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普通高中共同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從春秋末到戰(zhàn)國結束,是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時代,也是一個為后世提供了主要思想資源的“軸心時代”。數(shù)百年間,各家各派各抒己見,并多有交鋒,但我們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為同處這一時代的各家所共同享有的一些東西。這些共識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對世襲制解體的社會變動的積極推動、適應或至少消極的認可。而我們列出這些言論也可以說明,后世的平等趨向并不只是簡單地順應時勢,而是還有一種深厚的價值資源,這種平等的趨勢并不只是由下層本能地推動,而是在社會上層,在“大傳統(tǒng)”中也有一種動力的支持。儒家在意識到人有差別的同時主張人格的平等,這特別深刻地表現(xiàn)在孔子以“忠恕”為核心規(guī)范的仁學思想中,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薄凹河⒍⑷耍延_而達人。”由上面的話可以看出,“忠恕”的要求必須是在把他人視為與自己在人格上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才能做到,所以,在它后面隱含著的是一種“人格平等”的精神。我們甚至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忠恕一貫、人格平等的精神在儒家那里是其所有社會政治主張的核準。正是由于這一點,防止了儒家像法家中的極端派別那樣將某一方面的平等推到極致,而使之變成丟失人乃至戕害人的東西。而儒學之所以要求視人如己,平等看待,又是與儒學惻隱仁愛的價值核心分不開的,這一點,可明白地見之于孔子的“仁者愛人”與孟子“惻隱為仁之端”的思想。儒學中又有“愛有差等”,仁愛要從“親親”開始的命題,但這一般是指比較積極意義、目標較高的愛,在基本生存的層次上,或者說,在惻隱的層次上,儒家主張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認為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對每個人的痛苦都有必要關心,每個人也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發(fā)展自己的機會。在墨子那里,“人格平等”則表現(xiàn)為一種擺脫了“親親”色彩的“兼愛”精神,墨子主張“圣王”要“以天為法”,“兼愛天下之百姓”、“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對所有人公平無私,無有厚薄,例如他說:“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钡m認為人均為“天之臣”,還是接受人有“幼長貴賤”,這一點和儒家一樣。道家的思想比較特殊,有一種非政治、甚至非社會的傾向,所以我們提出來在此總說。道家傾向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中的平等,即一種無別貴賤,毋分貧富,不問智愚的天然平等,這種平等自然包含著一種“人格平等”的意蘊,但又可說已經(jīng)不止是一種“人格平等”,而且是一種“生命平等”乃至“物格平等”。這種平等是否能夠建立當然是大有疑問的,但道家主要不在解釋社會歷史,而在給出一種個人生活方式的理想。所以,他們特別反對“政治化”,或至少反對一種積極有為、進行干預的政治。例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無知無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何懷宏《中國古代對平等的訴求》材料二:與自由一樣,平等也是人類一直以來盡力追求的共同價值之一,是一個社會成為美好社會的重要的倫理圭臬,加爾布雷思也把平等當作美好社會應該具備的基本稟賦。中國式現(xiàn)代化作為一種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當作根本價值追求的現(xiàn)代化,同樣以平等為美好社會的基本標準。平等意味著人們在權利上能夠獲得公平對待。對于平等的含義,思想史上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理解,這些不同理解構成了一個平等理論的譜系。李石對這一譜系作了詳細列舉,她認為,平等理論譜系中包括六種平等理論,即強調“平等存在”的平等理論,強調“法律-政治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前途向才能開放的機會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拉平社會境況的機會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拉平社會境況和自然稟賦的機會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福利平等”的平等理論。從這一譜系中,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平等具有四種內涵,即人格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guī)則平等,由于人格、機會、規(guī)則等可以指向權利,因而平等的最為核心的內涵是權利平等。因為從根本意義上看,平等意味著人們享有道德和法律規(guī)定的相同地位、相等待遇,這種享有不受其它任何條件的影響。權利在社會中的具體內容就是經(jīng)濟權利、政治權利、文化權利、受教育權利等。中國式現(xiàn)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平等為倫理圭臬。倫理圭臬即倫理標準,是主體在倫理價值選擇上的標準,它既可以描述個體的道德選擇標準,也可以表達一個社會或共同體的倫理選擇標準。一個社會之所以被稱為好社會,其依據(jù)就在于其是否選擇了合理的倫理價值標尺,即社會倫理標準。社會倫理標準的具體內容多種多樣,如公平、正義、良序等,其中重要的倫理標準之一就是平等。因為維護平等以提升倫理水準,是一個社會成為人際和諧共處、秩序良好的美好社會的基本前提。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就是把平等作為其所建構的美好社會的倫理圭臬的現(xiàn)代化。西方式現(xiàn)代化也追求平等,但其平等只是資本家和權勢群體的平等,是資本平等地榨取剩余價值的權利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無平等可言,因而不是真實的平等。中國式現(xiàn)代化則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通過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來維護人民權利平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走向美好社會?!