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耳顯微外科手術的歷史與現(xiàn)狀
一個多世紀以來,耳顯微外科在聽力重建的主題上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在切除病變的基礎上,保存、恢復和提高聽力已成為耳科醫(yī)師的共識。歷史上對傳導性聾手術療法的嘗試始于1640年,MarcusBancer是首例鼓膜成形術的術者;1876年報道了耳硬化癥的鐙骨切除術,1901年有人償試對聽小骨缺失的患者在鼓膜和前庭窗之間重建連接。但由于技術、設備及抗生素等條件的限制,成功病例甚少??股?、手術顯微鏡以及聽覺生理學理論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耳顯微外科手術的水平。1952年Wullstein和Zollner提出了圍繞聽骨鏈重建(ossicularchainreconstruction,OCR)為中心的鼓室成形術的分類方法,奠定了耳顯微外科及傳導性聾聽力重建手術的基礎。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臨床聽力學及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鼓室成形術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面膜成形術鼓膜成形術(myringop1asty)是指鼓膜穿孔后重建的手術操作過程。1878年Berthold首次提出鼓膜成形術的術語,其手術是在鼓膜上用石膏敷3d以去除上皮組織,然后進行較厚的皮膚移植,但僅有2例成功的報道。此后,直到1944年Schulhof和Valdez曾在一篇報道中提到鼓膜成形術。1952年Wullstein用分層的較厚皮瓣關閉穿孔,1年之后Zollner報道了類似的經驗。后來Wullstein和House開始取自耳后全層的厚皮膚修復穿孔。1961年Storrs用游離顳肌筋膜修補鼓膜穿孔。此后的幾十年,雖然耳軟骨膜、骨膜、疏松組織、脂肪、靜脈以及同種的硬膜也被使用過,但顳肌筋膜成為最廣泛使用的移植材料。鼓膜成形術的前提是保存中耳的空間及中耳黏膜、聽骨鏈無活動性感染。對較小的鼓膜穿孔,術中應用手術顯微鏡在較少創(chuàng)傷情況下往往不能觀察到中耳內的情況,如慢性感染、膽脂瘤或聽骨鏈的情況等,而使用中耳內鏡則可以避免這一缺點,后者可在修補鼓膜的同時對聽骨鏈、面神經管、咽鼓管鼓口等進行探查,從而避免因面神經水平段骨管缺損引發(fā)的術后繼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提高治愈率,降低并發(fā)癥。即使應用中耳內鏡,鼓膜成形術的手術方式多年來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其基本的手術方式包括:內植法、外植法和夾層法。以經典的耳后入路內植法為例:在耳后皮膚皺褶處行3~5cm切口,取顳肌筋膜、干燥備用。切開皮膚、分離乳突、外耳道骨膜,用牽開器把外耳道及耳廓牽向前方。外耳道切口一般在8~12點(右耳)環(huán)形區(qū)域,沿外側作長3~6mm的水平切口,然后做垂直切口,分離上邊緣到鼓鱗縫,下邊緣到鼓乳縫,撬起鼓環(huán)。此前需將穿孔邊緣清創(chuàng),制作創(chuàng)面和移植床,探查和清除中耳病變。然后用明膠海綿填充咽鼓管和中耳腔,修剪并置入顳肌筋膜,前部置于殘存鼓膜的下方,后部放在外耳道壁上,回復鼓環(huán)及游離皮瓣至原解剖位置。將明膠海綿覆在殘余鼓膜、移植物和游離皮瓣上,外耳道涂抗生素軟膏后用碘仿紗條壓迫,關閉耳后切口。囑患者盡量避免咳嗽及Valsalva動作,以免增加咽鼓管及中耳壓力。2~3周檢查明膠海綿的吸收,6周評價是否愈合并作聽力圖。值得一提的是Tang等采用自體帶蒂顳肌筋膜修復鼓膜穿孔,可提高穿孔的治愈率及降低囊袋的形成,我們也曾嘗試該法,獲得較好的療效。