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陶瓷工藝概論----│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延遲符壽州窯-唐代陶瓷-注子黑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8.7厘米,底徑8.5厘米,高20.4厘米1986年2月于謝家集區(qū)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侈口,直頸,圓肩,豎長腹,腹下微內收,餅形足,平底,肩上有一六棱形短流,與流對稱的頸肩部之間有一扁條形鋬,鋬中起脊。周身及器內施黑釉,外釉不及底,釉面勻潤而無光澤。足及底露乳白胎,質較粗,胎體較厚。整體造形規(guī)范、工整。該器造型修長而端莊,短流與執(zhí)手在不均衡的對稱中十分和諧,是壽州窯瓷注類器物中頗具美感的作品。出土的壽州窯黑釉器在發(fā)色上分為兩類:一類釉色漆黑光亮,器型多稍小,如碗、枕一類的產品;另一類黑釉呈亞光,有磨砂之感,器型稍大,如淮南館藏的膽形腹大瓶、大直口罐。亞光的原因主要是在燒制過程中胎、化妝土和釉在高溫下充分結合;同時,也與器物埋藏條件有關。此器屬于后一類,通體亞光,釉色深沉,黑釉因無高光點而沉穩(wěn)內斂,相比較漆黑光亮的黑釉器,更顯沉靜、溫雅之氣。黃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10.2厘米,底徑9厘米,高21.8厘米2011年6月13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喇叭口、直頸、上部略寬。頸肩結合處形成一周凹弦紋。斜溜肩,肩部一側置七棱流。流形制精巧,以刀削成的七個立面生動自然。流的對稱一側置弓形鋬,鋬體扁平厚實,上有三道凹槽。通體施黃釉,釉色接近老玉米色,釉的燒造十分成功,是黃釉中精品。唐代壽州窯瓷注的釉色中黃釉居多,但一般燒造很難達到此器的水平。黃釉發(fā)色從上至下十分均勻,釉層很厚,玻璃光感極強,而且無脫釉現(xiàn)象,這在黃釉器中比較難得,說明其燒造溫度較高,胎、化妝土和釉的結合致密。歷經千年,今天看上去尤如剛出窯。黃釉釉下彩瓷注唐(618~907年)口徑10.6厘米,腹圍52.8厘米,底徑10.3厘米,高21.2厘米壽縣安豐塘戈店出土壽縣博物館藏喇叭口,唇沿豐滿,長細束頸,大鼓腹。廣豐肩,肩上置帶棱的短流,對稱一側置扁平寬大的弓形鋬,流與鋬之間置小雙股系,系的下部飾一圓乳釘。在系的兩側裝飾褐彩釉斑,形狀接近如意紋,為窯工以軟質類工具描繪而成。通體施黃釉至腹底部,腹下和足部露淡乳色胎骨,胎體中含有黑砂粒。假圈足外撇。該器造型敦厚,釉色飽滿,釉下褐彩形似如意,十分生動。黃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11厘米,底徑10厘米,高23.3厘米2007年5于揚州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瓷器口部有殘,修復完整。整器造型優(yōu)雅,線條流暢,頸、腹與流、鋬之間的比例十分協(xié)調,使瓷注看上去修長美觀。通體施蠟黃釉,釉色深沉厚重。蠟質感極強,在腹部上能觀察到,釉與胎體結合緊密,沒有發(fā)生常見的脫釉毛病,足下未施釉處露淡磚紅色胎體。胎體燒結溫度較高,質地很細密。壽州窯在唐代燒造的蠟黃釉產品的釉色是其代表性釉色,這種釉色見于各類產品中,說明當時的窯工通過控制窯溫能夠有目的燒造出這種釉色。而同時期的其他窯口,雖有見到,但不如壽州窯的產量多和質量好。黃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7.5厘米,高16厘米2000年4月3日界首市舒莊鄉(xiāng)大陳自然村周玉祥捐獻界首市博物館藏此注器型不大,是唐代壽州窯瓷注中形制較小的一類。豐唇,長束頸,廣肩。肩的一側置六棱小流口,流口向前伸出,口沿削成斜面。流口對稱的一側置小弓形鋬,鋬體較厚重,鋬下飾小乳釘紋。長鼓腹,腹下部緩收至足底,假圈足,修足較規(guī)整。通體施黃釉,釉層較厚,因釉水較稠的原因,在燒造中釉水流動不均勻,造成喇叭口內和下腹部縮釉嚴重。黑釉雙系注子唐(618~907年)口徑9厘米,底徑8.6厘米,高18.2厘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縣工作站藏長喇叭頸,翻唇沿,斜溜肩,袋狀腹,最大腹徑在腹下部。肩上置六棱流,流口向上,削口沿,對稱一側置小弓形鋬,比雙股系稍大,這種形制是唐代前期特征。雙股系粗壯寬大,系根部有指壓痕。通體施黑釉,黑中泛醬,尤其是肩部。釉層很厚,胎釉結合很好,釉面有小開片。足下露胎,胎質乳白,堅細。