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報任安書》實詞課內(nèi)外比較及相關文言文閱讀第一部分
實詞虛詞課內(nèi)外比較
共10題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字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責,責備,與《報任安書》“則仆償前辱之責”的“責”意思不同。B.“執(zhí)而捽裂之”與《過秦論》“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的“執(zhí)”意思不同。C.因,于是,成語有“陳陳相因”,其中的“因”字意思與此相同。D.“治平可望也”與《屈原列傳》“明于治亂”的“治”意思相同。2.選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A.正確。責備/通“債”,債務。句意:陳遘的妾定奴責怪他擅自闖入。/我就償還了以前受辱的債。B.正確。抓住/拿著。句意:抓住他把他撕裂打爛。/(拿著敲和撲)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C.錯誤。于是/沿襲。句意:他于是提議增加賣酒、賣酒糟、商稅、牙稅以及頭子錢、樓店錢等稅種的征收數(shù)額。/沿襲老一套,沒有創(chuàng)新。D.正確。兩者都是“國家安定”的意思。句意:太平盛世才有希望。/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句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哀,與《報任安書》“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中“死”字用法相同。B.特,僅,《答司馬諫議書》中“非特朝廷士大夫”中的“特”意思不同。C.彌,滿,與《六國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中的“彌”意思不同。D.以,因為,與《諫太宗十思書》中“振之以威怒”中的“以”詞性相同。7.選B。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為動用法,為……哀;/為動用法,為……死。句意:國人因為山遇的死而感到哀傷;/而世俗之人又不會把我和為氣節(jié)而死的人相提并論。B.“意思不同”錯。都是“只,僅”的意思。句意:不只是阻斷了戎人歸向教化的心意;/不只是朝廷中的士大夫罷了。C.正確。滿;/更加。句意:滿一年后,敵人的戰(zhàn)士越來越少;/送給秦國的東西越頻繁,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D.正確。都是介詞,詞性相同。因為;/用。句意:而那些舊臣宿將如剛浪唆遇、野利這些人大多因為一些事情被誅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他們。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表示目的,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木欣欣以向榮”的“以”用法不同。B.失,同“佚”,丟失、散失,與《報任安書》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的“失”意思相同。C.元嘉,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指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D.作文,動詞性短語,寫文章,與《岳陽樓記》中“屬予作文以記之”的“作文”意思相同。12.選B。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連詞,表目的/連詞,表修飾。句意:并繞上繩索,用來懸棺下葬。/樹木欣欣向榮。B.“失,同‘佚’,丟失、散失”“意思相同”錯誤。意思不同。錯誤/丟失、散失。句意:這就錯了。/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獻。C.正確。D.正確。句意:漢代杜子夏臨終前寫文章刻在石頭上,埋在墓前。/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誠,文中指的確、確實,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的“誠”意思不同。B.識,文中指記、記錄,與《石鐘山記》中“汝識之乎”的“識”意思不同。C.長陵,文中指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陵”在秦代以后專指帝王的陵墓。D.放失,文中指散失,與《報任安書》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的“放失”意思相同。17.選C。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吨G太宗十思疏》中“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的“誠”意思是如果、果真。句意:他的真情的確令人懷念啊。/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B.正確?!叭曜R之乎”的“識”意思是知道、懂得。句意:張煌言自己記錄。/你知道那些典故嗎?C.“長陵,文中指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錯誤。根據(jù)原文“明長陵不罪藏方孝孺書者,此帝王盛德事”可知,文中的“長陵”代指明成祖朱棣,而非其陵墓。D.正確。句意:將來會一天天地散失。/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獻。2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伏,俯伏,表示恭敬的用語,是古代書信、奏章中下級對上級或帝王常用的敬詞。B.原,推究,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C.見,同“現(xiàn)”,現(xiàn)在,與《報任安書》中“思垂空文以自見”的“見”意思相同。D.于,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與《蜀道難》中“難于上青天”的“于”用法相同。22.選C。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探究事物發(fā)展的始末。/推究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C.錯誤。意思不同,同“現(xiàn)”,現(xiàn)在/見,同“現(xiàn)”,顯示、表達。句意:現(xiàn)有的兵力。/想留下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D.正確。句意:比驛傳還要迅速。/比上青天還要難。2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卻,拒絕、推辭,與《諫逐客書》中“王者不卻眾庶”的“卻”意思相同。B.案,考察,與《陋室銘》中“無案牘之勞形”的“案”意思不同。C.究,探求,與《報任安書》中“亦欲以究天人之際”的“究”意思相同。D.顧,表示輕微的轉折,與《鴻門宴》中“大行不顧細謹”的“顧”意思不同。27.選A。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被退回,被拒絕/拒絕。句意:這個提議三次呈上(但)三次被退回。/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拒絕民眾。B.正確??疾?文書。句意:現(xiàn)在考察各位大臣的奏疏確實各有說法。/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C.正確。句意:深入探求這件事。/也想研究天道與人世間的相互關系。D.正確。表示輕微的轉折/理會。句意:只是楊慎卻認為這是堅守節(jié)操、為大義而死的時候。/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jié)。3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按,考察,和《報任安書》“略考其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中的“考”“稽”是同義詞。B.蜂,名詞作狀語,和《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中“云”“景”的用法相同。C.次,次序,和《蘭亭集序》“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中“次”的意思相同。D.太牢,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具備為“太牢”,祭祀只用羊和豬,叫作“少牢”。32.選C。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我恭謹?shù)乜疾臁?粗略地考訂其事實。/考察其成敗盛衰的道理。B.正確。均為名詞作狀語。像蜜蜂一樣/通“影”,像影子一樣。句意:豪杰蜂擁而起。/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響應(陳勝),都帶著糧食,影子似的跟著他。C.錯誤。意思不同。次序/旁邊。句意:按次序一個個被削平。/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它的旁邊。D.正確。3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廢,廢棄,與《陳情表》“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的“廢”詞義不同。B.煩,煩勞,與《種樹郭橐駝傳》“見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煩”詞義相同。C.列國,原本是指必須接受天子統(tǒng)轄的諸侯國,文中用來指蜀漢的地位較低。D.“為張郃所破”與《報任安書》“難為俗人言也”的“為”用法不同。37.選B。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廢棄/停止。句意:廢棄了史學家的公正法則。/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B.錯誤。詞義不同。煩勞/使……