徧炱剑w艷艷《中國式現(xiàn)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向度》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儒家認為在基本生存層次上應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但在較高層次的愛上則有所區(qū)別。B.墨子的“兼愛”思想是對等級制度的否定,主張對所有人無差別地公平對待。C.道家的“自然平等”思想強調社會狀態(tài)的平等,以政治干預實現(xiàn)“損有余而補不足”。D.中國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平等與西方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平等具有一致性,強調權利平等。2.下列對材料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通過分析儒家、墨家和道家的平等思想,論證了中國古代思想中“人格平等”的多樣性和深刻性。B.材料二通過列舉平等理論譜系,論證平等的核心內涵是權利平等,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特點。C.材料二在分析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平等訴求時,通過從平等理論出發(fā),推理得出結論,屬于純粹的演繹論證。D.兩則材料都圍繞“平等”展開論述,但材料一側重于古代思想資源,材料二側重于現(xiàn),代社會的平等訴求。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人格平等”思想的一項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人皆可以為堯舜。C.兼相愛,交相利。D.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4.請從材料組織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概括材料一的論述特點。5.請結合材料分析《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的“保民”思想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在追求平等權利上的共性。【答案】1.A2.C3.D4.①總分結構:開頭先指出百家爭鳴時代各家有關于平等的共識,然后分別從儒家、墨家、道家三個角度闡述其平等思想,層次分明,條理清晰。②對比闡述:在闡述儒家思想時,將其“人格平等”思想與法家極端派別對比;在闡述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西方式現(xiàn)代化的平等時進行對比,突出觀點。③語言表達特點:嚴謹準確,如在闡述儒家“愛有差等”時,用“一般是指”“在基本生存的層次上,或者說,在惻隱的層次上”等表述,限定范圍,使語言準確。④引用論證:多處引用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經(jīng)典語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文化底蘊。5.①“保民”思想:《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的“保民”思想主張“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強調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權利。中國式現(xiàn)代化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保障人民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利平等,同樣重視人民的基本權利。②人格平等: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體現(xiàn)了人格平等精神,把他人視為與自己在人格上平等。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通過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人民權利平等,體現(xiàn)了對人民人格平等的尊重。【解析】【導語】這篇閱讀材料圍繞“平等”主題展開古今對話。材料一以學術筆觸梳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墨、道三家的平等觀:儒家主張人格平等與差序仁愛并存,墨家提倡無差別的“兼愛”,道家追求超越社會的自然平等。材料二則立足現(xiàn)代,通過平等理論譜系分析,強調中國式現(xiàn)代化以權利平等為核心。兩則材料形成思想史與當代價值的呼應,展現(xiàn)平等理念從哲學思辨到社會實踐的演進脈絡。【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墨子的‘兼愛’思想是對等級制度的否定”錯誤,材料一提到“在墨子那里,‘人格平等’則表現(xiàn)為一種擺脫了‘親親’色彩的‘兼愛’精神,……還是接受人有‘幼長貴賤’”,說明墨子雖主張兼愛,但還是接受人有“幼長貴賤”,并非對等級制度的否定。C.“以政治干預實現(xiàn)‘損有余而補不足’”錯誤,由材料一“道家傾向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中的平等,……使民無知無欲,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笨芍?,道家反對積極有為、進行干預的政治,并非以政治干預實現(xiàn)“損有余而補不足”。D.“中國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平等與西方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平等具有一致性”錯誤,依據(jù)材料二“西方式現(xiàn)代化也追求平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走向美好社會”,可知中國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平等與西方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平等并不具有一致性。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容的推斷和辨析的能力。C.“屬于純粹的演繹論證”錯誤,材料二在分析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平等訴求時,從平等理論出發(fā)進行推理,根據(jù)原文“西方式現(xiàn)代化也追求平等,但其平等只是資本家和權勢群體的平等……中國式現(xiàn)代化則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可知,還將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西方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平等進行對比,所以并非純粹的演繹論證。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A.