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三中高二(上)第二次驗收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2小題,共48.0分)1.《哈佛極簡中國史》中寫道:“這一時期,中國人清理土地并焚燒表層,種植粟、白菜,稍晚期開始種植水稻和大豆。這一時期的工具均為石器:石斧、石鋤等,居民畜養(yǎng)豬、羊、牛、狗、雞等,狩獵依然是重要的經濟活動?!边@一時期是()A.舊石器時代 B.早期國家形成發(fā)展時期
C.新石器時代 D.華夏認同觀念產生時期2.據《史記?殷本紀》所載,從開國之君成湯到亡國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繼兄為王者有外丙、仲壬等14王。以子繼父為王者有沃丁、小帝辛等10王??梢?,“有殷一代,繼王位者,弟為多數,兄為少數。弟之繼位有兩種情況,一是繼父之位,一是繼兄之位”。這反映出()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存在隱患
C.家天下觀念受到挑戰(zhàn) D.血緣紐帶關系漸趨弱化3.“家”字由“宀(房屋)”和“豕(豬)”兩部分構成,如圖所示。據此,“豕”應解讀為()A.文字起源
B.建筑風格
C.私有財產
D.生產工具4.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蓋有三端,懾服他部,貴令服從,一也。替其酋長,改樹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舊,二也。開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舊移植焉,三也?!庇纱丝芍?,西周“封建之道”()A.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 B.集中在長江流域
C.與商朝內外服制度相同 D.擴大了周人的勢力范圍5.如圖為某學生對春秋戰(zhàn)國時代特征的描述。其意在說明這一時期()◎諸侯爭霸與華夏認同——紛爭中有統(tǒng)一
◎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動蕩中有秩序
◎諸子百家思想爭嗚——爭鳴中有共性A.孕育著新文明的生機 B.在漸進中完成社會轉型
C.充滿著動蕩與混亂 D.生產力發(fā)展推動社會變革6.周平王東遷之后,鄭國不斷侵擾王室。平王死后,其孫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隨后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卻忍氣吞聲,不了了之。這表明()A.分封制下等級森嚴 B.周王實際控制諸侯 C.王室衰微名存實亡 D.桓王注重睦鄰友好7.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在經濟領域的核心任務,是圍繞“耕戰(zhàn)”目標,推行重農政策,強化國家經濟汲取力與社會動員力。比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措施,就體現了這一任務。據此判斷,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A.意圖平衡各國實力 B.著眼于改變經濟結構
C.旨在實現富國強兵 D.以重構大一統(tǒng)為目標8.現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fā)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zhàn)國時期()A.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 B.成套鐵農具有利于農業(yè)精耕細作
C.鐵制農具成為隨葬必備品 D.鐵制農具最早出現于河南輝縣9.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與國對稱,即孟子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即史書中所謂“編戶”“齊民”。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小農經濟逐漸形成 B.法家思想的發(fā)展 C.井田制的逐步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響10.《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這反映了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貧富懸殊 B.齊國都城的經濟繁榮景象
C.戰(zhàn)國進入到戰(zhàn)亂動蕩時期 D.商鞅變法促進了經濟發(fā)展11.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蹦觿t認為欣賞音樂先要“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因此要“非樂”。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與戰(zhàn)國時代環(huán)境不同 B.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
C.學派之間的學術思想不同 D.代表階級利益不同12.“智庫”,又稱智囊團、思想庫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執(zhí)政卿和君子(士)是構成“智庫”群體的典型代表,到戰(zhàn)國時期則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間的游說之士和民間教育群體等。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當時()A.禮崩樂壞的時代景象 B.變法改革的社會風潮
C.諸侯爭霸的政治現實 D.學術下移的社會趨向13.戰(zhàn)國中期,“他”在社會長期戰(zhàn)亂、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統(tǒng)一的形勢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有學者認為“他”的思想主張是一個整體,有自己的內在結構和聯系,并制作了如圖。據此判斷,“他”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14.春秋時期,人們熱衷于抬出家族中擁有特殊地位的祖先,以提升自身地位。在追認祖先的風潮中,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被許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話色彩的共同先祖。這反映出()A.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華夏認同的觀念得到了發(fā)展