繁多。句意:這怎么值得煩勞您呢?/看見做官的喜歡頻繁地發(fā)號施令。C.正確。句意:而將蜀漢視為諸侯國。D.正確。表被動/對、向。句意:被張郃擊敗。/難以向世俗之人講清楚啊。4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狩,指到北方狩獵或向北進軍,也是皇帝被擄到北方的婉詞,文中指后者。B.報,答復,給回信,與《報任安書》中中的“報”意思相同。C.獨,難道,表反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豈獨伶人也哉”的“獨”意思相同。D.安,安心,安樂,與《鴻門宴》中“沛公安在”的“安”意思不同。42.選C。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和理解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有人建議暫且等待(朝廷)答復。/給任安的回信。C.“意思相同”錯?!蔼殹?,難道,表反問;/只是,只有。句意:難道你們沒聽說過宋代牛駝崗那件事嗎?/難道只有樂工(是所溺的成分)嗎?D.正確?!鞍病?,安心,安樂;/哪里。句意:國都能夠安枕無憂嗎!/沛公在哪里?4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讒,說壞話,動詞,與《屈原列傳》“讒諂之蔽明也”的“讒”用法不相同。B.愛,喜愛,與《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意思相同。C.譏,委婉地勸諫他人,與現(xiàn)在所說的“譏嘲”“譏笑”意思不相同。D.計,計策,計謀,與《報任安書》“上計軒轅”的“計”用法不同。47.選B。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說壞話,動詞/說壞話的小人,名詞。句意:因被(小人)說壞話而被放逐。/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懷王。B.錯誤。被喜愛、受寵愛/吝惜、舍不得。句意:很受寵愛。/不吝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C.正確。句意:賈誼借此規(guī)勸漢文帝(處罰大臣要慎重)。D.正確。使……回轉/使……受損失。句意:就不能讓君王聽進諫言回轉心意。/使父親受損失而自己得利。相關文本第二部分
相關原文鏈接(2025·河南·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加(遘)龍圖閣直學士,經(jīng)制七路,治于杭。時縣官用度百出,遘創(chuàng)議度公私出納,量增其贏,號“經(jīng)制錢”,其后總制使翁彥國仿其式,號“總制錢”。于是天下至今有“經(jīng)總制錢”名,自兩人始也。欽宗立,為真定,又徙中山。金人再至,遘冒圍入城,堅壁拒守。詔康王領天下大元帥,命遘為兵馬元帥。受圍半年,外無援師。京都既陷,割兩河求和。遘弟光祿卿適至中山,臨城諭旨,遘遙語之曰:“主辱臣死。吾兄弟平居以名義自處,寧當賣國家為囚孥乎?”適泣曰:“兄但盡力,勿以弟為念?!卞芎艨偣苁贡M括城中兵擊賊,總管辭,遂斬以徇。又呼步將沙振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辭,遘固遣之。振怒且懼,潛衷刃入府。遘妾定奴責其輒入,振立殺之,遂害遘于堂,及其子錫并仆妾十七人。長子鉅以官淮南獲免。振出,帳下卒嚎而前曰:“大敵臨城,汝安得殺吾父?”執(zhí)而捽裂之,身首無余。城中無主,乃開門出降。金人入見其尸曰:“南朝忠臣也?!睌慷嶂T鐵柱寺。(節(jié)選自《宋史·忠義傳》)材料二:吾讀《宋史·忠義傳》,至于陳遘,史臣以其嬰城死節(jié),而經(jīng)制錢一事,為之減損其辭,但云天下至今有經(jīng)總制錢名,而不言其害民之罪,又分其咎于翁彥國。愚以為不然?!耳Q林玉露》曰:宣和中,方臘擾浙東,王師討之,命陳亨伯以發(fā)運使經(jīng)制東南七路財賦。因建議加賣酒、鬻糟、商稅、牙稅與頭子錢、樓店錢,皆少增其數(shù),別歷收系,謂之經(jīng)制錢。其后盧宗原頗附益之。至翁彥國為總制使,仿其法,又收贏焉,謂之總制錢。靖康初,詔罷之。軍興議者請再施行色日浸廣視宣和有加焉。初,亨伯之作俑也,其兄聞之,哭于家廟,謂:剝民斂怨,禍必及子孫。其后葉正則作《外稿》,謂必盡去經(jīng)總錢,而天下乃可為,治平可望也。然則宋之所以亡,自經(jīng)總制錢,而此錢之興,始于亨伯,雖其周守中山,一家十七人為叛將所害,而不足以蓋其剝民之罪也。(節(jié)選自顧靈武《日知錄》)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涂黑不超過三處。軍興A議者B請C再施D行E色F日浸廣G視宣和H有加焉。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字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責,責備,與《報任安書》“則仆償前辱之責”的“責”意思不同。B.“執(zhí)而捽裂之”與《過秦論》“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的“執(zhí)”意思不同。C.因,于是,成語有“陳陳相因”,其中的“因”字意思與此相同。D.“治平可望也”與《屈原列傳》“明于治亂”的“治”意思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遘擔任經(jīng)制七路官職時,首創(chuàng)“經(jīng)制錢”制度,通過估量公私收支,適當增加盈余,后來翁彥國仿效其法,創(chuàng)設“總制錢”。B.金人進犯中山,陳遘堅守城池拒敵。后來陳遘被康王任命為兵馬元帥,但中山城并無援兵。在此情形下,陳遘依然堅守城池。C.陳遘的弟弟陳適奉命到中山城傳達割地求和的旨意。陳遘表示寧死不賣國,并召集城中兵力抗擊金人,后不幸被步將沙振殺害。D.陳遘的兄長聽聞其創(chuàng)立“經(jīng)制錢”后在家廟中痛哭,認為這是禍國殃民之舉,必將禍及子孫。葉正則在《外稿》中也批評此政策。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遘呼總管使盡括城中兵擊賊,總管辭,遂斬以徇。(2)雖其周守中山,一家十七人為叛將所害,而不足以蓋其剝民之罪也。5.結合兩則材料,分析《宋史》與顧炎武對陳遘評價的差異。(2025·浙江·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山遇名惟亮,元昊從父也。與弟惟永分掌左右?guī)?,其從弟惟序亦親近用事。元昊數(shù)窺邊,山遇諫曰:“中國地大兵多,關中富饒,環(huán)慶,延州據(jù)諸邊險要,若此數(shù)路城池盡修攻守之備,我弓馬之技無所施,牛羊之貨無所售,一二年間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歲享賜遺之厚,國之福也?!痹徊宦?,心惡其不從己,語惟序曰:“汝首山遇反,吾以山遇官爵與汝。不然,俱族滅矣?!蔽┬虿蝗?,更以告山遇。山遇欲內(nèi)降,惟永曰:“南朝無人,不知兀卒所為,將不信兄,兄必交困?!鄙接鲈唬骸笆轮链?,不得已也。若南朝有福,則納我矣?!鼻踩顺终a敕詣金明巡檢李士彬所,欲自將兵扼黃河南渡,以珍寶名馬內(nèi)奔。是月,至保安軍。知軍朱吉以告知延州郭勸,勸與鈐轄李謂議,自德明②納貢四十年,有內(nèi)附者未嘗留,因遣山遇還。山遇不可,謂等疑其詐,令人執(zhí)之,山遇與惟永、惟序等號哭稱冤,勸等不聽,命監(jiān)押韓周將兵衛(wèi)送于夏州。山遇還至宥州,殺之。山遇有勇略,其死也,國人哀之。按:山遇手掌西夏軍政,其初至延州時,即言元昊精兵才八萬人,余皆老弱,不堪戰(zhàn)斗,蓋深悉國中虛實者。若留以為西蕃屏翰,則用其手足,制其心腹,較之中朝將佐冒昧操戈,其效當不雪倍蓰。乃遣使執(zhí)送,不特阻戎人向化之心,而宋室寡謀,早被元昊窺見一斑矣!富弼曰:“西界地多帶山,馬能走險,瀚海彌遠,水泉不生。王旅徂征,軍需不給。窮討則遁匿,退保則襲追。今元昊自負強盛,有逾往時,而為之羽翼者,又皆狡焉多謀,憤然思逞。山遇雖欲遏之,得乎?然其一心向化,為庸奴所敗,遂致身死族滅,遇亦窮矣!冬十月,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節(jié)選自吳廣成《西夏書事》卷十三)材料二:黨項首領趙德明卒,其子元昊嗣立,朝廷遣郎官楊告入蕃吊祭。告至其國中,元昊遷延遙立,屢促之然后至前受詔,及拜起,顧其左右曰:“先皇大錯!有國如此而乃臣屬于人?!奔榷嫺嬗趶d其東屋后若千百人鍛聲告陰知其有異志還朝秘不敢言。未幾,元昊果叛。其徒遇乞③先創(chuàng)造蕃書,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彌歲,虜之戰(zhàn)士益少,而舊臣宿將如剛浪唆遇、野利輩多以事誅,元昊力孤,復奉表稱蕃,朝廷因赦之,許其自新,元昊乃更稱兀卒曩宵④。(節(jié)選自沈括《夢溪筆談?西夏事略》)【注釋】①廂兵:負責雜役的部隊。②德明:李德明(趙德明)西夏第二任君主,李元昊之父。③遇乞:西夏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④兀卒曩宵:曩宵是李元昊的名字,兀卒是其稱號,意思與單于、可汗相似。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既而A饗告B于廳C其東屋后D若千百人鍛聲E告陰知F其有異志G還朝H秘不敢言。