體現(xiàn)了將對自己家人的愛推及到他人,把他人視為與自己在人格上平等,關愛他人,能體現(xiàn)“人格平等”思想。B.人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賢,強調每個人在人格和道德發(fā)展上都有平等的可能性,體現(xiàn)了“人格平等”思想。C.墨子主張無差別地愛所有人,相互幫助,互利互惠,體現(xiàn)了“人格平等”思想。D.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強調的是“生命平等”乃至“物格平等”,不能體現(xiàn)“人格平等”思想。故選D?!?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①總分結構:材料一開篇點明“從春秋末到戰(zhàn)國結束,是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時代……但我們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為同處這一時代的各家所共同享有的一些東西”,先提出在百家爭鳴這個特定時代,各家存在關于平等的共識這一總觀點。接著,分別從儒家“儒家在意識到人有差別的同時主張人格的平等”、墨家“在墨子那里,‘人格平等’則表現(xiàn)為一種擺脫了‘親親’色彩的‘兼愛’精神”、道家“道家傾向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中的平等”三個角度進行具體闡述,條理分明地展現(xiàn)了論證思路。②對比闡述:在論述儒家思想時,“正是由于這一點,……而使之變成丟失人乃至戕害人的東西”,將儒家的“人格平等”思想與法家極端派別的思想進行對比。通過對比,突出了儒家“人格平等”思想的合理性。雖然文中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西方式現(xiàn)代化的平等對比是在材料二,但從材料組織的角度看,這種對比的論述方式在闡述觀點時能更鮮明地突出重點,加深讀者對儒家平等思想特點的理解。③語言表達方面:在闡述儒家“愛有差等”的觀點時,“儒學中又有‘愛有差等’,……儒家主張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使用“一般是指”明確了“愛有差等”所指的范圍,不是絕對的表述;“在基本生存的層次上,或者說,在惻隱的層次上”進一步限定了儒家主張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條件,使語言表達更加準確、嚴謹,體現(xiàn)了作者論證的科學性和邏輯性。④引用論證:文中多處引用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的經(jīng)典語句。如引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體現(xiàn)了儒家以“忠恕”為核心規(guī)范的仁學思想中隱含的“人格平等”精神;引用孟子“惻隱為仁之端”,說明儒學惻隱仁愛的價值核心與視人如己、平等看待的關系;引用墨子的“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論證墨子的“兼愛”精神;引用道家的“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使論證更具權威性,同時也增添了文化底蘊?!?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比較材料信息能力。①“保民”思想:《齊桓晉文之事》中孟子提出“明君制民之產(chǎn),……兇年免于死亡”,意思是賢明的君主規(guī)定民眾的產(chǎn)業(yè),一定要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豐收之年可以終年吃飽,災荒之年也不至于餓死。這強調了保障百姓基本生存權利的重要性,認為君主有責任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中國式現(xiàn)代化“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在追求平等權利方面,重視人民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權利平等。其中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是基礎;在社會福利等方面提供保障,使人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得到幫助。孟子的“保民”思想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都將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放在重要位置,體現(xiàn)了對人民基本權利的重視,這是二者的共性之一。②人格平等: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倡導人們將對自己家人的愛推及到他人身上,把他人的老人當作自己的老人去尊敬,把他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去愛護。這體現(xiàn)了一種人格平等的精神,即把他人視為與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通過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人民權利平等”,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意味著人民能夠廣泛參與到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中,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愿,體現(xiàn)了對人民人格平等的尊重,都有平等的地位參與社會治理。所以,在對人格平等的追求和體現(xiàn)上,孟子的思想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具有一致性。(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秋郭文斌太陽照到院墻上時,爹帶了五月和六月到后院下梨。爹站在梯子上,下低枝的梨,陽光在樹縫流淌,梨也在爹的手里流淌。一只只梨回家似的往爹手里趕。①爹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撲過來,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撲過來。不一會兒,爹胳膊上的竹籃子就滿了。給我一只呀,六月說。爹說,還沒供呢。六月說,樹早供過了。爹說,咱還沒供呢。六月說,啥時供呢,還等月亮上來嗎?爹說,對啊,明知故問嘛。六月說,那讓人咋等得住,把人牙都等長了。五月說,那好啊,正好可以當拴狗橛啊。六月白了五月一眼,跑掉了。平時六月嚷著要摘梨吃時,爹總說等到八月十五。好不容易等到了,爹卻說要等到供完月亮。六月覺得這月亮太不通情達理了。又覺得這樣想有些不恭敬,于是回到樹下,看爹下梨。只見爹把手往梨上一搭,梨就自動落在爹手里了,像早等著爹似的。高枝上的梨夠不著,爹看六月。六月明白爹的意思,開始上樹。爹說等等。五月跑回去取了娘給她用碎布拼的花挎包從六月頭上挎下去,六月看上去像一個披紅出征的戰(zhàn)士。