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說“木葉”》+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高中語文+】《說“木葉”》+高一語文下學期同步備課拓展課件(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林

庚王冬填說“木葉”作者簡介

林庚:(1910-2006)字靜希,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他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先后出版了詩集《夜》、《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氣象”。

他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唐詩綜論》一書。林庚從中國古代傳統(tǒng)詩歌中,發(fā)現(xiàn)了詩人極少用“樹葉”一詞而大多用“木葉”一詞。從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細微用語中的差別入手,作者展開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藝術欣賞的大門,令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貌似平常的簡單用語的背后,是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是詩人的感情,是詩人精心遣詞用語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葉”上所下的功夫,對我們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fā),它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該怎樣欣賞古詩詞,推而廣之,啟發(fā)我們去思考該怎樣欣賞文學作品。解題“說……”適合文體是:→議論文如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說“安”》“木葉”:文章論題《說“木葉”》屬于文藝評論,那么,林庚又由“木葉”這一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了什么文藝上的規(guī)律呢?“說木葉”: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壹·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圈點勾畫,找出含“木”或者“木葉”的概括性句子,并用一句話概括每段段意。文本梳理段意概括第1段,引出話題:“木葉”是歷代詩人鐘愛的形象。第2段,古代詩歌中用“樹葉”的十分少,“木葉”一用再用,且有所發(fā)展(落木)。第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其關鍵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顏色性——微黃與干燥,清秋的氣息第7段,總結:藝術領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方法歸納二、關鍵詞。

序列詞、數(shù)詞、轉折詞、反復出現(xiàn)的詞、指示代詞。一、關鍵句。位置:開頭總起句、過渡句、結尾總結句、轉折句。表達方式:語段中心句、抒情句、議論句。文章思路一、(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二、(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

分析“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三、(7)總結:“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發(fā)現(xiàn)問題)

(分析問題)(總結全文)

貳·文本精讀

研讀課文第二部分,小組討論,分析“樹葉”與“木葉”以及“落葉”與“落木”的區(qū)別,完成表格文本精讀意象顏色特點、觸覺意味樹葉木葉落葉落木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微黃疏朗、飄零之意微黃干燥、不濕潤飽含水分、濕潤缺少飄零之意比“木葉”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葉洗凈了分析“樹葉”與“木葉”以及“落葉”與“落木”的區(qū)別文本精讀文本精讀“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離人游子的愁緒、報國無門……→形象暗示→文化暗示詩歌語言暗示性文本精讀暗示性詩歌語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啟發(fā)性感染性

作者通過“說木葉”,告訴人們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特點。

詩歌的語言是有盡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給讀者的暗示,啟發(fā)則是無盡的。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所局限,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的意味。課堂總結叁·拓展延伸課文闡釋的是詩的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有什么好處?拓展延伸

1、全文以“木葉”作為引論、立論和結論的依據(jù),以“說木葉”為題,體現(xiàn)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標題為“說木葉”,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的詩句中品讀玩味,化抽象為形象,化深奧為簡單,并逐層深入,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3、以“木葉”具有暗示性的獨特角度,來闡釋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憂愁情緒離別之情夜聞歸雁生相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