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操作常規(guī)文檔_第1頁
DR操作常規(guī)文檔_第2頁
DR操作常規(guī)文檔_第3頁
DR操作常規(guī)文檔_第4頁
DR操作常規(guī)文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R操作常規(guī)全身各部位x線攝影(1)四肢x線攝影(2)頭顱x線攝影(3)脊柱x線攝影(4)胸部x線攝影(5)腹部x線攝影攝影技術(一)四肢x線攝影攝影時注意事項1、病人可根據需要取立位、坐位或臥位,但是,必須使病人處于最舒適的位置;2、任何部位包括四肢、脊椎攝影時,長軸應與膠片長軸平行,必須放于暗盒中心;3、一張膠片上拍攝兩個位置時,身體的同一端,必須放在膠片的同一側;4、拍攝范圍要全,要包括軟組織。四肢骨要包括鄰近的一個關節(jié)。5、兩側對稱的部位,應在同一技術條件下拍攝對側,或一張膠片(選擇大小合適的膠片)包括兩側結構;6、任何部位都要有正、側兩個攝影位置,必要時還要拍攝斜位、切線位和軸位;7、攝影時中心線除特殊標記角度外,均須與暗盒垂直;8、攝影距離一般在75-110cm左右。手掌后前位(PAHand)【體位】(1)患者側坐于攝影臺一端,曲肘約90°角。(2)五指自然分開,掌心向下緊貼暗盒,第3掌骨頭置于暗盒中心。(3)攝影距離90~100cm?!局行木€】對準第3掌骨頭垂直射入暗盒。手掌后前斜位(ObliqueHand)【體位】(1)患者側坐于攝影臺一端,曲肘約90°角。(2)五指均勻分開,稍彎曲,指尖觸及暗盒。手指內旋,使掌心面與暗盒約成45°角。(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第3掌骨頭,垂直射入暗盒。腕關節(jié)后前位(PAWrist)【體位】(1)患者坐位,腕關節(jié)成后前位,肘部彎曲約成90°角。(2)手半握拳,腕關節(jié)置于暗盒中心,腕部掌面緊貼暗盒。(3)攝影距離為90~100cm。【中心線】對準尺骨和橈骨莖突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暗盒。腕關節(jié)側位(LateralWrist)【體位】(1)患者側坐于攝影臺旁,肘部彎曲,約成直角。(2)手指和前臂側放,將第五掌骨和前臂尺側緊貼暗盒,尺骨莖突置于暗盒中心。(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橈骨莖突,垂直射入暗盒。腕關節(jié)外展位(PAWrist-UlnarFlexion)【體位】(1)患者面向攝影臺一端就坐,自然屈肘,掌心向下。(2)暗盒置于一個20°角度板上(或用沙袋墊高20°)。(3)腕部平放于暗盒上,手掌盡量向尺側偏移。(4)攝影距離90~100cm。(用于觀察舟狀骨)【中心線】對準尺骨和橈骨莖突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暗盒。前臂正位(APForearm)【體位】(1)患者面向攝影臺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背面緊貼暗盒。(2)前臂長軸與暗盒長軸平行。(3)暗盒上緣包括肘關節(jié),下緣包括腕關節(jié)。(4)攝影距離90~100cm。【中心線】對準前臂中點,垂直射入暗盒。前臂側位(LateralForearm)【體位】(1)患者面向攝影臺一端就坐,曲肘約成90°角。(2)前臂呈側位,尺側緊貼暗盒,肩部下移,盡量接近肘部高度。(3)暗盒上緣包括肘關節(jié),下緣包括腕關節(jié)。(4)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前臂中點,垂直射入暗盒中心。肘關節(jié)正位(APElbow)【體位】(1)患者面向攝影臺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2)尺骨鷹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緊貼暗盒。(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肘關節(jié)(肘橫紋中點)垂直射入暗盒。肘關節(jié)側位(LateralElbow)【體位】(1)患者面向攝影臺一端側坐,曲肘成90°角,肘關節(jié)內側緊貼暗盒。(2)手掌心面對患者,拇指在上,尺側朝下,成側位姿勢。(3)肩部下移,盡量接近肘部高度。(4)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肘關節(jié)間隙,垂直射入暗盒。肱骨前后位(APSupineHumerus)【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朝上。對側肩部稍墊高,使被檢側上臂盡量貼近暗盒。(2)肱骨長軸與暗盒長軸保持一致,暗盒上緣包括肩關節(jié),下緣包括肘關節(jié)。(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肱骨中點,垂直射入暗盒。肱骨側位(HumerusLateral)【體位】(1)病人坐于攝影床一側,被檢測上臂緊貼探測器面.(2)手臂向外側與軀干部分開,前臂內旋肘關節(jié)彎曲,拇指向上,使肱骨內、外上髁相互重疊呈側位。