六月上樹的動作之快跟猴子差不多。爹仰著頭,舉著籃子。六月摘完一個枝,下來把挎包里的梨騰到爹手里的竹籃里,摘完一個枝,下來把挎包里的梨騰到爹手里的竹籃里。摘到最后一只梨時,六月的心突然一軟,住了手,回頭看爹。爹用目光詢問六月什么意思。六月說,還是給樹留一只吧?爹就嗨的一聲笑了,說,如果你想留,就留一只吧。六月刷的一下從樹上溜下來。②再看眼前的梨樹,輕松了許多。五月上前拍他身上的土。爹從筐里挑了兩只掉在地上摔開口子的給六月和五月。六月說,不是說要等供完月亮才能吃嗎?爹說,不全的果子不能供。六月問為啥。五月說這還要問嗎。六月說我又沒問你。五月說我也沒給你說。說著,在衣袖上擦擦土,吃了起來。六月心里對五月生起佩服,人家和自己打嘴仗,沒忘擦梨身上的土,自己還在想下一句話呢。就立即咽掉下一句話,干脆省了擦這一環(huán)節(jié)。第一口梨到嘴里時,六月明白了為啥叫它化心梨?;氐轿堇?,爹讓五月和六月數(shù)數(shù)一共多少梨。五月要說話,六月?lián)屧谇懊嬲f,八十五。爹問,這梨怎么分呢?六月?lián)屜日f,給卯子家五個,剩下的全是咱們的。爹看五月。五月說,還給瓜子家五個。爹獎勵給五月一束贊賞的目光。然后說,正月十五爹讓你們給卯子和瓜子家送燈盞,是因為卯子家有孝不能做,瓜子家不會做,其他人家都有,可這化心梨啊,村里就咱們家有,你說該怎么辦?五月說,那就每家一只。爹搖了搖頭說,一只怎么能夠送人。這梨樹要長成,需要陽光、水等等。陽光不是咱們家的吧,水不是咱們家的吧,梨給大家嘗嘗才有味道。裝了梨的繡花挎包有些沉。汪汪汪。聽見狗叫,杏花從院里跑出來,抱了狗的頭。五月六月迅速進門。五月把身子一扭,六月從包里往出掏梨。夠了夠了。杏花娘過來把挎包口子系上了。六月說,我爹說每家五只,放不夠他會生氣的。杏花娘說,你爹也真是,就一棵梨樹,能結多少呢,全貢獻了。六月堅持又掏出兩只,然后告別。杏花娘讓他們等等。五月六月要走,被杏花攔在門口。不多時,杏花娘端了一碗花紅過來,解開五月身上白的挎包,倒在里面,說,這是講究。③五月六月往出走時挎包是滿的,往回走時更滿。二人往面板上一邊掏東西,一邊給娘做解說。往出走時,他們心里多少有些舍不得,這一樹梨可是他倆看著長大的。當把六十只梨送到十二戶人家、看到伯伯嬸嬸們的感激,聽到他們的夸獎,特別是當他們從家里搜尋著給他倆裝各種好吃的東西時,他們就為出門時的小氣慚愧。現(xiàn)在,廚房面板上多了數(shù)不清的茭瓜、蘋果、花紅、玉米等等。吃過午飯,爹和娘要上地。六月說過八月十五還上地啊。爹說,土豆也想回家過八月十五呢。六月一愣,心想爹說得對。六月看爹,爹已經(jīng)扛了鋤往出走了。夜色大幕一樣落下。月亮升起來了。六月跑到上房,把準備好的供桌抱到院里。桌上有五谷、瓜果、凈水,熱氣騰騰的月餅,還有月光。爹點燃一炷香,插在香爐里,說:日月無聲,晝夜放光天地不語,萬物生長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君子盛德,耕耘無聲………平時再尋常不過的院子,一下子神秘起來。然后,一家人靜靜地坐在院臺上賞月。賞了一會兒,娘說天涼,進屋把窗子關上了。五月和六月不愿就此結束。他們到后院看了看梨樹,并排坐在院臺上,撐著下巴,靜靜看著月上中天。六月說,你說這月亮,天上只有一個,卻能照到萬家來。五月說,因為它在天上。六月說,看來,我們得想辦法到天上。五月說.那你得變成鳥。六月說,爹說過鳥飛的那個天其實并不是天,真正的天是人的心。夜深了,五月和六月準備回屋睡覺。六月看見一個月亮小子。姐你看,月亮在喝水哩。五月看見臺上的小花碗里果然有一個月亮。六月跑去廚房,轉眼間抱了一摞碗來。五月會意,到上房提了水壺。五月和六月發(fā)現(xiàn),只有水安靜下來,月亮才會出現(xiàn)。有多少碗,就會有多少月亮。六月覺得這些道理太大,太厚了,厚得他想不透。原來月亮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里的。六月說,只可惜,再沒有碗了。五月說,夠了,娘說做啥事夠了就行。④二人蹲在桌前,靜靜地守候著被他們養(yǎng)在水里的月亮。(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通過對話展開敘述,描繪了鄉(xiāng)村生活場景,展現(xiàn)淳樸的民風民俗;日常生活語言的使用,增添了平淡醇厚的韻味。B.孩子的奇特想象,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沒有結果的爭論、稚拙的語言與不切實際的想法,又讓人感到啼笑皆非和無奈。C.小說的空間轉換與時間變化自然有序,從“陽光在樹縫里流淌”到“夜色大幕一樣落下”,節(jié)奏舒緩,呈現(xiàn)一天的生活。D.父親告訴孩子梨樹成長所需的陽光、水不是自己家的,杏花娘倒花紅回贈是一種“講究”,這些細節(jié)具有化育人心的力量。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使用反復手法,強調了梨成熟后一只一只“撲”到人的手中,賦予梨以人的情感,用語新穎獨特,有力地表現(xiàn)了中秋豐收的喜悅。B.句子②中的“輕松”一詞,寫出了梨摘完后梨樹“如釋重負”的感覺,也寫出了六月下樹動作的輕快,以及因受到父親認可而內心輕松愉快。C.句子③兩次寫挎包“滿”,出門時是裝滿了梨,回來時是裝滿了村里人贈送的蔬菜瓜果,在與他人分享東西過程中,兩個孩子收獲了成長。D.句子④描寫兩個孩子守候水中月,富有畫面感,“養(yǎng)”和“守候”突出了呵護與留住美好的意愿,增強了象征意義,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8.請結合院落摘梨部分的內容,簡要分析六月的形象特點。9.小說圍繞農(nóng)歷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展開故事。請從“月亮”或“團圓”中任選一個關鍵詞,談談你對這篇小說主題意蘊的理解。【答案】6.B7.B8.①童稚可愛??吹交@子的梨跟爹要著吃;和姐姐打嘴仗,心直口快;埋怨月亮。②懂事能干。上樹摘高枝的梨,幫爹干活,勤快利索。③純真善良(內心柔軟)。不舍得摘光所有的梨,給樹留下最后一只。9.月亮:①小說以中秋摘梨“供月”開端,到夜晚“賞月”結束,還原了鄉(xiāng)村普通人家的生活,照見歲月的靜謐安閑;②供月神的民俗活動,寄托農(nóng)人樸素的心愿,浸潤傳統(tǒng)文化的亙古精神,承載民族共同的期許;③五月、六月對月亮的遐想與守候,讓童真、童趣與中秋風俗相融,心月交織,具有夢幻色彩。團圓:①小說以鄉(xiāng)村人家過中秋的一天生活,再現(xiàn)“團圓”節(jié)文化內涵:一家人在一起的平凡美好生活;②化心梨分給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的東西到自己家,豐富了“團圓”意蘊,贊頌人與人的真誠分享與和諧美;③梨“回家似的”趕,土豆“也想回家”,詮釋了農(nóng)人與土地的親密關系,自然與生命有共通的企盼?!窘馕觥俊緦дZ】《中秋》以樸實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場景和濃厚的鄉(xiāng)風民俗。通過摘梨、送梨、賞月等情節(jié),表現(xiàn)了父輩對子女的言傳身教、鄰里間的互助分享以及真摯的親情與人情美。人物語言生動質樸,細節(jié)刻畫富含感染力,孩子們在奉獻與分享中獲得成長,有力傳遞了暖心的教育意義。全文融入對月亮、水及心靈的哲理性思考,隱喻團圓、感恩與和諧美好的主題,余味悠長?!?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讓人感到啼笑皆非和無奈”錯誤,因為文本中孩子的想象和爭論展現(xiàn)了他們的純真無邪和活潑可愛,并非讓人感到啼笑皆非和無奈。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重點句子的分析與鑒賞能力。