀質量的現場檢測,應在自然散射光條件9.2.4金屬連接件外觀質量的現場檢測應采用目測檢查的方法。9.2.5膠結材料和密封材料外觀質量的現場檢測應采用目測檢查的方法。1試樣應具有代表性,應避開褶皺、疵點,試樣距整卷布端至少3m,距布邊至少100mm,保證試樣均勻分布于樣品上。2試樣的剪取應盡可能順著相鄰兩組紗線的中間進行,保證試樣長度方向邊緣必須與相應方向的紗線平行,注意試樣兩側邊不能有纖維紗線的散失。A.0.2剪取試樣示例。附錄B膜材面密度的檢測B.0.1試樣取正方形試樣100mm×100mm,取樣方法應按本標準附錄A.0.1確定,每個檢測批抽樣數應不少于5個。檢測儀器采用分度值為0.5mm的鋼尺和0.01g的稱量B.0.3環(huán)境織物類膜材,試驗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4)%,按照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調濕和試驗用標準大氣》GB/T6529規(guī)定對試樣進行預調濕、調濕和試驗。ETFE膜材,試驗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50±5)%,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塑料試樣狀態(tài)調節(jié)和試驗的標準環(huán)境》GB/T2918規(guī)定對試樣進行預調濕、調濕和試驗。B.0.4方法在試樣無褶皺、無預張力的狀態(tài)下,用鋼尺測量正方形試樣兩相鄰邊的邊長,精確至0.5mm;計算試樣面積。在天平上稱量試樣質量,結果精確至0.01g;分別計算每個試樣的面密度,單位B.0.5結果取五個試樣面密度的平均值作為檢測結果,修約至1g/m2。C.1織物類膜材抗拉強度及斷裂延伸率的檢測C.1.1原理對規(guī)定尺寸的試樣,以恒定伸長速率,沿試樣長度方向拉伸至斷裂,記錄和計算抗拉強度和斷裂延伸率。C.1.2試樣從每一個檢測批樣品剪取兩組試樣,一組為經向試樣,另一組為緯向試樣。每組試樣至少應包括五個試樣,另加預備試樣若干。如有更高精度要求,應增加試樣數量。取樣方式應按本標準附錄A確定。試樣為長條狀,如圖C.1.2所示,采用切割條樣法準備試樣,剪取試樣的長度方向應平行于膜材的經向或緯向。每塊試樣的有效寬度應為(50±0.5)mm,其長度應能滿足隔距長度(200±1)mm的要求。一般取總長度為(300±1)mm,距端部50mm處為夾持線。按雙方有關協議,試樣也可采用其它寬度,在這種情況夾持線夾持端圖C.1.2抗拉強度試樣圖C.1.3檢測儀器精度為—10%~+10%。隔距長度為(200±1)mm。如果使用數應具有指示或記錄加于試樣上使其拉伸直至斷脫的作用力以及相應的試樣斷裂延伸長度的裝置。在儀器滿量程內的任意點上,指示或記錄斷裂力的允許誤差為±1%,指示或記錄夾具間兩夾具的中點應位于拉伸軸線上,夾持線應垂直于拉伸線。采用加用襯墊材料的平面夾具,也可采用有線條槽或波紋面的1檢測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按照現行C.1.6條確定。潮濕條件下膜材抗拉強度檢測不要求預調濕和2開動等速伸長試驗機,調整記錄裝置或負荷盤等裝置的3將等速伸長試驗機隔距長度調整為(200±1)mm,在夾具4夾緊試樣,試樣應在全部幅面上被握緊。采用預張力夾5開啟試驗機,拉伸試樣至斷裂。記錄最大力值和斷裂伸當試樣在鉗口處不對稱滑移或滑移量大于2mm時,則應舍棄檢測結果,并補充試樣。當試樣在距鉗口5mm以內斷裂時,則作為鉗口斷裂。當五個試樣檢測完畢,若鉗口斷裂的值大于最小的非鉗口斷裂的“正常值”時,可以保留;當小于最小的“正常值”時,應舍棄,另加檢測以得到五個“正常值”。補充試樣應盡量在相近部位裁取;當所有的檢測結果都是鉗口斷裂,或得不到五個“正常值”時,應當報告單值,鉗口斷裂結果應當在報告中指出。當補充10個試樣仍未達到5個檢測結果時,可停止檢測,取所有試樣檢測結果的平均值,并在檢測報告中注明。1分別計算經向試樣、緯向試樣抗2每個試樣的斷裂延伸率應按式(C.1.5)計算:式中:e:——織物類膜材斷裂延伸率;預張力圖C.1.5預張力夾持試樣的至0.5%。C.1.6高溫條件下抗拉強度檢測將試樣置于規(guī)定的檢測溫度下保持5min以上使試樣溫度達到平衡,按本附錄第C.1.1~C.1.5條的規(guī)定檢測抗拉強度。對于基材為玻璃纖維的網格膜材以及基材為玻璃纖維、涂層為聚四氟乙烯的織物類膜材,檢測溫度為(150±5)℃;對于其它織物類膜材,檢測溫度為(60±2)℃。C.1.7潮濕條件下抗拉強度檢測將試件完全浸泡于溫度(20±2)℃的水中72h后,按本附錄第C.1.1~C.1.5條的規(guī)定檢測抗拉強度。C.1.8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4經向試樣和緯向試樣的抗拉強度平均值及斷裂延伸率平5任何偏離本標準的細節(jié)。C.2ETFE膜材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和斷裂延伸率的檢測C.2.1原理對規(guī)定尺寸的試樣,以恒定伸長速率,沿試樣長度方向拉伸至斷裂,記錄和計算抗拉強度和斷裂延伸率,并根據應力應變曲線計算屈服強度。C.2.2試樣成卷的ETFE膜材其長度方向標記為縱向,垂直方向為橫向。從每一個檢測批樣品剪取兩組試樣,一組為縱向試樣,另一組為橫向試樣。每組試樣至少應包括五個試樣,另加預備試樣若干。如有更高精度要求,應增加試樣數量。