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句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哀,與《報任安書》“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中“死”字用法相同。B.特,僅,《答司馬諫議書》中“非特朝廷士大夫”中的“特”意思不同。C.彌,滿,與《六國論》“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中的“彌”意思不同。D.以,因為,與《諫太宗十思書》中“振之以威怒”中的“以”詞性相同。8.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遇曾勸元昊勿侵宋,認為宋軍若堅守,則騎兵戰(zhàn)術受阻,邊境貿(mào)易不利,但元昊忌恨他手握軍政大權卻違背自己的心意,威逼利誘惟序誣告他謀反。B.宋朝延州的官員因德明歸順后,就未曾有接納降者的慣例,且懷疑山遇是來詐降的,打算將其遣返;在勸返無效后,只得派兵押送并于途中將其殺害。C.編者認為,若宋朝留用山遇,借其熟知西夏虛實之便,可牽制元昊勢力,效果遠勝中原將領冒然用兵;但宋廷遣返山遇的行為反暴露自身的短視。D.元昊在楊告吊祭時已顯露反心,不僅受詔傲慢,更暗中囤兵;富弼認為西夏地勢險峻,元昊自負國力強盛,山遇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止其叛亂。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一二年間必且坐困,不如安守藩臣,歲享賜遺之厚,國之福也。(2)然其一心向化,為庸奴所敗,遂致身死族滅,遇亦窮矣!10.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從西夏內(nèi)部策略上分析元昊最終成功稱帝建國的原因。(24-25高三下·江西·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按《檀弓》曰:“季康子之母死,公肩假曰:‘公室視豐碑。’”注云:“豐碑,以木為之,形如石碑,樹于槨前后,穿中為轆轤,繞之以紼,用以下棺。”《事祖廣記》曰:“古者葬有豐碑以窆。秦漢以降,死有功業(yè),則刻于上,稍改用石。晉宋間始稱神道碑,蓋地理家以東南為神道,碑立其地而名云耳?!蹦鬼?,近世五品以下所用,文與碑同。墓表,則有官無官皆可,其辭則敘學行德履。墓志,則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遷改。埋銘、墓記,則墓志異名。古今作者,惟昌黎最高。行文敘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襲。凡碑碣表于外者,文則稍詳;志銘埋于壙者,文則嚴謹。其書法則惟書其學行大節(jié)小善寸長則皆弗錄。近世弗知者,至將墓志亦刻墓前,斯失之矣。大抵碑銘所以論列德善功烈,雖銘之文稱美弗稱惡,以盡其孝子慈孫之心,然無其美而稱謂之誣,有其美而弗稱謂之蔽。誣與蔽,君子之所弗由也歟!(節(jié)選自[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記、埋銘》)材料二:明董斯張《廣博物志》:齊武帝欲為裴后立石志于墓中,王儉以為非古,曰宋元嘉中,顏延之為王球作墓志,有銘自宋始。隋得王戎墓銘,為自晉始,亦非是。今世有崔子玉張衡墓銘,則墓有銘自東漢已有之。《山堂肆考》:“志,記也,或作識?!睗h杜子夏臨終作文刊石埋墓前,厥后墓志因此而始也?!冻乇迸颊劇分^墓有志銘,據(jù)《封氏見聞錄》以為起于魏晉,固核矣?!肚f子》云:“衛(wèi)靈公葬于沙丘,掘之得石槨,有銘”,則春秋前已有銘矣。而王儉謂始宋元嘉中顏延之者,竊意古來銘墓但書姓名官位,間或止銘數(shù)語,而敘述撰文則起于顏耳。(節(jié)選自[清]汪汲《事物原會·卷十四》)【注】①窆:埋葬。②壙:墓穴。1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書A法B則C惟書D其學行E大節(jié)F小善G寸長H則皆弗錄。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表示目的,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木欣欣以向榮”的“以”用法不同。B.失,同“佚”,丟失、散失,與《報任安書》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的“失”意思相同。C.元嘉,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指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D.作文,動詞性短語,寫文章,與《岳陽樓記》中“屬予作文以記之”的“作文”意思相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最初的豐碑用木制成,形狀和之后的石碑接近,立在槨的前后,與轆轤、繩索一起用于懸棺下葬,到了晉宋時,因其處于東南方向,又被稱為神道碑。B.墓碣是近世五品以下官員去世后使用的,墓表則無論逝者有無官職都可使用,這兩者與墓志銘一樣,都立在墓外,撰寫這類文章的人中以韓愈水平最高。C.材料一認為,雖然碑銘理應稱贊美好、善良的方面而回避丑陋、邪惡的方面,但不等于銘文的作者可以弄虛作假,君子應該客觀地呈現(xiàn)逝者的美好品德。D.據(jù)《廣博物志》所記,齊武帝想在裴后的墓中樹立石志,王儉認為這樣做不符合古制,理由是為逝者作墓志銘是從南朝宋顏延之為王球作墓志時開始的。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秦漢以降,死有功業(yè),則刻于上,稍改用石。(2)竊意古來銘墓但書姓名官位,閑或止銘數(shù)語,而敘述撰文則起于顏耳。15.兩則材料都介紹了與悼念逝者相關的文體,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2024·河北·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jié)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后世至今,名為詩史。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熙①。宋室既亡,鄭所南尚以鐵匣授史眢異,至三百年而后出。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貌,譬猶兵家握奇②之余,亦云余行間之作也。時在永歷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后五日,張煌言自識。(節(jié)選自張煌言《奇零草序》③)材料二:余得此于定海,命謝子大周抄別本以歸。凡五、七言近體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憶其大概,為之序以藏之。嗚呼!天地晦冥,風霾晝?nèi)?,山河失序,而沉星殞氣于窮荒絕島之間,猶能時出其光焰,以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雖其掩抑于一時,然要以俟之百世,雖欲使之終晦焉,不可得也??蜑橛嘌裕谛虚g,無日不讀書,所遺集近十余種,為邏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間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將解散部伍,歸隱于落迦山所作也。公自督師,未嘗受強藩④節(jié)制,及九江遁還⑤,漸有掣肘,始邑邑不樂。而其歸隱于海南也,自制一椑,置寺中,實糧其中,俟糧且盡死。門有兩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躑哀鳴。而間之至也,從后門入。既被羈會城遠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販賣餅之兒無不持紙素至羈所爭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錢,喜為請乞。公隨手揮灑應之,皆《正氣歌》也,讀之鮮不泣下者。獨士大夫家或頗畏茂其書,以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業(yè),發(fā)于文章,雖歷變患,逾不可磨滅。歷觀前代,沈約撰《宋書》,疑立《袁粲傳》,齊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為不可?”歐陽修不為周韓通立傳,君子譏之。元聽湖南為宋忠臣李芾建祠,明長陵不罪藏方孝孺書者,此帝王盛德事。為人臣子處無諱之朝,宜思引君當?shù)馈3几鳛槠渲?,凡一切勝國⑥語言,不足避忌。余欲稍掇拾公遺事,成傳略一卷,以備惇史之求,猶懼蒐訪未遍,將日就放失也。悲夫?。ü?jié)選自姜宸英《奇零草序》⑦)【注】①義照:晉安帝年號。②握奇:即《握奇經(jīng)》,古代兵書,至宋復原,已非原貌。③張煌言《奇零草序》:《奇零草》是張煌言詩集的名稱,本文是作者為自己的詩集所作的序。順治七年(1650),張煌言投南明兵部左侍郎,后數(shù)次率兵打擊清軍。④強藩:指鄭成功。⑤九江遁還: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自金門率兵北伐,張煌言為前鋒,攻至安徽蕪湖。后鄭成功兵敗南京,張煌言退路被清兵截斷,軍隊潰散,張煌言從小路逃歸舟山。⑥勝國:已被滅亡的前一朝代。⑦姜宸英《奇零草序》:姜宸英為張煌言的詩集《奇零草》作序時,清廷已將此列為禁毀之書。16.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既被羈A會城B遠近C人士D下及市井E屠販F賣餅之兒G無不H持紙I素至J羈所爭K求翰墨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誠,文中指的確、確實,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的“誠”意思不同。B.識,文中指記、記錄,與《石鐘山記》中“汝識之乎”的“識”意思不同。C.