B.“寫出了六月下樹動作的輕快”錯誤,因為句子②中的“輕松”一詞并非直接描述六月下樹動作的輕快,而是寫出了梨樹在摘完梨后給人的感覺,以及六月內心的輕松愉快。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結合“給我一只呀,六月說”“六月說,那讓人咋等得住,把人牙都等長了。五月說,那好啊,正好可以當拴狗橛啊。六月白了五月一眼,跑掉了”“六月覺得這月亮太不通情達理了”可知,看到籃子的梨跟爹要著吃;和姐姐打嘴仗,心直口快;埋怨月亮,天真爛漫有童趣。②結合“高枝上的梨夠不著,爹看六月。六月明白爹的意思,開始上樹。爹說等等。五月跑回去取了娘給她用碎布拼的花挎包從六月頭上挎下去,六月看上去像一個披紅出征的戰(zhàn)士。六月上樹的動作之快跟猴子差不多。爹仰著頭,舉著籃子。六月摘完一個枝,下來把挎包里的梨騰到爹手里的竹籃里,摘完一個枝,下來把挎包里的梨騰到爹手里的竹籃里”可知,上樹摘高枝的梨,幫爹干活,勤快利索,懂事能干。③結合“摘到最后一只梨時,六月的心突然一軟,住了手,回頭看爹。爹用目光詢問六月什么意思。六月說,還是給樹留一只吧?爹就嗨的一聲笑了,說,如果你想留,就留一只吧。六月刷的一下從樹上溜下來”可知,不舍得摘光所有的梨,給樹留下最后一只表明他純真善良,內心柔軟?!?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章主題的能力。選擇“月亮”。小說中月亮不僅僅是中秋供奉的對象,也是團圓象征,更是一種擁有者心靈和境界的象征。月亮普照萬家,象征的是一種給予和分享的精神;父親希望孩子明白,真正的富有是在心中,月亮的普照讓孩子們明白在滿足和給予中收獲的更多,寄托了安詳寧靜、和諧美好的愿望與生活態(tài)度。月亮:①小說情節(jié)與月亮的關系密切。小說以中秋摘梨“供月”開端,到夜晚“賞月”結束,整個故事圍繞著月亮展開。月亮作為中秋節(jié)的象征,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始終,小說圍繞月亮還原了鄉(xiāng)村普通人家的生活,照見歲月的靜謐安閑;②月亮在小說中不僅是一個自然景象,更是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元素。它象征著歲月的靜謐安閑,也寄托了農(nóng)人樸素的心愿和傳統(tǒng)文化的亙古精神。在中秋之夜,人們賞月、供月,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承載民族共同的期許;③月亮與童真的融合。五月、六月對月亮的遐想與守候,讓童真、童趣與中秋風俗相融。他們通過想象和創(chuàng)造,將月亮賦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意義,使得整個故事充滿了夢幻色彩。團圓:①小說以鄉(xiāng)村人家過中秋的一天生活為背景,再現(xiàn)了“團圓”節(jié)的文化內涵。中秋節(jié)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強調的是家庭的團聚和和諧。小說中的一家人在一起度過了一個平凡而美好的中秋節(jié),體現(xiàn)了團圓的主題;②除了家庭團圓外,小說還通過化心梨分給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的東西到自己家等情節(jié),豐富了“團圓”的意蘊。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分享和和諧共處,也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社會的淳樸和善良;③團圓與自然的聯(lián)系。梨“回家似的”趕、土豆“也想回家”等情節(jié),詮釋了農(nóng)人與土地的親密關系以及自然與生命有共通的企盼。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體現(xiàn)了團圓主題的一種延伸和深化。綜上所述,無論選擇“月亮”還是“團圓”作為關鍵詞來解讀這篇小說的主題意蘊都是合理的。兩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小說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R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選自《六國論》)乙文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于戰(zhàn)。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則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茍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于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于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zhàn)。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zhàn)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選自《教戰(zhàn)守策》)10.乙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天下茍不免于用兵A而用之B不以漸C使民于安樂D無事之中E一旦出身F而蹈死地。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率,意思是“全都”與《論語》“子路率爾而對曰”中的“率”意思不相同。B.其,意思是“這”,與《諫太宗十思疏》“其可忽乎”中的“其”字義不相同。C.為,意思是“替”,與《阿房宮賦》“為秦宮人”中的“為”意思不相同。D.所以,意思是“用來”,與《齊桓晉文之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中的“所以”詞義相同。12.下列關于文章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論點。先雙重否定,后又設問,因而使這一論斷更加鮮明突出,而且邏輯性也非常嚴密。B.甲文第二段主要使用對比論證,通過諸侯割地賂秦而造成雙方土地數(shù)量消長的鮮明對比,證明了“賂”的損失數(shù)量與戰(zhàn)敗的損失數(shù)量相差不大。C.乙文作者的觀點認為,當時的士兵欺壓百姓,驕傲蠻橫,是因為他們自恃只有他們懂得作戰(zhàn)。所以如果全國習兵,也可以滅掉這些人的囂張氣焰。D.甲乙兩文都提到,向敵國奉送財物不但不可能換來和平保全自己,反而會助長敵國的侵略野心和氣焰,引來戰(zhàn)爭的下場。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2)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14.乙文中提出“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面對“戰(zhàn)爭”,甲乙兩文作者有何相同的態(tài)度?應對措施又有何不同?【答案】10.ACE11.D12.B13.