取樣方式應按本標準附錄A確定。試樣可采用啞鈴型試樣或長條形試樣。啞鈴型試樣尺寸應按圖C.2.2確定,總長度不小于115mm,隔距長度(80±5)mm,平行部分長度(33±2)mm,標線間距離(25±0.25)mm,平行部分寬度(6±0.4)mm,端部寬度(25±1)mm。長條形試樣寬度10mm~15mm,總長度不小于150mm,隔距長度(100±5)mm,標線間距離(50±0.5)mm。3圖C.2.2啞鈴形試樣率為50mm/min,精度為±10%,隔距長度為(80±5)mm。對長條形試樣,恒定伸長速率為100mm/min,精度為±10%,隔距長度為(100±5)mm。試驗機其它性能應符合本標準附1檢測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50±5)%;按照現行2按本標準第4.2.1條的規(guī)定測量試樣厚度,用分度值為0.1mm的量具測量試樣寬度。每個試樣的厚度及寬度應在標距內測量三點,取算術平均值,用毫米表示。厚度測量結果修約至0.001mm,寬度測量結果修約至0.1mm。啞鈴型試樣中間平行部分寬度可采用沖刀的相應部分的平均寬度。3將試樣置于試驗機的兩夾具中,使試樣縱軸與上、下夾具中心線相重合,并且要松緊適宜,以防止試樣滑脫和斷裂在夾具內。如用伸長儀,在施加應力前,應調整伸長儀的兩側測量點與試樣的標距相吻合。伸長儀不應使試樣承受負荷。4按規(guī)定速度開動試驗機進行試驗,記錄負荷及標線間伸長值。試驗至試樣斷裂,若試樣斷裂在標線外的部位時,此試樣1對每一試樣重復上述步驟。結果分析每個試樣的抗拉強度按式(C.2.5-1)計算:b——試樣寬度,mm;t——試樣厚度,mm。2分別計算縱向試樣和橫向試樣的抗拉強度的平均值,修約至0.1N/mm2。3每個試樣的斷裂延伸率按式(C.2.5-2)計算:L——試樣斷裂時標線間距離,mm。4分別計算縱向試樣和橫向試樣的斷裂延伸率平均值,修5作應力應變曲線,確定應力應變曲線兩個轉折點B和C作曲線初始段的切線a,與兩轉折點間曲線的近似直線b相交于點A;過點A作水平線d與拉伸曲線相交于點B,B點即為第一轉折點,對應的應力為第一屈服強度。過點B作直線b的平行線f,與拉伸曲線第三段曲線初始段的切線c相交于點C,C點即為第二轉折點,對應的應力為第二屈服強度。N/mm2,修約至0.1N/mm2。應變(%)C.2.6高溫條件下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檢測將試樣置于(60±2)℃的溫度下保持5min以上使試樣溫度的規(guī)定檢測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包括:1檢測溫度、濕度條件;4縱向試樣和橫向試樣的抗拉強度平均值、第一屈服強度附錄D膜材撕裂強度的檢測D.1織物類膜材撕裂強度的檢測D.1.1原理將畫有梯形的條形試樣,在其梯形短邊中點剪一條一定長度的切口作為撕裂起始點,然后將試樣沿夾持線夾于拉力試驗機的上下夾具口內,對試樣施加連續(xù)增加的負荷,使試樣沿著切口撕裂并逐漸擴展直至試樣全部撕斷。記錄其撕破過程的圖譜,測定其撕裂強度。從每一個檢測批樣品剪取兩組試樣,一組為經向試樣,另一組為緯向試樣。每組試樣至少應包括五個試樣,另加預備試樣若干。取樣方式應按本標準附錄A確定。采用切割條樣法準備試樣,剪取試樣的長度方向應平行于膜材的經向或緯向。試樣制作應按圖D.1.2取用,裁剪寬為(50±0.5)mm、長度不小于180mm的長條型試樣,在試樣上標記等腰梯形,梯形兩腰為夾持線,在等腰梯形上底邊中央處與邊垂直方夾持端夾持線夾持線夾持螂夾持線夾持緣圖D.1.2撕裂試驗試樣和夾持示意圖D.1.3檢測儀器加載裝置采用等速伸長試驗機。恒定伸長速率為100mm/min,精度為-10%~+10%,隔距長度為(50±1)mm。試驗機其它性能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1.3條的規(guī)定。D.1.4檢測方法1檢測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按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調濕和試驗用標準大氣》GB/T6529規(guī)定的標準2設定隔距長度為(50±1)mm,拉伸速度為(100±10)mm/min,選擇適宜的負荷范圍,使撕裂強度落在滿量程的10%~90%3沿梯形不平行兩邊夾住試樣,使切口位于兩間距中間,保持梯形短邊張緊,長邊處于褶皺狀態(tài)。4啟動試驗機,直至試樣沿中間切口線全部撕裂,記錄力一位移曲線。當試樣從夾具中滑出或并非沿切口線撕裂時,此試驗結果應D.1.5結果分析試驗記錄的圖譜由一系列負荷峰和負荷谷所組成,負荷峰和負荷谷表示涂層織物在撕裂過程中受力的變化。計算經向和緯向每塊試樣的試驗記錄的五個最大負荷峰峰值的平均值,以經向和緯向五個試樣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試樣撕裂強度的檢測結果,以F.表示,單位為N,修約10N。D.1.6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4經向試樣和緯向試樣撕裂強度平均值;5任何偏離本標準的細節(jié)。D.2ETFE膜材撕裂強度的檢測D.2.1ETFE膜材的撕裂強度的檢測方法和檢測規(guī)則應按現行行業(yè)標準《塑料直角撕裂性能試驗方法》QB/T1130執(zhí)行。D.2.2ETFE膜材的撕裂強度的試樣應按圖D.2.2確定。