(3)光圈上、下緣包括肩關節(jié)與肘關節(jié)。(4)攝影距離為110cm。【中心線】經肱骨中點處垂直射入。肩關節(jié)前后正位(APSupineShoulder)【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肩胛骨喙突置于臺面正中線上。(2)被檢側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對側軀干稍墊高,使被檢側肩部緊貼臺面。(3)暗盒上緣超出肩部,外緣包括肩部軟組織。(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中心線】對準喙突垂直射入暗盒。肩關節(jié)穿胸側位(ErectTransthoracicLateral)【體位】(1)患者側立于攝影架前,被檢側上臂外緣緊貼攝影架面板。(2)被檢側上肢及肩部盡量下垂,掌心向前,對側上肢高舉抱頭。(3)被檢側肱骨外科頸對準暗盒中心。(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中心線】水平方向通過對側腋下,經被檢側上臂的上1/3處,垂直射入暗盒。鎖骨后前正位(PAClavicle)【體位】(1)患者俯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鎖骨中點對暗盒上1/3橫線中點。(2)頭面部轉向對側,使鎖骨與臺面貼近,被檢側手臂內旋,掌心向上。(3)肩部下垂,使肩部與胸鎖關節(jié)相平。(4)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通過鎖骨中點,向足側傾斜10°角。足前后正位(APFoot)【體位】(1)患者仰臥或坐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膝關節(jié)彎曲,足底部緊貼暗盒。(2)暗盒上緣包括足趾,下緣包括足跟,第三跖骨基底部放于暗盒中心,并使暗盒中線與足部長軸一致。(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通過第三跖骨基底部,垂直(或向足跟側傾斜15°角)射入暗盒。足內斜位(ObliqueFoot)【體位】(1)患者仰臥或坐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膝部彎曲,足底部緊貼暗盒。(2)暗盒前緣包括足趾,后緣包括足跟。(3)第三跖骨基底部放于暗盒中心,將軀干和被檢側下肢向內傾斜,使足底與暗盒成30°~50°角。(4)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通過第三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暗盒。足側位(MediolateralFoot)【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則下肢外側緣靠近臺面,膝部彎曲。(2)被檢側足部外側緣緊貼暗盒,足部呈側位,使足底平面與暗盒垂直。(3)暗盒上緣包括足趾,下緣包括跟骨。(4)攝影距離為90~100cm。【中心線】通過足部中點,垂直射入暗盒。跟骨側位(LateralCalcaneus)【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下肢外側緣緊貼臺面,膝部彎曲。(2)被檢側足部外側緊貼暗盒,使足底平面垂直暗盒。(3)跟骨置于暗盒中心。(4)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跟距關節(jié),垂直射入暗盒。跟骨軸位(Plantodorsal)【體位】(1)患者仰臥或坐于攝影臺上,被檢側下肢伸直。(2)小腿長軸與暗盒長軸一致,踝關節(jié)置于暗盒中心,踝部極度背屈。(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向頭側傾斜35°~45°角,通過第三跖骨基底部射入暗盒中心。踝關節(jié)前后位(APAnkle)【體位】(1)患者仰臥或坐于攝影臺上,被檢側下肢伸直,將踝關節(jié)置于暗盒中心。(2)小腿長軸與暗盒中線平行,足稍內旋,足尖下傾。(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通過內、外踝連線中點上方1cm處,垂直射入暗盒。踝關節(jié)外側位(MediolateralAnkle【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靠近臺面。(2)被檢側膝關節(jié)稍屈曲,外踝緊貼暗盒,足跟擺平,使踝關節(jié)成側位。(3)小腿長軸與暗盒長軸平行,將內踝上方1cm處置于暗盒中心。(4)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內踝上方1cm處,垂直射入暗盒。脛腓骨前后位(APLeg或TibiaandFibula)【體位】(1)患者仰臥或坐于攝影臺上,被檢側下肢伸直,足稍內旋。(2)小腿長軸與暗盒長軸一致,上緣包括膝關節(jié),下緣包括踝關節(jié)。(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小腿中點,垂直射入暗盒。