(1)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誅殺,邯鄲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抗秦卻沒有堅持到底。(2)天下的百姓,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險,只能夠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就是我所說的最大的隱患。14.相同態(tài)度:都認為不應畏懼敵人,要積極應對戰(zhàn)爭。不同措施:甲文主張六國聯(lián)合起來,用賂秦的土地封賞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禮遇奇才,合力對抗秦國;乙文主張讓士大夫崇尚武勇、講習兵法,對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授行軍布陣的方法,對緝捕盜賊的差役傳授打擊刺殺的技術,讓百姓練習作戰(zhàn)?!窘馕觥俊緦дZ】這兩篇文言文均體現(xiàn)了宋代士大夫對國家安危的深刻思考?!读鶉摗芬允窞殍b,通過六國賂秦而亡的教訓,犀利指出“弊在賂秦”的核心觀點,運用對比論證和典故增強說服力,文末“抱薪救火”之喻尤為精警?!督虘?zhàn)守策》則立足現(xiàn)實,揭示“知安不知?!钡纳鐣[患,提出全民習武的革新主張,論證層層遞進。兩文都展現(xiàn)出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甲文重歷史反思,乙文重現(xiàn)實對策,但都貫穿著“居安思?!钡闹螄腔郏w現(xiàn)了宋代文人經(jīng)世致用的文風特點?!?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天下不能避免戰(zhàn)爭,可又不讓打仗的人漸漸適應戰(zhàn)爭,而是使他們在安樂無事的環(huán)境中,一下子就投身到出生入死的戰(zhàn)場。“天下”做主語,“不免于”做謂語,“用兵”做賓語,結構完整,故A處斷開;“用之”是動賓結構,“不以漸”是狀語修飾“用之”,故C處斷開;“使民”是謂語,“于安樂無事之中”是補語,語意完整;“一旦”是下句的狀語,其前停頓,故E處斷開。故選ACE?!?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全都/輕率。句意:難道全部因為賄賂秦國嗎?/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說。B.正確。代詞,這/語氣副詞,難道。句意:(前者)實際多百倍。/難道可以疏忽大意呢?C.正確。介詞,替/動詞,成為。句意:現(xiàn)在不替它想辦法。/成為秦國的宮人。D.錯誤。詞義不同。用來……/……的原因。句意:現(xiàn)在國家用來奉送給西夏、契丹的財物。/這種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損失數(shù)量相差不大”錯誤,甲文第二段通過對比賂秦與戰(zhàn)敗的損失,指出賂秦的損失“百倍”于戰(zhàn)敗,而非“相差不大”。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洎”,等到;“讒”,讒言;“為郡”,成為(秦國的)郡縣。(2)“知安”,知道安樂;“逸”,享受安逸;“此臣所謂大患也”,判斷句?!?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相同態(tài)度:由甲文“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和乙文“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可知,兩文作者都反對因畏懼敵人而妥協(xié),主張積極備戰(zhàn)應對戰(zhàn)爭威脅。不同措施:甲文主張聯(lián)合抗敵,由“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可知,蘇洵建議六國應停止賂秦,轉而重用人才、聯(lián)合抗秦;乙文則強調全民備戰(zhàn),由“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jié);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可知,蘇軾主張通過系統(tǒng)軍事訓練提升全民戰(zhàn)斗力。參考譯文:甲文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鼻貒擞脩?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與秦國交戰(zhàn)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zhàn)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唉?。ㄈ绻鶉T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每日每月割讓土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鶉颓貒际侵T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優(yōu)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乙文現(xiàn)在人民的禍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xiàn)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F(xiàn)在不給它想辦法,那以后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再說天下本來就有意想不到的禍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無事,就認為變故無從發(fā)生,這也是不對的?,F(xiàn)在國家用來奉送給西夏、契丹的財物,每年的財物,每年以百萬來計算。奉送的財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財物的人是無法滿足的,這種形勢必然導致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必然的趨勢,不從我方開始,便從敵方開始,不發(fā)生在西方,便發(fā)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戰(zhàn)爭的發(fā)生有早有遲有遠有近,總之,戰(zhàn)爭是不可能避免的。國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憑著逐步訓練,卻使人民從安樂太平的環(huán)境中,一下子投身軍隊走向生死決斗的戰(zhàn)場,那他們的禍患必定有不可估計的危險。所以說,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夠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是臣所認為的最大的禍患。臣想使士大夫崇尚軍事的勇敢,講述演習兵法。對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們學會列隊布陣的法度,對那些負責緝捕盜賊的差役,教授給他們撲擊刺殺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像古代考試武藝的辦法,評定勝負,有賞有罰;等實行的時間長了,就又按照軍法部署辦事。