C.儒家大一統(tǒng)觀念的影響 D.華夏族與周邊民族同源共祖1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古代統(tǒng)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秦始皇泰山封禪之舉旨在()A.鞏固秦朝統(tǒng)治 B.維護政治統(tǒng)一 C.拓展秦朝疆域 D.宣揚專制皇權16.秦始皇在征服嶺南的過程中,曾把“賈人”“嘗有市籍者”“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七類人,遷移至落后的嶺南地區(qū)。到漢初,嶺南出現了番禺,合浦等商業(yè)性都會。由此可見,秦始皇的舉措()A.禁錮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B.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
C.有利于經濟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17.秦朝時期,官營匠局被要求每年檢查、校準他們的重量、尺寸單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樣的長度和寬度。匠周或者店鋪,以及負責的官員都把標志鐫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為他們遵守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保證。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這-舉措旨在()A.整頓社會風俗 B.統(tǒng)一制作規(guī)范 C.推動商業(yè)發(fā)展 D.提高行政效率18.有學者指出,中華文化的認同需要三個條件:經濟政治基礎、天下一家的觀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體系。據此理論,秦代推動中華文化認同的措施是()A.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B.焚燒詩書、嚴刑酷法
C.“以吏為師”“以法為教” D.建立完善的戶籍制度19.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和岳麓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都強調官吏“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與此相應,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對官吏盡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A.加強思想控制 B.整頓社會風俗 C.提倡以吏為師 D.提升儒家地位20.秦朝在機構設置上形成了三條垂直而相互制約監(jiān)督的官僚系統(tǒng),即丞相、郡守、縣令、鄉(xiāng)有秩為代表的行政系統(tǒng);御史大夫、郡監(jiān)、縣丞、鄉(xiāng)三老為代表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太尉、郡尉、鄉(xiāng)游徼、亭長為代表的軍事系統(tǒng)。材料所述的這些系統(tǒng)()A.踐行了分權制衡的理念 B.捍衛(wèi)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C.削弱了君主專制的權威 D.提升了國家治理的效能21.下表是有關秦朝歷史的敘述。這些敘述說明,秦朝()“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漢)司馬遷《史記》“彼之所深惡者,百家之邪說,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亂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清)朱彝尊《秦始皇論》A.忽視傳統(tǒng)文化傳承 B.加強思想文化控制 C.以法家為治國思想 D.焚書坑儒的合法性22.秦統(tǒng)一后的國家形態(tài)結構與夏商西周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種“中央—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A.直接體現了儒家的大一統(tǒng)理念 B.消除了地方割據的根源
C.展現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特征 D.有效鞏固了秦王朝統(tǒng)治23.漢初大儒陸賈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标戀Z的上述思想()A.適應了漢初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 B.成為漢代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
C.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D.為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奠定基礎24.漢高祖時期,“(諸侯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tǒng)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與中央官的設置類似。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公元前154年)以后,規(guī)定王國丞相改為相,省去御史大夫、廷尉等官。漢成帝又令相治民如太守,中尉如郡都尉。這些做法()A.減輕了中央財政壓力 B.表明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轉變
C.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 D.推動了中樞行政體制逐步完善25.漢初孝惠帝、孝文帝開創(chuàng)了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漢武帝時又把“孝”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標準,還強調“先尊后親;尊尊親親”。這些政策的推行()A.標志著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B.導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
C.消除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 D.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26.如圖為廣西貴港出土的漢代銅鏡,有類似紋飾的漢代銅鏡在內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都有出土,這可用于佐證漢代()