自體顳肌筋膜本身無免疫原性,代謝率低,耐缺氧時間長。帶蒂可增加血供,提高存活率。鼓膜成形術的并發(fā)癥主要有:1.術后感染:可能是無菌技術不過關,或者手術時耳內側有細菌術后感染常導致移植物壞死。2.鼓索神經損傷:可導致舌感覺異常,味覺常被描述成金屬樣,往往由于鼓索神經被牽拉、切斷所致,患者有4~6個月異常,甚至終生味覺不正常。3.面神經麻痹:多數(shù)由于水平段面神經骨管缺損所致。4.聽力提高較差:術中避免過多地觸動和損傷聽小骨;砧鐙關節(jié)連接異常未被發(fā)現(xiàn)或者錘骨柄與鼓岬的關系造成鼓膜偏移。5.外耳道狹窄、鼓膜外移,以及感音神經性聾、眩暈。理想的結果是術后形成完好的鼓膜,移植物在干凈、干燥的耳內成活,咽鼓管功能正常。1992年以前報道的成功率為90%左右,由于大部分觀察時間不到1年,分析數(shù)據(jù)只包括鼓膜是否愈合,而不考慮鼓膜內陷囊袋的形成。因此成功率并不準確。Halik等發(fā)現(xiàn),11年后鼓膜治愈成功率由89%下降到81%,這一結果不容樂觀。Marning等發(fā)現(xiàn),最初的手術成功率為78%,但僅52%可以恢復良好的中耳腔結構。Gianoli等有92%成功的報道,但經過嚴格的2年隨訪,降至38%。如何處置鼓膜持續(xù)穿孔并發(fā)間斷耳漏一直存在著爭論,其手術成功或失敗牽涉到很多因素,如:年齡、手術技術、是否存在膽脂瘤、有無活動性炎癥、穿孔大小、咽鼓管功能等。雖然關于此討論很廣泛,但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兒童的鼓膜成形手術國內甚少報道,國外已在該領域進行了較多的嘗試。對兒童如何選擇適當?shù)臅r機做干耳的鼓膜修補術,不同的觀點可歸納如下:①學齡前兒童不適宜做鼓膜成形術;②10~14歲前的兒童不適合做鼓膜修補術;③對非膽脂瘤性慢性中耳炎及其后遺癥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④手術前,適齡兒童必須要求1年干耳,更小的孩子則需要2年干耳。在討論兒童的鼓膜成形術時,除注意兒童的全身因素外,如: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還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頻繁發(fā)作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②兒童狹窄的外耳道和技術上的困難較大;③咽鼓管功能較成人差;④長期隨訪效果差,有較高的再次修補的可能性;⑤鼓膜修補后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分泌性中耳炎、粘連性中耳炎;⑥考慮到手術的難度及并發(fā)癥,單側小的穿孔且沒有明顯的聽力障礙,則不主張手術,小的穿孔可作為通氣管之用。但是,Lau等(1986)發(fā)現(xiàn)2~7歲人群與8~14歲人群之間的結果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他們建議早期手術能夠防止聽骨鏈的吸收。Ophir等(1987)報道了79%的高成功率,他們發(fā)現(xiàn)在5~8歲兒童的手術成功率和年長兒童相當。他們得出結論:鼓膜成形術在任何年齡都有很好的成功機會。Kessler等(1994)回顧了209例鼓膜成形術的病例,發(fā)現(xiàn)2~6歲的患兒,鼓膜成形術也有很高的成功率(75%~94%),并且年齡不能單獨被認為是手術禁忌證。顯然,在鼓膜成形手術成功與否的爭論中(尤其是小兒),需要確立標準化的尺度。手術的最終目標是修復解剖結構的缺損,提高聽力,降低復發(fā)率。在將來的研究中需要積累更多的資料,從而得出更科學的結論。聽骨鏈重建自Wullstein和Zollner提出了鼓室成形術(tympanoplasty)的基本原則后,耳外科手術朝著功能恢復的方向發(fā)展。