+附錄E膜材彈性模量及泊松比的檢測E.1.1織物類膜材彈性模量和泊松比檢測應按本附錄E.2節(jié)和E.1.2ETFE膜材彈性模量和泊松比檢測應按本附錄E.4節(jié)的樣過渡圓弧半徑5mm~15mm。每個檢測批至少應包括3塊試樣。取樣方法應按本標準附錄A.0.1確定。試驗加載裝置采用雙軸拉伸試驗機,試驗機應能夠按照一定的荷載比例同時在試樣的經向、緯向兩個方向上勻速加載,并實時記錄試樣經向、緯向的荷載值。經向、緯向兩個方向的荷載應同時在試樣兩側對稱施加,以保證試樣的中心點不發(fā)生位移。應變測量裝置可采用引伸計、應變片等接觸式裝置,也可按照附錄Q采用DIC測量系統(tǒng)等非接觸式裝置,且須滿足應變測量數據和試驗機記錄數據同步。其中,DIC系統(tǒng)采用分辨率不低于500萬像素相機,相機幀率不低于10幀;試樣中間160mm×160mm的核心區(qū)域,按要求制作散斑。1檢測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按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調濕和試驗用標準大氣》GB/T6529規(guī)定的標準大氣預調濕、調濕和檢測。2最大荷載取抗拉強度的1/4。當膜材經向、緯向的抗拉強度有所區(qū)別時,取其中較低值的1/4作為試驗中的最大荷載。3試驗中可采用變形控制或力控制。采用變形控制應保持恒定速率拉伸,應取(2~10)mm/min;采用力控制應保持恒定力4測量應變的裝置標記點的原始距離應在20mm~80mm之間。5試樣應仔細固定,使試樣和夾具之間不發(fā)生滑動,保證張拉時外力方向與膜材經緯向保持一致。6試樣固定于雙軸拉伸試驗機上,按如下步驟測量荷載-應變曲線:1)保持試樣經向、緯向的張拉荷載比例為1:1,沿標準張拉軸按照恒定張拉速率加載至抗拉強度的1/4,并記錄此時荷載—應變曲線。2)加載后立即卸載。卸載過程中保持和加載過程中相同的荷載比例及加(卸)載速率。當荷載到0后立即重復步驟1)。3)重復以上步驟三次。4)按照恒定張拉速率,以預先確定的荷載比例,施加荷5)重復步驟1)~3)后,在下一組預先確定的加載比例下重復步驟4)。6)依次按照所有的預先確定的加載比例,重復步驟1)~57)同一檢測批的膜材至少選用三個試樣進行試驗。標準拉伸軸與荷載較大的方向一致。當荷載比例為1:1時,與經向一致。試驗中使用的荷載比例按表E.2.4確定,對每塊試樣的荷載織線方向經向12110緯向11201E.2.5結果分析根據雙軸拉伸試驗中不同經緯向荷載比例下得到的荷載一應變曲線,計算經緯兩向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計算過程中用到的膜材的厚度應按本標準第4.2.1條確定。用于計算的荷載-應變曲線范圍:從2kN/m的荷載點到1/4抗拉強度的荷載點,1/4抗拉強度的荷載點的位置根據不同荷載比例具體確定。可采用應變項殘差平方和最小的最小二乘法計算試樣彈性模量和泊松比。取三次試驗計算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試驗結果。彈性模量的單位取N/mm2,修約至10N/mm2,泊松比修約至0.01。應變項殘差平方和最小值的最小二乘法的計算步驟如下:1)假定膜材為正交各向異性彈性材料,本構關系按式N——十字形膜材試樣緯向荷載,kN/m;Ex——十字形膜材試樣經向應變;Ey——十字形膜材試樣緯向應變;Vx——膜材經向泊松比;Vy——膜材緯向泊松比;2)按式E.2.5-2計算五條不同經、緯向荷載比例下得到的荷載一應變曲線的應變殘差平方和。式(E.2.5-2)的最后一項對應于荷載比例0:1的狀況,倒數第二項對應于荷載比例1:0的狀況,第一項平方和對應于1:1、2:1、1:2三種雙軸拉伸狀態(tài)。3)E、E?2、E?2相互獨立,應用最小二乘法,根據方程組E.2.6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4各種加載比例下經向和緯向的荷載一應變曲線;5膜材厚度;6彈性模量和泊松比的計算結果,并注明其計算方法和彈性常數的殘差平方和;7任何偏離本標準的細節(jié)。E.3織物類膜材雙軸比例伸長法E.3.1織物類膜材雙軸比例伸長法,拉伸過程中膜材雙向的伸長量按比例增加,而非荷載按比例增加。E.3.2織物類膜材雙軸比例伸長法的其它內容應按本附錄E.2節(jié)的規(guī)定執(zhí)行。E.4ETFE膜材單軸拉伸法E.4.1本方法適用于ETFE膜材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檢測。E.4.2按本標準C.2節(jié)規(guī)定的試驗方法進行試樣的拉伸試驗,得到ETFE膜材的應力一應變曲線和屈服應力,做通過應力一應變曲線上對應第一屈服強度點B點和起始點的直線e,并計算該直線的斜率,該斜率即為彈性模量(圖E.4.2)。彈性模量以每組試樣結果取算術平均值,單位取N/mm2,修約至10N/mm2。E.4.3泊松比取第一屈服強度時試驗片寬度方向的應變值與長度方向的應變值之比的絕對值,計算結果修約至0.01。應變(%)F.1.1織物類膜材剪切模量的檢測應按本附錄F.2節(jié)的檢測方F.1.2ETFE膜材剪切模量應按本附錄F.3節(jié)的檢測方法進行應力相當程度的預張力。通過在框架對角線方向分別施加拉伸試樣為不小于160mm×160mm的正方形,裁剪方向平行于每個檢測批至少應包括3個試樣。取樣方法應按本標準附錄A.0.1確定。不小于160mm×160mm。精度為±10%。