A.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 B.政府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邊疆地區(qū)的民族交融情況 D.少數民族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27.漢武帝時期大司農桑弘羊認為,富國只有重農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同農業(yè)一樣也是財富的源泉;又從使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提出治國必須守重,要加強糧食、鹽、鐵、酒等物資的積累。這一認識()A.導致漢代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B.促使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C.改變了國家與民爭利的局面 D.標志著無為而治政策的改變28.漢朝游俠“修行礪名,施聲于天下,莫不稱賢”,有著重大的社會影響力。漢初諸帝對游俠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武帝卻任用酷吏對游俠進行嚴厲鎮(zhèn)壓。這一轉變說明()A.當時的社會治安混亂 B.地方豪強勢力強大
C.政府強化了社會控制 D.中央政權受到威脅29.《后漢書?循吏列傳》載,光武帝時“廣求民瘼(疾苦),觀納風謠,故能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亦或“吏事刻深,亟以謠言單辭,轉易守長(郡守等地方長官)”。這主要體現了()A.漢樂府詩的現實主義基調 B.史家修史素材的日漸豐富
C.民間輿論對政治的影響力 D.地方豪強勢力的急劇膨脹30.如圖所示為兩漢時期的文獻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察舉制中選官的主要科目之一)出身情況統(tǒng)計(單位:人)。該圖可用于說明,察舉制的實施()
??A.沖擊了階層固化的局面 B.實現了選拔人才的公平
C.奠定了士族專權的基礎 D.瓦解了地方的豪強勢力31.東漢后期,太學生聯合世族官員結為“部黨”,借助儒家倫理大肆營造輿論,開展反對宦官擅權的政治斗爭,時稱“黨人清議”,最終遭到鎮(zhèn)壓。東漢時期的清議運動()A.塑造了清正的輿論環(huán)境 B.折射出政壇的黑暗腐朽
C.客觀上使外戚勢力崛起 D.凸顯了儒學的教化功能32.司馬遷立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志向,寫出不朽名著——《史記》;霍去病抱著“匈奴末滅,無以為家”的斗志,轉戰(zhàn)萬里,屢立戰(zhàn)功;張騫憑借“鑿空”的勇氣,歷經坎坷,開辟中西交通。他們都體現了()A.頑固的忠君意識 B.昂揚的進取精神 C.烈強的功利思想 D.濃厚的宗法觀念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0分)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zhàn)可避而官爵可得也?!笔枪屎澜芙钥勺儯ū荆I(yè),事商賈,為技藝,為避農戰(zhàn)……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肮视械乐畤鴦赵谌趺瘛?,“為國者,邊利盡歸于兵,市利盡歸于農”,“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薄幾浴渡叹龝凡牧隙簼h初修養(yǎng)生息,統(tǒng)治者短暫弛商,很快出現“富商大賈周流天下”狀心。隨著商業(yè)資本膨脹,“以末致財,用本守之”觀念盛行,富商購買土地導致土地兼并嚴重;商業(yè)發(fā)展誘發(fā)逐利之風盛行,社會風氣日趨惡化;“背本抑末”嚴重威脅著封建國家經濟基礎,破壞了社會穩(wěn)定國家安全。賈誼全面闡述了重農抑商政策,仁《侖織貯疏》中,他對國家糧食充盈在攘外安民中的戰(zhàn)略作用作了系統(tǒng)分析,肯定了糧食對規(guī)范禮制和提高道德水平的促進作用。他提倡統(tǒng)治者“勿奪農時”保證本業(yè)生產;建議政府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提出“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同曠,誼發(fā)展了范蠡、李悝國家控制商品價格理論,通過規(guī)范價格、調節(jié)商品供應量和市場需求量的手段,作抑商實踐。
——摘編自《西漢前期“重農抑商”思想、政策及實踐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的經濟思想。(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員誼的經濟思想并分析其原因。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周秦之變往往被視為第一次大變局。這次大變局從春秋禮壞樂崩開始,到商鞅變法之際劇烈變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國為終點。周秦之變,是一場由小共同體本位到大共同體本位的轉變,是將人們對家族的忠誠轉移到作為國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幾郧貢煛吨袊枷胧贰凡牧隙汗?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君主集權的王朝,表現出了強烈的“大一統(tǒng)”觀念。秦始皇??????使其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實現了空前的疆域一統(tǒng)。秦始皇在都城咸陽附近營建了許多宮殿,宮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宮,這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tǒng)的象征。他采取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號一樣,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