脛腓骨側位(LateralLeg或TibiaandFibula)【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靠近臺面。(2)被檢側下肢膝關節(jié)稍屈,小腿外緣緊貼暗盒。(3)暗盒上緣包括膝關節(jié),下緣包括踝關節(jié)。小腿長軸與暗盒長軸一致。(4)攝影距離為90~100cm。【中心線】對準小腿中點,垂直射入暗盒。髕骨軸位(TangentialPatella)【體位】(1)患者俯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膝部盡量彎曲,對側下肢伸直。(2)被檢側股骨長軸與暗盒中線一致。髕骨下緣置于暗盒下1/3處。(3)攝影距離為90~100cm。【中心線】向頭側傾斜15°~20°角,對準髕骨下緣射入暗盒。注意點:髕骨軸位攝影方法較多,如俯臥位,坐位,側臥位,應視患者情況,設備條件進行選擇。股骨前后正位(APFemur)【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下肢伸直足稍內旋,使兩足趾內側互相接觸。(2)暗盒置于被檢側股骨下面,股骨長軸與暗盒中線一致。(3)暗盒上緣包括髖關節(jié),下緣包括膝關節(jié)。(4)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股骨中點,垂直射入暗盒。股骨側位(LateralFemur)【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貼近臺面。(2)被檢側下肢伸直,膝關節(jié)稍彎曲,暗盒置于股骨外側緣的下方,股骨長軸與暗盒長軸一致。(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股骨中點,垂直射入暗盒。髖關節(jié)正位(APHip)【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檢側髖關節(jié)置于臺面中線。(2)下肢伸直,雙足跟分開,兩側足趾內側相互接觸。(3)股骨頭放于暗盒中心,股骨長軸與暗盒長軸平行。(4)暗盒上緣包括髂骨,下緣包括股骨上端。(5)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股骨頭(髂前上棘與恥骨聯(lián)合上緣連線的中點垂線下方2.5cm處),垂直射入暗盒。髖關節(jié)水平側位(AxiolateralHip)【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下肢伸直,足尖稍內旋。(2)健側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屈曲外展,避免遮擋X線束射入。(3)暗盒垂直臺面豎放于被檢側髖部外側,上緣緊貼髂骨脊,下緣遠離股骨,使暗盒長軸與股骨頸長軸平行。(4)固定濾線柵置于肢體與暗盒間,并緊貼暗盒。(5)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水平方向,向頭側傾斜,從被檢側股骨內側向外上方垂直股骨頸射入暗盒。(二)頭顱x線攝影攝影時注意事項:1、了解所使用的x線機的性能,如x線管傾斜角度及投照方向,選擇頭顱各位置恰當的條件;2、熟悉頭顱解剖,病理、生理和各種疾病的x線診斷要點,明確攝影目的;3、頭部的發(fā)卡飾物藥膏即活動義齒,以免在照片上造成人工偽影;4、對患者講清攝影方法、過程,預先做呼吸訓練,取得患者配合;5、意識不清不能配合攝影者,根據具體情況,在不變換體位的情況下,改攝各種位置照片,攝影中注意將患者置于舒適體位,以減少痛苦和避免移動;6、頭顱攝影焦片距為80-100cm,較小的部位攝影可適當縮小攝影距離;7、頭顱攝影均在呼吸中屏氣,然后曝光。頭顱后前位(PASkull)【體位】(1)患者俯臥于攝影臺上,兩臂放于頭部兩旁,使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下頜內收,聽眥線與臺面垂直,兩側外耳孔與臺面等距。(3)暗盒上緣超出頭頂3cm,下緣包括部分下頜骨。(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垂直對準枕外隆凸,經眉間垂直射入暗盒。頭顱側位(LateralSkull)【體位】(1)患者俯臥于攝影臺上,頭部側轉,檢側貼近臺面。(2)頭顱矢狀面與臺面平行,瞳間線與臺面垂直,下頜稍內收,聽眶線與臺邊垂直。(3)暗盒上緣超出頭頂,下緣包括部分下頜骨。(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外耳孔前、上各2.5cm處,垂直射入暗盒。頭顱前后半軸位(APAxialCraniumPosition或Townes’位)【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于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下頜內收,使聽眥線垂直臺面,兩側外耳孔與臺面等距。(3)膠片上緣與頭頂平齊,下緣低于下頜骨。(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向足側傾斜30°角,對準眉間上方約10cm處射入,從枕外隆凸下方射出。蝶鞍側位(LateralSellaTurcica)【體位】(1)患者俯臥,頭部擺成側位。(2)頭顱矢狀面與臺面平行,瞳間線與臺面垂直。