然而持不同意見的人一定認為無故調動人民,又用軍法困擾,那百姓將會不安定;可是臣認為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辦法。國家果真不能去掉戰(zhàn)爭,總有那么一天將驅使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去作戰(zhàn)。平時召集百姓進行訓練,雖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讓那些沒有受過訓練的百姓上戰(zhàn)場的危險相比,又怎么樣呢?現(xiàn)在國家駐扎在地方上的軍隊,驕橫又有怨言,欺壓百姓,向他們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下懂得作戰(zhàn)的只有他自己罷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對軍事熟習,他們知道還有對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夠打破他們的壞主意又壓下他們的驕氣。利和害的界限,難道不是很明白嗎?(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張元干①雨急云飛,驚散暮鴉,微弄涼月。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夜帆風駛,滿湖煙水蒼茫,菰蒲零亂秋聲咽。夢斷酒醒時,倚危檣清絕。心折。長庚光怒,群盜縱橫,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塞垣只隔長江,唾壺②空擊悲歌缺。萬里想龍沙③,泣孤臣吳越?!紓渥ⅰ舰購堅桑?091年-1170年),南宋初期詞人。②唾壺: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③龍沙:沙漠,泛指塞外,這里指宋徽宗、欽宗囚禁的地方。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以“雨急云飛”起筆,渲染動蕩蕭瑟的秋夜氛圍,形象暗示時局艱危。B.“誰家疏柳低迷”兩句,以疏柳、流螢點綴畫面,沖淡了開篇的肅殺之氣。C.下闋“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全詞的主旋律,直抒抗金復國的壯懷。D.結尾“泣孤臣吳越”以“孤臣”自指,呼應“危檣清絕”,凸顯孤憤與悲愴。16.請結合全詞分析“秋聲”這一意象的多重意蘊?!敬鸢浮?5.B16.自然層面:指秋夜菰蒲等植物在風雨中發(fā)出的聲音,營造出蕭瑟、孤寂的秋夜氛圍。社會層面:象征著國家動蕩不安,戰(zhàn)亂頻仍,暗示時局的艱危。情感層面:寄托了詞人對中原淪陷、兩宮被擄的悲痛,以及自己壯志難酬、孤臣泣血的悲憤之情。【解析】【導語】本詞以秋夜舟中為背景,上闋通過“雨急云飛”“等意象營造動蕩蕭瑟的意境;下闋轉入家國之思,“欲挽天河”直抒抗金壯志,“泣孤臣”則道盡孤憤。全詞將個人漂泊與家國憂思融為一體,展現(xiàn)了南宋詞人的憂患意識與悲壯情懷。【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沖淡了開篇的肅殺之氣”錯。“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疏柳和流螢是衰敗、飄零的意象,描繪了朦朧、微弱之景,與“雨急云飛”的肅殺之氣是統(tǒng)一的,不僅沒有“沖淡”肅殺,反而增添了寂寥、凄涼的氛圍。故選B?!?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意象的意蘊的能力。這首詞中的“秋聲”意象可從三個層面進行深入解讀:自然層面:“菰蒲零亂秋聲咽”通過植物在秋風中的蕭瑟聲響,構建了“雨急云飛”“煙水蒼?!钡那镆箞D景。涼月、疏柳、流螢等意象共同強化了自然界的凄清氛圍,為全詞奠定情感基調。社會層面:詞人將自然秋聲與“群盜縱橫,逆胡猖獗”的社會現(xiàn)實相呼應。秋聲的嗚咽象征著破碎的山河,與下闋“塞垣只隔長江”形成空間對照,揭示南宋政權偏安一隅的危局。情感層面:“秋聲”意象寄托了詞人對中原淪陷、兩宮被擄的悲痛,以及自己壯志難酬、孤臣泣血的悲憤之情?!把省弊謹M人化處理,既是植物聲響,更是詞人“心折”之痛的外化?!扒锫暋贝?lián)起“唾壺擊缺“的憤懣與“孤臣泣血”的悲愴,最終凝聚成“欲挽天河”的壯懷激烈。(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寫作時,要用反問句強烈斥責統(tǒng)治者對民財極盡搜刮但使用起來全不珍惜,可以引用《阿房宮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2)《答司馬諫議書》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交代了作者詳細回信說明的理由。(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________”一句以動作描寫表現(xiàn)曾皙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tài)度,回答中曾皙說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________”。【答案】(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2)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3)舍瑟而作異乎三子者之撰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瀘州,這座被長江與沱江滋養(yǎng)的“酒城”,不僅以美酒聞名,更藏匿著無數(shù)自然與人文勝景,總以溫潤的姿態(tài)將歷史與山水釀成詩。張壩桂圓林的萬株古樹,虬枝如鐵,訴說著百年滄桑,綠蔭蔽日。這是中國北回歸線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圓林。漫步其間,仿佛走進時光隧道,枝葉間漏下的碎金般的光斑,是歲月寫給大地的情書。①方山,向來素有“川南小峨眉”之稱。②如果說桂圓林是凝固的時光,方山便是流動的畫卷。③山頂云海翻涌時,宛如仙境;晨曦初露時,霧氣如白練纏繞山腰;正午時分,又似千軍萬馬奔騰而下。④不僅方山以云海聞名,還有唐代“黑臉觀音”石刻,其精湛的雕刻技藝令人驚嘆。⑤雖歷經(jīng)風霜,眉目間仍透出唐代匠人的虔敬與靈動。堯壩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蜿蜒如一首古老的民謠。明清吊腳樓的木紋里,藏著鹽商馬幫聲嘶力竭的吆喝聲;檐角懸掛的紅燈籠,卻與游客的相機快門聲達成了奇妙的和解。這些物件既承載著歷史,也默默注視著現(xiàn)代游客的喧囂與贊嘆。瀘州的靈魂在酒香里,在江濤中,更在那些“活化石”般的建筑褶皺間。18.下面句子中引號的使用與文中加點處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衣帶飄逸,姿態(tài)曼妙,堪稱古代藝術中的瑰寶。B.某些商家推廣的“健康”零食,添加大量糖分,消費者需警惕這類宣傳陷阱。C.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既是灑脫超然的寫照,也是逆境中的精神鎧甲。D.