如果使用數據采集系統(tǒng)采集力和伸長數值,數據采集的頻率不小于8Hz。指示或記錄荷載的允許誤差為±1%,指示或記錄夾具間距的允許誤差為±1mm。F.2.4檢測方法1檢測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按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調濕和試驗用標準大氣》GB/T6529規(guī)定的標準3將固定到框架上的試樣沿對角線方向安裝在試驗機上,如圖F所示,按照恒定速率進行拉伸和壓縮。重復拉壓三次至預定位移,并記錄第二次和第三次拉、壓過程中正、負最大位移點對應的荷載值。4預定位移應使試驗平面的剪切變形角為±1°。在邊長160mm的情況下是δ?=2.001mm和δ2=1.99mm,實際中取δ1=F.2.5結果分析按式(F.2.5-1)計算試樣剪切模量,單位取N/mm2。取三次試驗計算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試驗結果,修約至1N/mm2。t——膜材的厚度,按照本標準第4.2.1條確定,mm;F?——第二次和第三次拉伸過程中記錄的拉力值的平均F?——第二次和第三次壓縮過程中記錄的壓力值的平均NxYi——相應于F?的單位寬度的面內剪切應力絕對值,N/mm;NxY?——相應于F?的單位寬度的面內剪切應力絕對值,N/mm;Y1——相應于F?的剪切變形角,其數值由式(F.2.5-2)確Y2——相應于F?的剪切變形角,其數值由式(F.2.5-3)確δ1——相應于F?的在剪切變形檢測器的對角線方向上的δ2——相應于F?的在剪切變形檢測器的對角線方向上的當正方形試樣邊長L=160mm時,可根據預先設定的δ?=δ2=2.0mm,代入公式(F.2.5-2)和(F.2.5-3)分別求出γ?=0.017757F.2.6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包括:3取樣計劃、試樣數量、舍棄的試樣數量及原因;4膜材厚度;5剪切模量計算結果;6任何偏離本標準的細節(jié)。F.3ETFE膜材單軸拉伸試驗法F.3.1本方法適用于ETFE膜材剪切模量的檢測。F.3.2按本標準附錄E.4節(jié)規(guī)定的試驗方法進行試樣的拉伸試驗,得到ETFE膜材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由彈性模量和泊松比按式(F.3.2)計算得到剪切模量。剪切模量修約至1N/mm2,單位取N/mm2。v——泊松比。試樣的取樣方法、試樣尺寸應按本標準附錄C.1.2條確定。每個檢測批應包含一組常溫試樣和一組高溫試樣。每組試樣包加載裝置應能保持外荷載恒定,外荷載允許偏差為±1%。加載裝置應具有足夠的剛度,避免同時進行檢測的試樣相互影1常溫試樣,檢測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沿試樣長向施加的恒定張力應為該方向試樣抗拉強度的1/4,允許偏差為±10N。保持恒定張力24h。2基材為玻璃纖維的網格膜材以及基材為玻璃纖維、涂層為聚四氟乙烯的織物類膜材高溫試樣,檢測溫度為(150±5)℃,相對濕度為(65±3)%;其它織物類膜材高溫試樣,檢測溫度為(60±2)℃,相對濕度為(65±3)%。沿試樣長向施加的恒定張力為該方向試樣抗拉強度的1/10,允許偏差為±5N。保持恒定張3啟動加載裝置,調整記錄裝置或負荷盤等裝置的零點。4將加載裝置隔距長度調整為(200±1)mm,在夾具中央夾上試樣,使其縱向中心線通過夾持面的中心線,以保證拉力中心線通過試樣的中線。5對各組試樣,按規(guī)定的檢測條件進行試驗,分別測量施加恒定張力開始和結束時夾具間的距離。6對每一試樣重復上述步驟。7如果施加恒定張力過程中試樣斷裂,應記錄試樣斷裂時間。G.1.5結果分析1膜材徐變性能以試樣的徐變延伸率表示,徐變延伸率按式(G.1.5)計算:式中:e——織物類膜材徐變延伸率;L?——恒定張力開始施加時兩夾具間距離,mm;L?——恒定張力結束施加時兩夾具間距離,mm。2分別計算經向試樣、緯向試樣的徐變伸長率平均值,修約至0.1%。3如果出現試樣斷裂,則去掉斷裂試樣,補做相應的試驗,再計算徐變伸長率平均值,并記錄斷裂試樣的斷裂時間、斷裂位置。G.1.6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5恒定張力作用下發(fā)生斷裂的試樣的數量,及各斷裂試樣試樣的取樣方法、試樣尺寸應按本標準附錄C.2.2條確定。每個檢測批應包含一組常溫試樣和一組高溫試樣。每組試樣包檢測儀器應符合本附錄G.1.3條的規(guī)定。1常溫試樣,檢測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50±5)%。沿試樣長向施加的恒定張力使試樣中央部應力為10N/mm2,允許偏差為±0.5N/mm2。保持恒定張力24h。2高溫試樣,檢測溫度為(60±2)℃,相對濕度為(50±5)%。沿試樣長向施加的恒定張力使試樣中央部應力為5N/mm2,允許偏差為±0.3N/mm2。保持恒定張力6h。4將加載裝置隔距長度調整為所定長度,在夾具中央夾上試樣,使其縱向中心線通過夾持面的中心線,以保證拉力中心線通過試樣的中線。5對各組試樣,按規(guī)定的檢測條件進行試驗,分別測量施加恒定張力開始和結束時標線間的距離。6對每一試樣重復上述步驟。7如果施加恒定張力過程中試樣斷裂,應記錄試樣斷裂時間。