壽州窯中的黑、醬釉產品均燒造很好,胎釉的結合較黃釉要好,剝釉現(xiàn)象較少,這是燒成溫度較高的緣故。黃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10.7厘米,底徑8.8厘米,高23厘米2009年6月29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此器造型是唐代壽州窯黃釉瓷注最具代表性的形制。雖釉層剝蝕嚴重,但仍不失其美觀大方。壽州窯的各類瓷注中黃釉色的脫釉現(xiàn)象最為普遍,而黑釉瓷枕普遍較好,這是因為黑釉瓷注的燒造溫度較高,時間也相對較長,使得瓷注的胎、化妝土、釉三者充分瓷化,結為一體,脫釉的缺點就大大減少。而黃釉瓷注釉色需要適當?shù)难趸諊?,過高則釉色發(fā)暗,過低則釉色變淺,所以在黃釉瓷注中常常有脫釉現(xiàn)象。此器蠟黃釉發(fā)色很飽滿,釉層很厚,蠟質光感很強,并且窯溫還稍稍過了一點,但在地下埋藏千年后,經過土沁,發(fā)生這種脫釉。黃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10.6厘米,底徑9.2厘米,高21.6厘米2010年11月4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該器的形態(tài)雍容大方,雖腹下釉色剝蝕嚴重,但仍能看出當年剛出窯時是件釉色金黃、造型漂亮的瓷注。注的口部呈喇叭狀,口沿修胎十分工整,飽滿而圓潤的向外翻卷,直頸的上部略略掌控,使頸部有曲線感,頸的下部與肩的接胎很嚴謹,略有凹陷。肩部豐滿而渾圓,腹下緩收至足底,餅足底,微內凹。通體施蠟黃釉,口、肩及上腹部脫釉稍好一些,下腹部窯溫稍低,脫釉現(xiàn)象更顯嚴重。黑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8.3厘米,底徑7.7厘米,高21.3厘米1981年壽縣出土,許傳先捐安徽博物院藏此器為唐代壽州窯瓷注中的標準器,其造型端莊規(guī)整,瘦長腹,顯得十分秀麗,黑釉烏黑透亮,十分珍貴。器物的形制為喇叭口,圓唇飽滿,長直頸,豐肩,肩上置一小短流,流口對稱的另一側置小弓形鋬。最大腹徑在肩下,腹下緩收至足底,平底,假圈足。唐代壽州窯的黑釉瓷注發(fā)現(xiàn)不少,長直腹類器型總量卻較少,淮南市博物館收藏有5件此類形制的黑釉產品。黃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10.4厘米,腹徑16.1厘米,高23.2厘米泗洪汴河出土安徽博物院藏此器是唐代壽州窯黃釉瓷注中的代表性作品。雖口沿部分有殘,但其燒造的十分成功,為非常成功的蠟黃釉,十分珍貴。器物的形制為大喇叭口,圓唇,細頸,廣豐肩,肩上置八棱短流,流口的制作很講究,八個棱面削的十分自然,與流口對稱的另一側置弓形鋬,流鋬之間對稱置二枚雙股系,系的形制很小巧,在系的下端飾小圓乳釘紋。長鼓腹,腹下緩收至足底,假圈足外撇。通體施黃釉,釉色很均勻,蠟質感極強,十分少見。黑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8.9厘米,底徑8厘米,高19.5厘米2009年6月29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此器口部已略呈喇叭狀,是唐代壽州窯瓷注形制走向定型時期的產品,時間應在唐代早期偏后階段生產。器物呈斜長頸,上部寬大,下部漸收,口沿圓潤,向外翻卷,整個頸部開始前略似小喇叭口,肩很窄,呈斜溜肩狀,長腹,最大腹徑在肩下。肩上置一六棱小短流,略向前伸,改變了早期流口向上伸起的形態(tài)。與短流對稱的一面置一弓形執(zhí)[zhí]手,執(zhí)[zhí]手為扁平狀。短流、執(zhí)手與肩、腹部的結合緊密,修胎很講究。通體施黑釉,漆黑光亮。腹下黑釉中泛醬色,平底,足部略外凸,成假卷足形態(tài)。胎色乳白中泛紅,胎質堅細。黃釉雙系唇口注子唐(618~907年)口徑8.6厘米,底徑9.7厘米,高22.7厘米2011年11月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翻唇口,沿內凸起,喇叭形長細頸,中間束收。圓鼓形腹部顯得腹部肥碩。斜溜肩,肩上置短小的七棱流口,流制作精巧,流口削與頸口平行,向前方伸出。流口對稱的一側置圓弓形鋬[pàn],流與鋬[pàn]之間對稱置小雙股系。通體施黃釉,釉色不勻,有縮釉現(xiàn)象,肩及腹下部脫釉嚴重,露出白色化妝土。足部略外撇,胎色乳黃。唐代壽州窯的瓷注一般有細長腹和圓鼓式的罐形腹,后一類瓷注器型多高大,其容積也遠遠大于細長腹類瓷注。從器型上判斷,其使用功能多用于貯水。