以聽骨鏈重建為中心的鼓室成形術分成5類:①3塊聽小骨都存在并可以正常運動,術中無需聽骨鏈重建;②將鼓膜移植到未損傷的砧骨和鐙骨;③鐙骨上結構未損傷,鼓膜或鼓膜移植物仍可直接貼附在鐙骨上;④鐙骨上結構缺損將鼓膜或鼓膜移植物連接于活動的鐙骨底板上;⑤水平半規(guī)管開窗術。盡管近十幾年來,一些改進的手術不斷出現(xiàn),但均以此為基礎。一、自體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的發(fā)展中耳移植材料具有其特殊性,一端必須與鼓膜相連接,另一端與骨或軟組織相連接。理想情況下,移植材料除兩端外不與其他組織接觸,而且具備一定的形狀、硬度和聲音傳導特性。中耳聽骨鏈重建的結果除技術外,主要由中耳的狀態(tài)決定,咽鼓管功能不良可導致早期移植體脫位,感染可致移植體的損壞和吸收。聽骨鏈重建材料有自體材料、同種異體材料和人工假體材料。所有這些材料暴露到中耳環(huán)境中均有其獨特的特點,所產生的主要問題包括移植失敗、移植物脫位、存在或再發(fā)生傳導性聾。常用的主要包括聽小骨、骨皮質、軟骨等。自體軟骨曾被作為聽骨鏈重建材料。1971年Smyth報道了修正手術中發(fā)現(xiàn)移植的軟骨支柱出現(xiàn)侵蝕,提示軟骨在較長時間(<3年)后不穩(wěn)定。1994年Merchant等進行了相似的工作,顯微鏡檢查發(fā)現(xiàn)移植體剛性喪失,組織學檢查發(fā)現(xiàn)膽脂瘤,且移植體有吸收。穩(wěn)定性的喪失可能是由于血管長入,出現(xiàn)軟骨炎。根據(jù)這些發(fā)現(xiàn),作者認為,軟骨移植物不能作為滿意的長期移植體。最常用的自體材料是砧骨體,術中需被重新塑形以適應錘骨柄和鐙骨頭之間的連接??杀3制湫螤睢⒋笮『蜕硗暾蚤L達11年(Merchant和Naclol,1994),因為失去血供,聽小骨移植物最終變得無活力。自體材料有一些局限性,如膽脂瘤患者聽小骨有顯微鏡下可見的鱗狀上皮浸潤;重新塑形使手術時間延長;吸收和(或)失去剛性(尤其是軟骨);與中耳壁粘連固定,可能發(fā)生聽小骨骨炎,膽脂瘤患者殘留膽脂瘤的可能性增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同種異體材料首次被利用,主要是聽小骨和軟骨,以避免一些自體移植物的缺點。1986年以來,由于交叉感染疾病(如AIDS等)的可能性,現(xiàn)在同種異體材料很少采用。由于自體材料的缺點和同種異體材料潛在感染的危險,目前人工材料是聽骨鏈成形最常用的材料。人工材料可分為生物相容性、生物惰性、生物活性材料。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多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如聚乙烯、Teflon、Proplast,但因為經常出現(xiàn)移位、擠脫、穿入內耳或明顯的中耳反應而被放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研制出一種高密度聚乙烯海綿,其中Plosti-Pore是一種臨床應用歷史較長的高密度聚乙烯海綿人工材料,無中耳反應活性,其多孔的特性適合組織長入。高密度聚乙烯海綿移植1~4年后的組織學檢查顯示大量含纖維細胞,小圓細胞,巨細胞侵入多孔空間,纖維組織包裹,黏膜上皮爬行形成內膜層,圍繞在移植物周圍。一些研究證明高密度聚乙烯海綿可部分被吸收,代以纖維結締組織。臨床經驗表明,用軟骨覆蓋的高密度聚乙烯海綿移植物可減少被擠脫的可能性。在5~10年的大樣本隨訪中擠脫率平均為3%~5%。用于聽骨鏈重建的其他生物相容性材料還有硅膠、不銹鋼、鈦合金等。對兔的中耳移植鈦合金假體表明,移植后28d,移植體表面覆蓋一層薄的、非炎性的上皮組織。人體的研究結果類似。鈦在中耳表現(xiàn)出明確的生物穩(wěn)定性,鈦的特性使之成為輕的、硬度高的生物相容性假體。生物惰性移植物是不釋放可檢測物質的材料,其原型是致密的鋁氧化物陶瓷(A120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德國和日本比較流行。