G.2.5結果分析1膜材徐變性能以試樣的徐變延伸率表示,徐變延伸率按式中:—ETFE膜材徐變延伸率;Lo——試樣原始標線間距離,mm;L?——恒定張力開始施加時兩標線間距離,mm;L?—恒定張力結束施加時兩標線間距離,mm。2分別計算縱向試樣、橫向試樣的徐變伸長率平均值,修約至0.1%。3如果出現試樣斷裂,則去掉斷裂試樣計算徐變伸長率的G.2.6檢測報告應符合本附錄G.1.6的規(guī)定。附錄H膜材耐候性能的檢測內的輻射能下的抗拉強度的差異作為膜材耐候性能的檢測結果。H.0.3檢測儀器1在正常條件下,試樣受到300nm~1050nm波長的輻射,其輻照度應大于800W/m2,低于300nm主輻照度不應大于1W/m2。3相對濕度為(50±5)%。4降雨周期為18min/102min(降雨時間/不降雨時間)。H.0.4檢測方法2按本附錄第H.0.3條的規(guī)定設定人工氣候加速老化試驗條件。試樣固定于樣架時,應避免在試驗中膜面產生應力,同時應考慮到試樣上下變換位置。檢查設備各項性能符合要求后,按其操作規(guī)程開動設備進行試驗。3曝露試驗終止時,總輻照度應符合下列條件:對基材為聚酯纖維的織物類膜材,波長在300nm~400nm范圍內的總輻照度不小于270MJ/m2。對基材為玻璃纖維的織物類膜材和ETFE類膜材,波長在300nm~400nm范圍內的總輻照度不小于1350MJ/m2。4對完成人工氣候加速老化試驗的試樣,按本標準附錄C的規(guī)定進行抗拉強度檢測。H.0.5結果分析采用老化率表示膜材的耐候性能。老化率應首先分別對試樣經向和緯向(或縱向、橫向方向)計算,并以各組試樣經向、緯向(或縱向、橫向方向)結果的均值的較小值為最終結果。式中:γ——老化率,試樣老化前后抗拉強度的變化率,修約至Fb?——初始抗拉強度;Fb?——人工氣候加速老化試驗后的抗拉強度。H.0.6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包括:3有關曝露的資料(類型、曝露階段等,如適用,應說明參照的國家標準);4性能試驗方法、測試設備、測試條件及試樣狀態(tài)調節(jié)5初始經向、緯向(或縱向、橫向方向)抗拉強度的各個測定值和平均值;6人工氣候加速老化試驗后試樣經向、緯向(或縱向、橫向方向)抗拉強度的各個測定值和平均值;7老化率γ,同時說明是按照經向還是緯向(或縱向還是橫向方向)試驗結果計算取值。附錄J膜片與膜片連接強度的檢測將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尺寸的膜片與膜片連接作為一類連接方式,對每類連接按本標準第6.1.3條的規(guī)定確定取樣數量,進連接試樣的膜材方向應與工程中保持一致。J.0.2檢測內容樣尺寸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1.2的規(guī)定,試樣制作應按圖J2對織物類膜材,當膜片與膜片連接為螺栓連接、編繩連3ETFE膜片與膜片應進行熱合連接,沿與連接線垂直的4按照本標準附錄C的檢測方法檢測膜片與膜片連接5記錄膜片與膜片連接試樣斷裂時的連接強度及連接破壞位為N/5cm,修約至10N/5cm;對ETFE膜材,按式C.2.5-1計6高溫條件下的連接強度可按以上1~5步驟進行。基材5)℃和(260±10)℃的兩種溫度下的連接強度檢測,其它織物類膜材以及ETFE類膜材的檢測溫度為(60±2)℃。覆蓋膜片接縫覆蓋膜片接縫J.0.3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4各試樣連接強度的檢測值、該組的平均值;5各試樣的破壞形式。附錄K膜面與剛性邊界連接強度的檢測K.0.1檢測試樣將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尺寸的膜面與剛性邊界連接作為一類量,進行強度檢測。連接試樣的膜材方向應與工程中保持一致。試樣的尺寸應符合下列條件:1)當膜面與剛性邊界連接為螺栓連接、夾具連接時,試樣寬度不應小于膜片螺栓孔或編繩孔間距的三倍;2)所有的試樣膜片寬度、膜片自由長度均不應小于200mm;3)試樣的制作可按照圖K執(zhí)行。過渡板o過渡板過渡板K.0.2檢測儀器加載裝置采用等速伸長試驗機。試驗機應具有指示或記錄加于試樣上使其拉伸直至破壞的作用力的裝置。在儀器滿量程內的任意點上,指示或記錄斷裂力的允許誤差為±1%,指示或記錄夾具間距的允許誤差為±1mm。儀器應可以進行恒定速率為20mm/min的拉伸。夾具設置應使試樣在被拉伸過程中不發(fā)生K.0.3檢測方法1對織物類膜材,檢測溫度為(20±2)℃,相對濕度為(65±3)%;按照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調濕和試驗用標準大氣》GB/T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50±5)%;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塑K.0.4結果分析的檢測值,取全組試樣的平均值作為該類連接形式的連接強度,并記錄連接破壞的位置。膜面與剛性邊界連接強度以Fm表示。按式C.2.5-1計算,單位為N/mm2,修約至0.1N/mm2。量,進行強度檢測。連接試樣的膜材方向應與工程中保持一致。試樣的寬度應符合下列條件:1)當膜面與柔性邊界連接為編繩連接、夾具連接時,試樣寬度不應小于膜片螺栓孔或編繩孔間距的三倍;2)所有的試樣膜片寬度、膜片自由長度均不應?、賝加載裝置采用等速伸長試驗機。試驗機應具有指示或記錄內的任意點上,指示或記錄斷裂力的允許誤差為±1%,指示或記滑移。