黃釉圓腹注子唐(618~907年)口徑10.2厘米,底徑11.8厘米,高18厘米2008年6月合肥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撇口,短束頸,圓肩,鼓腹,平底,肩飾八棱形短流,流對稱處有一耳形鋬[pàn],兩側有雙條耳形系一對,鋬[pàn]及兩系下部有一束結。施蠟黃釉,腹下底部未施釉處有淋釉現(xiàn)象。這種在下部束結造型的鋬和系,在壽州窯產品中顯得很特別。在上窯住院部窯址中出土有此類型的鋬,但并不多見,淮南市博物館藏有兩件。另有無束結但保留乳釘突的造型。該器鼓腹飽滿,還保留著罐的形態(tài),在罐的肩上置流和鋬系,成為注子,推翻了過去一般認為注子是由盤口壺演化而來的觀點。說明注子的源流有可能從罐演化而來。黃釉雙系垂腹注子唐(618~907年)口徑8.2厘米,底徑9厘米,高18.8厘米淮南市天寶雙遺文化園藏品此器雖口部有殘,但其釉色金黃亮麗、近似玉米黃,看上去十分喜人。唐代壽州窯生產的瓷注中,有一批形制上大下小的袋狀腹,總量不多,但釉色往往較差,脫釉現(xiàn)象普遍發(fā)生,像此件器物的釉色就十分難得。該器圓唇口沿,長束頸,窄肩斜溜,肩上置七棱小短流,形態(tài)生動自然,對稱的一側置高高拱起的弓形鋬[pàn],鏊上有數(shù)道凹槽,流口與鋬之間對稱的二側各置一枚雙股系。施黃釉及底,足部露淡紅色胎體。黃釉雙系鼓腹注子唐(618~907年)口徑7.5厘米,底徑6.8厘米,高16.3厘米2010年7月5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短細頸,圓唇,口沿外撇,豐肩,球腹。肩的一側置細長流,流削成六棱體,口小底大,向前伸出。流口對稱的一側置弓形鋬,流與鋬之間置二個較大的弓形系。鋬、系的下部裝飾方法很少見,很有特點。其方法是一個較大的乳突上加飾一中心小乳釘,小乳釘外又環(huán)繞一周小乳釘。這種裝飾方法和圖案在壽州窯瓷注中僅見此例。施黃釉,有縮釉現(xiàn)象,釉發(fā)色不均勻,口部和腹下有脫釉現(xiàn)象。整器雖有缺陷,但其乳釘紋飾的高低起伏和釉色的斑駁形成了壽州窯產品的獨特的粗獷美。青黃釉雙系注子唐(618~907年)口徑9厘米,底徑10.5厘米,高22厘米2010年1月12日于淮南征集淮南市博物館藏侈口,口沿外卷,直頸,斜肩,豎長腹,腹下漸大,最大腹徑在腹底。足底直徑大于口徑,使器物顯得重心很穩(wěn),斜肩上置六棱流,流的制作很簡練,每刀一個斜面,非常自然生動,在流的對稱一面置弓形鋬,流與鋬之間裝飾二個對稱的雙股系,系下有較深的指壓痕。該器釉色不均勻,應當是未入匣缽而直接入窯焙燒的。上腹的釉色較淡,脫釉很嚴重,下腹部燒造的溫度較高,釉色發(fā)暗,胎、化妝土和釉的結合很好,未產生脫釉。由此看出,瓷注上的脫釉保存情況不僅與使用有關系,更與燒造時的溫度關系密切。黃釉注子唐(618~907年)口徑9.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軌道交通人才選拔全攻略:龍?zhí)兜罔F面試題庫精 編版指南
- 2026年高考英語復習新題速遞之信息匹配(2025年7月)
- 知識題庫-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考試題目及答案
- 社會信用體系下信貸市場的效率提升
-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識2017年秋滾動階段測試1416及答案
- 牙科口腔醫(yī)院綜合服務體系
- 八年級地理鐵路路線圖
- 山西省山西大學附屬中學2026屆化學高二第一學期期中聯(lián)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托幼園創(chuàng)建匯報
- 食管癌指南講解
- 學堂在線 莊子哲學導讀 章節(jié)測試答案
- 23G409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
-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用表格(完整資料)
- 譯林版初中九年級英語上下冊全冊單詞默寫表
- 內鏡室院感工作計劃
- 第三章 監(jiān)理規(guī)劃與監(jiān)理實施細則
- GB/T 25074-2010太陽能級多晶硅
- GB/T 21196.2-2007紡織品馬丁代爾法織物耐磨性的測定第2部分:試樣破損的測定
- 高原病的防治問題西京醫(yī)院
- 三年級下冊口算天天100題(A4打印版)
- 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生存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