生物活性材料與機體組織有良好的反應活性,可促進軟組織附著。這種附著是與此材料表面之間的化學結合,不是發(fā)生在類似生物惰性和生物相容性材料的機械附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生物活性材料開始應用,希望這種新材料可以與多孔的聚乙烯材料相比有更小的擠脫發(fā)生率。羥基磷灰石是一種生物活性材料,是目前聽小骨重建中最常用的人工材料之一。羥基磷灰石是一種多聚結晶磷酸鈣陶瓷,具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及類似于骨的化學特性。羥基磷灰石生產時有多孔形式(孔>100mm)和致密形式(孔<30rnm),致密形式用于聽小骨假體。微孔的大小直接影響長入微孔的組織類型??状笥欣诠羌毎L入,孔小纖維組織細胞長入。在移植后的第2周,可見大部分羥基磷灰石覆蓋上皮層,隨后移植體幾乎全部被覆蓋,并含有中耳所有細胞類型的特征。上皮覆蓋類似正常中耳,表明羥基磷灰石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二、聽骨殘留的處理4.聽骨鏈假體的質量影響中耳聲音的傳導,精確的測量表明,超過5mg重的假體影響1kHz以上聲音的傳導。5.聽小骨殘留的狀況決定使用假體的性狀及采用的方法,如全聽骨贗復物或部分聽骨贗復物,若術中發(fā)現(xiàn)鐙骨底板固定,則需行鐙骨切除術,但只能在鼓膜完整且無急、慢性感染跡象的情況下施行。6.術中發(fā)現(xiàn)膽脂瘤與聽小骨相連,應去除殘留的聽小骨,以減少膽脂瘤復發(fā)的可能性。三、機械重建中做有骨的限制1.砧橙關節(jié)破壞:砧橙關節(jié)破壞而錘骨完整,動度好,在兒童和成人都是比較常見的聽小骨損害。此種情況下,聽骨鏈重建可采用重建砧鐙關節(jié)本身,或雙關節(jié)替換裝置。以前者為例,最常用的關節(jié)替換假體是用羥基磷灰石制作的Applebaum關節(jié)假體、該假體呈立方形,一個面有一條溝用來連接殘留的砧骨長腳,對面有一個孔來連接鐙骨頸和小頭。假體放置時,假體孔的中心對準鐙骨小頭,同時將砧骨長腳放入溝中。術中可對砧骨長腳進行修剪。由于假體牢固地卡在砧骨和鐙骨之間,所以無須特別的支持包裹材料。置入后可活動錘骨以檢查運動通過假體傳遞到鐙骨是否良好。該假體有不同大小的尺寸,使用方便,且擠脫率低。但隨時間延長,植入后如砧骨長腳繼續(xù)受損則假體可能滑脫。2.錘骨存在、鐙骨存在(M+S+):有2種手術方式可供選擇:一是用砧骨替換假體重建;二是重建時忽略錘骨可通過應用部分聽骨贗復物來實觀。后者同樣適應于錘骨、砧骨缺失,而鐙骨存在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用砧骨替換假體重建時,鐙骨頭的長軸與錘骨柄的角度應小于45°(最好<30。)。角度>45°時,除妨礙錘骨和鐙骨間的聲音傳遞外,鐙骨底板會出現(xiàn)搖擺運動而消耗聲能。3.錘骨存在、鐙骨底板存在(M+S+):此種情況也有2種重建方式,其一是應用砧-鐙假體,其二是棄用錘骨而用全聽骨贗復物。最常用2種的砧-鐙假體包括GoldenbergandHAPEX。在植入手術中,量出鐙骨底板至錘骨中部的距離,并據(jù)此修剪HAPEX干的長短。將HAPEX干置入鐙骨底板的中央,抬起錘骨柄,將假體置入錘骨柄中部的下方。與砧骨替代假體相類似,假體向錘骨柄的頂部移動時,會增加張力。所以中耳內需用明膠海綿支撐。鐙骨底板表面也應避免太大的張力,否則假體的干也可能會移入前庭。砧-鐙假體的長度,通常為4~6mm。4.錘骨和砧骨缺失、鐙骨存在(M-S+)的情況下應用部分聽骨贗復物是最佳的聽骨鏈重建方法。而錘骨和砧骨缺失,鐙骨底板存在(M-S-)。全聽骨贗復物是最佳的聽骨鏈重建方法。具體方法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贅述。四、并發(fā)癥及預后1.