長陵,文中指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陵”在秦代以后專指帝王的陵墓。D.放失,文中指散失,與《報任安書》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的“放失”意思相同。1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張煌言提及杜甫于天寶之亂時雖在蜀地漂泊印沒有荒廢詩歌創(chuàng)作。所作的詩歌被譽為“詩史”,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杜甫一樣憑詩作聞名于后世。B.張煌言在軍隊時,據(jù)說沒有一天不讀書,而他統(tǒng)率軍隊的經(jīng)歷也十分順遂,從未受到牽制;歸隱海南時,他準備了一個裝滿糧食的棺材等待死亡。C.在姜宸英看來,君臣父子的本性根源在人心中,表現(xiàn)在事業(yè)和文章中,即使歷經(jīng)變故也無法磨滅,那些不敢收藏張煌言詩集的士大夫是無知的。D.兩則材料選自不同作者為《奇零草》所作的序,應當寫于不同時期;不過兩則材料在相關時間的記錄上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看可以互為印證。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熙。(2)凡五、七言近體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憶其大概,為之序以藏之。20.兩則材料對“忠臣”的側重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臣伏見某月日詔旨,發(fā)更太原、鳳翔及神策諸鎮(zhèn)兵赴劍南東川者。陛下睿算無遺,神武必斷,順天行誅,天下幸甚。然或時事之可否,兵家之利害,道途之險易,將帥之宜稱,不可不深圖遠計,原始要終??穹蛴锌蓳裰裕拚哂幸坏弥畱],管窺所至,愿效微誠。臣竊以為古今用兵,皆在將勇師和,政齊計勝,不必多兵廣眾,然后成功。今高崇文等諸將所統(tǒng)已約一萬五千人以整擊亂霈有余力。若更廣命師旅,臣竊計之,其患有五。一則高崇文素非大將,拔自偏鎮(zhèn),忠勇雖著,威聲未振。本兵既少,兼統(tǒng)則多,將皆權隸,士非素撫。雖是銳師,勢同烏合,居常則猶可脅致,臨敵則何以指揮?非惟崇文才分有限,此亦自古兵家所難。二則貞元以來,天下無事,四方節(jié)將,人各懷安。今以西南小丑,久稽天誅,自春徂夏,征發(fā)已廣,見在兵力,破賊有余。若更務濟師,屢聞動眾,山崄深阻,暑濕為沴,北人南役,誰不憚行?去土離家,動生愁怨。事系安危,不可不察。三則吐蕃約盟未定,窺伺在心,間諜往來,急于郵傳,又必持兩端之計,與劉辟交通。若聞發(fā)兵西南,多取邊鎮(zhèn),秋風即至,虜馬已肥,冒隙乘虛,必有侵軼。事出萬一,悔何可追?四則劉辟窮寇,保險逃死,兵兇戰(zhàn)危,人事難必。脫或貔武之師,少不如意,蜂蟻猶聚,假息旬時,攻守之間,動須應援。固當潛鋒養(yǎng)銳,以逸待勞,今便息兵,后將何繼?五則劍川磽塉,居人食且不充,蜀路險艱,餉運無由多致。今屯兵日費,何啻萬金,數(shù)州麥粟,貴糴將盡,若更加兵,實難供瞻。一夫脫有菜色,三軍無復斗心,幸可以少成功,何必多而為患?臣謬膺重任,過蒙恩遇,茍利國家,甘心鼎鑊。無任兢遑懇迫之至,謹奉表陳奏以聞。(節(jié)選自呂溫《代李侍郎論兵表》)2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今高崇文等A諸將所B統(tǒng)C已約D一萬五千人E以整F擊亂G霈H有余力。2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伏,俯伏,表示恭敬的用語,是古代書信、奏章中下級對上級或帝王常用的敬詞。B.原,推究,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C.見,同“現(xiàn)”,現(xiàn)在,與《報任安書》中“思垂空文以自見”的“見”意思相同。D.于,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與《蜀道難》中“難于上青天”的“于”用法相同。2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詔書旨意下令重新派遣太原、鳳翔和神策等各地鎮(zhèn)兵奔赴劍南東川,但是作者認為古今用兵不一定需要兵多人眾才能成功,這樣的做法會留下五種憂患。B.高崇文并非威名素著的大將,自己原來的屬兵既少,代理統(tǒng)率的人馬就多,將領大多擅權專斷,士兵并非素來撫馭,這是自古兵家都會感到困難的局面。C.山地險要,路途偏遠險阻,暑熱潮濕形成災病,這些是軍隊要克服的困難;吐蕃尚未確定盟約,正在窺伺大唐,可能乘虛而入,這是國家要考慮的問題。D.劉辟已經(jīng)陷入困境,據(jù)守險要之地想逃脫一死,如果給予他十天左右的時間茍延殘喘,就會造成敵我攻守之勢的改變,現(xiàn)在停止用兵,以后就難以維系。2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雖是銳師,勢同烏合,居常則猶可脅致,臨敵則何以指揮?(2)一夫脫有菜色,三軍無復斗心,幸可以少成功,何必多而為患?25.同樣是“表”,本文與《陳情表》在說理技巧上有何異同?(24-25高三下·江西贛州·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明)武宗崩,無子,而孝宗弟興獻王有子,倫序當立,大學士楊廷和以遺詔迎立之,是為世宗。世宗即位,詔議追崇所生。廷和檢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①,授尚書毛澄曰:“是可為據(jù)?!背未髸奈浒俟僮h,請帝稱孝宗曰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妃②為皇叔母興獻王妃,自稱侄皇帝。議三上三卻。今案諸臣之疏固各有說,謂宜考孝宗者,楊廷和、毛澄、汪俊及滿朝諸多臣也??夹⒆谥f,援引漢哀帝、宋英宗二案為據(jù)。張璁、桂萼等則謂,哀帝、英宗由成帝、仁宗預立為嗣,養(yǎng)之宮中,其為人后之義甚明。今武宗無嗣,大臣以陛下倫序當立而迎立之,與預養(yǎng)在宮中者不同。是陛下乃繼統(tǒng),非繼嗣也。統(tǒng)非必父死子繼也,漢文帝則以弟繼,宣帝則以兄孫繼,何必奪此父子之情,建彼父子之號也。究而論之,廷和等援引漢哀、宋英二案,固本先儒成說。然世宗之立,與漢哀、宋英二君預立為儲君者不同,第以倫序當立,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入繼大統(tǒng)若謂繼統(tǒng)必繼嗣則宜稱武宗為父矣。以武宗從兄不可稱父,遂欲使之考未嘗為父之孝宗,其理本窒礙而不通。故璁論一出,楊一清即謂此論不可易也。諸臣徒見先儒成說可據(jù),而忘乎世宗之與漢哀、宋英不同,爭之愈力,失之愈深,真屬平允至當之論,可為萬世法矣。(節(jié)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大禮之議③》)材料二:大禮議起,諸臣不能酌理準情,以致激成過舉。自當婉言正諫,冀得挽回,乃竟跪伏大呼,撼門慟哭,尚成何景象!雖事君父,綱常所系甚重,然何至勢迫安危?顧楊慎則以為仗節(jié)死義之日,王元正、張腫則以為萬世瞻仰之舉,儼然以疾風勁草自居,止圖博一己之名,而于國事毫無裨益。(節(jié)選自張廷玉《御定通鑒綱目三編·嘉靖三年七月》)【注】①指漢哀帝和宋英宗即位之事。漢成帝無子,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后劉欣即位為漢哀帝。漢哀帝即位后,在議定其生父定陶恭王的尊號問題上引發(fā)爭議,最終議定其生父為“恭皇”。宋仁宗無子,收養(yǎng)濮王趙允讓之子趙曙為養(yǎng)子,后趙曙即位為宋英宗。宋英宗即位后,對于如何稱呼其生父濮王,朝臣們展開激烈爭論,最終以稱濮王為“皇”等結果告終。②妃:指興獻王朱佑杭王妃蔣氏,明世宗生母。③大禮之議:即大禮議,指發(fā)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場有關皇統(tǒng)問題的政治爭論。2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奉祖訓兄A終弟及之B文C入繼D大統(tǒng)E若謂繼統(tǒng)F必繼嗣G則宜稱武宗H為父矣。2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卻,拒絕、推辭,與《諫逐客書》中“王者不卻眾庶”的“卻”意思相同。B.案,考察,與《陋室銘》中“無案牘之勞形”的“案”意思不同。C.究,探求,與《報任安書》中“亦欲以究天人之際”的“究”意思相同。D.顧,表示輕微的轉折,與《鴻門宴》中“大行不顧細謹”的“顧”意思不同。2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武宗去世時沒有子嗣,興獻王的兒子按照倫理次序應當繼承皇位,毛澄卻提議讓新帝稱伯父明孝宗為皇考,并改稱自己的生父為皇叔父、生母為皇叔母。B.大禮議中,認為明世宗應當尊孝宗為皇考的大臣占多數(shù),反對的大臣以張璁、桂萼為代表,反對理由之一是繼承帝統(tǒng)并不一定是父死子繼,并以漢文帝、漢宣帝作參考。C.“真屬平允至當之論”是評價張璁的言論,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材料一認可楊一清的看法,認為張璁的言論是正確的,甚至可以為后世所借鑒。D.材料二認為,大禮議事件中一些大臣并未做到依據(jù)情況、斟酌事理來規(guī)勸皇帝,他們應該學習楊慎、王元正、張種這幾個人,像狂風吹不倒的草一樣堅守氣節(jié)。2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哀帝、英宗由成帝、仁宗預立為嗣,養(yǎng)之宮中,其為人后之義甚明。(2)雖事君父,綱常所系甚重,然何至勢迫安危?30.根據(jù)材料,簡要概括大禮議中以楊廷和為代表的眾臣在行事上的不當之處。(2025·河北·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表忠觀碑記蘇軾熙寧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軍州事臣趙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繆,始以鄉(xiāng)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則誅昌而并越,盡有浙東西之地。