——摘編自范曉劍、冀列《秦朝的大一統(tǒng)觀念與史學》(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變的政治內涵。(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嬴政“大一統(tǒng)”觀念在政治實踐中的表現。3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漢初延續(xù)了秦代御史監(jiān)郡的制度,但是后來發(fā)生了監(jiān)郡與被監(jiān)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現象。于是,漢文帝又開創(chuàng)了一項新的中央巡視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無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視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監(jiān)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權力更大,他負責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對郡一級地方長官的行政能力進行賞罰,糾正冤獄。監(jiān)郡御史是一個御史監(jiān)一個郡,州部刺史是一個刺史監(jiān)若干郡??な貎汕环介L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臨尊”。在整個權力結構中,刺史獨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資歷又相對較淺,正處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彈劾,敢于承擔責任,保證刺史制的有效性?!w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材料二:東漢建立之初,為迅速消滅割據,加強地方軍政協訓統(tǒng)一,以應戰(zhàn)時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將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據務力頭目為州牧,以籠其心,祚其力。因戰(zhàn)時經濟政治的需要,光武帝還擴大了州牧對地產政務的參與權,并且自光武帝時,州牧在政務上也領導了郡守。不過,劉秀今州牧統(tǒng)兵、領郡縣乃為迅速平定各地軍閥割據混戰(zhàn)之需要,其后,“遂罷州牧,復反刺史”,然光武及繼承者在剝奪州牧軍權的同時,又進一步擴大了其行政權力,乃至后來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亂州重新委任刺史領兵作戰(zhàn)。這一時期,刺史、州牧只為反復,但無論是州牧,還是刺史,其主要職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撫民。東漢末年的州心,利史“內親民政,外領兵馬”,勢大權重,跨州連郡,割據混戰(zhàn)。
——史云貴《漢代刺史制度述論》(1)根據材料一,概話西漢初期刺史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兩漢時期刺史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的影響。3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先秦諸子,關于政治社會方面的意見,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舊。儒家,是綜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經驗所發(fā)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形勢所發(fā)生的思想。先秦諸子所想解決的,都是人事問題,而人事問題,則以改良社會的組織為其基本。粗讀諸子之書,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問題?!幾詤嗡济恪吨袊ㄊ贰凡牧隙簼h武帝時代貶斥黃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學儒者至教百人,實現了治國方略的歷史性轉變。漢武帝大舉賢良文學之士,著名儒學大師董仲舒以賢良身份,就漢武帝提出的命題發(fā)表對策,討論成就治世的策略。齊地儒生公孫弘以精通《春秋》之學升遷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繼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風矣”。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和法家為解決“人事問題”提出的主張,并分析其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時期儒學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中國人清理土地并焚燒表層,種植粟、白菜,稍晚期開始種植水稻和大豆……”可知與原始農業(yè)有關,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遠古居民已經過上了原始農耕生活,如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半坡人最早種植粟,C正確;
舊石器時代遠古居民尚未過上原始農耕生活,A排除;
早期國家形成發(fā)展時期是在夏商周時期,B排除;
華夏認同觀念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D排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農業(yè)耕作方式,考生可根據材料“中國人清理土地并焚燒表層,種植粟、白菜,稍晚期開始種植水稻和大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農業(yè)耕作方式,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答案】B【解析】A.禪讓制度是我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tǒng)治國家,與血緣關系無關,故A項錯誤;
B.根據材料“有殷一代,繼王位者,弟為多數,兄為少數。弟之繼位有兩種情況,一是繼父之位,一是繼兄之位”可知,商朝時期王位繼承的方式主要是兄終弟繼,說明此時王權的傳承方式尚未形成嚴格的制度規(guī)范,存在著一定的隱患,故B項正確;
C.夏啟繼承了禹的王位,開啟了家天下時代。商朝王位的繼承方式體現了家天下觀念,“家天下觀念受到挑戰(zhàn)”表述不準確,故C項錯誤;
D.父死子繼、兄終弟繼”均為血緣關系,“血緣紐帶關系漸趨弱化”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以夏商的政治制度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答案】C【解析】從材料信息來看,“家”字由“宀(房屋)”和“豕(豬)”兩部分構成,從該字的構成來看,“豕(豬)”由家庭所有,屬于私有財產,故答案為C項;
材料沒有反映“豕”字的演化過程,不能解讀為文字起源,排除A項;
“豕”為豬,不能反映建筑風格,排除B項;
“豕”為豬,豬不是生產工具,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漢字的形成與演變。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宀(房屋)”和“豕(豬)”。
本題主要通過漢字的形成與演變來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4.【答案】D【解析】A.分封制下,中央對地方進行間接管理,A錯誤;