(3)外耳孔前、上2.5cm處,置于暗盒中心。(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外耳孔前、上2.5cm處,垂直射入。內聽道經眶位(PAInternalAuditoryCanals)【體位】(1)患者俯臥于攝影臺上,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聽眥線垂直臺面,兩外耳孔與臺面等距。(3)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經兩外耳孔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暗盒。顱底頦頂位(Submentovertex)【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腰背部用棉枕或沙袋墊高,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屈曲。(2)頭后仰,使頂部貼近臺面,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于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3)聽眥線盡可能平行于臺面,兩外耳孔與臺面等距。(4)暗盒上緣超出前額部,下緣包括枕外隆凸。(5)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兩側下頜角連線中點,向頭側傾斜5°~10°角,保持與聽眥線垂直。乳突許氏位(Schuller’s)又稱乳突25°角側位(AxiolateralMastoideus)【體位】(1)患者俯臥,頭側置成標準頭顱側位,被檢側耳廓向前折疊,并緊貼臺面。(2)患側外耳孔置于臺面正中線上,下頜稍內收,使聽眶線垂直臺邊。(3)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中心線】向足側傾斜25°角,通過被檢側外耳孔射入暗盒中心。乳突梅氏位(Mayer’s)又稱巖乳部雙45°角軸位(AxioposteriorOblique)【體位】(1)患者仰臥,面部轉向被檢側。(2)被檢側耳廓向前折疊,耳輪后溝置于臺面正中線上。(3)頭部正中矢狀面與臺面成45°角,下頜內收,聽眶線與臺邊垂直。(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向足側傾斜45°角,側面觀通過患側外耳孔,將中心線與對面交點對準膠片上緣。副鼻竇華氏位(water’s)【體位】(1)患者俯臥,頦部緊貼臺面,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于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頭稍后仰,使聽眥線與臺面成37°角。(3)兩側外耳孔與臺面等距,鼻尖對準暗盒中心。(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鼻尖與上唇間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暗盒。副鼻竇柯氏位(Caldwell’s)【體位】(1)患者俯臥,兩上肢放于頭部兩側,鼻額緊貼臺面。(2)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3)聽眥線垂直臺面,鼻根處置于暗盒中心。(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向足側傾斜23°角,經鼻根部射入暗盒中心。下頜骨后前位(PAMandible)【體位】(1)患者俯臥,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鼻尖及額部緊貼臺面,聽眥線垂直臺面,上唇與下頜聯(lián)合下緣連線中點對暗盒中心。(3)暗盒上緣平外耳孔上1cm,下緣包括頦部。(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兩下頜角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暗盒。下頜骨側位(Mandible-Axiolateral)【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頭面部轉向被檢側,暗盒置于頦高頭頂低(傾斜15°角)的木質角度板上。(2)頭部后仰下頜前伸,使下頜骨體部下緣與暗盒橫軸平行。(3)頭部正中矢狀面與暗盒平行,暗盒前緣包括頦部,后緣包括外耳孔。(4)攝影距離為65~100cm?!局行木€】向頭側傾斜15°角,通過兩下頜角連線中點射入暗盒。顳頜關節(jié)側位(LateralTemporomandibularJoint或ClosedMouthandOpenedMouth)【體位】(1)患者俯臥,頭部成標準頭顱側位,被檢側緊貼臺面。(2)患側外耳孔前下各2cm處位于暗盒中心。(3)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4)左右兩側各照一張開口(盡量張大)及閉口像。【中心線】向足側傾斜25°角,對準對側顳頜關節(jié)上方約5cm處射入暗盒中心。鼻骨側位(LateralNasalBones)【體位】(1)患者俯臥,頭顱成標準側位,鼻根部下方2cm處位于暗盒中心。