傳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獻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后,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天下大亂,豪杰蜂起。方是時,以數(shù)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shù)。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民,罔有孑遺。而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終不失臣節(jié),貢獻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至于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仕问苊?,四方僭亂,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負其險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后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zhàn)守死,以抗王師,積骸為城,釃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竇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詔右扶風修理其父祖墳塋,祠以太牢。今錢氏功德,殆過于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臣愿以龍山廢佛祠曰妙因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凈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墜,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臣抃昧死以聞?!敝圃弧翱伞?。其妙因院改賜名曰表忠觀。觀銘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篤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梃大呼,從者如云。殺宏誅昌,奄有吳越。左江右湖,控引島蠻。五朝昏亂,罔堪托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弗謀弗咨。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龍山之陽,巋焉新宮。匪私于錢,惟以勸忠。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有刪改)3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凡墳廟A之在錢塘者B以付C自然D其在臨安E者F以付G其縣之凈土寺H僧曰道微。3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按,考察,和《報任安書》“略考其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中的“考”“稽”是同義詞。B.蜂,名詞作狀語,和《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中“云”“景”的用法相同。C.次,次序,和《蘭亭集序》“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中“次”的意思相同。D.太牢,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具備為“太牢”,祭祀只用羊和豬,叫作“少牢”。3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抃向朝廷進言時提到吳越國王錢謬及親屬在錢塘和臨安有多處墳塋,都荒蕪廢棄無人管理。B.吳越國歷經(jīng)三世四王,在亂世中,錢氏子孫或破敵取地,或出兵迎周師,最后奉國入獻,向宋稱臣。C.進言時,趙抃善于運用對比,將錢氏與漢朝的竇融對比,主要是為了突出錢氏的忠誠,以增強說服力。D.蘇軾所寫的觀銘,既贊錢氏功德,又指出朝廷讓守臣治理錢氏祠墳,不僅是為了優(yōu)待錢氏,還是為了勸勉忠臣。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民,罔有孑遺。(2)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35.趙抃奏請朝廷修繕吳越國王錢氏墳廟的理由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24-25高三上·廣東深圳·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上自司馬遷《史記》,下至《五代史》,其間數(shù)千百年正統(tǒng)偏霸與夫僭竊亂賊史家未有不書其國號者而《三國志》獨不然。劉備父子相繼四十余年,始終號漢,未嘗一稱蜀;其稱蜀,俗流之語耳。陳壽黜其正號,從其俗稱,循魏晉之私意,廢史家之公法。用意如此,則其所書善惡褒貶,尚可信乎!魏晉之世稱備為蜀,猶五代稱李璟為吳,稱劉崇為晉矣。今《五代史》作南唐、東漢世家,未嘗以吳、晉稱之,獨陳壽如此,初無義例,直徇好惡耳。往時歐陽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荊公曰:“五代之事無足采者,此何足煩公?三國可喜事甚多,悉為陳壽所壞??筛鼮橹?。”公然其言,竟不暇作也,惜哉?。ㄋ巍ぬ聘度龂s事序》)材料二:陳壽,良史也。世誤信《晉書》之文,謂壽輕諸葛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以此訕壽。至宋尹起莘,從而甚之。其言曰:“自陳壽志三國,全以天子之志予魏,而以列國待漢?!蔽菏仗煜氯种?,司馬氏繼之,于時作史者,王沉則有《魏書》,魚豢則有《魏略》,孔衍則有《魏尚書》。之數(shù)子者,第知有魏而已。壽獨齊魏于吳、蜀,正其名曰“三國”,以明魏不得為正統(tǒng),其識迥拔乎流俗之表。且夫魏之受禪也,辛毗、華歆輩頌功德,李伏、許芝上符瑞,先后動百余人,其文見裴松之注,至今遺碑在許,大書深刻。而壽盡削之,不以登載。至先主即帝位武擔,蜀之群臣請封之辭、勸進之表,大書特書,明著昭烈之紹漢統(tǒng),予蜀以天子之制,足以見良史用心之苦矣。街亭之敗,壽直書馬謖違亮節(jié)度,舉動失宜,為張郃所破。未嘗以父參謖軍被罪,借私隙咎亮。至謂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則張儼、袁準之論皆然,非壽一人之私言也。造此謗者,亦未明壽作史之大凡矣。噫!綱目紀年,以章武接建安[注],而后得統(tǒng)之正,然百世之下可爾;其在當時,蜀入于魏,魏禪于晉,壽既仕晉,安能顯尊蜀以干大戮乎?《書》曰:責人斯無難。尹氏之責壽,予竊以為未得其平也。(清·朱彝尊《陳壽論》)[注]章武,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的年號;建安,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3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間A數(shù)千百年B正統(tǒng)偏霸C與夫僭竊亂賊D史家E未有不書F其國號者G而《三國志》H獨不然。3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廢,廢棄,與《陳情表》“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的“廢”詞義不同。B.煩,煩勞,與《種樹郭橐駝傳》“見長人者好煩其令”的“煩”詞義相同。C.列國,原本是指必須接受天子統(tǒng)轄的諸侯國,文中用來指蜀漢的地位較低。D.“為張郃所破”與《報任安書》“難為俗人言也”的“為”用法不同。3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備建立的政權國號為“漢”,陳壽卻稱其政權為“蜀”,唐庚認為他憑個人好惡寫史,有偏私之心;朱彝尊則認為陳壽這一做法是公正的。B.王安石(王荊公)嚴厲批評陳壽寫的《三國志》,建議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再寫一部三國史;在他心目中,歐陽修作為史家比陳壽更優(yōu)秀。C.陳壽批評諸葛亮在用兵方面有不足,缺少應對敵人的才干,因此被世人詬?。坏煲妥鹫J為他對諸葛亮的批評并非一家之言,有其合理之處。D.唐庚強調(diào)寫史應當嚴格遵循史家之公法;朱彝尊則認為此類要求如果忽略時代的限制,就未免強人所難。但兩人都以劉備建立的政權為正統(tǒng)。3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公然其言,竟不暇作也,惜哉?。?)壽既仕晉,安能顯尊蜀以干大戮乎?40.請結合朱彝尊對陳壽的評述,分析其心目中“良史”的標準有哪些。(24-25高二上·云南玉溪·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秋八月,上北狩,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遙尊上為太上皇,詔赦天下,改明年為景泰元年。兵部尚書于謙見帝泣言曰寇賊不道勢將長驅深入不可不預為計。帝嘉納之。十月,也先以送上皇還京為名,與其汗脫脫不花寇紫荊關,京師戒嚴。謙聞寇迫關,思各處芻粟數(shù)萬計,恐為敵資,急遣使焚之,然后奏聞。或請姑待報,謙曰:“寇在目前,若少緩,彼將據(jù)之,適以赍盜糧耳!