3)%;按照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的調濕和試驗用標準大氣》GB6529規(guī)定對試樣進行預調濕、調濕和檢測。對ETFE膜材,檢測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50±5)%;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塑料試樣狀態(tài)調節(jié)和試驗的標準環(huán)境》GB2918規(guī)定對試樣進行預2調整記錄裝置或負荷盤等裝置的零點。3采用預張力夾持,設定預張力值為2N。4開啟試驗機,恒定伸長速率為20mm/min,精度為±10%。5拉伸試樣至破壞。試樣開始拉伸至破壞過程中記錄的最大作用力,作為該試樣的檢測值,取全組試樣的平均值作為該類連接形式的連接強度,并記錄連接破壞的位置。膜面與柔性邊界連接強度以Fm表示,對織物類膜材,單位為N/5cm,修約至10N/5cm;對ETFE膜材,按式C.2.5-1計算,單位為N/mm2,修約至0.1N/mm2。L.0.5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包括:4各試樣連接強度的檢測值、該組的平均值;5各試樣的破壞形式。附錄M膜頂和膜角連接強度的檢測將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尺寸的膜頂或膜角連接作為一類連接方式,對每類連接按本標準第6.1.3條的規(guī)定確定取樣數量,進行強度檢測。連接試樣的經緯方向應與工程中保持一致。膜頂、膜角連接強度的檢測應采用足尺試驗。膜頂、膜角試樣的制作可按圖M.0.1-1和M.0.1-2執(zhí)行。圖M.0.1-1膜頂連接強度試樣樣圖◎◎◎◎M.0.2檢測儀器內的任意點上,指示或記錄斷裂力的允許誤差為±1%,指示或記滑移。6529規(guī)定對試樣進行預調濕、調濕和檢測。對ETFE膜材,檢測溫度為(23±2)℃,相對濕度為(50±5)%;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塑料試樣狀態(tài)調節(jié)和試驗的標準環(huán)境》GB/T2918規(guī)定對試樣進行預調濕、調濕和檢測。2調整記錄裝置或負荷盤等裝置的零點。4開啟試驗機,恒定伸長速率為20mm/min,精度為-10%~10%。的檢測值,取全組試樣的平均值作為該類連接形式的連接強度,N,修約至10N。M.0.5檢測報告除應包括本標準第3.0.6條的內容外,還應N.0.1將膜面淋水試驗裝置安裝在被檢膜面的外表面,噴嘴離膜面的距離不應小于530mm,并應在被檢膜面表面形成連續(xù)水幕。每一檢驗區(qū)域噴淋面積應為1800mm×1800mm,噴水量不應小于4L/(m2·min),噴淋時間應持續(xù)5min,在室內應觀察有無滲漏現象發(fā)生。膜面淋水試驗裝置(圖N),在1800mm×1800mm范圍內,單個噴嘴噴淋直徑應為1060mm,四個噴嘴噴淋面積應為3.53m2,淋水總量不應小于14L/min。圖N膜面淋水試驗裝置安裝示意N.0.3管應與噴嘴連接,并引至水源。水流量的監(jiān)測可采用轉子流量計或壓力表兩種形式。附錄P膜面張力的檢測P.1.1膜面張力應按本標準附錄P.2節(jié)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P.1.2膜面張力應按本標準附錄P.3節(jié)中表P.3.2中的公式P.2.1原理imagecorrelation),即數字散斑測量系統(tǒng)分析得到膜面振動的基待測膜面需要制作散斑(制作方法見附錄Q),對膜面反光較膜面至少進行3次檢測。激勵加載采用專用儀器發(fā)射小球;小球質量0.5g~1.5g,入射速度15m/s~25m/s。小球速度根據膜面大小和目標距離進行置可實時記錄膜面振動圖像),其他區(qū)域基本保持靜止。測量裝置采用DIC測量系統(tǒng),DIC系統(tǒng)相機分辨率不低于100萬像素,相機幀率不低于800幀。1對于一塊待檢測矩形薄膜結構,將DIC數字散斑測量裝采集散斑圖樣。沿著薄膜的縱向和橫向方向分別布置散斑條(如(0,a*),進而得到振動范圍2a*×2b*(如圖P.2.4-2虛線示意部寸為a*×b*,如圖P.2.4-3所示。在激勵小球作用于膜面后,圖P.2.4-2確定振動范圍的示意圖得到預拉力。重復測試三次,并記錄每次頻率結果,用于后續(xù)圖P.2.4-3布置頻率測量散斑的示意圖運用等高線振型方法,推導頻率與膜面張力的顯式函數關P.3.2方法針對典型膜結構形式,分別給出相應的膜面張力計算式,如下表P.3.2所示。將測得的膜面振動頻率及幾何參數代入計算式,計算得到相應的膜面張力T。寬度的一半(m),b*表示矩形長的一半(m),8=b*/a?為長寬比,p為膜的面密度(kg/m2),的半徑(m),p為膜的面密度(kg/m2),w表示膜振動的基頻(rad/s)。角形膜的高(m),p為膜的面密度(kg/m2),w表示膜振動的基頻(rad/s)。作黑白對比度較高的隨機散斑點,散斑點的大小要求在5~10個像素左右,黑點與白點各50%的覆蓋率。2制作任何散斑圖案的第一步都是要先制作底層。一些材不需要底層。大多數情況需要使用啞光白色底層(黑色散斑點),注意事項:對于應變量級超過15%~20%,可使用底漆噴漆來制作底層。