(2)暗盒置于顴骨外側(亦可用紙包片,曝光條件選用低毫安,長時間,高仟伏)。(3)攝影距離為90~100cm?!局行木€】對準鼻根下方2cm處垂直射入暗盒。眼眶后前位(PAOrbital)【體位】(1)患者俯臥,頭部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鼻根部位于暗盒中心。(2)前額和鼻尖緊貼臺面,使聽眥線垂直臺面。(3)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向足側傾斜20°角,通過鼻根部射入暗盒。(三)脊柱x線攝影攝影時注意事項:1、矯正生理彎曲,盡量減少影像失真;2、除1、2頸椎外,其它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前后位、側位的位置擺法基本相同,中心線均取所攝位置的中心。3、下部脊柱攝影前要清除腸內容物及排尿;4、脊柱多采用前后位和側位,必要時須加攝斜位片。如外傷、脊椎病等;5、拍攝上部脊柱片時須深吸氣后曝光,拍攝下部脊柱片時須深呼氣后曝光;6、必須用濾線設備,吸收散射線。二頸椎張口位(AP-“OpenMouth”,C1-2)【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雙上肢放于身旁,頭顱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頭后仰,使上頜門齒咬面至乳突尖的連線垂直于臺面。(3)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4)曝光時囑患者口張大或令患者發(fā)“啊……”聲?!局行木€】通過兩嘴角連線中點,垂直射入暗盒。頸椎正位AP(CervicalSpine)【體位】(1)患者站立于攝影架前,頸背部靠近攝影架面板,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攝影架面板并與面板中線重合。(2)頭稍后仰,使上頜門齒咬合面至乳突尖的連線垂直于暗盒。(3)膠片上緣與外耳孔平齊,下緣包括第一胸椎。(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150cm。【中心線】向頭側傾斜10°~15°角,對準甲狀軟骨下方射入暗盒中心。頸椎側位(LateralCervicalSpine)【體位】(1)患者側立于攝影架前,兩足分開使身體站穩(wěn),外耳孔與肩峰連線位于片盒中心。(2)頭部后仰,下頜前伸,頭頸部正中矢狀面平行于攝影架面板,上頜門齒咬合面與乳突尖端連線與水平面平行。(3)雙肩盡量下垂,必要時輔以外力向下牽引。(4)暗盒上緣包括外耳孔,下緣包括肩峰。(5)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150cm?!局行木€】經甲狀軟骨平面頸部(約第四頸椎)的中點,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暗盒中心。頸椎后前斜位(AnteriorObliqueCervicalSpine)【體位】(1)患者取站立位,面向攝影架,被檢側靠近攝影架面板,使人體冠狀面與攝影架面板約成55°~65°角。下頜稍前伸,上肢盡量下垂。(2)頸椎序列長軸,置于暗盒長軸中線。(3)暗盒上緣包括外耳孔,下緣包括第一胸椎。(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150cm?!局行木€】對準甲狀軟骨平面頸部中點,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暗盒中心。此體位用于檢查頸椎椎間孔和椎弓根病變,應攝左右兩側,以作對比。胸椎正位(APThoracicSpine)【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頭稍后仰,雙上肢放于身體兩側。(3)暗盒上緣包括第7頸椎,下緣包括第1腰椎。(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胸骨角與劍突連線中點,與暗盒垂直。胸椎側位(LateralThoracicSpine)【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雙側上肢盡量上舉抱頭,雙下肢屈曲,膝部上移。(2)腰部墊以棉墊,使胸椎序列平行于臺面,并置于臺面中線。(3)暗盒上緣包括第7頸椎,下緣包括第1腰椎。(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胸7椎體,垂直射入暗盒。腰椎前后位(APLumbarSpine)【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人體正中矢狀面垂直臺面,并與臺面中線重合。(2)兩側髖部和膝部彎曲,使腰部貼近臺面,以矯正腰椎生理彎曲度,減少失真。(3)雙上肢放于身體兩側或上舉抱頭。(4)暗盒上緣包括第12胸椎,下緣包括第1骶椎。(5)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臍上3cm處,垂直射入暗盒。腰椎側位(LateralLumbarSpine)【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雙上肢自然上舉抱頭,雙下肢屈曲,膝部上移。