獨不見宋牛駝崗事乎?”眾皆是之。己卯,也先長驅至京城西北關外。時眾論戰(zhàn)守不一,主將石亨欲盡閉九門,堅壁以避賊鋒。謙曰:“不可。賊張甚矣,而我又先弱,是愈張也?!蹦寺氏仁孔?,躬擐甲胄,出營德勝門,以示必死。泣以忠義諭三軍,人人感奮,勇氣百倍。十一月,以寇退,京城解嚴,降詔撫安天下。楊洪等班師還京。加于謙少保,總督軍務。謙固辭,不許。有頌謙功者,輒謝曰:“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今但不城下盟,何功也?!睂W士陳循疏言:“守居庸副都御史羅通曉暢軍事,宜召還。守宣府總兵楊洪及子俊皆善戰(zhàn),宜留之京師?!庇谥t曰:“宣府,京師之藩籬,居庸,京師之門戶,邊備既虛,萬一也先乘虛據(jù)宣府為巢窟,京師能安枕乎!”時也先聲言欲送上皇還,眾遂多主和。于謙獨排眾議曰:“社稷為重,君為輕。”遣人申戒各邊將,毋墮賊計。都督楊俊請大舉出塞,大同、宣府列營堅守為正兵,獨石、偏頭乘間設伏為奇兵,悉發(fā)京營與諸鎮(zhèn)兵,出塞逐北,而犁其王庭,可以得志。于謙曰:“報仇雪恥,臣等職也。顧興兵舉事,系社稷安危。即如俊所言,萬一我軍出塞,賊以偏師綴我,而別遣部落間道乘虛入寇,是自撤藩籬,非萬全計,臣愚未見其可?!鄙蠌闹t議。(節(jié)選自《明史紀事本末·景帝登極守御》)4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兵部尚書于謙見帝A泣言曰B寇賊不道C勢D將長E驅F深入G不可不預H為計4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狩,指到北方狩獵或向北進軍,也是皇帝被擄到北方的婉詞,文中指后者。B.報,答復,給回信,與《報任安書》中中的“報”意思相同。C.獨,難道,表反問,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豈獨伶人也哉”的“獨”意思相同。D.安,安心,安樂,與《鴻門宴》中“沛公安在”的“安”意思不同。4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也先軍隊逼近,于謙害怕敵軍會掠奪糧食作為物資,于是就派遣手下將糧食全部焚燒了。B.京城解嚴之后,皇帝降下詔書安撫天下,于謙最終沒有接受皇帝給他加官少保的任命。C.于謙力排眾議,堅決不支持議和,并且嚴令守邊將士要提高警惕,不能中了敵軍的奸計。D.都督楊俊建議調(diào)動兵力大舉追擊敵軍,但于謙認為盲目出兵可能會被敵軍伏擊,并未同意。4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乃率先士卒,躬擐甲胄,出營德勝門,以示必死。(2)獨石、偏頭乘間設伏為奇兵,悉發(fā)京營與諸鎮(zhèn)兵,出塞逐北。45.請結合文章概括于謙的形象特點。(24-25高二上·福建廈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國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誼追傷之,因以自諭。后歲余,文帝思誼,征之,拜誼為梁懷王太傅。懷王,上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誼傅之,數(shù)問以得失。是時,諸侯王僭擬,地過古制,淮南、濟北王皆為逆誅。誼數(shù)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上深納其言,養(yǎng)臣下有節(jié)。居數(shù)年,梁王勝死,亡子。誼復上疏曰:“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勢,不過一傳再傳。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強。臣之愚計,愿舉淮南地以益淮陽,而為梁王立后,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梁。陛下高枕,終亡山東之憂矣?!蔽牡塾谑菑恼x計。時又封淮南厲王四子皆為列侯。誼知上必將復王之也,上疏諫曰:“淮南王之悖逆亡道天下孰不知其罪今奉尊罪人之子適足以負謗于天下耳。愿陛下少留計!”梁王勝墜馬死,誼自傷為傅無狀,??奁髿q余,亦死。賈生之死,年三十三矣。后四歲,齊文王薨,亡子。文帝思賈生之言,乃分齊為六國,盡立悼惠王子六人為王。(節(jié)選自班固《漢書·賈誼傳》)材料二:臣聞漢文帝時,賈誼上疏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三?!笔菚r,漢興四十歲,萬方大理,四海大和,而賈誼非不見之。所以過言者,以為辭不切、志不激,則不能回君聽,感君心。是以雖盛時也,賈誼過言而無愧。雖過言也,文帝容之而不非。故臣不失忠,君不失圣。書之史策,以為美談。然臣觀魏晉以來,天下之理,未有仿佛于文帝時者;激切之言,又未有仿佛于賈誼疏者。豈非君之圣不侔于文帝,臣之忠不逮于賈誼乎?不然,何喪亂之時愈多,而公直之言愈少也?今陛下廢虛文之無用者,獎至言之斥己者。真圣王思至理,求過言之明旨也。斯則陛下之道,已弘于前代。輒欲過言,以裨陛下明德萬分之一也。(節(jié)選自《文苑英華·白居易對策》)4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茨贤踔D鍭亡道B天下C孰不知D其罪E今奉尊F罪人之子G適足H以負謗于天下耳。4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讒,說壞話,動詞,與《屈原列傳》“讒諂之蔽明也”的“讒”用法不相同。B.愛,喜愛,與《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意思相同。C.譏,委婉地勸諫他人,與現(xiàn)在所說的“譏嘲”“譏笑”意思不相同。D.計,計策,計謀,與《報任安書》“上計軒轅”的“計”用法不同。4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誼與屈原有著相似的被貶遭遇,且都因不被世人理解而感到痛苦。后來漢文帝思念賈誼,又征召他任梁懷王的太傅。B.淮南王因謀逆被誅殺,后淮南之地割給了淮陽。但漢文帝卻分封淮南王之子,想恢復他們諸侯王爵位,賈誼上疏勸阻。C.賈誼針對周勃事件勸諫漢文帝要制衡各方諸侯,消除山東之患。在齊文王去世后,文帝想起賈誼的話,把齊分為六國。D.白居易對漢文帝和賈誼的君臣之德大加贊美,并且稱頌當今君王就像漢文帝一樣圣明,自己則想效仿賈誼進忠切之言。4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誼追傷之,因以自諭。(2)不然,何喪亂之時愈多,而公直之言愈少也?50.材料二中白居易評價賈誼“臣不失忠”,請闡述“不失忠”的內(nèi)涵,并從材料一中任選一例予以佐證。參考答案《報任安書》實詞課內(nèi)外比較相關文本參考答案【導語】這兩篇材料圍繞宋代官員陳遘展開,呈現(xiàn)了歷史評價的復雜性。材料一出自《宋史·忠義傳》,突出其忠勇殉國的事跡,通過守城抗金、全家殉難的壯烈場景,塑造了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忠臣形象。材料二則出自顧炎武《日知錄》,以批判視角揭露其創(chuàng)立“經(jīng)制錢”加重百姓負擔的弊政,認為其財政政策加速了宋朝滅亡。兩文形成鮮明對比:《宋史》側重道德褒揚,顧炎武則注重歷史反思,體現(xiàn)了史家立場對人物評價的決定性影響。1.選AEG。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后來戰(zhàn)事興起,有人提議再次施行,稅目逐漸增多,比宣和年間還要厲害?!败娕d”,主謂結構,句意完整,表示戰(zhàn)爭爆發(fā),A處斷開;“議者請再施行”,主謂賓結構,句意完整,E處斷開“色日浸廣”,主謂結構,句意完整,后面G處斷開。2.選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A.正確。責備/通“債”,債務。句意:陳遘的妾定奴責怪他擅自闖入。/我就償還了以前受辱的債。B.正確。抓住/拿著。句意:抓住他把他撕裂打爛。/(拿著敲和撲)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C.錯誤。于是/沿襲。句意:他于是提議增加賣酒、賣酒糟、商稅、牙稅以及頭子錢、樓店錢等稅種的征收數(shù)額。/沿襲老一套,沒有創(chuàng)新。D.正確。兩者都是“國家安定”的意思。句意:太平盛世才有希望。/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3.選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后來陳遘被康王任命為兵馬元帥”表述有誤,原文是“詔康王領天下大元帥,命遘為兵馬元帥”,任命陳遘的是朝廷,并不是康王。4.(1)陳遘命令總管召集城中全部兵力抗擊敵人,總管推辭,于是陳遘將他斬首示眾。(2)盡管他嚴守中山,全家十七人被叛將殺害,仍不足以掩蓋他盤剝百姓的罪過。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盡括”,召集全部;“辭”,推辭;“徇”,示眾。(2)“周守”,嚴守;“蓋”,掩蓋;“一家十七人為叛將所害”,被動句。5.①《宋史》:側重褒揚其忠義(守城死節(jié)、全家殉國),淡化“經(jīng)制錢”的負面影響。②顧炎武:批判其創(chuàng)立“經(jīng)制錢”剝削百姓,認為此政策加速宋朝滅亡,守節(jié)之功不抵禍民之罪?!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結合“呼步將沙振往。振素有勇名,亦固辭,遘固遣之。振怒且懼,潛衷刃入府。遘妾定奴責其輒入,振立殺之,遂害遘于堂,及其子錫并仆妾十七人”“南朝忠臣也”“吾讀《宋史·忠義傳》,至于陳遘,史臣以其嬰城死節(jié),而經(jīng)制錢一事,為之減損其辭”可知,《宋史》:側重褒揚其忠義(守城死節(jié)、全家殉國),淡化“經(jīng)制錢”的負面影響。②結合“剝民斂怨”“宋之所以亡,自經(jīng)總制錢,而此錢之興,始于亨伯,雖其周守中山,一家十七人為叛將所害,而不足以蓋其剝民之罪也”可知,顧炎武:批判其創(chuàng)立“經(jīng)制錢”剝削百姓,認為此政策加速宋朝滅亡,守節(jié)之功不抵禍民之罪。