術后隨訪:至少3年,膽脂瘤的患者10年,聽骨鏈重建術后,假體擠脫在術后1~3年最常見。2.主要的并發(fā)癥包括:感音神經性聾,同側的味覺障礙、眩暈、鼓膜穿孔、感染、耳鳴以及較少發(fā)生的面神經麻痹。3.術后聽力無改善:有人建議至少6個月后再嘗試修正性的聽骨鏈成形術,如果放置鼓膜移植物,由于鼓膜移植物會變薄也需延遲修正性聽骨鏈成形術進行的時間。4.結果和預后:除技術因素外,聽骨鏈成形術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耳的狀態(tài)和咽鼓管的功能。聽力結果的劃分基于術后氣骨導差。小于10dB為優(yōu)、11~20dB為良、21~20dB為一般。文獻上假體擠脫發(fā)生率5%~39%。擠脫發(fā)生率與中耳、咽鼓管的功能狀況和移植材料的特性有關。五、聽骨鏈成形術的思考1.鼓室腔黏膜的通氣對中耳功能非常重要。由于中耳病變如中耳纖維化,膽脂瘤復發(fā),鼓膜穿孔和中耳炎等,即使假體設計的非常完美,也可能發(fā)生擠脫。2.除生物相容性外,經費問題也制約了聽小骨假體的發(fā)展。3.一些關于聽骨鏈成形術的爭論包括,是否建議手術,配戴助聽器是否是改善聽力更好的方法。這一爭論已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并將持續(xù)下去,直到移植材料、技術和助聽器進一步發(fā)展,并進行更好的對照研究。骨鏈關鍵因素參加繼續(xù)教育考查的讀者請在答題卡上(見活插頁)填寫正確答案后寄至北京東四西大街42號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部,并請在信封上注明“繼續(xù)教育園地答題卡”。請將數(shù)期或者全年的答題卡一并寄回。寄回的截至日期為2007年1月31日(以郵戳為憑)。以下題目為多選題。1.鼓膜成形術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有:A:味覺障礙;B:同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C:外耳道狹窄;D:鼓膜外移2.就鼓室成形術而言,以下哪些是正確的?A:鐙骨上結構缺損可將鼓膜或鼓膜移植物連接于活動的鐙骨底板上;B:當中耳腔容積減小時,鼓膜和聽小骨的振動隨之減少;C:聽骨鏈假體的質量不會影響中耳聲音的傳導;D:聽骨鏈假體擠脫最常發(fā)生在術后1~3個月3.以下哪些是錯誤的:A:中耳的狀態(tài)和咽鼓管的功能對聽骨鏈成形術的結果沒有大的影響;B: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內部控制管理問題與解決策略分析
- 2025年初中歷史國防試題及答案
- 年審計師中級理論與實務監(jiān)考試題
- 湖南省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月考試卷(原卷及解析)
- 2025編導考試真題及答案
- 招收公務員的試題及答案
- 2025畢節(jié)水務考試真題及答案
- 廠房項目勞務分包管理方案
- 高純電子清洗劑生產線項目建筑工程方案
- 發(fā)明專利審查試題及答案
- 生物技術與醫(yī)藥研發(fā)的前沿與應用
- 《建筑基坑工程監(jiān)測技術標準》(50497-2019)
- 清潔生產與清潔生產審核培訓PPT
- 硝酸銀泄漏處置方案
- 高新技術企業(yè)、研發(fā)費用加計扣除
- 《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教學大綱
- 許繼保護裝置說明書
- GB/T 2934-2007聯(lián)運通用平托盤主要尺寸及公差
- 《矩陣論》研究生教學課件
- 操作系統(tǒng)第一章答案
- 民用爆炸物品報廢及銷毀制度(附表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