B.材料中分封的諸侯集中在黃河中下流地區(qū),B錯誤;
C.分封制與周朝的內外服制度不一樣,排除C;
D.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根據材料可知,周朝對地方統(tǒng)治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征服其他部落,讓其臣服;一種是更換原有首領,進行分封;一種是開辟荒地后進行分封,通過分封,擴大了西周的疆域和勢力。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學生結合西周分封制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解答問題要搞清楚西周分封制的內容特征以及產生的影響,還要搞清楚西周時期政治環(huán)境的特點和影響。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紛爭中有統(tǒng)一”、“動蕩中有秩序”、“爭鳴中有共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華夏認同趨勢加強,鐵犁牛耕推廣,生產力有了發(fā)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實行變法改革,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個體小農經濟制,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社會制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思想上百家爭鳴,孕育著新文明的生機,A項正確;
這一時期,社會轉型未完成,排除B項;
材料強調的是這一時期孕育著新的生機,而不是動蕩混亂,排除C項;
D項強調的是生產力的作用,而材料強調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各方面的變革,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代特征,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代特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6.【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壞,無法控制諸侯,排除AB項;
根據材料“平王死后,其孫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隨后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卻忍氣吞聲,不了了之”可知,春秋時期,周王室自身的實力嚴重削弱,土地、人口、兵力都減少,各諸侯國都不再顧忌周王室,故C項正確;
材料不是桓王注重睦鄰友好,而是強調王室衰微名存實亡,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解答本題根據“平王死后,其孫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隨后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卻忍氣吞聲,不了了之”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了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在經濟領域的核心任務……推行重農政策,強化國家經濟汲取力與社會動員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旨在實現富國強兵,以便在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C項正確;
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并在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并非為了平衡各國實力,排除A項;
據材料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通過推行重農政策,著眼于提高國家經濟和軍事實力,排除B項;
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富國強兵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大一統(tǒng),也有防止被其他國家兼并的原因,排除D項。8.【答案】B【解析】鐵制農具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有利于農業(yè)精耕細作,故B項正確。
從材料中獲悉,秦魏等國故地出土成套鐵制農具,說明在戰(zhàn)國時期鐵制農具已普遍使用,由題干推出A項中“生鐵鑄造由魏國獨斷經營”明顯錯誤,排除;
由墓中出土物品就推斷是隨葬必備品太過武斷,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
材料中無法體現最早成套鐵制農具最早出現在河南,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農業(yè)經濟中的農具的改進,解答本題要了解古代我國農具的革新和耕作方式的演變,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開始出現鐵犁牛耕的傳統(tǒng)耕作方式,認識鐵犁牛耕的出現推動小農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革。
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農業(yè)經濟中的農具的改進,側重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答案】A【解析】據材料“西周、春秋時期……多為一個政治單位……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可知,西周至秦漢時期,家從一個政治單位,逐漸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結合所學可知,生產力的進步,小農經濟的逐漸形成,帶來了上述變化,A項正確;
法家思想的發(fā)展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
這一階段,井田制在逐漸崩潰,排除C項;
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可以看出,當時的齊都城人口眾多,城市經濟繁榮,故B項正確;
材料只涉及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城市,沒有進行比較,因此無法得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貧富懸殊,故A項錯誤;