參考譯文:材料一:加陳遘為龍圖閣直學士,經(jīng)理節(jié)制七路,在杭州設治所。當時朝廷用度百出,陳遘創(chuàng)議根據(jù)公私出納,追量增加他們的盈余,稱為“經(jīng)制錢”。此后總制使翁彥國仿照其形式。稱為“總制錢”。于是天下至今有“經(jīng)總制錢”的名稱,是從他們兩個人開始的,宋欽宗即位。知真定府,又移任中山。金人又來進犯,陳遘沖破包圍進入城中,整固城壁抵御防守。下詔康王領任天下大元帥,任命陳遘為兵馬元帥。被圍困半年,外面沒有增援部隊。京都被攻陷后,割去兩河以求和好。陳遘的弟弟光祿卿陳適到了中山,臨城告訴他圣旨,陳進遠遠地對他說:“君主受到侮辱大臣當死。我們兄弟平常以名義處身行事,難道應當出賣國家作囚犯嗎?”陳適哭泣著說:“兄長你只管盡力,不要擔心我?!标愬苊羁偣苷偌侵腥勘箵魯橙恕?偣芡妻o,于是陳遘將他斬首示眾。又叫步兵將領沙振前往。沙振一貫有英勇之名,也堅決推辭,陳遘堅決要派他去。沙振憤怒并且害怕。在農(nóng)服裹藏了一把刀進入府中。陳遘的妾定奴責怪他擅自闖入,沙振立刻把她殺了。隨即在堂上把陳遘殺害,以及他的兒子陳錫和仆妾共十七人都被殺害。他的長子陳鉅因為在淮南做官幸免于難。沙振出來,帳下的士兵叫嚷著向前說道:“大敵臨域,你怎能殺害我們的父師?”抓住他把他撕裂打爛,身首無余。域中沒有主帥,就開門出來投降。金人進來看到陳遘的尸體說道。“這是南朝的忠臣。”收殮并把他埋葬在鐵柱寺。材料二:我研讀《宋史·忠義傳》,讀到陳遘的事跡時,史官因他堅守城池、為國盡節(jié)而對他加以記載。但對于經(jīng)制錢這件事,卻為其粉飾遮掩。只是說直到如今天下仍有經(jīng)總制錢這一名目,卻不提及它境害百姓的罪過。還將部分罪責推到翁彥國身上。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耳Q林玉露》中記載:宣和年間,大盜方臘在浙東一帶作亂。朝廷派軍隊征討,命令陳亨伯以發(fā)運使的身份主管東南七路的財政賦稅。他于是提議增加賣酒、賣酒糟、商稅、牙稅以及頭子錢、樓店錢等稅種的征收數(shù)額,另外設立賬目進行收取,稱之為經(jīng)制錢。后來盧宗原又對其加以補充。到翁彥國擔任總制使時,仿照此法,又額外增收了一些,稱為總制錢。靖康初年,朝廷下詔廢除了這些稅種。后來戰(zhàn)事興起,有人提議再次施行,稅目逐漸增多,比宣和年間還要厲害。當初,陳亨伯首創(chuàng)這一做法時,他的兄長得知后,在家廟中痛哭,說:“搜刮百姓,招致怨恨,災禍一定會殃及子孫?!焙髞砣~正則撰寫《外稿》,認為必須全部廢除經(jīng)總制錢,天下才能治理好,太平盛世才有希望。如此看來,宋朝之所以滅亡,從經(jīng)總制錢開始,而經(jīng)總制錢的興起,始于陳亨伯。盡管他嚴守中山,全家十七人被叛將殺害,仍不足以掩蓋他盤剝百娃的罪過?!緦дZ】這兩則材料以不同視角展現(xiàn)了西夏元昊稱帝前的政治博弈。材料一通過山遇的悲劇,揭示了西夏內(nèi)部權力斗爭的殘酷性,以及宋朝在邊疆策略上的短視。材料二則從元昊的視角,展現(xiàn)其精心謀劃的建國之路,突顯其政治野心與軍事才能。兩則材料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忠臣被棄的悲涼,一邊是梟雄崛起的鋒芒,共同勾勒出宋夏對峙時期復雜的歷史圖景。編者按語和富弼評論的穿插,更深化了歷史敘事的反思性。6.選CEG。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不久后,在廳堂東側宴請楊告,屋后傳來好像千百人鍛造鐵器的聲音。楊告暗中知道元昊有反叛之心,回到朝廷后秘密不敢說。“既而”表示時間,“饗告于廳”介詞結構后置句,在C處斷開;“告”作主語,其前E處斷開;“其有異志”作“知”的賓語,在G處斷開。7.選B。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為動用法,為……哀;/為動用法,為……死。句意:國人因為山遇的死而感到哀傷;/而世俗之人又不會把我和為氣節(jié)而死的人相提并論。B.“意思不同”錯。都是“只,僅”的意思。句意:不只是阻斷了戎人歸向教化的心意;/不只是朝廷中的士大夫罷了。C.正確。滿;/更加。句意:滿一年后,敵人的戰(zhàn)士越來越少;/送給秦國的東西越頻繁,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D.正確。都是介詞,詞性相同。因為;/用。句意:而那些舊臣宿將如剛浪唆遇、野利這些人大多因為一些事情被誅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他們。8.選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并于途中將其殺害”錯,文中延州官員只是“命監(jiān)押韓周將兵衛(wèi)送于夏州”。山遇還至宥州,被元昊殺害,并非延州官員所為。9.(1)一兩年內(nèi)必將陷入困境,不如安守臣屬的禮節(jié),每年享受豐厚的賞賜,這才是國家的福氣。(2)然而他一心歸順,卻被昏庸無能的邊臣毀了,最終落得被殺且全族覆滅的下場,山遇實在是窘迫??!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將;“賜遺之厚”,定語后置,應為“厚賜遺”;“國之福也”,判斷句。(2)“向化”,歸順;“敗”,毀,害;“致”,落得,以至于,以致;“窮”,窘迫,窮途末路。10.①文化上,創(chuàng)制有別于宋朝的蕃書、胡禮,推行改革。②政治上,重用謀士,廣收黨羽,削弱反對勢力,如山遇等親宋派,加強集權,鞏固統(tǒng)治。③軍事上,利用西夏地理優(yōu)勢,采取靈活戰(zhàn)術,消耗宋軍?!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文化方面,由“其徒遇乞先創(chuàng)造蕃書,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可見,元昊讓遇乞創(chuàng)造蕃書后,改元紀年、制定獨特禮樂制度,還強制推行蕃書與胡禮。這是在文化領域與宋朝區(qū)分開來,構建起本民族的文化體系,增強民族認同感,為其獨立建國提供文化支撐。②政治層面,“今元昊自負強盛,有逾往時,而為之羽翼者,又皆狡焉多謀,憤然思逞”表明元昊自恃國力強盛,重用狡猾多謀之人,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吧接鲞€至宥州,殺之”,元昊殺害主張親宋的山遇,是為了清除內(nèi)部反對力量,削弱親宋派影響,加強集權,鞏固統(tǒng)治,為反叛掃除障礙。③軍事角度,“西界地多帶山,馬能走險,瀚海彌遠,水泉不生。王旅徂征,軍需不給。窮討則遁匿,退保則襲追”,西夏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被元昊充分利用,采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靈活戰(zhàn)術,使宋軍軍需供應困難,有效消耗宋軍實力,增加反叛的軍事資本。參考譯文:材料一:山遇名惟亮,是元昊的伯父。他和弟弟惟永分別掌管左右?guī)?,他的堂弟惟序也深受信任并參與機要事務。元昊多次窺探宋朝邊境,山遇勸諫說:“中原地域遼闊、兵力雄厚,關中地區(qū)物產(chǎn)豐富,環(huán)慶、延州占據(jù)各邊境險要之地。如果這幾路的城池都完善攻守設施,我們騎馬射箭的本領就無法施展,牛羊等貨物也無處售賣,一兩年內(nèi)必定會陷入困境。不如安心做宋朝的藩臣,每年享受豐厚的賞賜,這才是國家的福氣啊?!痹徊宦爮?,心里厭惡山遇不服從自己,對惟序說:“你告發(fā)山遇謀反,我就把山遇的官爵給你。不然的話,我們都要被滅族?!蔽┬虿蝗绦?,反而把這件事告訴了山遇。山遇想向宋朝投降,惟永說:“宋朝沒有能人,不了解兀卒(元昊)的所作所為,肯定不會相信兄長,兄長一定會陷入困境?!鄙接稣f:“事情到了這地步,不得已啊。如果宋朝有福氣,就會接納我。”他派人拿著西夏的誥敕到金明巡檢李士彬那里,打算親自率兵扼守黃河南岸,帶著珍寶名馬投奔宋朝。這個月,山遇等人到達保安軍。保安軍知軍朱吉把這件事報告給延州的郭勸,郭勸和鈐轄李謂商議,認為自從趙德明向宋朝納貢四十年來,凡是有前來歸附的人,宋朝從未收留,于是決定遣送山遇回去。山遇不肯回去,李謂等人懷疑他有詐,派人將他逮捕。山遇和惟永、惟序等人哭喊著喊冤,郭勸等人不聽,命令監(jiān)押韓周帶兵將他們護送回夏州。山遇回到宥州后,被元昊殺害。山遇有勇有謀,他的死,讓西夏國人都為之哀傷。按語:山遇掌管西夏軍政,他剛到延州時,就說元昊的精兵只有八萬人,其余都是老弱病殘,不能打仗,可見他深知西夏國內(nèi)的虛實。如果能把他留下來作為西部邊疆的屏障,就如同使用他的手足,來控制西夏的要害,比起宋朝將領盲目作戰(zhàn),效果何止成倍。然而宋朝卻派人押送他回去,這不僅阻斷了西夏人歸向教化的心意,而且宋朝的缺乏謀略,也早已被元昊看出端倪了!富弼說:“西夏境內(nèi)多山地,馬善于在險地奔跑,荒漠廣闊遙遠,沒有水源。宋朝軍隊出征,軍需物資難以供應。深入討伐,敵人就逃跑藏匿;退兵防守,敵人就追擊。如今元昊自負強盛,超過以往,而輔佐他的人,又都狡猾多謀,一心想要施展陰謀。山遇雖然想阻止元昊,又怎么能做到呢?然而他一心歸向宋朝,卻被平庸之輩破壞,最終身死族滅,山遇的處境實在是太艱難了!冬季十月,元昊稱帝,建國號為“大夏”,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材料二:黨項首領趙德明去世,他的兒子元昊繼承職位,朝廷派遣郎官楊告前往黨項吊唁祭祀。楊告到達黨項境內(nèi)后,元昊拖延著遠遠站立,多次催促后才上前接受詔書,行拜禮起身時,回頭對身邊的人說:“先帝大錯特錯!擁有這樣的國家卻要臣服于他人?!辈痪煤?,在廳堂東側宴請楊告,屋后傳來好像千百人鍛造鐵器的聲音。楊告暗中知道元昊有反叛之心,回到朝廷后秘密不敢說。不久,元昊果然反叛。他的手下遇乞先創(chuàng)造了西夏文字,元昊于是改年號,制定衣冠禮樂制度,下令國內(nèi)全部使用西夏文字、采用胡人的禮儀,自稱大夏。朝廷出兵問罪,過了一年,西夏的戰(zhàn)士越來越少,而且像剛浪唆遇、野利這些舊臣宿將大多因事被誅殺,元昊勢力孤單,又上表向宋朝稱臣,朝廷于是赦免了他,允許他改過自新,元昊于是又自稱兀卒曩宵。【導語】這兩則材料圍繞古代墓葬文體展開考辨:材料一(明·吳訥)系統(tǒng)梳理了墓碑、墓碣、墓表等文體的形制演變與功能差異,強調(diào)碑銘應客觀記錄德行,以韓愈為典范;材料二(清·汪汲)聚焦墓志銘起源爭議,通過多方文獻考證指出東漢已有墓銘,但詳述生平的文體形式始于南朝顏延之。