閩寧鎮(zhèn)能在20年內變成“金沙灘”,是每一個扶貧干部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19.文中第三段有兩處語病,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不得改變原意。20.解釋第五段中“活化石”在文中的含義?!敬鸢浮?8.D19.①句“向來素有‘川南小峨眉’之稱”,“向來”和“素”語義重復,應刪去“向來”。修改后為:方山,素有“川南小峨眉”之稱。④句“不僅方山以云海聞名,還有唐代‘黑臉觀音’石刻”,關聯(lián)詞位置不當,前后分句主語都是“方山”,應把“不僅”移到“方山”后面。修改后為:方山不僅以云海聞名,還有唐代“黑臉觀音”石刻。20.“活化石”原指在地質歷史時期形成,至今仍存在的生物種類。在文中,“活化石”般的建筑指瀘州的張壩桂圓林、方山建筑、堯壩古鎮(zhèn)等。這些建筑承載著瀘州的歷史,如張壩桂圓林的古樹訴說百年滄桑,堯壩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吊腳樓藏著鹽商馬幫故事等,它們見證了瀘州的發(fā)展變遷,像“活化石”一樣保留著歷史的痕跡,同時又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與現(xiàn)代元素相互交融,所以“活化石”在文中指瀘州那些承載著豐富歷史且依然存在于現(xiàn)代的建筑。【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標點符號用法的能力。文中“酒城”中引號表示特殊含義。A.表示特定稱謂。B.表示反語。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義。故選D?!?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第三段有兩處語病:一是語義重復,①句“向來素有‘川南小峨眉’之稱”中“向來”和“素”語義重復,應刪去“向來”,修改為“方山,素有‘川南小峨眉’之稱;二是語序不當,④句“不僅方山以云海聞名,還有唐代‘黑臉觀音’石刻”中關聯(lián)詞位置不當,前后分句主語都是“方山”,應把“不僅”移到“方山”后面,修改為“方山不僅以云海聞名,還有唐代‘黑臉觀音’石刻”?!?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①“活化石”本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指那些在地質歷史時期就已存在,至今仍存活且形態(tài)特征變化不大的生物物種,如銀杏、大熊貓等。在文中,“那些‘活化石’般的建筑”中“活化石”指建筑,即指上文提到的瀘州的張壩桂圓林、方山建筑、堯壩古鎮(zhèn)等。②在文本語境中,作者將這一概念隱喻性地用于描述瀘州的歷史建筑和景觀,賦予其特殊含義。張壩桂圓林的古樹群、堯壩古鎮(zhèn)的明清建筑等,都是歷經(jīng)歲月洗禮仍保存完好的歷史見證。如張壩桂圓林的古樹訴說百年滄桑,堯壩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吊腳樓藏著鹽商馬幫故事等,它們見證了瀘州的發(fā)展變遷,如同化石保存著遠古生物的原貌,像“活化石”一樣保留著歷史的痕跡,同時又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與現(xiàn)代元素相互交融,形成時空對話的特殊狀態(tài)。通過這個比喻,作者強調這些建筑不是僵死的文物,而是“活”的歷史載體。這些建筑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兼具歷史價值與現(xiàn)代使用價值,喚起人們對傳統(tǒng)的珍視?!盎罨痹谖闹兄复鸀o州那些既完整保留歷史原貌,又持續(xù)參與現(xiàn)代生活的建筑景觀,所以“活化石”在文中指瀘州那些承載著豐富歷史且依然存在于現(xiàn)代的建筑。(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都t樓夢》的楹聯(lián),與一般楹聯(lián)一樣,具有明確的實用性、裝飾性和觀賞性。由于其題寫處所不同,內容包羅萬象,①:或凄婉如悲秋簫笛,或飄逸如歸牧晚唱,或幽遠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說,《紅樓夢》的楹聯(lián),充分地體現(xiàn)了作者獨到的審美情趣和美學追求:(一)意境上的恬靜幽遠?!叭龔较泔L飄玉蕙,一庭明月照金蘭”(“蘭風蕙露”聯(lián)),“芙蓉影破歸蘭槳,菱藕香深瀉竹橋”(“藕香榭”聯(lián)),自然地引發(fā)讀者去遐想,去幽思,去體味大自然所賜予我們的鐘靈與靜謐。(二)②?!昂竦馗咛?,堪嘆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酬”(太虛幻境宮門聯(lián)),幾多感慨與凄楚,幾多惆悵與哀惋,似乎是一曲憂郁的洞簫,令人置身于濃烈的悲劇氛圍之中。(三)寓意上的隱括蘊藉?!都t樓夢》中的楹聯(lián),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勝,③?!凹僮髡鏁r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太虛幻境聯(lián)),寫出了作者對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撲朔迷離的社會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蘊含著發(fā)人深省的深刻哲理。21.“紅學”愛好者李明同學買了一套《紅樓夢》的對聯(lián)和詩詞,結果不小心將其中一些的順序打亂了,請你根據(jù)“不同的題寫處所”和對聯(lián)的有關常識,幫他進行整理。①春恨秋悲皆自惹②杜若香飄明月洲③吟成豆蔻才猶艷④毫端蘊秀臨霜寫⑤瓊漿滿泛玻璃盞⑥幽窗棋罷指猶涼⑦偷來梨蕊三分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開遠中考考幾科數(shù)學試卷
- 美國化學高考數(shù)學試卷
- 蠡縣期末數(shù)學試卷
- 六年級和平數(shù)學試卷
- 江西高考三角數(shù)學試卷
- 今年福建中考數(shù)學試卷
- 2025店鋪租賃合同協(xié)議書「標準版」
- 遼寧八省聯(lián)考數(shù)學試卷
- 揭陽榕城小考數(shù)學試卷
- 茂名小學2024期末數(shù)學試卷
- 安全培訓-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專家版
- DB42T 1049-2015 房產(chǎn)測繪技術規(guī)程
- 2024年成都新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中建五局公司管理制度
- 企業(yè)海外安全管理制度
- 2025-2030年中國膀胱過度活動療法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報告
- 檢測公司銷售管理制度
- GB/T 32960.4-2025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第4部分:一致性測試
- 2025至2030年中國輕型輸送帶行業(yè)市場經(jīng)營管理及發(fā)展前景規(guī)劃報告
- 2025年企業(yè)并購專項法律服務合同
- 商會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