材料沒有體現戰(zhàn)亂,故C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齊國經濟的發(fā)展,商鞅變法發(fā)生在秦國,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商業(yè)發(fā)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題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1.【答案】D【解析】A.時代環(huán)境差異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B.材料措施與經濟發(fā)展水平關系不大,排除;
C.學術思想不同是現象,不是原因,排除;
D.根據“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非樂”等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而墨子代表小生產者利益,因此二者對“樂”采取不同態(tài)度,D正確。
故選:D。
本題側重于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解題關鍵信息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非樂”。
本題側重于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2.【答案】D【解析】A.材料突出的是學術的下移,并未提及禮崩樂壞,故A項錯誤;
B.僅從材料無法得出變法改革的狀況,故B項錯誤;
C.材料并未提及諸侯爭霸的相關信息,故C項錯誤;
D.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執(zhí)政卿和君子(士)是構成“智庫”群體的典型代表,到戰(zhàn)國時期則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間的游說之士和民間教育群體等,可以看出春秋時期,以卿士為代表,但是到戰(zhàn)國時期,由于學術下移,智庫的代表來源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故D項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了百家爭鳴,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以百家爭鳴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民貴君輕”、“性善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主張實行“仁政”和性善論,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zhàn)爭,B項正確;
孔子生活于春秋時期,排除A項;
荀子主張性惡論,排除C項;
韓非子生活于戰(zhàn)國末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4.【答案】B【解析】通過材料“被許多族群塑造出具有神話色彩的共同先祖”可知是華夏認同的觀念得到了發(fā)展,選擇B;
春秋時期沒有建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排除A;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沒有形成如家大一統(tǒng)觀念,排除C;
材料中沒有體現同源共祖,排除D。
故選:B。
本題考查的是華夏族的發(fā)展和華夏認同,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題考查的是華夏認同的發(fā)展和華夏認同,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5.【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泰山封禪,是為了確立其正統(tǒng)地位,因此旨在加強統(tǒng)治,A項正確;
秦朝郡縣制的實施旨在維護政治統(tǒng)一,排除B項;
泰山封禪與拓展疆域無關,排除C項;
皇帝制度的確立旨在宣傳專制皇權,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1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將“賈人”“嘗有市籍者”“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七類人,遷移至落后的嶺南地區(qū),到漢初,此地出現多個商業(yè)性都會反映了秦始皇的這一舉措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B項正確;
禁錮了社會階層的流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
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安史之亂之后,排除C項;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排除D項。17.【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作為他們遵守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保證。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可以看出秦朝的這一舉措是為了統(tǒng)一制作規(guī)范,故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對官營手工業(yè)及官員的規(guī)范要求,其目的是統(tǒng)一制作規(guī)范,與整頓社會風俗、推動商業(yè)發(fā)展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無關,故ACD三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秦朝的手工業(yè)發(fā)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作為他們遵守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保證。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的主旨即可。
本題考查秦朝對官營手工業(yè)的管理,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18.【答案】A【解析】根據“推動中華文化認同”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秦朝統(tǒng)一后統(tǒng)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這強化了當時民眾對秦的認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故選A;