(2)腰部用棉墊墊平,使腰椎序列平行于臺面,并置于臺面中線。(3)暗盒上緣包括第11胸椎,下緣包括上部骶椎。(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第3腰椎與暗盒垂直。腰椎斜位(PosteriorObliqueLumbarSpine)【體位】(1)患者側臥于攝影臺上,近臺面?zhèn)润y部及膝部彎曲,對側下肢伸直。(2)身體后傾,使冠狀面與臺面約成45°角。腰椎長軸對準臺面中線。(3)暗盒上緣包括第11胸椎,下緣包括上部骶椎。(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局行木€】對準第3腰椎與暗盒垂直。(此位常規(guī)照左右兩后斜位,便以兩側對比觀察-椎弓狹部)骶髂關節(jié)前后斜位(PosteriorObliqueSacroiliacJoints)【體位】(1)患者仰臥于攝影臺上,被檢側腰部及臀部抬高,使人體冠狀面與臺面成20°~25°角。(2)將被檢側的髂前上棘內側2.5cm處的縱切面對準臺面中線。(3)兩髂前上棘連線平面置于暗盒上下的中線。暗盒上緣包括髂骨嵴,下緣包括恥骨。(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00cm。【中心線】對準被檢側髂前上棘內側2.5cm處,垂直射入暗盒。(四)胸部x線攝影攝影時注意事項:1、深吸氣后屏氣曝光;2、要用遠距離(200cm)和短時間(1/20s或更短)攝影;3、胸部后前位、側位與心臟大血管后前位、側位拍攝時,位置擺法相同,不同的是后者中心線較低,要對準第6胸椎,則顯影更好。胸部后前位(PAChest)【體位】(1)患者面向攝影架站立,前胸緊靠暗盒,兩足分開,使身體站穩(wěn)。(2)人體正中矢狀面對暗盒中線,頭稍后仰,將下頜擱于胸片架上方,暗盒上緣超過兩肩3cm。(3)兩手背放于髖部,雙肘彎曲,盡量向前。兩肩內轉,盡量放平,并緊貼暗盒。(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50~180cm。(觀察心臟時,攝影距離為180~200cm)(5)深吸氣后屏氣曝光。【中心線】水平通過肩胛骨下緣水平,垂直射入暗盒。胸部側位(LateralChest)【體位】(1)患者側立攝影架前,被檢側胸部緊靠暗盒,暗盒上緣應超出肩部。(2)胸部腋中線對準暗盒中線,前胸壁及后胸壁投影與暗盒邊緣等距。(3)兩足分開,身體站穩(wěn),雙上肢上舉,環(huán)抱頭部,收腹,挺胸抬頭。(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50~180cm。(觀察心臟時,攝影距離為180~200cm)(5)深吸氣后屏氣曝光?!局行木€】水平方向,經腋中線肩胛骨下緣水平垂直射入暗盒。胸部前弓位(APlordoticChest)【體位】(1)患者背靠攝影架,取前后位,人體正中矢狀面對暗盒中線。(2)兩足分開,使身體站穩(wěn)。手背放于髖部,肘部彎曲并盡量向前。(3)身體稍離開攝片架,上胸后仰,使上背部緊貼攝影架面板,腹部向前挺出,胸部冠狀面與暗盒成15°~20°角。(4)暗盒上緣超出肩部約7cm。(5)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為150~180cm。(6)深吸氣后屏氣曝光?!局行木€】水平方向,對準胸骨角與劍突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暗盒中。胸部右前斜位-第一斜位(RightAnteriorOblique,RAO)【體位】(1)患者直立于攝影架前,胸壁右前方靠近攝影架面板,兩足分開,使身體站穩(wěn)。(2)右肘彎曲內旋,右手背放于髖部,左手上舉抱頭。(3)左胸壁離開暗盒,使人體冠狀面與暗盒約成45°~55°角。暗盒上緣超出肩部3cm,左右緣包括左前及右后胸壁。(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50~180cm。(5)服鋇劑后,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屏氣曝光?!局行木€】水平方向,對準左側腋后線經第七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暗盒。(觀察食管與后緣的關系)胸部左前斜位-第二斜位(LeftAnteriorOblique,LAO)【體位】(1)患者直立于攝影架前,胸壁左前方靠近攝影架面板。(2)左肘彎曲內旋,左手背置于髖部,右手高舉抱頭。(3)人體冠狀面與暗盒約成65°~75°角,暗盒上緣超肩部上方3cm。右前、左后胸壁與暗盒邊緣等距。(4)暗盒置于濾線器托盤內,攝影距離為150~180cm。(5)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屏氣曝光?!局行木€】水平方向,經右側腋后線第六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暗盒(觀察心臟房室及主動脈全貌)。(五)腹部x線攝影攝影時注意事項:1、攝片前應清除腸內容物;2、曝光時屏氣;3、必要時,檢查當日禁食及禁服任何藥物;4、攝片前可進行腹部透視,觀察有無其它影響診斷的影像(氣影或對比劑影),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