一般金屬底漆可以承受住40%的應變;對于應變量級超過40%的應變,通常最好的方式是基于無底層和使用墨水制1采用散斑制作工具來制作散斑:當散斑滾輪和散斑印戳2噴漆手動噴涂制作散斑:手動噴漆噴涂的散斑點大小有3化學等特殊方法制作散斑:當試樣需要在顯微或者電鏡設備觀測微觀圖像時,則需要化學等特殊方法制作散斑。4手動涂畫散斑:當試樣表面不平整,不規(guī)則時,可使用各Q.2搭建采集子系統(tǒng)Q.2.1搭建調節(jié)采集系統(tǒng)的支撐子系統(tǒng),使支撐子系統(tǒng)處于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支撐子系統(tǒng)可以是三腳架、固定桿、支座等。Q.2.2安裝3D采集頭,根據試驗現場環(huán)境、3D采集頭與試樣表面距離以及待測試樣視野大小選擇合適的鏡頭(鏡頭主要用于補償工作距離、視野大小以及試驗光照情況)和支撐系統(tǒng)工作距離(相機焦平面到試樣表面的距離可根據試樣的大小進行調節(jié))。Q.2.3將3D雙采集頭子系統(tǒng)與計算機連接,可根據具體采集頭注意事項:如果試驗環(huán)境光照較暗,需要搭建無頻閃光照子系統(tǒng)進行光照的補償,光照子系統(tǒng)盡可能均勻照亮試樣待測表面,保證3D采集頭在采集明亮圖像過程中有盡可能短的曝光時間(具有頻閃的光照系統(tǒng)可能導致采集連續(xù)的圖像出現明暗不同Q.3調節(jié)采集系統(tǒng)Q.3.1打開系統(tǒng)圖像采集軟件,調節(jié)采集頭參數直到顯示明亮視野。調節(jié)3D采集頭距離以及方向,要求3D采集頭的相對夾角于3D采集頭視野范圍內。精確調節(jié)3D采集頭鏡頭焦距,使出現最清晰的散斑圖像。Q.3.2使用系統(tǒng)圖像采集軟件綜合評估光照、散斑質量、對焦等給出散斑區(qū)域全局的不確定性分布云圖,全局平均不確定數值,擬電壓信號以及輸出對應的力或位移等數據曲線。根據試驗機Q.4系統(tǒng)校正標定圍的80%以上。Q.4.2校正板位置應處于被測試件平面位置,手動拍攝并保存15張以上校正圖像。拍攝校正圖像應包含校正板平面內旋轉不在0.05像素范圍內。Q.5.2打開圖像采集系統(tǒng),設置圖像采集時間間隔。圖像采集應變的3%。進行試驗加載以及連續(xù)圖像和試驗機力、位移等的Q.6實驗數據DIC分析Q.6.1打開后處理分析軟件,導入校正圖像,導入采集變形圖包含5個散斑特征點。設置子區(qū)域網格Subset大小后,設置Step數值,一般可設為子區(qū)域網格大小的1/4。Q.6.2進行參數設置后,開始圖像分析,分析完成后,可展示相應的2D/3D變形云圖,云圖可保存為圖像或變形過程動畫??墒褂锰崛」ぞ哌M行點、線、區(qū)域、引伸計等數據的提取,繪制數據曲線以及輸出。本標準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標準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zhí)行的寫法為:“應符合《增強材料機織物試驗方法第1部分:厚度的測定》GB/T《塑料薄膜和簿片厚度測定機械測量法》GB/T6672《增強材料機織物試驗方法第2部分:經、緯密度的測定》《紡織品防水性能的檢測和評價靜水壓法》GB/T4744《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氣透過率的測定濕度傳感器法》GB/《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氣透過率的測定紅外檢測器法》GB/《紡織品織物拉伸性能》GB/T3923《塑料拉伸性能的測試》GB/T1040《涂層織物涂層剝離強力的測定》FZ/T01010《聲學建筑和建筑構件隔聲測量》GB/T19889《聲學混響室吸聲測量》GB/T20247《建筑玻璃可見光透射比、太陽光直接透射比、太陽能總透射《塑料導熱系數試驗方法護熱平板法》GB3399《建筑外門窗保溫性能檢測方法》GB/T8484《建筑材料可燃性試驗方法》GB/T8626《建筑材料難燃性試驗方法》GB/T8625《建筑材料不燃性試驗方法》GB/T546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GB8624《金屬材料拉伸試驗第1部分:室溫試驗方法》GB/T228.1《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應用技術《鋼鍛件超聲檢測方法》GB/T6402《鍛軋鋼棒超聲檢測方法》GB/T4162《鑄鋼件超聲檢測第1部分:一般用途鑄鋼件》GB/T7233.1《鑄鋼鑄鐵件磁粉檢測》GB/T9444《承壓設備無損檢測第5部分:滲透檢測》JB/T4703.5《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guī)范》CJJ/T233《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5《塑料直角撕裂性能試驗方法》QB/T1130條文說明 733基本規(guī)定 744膜材性能檢測 754.1一般規(guī)定 754.2基本性能 754.3力學性能 764.4建筑物理性能 4.5防火性能 5其它材料性能檢測 6連接檢測 6.1一般規(guī)定 6.2膜面連接強度 6.3膜面連接水密性和氣密性 897張力檢測 8尺寸與偏差檢測 8.1一般規(guī)定 918.2金屬構件尺寸偏差 8.3膜面控制點幾何偏差 9外觀質量檢測 9.1一般規(guī)定 939.2缺陷與損傷 附錄B膜材面密度的檢測 附錄P膜面張力的檢測 951.0.1本標準中的膜結構是指建筑膜結構,其廣泛應用于大型市膜結構工程質量的檢測以及現有膜結構性能的檢測與鑒定提1.0.2本條規(guī)定了本標準的適用范圍。