焚燒詩書、嚴刑酷法和“以吏為師,以法為教”都強化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但沒有推動文化認同,反而形成暴政,排除BC;
建立戶籍制度是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動文化認同,排除D。19.【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孝道屬于社會風俗方面的內容,材料中秦政府強調官員要盡孝,由各級官吏做出表率,其直接目的是整頓社會風俗,B項正確;
官吏盡孝道是在引導社會風俗,不是加強思想控制,不是其直接目的,排除A項;
材料沒有體現以吏為師(“以吏為師”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專指法官、法吏?!耙岳魹閹煟苑榻獭笔侵赴傩蘸鸵话愎倮舳枷颉胺ü?、法吏”學習法律,加強普法教育),排除C項;
秦朝提倡法家思想,不會提升儒家地位,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結合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分析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20.【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形成了三條垂直而相互制約監(jiān)督的官僚系統(tǒng),即丞相、郡守、縣令、鄉(xiāng)有秩為代表的行政系統(tǒng);御史大夫、郡監(jiān)、縣丞、鄉(xiāng)三老為代表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太尉、郡尉、鄉(xiāng)游徼、亭長為代表的軍事系統(tǒng)”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這三條垂直而相互制約監(jiān)督的官僚系統(tǒng),即行政系統(tǒng)、監(jiān)察系統(tǒng)、軍事系統(tǒng),提升了國家治理的效能,D項正確;
材料無法體現分權制衡,排除A項;
秦朝的集權體制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階層,并非普通百姓,排除B項;
秦朝建立起君主專制制度,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結合題干“形成了三條垂直而相互制約監(jiān)督的官僚系統(tǒng),即丞相、郡守、縣令、鄉(xiāng)有秩為代表的行政系統(tǒng);御史大夫、郡監(jiān)、縣丞、鄉(xiāng)三老為代表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太尉、郡尉、鄉(xiāng)游徼、亭長為代表的軍事系統(tǒng)”及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意義進行回答。
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理解的能力。21.【答案】B【解析】材料“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彼之所深惡者,百家之邪說,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亂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體現的是秦朝焚燒天下諷刺秦的書籍,禁止“百家之邪說”,坑殺“亂道之儒”,其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文化控制,鞏固統(tǒng)治,故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文化控制,并未體現出秦朝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態(tài)度,故A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秦朝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文化控制,不能體現以法家為治國思想,故C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漢代司馬遷和清朝朱彝尊對秦焚書坑儒的敘述,揭示其實質和目的,不是論證焚書坑儒的合法性,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秦朝的焚書坑儒,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彼之所深惡者,百家之邪說,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亂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結合秦朝焚書坑儒的實質和目的解答。
本題考查秦朝焚書坑儒的實質和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22.【答案】C【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秦統(tǒng)一后國家結構是“中央—郡縣”的一元化行政體制,構成了中國古代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C項正確;
郡縣制度體現的是法家中央集權的思想,排除A項;
古代地方割據的根源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秦二世而亡,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意義。
本題考查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23.【答案】A【解析】據本題材料“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tǒng)治者難以剝削到很多東西。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訓。西漢初期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zhàn)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xiāng),發(fā)還原有的田宅;下令釋放因饑餓自賣為奴婢的人為平民;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材料中陸賈無為勝有為的思想適應了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需要,A項正確;
BCD選項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排除。
故選:A。