前者重文體規(guī)范,后者重歷史溯源,共同構成對古代喪葬文化的多維闡釋。11.選BFH。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在撰寫這類文章時,只記錄逝者在學問、品行方面的大節(jié),那些微小的優(yōu)點和長處,都不會記錄?!捌鋾ā笔侵髦^賓結構,“其”是主語,“書法”是動賓結構,結構完整;“則”引起下文,“則”前B處斷句;“書”的賓語是“其學行大節(jié)”,其后F處斷句;“小善寸長”是后句主語,其后斷開表示強調(diào),所以H處斷句。12.選B。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連詞,表目的/連詞,表修飾。句意:并繞上繩索,用來懸棺下葬。/樹木欣欣向榮。B.“失,同‘佚’,丟失、散失”“意思相同”錯誤。意思不同。錯誤/丟失、散失。句意:這就錯了。/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獻。C.正確。D.正確。句意:漢代杜子夏臨終前寫文章刻在石頭上,埋在墓前。/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13.選B。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這兩者與墓志銘一樣,都立在墓外”錯,根據(jù)材料一原文“志銘埋于壙者,文則嚴謹”可知,墓志銘是埋在墓穴中的。14.(1)秦朝和漢朝以后,逝者若(生前)建有功勛和事業(yè),就(把事跡)刻在(豐碑)上面,后來逐漸改用石頭(來制作成碑)。(2)我私下猜測自古以來在墓上刻銘文只是書寫(逝者的)姓名、官位,有時也只刻幾句話,而詳細敘述并撰寫文章(的做法)是從顏延之才開始的。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降”,以后;“死”,名詞,逝者;“稍”,逐漸。(2)“竊意”,私下猜測;“但”,只;“銘”,刻。15.①材料一側重介紹墓碣、墓表、墓志等相似文體之間的區(qū)別。②材料二側重探究墓志銘這一文體的起源?!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材料一中,先介紹了豐碑的起源及用途,接著分別闡述了墓“近世五品以下所用,文與碑同”、墓表“有官無官皆可,其辭則敘學行德履”、墓志“直述世系、歲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遷改”等內(nèi)容,詳細說明了這些與悼念逝者相關文體的適用對象、內(nèi)容特點等方面的區(qū)別,所以材料一側重介紹相似文體之間的區(qū)別。材料二則通過引用《廣博物志》《山堂肆考》《池北偶談》等文獻,圍繞“墓志有銘自何時起”這一問題,先后提及“有銘自宋始”“為自晉始,亦非是”“墓有銘自東漢已有之”“起于魏晉”“春秋前已有銘矣”等不同觀點,并指出“敘述撰文則起于顏耳”,可見材料二主要是在探究墓志銘這一文體的起源。參考譯文:材料一:據(jù)《檀弓》記載:“季康子的母親去世,公肩假說:‘公室(的葬禮)參照豐碑之制?!弊⑨屨f:“豐碑,用木頭制成,形狀像石碑,樹立在槨的前后,在碑上穿孔裝上轆轤,并繞上繩索,用來懸棺下葬?!薄妒伦鎻V記》記載:“古代葬禮設有豐碑來下葬。秦朝和漢朝以后,逝者若(生前)建有功勛和事業(yè),就(把事跡)刻在(豐碑)上面,后來逐漸改用石頭(來制作成碑)。晉宋時期開始稱作神道碑,大概因為風水師認為東南方向是神道,碑立在這個地方因而這樣命名罷了。”
墓碣,是近代五品以下官員(去世后)所用,其碑文內(nèi)容與墓碑相同。墓表,那么逝者有無官職都可以使用,其文辭主要敘述逝者的學問、品行、道德和生平事跡。墓志,是記述逝者的世系、生卒年月、名字、爵位和籍貫,目的是防止因山川陵谷變遷而改變(使后人對逝者信息無從知曉)。埋銘、墓記,是墓志的不同稱呼。從古至今撰寫這類文章的人中,只有韓愈的水平最高。他行文敘事,文章的布局和內(nèi)容,都不會重復(前人的方式)。凡是立在墓外的碑碣、墓表,文章內(nèi)容會稍微詳細一些;而埋在墓穴中的墓志銘,文章則更加嚴謹。在撰寫這類文章時,只記錄逝者在學問、品行方面的大節(jié),那些微小的優(yōu)點和長處,都不會記錄。近代一些不了解這些規(guī)則的人,甚至把墓志也刻在墓前,這就錯了。大致來說碑銘是用來論述、羅列逝者的品德、善行、功勞業(yè)績的,雖然銘文的原則是只稱贊美善而不提及丑惡,以此來盡到孝子慈孫的心意,但是沒有那樣的美好品德卻加以稱贊是虛假,有那樣的美好品德卻不加以稱贊是隱瞞。虛假和隱瞞,都是君子不會采用的做法??!材料二:明代董斯張所著的《廣博物志》記載:齊武帝想要在裴后的墓中樹立石志,王儉認為這不符合古制,說在宋文帝元嘉年間,顏延之給王球撰寫墓志,墓有銘文是從南朝宋開始的。隋朝時發(fā)現(xiàn)王戎的墓銘,(有人)認為墓有銘文是從晉代開始的,這也不對?,F(xiàn)在世間存有崔子玉書寫的張衡墓銘,可見墓中有銘文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山堂肆考》中說:“志,就是記錄的意思,有的也寫作‘識’?!睗h代杜子夏臨終前寫文章刻在石頭上,埋在墓前,此后墓志就由此開始出現(xiàn)了。《池北偶談》認為墓有志銘,(是)依據(jù)《封氏見聞錄》認為(墓志)起源于魏晉時期,(這種說法)確實精確詳實。然而《莊子》中說:“衛(wèi)靈公占卜在沙丘下葬的事宜,挖掘土地時得到石槨,上面有銘文”,(如此看來)春秋以前就已經(jīng)有銘文了。而王儉認為墓志有銘文始于宋文帝元嘉年間的顏延之,我私下猜測自古以來在墓上刻銘文只是書寫(逝者的)姓名、官位,有時也只刻幾句話,而詳細敘述并撰寫文章(的做法)是從顏延之才開始的。16.選BDG。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在被羈押在省會(這里指杭州)以后,遠近的人們,甚至市井中的屠夫、商販、賣餅的孩童,都拿著紙張和絹帛到羈押處爭求他的翰墨?!凹缺涣b會城”應為“既被羈(于)會城”,是狀語后置句,其后B處斷開;“遠近人士”“士下及市井屠販賣餅之兒”共同作主語,因主語較長,二者之間D和主語侯G處斷開。17.選C。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A.正確?!吨G太宗十思疏》中“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的“誠”意思是如果、果真。句意:他的真情的確令人懷念啊。/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B.正確。“汝識之乎”的“識”意思是知道、懂得。句意:張煌言自己記錄。/你知道那些典故嗎?C.“長陵,文中指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錯誤。根據(jù)原文“明長陵不罪藏方孝孺書者,此帝王盛德事”可知,文中的“長陵”代指明成祖朱棣,而非其陵墓。D.正確。句意:將來會一天天地散失。/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獻。18.選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杜甫一樣憑詩作聞名于后世”錯,根據(jù)材料一原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可知,張煌言并不指望自己能憑詩作聞名于后世。B.“他統(tǒng)率軍隊的經(jīng)歷也十分順遂,從未受到牽制”錯,根據(jù)材料二原文“及九江遁還,漸有掣肘”可知,退回九江后張煌言逐漸受到牽制。D.“不過兩則材料在相關時間的記錄上是相同的”錯,材料一記錄張煌言編定此詩集是在“壬寅”年,而材料二卻說“此集是其甲辰以后”,二者有出入。19.(1)陶淵明親身遭逢晉朝的動亂,辭官回家,著書必定寫上晉安帝義熙的年號。(2)總共有若干首五言、七言近體詩,如今已經(jīng)遺失很久了,我姑且記得它們的大致內(nèi)容,為此寫下這篇序文來將它們珍藏起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躬”,親身;“丁”,遭逢;“解組”,辭官。(2)“五、七言近體若干首”,定語后置,應為“若干首五、七言近體”;“聊”,姑且;“大概”,大致內(nèi)容。20.①材料一通過自身經(jīng)歷與杜甫、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2026屆中考語文仿真試卷含解析
- 巴山銀行面試題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央銀行學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長沙銀行應聘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專職方向測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銀行招聘筆試題目及答案
- 2025年專科醫(yī)學統(tǒng)計學考試題
- 2025年銀行業(yè)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銀行業(yè)風險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銀行統(tǒng)計工作試題及答案
- 艾梅乙反歧視培訓課件
- 臨床疼痛學:疼痛診斷治療圖解
- 九年級下冊政治重點知識點
- NB/T 11259-2023井工煤礦土地復墾質量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
- 2023成人霧化吸入護理-2023中華護理學會團體標準PPT
- 保險金信托合同(二十二篇)
- 右心衰竭的診斷與治療
- GA 1808-2022軍工單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詞語表
-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消防員管理規(guī)定
- 西南林業(yè)大學新生入學登記表樣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