近年來,建筑用膜材的3.0.1本條給出了膜結構的檢測應包含的內容和確定檢測內容的原則。本標準的編制主要以《建筑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寸與偏差以及外觀質量的檢測方法進行了規(guī)定。對非膜結構特有的其它檢測項目,檢測方法和檢測規(guī)則應按《建筑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50344以及其它現行相關標準執(zhí)行。膜結構的規(guī)模和用途有很大區(qū)別,既有面積在幾十平方米的膜結構小品,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的大型膜結構。建議對覆蓋面積大于或等于3500平方米的膜結構,或使用年限要求大于或等于5年的膜結構按本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檢測。具體檢測項目的確定應由相關管理部門、業(yè)主、設計和施工等各方共同確定。例如,對充氣膜結構應進行連接與節(jié)點的氣密性檢測,對重要膜結構宜按本標準的規(guī)定進行全部項目的檢測。3.0.2本條給出了既有膜結構的檢測內容。既有膜結構在建設時若沒有保存與膜面材料相同并經歷類似環(huán)境的膜材,很難對膜面材料性能進行檢測。因此既有膜結構檢測的重點是張力、尺寸與偏差3.0.3支承結構一般包括鋼結構、混凝土結構、木結構等分項工程。鋼結構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現場檢測技術標準》GB/T50621的規(guī)定,混凝土結構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現場檢測技術標準》GB/T50784的規(guī)定,木結構的檢測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木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6的規(guī)定。4.1.1本條給出了膜材性能檢測的主要項目,超出本標準規(guī)定4.1.2膜材的基本性能檢測項目中,涂層厚度和經緯密度是織4.1.3膜材力學性能的檢測項目中,涂層剝離強度是織物類膜材獨有的檢測項目,其它力學性能的檢測項目是織物類膜材和4.1.6膜材料的檢測應按要求劃分檢測批,并根據規(guī)定的比例和規(guī)定的取樣方法進行抽樣檢測。檢測批抽樣樣本應隨機抽取,50300的規(guī)定。4.2.4膜材厚度較小,在與其它材料發(fā)生頻繁摩擦時可能出現耐磨性能,對織物類膜材是指其表面涂層的抗磨損性能(基4.2.5防污性指材料抵抗沾污的性能,即材料具有不易粘附污4.2.6膜材在應用中常常與雨水接觸,因而膜材的透水性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椢锏耐杆允且簯B(tài)水從織物一面滲透到另片水蒸氣透過率的測定紅外檢測器法》GB/T26253。4.3.1本標準附錄C給出了膜材抗拉強度及斷裂延伸率的檢測目前國內外尚無專門針對膜材抗拉強度及斷裂延伸率的統(tǒng)一檢測方法。對織物類膜材,通常參照織物類材料的檢測標準;主要參考國外以及現行國家標準《紡織品織物拉伸性能》GB/T3923制定了膜材抗拉強度及斷裂延伸率的檢測方法。拉強度試驗,并以切割條樣準備試樣。試樣的夾頭需要特殊處理,避免夾持位置的斷裂,處理方法有試樣在夾持處加強、試驗機夾頭內貼塑料、橡膠等防護層,采用有線條槽或波紋面的夾具,或者纏繞式夾具、端承式夾具。使用纏繞式夾具時需要使用大變形引伸計測量試樣變形。材在實際結構中經常處于高溫或者潮濕條件下,研究表明溫度、行膜材抗拉強度在高溫條件以及潮濕條件下的檢測。ETFE膜材的抗拉強度、屈服應力和斷裂延伸度為100%/min的拉伸速度。當采用啞鈴型試樣時,為使試樣中間標線間的應變速度為100%/min,拉伸速度應取57mm/min,為第二屈服點應變(%)膜材的單向拉伸試驗曲線實例。從拉伸起始到最后斷裂為止,應力應變曲線經歷了兩個比較明顯的剛性變化本標準附錄C規(guī)定了試驗確定ETFE膜材第一及第二屈服4.3.2膜材在鳥類、樹枝等外來飛行物體作用下發(fā)生微小破損其中,梯形撕裂法的撕裂模式與實際工程膜面撕裂破壞類法檢測膜材撕裂強度。各種撕裂試驗結果由于撕裂模式的不同004.3.4膜材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是膜結構設計、計算的重要參緯向為主軸的正交各向異性材料。而且由于膜材始終處于雙軸泊松比的較為準確的方法。目前國際上尚未有統(tǒng)一的試驗方法,不同試驗方法的檢測結果有一定的差別。本標準參照日本標準驗得到的膜材彈性模量和泊松比也可以用于膜結構設計、計算。的結果并不具有可比性。中,假定膜材為正交各向異性彈性材料。理論上,正交各向異性彈性體的泊松比不會達到或超過0.5;然而,織物類膜材由于經緯向紗線的卷曲交替作用,其泊松比有時會超過0.5。在一定的應力范圍內視為線性材料。本標準取初始張力到膜材抗拉強度的1/4的范圍內對膜材荷載一應變曲線進行線性化。這與目前膜結構安全系數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