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2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朝中央對諸侯國的官員的控制逐漸加強,并賦予其實權,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逐漸加強,C項正確;
材料強調中央集權的加強,與財政壓力無關,排除A項;
材料中諸侯王仍然存在,選項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不屬于中樞行政體制的完善,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25.【答案】D【解析】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時間上不符合,排除A項;
法家思想消亡說法錯誤,法家思想逐漸和儒家思想融合,沒有完全消失,排除B項;
消除了”過于絕對,排除C項;
根據材料,漢初強調“孝”,漢武帝把“孝”作為選官的標準,這些政策有利于家庭的和睦,進而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故D項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答本題根據材料主旨漢武帝強調“孝”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6.【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廣西貴港和內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出土的銅鏡相似,說明這些地區(qū)之間有聯系,據所學可知,貴港、內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基本屬于邊疆地區(qū),一般來講,邊疆地區(qū)民族成分復雜,尤其是少數民族眾多,因此地處邊疆的內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和廣西貴港出土的漢代銅鏡相似,體現這些地區(qū)的民族交融,C項正確;
材料并非強調儒家思想的地位,材料只能反映貴港、內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之間有聯系,排除A項;
材料主要反映了漢代銅鏡在貴港、內蒙古察右后旗及云南玉溪等地產生聯系,與政府的政策無關,排除B項;
材料中的銅鏡為出土文物,無法判斷是否為當地所產,更無法體現當地少數民族手工業(yè)發(fā)展速度,排除D項。27.【答案】B【解析】漢武帝在桑弘羊的建議下加強對商業(yè)的干預,實行鹽鐵官營,這與材料中桑弘羊的認識相契合,B項正確;
漢武帝時期經濟上的一系列措施恰恰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桑弘羊的認識只是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并未導致重農抑商政策松動,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
桑弘羊的認識就是讓國家收回一些重要物資的經營權力,體現了國家與民爭利,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
材料中桑弘羊的認識并不是無為而治政策改變的標志,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8.【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前期游俠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力,諸帝對游俠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這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到漢武帝時期,任用酷吏對游俠進行嚴厲鎮(zhèn)壓,這有利于打擊地方游俠勢力,強化對社會的控制,故C項正確;對游俠的打擊和控制有利于維護社會治安,但無法說明當時社會治安混亂,故A項錯誤;游俠不屬于地方豪強勢力,故B項錯誤;漢武帝任用酷吏鎮(zhèn)壓游俠,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D項錯誤。29.【答案】C【解析】據材料,東漢光武帝時期注重廣泛訪求百姓疾苦,采集民意,所以朝廷內外誰也不敢懈怠。對官吏要求苛刻嚴厲,只是因為流傳的只言片語,就調換郡守縣令,反映民間輿論影響官員任免和國家政策,C項正確;
材料記載出自《后漢書》,與漢樂府詩無關,排除A項;
材料提及東漢注意聽取民間輿論,加強官員管理,不能看出修史素材的豐富,排除B項;
材料主要講東漢在官員管理方面的國家政策,未提及地方豪強勢力,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30.【答案】A【解析】據圖示信息可知,兩漢時期,選官制度察舉制下,權貴階層雖然占據較高的比例,但是有一部分富豪和平民也通過該制度進入仕途,說明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階層固化的局面,A項正確;
察舉制的推行,并沒有實現公平,排除B項;
材料強調的是察舉制對階層固化的沖擊,并未涉及對士族專權的影響,排除C項;
察舉制并沒有瓦解地方的豪強勢力,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的是察舉制,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察舉制,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2024學年四年級英語上冊期中專項復習-用單詞正確形式填空練習(含答案)
- 胎盤前置護理周立蓉50課件
- 跨境電子商務雙語教程 課件 第1章 跨境電商緒論
- 水稻全程機械化課件
- 水電站行業(yè)知識培訓內容課件
- 用藥護理47課件
- 2025版進出口石材貿易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聯網物流企業(yè)借款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科技股權投資保密及資源共享協議
- 2025版國內貨物公路運輸貨物保險合同集錦
- 2025-2030中國高速示波器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餐飲業(y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匯編
- 新修訂《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思考
- 《空調維護培訓資料》課件
- 醫(yī)院節(jié)能培訓課件
- 混凝土質量保證措施
- 煙氣CEMS在線比對驗收調試報告附表D.1-12計算公式(HJ-75-2017)
- 學生請假安全協議書
- 隱形眼鏡項目風險管理分析
- 過敏性休克應急處置流程
- 2024年陜西省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學習平臺黨史黨紀專題學習考試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